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1): 1-8
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历史演进    [PDF全文]
毛家义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51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石油会计制度为加强石油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和促进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探索与建立、在社会大变革中曲折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健全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国际接轨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石油会计制度既具有与当时历史背景相适应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我国石油会计制度演进的基本特征:石油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会对石油会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健全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是确保石油会计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石油会计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石油会计    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    会计制度    石油工业    
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 System of China's Petroleum Industry
Mao Jiayi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and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51,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70 years,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enhancemen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he regulation of accounting and thu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the four stages of establishment in the planned economy, tortuou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intense social changes,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in the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The accounting system in each stage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its times and reveals the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n China: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on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y, adjustment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nd changes in industry managemen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ccounting system, sound legal regulations guarantee the operation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accounting system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 petroleum accounting    accoun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    petroleum industry    
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同全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一样,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逐步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跨越。国内原油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提升至2018年的1.89亿吨,国内天然气产量由1949年的0.11亿立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 610亿立方米,成为全球第6大油气生产国。

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石油会计制度作为规范管理的基础支撑。我国的石油会计制度,是指石油行业及所属企业开展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是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范围、程序、方法等一系列规范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国家或石油行业主管部门对会计科目使用、会计报表编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说,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笔者拟就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作一梳理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加强石油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1 石油会计制度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探索与建立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58年5月“大跃进”开始前的近9年时间,是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探索与建立阶段。

1.1 探索搭建石油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立即接管了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石油工业,设立了燃料工业部,并明确燃料工业部下设的石油管理总局负责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石油工业。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主要内容是统一财政收支。石油工业被纳入国家统一集中的计划管理。为尽快建立全国统一会计制度,同年3月,中央财经委发布了《关于草拟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训令》。重工业部率先拟定了《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结构统一会计制度》,并于当年7月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会计制度。随后,燃料工业部、交通部等其他12个部委,也分别发布了行业会计制度,其内容和结构均参照重工业部的格式,由总则、会计报表、会计科目、会计账籍、会计凭证、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会计组织系统图和附则8个部分组成。新中国成立后发布的第一个石油会计制度,构建了我国后来的石油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

1.2 创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1950年,燃料工业部发布的会计制度与其他部门的会计制度一样,重点是实现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主要缺陷是核算与计划的结合不够密切,没有在会计制度中真正体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一基本特征。为此,1951年11月召开的全国首次财务管理和会计会议,对1950年制定的会计制度作了修改。修改后的会计基本等式不再按照“资产=净值+负债”构建,而是采用“资金的运用=资金的来源”这一公式构建。企业的资金按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用资金进行划分,实行分别管理,在资产负债表上分别反映。1952年,国家统一了国营企业会计科目,分别按工业、铁路、交通、邮电、农林和贸易6大行业类制定[1]。其中,石油工业按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执行。

1.3 建立财务决算报告的定期编制报送机制

1952年政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1955年国务院又正式发布了《国营企业决算办法》,明确财政部门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初步形成了新中国企业会计管理体制雏形。据此,燃料工业部在要求所属石油企业自下而上定期编制报送会计报表的同时,每年定期向财政部编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

1.4 形成与苏化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模式

1953-1957年,是包括石油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制度的全盘苏化期。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我国会计界将苏联的会计制度奉为经典[1]。这一时期,国家有代表性的会计制度,如1955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国营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报表和说明草案》等,都是由苏联专家参与制定,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体系完全按照苏联模式设计[2],使我国会计制度几乎形成照搬苏联的模式。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油行业,当然毫无疑问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

1.5 制定石油行业会计核算办法

在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同时,石油工业也结合行业特征,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会计规章制度,建立了地质勘探、工业生产、基本建设3套总帐,各自实行独立核算。1955年7月,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的基础上,国家成立了石油工业部。1956年,石油工业部根据当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制度,制定了相关核算办法。如在勘探投资上,开始采用差额核销法,其中规定:打出的探井若出油,则按照有效井段的探井投资成本转作固定资产,出油层以下的无效井段投资,以地质事业费支出核销[3]

回顾这一阶段我国石油会计制度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会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国家对石油行业的管理,采取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表现在会计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就是仅从满足政府管理需要出发,较少考虑企业实际需求。二是苏联会计制度模式对我国会计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弃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与国际会计基本一致的会计制度,选择苏联会计制度,在这之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我国会计制度几乎沿用这一模式。三是会计核算工作量大。每个石油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都有繁琐的上缴、下拨手续和程序,并需要在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上加以反映,会计报表多、结构复杂。四是会计核算工具单一。会计人员以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报账、算账、记账、登账、编表均用手工进行,效率很低,而会计核算制度的要求则很高,大大超越了当时多数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2 石油会计制度在社会大变革中的曲折发展

