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我国现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其中150多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高达15~000人,但仅有10%~40%的毕业生选择了与社会工作相关行业,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或者考取了公务员[1]。潘桂芳调研发现,贵州省某地方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选择“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从事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工作的调查对象比例仅为35.7%,而选择“一般”“不太愿意”“非常不愿意”的占64.3%[2]。刘青等对青岛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有66%的学生表示不会以及肯定不会再选择社会工作专业,仅有2.3%的学生对本专业一直充满希望,45.5{\percent]的学生表示感觉很复杂、说不清楚;只有12.5%的学生表示会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的工作,而48.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是否会选择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的工作,还有5.1%的学生选择转向本专业之外的工作[3]。可见,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低,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所学专业是社会工作;二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流失率高,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不够深入,对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趣不高,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希望。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的方法有待改进,成效有待提升。那么,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动力是什么?有哪些可供借鉴的过程和方法?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关键要素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个社会工作教育者深刻反思和理性回答。
1 研究缘起为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本研究运用焦点小组法对7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7位同学全部来自重庆市某高校社会工作系师生学习兴趣小组-北斗社。该小组由10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及其导师组成,旨在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阅读、学习研讨、调查研究以及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5级、2016级、2017级三个年级中7位学生(表 1),分别于2019年1月16日、2019年4月18日、2019年6月20日进行了三次焦点讨论。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核心动力、逻辑过程以及关键能力三个主题的分享,得出一些研究结果,下面分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旨在增进学生对相关概念、知识、方法、价值观以及理论的掌握,而实习实践则协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价值观转化为服务实践。从被动接受价值观教育到主动探索思考其实践意义,社会工作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是让学生专业价值观得到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检验的一种方式[4]。社会工作实践不仅包括传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机构见习,还包括创新形态的志愿服务、工作坊以及写作实践等。因此,作为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研究性写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更有利于促进对专业的反思和认同,从而增进专业自豪感。M同学在自述过程中谈到:“我的社会工作大学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大学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猜测,觉得不错。根据自我理解和百度搜索‘社会工作’,觉得自己挺合适,便填报了志愿。第二阶段是在了解学姐学长的就业残酷现实打击之下,对社会工作专业感到失望。第三阶段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让我开始喜欢专业,但主要局限于对知识的喜欢,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第四阶段是专业见习又让我对专业产生了怀疑,产生自我就业焦虑。尤其是学校社会工作课程见习中,真正让我看到了社会工作被传统教育的排斥。这些不好的经历,加上残酷的就业情况,使我特别不愿意去从事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工作,强烈的专业认同感更是远在天边了。直到我开始学习研究性写作,通过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去了解、认识专业本身,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最后才真正爱上了这个专业”。据此可以归纳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核心动力包括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正是通过两者之间的循环互动与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对自己、对专业的认知、态度、归属和自豪感得以不断增强和提升。
