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Vol. 18Issue (1): 39-44.
0

引用本文 

武玉宝, 张洪英, 赵万林.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中的联合督导——以拍摄影像作品《上学》的实践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1): 39-44.
WU Yubao, ZHANG Hongying, ZHAO WanLin. Joint 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Visual Practice: A Case Study Based on Shooting a Documentary Named “Attending School”[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18, 18(1): 39-44.

基金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督导的知识体系建构与标准化建设研究”(15BSH114)。

作者简介

武玉宝(1990— ),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督导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6-29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中的联合督导——以拍摄影像作品《上学》的实践为例
武玉宝, 张洪英, 赵万林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摘要: 在现有的学术文献中,无论是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还是联合督导,都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在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文章指出社会工作影像实践中的联合督导具有多学科跨领域、阶段性、实践者知识的多元性以及督导者之间的互补合作等四个特征。以《上学》这部作品的产生过程为例,联合督导的实践过程可以被划分为选题构思、采制和宣传、制作和传承等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联合督导都面临着不同的督导目标、内容、形式和角色。从服务对象、教育部门(学校)、实践者与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来看,联合督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联合督导还需要在督导者之间的合作、督导任务的分配、督导角色的定位、督导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影像实践    联合督导    
Joint 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Visual Practice: A Case Study Based on Shooting a Documentary Named “Attending School”
WU Yubao, ZHANG Hongying, ZHAO WanLi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250100, China
Abstract: Existing academic literature is seldom related to social work visual practice and joint supervision. After defining these two concep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joint 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visual practice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namely multi-discipline, periodicity, diversity of practitioner’s knowledge and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among supervisors. Tak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 Attending School”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joint supervi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namely topic selection and elaboration, shooting and publicity, producing and inheritance. At each stage, joint supervision is confronted with different supervision objectives, contents, forms and roles. Joint supervision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ervice objects, education department (school), practitioner and social influence. Meanwhile, the joint supervision also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cooperation among supervisors, allocation of supervision tasks, positioning of supervisory roles and supervision methods.
Key words: social work    visual practice    joint supervision    
一、引言

近年来,无论是在实务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社会工作都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如:在实务领域,社会工作者利用互联网来达成资源动员、社会责信、建构支持网络等目标,[1]或者将影像引入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借以影像发声的方法实现需求评估和促进服务对象参与的目标;[2]在教育领域,相关的专业协会与高校组织了一批网络教学课程。这些新的实践形态说明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样化的知识(如网络传播与影像相关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实践就具有了“跨界”的特点。为了保障“跨界”实践的成效和专业性,由多个督导者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支持的联合督导(cosupervi-sion)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综观当前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不仅在研究数量上严重滞后,[3]而且从内容上而言,有关于联合督导的研究也十分少见。这与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实际情况极不相称。

2016年3月,笔者所在团队针对罕见病患者的教育困境拍摄了一部影像作品《上学》,并凭借这部作品参加了“踏瑞杯”社会工作纪录片大赛。《上学》记录了一位罕见病患者的艰难求学历程。主人公小蕾及其母亲为了争取到上学的机会,走遍了学校、残联和教育局,最终在母亲努力争取之下,小蕾走进了当地镇上的一所小学读书识字。然而,虽然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小蕾及其母亲身体上的障碍和当地无障碍设施的落后,又让母女二人的上学之路充满坎坷。为了呈现以小蕾为代表的罕见病患者在求学方面的困境,从而唤起相关部门和大众对罕见病患者的关注,笔者所在团队拍摄了《上学》这样一部作品。但是,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拍摄影像作品实际上是一项带有“跨界”特点的实践,社会工作专业督导更多的是从专业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而如何拍摄以及如何呈现(叙事结构)则离不开影像相关专业的督导。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接受了来自社会工作、影像等相关专业背景督导者的联合督导。

经由反思,笔者认为《上学》这部作品的完成以及助人目标(为主人公小蕾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基本实现,与实践中的联合督导息息相关。正是联合督导在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保障了影像实践的成效。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团队的实践为案例,对社会工作联合督导的特点及其实践过程展开探讨,以期丰富当前社会工作督导方面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一) 社会工作联合督导

