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2): 21-26
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PDF全文]
崔发展, 刘鑫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石油精神是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核包含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等要素。石油高校应将石油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石油精神助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石油行业的长远发展。在将石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当前仍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挑战。为了将石油精神进一步有效融入到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石油高校在立足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必须做到: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知;建构“行业”+“文化”的石油文化教学体系,增进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同;完善“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践行。
关键词石油精神    石油文化    石油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体系    
Integrating Petroleum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etroleum Universities
CUI Fazhan, LIU Xi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Petroleum spirit, a combination of patriotism, entrepreneurship, factualism, and dedication, is the heirloom of new China's petroleum industr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hina. Integrating petroleum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etroleum universities will benefit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petroleum industry. However, there exis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tegrate petroleum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etroleum universities, we must do the following three things:to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petroleum spirit; to build an "industry"+"culture" teaching system of petroleum culture to enhanc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petroleum spirit; to improve the "online"+"offline"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e of petroleum spirit.
Key words: petroleum spirit    petroleum culture    petroleum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自2008年以来先后9次视察中国石油、3次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22次见签项目,为中国石油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不仅表达了党中央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殷切期望,同时也说明了石油行业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而石油行业的发展则与石油行业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石油行业高校是为石油行业提供人才和技术的主要阵地之一。那么石油行业高校应如何展开教育事业并为石油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他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高校的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石油行业高校也不例外。石油行业高校富有特色的石油文化底蕴,如果能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则能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当前,在石油行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双重要求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已成为石油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1 石油精神的丰富内涵

石油精神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在当时物质和技术极度匮乏、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凭借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先公后私的奉献精神,开发出了大庆油田,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并逐渐凝练了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内核的石油精神。半个世纪以来,石油精神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等内容。

1.1 石油精神是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

石油精神自形成伊始,就饱含“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产出量仅仅12万吨,远远不能达到中国工业发展的要求。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但是中国当时既无技术又无设备,如何把这么大的油田开发出来是摆在我国石油人面前的又一重大难题。面对困难,中国的石油人不仅没有退缩,反而组织起了数万人的会战大军集结于松辽大地,他们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接力奋进,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开始了对大庆油田的艰难开发,并最终取得成功,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1.2 石油精神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国石油工业在从形成到发展的数十年的历程中,石油人挺进荒原,奋战沙海,经受了很多挫折坎坷,无论是在酷热无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在地缘政治复杂的伊拉克,石油人都能够以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留下他们奋战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正是石油精神蕴含着这种奋斗精神,才能让中国石油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崛起。也正是继承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石油才能顶住外国技术垄断的压力,使勘探配套技术等特色技术居国际前列。

1.3 石油精神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创业阶段,石油技术常常被外国封锁,为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国石油人勤奋钻研、自主创新,励志发展属于中国的技术,撰写了一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石油工业进步的发展史。以“聚驱技术”为例,为做出这种技术的表面活性炭、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我国石油人锲而不舍,先后进行了3500多次的实验,最终研发出了国产活性炭,实现了“聚驱技术”零的突破。这些自主创新的技术彰显了石油精神所特有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正是这种科学态度,让大庆油田的开发技术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石油技术一度领先世界水平。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石油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涵。

1.4 石油精神是先公后私的奉献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既缺油,又缺钱。为了顾全国家大局,石油人住起了仅花了900万元就建起的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为国家节省了巨大的开支,将“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的奉献情怀深深刻在了石油精神当中。一句简单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是几代石油人内心最坚定的信仰,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石油工业,用双手和肩膀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在无数个艰苦创业的日子里,始终把个人的价值和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2 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了石油精神对石油人、石油行业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高校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促进石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当下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价值取向脱离了正常轨道,个人是非观念不清晰、缺乏集体意识,更加注重个人感受。” [2]石油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在石油精神和石油文化的不断感染和熏陶下,学生们也能够切实感受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石油高校作为给石油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的主要阵地,利用石油精神培养石油高校学生的职业性格是其发回作用的应有之义。将石油精神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完成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石油精神中的奉献精神能够塑造学生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品质,让他们踏着老一代石油前辈的足迹,将终身投入石油行业的大无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新时代的创新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内外科研领域最新动态的敏感性,培养其职业研发及技能水平,锻炼其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并自觉运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缩小校园中的学生思维与企业中的职业人思维的鸿沟。

