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Vol. 22 Issue (3): 21-31  DOI:10.3969/j.issn.1672-7703.2017.03.003
0

引用本文 

宋振响, 陆建林, 周卓明, 王保华, 杨昊.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3): 21-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3.003.
Song Zhenxiang, Lu Jianlin, Zhou Zhuoming, Wang Baohua, Yang Hao.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methods for 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7, 22(3): 21-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3.003.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项目“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5YQKYQ0108)

第一作者简介

宋振响(1983-),男,山东济宁人,硕士,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成烃成藏及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工作。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2060号,邮政编码:214126。E-mail:songzx.syky@sinopec.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9-19
修改日期:2017-03-22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宋振响 , 陆建林 , 周卓明 , 王保华 , 杨昊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摘要: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基于不同原理可以分为成因法、容积法、统计法、类比法和专家评判法五大类,国外油气资源评价以统计法和类比法为主,而中国以成因法为主。文章系统阐述了每类资源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及取得的主要进展,其中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目前相对比较成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烃源岩有限空间法值得关注,下一步需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专家评判法研究相对薄弱,未来急需加强研究。指出油气资源分级评价、剩余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深层-超深层领域资源评价、盆地模拟和大数据应用技术、多方法综合应用的油气资源评价体系、专家决策分析系统和经济评价等是未来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 盆地模拟    关键参数    有限空间生烃    剩余资源    资源评价    发展方向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methods for 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Song Zhenxiang , Lu Jianlin , Zhou Zhuoming , Wang Baohua , Yang Hao     
Wuxi Petroleum G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Based on various principles, th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e., genetic method, volumetric method, statistical method, analogy method and expert evaluation method. The genetic method is popular in China, whi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analogy method are dominant in other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all these methods were illustrated systematically in respect of applicability,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main progress. The genetic method, statistical method and analogy method are more matured with significant progresses. The source-rock limited space method is noteworthy, for which more efforts are required on 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e expert evaluation method is less studied, for which further efforts are in urgenc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hydrocarbon resource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hierarchy evaluation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remaining resources, deep-ultra-deep resource evaluation, hydrocarbon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basin simulation and big data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methods, expert decision analysis system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Key words: basin simulation    key parameter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limited space    remaining resources    resource assessment    future development    

油气资源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着油气的勘探和投资方向,同时也影响着某一地区的勘探进程[1]。近几年,受国际形势影响,油气价格持续走低,尤其是原油价格下降迅速,这对油气勘探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回答待评价区总体资源量有多少外,更应该回答这些资源都分布在哪里,下一步到哪寻找规模优质储量,这也是下一步油气资源评价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盆地类型多,地质条件差别大,勘探程度不均匀,且油气资源类型多,这就要求地质家需针对探区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油气资源综合评价。本文根据各种资源评价方法基于的原理对其进行了分类,梳理了国内外开展的主要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和历次资源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关键参数,提出了各资源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并结合各资源评价方法应用情况,分析了各资源评价方法取得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发展方向。这对完善中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开展新一轮的油气资源评价和今后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技术支持。

1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类及应用情况 1.1 方法分类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石油地质理论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也带动了油气资源评价学科的进步与发展[2],尤其是盆地模拟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油气资源评价由定性迈入到定量评价阶段[3]。按细目划分,国内外目前应用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多达百余种[4],依据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所基于的原理,笔者将其划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成因法(物质平衡法)、容积法、统计法、类比法和专家评判法(图 1)。

图 1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类

成因法:也叫物质平衡法,其根本原理来自于Tissot的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烃理论。成因法是以生烃量计算为主要评价思路[5],通过对烃源岩时空展布研究确定其有效生烃体积(质量);然后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生排烃模拟实验综合确定其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的生、排烃效率及生排烃量;在此基础上计算油气生成、排出量,最后结合待评价区油气聚集系数研究确定资源量。成因法的核心是生烃量的计算,根据能够反映烃源岩生烃和残留烃性能指标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有机碳法、氯仿沥青“A”法、干酪根热降解法、盆地模拟法等,目前,盆地模拟法应用最为广泛。

容积法:容积法的实质是直接计算含油层(储层或烃源层)孔隙空间内的油气体积或质量[6]。按照油气储集空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储层体积法[1]和烃源岩有限空间法[7]。储层体积法是直接从储层的储集空间和油气性质入手来估算可能的油气聚集量,回避了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1]。储层体积法计算资源量的参数主要是一些与油气性质和储层有效储集空间相关的参数,这类方法以USGS开发的FASPUM法和中国计算圈闭地质储量的容积法[6]为代表。

除针对储层开展容积法计算油气资源量外,以关德范[7-9]为首的研究团队近年来提出了烃源岩有限空间法。有限空间生、排烃理论强调了烃源岩沉积成岩演化中孔隙空间的变化,认为烃源岩在沉积阶段因热降解生成的油量多少主要受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孔隙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孔隙体积、含油饱和度和原油密度来定量计算烃源岩的生油量;同理可以根据烃源岩持续沉积期末与排油压实后的孔隙体积差,来获得烃源岩排出流体的总体积,进而得到该套烃源岩的排油量[9]

