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Vol. 20Issue (4): 47-57, 68.
0

引用本文 

刘斌志, 罗秋宇. 正念疗法: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当下关注及其实现[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 20(4): 47-57, 68.
LIU Binzhi, LUO Qiuyu. Mindfulness Therapy: Current Concerns and Its Realization in Social Work Services[J]. Social Work and Management, 2020, 20(4): 47-57, 68.

基金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机制及其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15BSH052)。

作者简介

刘斌志(1980— ),男,汉族,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实务与教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9-11
正念疗法: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当下关注及其实现
刘斌志 1, 罗秋宇 2     
1.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重庆,401331;
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 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正念疗法以其全然性、当下性、本土性、融合性的专业特征,逐渐被广泛运用于慢性疾病辅助治疗、心理疾病治疗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正念疗法以其对服务对象内心专注以及活在当下能力的强调,而逐渐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技术的选择之一,并逐渐实现服务对象心理增能向心灵解放的迈进。社会工作借助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和接受实现疗法四种模式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并通过态度与承诺、导航与认识、存在与觉知、观想与平衡、联结与赋意、融合与行动六个步骤,指引服务对象通过正念修行维持身心健康。基于历史经验与实践反思,社会工作者在实施正念疗法过程中应不断积累实务经验,增进专业反思,创新服务模式,最终形成社会工作服务中正念疗法的科学体系与东方智慧。
关键词: 正念疗法    社会工作    当下关注    东方智慧    
Mindfulness Therapy: Current Concerns and Its Realization in Social Work Services
LIU Binzhi 1, LUO Qiuyu 2     
1.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2.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08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view it was found that,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mindfulness therap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auxiliary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ease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ue toits comprehensive, current, native and integrativ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mindfulness therapy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choices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service technology due to its emphasis on the inner focus and the ability to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it has gradually achieved the progress from psychological enhancement to spiritual liberation of service objects. Four patterns of social work with mindfulness therapy, namely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and acceptance of reality therapy, can solve the new problems faced by the humanity, and guide the service targets to achieve the maintenanc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hrough the six steps of attitude and commitment, navigation and understanding, existence and awareness, visualization and balance, connection and definition, fusion and ac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reflection, social workers should accumulate practical experience, enhance professional reflection, innovate service mode, and accept form the scientific system and Oriental wisdom of mindfulness therapy in social work service.
Key words: mindfulness therapy    social work    current concerns    Oriental wisdom    
一、问题提出

身处当代,每个人都在机遇与挑战、激情与沉寂、希望与破碎中生存与成长,体验着迷茫与无力、困惑与冲突、挫败与茫然。从充斥着书市、网络和媒体的各类心灵鸡汤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希望踏上一条身心宁静之路,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充满东方智慧的正念疗法给出了一种可以尝试的路径。乔•卡巴金(J Kabat-Zinn)将“正念(mindfulness)”定义为:“一种觉知力,即是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不加评判地觉知一个又一个瞬间所呈现的体验,而涌现出的一种觉知力[1]”。人们正是通过不断增强对这种觉知力的训练来关注自己的身体、情绪及感受本身,由此减少无益的是非评判、过激反应和自我反思。《悟:人生真谛的回声》中说:“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成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2]大意是指人走得太远,有时候会忘记为什么会出发,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悟生悟死、悟成悟败、悟爱悟恨、悟顺悟逆、悟得悟失,解开生活的奥秘,在坚守本心中体验人生快乐。由此可见,正念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发展和释放潜能,可以训练人们提高自我觉察与对他人的觉察,可以增强压力预防与管理能力,可以提高人们的专注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增进人们决策能力与自我责任感。正念疗法即是这种教人们学会关注当下、专注当事、化解迷茫、谨记初心、化苦为乐的方法。

已有许多研究正念疗法的专著和文章,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供考证,但主要研究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在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甚少。此外,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侧重证明正念疗法对某一类疾病或心理困扰的疗愈价值,而对正念疗法的具体操作笔墨较少,缺乏系统归纳和阐述。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助人解困救难的职业,社会工作也在尝试运用正念疗法来增进专业服务的素质和成效。在此过程中,就需要科学而系统地回答五个问题。一是将正念疗法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是否可行,两者是否能够融合发展?二是正念疗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三是社会工作服务运用正念疗法可以选择哪些模式,各自的特色和区别是什么?四是将正念疗法运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应该有哪些步骤,每个步骤具体如何操作?五是社会工作者使用正念疗法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正念疗法的发展及其社会工作运用价值

(一) 正念疗法的溯源及特征

东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修身”“修心”的文化,在“身心”体悟中涵养本性,提高自我觉知,进行自我建构和实践,最终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人合一的境界。[3]正念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人本疗法、艺术疗法等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样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发展四个阶段,但也存在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为其浓厚的东方色彩。正念疗法起源于佛教,早期表现为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4]后来逐渐将佛教中的冥想、坐禅、瑜伽等作为训练专注力和追求身心合一的专业手段加以规范化与科学化。科学的正念疗法萌芽于20世纪中叶,此时的美国正处在哲学思想开始变革的年代,知识分子正寻求突破传统的心理学局限,希望为当代普遍陷入迷茫和冲突的人们寻找出新的治疗方法。[5]1950年至1958年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Suzuki) 大力在美国宣传禅宗的思想和理法,使禅理和禅法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因此,这个时期传统心理学的发展需求和美国禅学思潮的兴起为正念疗法的诞生创造了双重条件。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马萨诸塞州医学院的荣誉医学博士卡巴金(J.Kabat- Zinn)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协助病人以正念禅修处理压力、疼痛和疾病,[6]正念疗法正式形成。20世纪90年代正念疗法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将其与实践结合,在临床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日渐增多。

