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0 Issue (5): 18-28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PDF全文]
刘斌志, 王思敏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 重庆 401331
摘要: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传统计划生育工作在服务理念、方法以及技术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也促进了该领域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提升。但随着我国人口战略的逐步推进,社会工作者开展人口促进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尤为关键的是其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因此,需要以“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为基础,不断内化健康优先、预防为主、性别平等、生育权利、优生优育、优养优教的价值理念,积极夯实妇幼保健、健康促进、家庭服务、全人成长、人口健康、人口发展的学科知识,熟练掌握健康宣传与教育、健康指导与管理、亲职教育与支持、资源链接与整合的技术,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并通过制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策略提升加以实现。
关键词: 人口促进     社会工作者     核心能力     优生优育     健康促进     生育健康    
Cultivation of Social Worker's Core Competence in Population Promotion
Liu Binzhi, Wang Simin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China's population strategy calls for innovation in the concept,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family planning work servic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population promotion personnel. However, their core competenc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re inadequate. We suggest that the innovation b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y consolidating professional concepts on health and prevention first, gender equality, reproductive rights, quality prenatal and postnatal care, and healthy nurturing, the population promotion personnel can strengthen their knowledge o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ealth promotion, family services, holistic growth, population health,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can carry out their duty in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arental education and support, 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Such efforts will enhance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opulation promotion personnel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population promotion     social workers     core competence     quality prenatal and postnatal care     health promotion     reproductive health    
引言

人口促进是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对家庭成员生育意愿、计划、行为实施社会干预和提供技术服务措施的总和[1]。人口促进作为我国长期坚持实施的一项战略,在人力资源、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为了促进人口朝向更稳定的均衡态势发展,国家及各级政府积极调整生育政策,综合施策,灵活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推进人口促进的全面落实。人口促进的服务人群及内容日渐丰富,逐步迈向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主导方向。作为一个坚持价值为本、强调专业方法和社会服务实践的专业,社会工作围绕人口健康这一时代主题,开展了包括妇幼保健、健康促进、儿童保护以及家庭健康方面的一系列服务项目,拓展了人口促进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与空间[2]。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也需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提升服务的核心能力,为促进我国人口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 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现状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是指秉承性别平等、优生优育等价值,综合运用生育健康、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术为适龄育龄人群提供生殖保健、计生指导、健康咨询、家庭教育、人口照顾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以促进人口健康和均衡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在计生岗位推进计生工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人员,还包括那些开展人口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理论研究、实务探索、模式推广和综合服务的人员。考虑到我国正处于人口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促进,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在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应该适应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促进国家人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

1.1 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成就

201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医院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提出明确要求: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2013年,《人口和人口促进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引进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公益岗位计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人口社工等相关新职业的培训、认证等制度,大力推进人口管理和家庭发展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并印发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综合施策;要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队伍正逐步形成,并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价值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践行了以人为本、优生优育的价值理念。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工作中转变了以往的行政思维与强制手段,采取了富于人文关怀的工作新思路,充分尊重和接纳服务对象的现实状况,不因其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而有不同对待;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咨询、生殖保健、家庭服务等方法,社会工作者让服务对象认识到了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并在生育过程中享有充分的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权益[4]

二是推动了人口促进的柔性化和整合性服务模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能够坚守专业价值理念,克服了硬性指标、上级指令、强制手段所带来的消极负面效应,通过提供生育咨询与健康指导服务,推进了人口促进的人性化服务[5];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坚持全人、全人健康的理念,不仅关注育龄妇女的需要,更关注新生婴幼儿的需要;不仅关注人口的优生优育,更关注失独家庭的生活照顾;不仅提供健康知识传播,更注重合法权益的维护;不仅发展个性化的服务,更提升为社会政策的倡导,提升了人口促进社会工作的人性化、柔性化和整合化水平。

三是丰富了人口促进的专业方法与服务内容。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更多的是采取强制手段去开展避孕节育、限制生育、控制人口等方面的工作,且较难考虑到服务对象所处的地理、文化、民族和风俗习惯,服务成效受到很大影响。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辅导、社区宣传等基本方法以及关系建立、社区动员和情感支持技巧等运用于人口促进,为育龄夫妇、孕产期妇女、婴幼孩童、失独老人提供了包括生殖健康、档案管理、情绪疏导、亲职辅导、社区照顾等综合性服务[6]。这极大地促进了人口促进的专业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四是拓宽了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和范围。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的专业服务提升了人口健康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发展,推动了社会人口的健康平衡发展,拓展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人口健康领域的运用。早在2008年3月,当时的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司与香港乐施会合作,在甘肃两县实施了“在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家庭建设中引入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项目,开始探索人口促进社会工作的运作机制和工作经验[7]

五是促进了公众性别意识和健康意识的觉醒。我国传统的社会性别基于生理性别差异,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责任分工及“男刚女柔”的行为气质,进而形成“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两性地位及“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8]。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一方面特别注重对性别差异的分析,确立女性生育的主体地位,强调男性的家庭责任,促进全社会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女孩的关爱,推动男女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又特别注重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关注育龄夫妇生殖健康、孕产妇娩育健康、婴幼儿成长健康等,以健康教育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1.2 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局限

