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1): 63-70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PDF全文]
吴永刚1, 孟祥健2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咸阳 712406;
2.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折点,"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才能使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获得新的生长点。任何社会的衰退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社会要防止衰退、获得新的生长点,生产力能否持续发展是根本。中国社会主义要获得新生,必须始终注意给经济注入新动力、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凝聚社会共识、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当前,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倡议和推进"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提出和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获得新生的有利因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树立"四个自信"分别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拒绝衰退的前提、基础、核心和重点。
关键词: 塔西佗陷阱     供给侧改革     “一带一路”     以人民为中心     “四个自信”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m
WU Yonggang1, MENG Xiangjian2     
1.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21406,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m is at a turning point from being rich to being strong, and only by taking new opportunities of growth can Chinese socialism thrive. Social decline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the emergence of new social crises, the increase of international and geopolitical conflicts, the increase of social instability, and the increase of ideological crises all contribute to social declin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m, China must solv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by injecting new impetus into the economy and 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 more united social consensus. At present, the supply-side reform,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concepts of "human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and "Chinese Dream" and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new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In view of this, further strengthening party leadership and party building,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strengthen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establishing "Four Self-confidences" constitute the premise, the foundation, the core and the focu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m's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citus trap     supply side reform     "Belt and Road"     people-centered     "Four Self-confidences"    
引言

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能坚持多久?过去有人问,现在也有人问,恐怕将来还会有人问。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依然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启必定充满着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光明的前途与不可预知的风险交织在一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拐点。认清现实才能把握未来,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最大的现实就是诱发其衰退的因素和促使其新生的因素都大量存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巨轮要拒绝衰退、继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科学的路径设计自然必不可少。

1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可能衰退的诱发性因素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国家或社会从辉煌走向覆灭,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出现,如:社会危机频现、国际风险加重、社会不稳定事件频发、执政党合法性日益丧失、意识形态危机加重,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苏联解体虽令人痛惜,但解体的原因和教训理应受到重视。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和“分化”、改革偏离方向、政府的失信、意识形态多元化等是前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反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诱发其衰退的因素依然大量存在。

1.1 经济增速放缓触发新的社会危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放缓将是一个长期化的趋势。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摆脱了贫穷,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当代中国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必须要经历一个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期。这种经济增速换挡,既符合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但“我国经济与社会已经适应了高速经济增长并形成‘高增长依赖症’,即经济增长成为缓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方式” [1],经济高速增长可以掩盖诸如就业、收入、福利、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旦经济增速放缓,不仅会使许多原本被掩盖的社会问题凸显出来,而且还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叠加必然会触发新的社会危机。简单来说,这种新的社会危机集中表现为民生压力危机,即人民群众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因经济增速放缓而感受到的压力,这种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社会危机。就业乃民生之本,经济增速放缓未必会引发就业率的降低,但势必会给劳动者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与就业相联系的收入、医疗、住房、教育等问题因经济增速放缓会进一步凸显;再加之政府因经济增速放缓而致使其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受到限制,进而加剧民生压力危机的产生。除此之外,经济增速放缓还会加大金融危机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现象等都会因经济增速放缓而由隐性变为显性。

1.2 国际地位提升加剧国际风险和地缘矛盾

当代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中国从过去相对不为世界所重视,到今天成为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尊重。这种国际地位的提升势必挑战原有的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宰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这会强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和分化,其力度、范围、手段等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中国的崛起没有侵犯任何国家的利益,但这种和平崛起仍然未被所有国家真正理解和了解,我国更成为世界上许多“不明真相”国家戒备和防备的主要对象之一。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国际风险与以往相比,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风险的范围和不确定性异乎寻常。另外,中国的地缘环境本来不太理想,邻国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差异巨大,领域争端和跨境民族问题异常复杂。尽管中国一直秉持“睦邻友好”的原则,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又势必会加剧地缘矛盾和地缘冲突。正所谓“树大招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带来了地区问题、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复杂化,给中国边、海疆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南海问题、中印藏南的边界问题以及东突厥斯坦对于新疆的影响等等” [2]

