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5): 73-77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优势与困惑    [PDF全文]
鲍计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052
摘要: 产业学院是应用型高校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的新型办学机构,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实行理事会领导、院长负责的管理体制,校企协同育人,重视实践教学,组织特征鲜明,办学优势突出。但是,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不足:独立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进一步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和依据;现代治理方式和结构尚未建立,具体工作受高校干扰较多,行政化色彩浓厚;运行成本大,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为了促进产业学院发展,国家应确立其独立的法律地位,营造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建立现代化的治理方式与结构;产业学院应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激发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短板。
关键词: 产业学院     应用型高校     校企协同     治理结构     实践教学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Industry Institute Co-building b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Bao Jiguo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52, China
Abstract: Industry institute is a new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built by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he industry institute has its distinct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run by the director of the school board and director of the college.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work together with focuses on practical training and coordination. Such operations hav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s. But the industry institute also faces problems. Without established legal status, it lacks legal support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s a modern governance model is yet to be built,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often interferes the operation of industry institutes. Besides, the lack of a market mechanism leads to high costs in the oper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independent legal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stitute be established, the policy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stitute be created, and modern governance model and market mechanism be established so that industry institutes play the role to the full.
Key words: industry institut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governance structure     practical training    
引言

应用型高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本研究所指的应用型高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型本科高校。那么,应用型高校怎样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呢?已有的改革实践和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校企合作。但实际上,很多应用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大都停留在形式上,实施过于追求象征性,很少涉及实际内容,深度校企合作的进展并不十分理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细究起来,校企合作不能深入的根本原因是双方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目前的校企合作双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校企合作的协议进行合作,而没有一个结构严谨科学的组织机构,合作的具体工作达不到制度化、组织化。合作双方的发展情况对彼此没有直接的影响或影响较小,所以实际上合作双方多是貌合神离、互不相关的。为了解决校企合作不深入这一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古镇镇政府合作成立了古镇灯饰学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产业学院这种合作形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企业认同效仿,逐步壮大。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应用型高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研究尚比较匮乏、零星,学术研究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为此,笔者将对产业学院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探讨,以期能为我国产业学院的组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产业学院的内涵辨析

从已经进行的实践探索、媒体报道以及学术成果来看,产业学院等同于行业学院。作为新事物,产业学院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广东省中山市是我国产业学院的发源地,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家造网装设计学院、大涌红木家具学院是产业学院的典型代表[1]。这些学院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专业镇实施深度产教融合而建立,因为对接当地的不同产业,如灯饰、服装、电梯,所以称之为“产业学院”。从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从2014年起学界对产业学院的探讨较之以前有明显增加。其中,福建江夏学院李宝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郑琦的学术贡献较大。李宝银认为,产业学院是指高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共建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合作双方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在建设资金、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上按照一定的权责关系进行投入、获取收益,为行业企业培养对口的人才,包括员工培训、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内容[2]。郑琦认为,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的联合办学新模式。郑琦指出,产业学院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多元的办学主体、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产学互动关系。虽然郑琦没有对产业学院进行明确的定义,但相比李宝银,他清晰地指出了产业学院的特点,特别是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等特征[1]。结合上述两位专家的观点,笔者将产业学院定义为: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目标,由高校二级学院或系部与地方行业、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共同建立的具有独立运行机制,实施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创新,服务于某个行业企业的新型办学机构。

2 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

从发展的角度讲,产业学院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级,企业的身份由校企合作的辅助者、配合者变成和学校同等重要的一方,成为主导者之一。概括地说,产业学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2.1 双元的投资体制

双元的投资体制是产业学院区别于传统校企合作最显著的特征。从目前已经建成的产业学院来看,投资主体主要是高校和企业,企业不再是辅助高校人才培养,而是两大投资主体之一。这一特征和德国的双元制大学类似。同时有一些产业学院,政府也参与其中,甚至进行投资,成为合作的主体之一。另有少数产业学院是高校和行业协会共建,如“资产评估与财务服务”产业学院由福建江夏学院与福建省资产评估协会共建。