2.2 增强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授课方式下,“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传授理论知识,跟大学生缺少互动和沟通,大学生也只能机械式地被动接受,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并没有理解到位”[3]。这种现状当前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在石油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也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除传统大班授课方式的不合理之外,更多是因为思政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因而显得空泛无味,降低了实效性。新时代石油精神的丰富内涵不仅蕴含着传统的石油品质,而且更以时代特征增添了其鲜活性,将其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环节,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行业特殊性的不足。而石油类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和学习于石油高校内,长时间受石油文化的熏陶,更容易认知、认同、践履石油精神,这就增强了石油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所以,依托石油行业特色和石油文化,可以有效丰富石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其教学方式,完善其教学实践模式,调动学生对本专业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 石油行业稳定发展的内在需求

掌握了石油资源便掌握了一国的能源核心,发展石油企业便是发展了一国的经济砥柱,石油行业的繁荣可持续发展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和能源命脉。作为未来石油行业主力军的石油学子,在学习过硬的科研技术的同时,更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石油企业的重要批示,深入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石油精神的丰富内涵,站在国家乃至国际视角审视全局,真正激发国在心中、心系祖国繁荣发展的爱国情怀。

3 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人们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已逐步渗透到校园。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稳固,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这给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3.1 互联网时代不良思潮对石油精神教育的冲击

改革开放虽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无形之中给石油精神等中华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阻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与学生所接受的“无私奉献”传统价值观形成了明显差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极大地冲淡着以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石油精神。在功利主义大环境的熏染下,学生开始质疑“‘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提法等同于让他们一辈子孤守沙漠、死守油井”[4]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拓宽了学生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资源,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来源的开放性也给思政教育的操作过程和实践效果带来了不可控性,在难以辨别信息真伪的情况下,学生价值的取向极易跑偏。

3.2 石油高校存在重理轻文的情况

石油行业类高校有其特色学科优势,但也凸显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短板,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理工科高校向来重理轻文,对石油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石油高校是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诞生而开始由行业办学的,科类设置以工科为主,基本围绕石油资源设置专业”[5],其学科设置及科研投入都偏重理工科专业的培养,不够重视人文社科类的教育和学生精神信念的培育,这是各理工科行业类高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瘸腿”现状和固有问题。近几年石油高校这一问题虽然已有缓和趋势,但关于如何细致开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各大石油高校都仍在探索之中。

另一方面,石油精神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浮于表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实践性。“教育者因资金问题或害怕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出现意外,为了方便、安全,往往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6],因此,从现实而来的鲜活石油精神,也被僵硬地固定在书本上,灌输给学生。在宣传手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作风,基本上都是作为短期任务来执行,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造成了石油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以致于学生走眼不走心,不能够深切感受和领悟石油精神的精髓和内涵。

3.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

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丰富的物质条件不仅使其难以理解和体会老一辈石油人在人拉肩扛的创业时期的艰辛,还使其当下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渐空虚,很多学生仅把石油精神当作口号而束之高阁。

一方面,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泛滥以及石油行业不景气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在择业就业中表现出矛盾和困惑。“特别是通用专业的学生,他们中不少人认为虽然在石油院校,但是他们的就业区域完全应该跳出石油半径,他们对学校鼓励学生去石油行业、去边远地区、去基层建功立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种做法与现在的市场经济合不上拍”[4]。不少学生认为先辈们“我为祖国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大无畏精神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向“钱”看齐的现实社会。

另一方面,集体观念弱化现象开始在学生群体中出现。如今,90后已开始成为社会建设队伍的主力军,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从小受个性教育长大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集体意识,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少行动力和埋头苦干的实力是当前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不良品质与传统石油精神提倡的集体作战意识、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石油精神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

4 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将新时代的石油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绝不是简单的拼凑或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灌输。我们不仅要做到石油精神在内容上的准确把握和适度扩展,更要探寻适应内容的创新形式,开阔新思路新对策,使内容与形式统一为合力,更好地突破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发挥石油精神的育人化人功能。

4.1 建立认知: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到了新的重要高度。他还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手抓,两手都要实。