正念疗法发展如此迅速,使用频率如此之高,研究成果如此之多,与其独特性分不开。首先,正念疗法具有全然性。在进行正念训练时,治疗师不评判服务对象的过去与未来,协助其接纳自己、他人、环境最真实的形态,专注体察其身心最真实的感受,不逃避也不去挣扎。此时,服务对象的身心枷锁犹如存在又好似不存在,这种完全投入的自由状态谓之“全然”。其次,正念疗法具有当下性。当下性是从时间维度来看的,无论如何追忆过去,也回不到过去;无论如何追寻将来,将来也还未到来;不如关注此时此刻,关注此刻的身体和情绪,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达致“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的安宁祥和心理境界。再次,正念疗法具有本土性。正念疗法虽然肇始于美国后传入中国,但其思想根源来自东方的佛教思想,从禅学中汲取营养,从禅学中找寻治疗方式。因此,它与中国的“修身修心”的思想十分切合。这也是它在传入中国后能迅速适应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正念疗法具有融合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修行正念也是追求这种包容和谐的人生境界。它的融合性既指个人的慈爱和谐、包容祥和、温婉大气的至高境界,也指其被社会普遍接受、认同、容纳的现实情况。

(二) 正念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方面,正念疗法在临床医学治疗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于慢性疾病辅助治疗,诸如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关节炎、精神病、癌症康复等。Sharon Haenen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念水平的提高可以调节认知疗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影响。[7]2016年Renate Van Der Valk等的试验研究发现,将正念疗法运用到精神病患者身上不仅无不良影响,还能促进其心理复原。[8]2017年Vasiliki Irene Aivaliotis等人通过对5名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28天的电话正念治疗,验证了电话正念治疗对慢性胰腺炎患者康复的可行性和正向效果。[9]Augustine C Lee等人发现更高的正念主要是由其行动意识驱动的,与非药理学运动干预对膝骨关节炎反应的可能性显著相关,表明培养正念的干预措施提升了康复治疗的效果。[10]Linda E Carlson等学者基于正念的癌症康复和支持表达性团体疗法的比较研究发现,正念疗法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辅助治疗的工具。[11]

另一方面,正念疗法在心理咨询及治疗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于抑郁症、焦虑症、饮食障碍、减压、失眠、社交障碍等方面。Andy Finucane和Mercer Stewart 在2006年的研究发现,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在抑郁和焦虑的初级保健中具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12]2006年,Ruth A、Sarah F和Debra B等综述了正念和接受疗法治疗饮食问题的理论基础,并简要阐述了饮食问题干预措施,得出其研究适合暴饮暴食问题的治疗。[13]Albert Ellis也于2006年将基于正念的压力减轻与理性情绪治疗法进行了逐点比较,强调了自我接受和不对人进行整体评判对压力减轻更有效。[14]斯坦福医学中心的Jason C等学者在2008年将正念、冥想和认知行为疗法(CBT-I)结合在一起介入失眠症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正念疗法对于改善失眠有积极作用。[15]2010年,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Piet Jacob等人对26名18至25岁的社交恐惧症青年进行了正念认知小组治疗,发现用正念治疗社交恐惧症患者是低成本且行之有效的。[16]

此外,在管理学领域,正念疗法也经常被运用于培养决策力和领导力。贾妮思•马图雅诺在《正念领导力:卓越领导者的内在修炼》一书中已经证实了正念领导力可以有效改变公司领导者的观念,可以促进员工自我探索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可以协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17]正念疗法传入中国后,虽然也在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不断地运用和探索,但研究结果与国外基本相似,其拓展性和创新性有待提升。

(三) 社会工作与正念疗法的融合发展

将正念疗法引入社会工作实践中,服务对象能不能接受,它的理念是不是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相悖,在实务操作中二者是否能结合并适应发展,这些都是本文亟需反思并解决的问题。下面将从理论基础、价值方向、具体实践、社会功能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正念疗法和社会工作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中汲取了营养。正念疗法强调身心合一、此时此刻、顿悟、专注等特性,这些特性可从完形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中寻找到专业要素;正念疗法的研究已经证明其可以治疗精神病、焦虑、抑郁、社交恐惧等症状,这些症状的治疗也离不开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流派的指导。社会工作同样把这些心理学流派作为理论来源。此外,修行正念讲究非评判,社会工作实践中也要求无条件接纳服务对象;社会工作强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强调挖掘人的潜能,正念疗法所持观点也与此不谋而和。因此,正念疗法与社会工作在某些层面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其次,从价值理念来看,正念疗法和社会工作都追求全人健康和自我实现。正念疗法作为一种健康与疾病康复的崭新范式,强调挖掘、培育滋养和动员转化个体自身的内部资源,从最基本的分子和细胞水平到更高层面的身体结构,再到心理层面、人际关系层面,在不同的方面去学习、成长、疗愈,造福于更圆满、更乐观的生命。[18]社会工作服务注重从优势视角出发,赋权于服务对象,促进对话与合作,培养其抗逆力,帮助其治愈与整合,达至其实现自我价值和追寻更高的人生境界。因此,正念疗法与社会工作拥有同样的价值追求,将正念疗法引入社会工作实践中,彼此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理念。

再次,从服务实践来看,正念疗法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重合。一方面,正念训练是一种帮助人类通往健康而又消解了宗教要素的全新思考方式,以帮助个体保持乐观与开放;而社会工作同样以实现人类社会福祉为追求,尊重并保障个体有维持生存并获得发展的权利。另一方面,正念疗法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慢性疾病和心理学的某类疾病的辅助治疗,诸如关节炎、癌症、焦虑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领域的康复治疗;社会工作同样在辅助医学治疗、开展残障康复以及精神健康服务方面运用了诸多正念治疗的要素,并且二者的治疗功效均得到了普遍认可。所以,基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正念疗法能发挥双重优势。