2.2 理事会领导、院长负责的管理体制

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合作企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学科专业与相关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立后,不受高校或者企业单独领导,而是由专门的理事会领导。理事会由产业学院投资方、企业、学校所遴选的代表组成,是产业学院最高决策机构,统领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经费预算等重大事项,行使决策、审议、监督等权力。理事会遴选出的产业学院院长,负责落实理事会的重大决定,代表理事会负责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理事会一般每学期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安排或审议本学期的教学项目、实训岗位、实训教师调配等重要事项。

2.3 校企协同育人

专业建设委员会由理事会成员和产业学院聘请的专家组成,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导产业学院的专业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3]。强化实习实训,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复杂程度不同的实习、实训和顶岗作业,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学习方式,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充足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在师资方面,企业直接为产业学院选派兼职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为学校的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对理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助力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3 产业学院发展的优势与困惑

产业学院近几年之所以获得井喷式的发展,是因为产业学院相比校企合作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作为新鲜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惑。

3.1 产业学院发展的优势

就当前教育体系而言,发展产业学院具有三方面的优势。

(1) 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我国公办高校在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上远远大于民办高校,其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投资,其他经济形式给予的支持相对较少。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的是混合所有制,突破了所有制上的界限,而且产业学院能够把握产业动向。这些因素有利于吸收更多的资金、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充实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资金。

(2) 可以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从制度的角度说,我国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是与产业学院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机制等不断完善的过程。产业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必然面临投入、分配以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产业学院必须按照混合所有制的标准建立起产权清晰、相互制约和制衡、能够保障各方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探索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方式,主观上是针对产业学院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客观上将带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革新与优化。

(3) 有利于发挥混合所有制的市场效益。建立产业学院,一方面要发挥产业学院中企业在实践育人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必须发挥混合所有制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优势。产业学院要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供需变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配置产业学院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产业学院各职能部门高速运转,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环节,减少运营成本,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市场效益。

3.2 产业学院发展的困惑

目前,产业学院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1) 产业学院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目前我国的产业学院均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但是并没有确立其独立的法人地位,其进一步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和依据。但是,独立的法人地位对产业学院的发展意义重大:第一,它决定了产业学院能否独立决策。只有产业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才能不受高校或者企业方的任意干涉,行使决策权,独立决策。第二,它决定了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为了生存、发展,最终要实现盈利。由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产业学院不可能要求企业无止境地投入,所以这就要求产业学院在经济上能够实现盈利、自我造血,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办高校在法律上是不得以盈利作为办学目标的,所以,赋予产业学院独立的法人地位,而不是作为事业单位高校的一部分,并给予其盈利权是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如赋予产业学院独立的法人地位,使其能像普通企业那样在资本市场融资,有助于解决产业学院的融资问题。

(2) 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构尚未建立。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分别隶属于教育部、省市政府等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其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在院校内部的治理方式上主要是行政命令,即上级命令下级的方式[4]。如果这种思维和治理方式被习惯性地用到产业学院的管理上,会使其工作受行政干扰较多,现代治理方式和治理机构建立艰难,会形成人治大于法治的结果,决策就不会有民主性、广泛的参与性和科学性。由于产业学院不同于普通高校,它具有多主体性,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是有差别的,有的时候是相互对立的,这是依靠高校或企业内部原有问题处理办法是解决不了的。由于利益冲突解决机制不完善,矛盾就不能获得及时解决,产业学院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

(3) 运行成本大,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产业学院主要肩负着两种功能——人才培养和价值创造,而这两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发挥产业学院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在参与生产、销售、服务、技术研发、管理中,为公司创造价值,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而让学生参加实践,产业学院的运营成本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学院市场化运作机制尚不健全,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生产、服务和科研基本上是以教学需求为导向。就是说,产业学院在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价值创造功能,不能为产业学院的发展创造经济价值和提供资源补充。

4 优化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的策略思考

产业学院具有传统的校企合作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作为新鲜事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优化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根据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学院这一办学形式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指导和治理结构的优化,着力解决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规避其劣势。