从1958年5月“大跃进”开始直至1980年12月,是石油会计制度在社会大变革中的曲折发展阶段,经历了石油会计制度从“大跃进”到整顿恢复,再从遭受破坏直至恢复发展这样一个曲折的历程。

2.1 石油会计制度的“大跃进”时期

在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我党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各种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全国范围的“大跃进”运动也带来了会计工作的“大跃进”。由于学习苏联经验建立起来的会计制度过于复杂繁琐,报表难懂,会计人员工作量大,费时费力。针对这些问题,财政部按照彻底放权、大力简化、力求通俗的原则,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1958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1958年度中央主管企业部门的工业、基建和供销三项会计报表的格式和说明》,对会计报表作了最大限度精简,将过去的十多张会计报表简化合并为1张。这不仅大大减少了核算工作量,也使会计报表简化易懂,将会计人员从冗繁枯燥的数字中解放出来。但这次以放权、简化为特征的会计制度改革,给石油会计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可忽视:一方面,片面强调放权而带来的人员下放、算盘搁起、账本放下的“无账会计”,使会计人员的作用无从发挥;另一方面,使必须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从而削弱了会计应有的职能。

2.2 石油会计制度在整顿中恢复时期

针对“大跃进”期间“无账会计”带来的种种问题,石油工业部财务司于1958年12月和1959年5月先后在甘肃玉门、辽宁抚顺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纠正会计工作中的问题。这两次会议后,石油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大的损失[3]。部分油田还开始推行内部独立核算、自计盈亏和基本建设投资包干制度,推动了以专业核算为主、群众核算为辅的班组经济核算制度的蓬勃开展,经济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岗位,形成事事有人抓、物物有人管、岗岗有核算、月月有分析、处处讲节约的良好氛围[4]。在这期间,还首创了石油行业特有的油田维护费制度。1961年,大庆油田开始在生产成本中试行计提油田维护费,使之构成原油开采的一个成本项目,将其用于油田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维护费用支出。同年,石油工业部对油田维护费的来源和用途作出具体规定。计提油田维护费制度随后推广至全国各油气田。1965年,石油工业部对油田维护费的使用作了修改。1981年2月,财政部、石油工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油田维护费使用范围的规定》[5]。油田维护费在维护油田合理开采、减缓油气生产的递减速度、提高油气最终采收率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石油会计制度遭受严重破坏时期

在1966-197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已建立和恢复的石油会计制度再受冲击,在执行中遭到严重破坏,会计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派别斗争,部分石油企业会计工作失去了控制,甚至出现群众组织夺取财权的情况,有的单位出现了两个财务部门和两套财务账同时并存的非常现象[4]

2.4 石油会计制度的恢复健全时期

面对企业会计面临的种种乱象,1969年11月,财政部着手从制度上整合已陷于瘫痪状态的会计工作。从1970年10月开始,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地质勘探会计制度》等制度;1973年,又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试行草案)》《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制度。经过重新整合,包括石油在内的会计制度体系得到一定修补。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石油会计制度进一步恢复健全,特别是大庆油田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人民深揭猛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滔天罪行的同时,财政部于1977年3月在大庆油田组织召开了全国财政金融学大庆加强企业财务工作会议。大庆油田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坚持“两论”起家,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6],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成为全国财政金融学习的榜样。

从1958年5月到1980年12月,我国历经多次社会大变革,这期间的石油会计制度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石油会计制度受“左倾”错误严重影响。这期间发生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导致会计工作不切实际的“大跃进”和“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流毒泛滥,给石油会计制度带来了极其不利影响。二是被破坏的会计核算最终走上正轨。20世纪50年代末,针对“大跃进”中发现的会计问题,石油工业部及时予以纠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新高潮,大庆精神在石油会计制度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群众核算成效显著。即使在“文革”期间,石油职工仍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爱岗敬业,算管结合,始终坚持增产与节约并重,取得了显著效果。

3 石油会计制度在改革开放中的健全与完善

1981年1月到1993年6月,是石油会计制度在改革开放中的健全和完善阶段,其主要成果体现在建立“5项制度”和执行“两个体系”。

3.1 建立与油气包干政策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石油工业进入快速稳定发展时期。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石油工业改革随之紧锣密鼓进行。为确保原油稳产增产,1981年,国家决定从当年起,对石油工业部实行年产原油1亿吨包干政策。1982年,国家又开始实行天然气商品量常数包干办法。油气包干政策的实施,允许石油工业部对其超出包干部分的原油出口,包干外天然气由企业自行销售、自行定价。这标志着从1981年1月起,石油会计制度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反映在财务会计制度上,就是石油企业超产油气所得差价的85%作为勘探开发的基金,15%作为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金基金。这改变了过去国家对石油行业收入全部上缴、支出再靠拨款的办法,为石油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2 建立对外合作会计制度

