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Vol. 17Issue (4): 83-89.
0

引用本文 

张光宇, 刘贻新, 衷华.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83-89.
ZHANG Guangyu, LIU Yixin, ZHONG Hua. Discussions on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an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Take GDUT as an Example[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7, 17(4): 83-89.

基金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15JDGC013);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软科学项目“基于开放性创新平台的高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5ZS0170);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创新强校’的广东省高校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14JGXM-MS16);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优质实验资源建设及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GJ2014Z01);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基金重点项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路径、模式及机制研究”(2016GJ03);广东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综合项目“构建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粤教研函[2016]24号);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相关方利益博弈及法律责任研究”(2016JGXM-MS-28)。

作者简介

张光宇(1962— ),男,汉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技术创新

通讯作者

刘贻新(1976— ),男,汉族,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E-mail: 21412531 @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8-29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张光宇, 刘贻新, 衷华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在分析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其举措基础上,通过引入开放式创新理论,以广东工业大学构筑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实践为例,深入阐述开放式创新平台构建的主要思路、做法,以及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创新思路,以期解决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校企联合培养不到位、实践环节薄弱等突出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机制    工程教育    开放式创新平台    改革思路    
Discussions on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an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Take GDUT as an Example
ZHANG Guangyu, LIU Yixin, ZHONG Hua    
Graduate Schoo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main direction and measure of development about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t also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open innov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GDUT to build an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as a case study to show how to design and operate the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try to slove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such as lack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for students, insufficient joint training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graduate cultivation mechanism    engineering education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reform thoughts    

众所周知,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则是一国能否占据技术创新制高点并持续保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几年,面对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世界各国争相出台应对策略,聚焦拔尖创新型人才。美国发布了《2020年的工程师》《创新美国》《驾驭风暴》等重量级报告;欧盟则制定了里斯本战略、《博洛尼亚宣言》等战略举措。[1]对我国而言,建国至今,工程科技事业造就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的工程科技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工程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相差10~15年”[1]。造成这种落后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作为工程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途径和载体的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工程性与创新性缺失。面对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以及新型工业化急需大量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新形势,大力推动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工程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对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启示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是工业化进程的发源地,其工程教育与工业化发展相伴相随,历史久远,底蕴深厚,且能应时、应势而变。

(一)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发展及改革的主要趋势

因各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国情、人才培养理念和规格的差异性,工程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即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模式和以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模式。美国和英国的通才教育主要着眼点在于培养“工程师毛坯”。学生除了掌握工程领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非常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依托企业界建立的职业培训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德国等的“专才教育”模式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最终目标,通过刚性和严格的工程专业知识灌输以及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术强、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工程实干家。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工程基础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新的发展,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工程教育的“科学模式”转向“工程模式”的“回归工程”运动,意在变革之前工程教育过度科学化、重基础轻实践的状况。[2]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工程教育的方向,继而引发了后续一系列变革。一是改革工程教育模式。2002年,麻省理工大学等4所大学共同研究创立并推行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至今已成为北美、欧洲甚至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模式。[3-4]二是注重对工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00多个工程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5-6]三是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培养。以爵硕大学的合作教育项目(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o-op)为例,该校通过与企业、政府及其他机构共计1 500多家单位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机会以帮助其获得所学知识的实践体验。学生在1 200多个公司接受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这些公司分布在美国41个州与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7]

在德国,受洪堡大学崇尚理论研究以及巴黎理工大学强调技术科学理论体系化结合的教育思想影响,德国的工业大学继续夯实课程体系及考核制度,将德国人特有的学术自由精神和工程严谨精神灌输到工程教育中,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工程理论基础;同时,依托相对成熟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实践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贯穿工科学生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能逐渐接触并深入了解实际技术问题,了解行业技术动向及市场风向,通过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在日本,借助由政府主导而构筑的官产学研合作平台,工程教育吸纳企业积极参与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突出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要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做出大的调整,着重加强工程伦理的教育和大工程背景下人文领域教育,致力于培养更加适应工程科技发展的人才。[8]

(二) 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变革对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从西方发达国家两种主要的工程教育模式发展与改革的趋势看,虽然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规格、模式、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上看,两种模式呈现出互相向对方靠拢的趋势。两种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均立足于大工程背景,在强调通识教育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依托更为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机制,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易言之,其核心在于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校内与校外培养的有机结合和大致平衡,体现出深刻的开放式协同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反观我国的工程教育,尤其是工程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1]等顽疾一直存在。发达国家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对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培养理念及路径设计上,应以培养未来优秀工程师的战略眼光,在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着力解决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其次,紧紧围绕“工程性”和“创新性”这两个核心理念。一方面,加强高校内部教学改革,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切实推进政产学研(校企)合作,着力构建政、校、企责权利明晰,产学合作教育、研究、拓展三位一体的合作体系,为解决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工程性、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抓手和机制保障。