4.1 宏观层面:构建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体系

为促进产业学院的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促进技术创新,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法律与制度的建设,使产业学院发展获得法律支持和保护,切实保护高校、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调动企业、高校建设产业学院的积极性,同时也规范产业学院发展。首先,要允许产业学院登记为独立的法人,树立其独立法人地位,能够独立进行决策,排除来自高校或者企业的行政干预。其次,因为产业学院的特殊性质,赋予产业学院兼有高校性质的办学权,甚至拥有单独招生的权利和企业性质的经营权、收益权,保证产业学院能够以市场化运行机制运营,自由吸收民间资本,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供给侧改革。再次,在产业学院的教师职称晋升上给予自由选择的权利。对产业学院的教师在职称上既可以参与高校教师序列的职称评定,也可以选择企业方面的职称评定,以宽松的政策吸引更多的教师、企业员工加入到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队伍中来。最后,防止企业和社会投资人受到非法侵害和国有资产流失或转移,防止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钻政策空子”而异化的情况,建立产权认证和保护机制,确保产业学院健康发展[5]

4.2 中观层面:积极引导、创造环境

在国家为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构建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体系之后,作为地方政府应出台配套制度,深入落实相关政策,为产业学院在地方的建设发展扫除障碍,提供良好的环境。从当下产业学院发展较好的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省来看,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对产业学院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求地方政府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重视应用型高校建设,发挥产业学院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产业学院的发展创造市场条件,对积极投身产业学院的企业、高校给予财政、税收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高校参与到产业学院的建设上来。其次,地方政府应当尽快明确产业学院成立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制定行政审批规范和程序,出台产业学院人事管理办法。最后,建立有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高校专家等多方参与的管理或评估机构,对产业学院的发展进行定期评估监测,对发展较好的产业学院给予表彰奖励,推广办学经验,对不能帮助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学院进行限期整改或撤销。此外,政府官方媒体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和主流媒体,加强对产业学院的宣传报道,在舆论上积极引导,提升参与企业在公众中的影响力[6]

4.3 微观层面:建立现代治理方式与治理结构

产业学院是一种融合型产学合作发展模式,应建立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协同运作机制。产业学院的多元出资主体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依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组建理事会实现对产业学院的共同领导,决策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事项,如修改章程、制定规划、选聘或解聘产业学院院长、审核预决算等。首先,建立完备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强化产业学院的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和工会等的监督职能,从而保证决策民主、执行到位、监督有效。其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培养人才并开展生产性实践活动,在产业学院内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激发产业学院的活力和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通过市场的历练和检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7]。但必须注意的是,产业学院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本质上仍然是服务于教育教学与产业学院的科学研究,不能本末倒置,无限度扩大市场化运行原则,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产业学院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和企业给予产业学院的持续支持力度,所以双方应借助产业学院的联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把产业学院、高校、企业建设成相对独立同时又利益相关的联合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下,要在高校和企业内部建立支持产业学院发展的长期保障机制。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在产业学院的教学、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和合作成果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8]。企业应鼓励企业各层次人员积极参与高校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用以反哺产业学院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 结语

产业学院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探索,并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企业取得较大的成功。但在产业学院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在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在微观管理层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克服,同时还存在一些高校把原先的校企合作吹嘘为产业学院而吸引眼球的不良现象。因此,产业学院建立应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对照地方产业领域或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革发展规划,杜绝出现不切实际的“跟风”和“冒进”现象。

参考文献
[1]
郑琦. 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J]. 成人教育, 20(3): 62-64.
[2]
李宝银, 陈荔, 陈美荣. 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究[J]. 教育评论, 2017(12): 3-6.
[3]
朱为鸿, 彭云飞.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2): 30-37.
[4]
张艳芳.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 2017(10): 15-19. DOI:10.3969/j.issn.1672-5727.2017.10.004
[5]
赵东明, 赵景晖. 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 教育探索, 2016(6): 42-46.
[6]
宋作忠, 刘兴丽, 洪亮.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7: 88-90.
[7]
刘永辉, 梁光川, 杨火海, 唐海, 李皋. 石油工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7-12.
[8]
王秦, 杨博.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12): 25-29. DOI:10.3969/j.issn.1008-3219.2018.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