首先,自我认同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学习情境中,通过包括自信、焦虑、自我能力评价、价值理念、行为模式等形式而实现的对自我的感知和评价。总体来说,就是学习者对自身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认识和确定。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方案的基础在于:一是我们认为我们是谁,是根据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二是我们想象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构成了我们期盼中的未来发展轨迹[5]。自我认同很大程度来源于成就事件带给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自我肯定,进而获得自信心。因此,自我认同涉及自我认识、自我概念、自我解读和自我思考,即是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的概念界定,自己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的原因解读,自己期望未来的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以及如何成为理想中的人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之余挤出时间去挑战专业性写作,用别人玩耍的时间来学习,需要经历完成初稿后却还要多次修改的历练,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篇论文。这个耐心的培养、恒心的锻炼、协调时间的能力让学生对自我更加认可、更加肯定,进而在战胜自我、相信自我的基础上,推己及人,真正去相信他人、理解他人,实现专业价值的认同。在焦点小组中,Y同学说道:“我觉得我的研究性写作是对专业价值教育而言,是一个强化巩固的过程。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去思考自己的坚守,去肯定内心的认可。因为我的写作都是建立在我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可之上的,选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符合我内心的价值标准的。另一方面,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发现价值的多元性。我渐渐学会去吸纳不同的价值,怀着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而不是狭隘地固执己见。研究性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它让我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也积极地影响了我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让我学会保持优秀和自信”。
其次,专业认同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种科学和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三个维度。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既包括对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工作方法和技巧的认同,又包括对社会工作职业和服务实践的认同[6]。胡莹根据马克斯·韦伯针对理性行动提出的四种理想类型,将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操作化为工具理性认同、价值理性认同、情感性认同和行动认同四个方面[7]。笔者主要强调专业认同中的专业价值认同方面。在研究性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写作,获得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专业本身的理解;通过对自己选择的兴趣研究领域深入地了解,获得了对那个领域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对那个领域社会群体更多的认识会让学生产生愿意为之做出行动的想法,进而产生“助人”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实现对专业价值的认可。H同学说:“我的好几篇论文都是倾向于越轨方向的文章,在这些文章的学习写作之中,我会不断地刷新对社会黑暗那一面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增强我的一些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识。比如社会工作价值观强调理解他人,但是这个理解不一定是接受,而是一个接纳的过程,这个接纳的过程是为了社会的整体更良性的运作和发展。所以,我的这些写作让我对社会工作者价值观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升华”。
最后,自我认同与专业认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实现统一。一方面,自我认同是实现专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的升华。写作促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现专业认同、自我改变和自我影响的过程中,看到自我的潜能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的认同。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又产生将这种动力传递给他人的想法,进而实现专业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自我认同与专业认同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二者在螺旋的上升中促成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的认同,进而实现社会工作价值教育。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丰富,专业认识更加深入,情感更加浓厚,进而又会用专业价值观来反思自我的价值,用专业知识来检视自我的行为,提升自我、促进自我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如此碰撞、交汇,在螺旋式上升之中,最终实现自我认同与专业认同。焦点小组M同学说:“研究性写作是一个过程,一个磨砺自我意志的过程、一个改变自我性情的过程、一个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一个促成专业认同的过程。研究性写作带给我太多东西: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改变,实现了自我的认同,正是自我认知驱使我重新去审视、认知、了解、思考专业。在思考之中,自我与专业价值相碰撞,反复多次的过程才实现了自我价值与专业价值的融合。在自我的成功经历中看到了自我的潜能,也真正体会到要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专业价值;在自我的缺点改变经历中,发现了优势视角的重要性,并学会去理解、宽容、接纳别人的不足,相信人都是可以改变的。这些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改变历程的驱动,让专业价值观真正融入自我的价值观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让我真正体会到专业价值力量的强大,最终获得专业尊严感”。可见,自我认同与专业认同作为实现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核心动力,不断涌动出向前发展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两者在螺旋上升中共同促进、相互配合,最终实现专业价值教育的目标。