一方面,打造精品“思政课程”。要求我们以“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将新时代的石油精神内涵及其相关内容穿插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一般化教学与订单式教学相互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校情校史,在教育内容中多以石油人艰苦创业初期的历史、石油工业国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为主,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真切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8] “课程思政”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政治意识和思想价值的引领,石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将有利于大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知、认同和践履。要统筹协调育德与育才工作,将新时代的石油精神实质渗透到非思政课等其他专业或公共课程中。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三支队伍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准确掌握石油精神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所授课程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把石油精神的价值真正贯穿于教学之中。

4.2 增进认同:建构“行业”+“文化”的石油文化教学体系

石油行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抓石油精神内涵,始终牵住行业特色来办学。“石油高校的特色最主要体现在以石油精神为内核支撑的办学特色、技术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行业特色中。”[9]其中,具有隐形育人效果的特色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性和传承性,能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培育。对此,石油高校必须以石油精神为核心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形成石油高校的文化特色。

一方面,打造校园石油文化氛围。以新时代石油精神的内涵为核心,传承本校优良文化传统,立足本校的办学宗旨、校规校训,通过基础设施、校标建筑、校史馆、讲座论坛等形式,创造软硬件兼备的石油文化气氛。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校园内的“石油魂”塑像、“石油之光”标志,以及随处可见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地标设计都很好地折射出了石油精神,可以再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恋油之情,增强学生对本校的归属感;搭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模拟实验室”“石油行业先进事迹仿真实验室”“能源安全与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等平台,将石油工业经典事迹、本校办学历程和学校教育成果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多媒体生动有趣的展示中让石油精神在心中不断升华;校情校史问答竞赛、本校退休教授或院士讲坛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互动中参与其中,以身边近距离的真人真事来感受石油精神散发的魅力,从而将石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学生团体自觉组织学习或开展活动,使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过程,增强对石油精神理解和发扬的自觉性。此外,还可引入具有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因为“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拥有共同的渊源,其精英群体受益于同一文化影响”[10]。开展校企文化合作必能增强石油精神的育人效果。

4.3 切实践行:完善“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石油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理论学习,还能形成理论与实践循环反复的合力作用,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动态体验连接起来,真正做到石油精神在心中发芽、在行动中结果。对此,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线上,利用互联网与学生的亲切度,拉近石油精神与青年大学生的距离。线上传播方式虽为近几年发端,但成功案例却有很多。“比如,故宫淘宝微信平台推出了不同风格及形式的推广文本,在有效宣传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也创新性地弘扬了历史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因此,以线上模式来推广石油精神,利用新媒体丰富石油精神的传播形式和内容,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石油精神的传播过程,扩大石油精神的思政教育广度,是一条可行且在当下必行之路。学校和各学院可成立新媒体办公室,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石油文化相关内容,以便让同学们听石油故事、了解石油文化、感悟石油精神、争做石油人。

在线下,丰富学生践行石油精神的实践方式,充实石油精神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文化底蕴。一方面,要在校园里开展石油精神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要借力全国石油基地,加强石油资源利用的跨区域合作。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稳定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石油一线去开展调研活动,整理出石油创业时期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感受现代石油企业的文化氛围,以加深对新时代石油精神的感悟。

5 结语

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教学理论体系、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在促进石油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优秀石油人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传统石油精神内涵进行了再补充,分析了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及面对的阻力,思考了如何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石油文化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三位一体的有效途径。

立足新时代,石油高校应进一步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与石油精神的契合点,使石油精神扎根在石油专业和通用专业学生的心里,并升华为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思想品德,最终积淀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思政教育与石油精神的结合方式,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1],以继续肩负起“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光荣使命,为将我国早日建设成为世界石油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添油助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3-19(1-2).
[2]
韦性吕.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10): 149-150. DOI:10.3969/j.issn.1008-7508.2018.10.069
[3]
刘越. 红色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2): 134-136.
[4]
赵永清. 构建以石油精神为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 石油教育, 2008(5): 67-70.
[5]
王玉平. 石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原则与维度[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0): 98-100.
[6]
虞新胜. 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探索——江西省某理工院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调查[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1(2): 166-168.
[7]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8]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9]
白鹭. 传承弘扬石油精神加快推进石油高校双一流建设[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16): 21-22.
[10]
王静, 王林. 石油类高校石油文化育人途径探索[J]. 石油教育, 2016(6): 76-77.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7-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