1.3 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社会不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发展水平和要求更高,当然也包括现代化水平和程度更高。中国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步伐加快无疑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的转型” [3],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的、全面的社会转型中,它与我国现代化步伐同步。伴随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必然会出现利益的分化与重新调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4]利益冲突在当前更趋于多样化、显性化,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益严重失衡是当前社会不稳定的结构性原因” [5],改革作为社会转型的助推器,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正在进行中,尽管在改革中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但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差距明显、利益需求多样化等事实依然存在。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有可能加剧这一社会事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改革越深入,对原来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幅度就越大,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等不时出现,再加之不断频现的恐怖主义活动、群体性事件及公共安全事件,当代中国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

1.4 政府公信力降低和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催发“塔西佗陷阱”

党的十八以来,随着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的大力建设和“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拳反腐,政府失信行为和官员腐败行为得到了有力和有效地遏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整体呈现弱化趋势” [6]。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广大民众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度和信任度,是统治阶级获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指标。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期,政府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受到了民众的强烈质疑,政府公信力受到了严重削弱。网络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异军突起,也给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谣言与真相并行的信息世界,不仅构成政府治理的挑战与威胁,更让公众在这场匿名狂欢中显得手足无措。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失范、功能紊乱,直接削弱公众的公信力基础” [7]。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媒体歪曲事实、诋毁和抹黑政府形象,使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和广泛信任。但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损坏了党和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良好形象,随着腐败现象的揭发和贪腐“大老虎”的落马,触发了民众对政府和官员的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降低和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有可能催发“塔西佗陷阱”,正如习近平在兰考县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情,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8]

1.5 价值观多元化危及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转型呈现出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等特征时,价值思潮、价值观就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这种态势不仅将继续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进入新阶段意味着社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多元开放度显著提升,各种价值思潮、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将日趋激烈。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以及市场经济不断滋生的价值“噪音”“杂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和主导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复杂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格局下的主导地位一旦弱化,势必会危及整个意识形态的安全。从当前我国价值观领域的现状来看,明目张胆地鼓吹和信奉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人依然不少,金钱至上、贪图享乐、损公肥私、损人利已等价值观扭曲现象屡见不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10]意识形态大厦的坍塌往往是从价值观领域的混乱开始的,西方某些政治势力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不断地炫耀自己的价值观,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在混淆我国民众价值判断标准的同时,进而达到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颠覆的目的,这是他们实施“和平演变”的惯用伎俩。

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获得新生的有利因素

一个社会能不能获得新的生长点,根本在于生产力能否持续发展。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纵然有很多,但主要的或关键的因素却不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度、社会的凝聚力、破解发展难题的水平等既是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社会获得新生的有利因素。

2.1 供给侧改革为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新动力

改革是动力,它是一切社会获得新生的动力之源。没有改革意味着社会因丧失动力而原地徘徊,合乎规律、符合实际的改革往往能给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的生长点。经济发展乃是社会新生的前提和基础性因素,没有经济发展何谈社会新生。提质增效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供给侧改革是完成这一任务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把利器。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11]。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正从粗放型、数量型、传统型转向集约型、质量型、创新型,这种转向既符合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经济新常态下,虽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但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着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失衡、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供给侧改革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制约长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能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12]。供给侧改革聚焦于新的动力源,通过动力的转型升级来实现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作为一个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改革,暂时的阵痛难以避免,但向经济提质增效注入的新动力却是源源不断的。

2.2 “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历史事实一再证明,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最终结果就是陷入落后挨打的泥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才能走出泥潭、获得新的生长点。放弃对外开放,就意味着放弃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坚持对外开放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明智之举,是国家主动谋求发展和获取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对外开放水平往往与国家的发展水平同步,对外开放的程度、范围等间接地决定着一个社会获得新生的可能性及大小。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社会获得新生可能性就越大、程度也会更好。中国40年的快速发展是与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同向而进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对外开放要助力当代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必须在开放的水平上要有新突破、新举措、新亮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当代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对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模式创新做出的一次积极尝试。“‘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13]。“一带一路”战略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安全等区域的深度合作行为,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冲破当代中国日渐趋紧的外部约束,而且有利于中国与其他亚欧非64个国家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成果将惠及44亿人口。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毫无疑问将会遭遇诸多的地缘风险和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风险会随着战略的持续推进不断地得到化解,收益远远大于风险。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将会促进中国与他国的互信、互助,中国的和平崛起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深度了解,这对于化解当代中国的国家风险和地缘矛盾无疑是有益而无害的。

