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色金属  1989, Vol. 3 Issue (4): 58-61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苏联钨矿业的发展概况[PDF全文]
Strishkov V.V     

1917年10月革命前,苏联仅有四个钨矿生产钨精矿,二个在特兰斯拜科里(Tran-sbaikalia),一个在阿尔泰,另一个在乌拉尔。1917年有三家冶炼厂共生产钨铁600吨,1915年布库卡(Bukuka)钨矿区矿石品位为0.3~0.5%WO3,舍洛罗娃-柯拉(Sherolova-Cura)矿区品位约为0.5%WO3

苏联的钨矿业发展实际是从1928年开始,1925年生产了60~65%WO3的钨精矿5吨,到1928年才达到34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

1929年只有在特兰斯拜科里和乌拉尔的两个钨矿山生产,1931年开始生产钨铁。在特兰斯拜科里、远东地区、中亚、哥萨克斯坦和乌拉尔境内探明了约30个重要钨矿床,A+B+C1级储量(含65%WO3)从1929年的4900吨增加到1933年1月的12000吨。

在乌拉尔,古姆背(Gumbey)钨选厂于1930年6月20日投产,处理布拉罗夫(Buranov)、巴尔康(Balkan)和特列宾(Trebin)矿区的矿石,当年生产了品位为63%WO3的钨精矿148吨,该厂处理的手选矿石的品位为8.25%WO3。1931年产钨精矿54吨,1932年前10个月为38.3吨。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钨精矿从1928年的34吨增加到1932年的138吨,按当时世界钨精矿产量顺序排列,苏联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六位(缅甸3000吨,中国1800吨,马来西亚、美国和玻利维亚各为250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1937)

1933年在乌拉尔的古姆背(Gumbey)联合企业开发了5座小型钨矿山,其中包括原矿品位为0.37~0.7%WO3的布拉罗夫矿;该年底,哥萨克斯坦的阿尔泰地区的柯尔宾(Kolbin)联合企业投产,该公司游宾(Ubin)矿区品位为0.6%WO3,特兰斯拜科尔(Transbaikal)联合企业的原矿品位为1%WO3。1934年游宾矿区小规模投产,该年柯尔宾生产50%WO3的钨精矿48吨;1935年上半年苏联钨精矿产量是1934年同期的242%,特兰斯拜科尔所属古兹赫卡(Gudzhirka)砂积矿床也生产钨精矿。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38~1942)

1933年至1939年在下列地区勘探到了钨钼矿床:在特兰斯拜科尔有德兹赫依达(Dzhida)矿、萨克托明(Shakhtomin)矿和道乌尔汀(Daovedin)矿,在乌兹别克斯坦有里昂戛(Lyangar)矿和柯依塔什(Koytash)矿,在哥萨克斯坦有阿克恰道(Akchatau)矿、科库尔(Kokul)矿和琴德哥特(Chindagot)矿,在北考卡苏斯(Caucasus)有泰尔尼-奥兹(Tyrny-AuZ)矿。乌拉尔的古姆背联合企业布拉罗夫选矿厂于1936年11月投产,1937年该厂实际处理原矿为1.17吨/时,1940年因矿石采尽选厂关闭。1938年德兹赫依达的克合尔斯通(Kholston)矿开始生产钨精矿。1938年至1941年泰尔尼-奥兹矿和德兹赫依达矿的一期工程相继竣工投产。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1945)

1941年,泰尔尼-奥兹、特兰斯拜科尔的精矿产量以及柯利万(Kolyvan)矿的矿石产量都有所增长;在马戛当-俄伯拉斯特(Magadau-Oblast)的阿莱斯基托夫(Alyashitov)矿开始开采钨矿石;并开始了阿克恰道矿、里昂戛矿和道乌尔汀矿的建设,还扩建了卓鲁克-戴隆(Chorukh-Dayron)矿。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大部分钨矿的产量下降,1942年底被摧毁的泰尔尼-奥兹矿在两年以后才恢复生产。1943年苏联钨精矿产量比1940年增长84%,1945年的产量也高于1940年;1942年至1945年间苏联钨精矿的增产主要来自德兹赫依达矿和远东地区的其它钨矿,在西伯利亚的都依姆(Tuim)和哥萨克斯坦的玻尔卡什(Ba-lkhash)选矿厂作为付产品的钨精矿产量于1941~1945年间也增加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美国进口了钨铁,1944年为1041吨,1945年为330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

1940年至1947年勘探了塔吉克斯坦的卓鲁克-戴隆矿床、乌兹别克斯坦的因基企卡(Ingichka)富矿床以及哥萨克斯坦的卡拉-俄宾(Kara-Obin)矿和阿克买(Akmain)矿。据报导,1947年,苏联钨的储量占世界钨生产国的第二位。