当前关于联合督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工作实习领域,研究者主要根据督导者的数量来判定是否为联合督导。张洪英认为,联合督导是在中国实习督导教师督导力量不足的背景下,采用的实习学校的专业性、机构督导者专业的多元性、实习督导教师的专业性具有本土特色的督导方式。[4]Pauline Coulton等认为,联合督导是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督导者共同协作,为被督导者提供支持,鼓励其发挥优势和能力,参与人员有社工学生、经验丰富的社区人员和高校教师,为被督导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是一种创新和满足未来专业需求发展的有益模式,目的是在不断的发展关系中提供一个学习环境。[5]从上述两种界定来看,联合督导具有这样的特点:从主体上讲,联合督导的督导者必须为两个及以上,且具体的主体可以根据督导的实际情景来确定。

通过阅读过往的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在使用联合督导这一概念时,虽然他们并未对督导者的专业背景做出宣称,但督导者的专业背景常常是趋同的,即都为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在部分文献当中,研究者将专业背景不同的督导者共同进行的督导表述为科际督导。本文无意过多地去辨明这两种表述的差异,而是采用当前为更多研究者所使用的联合督导这个概念去描述两个及以上的督导者所进行的督导。因此,除去督导者的数量要求外,本文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联合督导概念:督导者的专业背景可以是社会工作,也可以不是社会工作;联合督导的督导对象是社会工作者;督导的任务取向是完成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基于团队的实践,本文认为社会工作影像的联合督导是指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和影像媒体领域的具有专业水平的专家学者(督导者)对影像实践者进行的,以传导社会工作和影像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内化专业价值、保证影像实践活动品质,以及促进目标对象及其环境改变和发展的专业活动和过程。

(二)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

影像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汇有visual,image,picture,figure等。[6]关于该词,《兰登书屋英语词典》有两条最贴近的释义:一是以照片、绘画、雕塑或者其他视觉形式再现的人、动物或物体的相像物;二是当一个物体通过镜子、透镜折射的光学表像或光线通过透镜在一个表面上的呈像。[7]《牛津英语百科全书词典》将影像定义为光线通过镜子反射、镜头折射或辐射等产生的物体的光学形象。[8]《电影电视词典》对“影像”的专业解释是由透镜或镜子所构成的物体的形象,这是光的汇聚或反射作用。[9]以上定义均强调影像生成过程中必须具备实体、光、光学装置、形象等必要元素。

随着电影、电视及其派生技术等新科技的发展,当前使用最多的影像内涵主要是指电子和数字成像技术制作的可复制图像,包括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主控和传播的图像,又被称为“新媒体艺术”。[10]当代的影像实践,一方面要对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正面影响予以关照,另一方面要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加以揭示,以引起社会重视,真正用艺术和人文精神来引导科技符合人性的应用,兼具了审美和社会实践的属性。影像实践的内容和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实践类型和范围,还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11]

与此同时,许多学科也开始对影像记录的意义及大众传媒呈现当代生活和时代心灵的多元面貌进行研究。传播学对于影像的应用与研究进行的最早也最广泛,如有关于“民间影像”“独立影像”“纪实摄影”等的传播学研究。[12]人类学利用影像对文化场域变迁等展开研究,并促成了视觉人类学或影视人类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13]在社会工作领域,朱眉华等提出并采用一种新的参与式行动研究方法。[2] 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像的概念,笔者提出,社会工作影像实践(Visual Practice)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理念和价值,借助新媒体作为实践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拍摄照片、口述故事、拍摄纪录片和社区影像等形式,来激发人与环境改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

三、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联合督导的特征

(一) 多学科、跨领域

联合督导是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不局限于单一专业知识,缺少任何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都不能实现最终目标。冯用军指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具有拓宽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思路和视野、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的意义。[14]每一学科都有自己完整的专业体系,在不同的实践阶段要用到特定学科知识或融合知识,如笔者团队拍摄的作品《上学》,要运用到社会工作专业、口述史方法(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以及设计艺术学等知识。在特定阶段,不同学科知识起到特定的作用,如选题构思阶段,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发挥独特的价值和导向,而在拍摄阶段,影像知识和技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联合督导的目的就在于整合和融合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于社会工作影像实践中。

(二) 阶段性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联合督导在不同实践阶段中,督导者的角色,督导的重点、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从整个过程来看,社会工作影像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选题构思、采制和宣传、制作和传承。社工督导者更多从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服务、实践者的专业伦理和理论运用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专业督导;影像督导者多是从影像技术方面予以支持。与电视、电影艺术等采制过程不同,在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过程中,影像督导者很难保证实地参与,督导内容多为针对实践者描述的现场或感受而进行督导。