虽然2006年我国就提出要发展专业的人口促进社会工作,并在人员队伍、理论研究和实务拓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调整以及民众生育健康的服务需求相比,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限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专业理论及知识的指导。人口促进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更多地依靠各级政府和本土力量的推动,相关的学科知识背景略显不足,尤其缺乏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学科支撑。在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领域,虽然拓展了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群体领域,以及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但很少有关于人口促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课程设置和研究经验。

二是缺乏政策与工作方法的协调。当前,无论是决策层面还是基层实践层面,我国的人口促进系统都还与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存在着“强控制”和“软方法”的矛盾。从决策层面来看,行政性、强制性的管理思维和方法仍然存在,“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服务号召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从基层实践层面来看,人口促进服务意识还有待于增强、工作方式还有待于转变。另外,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也限制了社会工作者的行动能力。因此,如何顺应人口促进发展的时代趋势,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与其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融合,是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现实挑战[9]

三是缺乏科学的评估与考核机制。由于部分政府关于人口和健康考核评估的“绝对数量化”以及“自上而下”官僚作风的问题,导致人口促进存在硬性化、应付化、随意化和忽视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等弊端;加之人口促进存在涉及群体广泛、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当前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考核还存在模糊性、不易测量性等限制,还没有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估和考核机制[10]

四是能力建设受到传统消极思想的制约。社会政策往往受到其后社会情境的影响,表现为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弱化更明显[11]。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诸如“性乃隐私”“谈性色变”“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男尊女卑”“早婚早育”“重男轻女”等性别和生育观念,不仅导致了女性生殖健康权、女性生育自主权、男女出生平等权受到侵犯,而且导致了夫妻照顾子女公平权以及优生优育生育观的弱化,也极大地妨碍了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提升。

五是能力建设存在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伴随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以及性行为的多样化发展,生育群体的总体数量、地域流动、健康需求都在快速扩大,其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等特征也更为复杂。这些都要求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够全方位地提供诸如生殖保健、计生指导、妇幼保健、家庭医疗、生活照顾、亲职教育、生育指导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服务,尤其还要面向失独家庭提供生活照顾和社会养老等方面的服务[12]。目前,人口促进社会工作无论在人员队伍、能力水平、知识储备、技术手段以及组织机构等方面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1.3 核心能力建设:“健康中国”对人口促进社会工作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人口促进强调协助个体优生优育、优养优教,并最终促进人口的健康发展。社会工作通过面向不同群体提供服务,帮助促进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综合发展。所以,两者在价值理念、服务宗旨、服务目标和服务方法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13]。因此,将社会工作运用于人口促进与人口健康的促进,就要体现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学科基础、方法技术以及服务成效的特色,其关键是提升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发挥其服务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优势。通过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人口促进的人性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体现“健康中国”战略部署,贯穿“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思路,将传统人口促进提升为人口健康工作;还可以有效提升人口促进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证和评价体系,提升人口促进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人口健康服务队伍。

核心能力是他人难以复制而为个体所特有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能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际的服务实践而形成的、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所体现的其他专业人士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专业素质与能力[14]。这种能力体系的缺失,不仅影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作用和意义的发挥,更影响到我国人口健康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2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独特价值理念引领下,专业社会工作建基于科学的理论知识,通过专业方法和技巧的基本功来服务社会功能出现缺失的人群,最终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发展。可见,价值理念、学科知识、方法技术共同构成了专业社会工作的“铁三角”,并由此延伸出具体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15]。因此,服务于人口促进与人口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三大层面十个方面的具体能力。

2.1 价值理念层面的能力

价值是社会工作者内化于灵魂、外显于行为的一系列对于人与社会的偏好与看法。对于人口促进保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深层要素[16]。为了实现国家人口战略和群众生殖健康需求之间的平衡,人口促进既要强调对于国民生育的服务,强调以人为本,同时也要增强对于优生优育的引导和管理,促进人口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价值理念层面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2.1.1 健康优先与预防为主的理念

人口促进既要控制人口数量,更要提高人口质量,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因此,健康优先是人口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首要宗旨和价值追求。所谓健康优先,就是要在生育的社会服务中始终贯彻健康意识,宣传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促进群体健康,实现全人全程健康[17]。秉持健康优先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要做到:一是秉持健康的人口结构观,既要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的严峻现实,严格把握国家人口政策法规,引导生育家庭了解人口生育数量的限制,又要认识到维持人口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开展生殖健康和人口生育的咨询、宣传和教育,协助育龄夫妻采取适当的生育策略;二是秉持健康的全程生育观,既要关注新生儿的健康,又要关注妇女的健康,还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尤其是失独老人的健康照顾和维护;三是秉持健康的人口促进观,就是要将计划生育拓展到生殖健康,将单纯人口控制转向健康促进,将单一避孕方法的规定转向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将单纯行政管理转向优质服务综合治理;四是秉持健康的生育人口观,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要促进育龄夫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健全和完善,更要促进婴幼儿以及失独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健康,将人的健康发展作为服务的基本宗旨。