198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同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实行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对外招标,引进国外资本,依法行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对外合作管理权和专营权,开启了我国油气资源对外开放的先河,由此建立起石油对外合作会计制度。1989年1月和1990年1月先后实施的《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暂行规定》等制度形成了与石油企业财务会计相配套的核算与管理办法。

3.3 建立反映利改税成果的会计制度

为建立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制,进一步搞活经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1983年和1984年,国家分两步实行“利改税”改革,从财税制度上理顺企业和国家的分配关系。石油企业也逐步从过去的行政机关附属单位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利改税政策的推行,使石油企业由原来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依法缴纳税金,并及时调整会计制度,新设、调整部分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新增向税务部门报送会计报表的规定。

3.4 建立新增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改革开放后,国家密集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石油会计制度也相应变化。1981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1982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从1983年1月开始执行。1986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并于同年7月开征。国家上述政策实施后,石油工业部及其所属企业均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实时调整会计制度,进行规范核算,相应增加“国库券”“应交能源交通建设基金”“应交教育费附加”等会计科目,并在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

3.5 建立适应承包经营需要的会计制度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88年9月,石油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油总公司”),原石油工业部的政府职能转到新设立的能源部。中油总公司成立当年,就面临石油储量接替不上、原油产量徘徊不前和全行业政策性亏损的严峻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决定从1991年到1995年,对中油总公司实行包新增石油地质储量、包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包原油产量、包天然气产量的“四包”和定石油工业建设总工作量、定原油生产亏损总额的“两定”承包经营责任制。根据1991年8月财政部、国家体改委印发的《国营企业实行“利税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的试点办法》及财政部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中油总公司认真抓好会计制度衔接与落实,按照33%的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通过“利润分配-应交所得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利润分配-应交利润”和“应交利润”科目进行规范核算;对会计事项涉及的会计报表栏目也相应调整[7]

3.6 严格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建分行业的会计制度。1980年9月、1981年8月和1983年9月,财政部先后发布《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国营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行业会计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些会计制度后来又作了修订。如1986年12月,财政部下发修订后的《国营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8];1990年8月,又下发修订后的《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石油行业在执行这些制度时,均结合行业特点提出了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并对个别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了合理调整。

3.7 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除建立健全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外,还制定了会计法和其他大量的会计法规。特别是1985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针对会计而专门制定的法律。会计法规涉及多个方面,如1984年4月由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1984年6月由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石油行业财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为加强行业会计制度建设,强化会计职能,维护国家财政财务制度,提高经济效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阶段石油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建立了专用基金会计制度。国家对石油工业实行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包干政策,使石油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反映在企业会计制度上,就是建立了勘探开发基金、职工奖励基金等专用资金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二是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重构各行业会计制度,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会计法》颁布实施后,石油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为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真实反映改革开放的成果。建立了对外合作石油会计制度,推行了利改税、发行国库券、建立勘探开发基金等改革措施,新的会计业务不断涌现,这既是企业改革的成果,也是会计制度建设面临的新课题。石油财务部门积极主动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从价值的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国家和石油行业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

4 石油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国际接轨

1993年7月以后,石油企业与全国所有企业一样,其会计制度建设进入了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阶段。长期以来,我国按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分所有制、分部门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就迫切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会计制度。为此,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两则”“两制”,对会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两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指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自1993年7月起施行。这些制度的颁布标志着石油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会计制度都进入到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阶段。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采用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平衡公式取代“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平衡公式;采用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分为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二者分别在产品成本中进行分摊和从营业收入中得以补偿;以“资产负债表”取代“资金平衡表”,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将利润表改为损益表。

4.1 全面实施“两则”“两制”

为全面贯彻落实“两则”“两制”,石油行业内部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抓业务培训。各石油企业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自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各层级会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使广大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这次会计改革的重大意义,了解改革的精神实质,掌握调账、做帐的具体实务操作。其次,抓好新旧会计制度转换。中油总公司结合实际,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财政部颁发新财务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石油工业企业会计报表编制和要求》等系列文件[9],就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需合并或分解的账户、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若干问题进行规范。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顺利对接。与原来的会计制度相比,石油行业执行新准则、新制度的最大变化是:将以前实行分地质勘探、建设单位、工业企业的行业会计制度,调整为统一执行“两则”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一本总账”核算,下属单位向上报一套报表,不再分行业分别上报会计报表。