(三) 影像实践者的多元知识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对实践者自身的实践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者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掌握影像传媒、编导、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者。目前,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明确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备影像制作等相关知识,仅有少数高校将其纳入专业选修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选修课程《影视与社会分析》。鉴于此,期望本文也能对社会工作教育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四) 督导者的互补合作

研究者所说的联合督导一般是督导者的专业背景趋同,但影像实践中的督导者专业背景不一定相同。社会工作督导者在情感上会始终怀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注重心灵的沟通,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人的增权赋能;而影像督导者在技术上占据绝对优势,为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容易强行介入、大肆窥探,让被拍摄者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社工督导与影像督导的联合能够弥补彼此的不足,让督导者的视野(视域)得到延展,从而督导出优秀的影像作品。

四、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联合督导的过程

(一) 第一阶段:选题构思

社工督导者会本着以行动(服务)需求改变的目的为宗旨,带着社会工作正义实践的目标,督导团队思考选题的多重意义:关于专业的发展、拍摄对象的伦理和增能,以及对自身和社会价值的反思。社工督导者会以面对面、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实践者进行交流分享,让实践者对影像实践的开展有前期预估和心理准备,扮演支持者、推动者和导演的角色。

影像督导者主要以影像的整体构思为主要督导目标,他们倡导将真实的生活通过视觉(画面)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对实践的技巧性、操作性和实践困境给予专业分析。督导的形式以电话、网络为主,所扮演的角色更像一名优秀的“编剧”。

(二) 第二阶段:采制和宣传

采制和宣传不仅是简单的拍摄、传播过程,更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实践。社工督导者的督导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资源的链接和影响力的扩大;二是拍摄群体实质性的改变。他们时刻践行着对服务对象、对实践者自身、对专业发展的宗旨。首先,践行宗旨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上。在访谈过程中,鼓励并带动主人公及其父母的自我表达,并根据访谈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情况使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和技巧,如利用“叙事治疗”的方法,引导主人公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积极地重构,建立对自我的信心,强化其克服困难的信念;利用尊重、接纳、澄清、同理心、自我表露、鼓励和支持等技巧与访谈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调动其表达自我的积极性,并协助其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次,积极帮助实践者链接影像领域的专业督导给予培训指导,资助团队外出学习影像的采制、摄影、剪辑等方面知识。如在拍摄《上学》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口述历史影像工作坊以及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社会工作纪录片培训等。最后,督导内容体现在综合能力的提升上,督促团队成立宣传小组,申请微信公众号,专人负责运营,包括前期策划、影像采制、实践总结等宣传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督促文案的写作、推送,鼓励队员进行实践研究,如写作《社会工作影像记录的通用过程及其特征——以影片〈罕·见〉为例》《把公共带回来: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使命》等。在整个过程中采取多种督导方式,如团体、电话和网络督导等。社工督导者扮演着“教育者”、“资源链接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影像督导者以实践者高质量采制素材为督导目标。督导内容大致有远近镜头的运用、特写镜头的恰当呈现以及拍摄对象的多机位、立体呈现等。通过被督导过程,实践者总结了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通用过程(见图1)。首先,确定选题(拍摄对象),拍摄整理素材;其次,完善脚本,优化素材;最后,进行粗剪、文本翻录、精剪等后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首次拍摄结束后要按照镜头连贯性和故事流畅性,拟定脚本、进行素材整理。与此同时,影像督导者还负责确定培训内容,授课交流多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影像基础性知识和技巧的训练。整个采制和宣传阶段,影像督导者扮演着专家顾问的角色,为实践者提供技术保障、技巧支持。

图 1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通用过程

(三) 第三阶段:制作和传承

社工督导者期许所督导的影片成果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带来社会环境的改变,以行动(拍摄与服务)改变现状为督导目标,其督导内容如下。首先,经验总结,推广、宣传实践,开办培训班等。其次,社工督导者督促实践者传承影像实践方法,与低年级的师弟师妹携手同行(学长同行督导)。最后,规划未来,制定拍摄(服务)三年计划。社工督导者督导团队拍摄拓展到不同的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积累不同领域的影像(案例资源),最终建立影像案例库,反哺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社工督导者更多的是扮演着教育者、资源链接者的角色。