统计法:统计法是国外最常用的资源评价方法,是基于大量样本数据的数学统计,通过分析高勘探程度区勘探工作量投入和油气储量发现情况等,建立相关数学统计模型,进而预测油气资源规模与结构的评价方法。统计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客观,可以直接获得评价单元的不同规模油气藏的数量[10],在此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油气情况,从而能有效预测待发现油气资源分布情况。统计法估算资源量的关键和难点是油气藏规模的准确划分和统计模型的建立。目前常用的统计法主要有油藏规模序列法、地质帕莱托法、发现过程法、勘探层法、蒙特卡罗法等。

类比法:类比法采用的是由已知信息推测未知信息的经典地质思想[11],其评价思路是由已知高勘探程度区(刻度区/类比标准区)的油气资源丰度估算未知待评价区的油气资源丰度,结合待评价区有效勘探面积来计算油气资源量。类比法强调待评价区和刻度区的相似性,核心是类比系数的确定,从类比参数体系来看,既有成藏要素的综合类比,也有单一地质因素的类比。目前中国常用的地质类比法主要有体积丰度类比法和面积丰度类比法;国外还存在地质条件比分法和专家评分法。

专家评判法:对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来说,即使是在高勘探程度地区,也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料来得到准确的资源量评价结果,因此,在资源评价过程中,还有必要进行专家评判,以便从一系列可能的答案中选择最合适的资源量估算结果[12]。这种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主观性,但也并非随意估计,实际上贯穿了专家经验和对比分析的内涵,在多个专家进行评价后,还可用特尔斐法对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权系数,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1.2 应用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和中国每年或每隔几年就会有机构或专家学者对本国和全球的油气资源开展系统评价工作,以便及时掌握油气资源的潜力及其分布情况[13]

从国外开展的主要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及评价方法应用情况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油气资源评价的国家之一,2000年以前的油气资源评价以统计法为主,少数地区应用了类比法;2000年以后,建立了系统的“USGS 2000”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总体仍以统计法为主)[14],目前仍主要沿用该评价方法。加拿大在2000年以前主要采用各类统计法(主观模型、区带分析模型、油气供给模型等)开展油气资源评价工作;2000年以后,主要采用油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和被截断的发现过程模型开展资源评价工作[15-16]。挪威一直采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国内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主要包括地质锚链法[17]、发现过程法等;近年来采用贝叶斯发现过程模型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来评价油气资源[13]。澳大利亚早期(1992年前)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也以统计法为主[18];目前主要采用综合法来评价高勘探程度区的油气资源,采用类比法评价低勘探程度区油气资源[13]。俄罗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国内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目前除采用统计法和类比法[19]开展本国及世界的油气资源评价外,还强调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开展油气资源评价工作[13]

中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油气资源评价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一些粗略的估算[20];80年代以后,中国陆续开展了几次全国范围内系统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据统计,目前中国共开展过6次大范围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表 1)。

表 1 中国开展的大范围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汇总

从中国历次大范围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采用的评价方法来看,“第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总体思路是以盆地为基本评价单元,主要采用成因法估算了中国主要盆地的油气地质资源量。“第二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沿用了第一轮资源评价的思路,主要是采用盆地模拟法计算盆地资源量,采用容积法计算区带和圈闭资源量。“油公司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时,中国石化涉及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三大类,其中主流方法仍是成因法;中国石油引入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资源量的估算以“刻度区解剖”为基础的类比法及统计法[11]为主,兼顾成因法;中国海油对近海海域的资源评价主要采用成因法和统计法相结合的“地质模型与统计模型综合法”。

2003—2007年,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起,在“油公司三次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家层面“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21]。本次评价根据不同盆地的地质特点,在类比法、统计法和成因法中选择应用了15种评价方法,力求做到评价方法和参数标准的统一。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基础上,2008—2015年,国土资源部又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工作,该次评价以规范的评价方法、参数和技术为标准,结合各盆地实际地质情况和勘探程度,选择成因法、统计法、类比法和专家评判法开展评价,强调统计法和类比法的应用。2013年,中国石油启动“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工作[13],按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两大类,分别优选出评价方法体系[22],首先按评价目标划分为盆地和区带两个级别,主要是采用统计法和成因法评价盆地资源,统计法和类比法结合评价区带资源。

从国内外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应用情况来看,国内外存在较大差别[19],国外主要采用统计法和类比法评价油气资源,尤其是统计法应用广泛,成因法较少采用;而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目前仍以成因法 (尤其是盆地模拟法) 为主,统计法和类比法应用不多。

2 各资源评价方法优缺点分析及研究进展 2.1 成因法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成因法是中国前两轮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分析油气成藏地质过程来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对区域勘探潜力和方向的总体把握具有独到优势[10]。采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过程中,均涉及将生烃量转换成资源量,而生烃量转换成资源量的关键是排聚系数的求取。由于现阶段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机理研究尚不完善,且不同盆地地质条件差异大,很难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确定排聚系数,导致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因法估算资源量结果的可靠性[23]。排聚系数是成因法目前最受人诟病的地方,除此之外,该方法还存在对具体勘探目标可提供的决策信息少等缺点(表 2)。

表 2 各资源评价方法原理及优缺点分析对照表

尽管成因法存在上述缺点,但由于中国目前仍普遍认可Tissot的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成因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为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因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方法的不足。

一是盆地模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4-25]。目前,盆地模拟技术正朝着“系统化”和“工具化”的方向发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 盆地模拟“五史”研究能够促进基础地质参数研究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源评价参数取值的可靠性;② 不断增加的新模块能够解决有效烃源岩分布面积,生、排烃效率和裂解气计算等难题,使生烃量与排烃量的计算结果更准确;③ 结合多元统计[25]和三维运聚模拟技术[26-27]的发展完善,盆地模拟技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资源规模及其分布情况。