2.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赢得广泛的国际认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免不了受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内在的各种资源、条件、制度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外部的国际因素和所处的时代也不容忽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的时代主题,由于不合理国际旧秩序的存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时刻面临着被剥削、被打压的命运。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度恐慌,为了孤立、限制当代中国的发展空间,变本加厉地“丑化”“妖魔化”当代中国成了他们目前最常见的手段,先后炮制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话语来模糊、歪曲、诋毁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积极倡导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力地回击了国际社会的种种凝虑和担忧,而且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符合人类的共同价值,也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正如习近平所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愿景,也符合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当代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者、倡导者以及带头践行者,以其特有的价值理念和积极的实践行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为当代社会主义获得新生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空间。

2.4 “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极大地凝聚了社会共识

任何社会要想获得新的生长点,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万众一心和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是助推社会获得新生的重要法宝。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由于利益分化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冲突已由隐性逐渐转变为显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15] “中国梦”一经提出,就成为海内外华人和国际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也是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的一把利剑。“‘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表达” [16]。“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不仅在于它的话语通俗易懂,给人一种极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且更在于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理性追求,易于获得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中国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它的“适时提出,有利于整合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的思想观念,促使不同社会群体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17]。“中国梦”承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的先进性品质,实现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极大地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同时也极大地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是激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创造奇迹的不折不扣的精神支柱。

2.5 “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发展难题指明方向

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它事关民族的荣辱兴衰,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果的同时,当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发展难题成为制约当代社会主义获得新生的关键性因素。“实现什么样发展和如何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寻和解答的重要问题之一,“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18]。“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正确把握我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又在借鉴已有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为破解我国当前发展难题而提出的战略指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问题;第二,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区域、产业之间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问题;第三,能源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等问题;第四,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第五,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上五大问题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道道发展难题,“‘五大发展理念’贴近中国实际与实践,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引领并服务于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9],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获得新生提供了战略指引。

3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拒绝衰退的路径设计

如果把当代社会主义比喻为一艘巨轮,那么这艘巨轮要历尽千险顺利驶向光明的彼岸,必须要有伟大的掌舵人、正确的航标以及全体船员无比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就是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伟大掌舵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舵手心中的航标,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才能坚定人们的信念,树立“四个自信”才能鼓舞斗志、形成高昂的精神状态。

3.1 前提: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巨轮要想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必须要有一个富有智慧、勇气和胆略的掌舵人,这理所当然的只能是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没有人民现在的美好生活以及美好未来。这不仅是一个明确无误的历史事实,更是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确信无疑的基本道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共产党领导” [20]。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早已确认的基本原则、基本事实和基本道理,如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解决当前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要求,其成效直接决定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幸福与安康。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作用的党的建设正在路上,始终没有终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21]。推进党的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进的根本保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对党的领导进行任何形式、任何手段的弱化都是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意的亵渎和颠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不断地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就是要不断地增强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要不断地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党的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总之一句话,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能否拒绝衰退,其前提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3.2 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没有航标的航行是不切实际的,偏离航标的航行更是极度可怕的冒险行为。中国社会主义巨轮之所以能够历经千险驶向美好未来的彼岸,就在于它有正确的航标以及对其始终不渝的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等,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巨轮得以正确行驶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不断深化的结果,又再一次使社会主义巨轮的航标更加精确化。社会主义事业说到底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当然要依靠人民、要造福于人民、要以人民为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真谛的深度把握和准确诠释,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度领会和准确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基本理念,“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践行而后又背离了这一原则,后期由于公仆变主人、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导致亡党亡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2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行驶于看似波澜不惊的海面上,在即将迎来光明前途的同时也暗藏着十分凶险的江涛海浪,“历史周期律”的漩涡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面对此时此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庄严的政治承诺和积极的实践表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无比高尚的坐标,才能顺利避开“历史周期律”漩涡,才能经受住各种惊涛骇浪的冲击,才能有惊无险地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3.3 核心: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巨轮之所以能够久经磨难、砥砺前行,靠的就是掌舵人和全体船员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这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以及人类社会主义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等规律的笃定,这些是支撑社会主义巨轮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能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3]。人民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民族就有了希望,国家就有了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要求、基本原则和鲜明特征,如何看待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在与未来,也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兴与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从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着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 [20]。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每一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巨轮要继续前行,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即使苏东巨变的历史原因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却只有一条,就是动摇、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我国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渗透以及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出现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已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前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应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等和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批判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3.4 重点:树立“四个自信”