最后,从社会功能来看,正念疗法和社会工作都具有治疗和预防的功能,均致力于促进个体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提升自我适应社会环境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实现个体生理机能、心理潜能以及社会功能的复原与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是为了保持专注的精神,维持开放的胸襟,追求包容的境界,这样能在困难到来之时以平和的心态解决,从而实现较好的心理复原与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也具有预防功能,它消除问题产生的条件,以社会问题的可能发生为前提预防新的社会问题产生或旧的社会问题再生。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运用正念疗法,不失为一种解决和预防个人性问题和促进社会性复原的有效选择

三、社会工作服务中正念疗法的理论模式

作为心灵的一种功能或品质,正念通常被描述为一种需要练习或培养的核心品质。[19]正念在佛教和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当代的佛教大师,尤其是那些遵循小乘传统的人,都是正念的拥护者。将正念作为一种治疗要素,从不同理论角度表明其可以在心灵感知和个体解放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即帮助人们达到最佳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状态。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正念疗法也衍生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一) 正念疗法的学理渊源

首先,正念的生理机制与脑功能、脑结构以及内分泌等生物指标有关。[20]正念训练可以提高额中线和前额脑区等区域的θ波激活程度,提高后侧枕叶区N2成分以及中央区电极点失匹配负波的平均振幅,还可以降低右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和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激活程度,它们往往与感觉、认知、注意和情绪等心理功能有关。而神经生物学也有一种整合取向,认为大脑、心智和关系这三种不同元素都能保持它们的自主性,并不会因其他元素而被削弱。现代科学认为,大脑代表广泛分布于全身的神经系统,是能量和信息的物理机制;心智在某种程度上是能量和信息之流的管理调控方式;关系则是能量和信息之流共享的方式。正念观照内在世界和转变心灵有赖于对心智、脑、关系的觉知能力,这种觉知力被称为三觉知,它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相互依存的三个方面——关系、心智和大脑之中的能量和信息之流。[21]121-123三觉知是保持存在和促进治疗转变的关键因素。

其次,从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均可以发现正念疗法的作用机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正念能直接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使个体的心理状态在正念练习后获得显著增加。积极心理学家们意识到正念作为一种理性、正向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2]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正念就是一种注意或觉知,进行正念训练后个体的注意品质、注意功能都有显著改变。[23]完形心理学认为,顿悟学习是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的关系而发生的学习,而创造性思维是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各方面相互关系的重新理解,过去的经验也只有在一个有组织的知识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并得到有效的使用。若以完形心理学角度界定正念,正念训练就是一种顿悟学习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最后,正念疗法有其身后的中国哲学渊源。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说,认为“静”不累物、不溺于俗,可以去扰,能平心气;“静”中有思,“静”中有悟;“静”中能养出“端倪”。“端倪”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即是对道的体验式理解,也是一种直觉性思维。湛若水是陈献章的学生,他在继承其师心学宗旨的前提下,补充了“动静一体说”,即心与物、理与气、心与理、心与性、知与行、理与欲、虚与实都是合一不可分割的。后来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人的良知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他在认识论上宣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认为只要提高人们内心的修养和良知水平,祛除人们的私欲与杂念,将道德伦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能促使社会良性运行。从此角度而言,正念疗法也是一种“修身”“修心”的方法,它从心学汲取养分,指引人们可以通过修行正念达致静养“端倪”、动静一体、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 社会工作中正念疗法的模式借鉴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群体,正念疗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会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技巧。目前与正念训练相关的干预方法有四种:正念减压模式、正念认知模式、辩证行为模式和接受实现模式,均可以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加以运用。

首先,是正念减压模式(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正念冥想的宣教和训练,来减轻自身压力并积极管控情绪的一种干预方法,[24]它在处理压力、抑郁、药物滥用、慢性疼痛和疾病方面具有正向效果。正念帮助应对压力的一个主要方法是洞察那些在压力反应中起作用的心理陷阱。所谓心理陷阱即是一种常见的加剧压力和痛苦的心理习惯,[25]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消极自我言语。这是指在面对挫折时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解释,表现为人们内心负面的独白,类似“我很糟糕”“我一无是处”“我恨自己”这样的自我负面评价。当压力、焦虑和恐慌来临时,大部分人容易扭曲现实,出现消极的自言自语,正念减压训练帮助人们在这种意识出现时有所防备。二是惯性思维方式。惯性思维方式指对事物无意识的消极看法,如灾变、夸大负面、读心术、做永远的专家、怪罪、“应该”的思维模式等。惯性思维方式经常都夸大了苦难和事实却低估了人们的抗逆力,从而使个体陷入习惯性负面情绪和负向行动。正念减压模式强调培养人们的专注力和非评判的心境,使人们看清事件本身的模样,既不可以躲避又不过分夸大,而是以平常心看待自我与社会环境。三是否定解释。否定解释指最初对事件快速或不自觉的消极解释,它一般在人们还没自我意识到时已经这样做了。因为个体尚未意识到此种解释的发生和过程,否定解释往往使人们身心处于焦虑和紧张的自我延续循环状态。正念则是改变否定解释的有效工具,也是意识到多元选择或解释的关键。事实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看似灾难的东西也可能是一种礼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次,是正念认知模式(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该模式鼓励服务对象在没有判断的情况下处理经验,帮助其用具有挑战性的想法和感受来改变周遭关系,并接受“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26]在早期为抑郁症患者的服务过程中,正念认知模式协助服务对象学习如何将意识与身体的感觉、想法和情绪联系起来,并对复发的早期预警信号做出适应性反应。具体来说,正念认知模式的具体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正念练习培养意识。这是指在对日常生活的觉知中关注生命经历和体验,可以是将注意力有意地放在经验的特定方面,也可以是当头脑滑入过去或未来时将它带回到现在,还可以是以一种坦然接受一切的心态面对外界环境。二是形成正念的态度框架。作为非评判、无条件接受和专注体验的心理集中表现,正念的态度可以是在实践中刻意培养并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对自我臆想的控制和调整形成的,还可以是在面对困境时突然顿悟而形成的,或者是以某种信仰来驱使形成的。三是学习将理解与脆弱性联系起来。这种理解从个人经验中整合,既包括个体对人生脆弱性与痛苦性质的理解,又包括对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风险的认知和超脱。这种理念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和自我反思来培养,也可以通过经验分享或小组教育来练习,还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直接在经验过程中探索。这样个体就会认识到尽管痛苦是经验中固有的一部分,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认识和走出痛苦。正念认知支持人们认识到人类痛苦的本质,并让人们和它一起工作。