影像督导者督导的终极目标是制作成片真实可信、有温度、接地气,具有社会影响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全方位、多维度的督导。如剪辑伦理、技巧运用、故事逻辑、镜头处理、细节处理等。督导形式多为电话督导和网络督导。电话督导多为督导者和团队组长“一对一”指导。网络督导多为实践者与督导者就影像效果进行循环往复观看和修改。即实践者将影像进行粗剪,网络传送给督导者(笔者称为送审),督导者将指导建议反馈给实践者,实践者据此对影像进行剪辑完善;然后,再次传送给影像督导者请其观看并提出建议。循环这个实践过程(如图2),直到影像成片脉络清晰、故事完整、表达方式有力,实践者才算完成制作。影像督导者主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扮演“专家顾问”的角色。

图 2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制作循环过程

总之,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联合督导在不同实践阶段中,督导者的角色以及督导的重点、内容和形式也不同(见表1)。

表 1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过程中联合督导分析
五、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联合督导的成效与反思

(一) 联合督导的成效

在社工督导者和影像督导者的陪伴式督导下,从影像选题的确定到成片的完成,近一年的时间,团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服务对象自身的改变

主人公小蕾性格变得开朗了,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愿意和志愿者、陌生人交流沟通,不再畏惧陌生人。在团队的帮扶下,小蕾妈妈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从一开始对学籍问题的不知所措到积极主动寻找学校、残联、教育部门,这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助人自助的宗旨。

2. 教育部门(学校)的改变

校长亲口答应小蕾妈妈,帮助小蕾建立学籍。与此同时,学校还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帮助,台阶改造成了斜坡,靠轮椅代步的小蕾班级始终在低楼层上课。

3. 实践者自身的收获

实践者得到了不同的学习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了更广泛(多元)的知识、经验和服务技巧,掌握了影像实践这一服务方法。与此同时,实践者也更加懂得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实践的价值、专业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

4. 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因作品《上学》的成功,团队多次受邀在“微光论坛”和2016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暨“加快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分会场,分享社会工作影像拍摄过程和罕见病知识,引起了高校师生的强烈反响。一名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生看到《上学》影像后,在自媒体上分享道:“除了感动和敬佩之外,我在思考、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们拿起他们并不擅长的相机,他们赋予了摄影什么样的力量和情怀,他们一开始就把摄影作为一种充满社会关怀的行为,这是我们专业摄影人最缺失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同时,作品获得“踏瑞杯”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二等奖,获得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并被带到了美国高校课堂。随着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罕见病群体,该群体得到了社会大众更多的了解。

(二) 联合督导的反思

1. 联合督导的“联”与“合”

社会工作影像联合督导,应是院校社工督导与影像督导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实际情况中,易变成社工督导与影像督导分别对实践者进行督导,在督导职责方面没有明确要求,各自为政,各有偏重,难以达到联合的效果。《上学》影像的督导团队主要有两人,一位是实践团队的研究生导师,另一位是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两位老师互不相识,更缺少交流。在不同阶段,两位老师虽给影片分别督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者的“跨界”困境,但由于跨地域的现实原因,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影像督导老师多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督导,面对面、小组等督导形式成为一种奢侈的形式。网络、电话督导尽管效率快、时间便利、成本节约,却缺少一些深入的细节指导。同时,督导者彼此缺少针对影片内容的沟通和分享,督导内容是针对彼此擅长领域的“片面”指导,缺少共性的优点融合。因此,应做好联合督导间的协调与沟通,明确督导者彼此的责任与义务,真正发挥联合督导的“联”与“合”作用。

2. 平衡好不同督导者的任务,保持联合督导的透明度

督导往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实践阶段有特定的督导任务/目标,平衡好不同阶段督导者的任务,有助于防止实践者产生情绪。如在《上学》影像中,实践者面对两位督导老师,每当两位督导老师对督导内容观点不一致或实践者出现困难时不能及时被督导,作为实践者便会紧张甚至有负面情绪。今后的联合督导应制度化,安排固定时间,并明确督导内容。同时,督导者与实践者应该共同商议,使督导过程和任务公开透明,明确在什么阶段遇到什么困难,实践者应该求助谁。如果过程不透明,实践者会感到孤立无助,从而产生倦怠。

3. 督导者在联合督导中的角色定位应有差别

从整个影像实践过程来看,社工督导主要协助实践者运用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学习专业伦理原则和精神,促进自我认识等。社工督导扮演支持者和评估者角色。影像督导主要协助实践者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影像生产,这一过程内容包括学习基本数码录像和摄影技术、影像制作以阐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影像的推广和宣传等。影像督导扮演技术专家和顾问的角色。