与1940年比较,苏联的钨铁产量1946年,1950年和1955年分别增长225%,473%和1130%, 钨精矿(40~60%WO3)进口量从1949年的3000吨增加到1950年的9700吨和1955年的29500吨,1960年和1965年分别下降到16680吨和2344吨。苏联50%以上的钨精矿用于生产钨铁,以此推算,它的钨精矿产量从1940年的550吨增加到1946年、1950年和1955年的1240吨、2600吨和4150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51~1955)

乌兹别克斯坦的因基企卡和里昂戛的两座选矿厂分别于1951年和1952年建成,专门处理其它选矿厂低品位粗精矿的斯科平(Skopin)精选厂也于1951年竣工。当时,苏联钨矿的井下开采机械化程度很低,例如开拓工程的37.4%的废石都是用人工运输的。

与1953年比较,哥萨克斯坦的钨精矿产量1954年1955年和1956年分别增长32%、37%和45%。1954年有12个主要选矿厂生产钨精矿,它们是:德兹赫依达、卓鲁克-戴隆、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斯科平精选厂、里昂戛、泰尔尼-奥兹、古姆背、布库卡、伯努克哈(Belukha)、阿克恰道、柯利万和柯依塔什;还有一些其它选矿厂生产副产钨精矿。估计,1955年泰尔尼-奥兹选矿厂每天从5000~5500吨原矿中生产出10~12吨钨精矿。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1960)

1956年戴隆(Dayron)矿业局的卓鲁克(Chorukh)矿的钨、钼精矿比1955年增长10.5%;泰尔尼—奥兹矿1957年比1956年钨精矿增长34%;1956年都依姆矿开始生产克依阿克-友兹恩矿区的矿石,但效率低;十月革命前就生产钨精矿的布库卡矿1959年因资源已尽而关闭。

据报导,至1959年,苏联已探明的钨矿资源A+B+C1级储量比1945年增长15倍,1957年已探明钨矿储量的45%是在哥萨克斯坦。1957年苏联已探明的工业钨矿资源为:(1)云英岩-网脉状黑钨矿和白钨矿矿床(占储量39%);(2)矽卡岩白钨矿床(占储量35%,占生产矿量61%);(3)石英脉富钨矿(占16%);(4)其它(占储量10%,占生产矿量2%),

1950~1970年的21年间,苏联露天开采的钨钼矿从12.78%上升到62.5%。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61~1965)

在此期间,卓鲁克-戴隆矿和马依库拉矿的选矿厂被列入改造计划中;乌兹别克斯坦的钨精矿产量与1958年比较,1960年为48%,1965年为187%;卓鲁克-戴隆矿还生产副产品铜精矿和钼精矿;科依塔什也生产钼精矿;因基企卡1963年的原矿品位为0.38~0.57%WO3(平均0.43%WO3);友戛特(Ugat)1968年原矿品位为0.45%WO3

在六十年代,由于钨钼矿的品位低,矿石短缺,加上供水困难,导致乌兹别克斯的约肯-凯拉克汀(Verkhre-Kayraktin)矿床十多年也未能开采;泰尔尼-戴隆的选矿厂矿石也短缺,品位仅为0.18~0.23%,1962~1967年间,该联合企业矿石产量只增加13.6%;1964~1969年德兹赫依达每年仅增产2%。在六十年代,特兰斯拜尔钨精矿的回收率为65~70%;钼为59%;铋为52%。

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0)

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马戛当-俄伯拉斯特的钨精矿产量增长11%,俄伯拉斯特是一个开采钨矿的良好区域;在该地的埃乌尔汀(Iultin)矿产出钨、锡和金精矿;预计乌戛当-俄伯拉斯特的钨精矿产量1975年比1970年高8.3%。1967年在马里泰姆-特里托里(Maritime-Territory)兴建的沃斯托克-2钨矿(Vostok-2)于1977年投产。

1966~1970年苏联完成了许多钨矿床的勘探,其中包括了沃斯托克-2矿,在阿塞拜疆的布里阿特(Buryat)的因阔尔(Inkur)矿,在什塔-阿伯拉斯特(Chita Oblast)的玻姆-哥克霍姆(Bom-Gorkhom)和南哥萨克斯坦的玻古泰(Boguty)矿。1946~1966年间原有的钨矿床储量增加了23倍。苏联宣布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已探明的钨矿储量,可以满足苏联开采数十年。1966年钨选矿回收率波动于50~75%间。