二是成因法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因法计算资源量主要基于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烃理论,计算资源量时均涉及几项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的选取直接决定了生、排烃量和资源量的大小。近年来,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和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成因法资源评价关键参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① 建立了不同类型有效烃源岩生烃下限标准。之前多公认有效烃源岩生烃下限为TOC=0.5%;而最新研究进展表明东部主要断陷盆地烃源岩(Ⅰ、Ⅱ1有机质)生烃下限应在TOC=1.0%左右[28];徐旭辉等[29]最新研究也初步表明油源岩的残余有机碳下限不低于1.0%,气源岩的残余有机碳下限不低于0.5%。② 重新评估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之前的常规生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有机质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不同[30];近年来研究发现咸化湖沉积环境形成的烃源岩进入主生烃阶段早,且具有更高的排烃效率[31];此外,郑伦举等[32]研究表明地层孔隙热压模型试验较之前常规热压模拟实验提高了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且同一类型不同岩性组合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不同[33]。③ 油气聚集系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往对油气运聚系数的确定主要靠统计、类比和主观判断,人为因素太大,直接影响了该方法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中国石油在“三次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通过对独立油气运聚单元的精细解剖,初步解决了运聚系数的定量取值问题[34],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预测油气聚集系数的思路[35];此外,随着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三维空间烃源岩生、排烃及运聚模型的发展[36-37],逐渐形成了运聚模型正演法计算聚集系数的流程。

三是成因法中引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大大提高了油气资源预测结果的精度。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在3个方面影响了油气资源评价的客观性[34]:① 有效指导了油气运聚单元与评价单元的划分;② 通过对含油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地质作用过程的研究,可以为资源评价准备必要且可靠的关键参数;③ 通过对特定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过程的研究,可以综合判定不同成藏期油气运移的主体方向,确定油气富集区。

2.2 烃源岩有限空间法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关德范等[7]认为采用成因法计算生油量是一种纯化学反应的思路,忽略了油气成藏边界条件的分析,没有把盆地的演化过程与成烃成藏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综合分析。按照成因法计算的生油量或生气量是一种潜量的概念,是假定烃源岩原始总有机碳都能够转化为烃类的最大量。而实际上烃源岩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机碳目前是尚未转化为烃类的,尤其是对于中国东部较低成熟度烃源岩来说,烃源岩中多数有机碳并未转化生烃,在此基础上采用成因法计算的生烃量再乘以人为性较大的“排烃系数”和“聚集系数”得到的资源量,显然是不严谨、不科学的。针对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理论存在的上述问题,近年来,以关德范[8-9]为首的研究团队基于成烃、成藏方面的思考,提出了有限空间生、排烃理论,并建立了对应的评价方法。

该研究团队以中国东部主要生油凹陷(中国石化为主)为例,对烃源岩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对孔隙度影响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并自主研制了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为了研究烃源岩有限(孔隙)空间中油、气、水三相流体的互溶状态,自主研制了地层多相流体互溶度测定仪,并进行了探讨式的模拟实验。在上述研究工作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烃源岩有效空间生、排烃理论的雏形[9]。尽管该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理论思维、模拟实验、生产应用方面还存在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的一些问题:① 需深化成岩演化与烃源岩生烃热演化的综合研究,充实和完善烃源岩有限空间生、排烃量计算所需参数的标定和选取方法;② 需深入剖析烃源岩成岩演化和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孔隙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③ 需深入开展烃源岩内油、气、水三相流体赋存特征的研究;④ 目前看来,有限空间生、排烃理论能有效解决生油和排油的问题,但对生气、排气过程尚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另外该理论尚不能有效解决油气聚集的问题。

2.3 统计法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统计法计算原理比较简单,优点是参数取值客观,且涉及的参数少,能够直接获得评价单元内的油气藏数量、规模等,评价结果直观可靠。通常来说,统计法预测的油气资源量是可采资源量或可探明资源量,有的统计法模型结合勘探成本和当前油价设置了最小经济油气藏规模,从而可有效预测经济油气藏的规模范围及其个数[1, 23]。但统计法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 参与计算的参数过于简单,某些参数没有明确的地质意义[10];② 由于中国盆地类型多,差异大,油气成藏过程复杂,不同地区尚未建立统一的油气藏划分标准,导致油气藏准确划分难度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法的准确应用;③ 统计法对评价区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高勘探程度地区的中、后期评价阶段,对勘探早期评价阶段基本不适用。

统计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国内对统计法资源评价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扩充了新的统计模型,增强了应用的针对性,预测效果也有所提高[11];此外,统计法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展。如郭秋麟等[38]提出了有别于国外常用统计法中关键参数的研究方法,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再如油藏规模序列法和地质帕莱托法,国外原来只用来预测资源量和待发现储量,现在国内结合成因法计算的资源量用来预测不同区带、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剩余资源规模结构及其分布情况[10, 39-40]