再次,是辩证行为模式(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该模式引入正念的概念和治疗方式,鼓励服务对象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并帮助其考虑如何做出改变,从而使其思维更加平衡。该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处理躁郁症、抑郁症、暴食症和嗜血障碍、慢性疼痛、悲伤、自卑、愤怒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作为以行为为中心的干预方法,辩证行为模式强调识别导致行为异常的触发因素和维持这些行为的不可控性,一般采取四种干预策略。一是技能培训小组。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心理教育小组形式,技能培训小组旨在发展和提高服务对象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核心正念技能、人际效能技能、情绪调节技能和痛苦容忍力技能。[27]其中,核心正念技能帮助服务对象融入自己的生活,减少自我困惑及学会容忍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人际效能技能旨在帮助服务对象减少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际混乱,帮助其保持自信、提高自尊和达到目标;情绪调节技能旨在减少服务对象情绪的不稳定性,使其了解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痛苦容忍力技能旨在帮助服务对象度过危机,使其分散对问题的注意力和走出痛苦情绪。二是个别会议。个别会议指服务对象与治疗师单独会面,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利用在小组中学到的技能来减少问题行为,如自杀、自残、使用药物等。三是个别咨询。个别咨询即在服务对象遇到问题及困境时为其提供正念训练的技巧与指导,以促进其增进独自面对问题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四是咨询小组。该小组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相关专业服务人士组成,从社会环境的诸多方面给予服务对象整合性的协助与指导,并实现服务的持续性。

最后,是接受实现模式(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作为正念疗法的最新发展,接受实现模式的第一步是让人们意识到有心理痛苦是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不用刻意摆脱痛苦而要去接受和拥抱痛苦,然后帮助人们学会如何摆脱自我思想的桎梏,并在接纳痛苦中实现自我的升华与自我实现。该模式常作为解决抑郁、焦虑、药物滥用、创伤、压力、倦怠、慢性疼痛、吸烟等具体问题的干预模式与服务工具。[28]接受实现模式基于关系框架论,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由认知融合和经验回避而产生的心理僵化,因此需要在信任合作的专业关系基础上,通过“接受现实”“认知去融合”“自我先验感觉的建立”“拥抱当下”“价值观”,建立与价值观相联系的“承诺行为”模式,让直接的偶发事件和间接的言语过程发生积极的关联,并以此关联经验协助服务对象建立更强大的心理弹性。[29]98-104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接受实现模式的实施包括六个核心技术。一是接受现实。“接受”并不是喜欢或渴望个人的经历和当前所处的环境,而是个体乐意“全身心且没有防御”去体验当前所处的情境、所遇的困境以及所面对的痛苦。二是认知祛魅。“认知祛魅”是一种以减少语言和认知所带来的无益影响为目的的治疗技术。当服务对象思想偏执之时,尤其是将负面想法和感受当做事实的时候,认知祛魅可以协助服务对象区分感受、想法、价值与事实的区别,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偏差性。三是拥抱当下。“拥抱当下”指的是服务对象实现全身心的投入,即便是正体验着不愉快的个人经历也能基于自身所奉行的价值观而采取积极的自我暗示。四是承诺行为。“承诺行为”指的是服务对象能够与自我、他人以及相关群体就采取某些行为而进行约定并尽力践行,这些行为也许是服务对象以前所回避的行为或是新近学习的技能,也可以是希望达成的目标行为。五是以己为景。“以己为景”即协助服务对象跳出自我既定角色与心理,以一个外在于自我的他人视角去审视自我、实践、关系以及环境,从而实现跳出自我设限与自我局限,真正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六是明确价值。价值观是对全局结果或所选择的人生方向的偏好与坚持。接受实现模式的基本前提是基于价值判断的接受,而在接受后对价值的反向强化则有利于自我实现的达成,从而实现“明确价值—接受现实—实现价值—再次明确价值”的良性循环。

四、社会工作服务中正念疗法的程序指引

当前,在帮助人们处理消极情绪和心理的过程中,正念治疗的研究者归纳出多样性服务流程。利兹•霍尔(Liz Hall)在其著作《正念教练》(Mindful Coaching)一书中则推荐了正念疗法的FEEL应用模型,具体包括专注(Focus)、探索(Explore)、拥抱(Embrace)和放下(Let go)四个流程。[30]而Daniel 则在其《正念的心理治疗师》一书中谈到正念行为疗法需要经历接受(Acceptance)、监视(Watching)、行动(Acting)、重复(Repeating)、期待(Expectance)等五个步骤。[31]而当下最为流行的服务则是8周正念训练课程,具体包括自动导航、改变认知、重聚心灵、识别厌恶、恢复原样、思想回归、善行表达以及了解现在等八个主题。[32]综合已有研究发现,正念疗法的服务流程也遵循着从内在到外在、从情绪到行动,从关系到实践的脉络。这与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双焦点及其互动关系的关注异曲同工。因此,基于相关的正念疗法实务经验,参考社会工作通用过程的六阶段模型,正念疗法的实施也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论述。

(一) 态度与承诺

正念疗法认为,只有当心灵处于开放和接纳状态中时,学习、洞见和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当练习专注和关注当下的技巧之时,服务对象所秉持的接纳自我和心灵开放态度就非常重要,这些态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具体包括非评判、耐心、初心、信任、无争、接纳及放下七个方面。