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

1972年完成了对马里泰姆-特里托里的莱蒙托夫(Lermontov)矿中心部位的勘探,准备1975年对该矿进行露天开采。埃乌尔汀矿选矿厂于1975年10月开始处理特恩克(Tenke)矿区的矿石,生产金和钨精矿。1973年在远东或者塔吉克斯坦的某一钨锡矿床的品位为0.33%WO3,0.17%Sn。1973年苏联钨业新建的最大的因基企卡选矿厂投产,其生产能力是1952年改建时的二倍;乌兹别克斯坦的里昂戛矿已采尽,柯依塔什矿也因采尽于1975年关闭,此二矿的选矿厂开始处理其它矿区的矿石。1971~1975年期间哥萨克斯坦的玻古泰矿和科劳巴(Korao-ba)矿处于勘探中,1971年泰尔尼-奥兹露天矿的总设计能力为年采矿石2百万吨、废石1420万吨。按新计划,1972年废石与矿石的比率从7:1增长至10.5:1,这样,2百万吨矿石就需剥离废石2100万吨,计划扩建该矿区的费用为1074万卢布。

1970年完成的新设施,使得1971年钨精矿增长5%;但由于劳动力、设备及备件的短缺,采场及选矿厂设备的磨损以及新设施改建的推迟,1971年至1985年间钨精矿产量的增加十分缓慢。

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

1977年苏联最大的钨钼生产厂家是泰尔尼-奥兹选矿厂,由于原矿短缺和其它原因,该厂在七十年代的生产效率非常低,1975年该厂的原矿品位为0.21%WO3, 估计,该厂1980年生产的钨精矿占苏联钨精矿总产量的40%。

1977年,阿克恰道钨钼矿和约肯-凯拉克汀(Verkne-Kayraktin)矿的产量在哥萨克斯坦是最大的。由于设备陈旧、磨损严重,阿克恰道矿的生产效率很低。卓鲁克-戴隆矿因采尽于1977年停产,由约毕内罗野(Yubileynoye)钨矿和开克库林(kaykhurin)钨锡矿所取代。因基企卡矿床的矿脉平均厚度为0.7米,1978年坑采平均贫化率为58.5%,因雇用了80%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其劳动生产率很低。因基企卡的亚克洪(Yakhon)矿于1977年竣工;附近的卡拉克杜宾(Karaktybin)矿处于勘探中。

1971~1980年间勘探的其它钨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马戛当-俄伯拉斯特、阿塞拜疆的布里阿特、哥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地区,苏联再次宣布它拥有世界最大的已探明钨矿资源,足以维持它的矿山生产很长时间。但据资料记载,上述探明矿床中缺乏高质量的钨矿石,已探明钨矿总资源的58%属于大而贫的矿床。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

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钨矿石开采总量和钨精矿产量均未达到计划要求,一些企业生产效益都很差。1984年钨矿选矿回收率仅只有60~70%。

阿克恰道的德兹罕布尔(Dzhambul)坑采和选矿厂1982年投产,1984年开始对约肯-凯拉克汀矿的采矿设施进行整修,选矿厂的改建业已完成。在什塔-阿伯拉斯特(Chita Oblast)的俄洛夫(Orlov)联合企业第二期工程于1984年1月竣工,罗沃西布友斯克(Novosibirsk)锡选厂和在卡巴洛夫斯克—克莱(Khabarovsk—Kray)的索勒企尼(Solnechnyy)联合企业回收作为副产品的钨精矿。在阿塞拜疆的布里阿特(Buryat),德兹哈依达(Dzhida)联合企业开采小型的克贺斯顿(Kholston)地下矿和稍大的因库尔(Inkur)露天矿,原矿品位为0.145~0.157%,采矿贫化率为3.5~4%。

短评

苏联大部分钨矿属于低品位的层状矿床,从1953年至1983年,开采的钨矿石平均品位下降了50%;另外,还由于脱除伴生硫化矿的浮选药剂的短缺,也导致生产下降。苏联钨产量的增长并不是因为生产率的提高,而是由于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大规模开采低质量矿石。从矿石处理、金属冶炼到钨制品的整个生产环节损失了大量的钨,国家计划委员会不得不年年都指令尚未正式投产的矿山和选矿厂提供矿石和钨精矿。

目前,苏联钨精矿质量标准为60%WO3,国家对含量为60%WO3的钨精矿依其化学成份不同定价每吨为7700~8050卢布。

附表 1928~1985年苏联钨精矿(60%WO3)估计产量
点击放大

吴昭洪  摘译自

(Mining Magazine-August 1988)

林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