2.4 类比法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近10年来,类比法在中国油公司三次油气资源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强调评价区和刻度区的相似性,类比法的重点在于刻度区(类比标准区)的详细解剖及类比参数体系的选择,类比单元和类比参数的选取是成功进行类比评价的关键。类比法对于刻度区的要求较高,作为刻度区的评价单元要具备“三高”的特征(即勘探程度高,研究认识程度高,资源探明率高)。类比法评价思路较为简单,但类比参数体系的确定和类比过程相对复杂[5],一般适用于盆地勘探早期的资源量估算。由于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似的类比盆地和区块,加上中国对不同类型刻度区数据库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类比法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通过几次全国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初步建立了不同类型刻度区类比评价技术规范[22]及刻度区数据库系统,提高了资源量预测精度;此外,还能对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品位评价等方面提供依据。具体表现在[11]:① 制订了统一的类比法评价流程和规范,使类比法能够在统一平台、统一参数体系下应用,保证了类比法资源评价结果的可比性;② 初步明确了类比单元的划分方案及标准,通过几次大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不同油气藏类型的类比刻度区数据库,并建立了不同类型油气藏的类比参数体系,保证了类比法的成功应用;③ 通过类比刻度区精细解剖,初步明确了各成藏地质要素对油气资源丰度的影响程度,可以为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预测提供一定依据。

专家评判法原理和评价方法都很简单,但专家个人观点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很大,中国一般较少直接应用在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进展相对缓慢,是未来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总体看来,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为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而烃源岩有限空间法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尚未取得广泛认可,下一步需扩大应用领域,继续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专家评判法研究相对薄弱,未来急需加强研究,尽快建立一套完整且被广泛认可的专家评判系统。

3 发展方向 3.1 烃源岩及资源分级评价

对有机成因油气来说,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进行油气资源量计算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前期对烃源岩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分散有机质概念”之上[41],生烃量计算一般是将每个烃源层段的暗色泥质岩厚度作为烃源岩总厚度,然后结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综合确定的生油气潜力来计算生烃量。上述生烃量计算方法可以大致给出每套烃源层的生烃量,却无法准确计算不同有机质丰度级别烃源岩的生烃量,尤其是无法对优质烃源岩的生烃量作出准确评估。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厚度不一定大,但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资源贡献率大,并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42],如二连盆地阿南凹陷占烃源岩总体积20%左右的优质烃源岩资源贡献率超过了70%[43]。卢双舫等[44]在开展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时利用烃源岩含油量与TOC关系的“三分性”,将页岩油气分为分散资源、低效资源和富集资源3类,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也可以借鉴该思路开展烃源岩的分级评价。目前,烃源岩非均质性研究中主要是利用测井资料建立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单一测井评价方法难以准确定量评价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未来需要多种方法互相结合、综合预测不同烃源层段有机碳含量,同时需要结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不同级别烃源岩空间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不同级别烃源岩贡献的资源量。

此外,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除对盆地(凹陷)资源潜力进行准确分析外,明确下一步勘探方向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加强对区带和圈闭的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研发的TSM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系统就提出了“资源分级评价”的概念,强调从盆地整体出发进行盆地油气资源的分级评价, 就是说无论在勘探工作的哪个阶段, 都应该从盆地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评价, 都有盆地、区带和圈闭的资源评价问题[45]。评价步骤是:首先在盆地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盆地资源评价;然后根据油气运移路径划分区带,并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对各区带进行资源评价;最后针对重点圈闭,分析运聚趋势,根据圈闭条件进行油气运聚和充满度的评价,从而实现圈闭的资源评价。盆地—区带—圈闭3个层次的资源评价可以为油气资源的分级评价起重要的作用, 能够为油气目标优选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是下一步常规油气资源精细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 剩余油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

目前,油气资源评价已由定性评价迈入定量评价阶段,各类资源评价方法均有其优缺点,能够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46],但前期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中主要注重地质资源量的评价,不能提供资源的分布状况,更无法将总资源量准确劈分到具体的勘探目标。随着勘探进程的推进,区带已发现油气藏越来越多,在总资源量一定的前提下,必将导致剩余油气资源量越来越小,油气发现难度越来越大[13]。下一步如何准确预测高勘探程度区剩余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降低勘探风险,成为目前低油价状态下油气勘探的重中之重。近期张成林等[47]提出了信息集成法预测油气空间分布,并在二连盆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位置及分布规律,对于指导井位部署、提高勘探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3],是未来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3 深层—超深层领域资源评价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成熟探区中、浅层油气探明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油气发现难度日益加大,油气勘探目的层已逐步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拓展。据IHS2013年统计,全球已发现深层油气田861个,其中超深层油气田122个[48]。中国深层油气勘探较国外起步晚,目前主要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深层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等领域获得突破,显示深层、超深层具备一定规模的油气资源潜力,是中、浅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由于深层、超深层领域埋深大,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烃源岩和油气成藏演化时期长,过程复杂,烃源岩多进入高成熟、过成熟的裂解气演化阶段,资源潜力精确评估难度大,这严重制约了深层油气的勘探进程。近年来,关于深层油气烃源岩生烃模式和滞留烃、裂解气定量评价[49-52]已取得阶段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深层领域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深层、超深层领域烃源岩生、排、滞留烃模式及原油裂解气定量评价工作,尽快形成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评价标准、规范,准确评估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明确资源富集区,这对于下一步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盆地模拟和大数据应用技术

20多年来,盆地模拟技术为推动石油地质定量化研究和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含油气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机理的认识将大大加深,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将更趋完善,盆地模拟技术也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预测未来盆地模拟的主要发展方向为:① 基于盆地动力学演化的油气运聚三维动态模拟系统;② 盆地数值模拟与地质分析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③ 区带与勘探目标评价系统;④ 三维可视化系统[2]。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在油气资源评价方面仍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可以直观反映资源预测的结果,有利于决策者作出正确决定。