4.2 做好新增业务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的改革政策不断推出,新的会计业务不断出现,石油行业持续跟进,认真做好新业务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有:第一,做好矿产资源补偿费核算。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将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矿产资源开采列入征收范围。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油气开采企业分别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增设“矿产资源补偿费”二级科目,在“其他应交款”下增设“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二级科目[10]。第二,做好住房基金核算。为多渠道筹集职工住房资金,根据1993年8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住房基金会计处理规定》,石油行业会计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住房周转金”科目,核算企业从各种来源渠道取得的用于职工住房方面的资金。第三,做好住房公积金核算。为了解决职工住房困难,根据1994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石油企业开始建立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负债类专门设“住房公积金”科目进行核算。其他新增会计核算业务不再一一列举。

4.3 全面推行会计核算电算化信息化

为适应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核算手段现代化趋势,推动会计电算化健康发展,根据1994年6月财政部印发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中油总公司开始启动中油财务信息系统建设。1996年6月,财政部又下发了《关于印发〈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通知》,明确提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推广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年,中油财务信息系统建成投运,使会计核算工具实现了革命化变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01年1月,中油集团公司还专门印发了《中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中油财务信息系统自建成以来,通过多次改造升级,最终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中油7.0财务信息系统。

4.4 建立健全重组后的石油会计制度

199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实施战略性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油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组期间,两大石油公司各级财务部门在开展资产重组、进行账务调整、建立新的会计核算体系过程中作了大量工作,为这次战略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11月,中油集团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油股份公司”)。从此,中国石油的会计核算分为中油集团公司和中油股份公司独立并行的两套账、两套表,双方的经济业务往来成为关联交易。中油股份公司成立后,建立了以“一个全面、三个集中”(全面预算管理,资金、债务和会计核算集中)为主要内容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还组织编制了《中国石油会计手册》,自2005年1月执行以来效果明显。与此同时,中油集团公司也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如2002年,该公司修订了《地质勘探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办法》等7项成本核算与管理办法,完善了包括财务会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表在内的91张报表体系标准,规范会计核算[11]

4.5 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前期研究和精心准备,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企业会计准则的全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12]。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包括中油股份公司在内的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开始执行这套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值得一提的是,38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27号会计准则为《石油天然气开采》,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规范油气开采活动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而制定的具体准则,为我国统一油气开采会计核算和积极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会计信息基础。根据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油集团公司制订了相关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如2006年12月,印发了《建造合同业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从事油田建设、油气储运设施安装建设、石油化工装置安装建设等业务在内的会计核算。自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1个基本准则和38项企业会计准则后,2014年和2017年,财政部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发布新增或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保持了持续趋同,到2019年,具体会计准则已增至42项。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骨干企业和国际石油大公司,全面执行国家会计准则。

从1993年7月执行“两则”“两制”开始,石油会计制度进入到与国际会计接轨的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有:一是统一执行会计准则。石油会计按照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不再执行过去分所有制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保持了持续趋同。二是形成具备石油特色的会计制度。在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石油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企业财务工作更多地利用了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控制,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三是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会计信息化手段日益增强,传统的手工记账已被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完全替代。

5 结语

通过对我国石油会计制度演进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石油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石油会计制度属上层建筑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石油会计制度由石油行业所处的社会生产关系总和即经济基础起最终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石油会计制度。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对石油会计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从我国石油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国家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次行业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都对石油会计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石油会计制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整和行业体制变革。

第三,健全完善的会计法制是确保石油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纵观新中国石油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会计制度建设和执行之所以时好时坏,几起几落,与会计法制是否健全有很大关系。因此,要保证会计工作持续健康运行,必须坚持把会计工作、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依法办事。

第四,石油会计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会计制度应适应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并适时进行修订完善,使之与企业发展合拍和同步。在已统一采用国家会计准则的情况下,今后石油企业的会计工作,重点是抓好管理会计制度建设,真正把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改革发展服务,才能不断开拓石油企业会计新局面。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马克思说:“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新中国石油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工作已走过70年的光辉岁月,正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石油会计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以便为实现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我国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研究1949-1978[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2]
李典辉, 陈娟秀. 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 湖湘论坛, 2009(3): 59-61. DOI:10.3969/j.issn.1004-3160.2009.03.021
[3]
赵选民, 李新成. 新中国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变迁及发展[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4]
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矿区志编撰委员会. 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矿区志[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8.
[5]
石油部财务司.财务制度选编[Z]. 1982.
[6]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用大庆精神办企业财务[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77.
[7]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财务局.财务制度选编(1991年)[Z]. 199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国营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Z].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6.
[9]
四川石油管理局财务处.财务制度选编(1993.7-1996.12)[Z]. 1996.
[10]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法规选编[Z].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11]
中国财政杂志社. 中国会计年鉴2003[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2]
中华会计网校. 新企业会计准则精读精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