除了培育服务对象的这七个态度,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开展以下三项服务。一是了解服务对象的综合情况,包括生理上的疼痛、心理上的困扰、人际关系上的疑惑等。此时,需要将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如下区分:困难和痛苦的事物;给人愉悦、治愈和恢复的事物;介于两者之间或中性的事物。二是评估服务对象对正念的看法,包括服务对象对正念治疗的信心、参与正念治疗的积极性以及对正念治疗的配合度。考虑到正念的当下性、非评判性、非抵抗性以及非分析性,社会工作者需要营造安全、信任以及开放的服务氛围,坚持不强迫、不引导的原则让服务对象自然地表达态度,并感受正念所带来的心灵自在。三是做出承诺。这里的承诺由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做出,相当于二者在治疗过程中订立的契约,约定二者为达到治愈目的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比如服务的时间和地点、积极配合的态度、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等。但基于正念的顺其自然、自愿的特点,服务对象在治疗过程中若确实存在不适、不喜、对抗、抵触等状况,则可调整服务的进程与节奏。

(二) 导航与认识

当人们在一条熟悉的道路上驾驶时容易忽视周围的环境,完全沉浸在思考其他事物的状态中,也就是所谓的“自动驾驶”或“自动巡航”状态。巡航状态中的个体不看、不尝、不闻、不触当下之事,处于暂时与当下所做之事脱节的状态。在“自动巡航”状态中,人们的思想被行动模式所控制,在不知情、不同意或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行为自动发生,一旦工作模式以这种方式进入脑海,人们就容易被驱动的行为所束缚——让人们陷入消极的沉思,陷入焦虑的担忧,陷入紧张和疲惫。面对人们这种对经验的惯性反应的“自动巡航”状态,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正念疗法改变人们对旧有事物固有认知和习惯思维,让服务对象以好奇、热情和探索的心态去面对新的事物、新的状态以及新的环境,从而达到一种“心灵导航”状态。“心灵导航”状态中的个体并不默认困境和痛苦是无益和有害的,并不自然认为自身作为受害者和弱势群体,而是积极探索和尝试当下处境可能给自身所带来的新的体验、新的契机和新的可能。

具体来说,达致“心灵导航”状态至少包括三个技术。一是葡萄干练习,即是以葡萄干为道具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仔细观察、感受、品尝,如在拇指和手指之间轻轻滚动葡萄干,注意到它柔软度、颜色和密度等;把葡萄干放在鼻子边,注意它任何可能存在的香气;细细咀嚼葡萄干,注意嘴里的味觉变化等,从而培养人们对当下之事的好奇心和专注力,以此改变原先朦胧模糊或想当然的感受。二是呼吸正念法,即是指全然关注气息的吸进和呼出,当发现注意力被带到别处时,只需简单的留意它,然后放下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温和地把注意力带到自然呼吸和腹部起伏上,如此反复。每当心念飘移的时候,若你不厌其烦地将其带回到呼吸,专注力就得以建立并深入,就像反复举重可以练肌肉一样。[33]三是坐姿冥想,即是采取令人舒适又能保持大脑的清醒的坐姿,比如瑜伽里面通常推荐至善式的坐姿,把精气神、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大脑放空的混沌状态之中,让人们体验身心合一的境界,最终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和告别负面情绪。通过持续的规范的坐姿冥想,可以促使个体达到呼吸自然、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的身心状态;两耳可静听自己的呼吸声并排除杂念;可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于静。

(三) 存在与觉知

存在与觉知是一种心灵状态,是对显现的可能性保持开放;它解放了心智,解除了心灵痛苦,避免被焦虑未来和怀念过去所消磨;它关注的永远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以及此事此物,而无论时刻长短、情景好坏以及事物浓淡,只要人们全神贯注地去体验、去感受、去行动,就是有意义的。在此阶段,人们与每个时刻、每个情景、每个事物都保持着完全心意相通的联系,如在吃东西那就仅仅是在吃,正在全心全意地吃。经常体验存在与觉知,即使处在悲伤情绪中,人们也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即每一刻的悲伤都不再是整个人生中最糟糕的经历,而只是一个悲伤的时刻。虽然这种转变本身并不一定会使人们感觉更好,[34]但它很可能会让人走上一条豁达、广阔、愉悦的身心疗愈之路。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帮助服务对象体验存在与觉知状态。一是身体扫描。指的是个体跟随着呼吸用意识体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精细觉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在进行身体扫描时,首先让自己在一个温暖不受打扰的地方舒服的躺下,闭上眼睛,随着呼吸将意识带到身体中,感受身体每一个部位的触觉和压力;然后把意识带到腹部的物理感觉上,感受腹壁随着呼吸产生变化;接着将意识的焦点带到双腿,双脚和脚趾上,带着温和的好奇心去发现双腿、双脚和脚趾的感觉;最后花几分钟的时间来觉知身体整体的感觉和感受呼吸如何自由地进出身体。二是练习瑜伽。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和精神和谐统一的运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至达到身心合一。三是正念行走。正念行走是将行走过程作为观察对象的训练方法,使用缓慢行走或散步的方式,来充分体察自身的感受和周围的世界,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日常的行走也可以融入正念,只是它更强调开放的觉知,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状态以及周围的情况,而不是被动地陷入“自动巡航”的过程中去。

(四) 观想与平衡

观想在这里借助了观想法的概念。观想法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既可以反观内照五脏六腑,也能自由想象宇宙自然万物的景象;既是内省反思的也是外向开放的,是人体与内在或外部事物沟通的渠道;具体分为内景观想法和外景观想法。其中,外景观想法由实体观想法、空间观想法和时间观想法构成;内景观想法由五脏观想法和骨骼观想法组成。正念疗法更多的是运用内景观想法来仔细体察身体的微小变化和感受身体的每一处的微妙感觉,用意念观照全身再到全心。观想虽然能锻炼人们的专注力,但过度的观想也可能导致人们陷入这种状态走不出来或者长久的将兴趣放至自己身上,而忽视了他人。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指导服务对象进行观想的同时,还要让其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维持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平衡。