再次,以开放的思维和姿态,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壁垒。打破现有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格局,打通高校与企业、产业、社会、政府的有机联系,汇聚各种资源与创新要素,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二、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工程类研究生教育

(一) 开放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界定

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解决企业内部创新困境而提出的重要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授Henry W. C. 于2003年提出。他认为20世纪以及之前的传统创新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可称之为“封闭式创新”。进入21世纪,随着竞争和资本的全球化,封闭式创新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的侵烛因素包括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性员工数量的骤增和高度的流动性、风险投资市场的兴起、外部思想的可用性、大学等科研机构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不断增强的外部供应商的能力等等。”[9]这种突破企业自身边界,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将之提升到与企业内部创新活动同等重要地位,并进一步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的方式便是“开放式创新”。其核心要旨在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打破原先封闭式创新的桎梏,以开放包容的思维和姿态集聚各种对企业有益的创新要素。随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对创新所依赖的载体即“创新平台”做了深入的阐述。所谓“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是指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促进理念向创造财富的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法规、会计和资本条件;使创新者能收回其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10]基于此,笔者认为,开放式创新平台是指支撑开放式创新活动汇聚各种创新要素的基础设施以及推动开放式创新活动良性发展的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总称。

(二) 开放式创新平台对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开放式创新及开放式创新平台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企业创新理论是重大的突破,但很少有研究将该理论进一步延伸至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其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笔者认为,开放式创新的核心理念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1. 开放式创新平台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新的重要载体

当今的高等学校已非象牙塔般与世隔绝。但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割裂了与社会实际需求和发展的有机联系,从而陷入改革和创新的困境。要走出困境,必须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的上游、中游、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11]这与开放式创新理论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理念不谋而合。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本意是通过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解决企业创新乏力的问题,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各种不同个体和机构的创新模式,旨在汇聚和利用各种对创新有益的要素和资源。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有机体中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汇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科研优势,高等学校既可以成为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构建者、运行者,也可以成为开放式创新重要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开放式创新做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借助开放式创新平台将企业的创新过程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有机结合,实现互利共赢。

2. 开放式创新平台是解决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瓶颈问题的有效路径

如前文所述,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破解这些难题光靠高校显然不够,必须借助和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上其他研发机构的力量和资源。若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融入开放式创新平台,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开放式创新平台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一种新的创新载体,其着眼点在于解决企业生产技术、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则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工程性与创新性缺失,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开放式创新平台汇聚了众多在科技创新前沿,具有丰富工程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技术研发人员及团队,如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则可以极大地解决高校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再次,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可以较好地解决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的痼疾,真正走出一条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三、广东工业大学构筑开放式创新平台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基于上述认识,自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市番禺区政府、东莞市政府、佛山市政府、河源市政府、惠州市政府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广州国家IC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并依托这些开放式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高端学术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工作,走出了一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深度对接与融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 总体思路

广东工业大学构筑开放式创新平台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责三延伸”。所谓“一体”,是指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及培养一体化,在平台的功能上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主要承担技术攻关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创业;“双责”是指在平台的组建及运行过程中,在地方政府与高校、平台与学科、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三个层面实行双向负责;“三延伸”是指有效推动开放式创新平台向上延伸,即采取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引进和聚集国内外高端学术人才和研发团队,占领人才高地;向下延伸,即立足地方产业及企业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最终形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点、线、面、体”四维一体模式;向内延伸,即将平台所集聚的各种资源及研究成果与校内共享,反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顶天立地”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如图1所示。

图 1 开放式创新平台“一体双责三延伸”的构筑思路

(二) 主要做法

第一,整合地方政府、学校及工业界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前期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的实际需求,在政策、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资助和支持;学校结合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在技术、研发团队、资金、场地等给予支持。每个开放式创新平台均在政府、学校的指导、监督下,按照企业化方式运行,独立经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立足国际前沿,多模式聚集高端学术资源与高层次人才。人才的高度,决定着平台发展的高度。开放式创新平台聚焦行业产业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领域,尤其需要位于国际科研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领军人才。为此,学校提出“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的“四靠”引人新理念,注重依托平台的市场化机制,全球引进大师、高端产业人才及其团队。采用“全职引”和“柔性引”相结合的灵活引人机制,全职引的内涵是“为我所有,为我所用”,柔性引的内涵是“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重点放在求“才”上,即不求“人”“才”都为我所有,但求“才”为我所用。

第三,立足地方产业与企业技术瓶颈和难题,为地方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本着“接地气”的原则,深度对接市场、技术的需求,深度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创新平台的生命力之所在。平台着力打造点、线、面、体“四维一体”的协同服务体系,瞄准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汇聚研发力量,面向行业产业的核心共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有效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这三大链条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创新链为核心,产业链为导向,资金链为保证的“三链融合”创新研发体系。