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大数据时代不仅在云计算、数据网格、非结构化信息挖掘、可视化技术集成等方面构建了许多创新型技术平台[53],其数据挖掘理论方法和可视化应用技术亦可以借鉴到油气资源评价中。尤其是可以应用到统计法中的样本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和类比法中刻度区数据库管理中。大数据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能够让数据“说话”,在油气资源预测评价工作中,使用大数据思维,能够让人们从繁杂的地质大数据中找出规律,使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更精确。

3.5 多方法综合应用的油气资源评价

从资源评价方法应用情况来看,国外油气资源评价主要采用基于储量成果数据的统计法,而中国目前仍以生烃量计算为主的成因法为主。各资源评价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用单一方法计算的资源量很可能与实际资源量差别较大[1]。在资料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同一评价区的油气资源量进行计算和交叉验证[12],以弥补单一资源评价方法的不足。

目前,国外石油公司除继续加强统计法的应用外,也开始重视采用盆地模拟软件进行含油气系统分析和资源量评价等;中国在今后的油气资源评价中除应加强成因法的研究外,有必要在区域评价中注入目标评价与刻度区解剖的研究思想,在高勘探程度区采用基于储量规模与发现过程的统计分析法,以期实现多方法综合验证,且可以为低勘探程度区油气运聚系数和类比系数取值提供充分依据[38]。多方法综合的油气资源评价体系将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有效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勘探风险[1, 12, 54]

3.6 专家决策分析系统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油气资源评价理解为资源量的估算,这种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是相互割裂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为勘探开发部署服务。近年来,资源评价专家越来越认识到,应该把专家决策分析技术引入到油气资源评价领域,从评价对象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专家的思维方式,依据各种定量、定性资料,全面分析各成藏地质条件,大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这也是未来油气资源评价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目前,国内外已发展了多种油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这些系统在应用中均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专家系统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良好应用前景和发展势头,尤其是对“三新”领域的勘探开发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领域埋藏深、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迅速增高,开展科学而系统的决策分析,优选投资方向和部署方案,对于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7 经济评价

在目前低油价的新常态下,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以往追求储量的多少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高低,油气资源经济评价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资源评价是经济评价的前提,经济评价是资源评价的延续,且是未来油气资源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勘探目标或圈闭资源来说,经济评价更为重要。之前中国开展的几轮大规模油气资源评价中主要侧重于地质和可采资源量的评价,经济性评价相对考虑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石油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实施勘探与开发相剥离的经济评价体制;而国外油气公司实施勘探与开发相结合的一体化经济评价体制,评价的资源一般指经济可采资源。目前中国也逐步认识到资源经济评价的重要性,并开展过一些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采用现金流法开展油气的资源评价,也有学者提出了采用油气资源经济系数图版来估算油气经济资源规模的方法[55-56]。与国际通用做法相比,中国油气资源经济评价总体研究仍较落后,主要表现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较少,评价结果准确性相对较差。未来要尝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经济评价方式,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油气地质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油气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体系[57]

4 结论

(1)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成因法、容积法、统计法、类比法和专家评判法五大类。其中,成因法主要包括有机碳法、氯仿沥青“A”法、盆地模拟法等;容积法分为储层容积法和烃源岩有限空间法;统计法主要有油藏规模序列法、地质帕莱托法、发现过程法、蒙特卡罗法等;类比法主要有面积丰度类比法、体积丰度类比法、地质条件比分法和专家评分法;专家评判法包括专家主观估计法和特尔菲法。从国外和中国开展的几轮大规模的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来看,国外油气资源评价以统计法和类比法为主;而中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成因法为主。

(2)每种油气资源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目前,成因法、统计法和类比法相对比较成熟,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为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而烃源岩有限空间法尚处于初期阶段,下一步仍需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专家评判法目前研究相对薄弱,未来急需加强研究。