3 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逻辑过程作为个体能力建设与人生成长的历程,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逻辑体现为生命影响生命、行动实现梦想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首先,是“春播”阶段,指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认同感低的阶段引导学生尝试写作,让学生自己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为后面的阶段做好准备的初始阶段。而这个过程又包含着三个要素:一是榜样的引领作用。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自我认识不清晰、专业认识不足的初始学习阶段,很难形成对专业价值的认同,很难实现自我价值与专业价值的融合,专业价值的内化和实践更是难以实现。所以,在学生专业价值学习的初始阶段,写作团队的教师可以通过向低年级学生讲述自己所教授的往届学子的成就,列举那些优秀学子的骄人成绩,对学生进行最开始的写作兴趣提升,形成榜样示范效应。或者让往届学子给这些低年级学生演讲、授课,给予他们对专业的希望。在焦点小组讨论中,M同学说到:“正是看到学姐学长那么优秀,觉得他们可以写出让自己瞠目结舌的论文,自己也希望挑战一下自己,所以开始尝试论文的写作”。二是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本科学生往往不敢想象自己写作的专业论文会获得发表,而教师的引导、鼓励、支持却能给予学生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完成写作的希望。三是学生自我的认识。“春播”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播下希望的种子,播种者是学生自己,因此学生有更积极的自我梦想、自我探索、自我挖掘以及自我成就感十分重要。
其次,是“夏耕”阶段,指的是想要学习写作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始去实践,尝试进行并坚持研究性写作的阶段。“夏耕”阶段是写作中最辛苦的日子,是需要耐性、韧性的阶段,也是最磨砺写作者意志和精神、提升写作者能力、促进写作者成长的阶段,是写作者面临重要矛盾的阶段,还是最让写作者觉得充实、满足的阶段。“夏耕”阶段充满着辛劳的汗水、挣扎的泪水,但是又包含着获得新知识的欣喜、有了新发现的快乐、教师和团队成员的鼓励和关心、写作完成的成就感[8]。正如焦点小组中W同学所说:“其实我觉得自己在写作中遇到最难受的时候是我不知道要如何继续写下去,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东西。但是这时候我会去看相关书籍,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学习别人是怎么写作的,反思我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进而去克服那个困难。当我越过那个障碍时,我会觉得自己特别快乐,就感觉自己打完了一场小战役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再次,是“秋收”阶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完成整个论文的写作,并且自己的学术成果已经获得发表的阶段。“秋收”是最让人快乐的季节,可是秋收的成果都来自于春天的辛勤播种,夏日的不辞劳作。正是在教师、团队成员的引导、帮助和自我意识下,播种了想要写作的希望,才有了夏日坚持到底的一字一字的写作,最后获得了写作成果。每一个写作成果对写作者都是来之不易的,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效用。焦点小组中,H同学说到:“研究性写作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真的是无比的重要。一是写作让我慢慢见识到学术的魅力,它的魅力带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的专业内外的知识。二是写作让我找到了喜欢的研究方向,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往犯罪研究的方向去发展。三是自信心确实提高了。因为最开始大家都在同一个水平上,但是后来论文被发表了,自己获得了很大激励,这种动力激励着我去写下一篇论文,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在这样不断的激励和进步之中,就完成了这些写作,进而很大地增长了自己的自信心,也培养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学习的能力。四是经过这些写作,我的写作能力明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己学会了如何去搜集资料、去学习新知识、去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中。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自己非常有帮助”。
最后,是“冬藏”阶段,这并不是将写作成果进行贮藏,而指的是在“秋收”后,写作者获得信心和动力。在“秋收”成果激励促进的作用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研究水平的追求,给自己确定更高的追求目标,并慢慢积蓄力量,在来年的“春天”里又开始新一轮更高水平的研究性写作。Q同学说:“论文的发表,一方面它让我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写作能力、研究能力需要接下来用更多的时间去提高。在写作过程中,我会刻意给自己设定目标,每一篇文章都尽力做到比上一篇更好,我的第二篇论文仍然是第一篇论文的主题,理由是觉得第一篇论文生涩、存在诸多不足,第二篇在此基础上改进。希望可以在写作的行文逻辑、内容上,都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Z同学说:“在研究性写作后,我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情感灌注加深了。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对这些价值观理解更加深刻了,而且在生活中用这些专业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中的一些事物时,也会更深入地去反思价值观本身”。
4 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关键要素正如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所揭示的,幸福的人生不仅需要梦想的指引,更需要参与时代发展的奋斗,最终实现成就与梦想。同样,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实现也有赖于以下四个相辅相成的核心要素:
首先是梦想力,指一个人依赖于其个人的经验脱离此刻而对未来进行想象和憧憬,并有构想和谋划的勇气。梦想力有四个基本特征:描述未来、依赖个人、引领现实和持续驱动。梦想力是给予一个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望的强大驱动力,是催人奋进的警钟,是支持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能量。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中,给专业学生植入梦想力是教师们的首要任务。梦想来源于学生自身,但是梦想的确立也是在多个因素的影响之下才得以出现和确定的。正是因为梦想的能量才促成了梦想力,也正是因为梦想力,才会催使人向上拼搏和奋斗,实现梦想,成就人生。在焦点小组中,H是非常有梦想的同学。一方面,梦想力带来未来的憧憬,促使学生将梦想转化为实践的主动性。H同学说:“在研究性写作中,自我的主动性很重要,而我的主动性直接来源于我的梦想。因为我有梦想,我有想要去达成的目标,所以我会依据这个目标来对这个目标进行分解,去发现自己需要在哪些地方做出努力。我觉得有一个目标是很重要的,有了目标,就会希望它的实现,进而促使我把目标化为具体行动的工具。于是我会把自己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即每天坚持写手账和日记。在这样的规划、反思中,不断地调整、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而这些无形之中又给了我动力。正是这些持续的动力促使我一直坚持写作,并在写作中实现了自我的提升,发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加深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梦想力也包括实践的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正是拥有梦想力的驱动作用,学生愿意坚持一个目标一个阶段的一步步踏实前进,梦想力给予其坚持的毅力和韧性。H同学说道:“确立目标是进行行动的基础。比如在大二时我想考中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所以当时我根据这个目标分了四个维度:一是英语能力需要提升,二是学习成绩要好,三是学术能力需要很强,四是要以身体健康做保障。所以我围绕这四个维度每天都安排一些Today List,并执行,进而综合性地提升自己”。M同学也肯定梦想力非常重要,强调:“我其实是一个没有多大梦想的人,觉得以后生活过得不错就可以了。但是经过两篇论文的写作后,我竟然产生了很强烈的渴望,要去挖掘社会工作专业的渊博知识,萌生了一定要考取本专业研究生,甚至希望可以攻读博士的愿望。而有了这样的渴望,就促使我去努力学习,每天做好自己的任务。更奇怪的是,这样的渴望让我觉得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
其次是团队感,指研究性写作团队中每一个团队成员共同努力营造的相互欣赏、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氛围。团队感一方面依靠团队领导者的倡导和引领,另一方面又来自于团队成员的共同营造和维护。写作团队的团队感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互助和谐的团队氛围。团队感成为写作融入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中的关键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拥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核心理念,专业价值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助人的价值理念,而在团队中,合作共赢、互帮互助正是体现了助人自助。第二,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来促成学生专业价值观的真正内化。学生可以在写作团队中感受到合作、温暖的良好氛围,进而在团队的交流分享中真正实践尊重别人、接纳队友、团结合作,在讨论中形成尊重个别化,体会“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这些专业价值。第三,在写作团队中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引导,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讲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效应,生态系统理论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写作团队中,教师的专业情怀,高年级优秀同学对低年级学生起到了很大的带动、影响作用。第四,在团队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同。研究性写作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对学生的欣赏、鼓励、引导、关心、帮助,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爱的力量,加之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下,学生会被这些力量散射出的专业价值魅力所吸引。Z同学谈到:“从我个人的研究性写作经历来看,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在团队中,教师的引导是实现我对深爱专业产生化学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但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有师傅引进门嘛,正是教师的指导让我获得了很多,我觉得我们写作团队L教师就特别重视对我们在团队感方面的引导”。
再次是执行力,指在有了目标、想法和任务的时候,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并一鼓作气地完成写作的品格。执行力既要有快速行动的热情,又要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韧性。执行力作为实现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关键要素原因如下:一方面,写作来源于思考,思考需要灵感,灵感出现在脑海中的时间只有短暂的瞬间,这就需要学生在有灵感的时候赶快记录下来,并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研究性写作的性质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执行力。研究性写作对于社会工作本科生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静心思考和写作,写作是一件不能拖拉的事情,如果一直畏难而不去行动,那么写作将无法完成。所以,研究性写作通过写作过程,不但让学生养成快速做事、坚持做事的好习惯,还能磨炼学生不怕挫折、敢于战胜困难、拥有坚强意志的品格。Q同学说:“经过这些写作的练习,增加了我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些信心,让我在面临接下来类似挑战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
