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5): 19-27
新市民城乡催化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探索—基于二元logit模型的分析    [PDF全文]
朱振亚a, 汪阳春b     
a. 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 三明 363000;
b. 三明学院图书馆, 福建 三明 363000
摘要: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在历史紧要关头,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催化促进作用。新市民的城乡粘合性主要表现为城乡情感粘合、城乡生活粘合、城乡工作粘合,新市民通过反哺农业、农村、农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催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因素是“同样光荣”“乡镇干部联系度”“国家重视(三农)是起因”“(所在单位)帮扶已开始行动”“技术职称”,影响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素是“乡镇干部联系度”“性别”“若非国家号召”“工作城市级别”“(所在单位)为农家服务”“国家重视是起因”。
关键词: 农村     新市民     城乡一体化     反哺     催化促进    
Factors Affecting New Urban Residents'Role in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An Analysis by Binary Logit Model
Zhu Zhenyaa, Wang Yangchunb     
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b. Library,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Abstract: China's new urban residents have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improving farmers', the new urban residents have orderly driven the flow of people, material,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new urban residents have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emotion, life and work. Based on the binary logit model, we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new urban residents' contribution to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ew urban residen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mers are the honor they are entitled, the ties of township cadres with them, national attention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ork unit assistance action and their own technical titl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new urban residents'contribution to the flow of people, material,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the ties of township cadres, their gender, national call, the level of city they work, the work unit involvement in famers services and the national attention.
Key words: countryside     the new urban resident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     promotion and contribution    
引言

城乡融合发展正处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如何另辟新途,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建设,以更好更快地助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界对此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如不少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进行了多维解析[1-7],但目前还未见一种动力机制是指向“新市民”群体的。本研究所讲的“新市民”不是学界惯指的进城农民工或进城失地农民,而是特指那些进城工作且拥有大中专文凭的农家子弟(其中:县城为最低级别城市,文凭为普通大中专院校颁发的文凭)。当前,农民新市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因为已有研究表明,进城农民工和进城失地农民尚未完全融入城市,“外来农民工”在城市“不融入”,“农转非”人员在城市“半融入”,在城市社区融入、文化融入、政治融入和心理融入等方面水平均不高, 陷入了强城市融入意愿与弱城市融入能力的困境[8-14]。可见,称呼进城农民工和进城失地农民为新市民还不准确。基于此,笔者将“新市民”界定为那些进城工作且拥有大中专(院校)文凭的农家子弟。因为他们有文凭,城市融入度高,已很好地实现了市民化必需的身份“变态”和素质“变性”过程,是真正的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第一故乡在农村,第二故乡在城市”的新市民具有像胶水一样的特性,可将城乡粘连在一起。新市民具有的城乡粘合性主要表现为城乡情感粘合、城乡生活粘合、城乡工作粘合。在三大粘性作用下,新市民通过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催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作为城乡“粘合剂”和“催化剂”的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可概括为:“两头粘合、三个反哺、四个带动、一体催化” [15]

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将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别对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从诸多可能的影响因素当中寻找出统计学上显著的因素变量。

1 理论框架与模型构建 1.1 理论框架及变量说明

从新市民角度来看,影响其“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素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个体特征”,外因主要是“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变量说明如表 1所示。“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四个带动催化促进”主要受三类潜在变量的影响:(1)政策环境变量。选取“国家重视是起因”和“若非国家号召” 2个指标来刻画。(2)社会环境变量。选取“为农家服务”“帮扶已开始行动”“有类似机构”“村干联系度”“乡镇干部联系度”“食品安全形势”“土特产质量”“土特产偏好”“当前房价”“同样光荣” 10个指标来刻画。(3)个体特征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地点”“工作城市级别”“到老家距离”“单位行政级别”“单位涉农程度”“技术职称”“最高学历”“行政职务级别”“政治面貌”“小家庭经济状况”13个指标来刻画。各指标的具体含义、代码及其赋值情况详见表 1

表1 变量的名称、含义、代码及赋值

对因变量“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及“四个带动催化促进”进行赋值时,是在“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加权得分”及“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加权得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兼顾了各变量的加权得分分布情况。具体赋值情况是:“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加权得分”大于3.2赋值为1,小于等于3.2赋值为0;“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加权得分”大于3.2赋值为1,小于等于3.2赋值为0。这样,因变量就全部转换成了0,1变量,符合logit分析的需要。