社会工作者通常会运用三种技巧来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观想和保持平衡。一是自我同情。自我同情意味着当人们注意到自己的思想、感觉或情绪时,会试着对自己温柔,会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些反应都是自然的,是人类固有的一部分,而不是批评自己拥有它们。[35]因此,当人们不可避免地对恐惧、怀疑和其他内在经历有批判性反应时,人们可以学会对自己温柔且对自己富有同情心。二是慈心观。慈心观的目的是劝人向善。人们通常对这四类人修行慈心观:首先是你自己,学会温柔待己、爱己,会令自己的心更和善;其次是你喜爱的人,若你的心柔软、宽容以及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你也能更同理你喜欢的人的感受;再次是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若你相信美好、相信爱,那么你就极易对他人的苦难充满同情;最后是你讨厌的人,持续的修行慈爱观,从易至难地对每一类人培育慈爱,净除贪、嗔、痴,心将变得柔和、堪能、纯净、明亮。三是调谐。调谐可以定义为人们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并将他们的实质带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西格尔所言,当信号从一人传向另一人时,人们便有机会通过调谐完全接收流入的信息,而不至于让它们被成见或偏见带走,西格尔认为实现调谐必须具有四种内在状态:有帮助他人的意图;保持积极的社会关注状态,能参与到社会交往中;有与他人互通、给他们帮助的愿望;以友善和同情支持他人的兴趣。[36]

(五) 联结与赋意

联结是指人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他人身上,并将其精髓带入自身内心世界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指导服务对象与自然联结,既关注春风夏花、秋叶冬雪,也关注枯枝落叶、落花流水,在对自然的关注中感受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自身的心意合一和身心健康;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指导服务对象与他人的内心世界联结,关注他人的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身体姿势,与他人的真情相融,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善意,维护人际和谐;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指导服务对象与现实社会联结,关注世态炎凉和社会变迁,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将自我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变迁。社会工作者在指导服务对象进行联结,消除人与外界的错误关系之后,也要帮助其重新确立事件真实的意义,以避免其陷入虚无逃避主义和消极厌世的心理状态。此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服务对象学习使用优势视角去理解自身和社会,找到当下的积极含义,协助深处绝境的个体寻找柳暗花明的可能,这个过程就叫做赋意。

在正念疗法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联结和赋意。一是共鸣,指的是让两个独立实体成为一个功能整体。A和B的共鸣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的协调,因为互相把对方的内心状态带进自身,所以双方都产生了改变。[21]208在正念状态下独处时,服务对象的观察与体验发生共鸣;在其与别人联结时,只要保持开放,服务对象就有机会与他人连接成一个互动的整体。这种互动是两个个体亲密沟通有关自我的真实本质,并且个体彼此间真切地相互依存。二是以己为景,即在认识到自我认知和自我感受不一致的基础上,以自我为背景或观察客体而对自我进行审视和超越,具体有三种方式:以自我为内容、以自我为进程、以自我为背景。以自我为内容包括个人语言描述和评价;以自我为进程就是不间断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人们注意到其中持续的进程,如思维、情绪、躯体的感觉;以自我为背景不是言语上的评价,而是经验所示之处。[29]256-261因此,服务对象在进行正念训练时,需要舍弃不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体验以己为景。这不仅可以帮助其增强自我意愿和接受事实的恩赐,还可以给予其自我积极的评价体验。三是在无望中创设。当服务对象与经历相联系时,常常会体验到过去失败经验和经历对现在的自我产生的负面影响,产生“习惯性失败”的感受,进而对于未来的成长与改善失去信心,此即创设无望的状态。社会工作者认为创设无望并非服务对象对未来的绝望,而更多的是服务对象摆脱过去失败经验控制的努力,是对未来发展的盼望、信任和行动预告。因此,需要协助服务对象在无望中积极地创设,通过内在潜能激发和外在环境改善来激发服务对象的心理弹性和复原可能,从而寻找到积极生活的路径与策略。

(六) 融合与行动

融合与行动指服务对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念治疗或正念技巧培训后,能将所学东西进行整合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巩固服务对象的疗愈效果,并鼓励服务对象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独自运用正念去解决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巩固和融合正念感受的技巧包括三种。一是正念CD。所谓正念CD指录有正念8周训练法全过程的指导语的光碟,服务对象在结束服务后,可根据CD的提示复习和巩固正念技巧。二是正念音乐。大部分的正念音乐都是轻快舒缓的且具有积极、乐观、正向的力量,经常听正念音乐可放松心情、舒缓情绪以及提高专注力,服务对象可一边听正念音乐一边回顾正念程序。三是正念舞动。正念舞动指将正念带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学会尊重、接纳与慈悲对待自己的身体,连接并成长属于自的真实智慧与力量。正念舞动作用于人们的整个身体——肉体、情绪体、心智体甚至灵性体,具体通过舞动治疗、创意舞动、正念冥想等多种智慧的实践方法,透过身体舞动与人际舞动,层层打开身体的觉知与创造力,建立与自己的深度连接,以及与他人的真实连接,使人们在个人成长、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工作专业等各个层面成长和受益。

服务对象将正念运用于实践的技术包括三种。一是接受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念训练后,服务对象以不回避、不挑战的态度去看待现实,开始关注到悲伤、愤怒、抑郁等消极情绪背后掩盖的真相。二是认知重建。过去的经验、看法、观点已不适应去解释新的事件,因此为打破错误的经验束缚及提高创造力,服务对象需重新去认识和建构当前事物的真相,从而达成自我的开放、接纳、宽容和升华。三是日常行动。在认识正念价值的基础上,服务对象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正念,如:吃饭时,将所有的注意力倾注在食物上,认真观察食物的形态,细细品尝食物的味道;散步时,将所有的注意力浇灌在脚上,用脚步感受呼吸的节奏;小憩时,将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用心感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当服务对象将修行正念当作习惯后,其专注力、决策力、潜能会自然提升,思维方式也会自然转变,并自然而然地寻求问题解决的新方式。