最后是成就感,指学生从成功事件中获得满足和自豪的感觉,具体可分为比较性成就感、自我成就感和专业成就感。比较性成就感是指学生在论文多次获得发表后,与原本同一水平的同学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也让教师和同学们对这位同学刮目相看,这会让学生获得比较性成就感。正如H同学所说:“当一个学生的论文得到发表,那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和自豪的事情。因为一个学生经过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和使用各种学习工具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和原本同一个水平的同学拉开很大的差距。这可以让学生拥有比较成就感”。自我成就感是指学生在受到教师、同学的肯定和认可之后,加上对自我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肯定而获得的自我肯定。W同学说:“就像成就命题一样,当你成功地做成了这件事情之后,自己就会刷新对自己的认知,然后也更加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进而提升学习动力和自我认知。当我反复地修改论文并得到发表之后,就觉得自己是因为干成了这样的一件事情而成就了自己,就更加认同自己,然后就觉得自己的这些能力或许还有待挖掘的空间”。专业认同感是指在这些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多地了解专业本身,知道更多的内容,进而对专业更加认同。Y同学说:“在学术研究中,由于我个人的几个论文选题相对新颖和前沿,许多领域在国内刚刚出现或起步,因此阅读了许多之前从未接触和了解过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这让我对许多新兴的社工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有许多新鲜的领域刚刚进入国内,还有许多研究存在空白的地方。也正是这样的机会和机遇,自己才会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和空间。加之,一步步看到自己研究成果发表之后而积累起来的自信,我对自己未来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加充满自信和认同”。从“镜中我”理论中可以知晓: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体,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往往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形成自我认识,而积极的自我认识又促进自我认同。学生通过写作获得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完成了自己开始认为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而在艰辛奋斗之后又获得了论文的发表,获得了同学教师的认可,从这些认可之中重新认识自己,便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感。由此,学生通过写作实现对专业的深入认识,形成对专业的自豪感。
5 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中的写作疗法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前提保障,价值教育的核心动力是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写作的实践中通过扩展阅读、思维训练和写作实践来探索自我、反思自我和肯定自我,并获得自我认同;学生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增进专业认知、职业了解和实践投入,最终形成专业认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实现需要一个逻辑过程,包括“春播”“夏耕”“秋收”和“冬藏”四个阶段。“春播”即是确立教育的目标和达成的梦想,“夏耕”即是在艰难困苦中战胜自我、坚持学习,“秋收”即是写作完成后成果的分享与发表,“冬藏”即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升,为下一次创作储备能量。在这一逻辑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不断形成四个方面的关键要素,即梦想力、团队感、执行力和成就感。其中,梦想力作为目标导航,团队感形成学习团队,执行力促进个人的行为管理与学习实践,成就感带来更高的自我效能和潜能激发。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专业反思,最终实现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研究发现,研究性写作不仅成为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创意形式、有效载体和活力机制,更是不断拓展和发展出具有社会工作要素和特色的写作疗法[9]。
首先,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中的写作疗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实践、自我反思以及自我实现。所谓自我接纳即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并懂得推己及人的意义。在写作中,教师通过关心、帮助、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欣赏、被肯定的感觉。学生真正体会了这种感觉后,才会将这种相信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价值观运用于生活中,传递给他人。所谓自我实践即是协助学生在寻找研究主题、查找和收集资料、确立提纲、自我思考、敲字写作、反复斟酌和论文修改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所谓自我反思即是协助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选题写作过程中,表达自我的想法和见解并与专业价值观进行对照和比较,进而将自我价值与专业价值进行整合、内化[10]。所谓自我实现即是协助学生分享和发表写作成果,并由此发现、欣赏和肯定自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最终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其次,社会工作教育中运用写作疗法需要遵循相应的理念与原则,具体包括:一是学生为本理念,即在写作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价值观、研究兴趣和写作选题,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并适时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进行情感与价值交流,在师生互动中传递专业价值观,并以身作则地做好专业价值的传递者[11]。二是深耕精培理念,即在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知识、技能的深层次培养,引导其对专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是关系促进原则,即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合作的专业关系,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促进学生在团队中进行专业价值观的实践[12]。四是成就动力原则,即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学生达成阶段性的目标和成就来提升自我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而这些动力将催生学生探索专业的更多兴趣。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夸奖、关心、帮助等都是对学生不断前行、坚持不懈取得成就的莫大动力。