1.2 模型构建

根据前述的理论分析可知,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可能有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特征变量,故可设定如下函数形式:

$ \begin{array}{l} FB = {C_0} + {\beta _1}Z{C_1} + {\beta _2}Z{C_2} + {\gamma _1}S{H_1} + {\gamma _2}S{H_2} + \\ \cdots \cdots + {\gamma _{10}}S{H_{10}} + {\eta _1}G{T_1} + {\eta _2}G{T_2} + \cdots + {\eta _{13}}G{T_{13}} \end{array} $ (1)
$ \begin{array}{l} DD = {C_0} + {\beta _1}Z{C_1} + {\beta _2}Z{C_2} + {\gamma _1}S{H_1} + {\gamma _2}S{H_2} + \\ \cdots + {\gamma _{10}}S{H_{10}} + {\eta _1}G{T_1} + {\eta _2}G{T_2} + \cdots \cdots + {\eta _{13}}G{T_{13}} \end{array} $ (2)

在公式(1)、公式(2)中,FB代表“三个反哺催化促进”,DD代表“四个带动催化促进”。C0为常数项,β1β2γ1γ2 ……、γ10η1η2、……、η13为待定系数,ZC1、ZC2为相应的政策环境变量指标(表 1),SH1、SH2、……、SH10为相应的社会环境变量指标,GT1、GT2、……、GT13为相应的个体特征变量指标。

1.3 研究方法

“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四个带动催化促进”通过重新赋值后,已经变为0,1离散解释变量。离散被解释变量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包括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由于probit模型需要对多元正态分布的整体进行评价,所以应用受到限制。而logit模型的样本不需要服从正态分布,具有了较其他模型更广泛的适用性,该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不要求样本数据呈正态分布。故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为:

$ \begin{array}{*{20}{c}} {{P_i} = F\left[ {\alpha + \sum\limits_{j = 1}^m {\left( {{\beta _{ji}}Z{C_j} + {\gamma _{ji}}S{H_j} + {\eta _{ji}}G{T_j}} \right)} } \right] = }\\ {1/\left\{ {1 + \exp \left[ { - \left( {\alpha + \sum\limits_{j = 1}^m {\left( {{\beta _j}Z{C_j} + {\gamma _j}S{H_j} + {\eta _j}G{T_j}} \right)} } \right)} \right]} \right\}} \end{array} $ (3)

根据公式(3)整理得到:

$ L n \frac{P_{i}}{1-P_{i}}=\alpha+\sum\limits_{j=1}^{m}\left(\beta_{j i} Z C_{j}+\gamma_{j i} S H_{j}+\eta_{j i} G T_{j}\right) $ (4)

Pi表示第i个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比较大的概率,Xji表示第j个影响第i个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指标因子。

2 实证分析 2.1 “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分别运用Enter、Forward wald和Backward wald三种回归方法,按照(1)式对“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做Logit二元回归。在三种回归结果中,比较选择出统计学上最理想的回归结果,如表 2所示。该表是Forward Wald方法回归的结果,模型全部通过了统计学上的检验,拟合良好,可以用来分析。从表 2可见,显著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因素主要是政策环境变量中的“国家重视是起因(ZC1)”,社会环境变量中的“帮扶已开始行动(SH2)”“乡镇干部联系度(SH5)”“同样光荣(SH10)”指标,以及个体特征变量中的“技术职称(GT9)”指标,这5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均显著。下面,笔者对这5个显著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表2 “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t模型估计结果
2.1.1 “国家重视是起因”正向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

“国家重视是起因”的全部含义是“国家重视三农,是您愿意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国家重视是起因”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国家重视是起因(ZC1)”在表 2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家重视是起因(ZC1)”在5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228.2%,影响力度很大。这说明国家涉农政策严重影响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即十分显著地影响着新市民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意愿。也就是说,政策导向是根本,没有国家的高度重视,普通国民甚至连农村出身的新市民都很难做到“三个反哺”,这表明“制度弥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重要。

2.1.2 “帮扶已开始行动”正向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

“帮扶已开始行动”的全部含义是“您单位对农村的帮扶行动已经开始”。研究表明,“帮扶已开始行动”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帮扶已开始行动(SH2)”在表 2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帮扶已开始行动(SH2)”在5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215.0%,幅度相当大。这说明,“帮扶已开始行动”指标显著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意愿,即单位帮扶对新市民的带动力量强大。这可能是新市民的从众心理导致的,也可能是单位帮扶对新市民具有“牵引”效应。

