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2): 43-48
试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    [PDF全文]
丁娟, 许国林     
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继承与发展,又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始终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永远代表并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 习近平     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Xi Jinping's People-Centered Though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Theory
DING Juan, XU Guol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people-centered though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which stresses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nitial ambition and mission is to create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and to revive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atisfaction of people's needs for better life should be the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nly by sharing more frui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eople can our government achieve a well-off life for all the people. Tak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our people.
Key words: Xi Jinping     basic social conflicts     Marxism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cientific socialism    
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历史主体、人民的需要,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等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继承与发展,又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论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301。矛盾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前提。习近平说,“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 [3]。而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解题思路。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者的看家本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1。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正是运用阶级矛盾分析法得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的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依靠的就是工农群众。从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回顾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发现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是由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所创造,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但是,历史中的普通民众尤其是无产阶级却生活在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人类解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从价值取向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谓是真正的“人学”。

在早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成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上分工以及私有制的存在,被统治阶级的劳动并不是自由劳动,而是一种“异化”劳动。“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4]165。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异化为一种社会权力,这种社会权力反过来统治人民。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人劳动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但是资本却成为一种社会权力反过来统治、支配工人阶级。“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5]52。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虽然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是同时产生的,但却终会亲手埋葬整个资产阶级。随着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当无产阶级对自己阶级的生存状况有了感性认识、无产阶级产生了自己的阶级意识的时候,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就可以领导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不但消灭私有制,而且无阶级剥削、人人自由发展。那么,无产阶级如何才能产生自己的阶级意识呢?列宁曾经结合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提出过著名的灌输理论。

马克思的一生都致力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考察的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欧洲社会,工人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成为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起点。工人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工资只能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却大于工人劳动力的交换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增殖的秘密,资本主义生产的大发展是源于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破除的魔咒。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商品、货币、资本本来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却产生了商品崇拜、货币崇拜以及资本崇拜,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被物化。人只有把自己的劳动转化为物,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社会性,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矛盾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列宁又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的社会矛盾进行了研究。列宁认为,随着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成为垄断资本主义,而工人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命运并不会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强通过战争、殖民等多种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些国家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思想,就必须带领中国人民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人民服务不但是毛泽东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的精神遗产,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 · · · · ·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2]320−3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是一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且发生在中心城市的革命,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近代以来,我国一直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落后生产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不但应表现为公有制,而且还应表现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建国初期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腾飞所创造的发展成绩为各国人民所称道,中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时代表现。由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治国理政方针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之中。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2 满足人民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4]158。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由每一个追求着个人需要的人所创造,而社会生产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生活需要。马克思主义关心的并不是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都是社会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不但使工人的需要多样化,而且工人的各种需要也成为资本增殖的经济增长点。“工人的粗陋的需要是比富人的讲究的需要大得多的赢利来源” [5]126。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从“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的角度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与需要的关系问题,发现由于受到各种资本增殖手段如大众媒体的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被各种不必要的消费所绑架。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只能从资本增殖的角度而不能从人民主体的角度来处理生产与需要的关系,所以人民相对于资本增殖越来越贫困,“生产过剩”也一直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不应是资本增殖的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休闲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

当前,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因素有很多。十九大报告认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笔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充分”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公有制以及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6]。虽然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但是我国仍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没有改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福祉的不断增加乃至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取决于市场产品和公共产品(服务)的不断增加和公平享有” [7]。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能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政府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和更公平的公共产品(服务)。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绿水青山并不矛盾,习近平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以及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习近平用“新常态”一词来概括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机遇。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以及平衡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各种生活需要多由消费来满足,人们通过在市场上购买消费品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各种生活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增殖只有在生产出来的产品被个人或其他购买者购买消费,即从产品转化为商品、价值“惊险一跃”为价格的那一刹那才能实现。在商品从价值转化为价格之后,资本开始新一轮的增殖过程。资本增殖的速度越快,市场经济就越可健康持续发展。而资本增殖的速度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居民购买力(工资水平)、市场诚信环境、销售渠道、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等因素。中国政府只有重视产品转化为商品、价值转化为价格这个核心问题,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就是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基础上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所以马云认为淘宝网是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讲的消费不仅仅指个人的生活消费,其他市场主体购买原材料等行为也应该是消费概念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处理好供求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资本增殖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我国以往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投资、消费(个人消费)、出口,扩大需求、促进生产成为我国制定“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发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一些高污染企业与人民对美丽生态环境的需要格格不入),只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由于生产决定消费,当供求处于总体平衡的时候,供给才是供求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我国政府提出的解决当前供求矛盾的重要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各种生活需要,如果经济发展只是把人民的需要当作资本增殖的手段,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的占比过重,那么就会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将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例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1]中国政府只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更多成果与人民共享,才能使人民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质量,政府相关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则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等方面。在我国一些乡镇和西部山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都受到限制。我国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先富起来的一些地区的部分经济功能的转移以及战略投资是可以为无资源、无区位优势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例如,目前我国进行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处于长江上中下游沿线各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和西部地区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向农村以及西部流动,国家对一些具有地区优势的产业予以支持也可以促进后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不能全部由其他产业解决的时候,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长期不变具有重要的民生意义。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在此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和更公平的公共产品,才能有效地缓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与此同时,保障社会边缘人士的生存底线应该是我国政府相关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3 以人民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与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多次证明过的科学。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共产主义有时也被表述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词既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又表明了实现共产主义时间的长期性以及任务的艰巨性。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致力于从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回顾了人类发展历史,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400,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最终会激化,而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必然带来全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社会既没有阶级剥削,也没有民族压迫。在其晚年,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角度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可以促进社会生产更加健康地发展。今天,我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焕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就在于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社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才可能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才可能合理调用一切资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国家,国家政权所代表的只是资本的利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参照资本的占比,工人不过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需要只是资本增殖的利润增长点,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普通百姓谋幸福的。资本的增殖必然带来工人与资本家收入之间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两极分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4]413。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经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才能成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障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党的建设对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只有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才能继续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伟大梦想。

4 结语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中国近现代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总是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同人民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做到不忘自己来时的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总结和批判了前人的各种研究成果,从多种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可能性,让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强调了科学理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者都一直把创新党的理论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带领中国人民圆满完成新时代交给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1).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
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 2015-01-25(1).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04.
[7]
蔡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N].人民日报, 2016-0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