(3)烃源岩及资源分级评价是开展油气资源精细评价的基础;剩余油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和深层—超深层高演化阶段资源评价是未来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盆地模拟和大数据应用技术是资源评价的重要载体;未来急需建立多方法综合应用的油气资源评价体系和专家决策分析系统;油气资源经济评价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春华, 徐佑德, 邱连贵, 许世红. 油气资源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海洋石油, 2001(4): 1–5.
Xu Chunhua, Xu Youde, Qiu Liangui, Xu Shihong. 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the present state and development trend[J]. Offshore Oil, 2001(4): 1–5.
[2] 郭秋麟, 谢红兵, 黄旭楠, 陈宁生, 胡俊文.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与应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6.
Guo Qiulin, Xie Hongbing, Huang Xunan, Chen Ningsheng, Hu Junwen. Oil and gas resources evaluation methods system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6.
[3] 蔡进功, 吴锦莲. 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的现状和进展[J]. 世界石油工业, 2000, 7(7): 11–14.
Cai Jingong, Wu Jinlia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evaluation[J]. World Petroleum Industry, 2000, 7(7): 11–14.
[4] 金之钧, 张金川.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J]. 石油学报, 2002, 23(1): 19–23.
Jin Zhijun, Zhang Jinchua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petroleum resources assessments[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2, 23(1): 19–23. DOI:10.7623/syxb200201004
[5] 周庆凡, 张亚雄. 油气资源量含义和评价思路的探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3): 474–480.
Zhou Qingfan, Zhang Yaxiong. A discussion on petroleum resource concepts and assessment approaches[J]. Oil & Gas Geology, 2011, 32(3): 474–480. DOI:10.11743/ogg20110320
[6] 吴博, 王义刚. 圈闭资源量计算中体积法的软件实现[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 27(4): 10–13.
Wu Bo, Wang Yigang. Volumetric metho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in calculating trap resource volume[J]. 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Staff and Workers, 2014, 27(4): 10–13.
[7] 关德范. 对我国石油资源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思考[J]. 当代石油石化, 2005, 13(7): 12–16.
Guan Defan. The analysis and speculation on the evaluation technique for petroleum resources of China[J].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rends, 2005, 13(7): 12–16.
[8] 关德范, 徐旭辉, 李志明, 王捷. 成盆成烃成藏理论思维与有限空间生烃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6): 709–715.
Guan Defan, Xu Xuhui, Li Zhiming, Wang Jie. A study on theories of basin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model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finite spaces[J]. Oil & Gas Geology, 2008, 29(6): 709–715. DOI:10.11743/ogg20080601
[9] 关德范, 徐旭辉, 李志明, 郑伦举, 谈彩萍, 姚益民. 烃源岩有限空间生烃理论与应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4.
Guan Defan, Xu Xuhui, Li Zhiming, Zheng Lunju, Tan Caiping, Yao Yimin. Theory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finite spaces[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4.
[10] 张林晔, 李政, 孔样星, 徐兴友, 刘庆, 刘会平, 等. 成熟探区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为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4): 477–489.
Zhang Linye, Li Zheng, Kong Yangxing, Xu Xingyou, Liu Qing, Liu Huiping, et al. Study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petroleum resources in mature exploration area:taking Niuzhuang sag of Bohaiwan Basin as an example[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4, 25(4): 477–489.
[11] 赵文智, 胡素云, 沈成喜, 瞿辉, 张庆春.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新进展[J]. 石油学报, 2005, 26(Supp.1): 25–29.
Zhao Wenzhi, Hu Suyun, Shen Chengxi, Qu Hui, Zhang Qingchun. New advancement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s[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5, 26(Supp.1): 25–29.
[12] Robert A Meneley, Alfred E Calverley, Kenneth G Logan, Richard M Procter.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J]. AAPG Bulletin, 2003, 87(4): 535–540. DOI:10.1306/10180202006
[13] 郭秋麟, 陈宁生, 刘成林, 谢红兵, 吴晓智, 王社教, 等.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新一代评价软件系统[J]. 石油学报, 2015, 36(10): 1305–1314.
Guo Qiulin, Chen Ningsheng, Liu Chenglin, Xie Hongbing, Wu Xiaozhi, Wang Shejiao, et al. Research advance of hydrocarbon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 and a new assessment software system[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5, 36(10): 1305–1314.
[14] Klett T R, Gautier D L, Ahlbrandt T S. An evaluation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world petroleum assessment 2000[J]. AAPG Bulletin, 2005, 89(8): 1033–1042. DOI:10.1306/04060504105
[15] Chen Zhuoheng, Osadetz K G. Geological risk mapping and prospect evaluation using multivariate and Bayesian statistical methods, western Sverdrup basin of Canada[J]. AAPG Bulletin, 2006, 90(6): 859–872. DOI:10.1306/01160605050
[16] Lee P J.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estimating petroleum resource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34.
[17] Chen Zhuoheng, Sinding-Larsen R. Resources assessment using a modified anchored method[C]//Proceedings of the 29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Kyoto, Japan, 1992.
[18] Forman D J, Hinde A L. Improved statistical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undiscovered petroleum resources[J]. AAPG Bulletin, 1985, 69(1): 106–118.
[19] 胡征钦. 俄罗斯第八次油气资源评价[J]. 世界石油工业, 1997, 4(10): 14–16.
Hu Zhengqin. Russia's eighth oil and gas resources evaluation[J]. World Petroleum Industry, 1997, 4(10): 14–16.
[20] 周总瑛, 唐跃刚. 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现状与存在问题[J].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25(5): 554–556.
Zhou Zongying, Tang Yaoga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China's oil and gas resources assessment[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04, 25(5): 554–556.
[21] 李涛.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资源评价[D].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1.
Li Tao. Oil-gas resource assessment of Wuerxun depression of the Hailar Basin[D]. Daqing: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011.