再次,社会工作教育中运用写作疗法需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指引,具体包括:一是筹备选题阶段,指在写作之前的沟通准备、资源准备、心理准备以及选题准备等。其中,教师需要积极协助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写作主题;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意愿;预估学生的写作困难和成效;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和技术。而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需要主动与教师沟通,表达自己参与写作的意愿;找到写作的兴趣和主题;做好写作的知识储备和技巧训练;并在确立主题之后开始文献查阅。二是确定大纲阶段,即在文献阅读和沟通的基础上确定论文的写作大纲。学生在看文献资料时,就要学会做笔记,并在文献资料看完后拟定出论文的框架、脉络,按照逻辑性,形成论文大纲。其次,学生在自己拟定论文大纲的基础上,主动联系教师,线上发送大纲给教师审阅,线下与教师面谈商讨论文大纲的确立。最后,确立大纲后,学生一定要将大纲重新整理,并发送给教师,以保证双方理解的准确性。三是坚持写作阶段。学生在写作中可能面临着写作技能不足、知识水平不够、文献资料不足等问题,还可能对大纲有不理解的地方,甚至是遇到其它事情导致写作难以进行下去。但是,很多遇到困难的学生出于顾虑不敢主动跟教师沟通,此时,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是学生坚持完成写作的动力,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写作,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四是不断修改阶段,即对学生作品进行逻辑结构、语言表达、专业理论等方面的修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在多次修改之中便因为无法坚持就放弃了,所以,此时不仅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修改意见,更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坚持,给予学生坚持的动力。修改论文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促使学生提升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五是专业反思阶段,即学生在最终完成论文写作之后,总结自己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改进的构思。其中,反思的内容包括对论文写作技巧、方式方法、主题思想的反思,也包括对自我心态、性格变化的反思,还包括对写作团队、教师研究性写作指导的反思,也可以包括专业本身、专业价值的反思[13]。六是成果分享阶段。分享是指在协作团队中的学生们都完成了写作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开交流分享会。学生分享内容以反思内容为主,也包括其它时事或者资料、资源等的分享。教师也需要总结大家的成果,对好的方面要表扬并给予鼓励,对不好的地方要提出批评,希望学生加以改正,得到成长和进步。
6 结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写作疗法的运用不仅是一个有规划、有步骤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目标一致、共同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教育贯穿始终,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和魅力,并将其成功经验运用和扩展到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之中,以协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得以成长和发展[14]。
[1] |
陈志刚.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 智库时代, 2018(47): 114-115. |
[2] |
潘桂芳.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与思考——以贵州省某高校为例[J]. 安顺学院学报, 2017, 19(6): 72-76. |
[3] |
刘青, 赵秀丽, 刘霞.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青岛市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6(6): 35-38. |
[4] |
刘斌志. 论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本土策略[J]. 教育评论, 2011(3): 7-9. |
[5] |
谢立中. 主体性、实践意识、结构化: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再审视[J]. 学海, 2019(4): 40-48. |
[6] |
易松国. 社会工作认同:一个专业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J]. 学海, 2019(1): 116-123. |
[7] |
胡莹.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发展历程与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6): 76-78. |
[8] |
林诚彦. 社会工作教师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兼对教师"领办机构"的反思[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2(5): 54-62. |
[9] |
刘斌志, 郑先令. 个案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写作疗法:理论框架与程序指引[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2): 1-19. |
[10] |
刘海健. 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来自福柯的启示[J]. 社会工作, 2018(1): 63-70, 110. |
[11] |
丁慧敏.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模式与对策研究[J]. 学习论坛, 2018(12): 93-96. |
[12] |
闵兢, 梁祖彬, 陈丽云, 徐永祥.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轨迹与范式转向[J]. 社会建设, 2019, 6(5): 32-39. |
[13] |
刘斌志, 王李源. 动物辅助疗法:基于人与动物关系的社会工作机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2): 33-42. |
[14] |
郭未, 沈晖. 从传统走向非传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新取向[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 55(5): 119-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