第四,立足平台所整合和集聚的优势资源,以人才培养为终极目标,培养大量“顶天立地”式创新创业人才。针对当前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工程性、创新性不足的主要问题,学校充分利用和依托开放式创新平台所聚集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四、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探索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利用开放式创新平台聚集的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千人一面”的局限,在产业前沿、市场前沿培养大批“顶天立地”的工程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是学校构筑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根本目的。

(一)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优势分析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是指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平台所汇聚的政府、企(产)业、高校内外学术资源及国际高端资源,在建立利益相关方资源共享、利益分配、责任划分及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活动。与以往校企联合、项目依托、企业导师等培养模式相比,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是起点高。开放式创新平台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学术资源和行业领军人物,高水平的师资使得学生能感受到大师、大家的风范,及时接触到国际前沿学术信息和资源;二是协同性强。开放式创新平台在本质上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通过整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行业)以及国内高端学术资源于一体,集产、学、研及人才培养于一体,可资利用的人才培养资源极为丰富,且各种资源可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真正将校企、校地合作育人落到实处;三是与产业无缝对接。开放式创新平台始终瞄准产业关键领域及核心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将研究生培养嵌入其中,学生可以真实感知到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真实的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二)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固然有其优势,但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还有赖于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设计。为此,在遵循 “开放、高效、集成、持久”原则的基础上,广东工业大学主要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来推动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见图2)。

图 2 构筑开放式创新平台的主要做法

一是动力机制。即建立引导和支撑开放式创新平台各参与主体(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及团队)长期深度合作育人的机制,解决的是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最核心的源动力问题。对此,需要政府、产业界、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分工明确,角色清晰,相互协作,在平台中找到各自利益关切点。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开展政、校、企合作培养的动力在于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大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产业界的动力在于,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一方面能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能让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熟悉行业企业现状,实际动手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高校的原动力在于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解决工程类研究生教育工程性、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科研机构通过平台也可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使研究工作与产业更具融合性。

二是运行机制。是指开放式创新平台建立后,各参与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为实现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根据职责分工和角色定位而协同工作的原理和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提供政策扶持和引导;同时,在前期筹建过程中,在场地,资金方面给予平台支持,但对平台运行事务不予插手。高校在平台的运行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和枢纽的地位,包括场地、资金支持,平台日常管理人员选聘,研发人员和团队引进,平台日常事务管理,企业与科研机构、团队对接,人才培养等。企业在平台中的角色主要是提出技术攻关难题和技术创新需求。科研机构和团队主要职责是技术研发并兼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具体到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上,工程类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及通识教育后,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环节主要依托平台完成,主要的人才培养举措有:(1)平台引进的研发人员和团队必须兼任研究生校外导师;(2)在平台建立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并通过平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与平台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3)以平台实际研发项目为依托,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4)以企业为主导,开展各种行业类创新竞赛、工程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等;(5)借助平台的资金链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每年筹集1 000万资金,设立学生创业基金、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6)聘请平台研发人员到校为研究生开设实践、实验、工程案例类课程。

三是保障机制。围绕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学校和各开放式创新平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人才引进、平台日常管理、科研团队管理、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平台收益及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保障和激励、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及课程免修等,初步形成了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制度体系。

(三) 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广东工业大学依托开放式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校地、校企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在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了44个省级以上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其中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600多名;研究生团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研究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

开放式创新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以政府和高校为主导的工程类研究生联合培养载体,与以往校企合作相比,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政府、高校、研发机构、企业各自的优质资源,在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理念、路径和机制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这对解决工程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性、创新性缺失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均刚刚起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不尽完善,仍需在理论、实践及政策层面做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 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1): 1-3.
[2] 陈艾华, 吴伟, 陈勇. 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新理念与新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9): 124-128.
[3] 郑薇薇. 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NZS201501039.htm
[4] 雷环, 汤威颐, EDWARD F C. 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和培养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5): 29-35.
[5] 王世练, 张炜, 雷菁. 美国电气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体验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13): 10-11. DOI: 10.3969/j.issn.1674-9324.2012.13.004.
[6] 高树昱. 工程科技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http://edu.wanfangdata.com.cn/Thesis/Detail/Y2666176
[7] Drexe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EB/OL]. [2012-01-16]. http://www.drexel.edu/undergrad/about/facts/.
[8] 董晓梅.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6): 14-15.
[9] 亨利切萨布鲁夫. 开放式创新理论[M]. 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10: 225.
[10]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走向全球: 美国创新新情势[R]. 纽约: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1999.
[11] 袁贵仁. 全面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深入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J]. 中国科技产业, 2012(5): 53-53.
图 1 开放式创新平台“一体双责三延伸”的构筑思路
图 2 构筑开放式创新平台的主要做法
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张光宇, 刘贻新, 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