2.1.3 “乡镇干部联系度”正向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

“乡镇干部联系度”的赋值情况是“不联系=1,偶尔联系=2,联系较多=3”。研究表明,“乡镇干部联系度”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乡镇干部联系度(SH5)”在表 2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镇干部联系度(SH5)”在3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371.1%,影响幅度非常可观。这说明,需求方的主动联系出击,对新市民“三农”反哺意愿具有非常大的诱导力。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响叮当”,“乡镇干部联系度”可以促进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有效对接,使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表现得更加突出。

2.1.4 “同样光荣”正向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

“同样光荣”的全部含义是“涉农工作,同样光荣”。研究表明,“同样光荣(SH10)”认知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同样光荣(SH10)”在表 2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光荣(SH10)”认知在5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748.0%,即增加7倍多,幅度相当惊人。可以这样认为,新市民在心理上认同“涉农工作,同样光荣”,表明“跳出农门”的新市民心理上完全接纳“三农”,而不是对“三农”有抵触或排斥情绪。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会促使新市民在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方面有更多作为,即“同样光荣”认知会显著正向影响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意愿与力度。

2.1.5 “技术职称”正向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

“技术职称”即新市民取得的最高专业技术职称,其赋值情况是“初级及以下(含无职称)=1,中级=2,高级=3”。研究表明,“技术职称”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三个反哺催化促进”。“技术职称(GT9)”在表 2中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职称(GT9)”在3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140.7%。“技术职称”之所以显著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是因为新市民技术职称越高,年龄越大,其反哺“三农”意愿不仅越强,且其反哺意志可能更坚定;此外,新市民技术职称越高,其反哺能力也会越强。

2.2 “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影响因素分析

随后,笔者又分别运用Enter、Forward wald和Backward wald三种回归方法,按照式(2)对“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做Logit二元回归。在三种回归结果中,比较选择出统计学上最理想的回归结果,如表 3所示。该表是Forward Wald方法回归的结果,模型全部通过了统计学上的检验,拟合良好,可以用来分析。

表3 “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t模型估计结果

表 3可见,显著影响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素主要是政策环境变量中的“国家重视是起因(ZC1)”“若非国家号召(ZC2)”指标,社会环境变量中的“为农家服务(SH1)”“乡镇干部联系度(SH5)”指标,以及个体特征变量中的“性别(G T1)”“工作城市级别(GT5)”指标,这6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均显著。下面笔者对这些显著影响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2.2.1 “国家重视是起因”正向影响“四个带动催化促进”

“国家重视是起因”的全部含义是“国家重视‘三农’,是您愿意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国家重视是起因”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国家重视是起因(ZC1)”在表 3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家重视是起因(ZC1)”在5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96.5%。解释的逻辑与前述相似,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对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制度弥合,这种制度弥合会带来国民的“情感弥合”。只是新市民的“情感弥合”来得更快更深,毕竟新市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们具有先天的城乡“情感粘性”。在“情感弥合”的基础上,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市民直接或间接发挥着“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社会作用。

2.2.2 “若非国家号召”正向影响“四个带动催化促进”

“若非国家号召”的全部含义是“没有国家号召,以城带乡很难推行”。研究表明,“若非国家号召”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若非国家号召(ZC2)”在表 3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非国家号召(ZC2)”在5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166.8%,影响力较大。国家号召全社会投入“以城带乡”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重农”“尊农”“支农”的氛围,使新市民可以毫无顾忌地投身反哺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并表现出较强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

2.2.3 “为农家服务”正向影响“四个带动催化促进”

“为农家服务”的全部含义是“您的单位为农家提供服务”。研究表明,“为农家服务”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为农家服务(SH1)”在表 3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农家服务(SH1)”在5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116.4%。这个比较好理解,若所在单位为农家提供服务,新市民在工作中接触“三农”方面的人和物就多,则工作情境会常常提醒新市民“不要忘本”,从而触动和带动新市民在“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方面有所作为。

2.2.4 “乡镇干部联系度”正向影响“四个带动催化促进”