[22] 吴晓智, 王社教, 郑民, 郭秋麟, 王社教, 董大忠, 等.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规范体系建立及意义[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9): 1640–1650.
Wu Xiaozhi, Wang Shejiao, Zheng Min, Guo Qiulin, Wang Shejiao, Dong Dazhong, et al. Standard system establishment for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its significance[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6, 27(9): 1640–1650. DOI: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9.1640
[23] 周总瑛, 白森舒, 何宏. 成因法与统计法油气资源评价对比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2): 67–73.
Zhou Zongying, Bai Senshu, He Hong. Comparison of genetic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2): 67–73.
[24] 尚延安. 盆地模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发展与应用[J]. 西部大开发, 2012(2): 27–28.
Shang Yan'a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asin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J]. West China Development, 2012(2): 27–28.
[25] 郭秋麟, 米石云, 胡素云, 杨秋琳. 盆地模拟技术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作用[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3): 50–55.
Guo Qiulin, Mi Shiyun, Hu Suyun, Yang Qiulin. Application of basin modeling technology in petroleum resource evaluation[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06, 11(3): 50–55.
[26] 米石云. 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中国石油勘探, 2009, 14(2): 55–65.
Mi Shiyun. Basin simul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09, 14(2): 55–65.
[27] 郭秋麟, 陈宁生, 谢红兵, 吴晓智, 刘继丰, 赵锡然, 等.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 42(6): 817–825.
Guo Qiulin, Chen Ningsheng, Xie Hongbing, Wu Xiaozhi, Liu Jifeng, Zhao Xira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ing based on finite volume method[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5, 42(6): 817–825.
[28] 韩冬梅. 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J]. 复杂油气藏, 2014, 7(2): 5–8.
Han Dongmei. Evaluation of petroliferous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upper Es4 in Qingdong sag[J].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2014, 7(2): 5–8.
[29] 徐旭辉, 郑伦举, 马中良, 鲍芳, 余晓露, 许锦, 等. 烃源岩中油气形成赋存机制与评价体系[R]. 无锡: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016.
Xu Xuhui, Zheng Lunju, Ma Zhongliang, Bao Fang, Yu Xiaolu, Xu Jin, et al. Oil and gas formation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source rocks[R]. Wuxi: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inopec, 2016.
[30] 马卫, 李剑, 王东良, 王义凤, 马成华, 王志宏, 等. 烃源岩排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9): 1742–1751.
Ma Wei, Li Jian, Wang Dongliang, Wang Yifeng, Ma Chenghua, Wang Zhihong, et al.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source rock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6, 27(9): 1742–1751. DOI: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9.1742
[31] 朱德燕, 王勇, 银燕, 杨万芹, 朱德顺, 宁方兴. 断陷湖盆咸化环境沉积与页岩油气关系——以东营凹陷、渤南地区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5, 22(6): 7–13.
Zhu Deyan, Wang Yong, Yin Yan, Yang Wanqin, Zhu Deshun, Ning Fangxi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ine environmental deposition and shale oil-gas in faulted basin:a case study of areas of Dongying sag and Bonan subsag[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15, 22(6): 7–13.
[32] 郑伦举, 秦建中, 何生, 李广友, 李志明. 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初步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31(3): 296–302.
Zheng Lunju, Qin Jianzhong, He Sheng, Li Guangyou, Li Zhiming. Preliminary study of formation porosity thermocompress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9, 31(3): 296–302. DOI:10.11781/sysydz200903296
[33] 秦建中, 申宝剑, 腾格尔, 郑伦举, 陶国亮, 付小东, 等. 不同类型优质烃源岩生排油气模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13, 35(2): 179–186.
Qin Jianzhong, Shen Baojian, Tenger, Zheng Lunju, Tao Guoliang, Fu Xiaodong, et 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pattern of different types of excellent source rocks[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3, 35(2): 179–186. DOI:10.11781/sysydz201302179
[34] 赵文智, 胡素云, 瞿辉. 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 石油学报, 2005, 26(Supp.1): 30–39.
Zhao Wenzhi, Hu Suyun, Qu Hui. Applic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petroliferous system research in 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5, 26(Supp.1): 30–39.
[35] 祝厚勤, 庞雄奇, 姜振学, 董春晖. 油气聚集系数的研究方法及应用[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5): 260–266.
Zhu Houqin, Pang Xiongqi, Jiang Zhenxue, Dong Chunhui. Study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32(5): 260–266.
[36] 乔永富, 毛小平, 辛广柱. 油气运移聚集定量化模拟[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5): 617–622.
Qiao Yongfu, Mao Xiaoping, Xin Guangzhu.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5, 30(5): 617–622.
[37] 孙旭东, 吴冲龙, 隋志强, 毛小平. 基于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模拟[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0(3): 1–6.
Sun Xudong, Wu Chonglong, Sui Zhiqiang, Mao Xiaoping.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ontinental fault basin[J].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5, 30(3): 1–6.
[38] 郭秋麟, 闫伟, 高日丽, 陈晓林, 徐京新. 3种重要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对比[J]. 中国石油勘探, 2014, 19(1): 50–59.
Guo Qiulin, Yan Wei, Gao Rili, Chen Xiaolin, Xu Jingxin.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s[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4, 19(1): 50–59.
[39] 解国军, 金之钧, 肖焕钦, 庞雄奇. 成熟探区未发现油藏规模预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30(3): 16–18.
Xie Guojun, Jin Zhijun, Xiao Huanqin, Pang Xiongqi. Undiscovered pool sizes prediction of higher exploration degree are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3, 30(3): 16–18.
[40] 徐忠美, 金之钧, 孙红军, 徐京新. 基于广义帕莱托分布的关键参数求取方法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 32(5): 517–520.