没有自信,何谈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自信,何谈继续前进的动力;没有自信,何谈成功。苏格拉底曾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一个人没有自信,就失去成功的保证;一个民族或国家没有自信,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而走向衰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巨轮要能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拥有不屈不挠的前进动力,就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它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它更源于在与世界多姿多彩的文化和多样化的社会制度、发展理论、发展道路的比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优越品质和先进性特征。“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20]。树立“四个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及其每一个公民的殷切希望。“‘四个自信’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精神。它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2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巨轮要阔步前行,“四个自信”思想的指导不能少,“四个自信”精神的支撑更不能缺,“四个自信”是确保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巨轮正确前行的重要法宝。树立“四个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实践中善于把“四个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力量,以高昂的、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4 结语

衰退和新生(即新的生长点)始终是社会主义不得不面对的两种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新时代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当代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既要看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所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风险。当前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丝毫都不能改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巨轮驶向光明彼岸的事实,其理由就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伟大掌舵人、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航标、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四个自信”塑造的高昂斗志,而这些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拒绝衰退的真正保障。实现美好理想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不要因为暂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逐,也不要因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唱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不要因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忽视问题的存在。越是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就越要保持冷静,新时代依然而且必须需要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彦斌, 姚一旻.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5): 76-87.
[2]
青觉. 中国民族政治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 145-149, 196.
[3]
余伟民. "超级大国"的自负是苏联衰落的重要原因[J]. 探索与争鸣, 2011(1): 18-19. DOI:10.3969/j.issn.1004-2229.2011.01.006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82.
[5]
吴鹏森. 当前社会不稳定的突出表现及形成机理[J]. 探索与争鸣, 2014(6): 16-18. DOI:10.3969/j.issn.1004-2229.2014.06.003
[6]
韩宏伟. 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的困境与救赎[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7): 29-34. DOI:10.3969/j.issn.1003-8477.2015.07.005
[7]
王君君. 当政府公信力遭遇塔西佗陷阱:当下中国网络社会的公信力反思[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5-9.
[8]
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5-09-08)[2018-03-0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8/c_128206459.htm.
[9]
李海.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 科学社会主义, 2014(6): 76-79.
[10]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08-21(1).
[11]
冯蕾, 陈晨.解开"供给侧改革"的三个问号[N].光明日报, 2015-11-30(8).
[12]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光明日报, 2015-11-11(1).
[13]
裴长洪, 于燕. "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扩大开放[J]. 国际经贸探索, 2015(10): 4-17.
[14]
韩显阳, 王传军.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 2015-09-29(1).
[15]
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EB/OL]. (2013-03-17)[2018-04-05].http://news.china.com.cn/2013lianghui/2013-03/17/content_28267326.htm.
[16]
杨建新. "中国梦"的思想根基与意识形态价值[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10): 51-57.
[17]
吴晓斐. 中国梦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意义[J]. 南方论刊, 2013(6): 4-6. DOI:10.3969/j.issn.1004-1133.2013.06.002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6: 130.
[19]
路云辉. "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性[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6): 59-62. DOI:10.3969/j.issn.1673-5706.2015.06.013
[2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7-07(2).
[21]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遵循[N].人民日报, 2017-06-30(6).
[22]
张帆, 李少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兼析苏共执政失败的教训与启示[J]. 理论与现代化, 2017(1): 48-52. DOI:10.3969/j.issn.1003-1502.2017.01.007
[2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光明人民, 2012-11-09(3).
[24]
田心铭. 论"四个自信"[J]. 学习论坛, 2017(9):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