五、社会工作服务中正念疗法运用的考量与反思

在过去20年中,基于干预措施以及实证研究的发展,正念在人类心理及社会服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运用。[37]当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正念疗法在不同学科的实践运用中具有一定的限制与挑战,这既有正念疗法自身文化与技术的原因,也有不同学科专业价值、服务对象特征以及服务实践原则的考量。Passmorehe和Mararianetti曾在2007年总结了正念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包括时刻准备辅导、保持训练的重点、保持情感的超然、持续的正念传授。[38]因此,社会工作者运用正念疗法除了需要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以外,还需要明确其适用的人群、资质的要求以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

首先,正念疗法具有其独特的适用人群。作为一种源于东方禅宗修行的心理及社会服务方法,正念疗法的实操程序、技术技巧以及服务成效往往难以规范和科学界定。鉴于正念疗法的独特性,其适用人群主要有三种。一是慢性疾病患者。在医学领域,正念疗法的各种成功的案例可证明其对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等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在心理学领域,正念疗法在辅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情绪障碍方面有正向作用。然而,对于那些病情严重的必须靠吃药或立即手术的患者来说,正念疗法仍然束手无策。二是无宗教偏见的人群。起源于佛教禅宗,正念疗法即使已经去掉了宗教色彩只保留了修行的形式,诸如冥想、呼吸禅、瑜伽、慈心禅等实践方法仍然能窥见禅宗的影子。于无宗教偏见的人的来说,他们能很好地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开展服务程序;但于有固定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可能挑战了其既定的价值信仰。三是主观动机强烈的人群。正念疗法是一种全身全心关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方法,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强迫。因此,对于那些治疗意愿强烈的服务对象来说,能够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的指导并尝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对于那些治疗意愿不强甚至对此有逆反心理的服务对象来说,相应服务很难达到正念的深入境界。除此之外,正念疗法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团队建设也有所裨益,尤其是在管理学领域,正念疗法有提高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和决策力。

其次,正念疗法对社会工作者有相应的资质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其服务中运用正念疗法,除了具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以外,还需要有正念教练资格证,这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对服务对象的关切与负责。欲运用正念疗法的社会工作者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能够认同正念修行并秉持宽容、接纳和开放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要相信服务对象自我发展的潜能并和他们一起制定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承认自己的局限性,鼓励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与境遇,即使彼此都在努力去改变现状。[39]二是接受正念疗法的专业教育、实操训练以及实践督导,并获得正念教练资格证。三是具备正念疗法的实践经验。正念疗法的效果有赖于治疗师专业实务的经验积累以及技巧的发挥。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并在督导指导下的实践经验,才能独立指导服务对象进行正念治疗,以此确保专业服务的价值和成效。

最后,要积极发挥正念疗法的成效,克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念疗法作用的发挥需要服务对象的坚持与反复训练,并且需要一个漫长的体验过程后才能感受到相应的疗效。若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在治疗过程中缺乏信任合作的专业关系与方法技术,正念疗法的实施也可能带有负面影响。一是加重病情。在进行正念治疗之前,社会工作者就应该明确告知服务对象正念疗法的限制,让他们明白只有在遵从医嘱的情况下将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才是对他们病情最有利的。二是内卷化,即是指个体把自我注意力集中在有问题的状况或者是事件上面,并且对与之有关的情绪和症状、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持续地关注。[40]正念训练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将注意力长时间投入到某一事物,可以让服务对象看清问题本质并提升服务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其专注于自己的负向情绪,使其在负面的自我对话、自我评价中等陷入恶性循环。三是陷入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主要特征是否定存在(个性、社会、文化)的精神基础,常常伴随着自暴自弃的颓废情绪。若服务对象忽视了正念疗法的核心要义,仅仅热衷于正念训练的冥想、静坐等技巧,可能会让服务对象陷入逃避主义、虚无主义的陷阱。