4. 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应及时回应实践者的需求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影像因其具有独特的服务模式,必定成为社会工作者重要的实践领域。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应该及时回应实践者需求,将其纳入实习教育,安排实习任务。在社会工作教师队伍中引进影像领域专业人才,加快研究社会工作影像实践实务和理论研究,制定社会工作影像联合督导配备标准等。同时,普通笔记本电脑难以完成影像制作的编辑。因此,高校社会工作院系需引进专业剪辑设备等,为实践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完成影像实践。

六、结束语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社会工作者要敢于去尝试、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现有督导联合在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督导者扮演多重角色,采用多元知识、分阶段、有目标地督导实践者完成实践任务。实践者与督导者在社会工作影像领域共同开拓和成长。现有的联合督导存在督导内容“片面”、沟通不畅、任务与角色不明确、督导方式单一等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联合督导内容、方式、过程和标准。笔者建议应明确督导者的责任,做好联合督导间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多方支持将联合督导纳入社会工作实习教育。

①团队成员由山东大学哲社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构成,包括武玉宝、赵万林、赵晓荃、孙荣甲、刘秀秀,张洪英副教授为指导教师。
②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参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5%E8%A7%81% E7%97%85。《上学》主人公及母亲所患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瓷娃娃”。患者易发骨折,轻微的碰撞,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骨折,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发病率约3/100 000,发病男女的比例大约相同。参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88%90%E9%AA%A8%E4%B8%8D%E5%85%A8%E7%97%87。
③“踏瑞杯”高校社会工作多媒体案例开发大赛由上海“踏瑞”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和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主办,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承办。大赛共收到了来自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0余所高校,以及长沙市爱盟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等10余所社会组织的60余个团队的70余部作品,最终共10部作品进入决赛。
④笔者目前进行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影像督导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参加影像征集活动比赛,主办方给团队选题匹配的外聘影像督导;二是在比赛过程中,主办方聘请在影像领域有名的专家、学者、纪录片导演等做培训。《上学》影像的主要督导者来自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纪录片课程的教师和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纪录片导演。
⑤参见“影视社工”微信公众号2016年11月4日和2016年10月31日文章推送。
⑥主人公小蕾由于种种原因,以“随班就读”的身份在班级学习。
⑦主人公所在班级是小学三年级,按照学校的规划,四年级以上班级在教学楼五楼,因主人公小蕾身体不便,外加学校缺少无障碍设施,学校承诺主人公小蕾所在班级将会一直在一楼上课。
⑧“微光论坛”是山东大学哲社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的自主学术活动之一,该学术活动主要邀请具有丰富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一线社工人、管理者以及在公益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为在校学生分享实务经历、生命故事等。
⑨参见“林小木摄影”微信公众号2016年12月08日《杂谈:当他们拿起相机》文章推送。

参考文献
[1] 赵万林, 张洪英. 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实践与伦理议题[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2): 26-31.
[2] 朱眉华, 吴世友, MINI VCHAPMAN. 社会工作介入与研究的新方法: 影像发声法——以T村外来务工家庭的母亲形象项目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1-16.
[3] 张洪英.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1998—2015年CNKI期刊论文为样本[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5-11.
[4] 张洪英.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发展[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147-149.
[5] PAULINE COULTON, LYN KRIMMER. Co-supervision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a model for meeting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profession[J]. Australian social work, 2005, 58(2): 154-166.
[6] 韩鸿.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4: 1-8.
[7] JESS STEIN.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2n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87: 955.
[8] JORCE M HAWKING, ROBERT ALLEN. The Oxford encyclopedic English dictionar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709.
[9] 朱玛主. 电影电视词典[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11.
[10] 马凌燕. 影像艺术的概念范畴与审美特征[J]. 艺术百家, 2006(2): 133-137.
[11] 刘世文, 黄宗贤.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影像实践——基于一种影像社会学视角透视[J]. 甘肃社会科学, 2013(3): 103-104.
[12] 吴鼎铭. 影像话语的民间书写——西方关于" 民间影像”的传播研究现状[J]. 东南传播, 2013(3): 11-15.
[13] 王清华. 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J]. 云南社会科学, 2003(6): 97-100.
[14] 冯用军.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探析——跨学科视角[D]. 汕头: 汕头大学, 2006: 16-26.
图 1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通用过程
图 2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的制作循环过程
表 1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过程中联合督导分析
社会工作影像实践中的联合督导——以拍摄影像作品《上学》的实践为例
武玉宝, 张洪英, 赵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