Xu Zhongmei, Jin Zhijun, Sun Hongjun, Xu Jingxin. The discussion about how to obtain the key parameters of 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0, 32(5): 517–520. DOI:10.11781/sysydz201005517
[41] 侯读杰, 张善文, 肖建新, 张林晔, 张海全, 程顺国, 等. 济阳坳陷优质烃源岩特征与隐蔽油气藏的关系分析[J]. 地学前缘, 2008, 15(2): 137–146.
Hou Dujie, Zhang Shanwen, Xiao Jianxin, Zhang Linye, Zhang Haiquan, Cheng Shunguo, et al. The excellent source rocks and accumulation of stratigraphic and lithologic traps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8, 15(2): 137–146.
[42] 任拥军, 杜雨佳, 郭潇潇, 王冠民. 渤中凹陷古近系优质烃源岩特征及分布[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5, 22(1): 5–13.
Ren Yongjun, Du Yujia, Guo Xiaoxiao, Wang Guanmi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Paleogen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Bozhong sag[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15, 22(1): 5–13.
[43] 王建, 王权, 钟雪梅, 董雄英, 马学峰, 隋丽敏. 二连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藏贡献[J]. 石油实验地质, 2015, 37(5): 641–647.
Wang Jian, Wang Quan, Zhong Xuemei, Dong Xiongying, Ma Xuefeng, Sui Limi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reservoirs in the Erlian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5, 37(5): 641–647. DOI:10.11781/sysydz201505641
[44] 卢双舫, 黄文彪, 陈方文, 李吉君, 王民, 薛海涛, 等. 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标准探讨[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2): 249–256.
Lu Shuangfang, Huang Wenbiao, Chen Fangwen, Li Jijun, Wang Min, Xue Haitao, 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hale oil and gas resources: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 39(2): 249–256.
[45] 徐旭辉. TSM盆地模拟资源分级评价技术及其在苏北溱潼凹陷中的应用[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4.
Xu Xuhui. TSM basin modeling technique for hierarchy evaluation for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Qintong depression, Subei Basin[D].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4.
[46] 米石云. 油气勘探评价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技术发展方向[J]. 中国石油勘探, 2008, 13(1): 48–52.
Mi Shiyun. Key problems existed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assessment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08, 13(1): 48–52.
[47] 张成林, 黄志龙, 卢学军, 罗强, 丁修建, 陈哲龙, 等.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 断块油气田, 2014, 21(5): 550–554.
Zhang Chenglin, Huang Zhilong, Lu Xuejun, Luo Qiang, Ding Xiujian, Chen Zhelong, et al.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resources in Bayindulan sag of Erlian Basin[J]. Fault-Block Oil & Gas Field, 2014, 21(5): 550–554.
[48] 张光亚, 马峰, 梁英波, 赵喆, 秦雁群, 刘小兵, 等. 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及理论技术进展[J]. 石油学报, 2015, 36(9): 1156–1166.
Zhang Guangya, Ma Feng, Liang Yingbo, Zhao Zhe, Qin Yanqun, Liu Xiaobing, et al. Domain and theory-technology progress of global deep oil & gas exploration[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5, 36(9): 1156–1166.
[49] 孙龙德, 邹才能, 朱如凯, 张云辉, 张水昌, 张宝民, 等.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6): 641–649.
Sun Longde, Zou Caineng, Zhu Rukai, Zhang Yunhui, Zhang Shuichang, Zhang Baomin, et al. Formation,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of deep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3, 40(6): 641–649. DOI:10.11698/PED.2013.06.01
[50] 何治亮, 金晓辉, 沃玉进, 李慧莉, 白振瑞, 焦存礼, 等.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1): 3–14.
He Zhiliang, Jin Xiaohui, Wo Yujin, Li Huili, Bai Zhenrui, Jiao Cunli, et 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domains of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s in China[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 21(1): 3–14.
[51] 李剑, 王义凤, 马卫, 王东良, 马成华, 李志生. 深层-超深层古老烃源岩滞留烃及其裂解气资源评价[J]. 天然气工业, 2015, 35(11): 9–15.
Li Jian, Wang Yifeng, Ma Wei, Wang Dongliang, Ma Chenghua, Li Zhisheng. Evaluation on occluded hydrocarbon in deep-ultra deep ancient source rocks and its cracked gas resources[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5, 35(11): 9–15.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5.11.002
[52] 刘树根, 孙玮, 钟勇, 田艳红, 吴娟, 王国芝, 等. 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探讨[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1): 15–27.
Liu Shugen, Sun Wei, Zhong Yong, Tian Yanhong, Wu Juan, Wang Guozhi,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theories of the hydrocarbo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deep-seated marine carbonates in the Sichuan superimposed basin, China[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 21(1): 15–27.
[53] 肖克炎, 李楠, 王琨, 孙莉, 范建福, 丁建华. 大数据思维下的矿产资源评价[J]. 地质通报, 2015, 34(7): 1266–1272.
Xiao Keyan, Li Nan, Wang Kun, Sun Li, Fan Jianfu, Ding Jianhua. Mineral resources assessment under the thought of big data[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5, 34(7): 1266–1272.
[54] 刘海艳. 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资源参数体系研究与评价[J]. 特种油气藏, 2015, 22(6): 56–60.
Liu Haiya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n parametric system of buried hill petroleum resources in Liaohe depression[J]. Special Oil & Gas Reservoirs, 2015, 22(6): 56–60.
[55] 郭秋麟, 沈成喜, 杨涛, 谢红兵. 油气资源经济评价思路与方法[J]. 石油学报, 2005, 26(Supp.1): 45–48.
Guo Qiulin, Shen Chengxi, Yang Tao, Xie Hongbing. Economic evaluation method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 assessment[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5, 26(Supp.1): 45–48.
[56] 李志学, 陈健, 张侃. 低渗透天然气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关键评价指标探讨[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5): 11–18.
Li Zhixue, Chen Jian. Zhang Kan Methods and key indicators of economic evaluation for low-permeability gas projects[J].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6, 21(5): 11–18.
[57] 李丽萍, 宋海侠. 论我国油气资源经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特区经济, 2016(7): 175–176.
Li Liping, Song Haixia.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economic evalua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J]. Special Zone Economy, 2016(7): 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