“乡镇干部联系度”的赋值情况是“不联系=1,偶尔联系=2,联系较多=3”。研究表明,“乡镇干部联系度”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乡镇干部联系度(SH5)”在表 3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镇干部联系度(SH5)”在3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363.6%,幅度相当可观。如何理解?“乡镇干部联系度”是从新农村建设需求方的角度来影响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作用,这比单纯地依靠新市民供给方的自觉行为来得更有力度。供需对接,有求必应,使得“乡镇干部联系度”正向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与力度。

2.2.5 “性别”正向影响“四个带动催化促进”

“性别”的赋值情况是“女=0,男=1”。研究表明,“性别”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性别(GT1)”在表 3中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男性新市民与女性新市民相比,其“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发生比要强201.0%,即男性新市民在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城乡流动方面比女性新市民有更大的优势。这个结论比较好理解,因为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社交圈子一般更大,社交频率更高,所以导致男性新市民比女性新市民在“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

2.2.6 “工作城市级别”正向影响“四个带动催化促进””

“工作城市级别”的赋值情况是“县城或县级市=1,地级市=2,省城或直辖市=3”。研究表明,“工作城市级别”显著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工作城市级别(GT5)”在表 3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其回归系数为正,符合预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作城市级别(GT5)”在3分量表中每提高1个档次,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增强的发生比将增加137.3%。这个比较好理解,一方面,新市民工作城市级别越高,其社会能级越高,社会能量可能越大;另一方面,新市民工作城市级别越高,其乡愁愈深。两者叠加起来,可能就导致了“工作城市级别”正向影响着新市民的“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意愿和力度。

3 结语

logit分析表明,显著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指标因素有5个,按发生比率增幅(或影响力)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其顺序是(括号内数字为相应的发生比率增加值):“同样光荣(748.0%)”“乡镇干部联系度(371.1%)”“国家重视是起因(228.2%)”“帮扶已开始行动(215.0%)”“技术职称(140.7%)”。上述5个指标因素均显著正向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意愿和力度。

logit分析表明,显著影响“四个带动催化促进”指标因素有6个,按发生比率增幅(或影响力)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其顺序是(括号内数字为相应的发生比率增加值):“乡镇干部联系度(363.6%)”“性别(201.0%)”“若非国家号召(166.8%)”“工作城市级别(137.3%)”“为农家服务(116.4%)”“国家重视是起因(96.5%)”。上述6个指标因素均显著正向影响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意愿和力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共同影响“三个反哺催化促进”和“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子是“乡镇干部联系度”和“国家重视是起因”。由此可见,国家重视“三农”,家乡乡镇干部主动加强与新市民的联系度,会促进新市民反哺催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石忆邵, 何书金. 城乡一体化探论[J]. 城市规划, 1997(5): 36-38. DOI:10.3321/j.issn:1002-1329.1997.05.008
[2]
孙中和. 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1(11): 38-43. DOI:10.3969/j.issn.1000-176X.2001.11.010
[3]
张登国.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体系研究[J]. 乡镇经济, 2009(11): 91-94.
[4]
张竟竟. 城乡关联发展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4): 222-225. DOI:10.3969/j.issn.1004-874X.2011.14.076
[5]
兰奎, 郑华.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互动机制论析——基于合作治理的研究视角[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6): 33-35. DOI:10.3969/j.issn.1009-9042.2013.06.012
[6]
陈晓莉, 吴海燕. 创新城乡融合机制:乡村振兴的理念与路径[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8(12): 54-60.
[7]
武小龙, 谭清美. 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18-26.
[8]
林晓珊. 城市农民工如何从心理上融入城市[J]. 中国国情国力, 2004(11): 52-54. DOI:10.3969/j.issn.1004-2008.2004.11.018
[9]
关信平, 刘建娥. 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09(3): 1-7.
[10]
李强.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J]. 河北学刊, 2011(5): 106-114. DOI:10.3969/j.issn.1003-7071.2011.05.021
[11]
何军. 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1): 52-59.
[12]
何绍辉. 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与思考[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5): 64-69.
[13]
刘建娥. 企业农民工与社区农民工政治融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56-63. DOI:10.3969/j.issn.1671-7511.2014.03.007
[14]
马红梅, 陈典.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内生资本视角[J]. 改革, 2018(12): 123-130.
[15]
朱振亚, 张小青, 曾光. 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 2012(3):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