六、结束语

媒体对正念的日益关注正推动着大众正念疗法需求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对那些遭受生理和心理困扰的人而言。他们迅速将目光投向正念疗法,迫切寻找摆脱各种疾病以及保持宁静心灵的道路。一方面,正念疗法与社会工作的结合,能迅速扩大正念疗法的服务范围,社会工作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也能让服务对象迅速投入到练习正念的行列中;另一方面,正念疗法不同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理性情绪、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传统疗法的作用机制也让人们看到了保持健康的新希望。人们可以综合评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正念减压模式、正念认知模式、辩证行为模式和接受实现模式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治疗模式。同样,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态度与承诺、导航与认识、存在与觉知、观想与平衡、联结与赋意、融合与行动六个步骤指引服务对象揭开事件神秘的面纱,使人们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如今这般疯狂刺激、节奏快速而又混乱不堪,人们不但见证着技术发展为其所带来的速度、联系和利益而好奇,而且,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它的复杂所带来的影响和代价,尤为重要的便是它带来的持久的高度慢性压力——慢性压力会导致各种疾病。[41]秉承利他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工作不仅面临社会交代的问题,需要不断向公众证明它对于解决当代问题的巨大作用及优势,并且在复杂的新形势下也有着不断推翻自己、锐意创新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同样,正念疗法如何在新时代下扩大影响及发挥它更大的作用也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服务中的正念疗法也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要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补充社会工作理论,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影响和荡涤,结合诸如正念训练这样独具东方特色的方法,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KABAT -ZINN J.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 2003, 10(2): 144-156. DOI:10.1093/clipsy.bpg016
[2]
苏木禄. 悟: 人生真谛的回声[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9: 86-87.
[3]
王淑珍. 正念——基于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方法[J]. 社会心理科学, 2016(2): 64-68.
[4]
刘桂萍. 正念疗法的概述及其评述[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9): 80-81. DOI:10.3969/j.issn.1674-9324.2015.09.038
[5]
熊韦锐. “正念”疗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由及其理论缺失[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10): 49-50.
[6]
童敏, 许嘉祥. 如实感知中的心灵解放: 增能策略的东方视角[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8(5): 105-114.
[7]
SHARON HAENEN, IVAN NYKLÍČEK, JENNY VAN SON, et al. Mindfulness facets as differential mediators of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in diabetes outpatients: Findings from the DiaMind randomized trial[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16, 85(6): 44-50.
[8]
RENATE VAN DER VALK, SUSANNA VAN DE WAERDT, CARIN J MEIJER, et al. Feasibility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in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a first psychotic episode: A pilot study[J]. 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y, 2013, 7(1): 64-70. DOI:10.1111/j.1751-7893.2012.00356.x
[9]
AIVALIOTIS VASILIKI IRENE, LEE YVONNE, ZIA JASMINE, et al. Telephone-based mindfulness 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17, 62(2): 502-509. DOI:10.1007/s10620-016-4389-6
[10]
AUGUSTINE C LEE, WILLIAM F HARVEY, LORI LYN PRICE, et al. Mindfulness is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response from nonpharmacologic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knee osteoarthritis[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17, 98(11): 2265-2273. DOI:10.1016/j.apmr.2017.04.014
[11]
LINDA E CARLSON, RIE TAMAGAWA, JOANNE STEPHEN, et al.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mindfulness-based cancer recovery versus supportive expressive group therapy among distressed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MINDSET):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J]. Psycho-oncology, 2016, 25(7): 750-759. DOI:10.1002/pon.4150
[12]
FINUCANE ANDY, MERCER STEWART. An exploratory mixed methods study of the accep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tiv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care[J]. BMC psychiatry, 2006, 6(1): 158-171.
[13]
RUTH A BAER, SARAH FISCHER, DEBRA B HUSS. 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ordered eating[J].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006, 23(4): 281-300.
[14]
ALBERT ELLIS.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the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teaining of jon kabat-zinn[J].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006, 24(1): 63-78.
[15]
ONG JASON C, SHAPIRO SHAUNA L, MANBER RACHEL. Combin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A treatment-development study[J]. Behavior therapy, 2008, 39(2): 171-182. DOI:10.1016/j.beth.2007.07.002
[16]
PIET JACOB, HOUGAARD ESBEN, HECKSHER MORTEN S, et al.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and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young adults with social phobia[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0, 51(2): 403-410.
[17]
贾妮思•马图雅诺. 正念领导力: 卓越领导者的内在修炼[M]. 陆维东, 鲁强,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121-124.
[18]
乔恩•卡巴金. 多舛的生命: 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 疼痛和创伤[M]. 董慧琦. 高旭滨,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423-234.
[19]
TSE-FU KUAN. 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89-90.
[20]
谌梦桂, 冯永辉, 李慧. 国内正念研究述评[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11): 688-695.
[21]
DANIEL J SIEGEL. The mindful therapist: A clinician's guide to mindsight and neural integration[M]. New York: WW Norton, 2010.
[22]
苗元江, 汪静莹. 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正念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 2013(8): 46-52.
[23]
顾瑛琦. 正念的去自动化心理机制及临床干预效果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50-51.
[24]
顾硕. 正念减压疗法结合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2018: 35-38.
[25]
BOB STAHL, ELISHA GOLDSTEIN, SAKI SANTORELLI, et al.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M].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10: 123-125.
[26]
REBECCA CRANE.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2017: 178.
[27]
SHERI VAN DIJK. DBT made simple: A step-by-step guide to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M].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13: 156-157.
[28]
STEVEN C. HAYES, SPENCER SMITH. Get out of your mind and into your life: The new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M].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05: 50-51.
[29]
PATRICIA A BACH, DANIEL J MORAN. Act in practice: Case conceptualization i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M].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08.
[30]
利兹•霍尔. 正念教练[M]. 李娜,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129-130.
[31]
DANIEL J SIEGEL. 正念的心理治疗师: 临床工作者手册[M]. 林颖,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89-96.
[32]
JOHN D TEASDALE, J MARK G WILLIAMS, ZINDEL V SEGAL. The mindful way workbook: An 8-week program to free yourself from depression and emotion distres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14: 108-111.
[33]
何元庆, 连榕, 全莉娟. 积极社会心态: 正念培育的目标、机制与途径[J]. 心理科学, 2019(2): 463-469.
[34]
MARK WILLIAMS, JOHN TEASDALE, ZINDEL SEGAL, et al. The mindful way depression: Freeing yourself from chronic unhappines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7: 70-71.
[35]
SUSAN M ORSILLO, LIZABETH ROEMER. The mindful way through anxiety: Break free from chronic worry and reclaim your life[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11: 81-83.
[36]
LIZ HALL. Mindful coaching: How mindfulness can transfer coaching practice[M]. London: London Philadelphia New Delhi, 2013: 250-253.
[37]
JOHANNES MICHALAK, CATHERINE GRANE, CHRISTOPHER K GERMER. Principle for a responsible integration of mindfulness in individual therapy[M]. Berlin: Springer Nature, 2019: 201-205.
[38]
AGGS C BAMBLING M. Teaching mindfulness to psychotherapists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mindful therapy Programme[J].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2010, 10(4): 278-286. DOI:10.1080/14733145.2010.485690
[39]
DOUG SILSBEE. The mindful coach: Seven roles for facilitating leader development[M]. Brighton, UK: Ivy River Press, 2004: 140-143.
[40]
唐文佳. 正念自我关注、反刍自我关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9: 56.
[41]
唐纳德•阿尔特曼. 正念的革命[M]. 龙彦, 译.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6: 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