所谓预防为主的理念,就是在人口促进中,要将服务的时机、对象和场域放在生育之前,通过婚前咨询、妊娠咨询、避孕咨询、意外怀孕咨询、流产咨询、不育咨询甚至是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来实现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尽量避免人口出生缺陷的产生。秉持预防为主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要做到:一是强化“三级预防”的服务策略,将三级预防策略细化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行动和服务内容[18];二是要倡导育龄群众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源头杜绝生育缺陷与疾病的发生;三是应协助育龄群众做好早期筛查和定期健康检查,当发现异样时,应督促其及时就诊,控制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恶化以促进治愈;四是当生育缺陷或疾病不可避免地发生之后,要协助服务对象及时调适心态,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与康复,以新的维度保证个体生命的完好,提高生活质量。

2.1.2 性别平等与生育权利的理念

性别敏感是社会工作者在不否认两性生理差别的基础上,以性别平等视角来审视社会建构及其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注重对社会性别差异的分析,追求人口促进过程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生育是男女两性为了繁殖下一代而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在人口促进中要敏感关注性别在生育过程中权责主体的差异,维护女性的生育权利。首先,人口促进社会工作以妇女为本,妇女是生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孕育下一代是育龄妇女必须承担的家庭繁衍责任,生育并不是由妇女个人所决定的,而主要是由丈夫及整个家庭做出的生育计划和安排,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育龄妇女的生育决定权利和生殖健康权利。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应本着“妇女为本”的理念,促进妇女在生育决定与生殖健康中的主体性地位,而不只是被动的承受者。其次,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要注重男性参与,促进男性在生殖健康、生育计划、子女教养及家庭照顾等方面做到全面的参与。这既是人口促进中男女平等的需要,更是优生优育优养优教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新生儿人口的健康发展和成长[19]。最后,要特别注重人口促进中女性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障。目前,我国女男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00:122.85,严重超出了正常的100:107的比例。当前,在我国溺、弃女婴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就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所致。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相关的宣传教育、行为引导、政策倡导等综合手段,保障女婴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1.3 优生优育与优养优教的理念

幸福的未来是奋斗出来的,健康的人口也是养育出来的。因此,人口促进就是要通过人口服务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一方面,要坚持优生优育的理念,采取生理、心理、护理等社会医学干预的措施,在保证婚育夫妇健康的同时,促使孕育出生的儿童具有优良的先天遗传素质;另一方面,要坚持优养优教的理念,以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在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目标指导下,应树立起优孕、优娩、优养、优教的全程服务工作意识并积极构建相应的服务提供体系[20]。首先,优孕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育龄夫妻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物质方面为生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协助其学习健康的生育知识,定期为其提供适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并戒除其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其次,优娩要求社会工作者要通过知识教育、心理疏导、行为训练等方式协助育龄妇女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应对分娩的过程,并为有特殊需要的个体提供心理辅导服务,避免产后抑郁症等问题的出现。再次,优养指的是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婴儿的早期喂养,这不仅对新生儿一生的生理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更可能会因为一些问题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当地或群体文化习俗以及家庭所在社区环境状况等都对母亲的营养状况、认知水平、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习惯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秉持优养理念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针对新生儿母亲、家庭、社区和相关服务机构开展倡导、教育、协调等服务,促进对新生儿进行科学的母乳喂养。最后是优教,即通过适当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与多元发展。秉持优教的理念,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参与到早教的实施过程中,如宣传早教的重要性,帮助父母家人发现开展早教的可能性,示范一些早教的方法等;还需要通过定期走访、资源协调等方式确保幼儿父母和家庭是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尤其要注意儿童是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的。

2.2 学科知识层面的能力

多样性的学科知识是社会工作者专业性的支撑,更是其实现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桥梁和基础。人口促进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包括宣传活动、婚前咨询、妊娠咨询、避孕知识教育、性传播疾病的咨询、艾滋病教育与咨询、流产咨询、不育咨询、家庭和睦咨询等方面[21]。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了解儿科医学、生殖医学、健康营养学等知识,更要了解关于儿童心理、儿童早教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综合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和方法。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的核心学科知识包括三个方面。

2.2.1 妇幼保健与健康促进的知识

社会工作者在人口促进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因此必须具备妇幼保健和健康促进的知识。所谓妇幼保健指的就是妇女和儿童保健管理,其中妇女保健包括婚检、孕妇的产前检查、叶酸的发放、高危孕产妇的监控、生殖健康的宣传、分娩的一系列检查和产后访视等,而儿童保健包括婴儿产后访视、体检、疫苗接种、体弱儿的监控、新生儿筛查等。所谓健康促进就是协助人们了解并掌握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使自己尽可能保持身心的最佳状态。在人口促进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应以健康促进的教育知识,充分动员个人、社区及政府,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与优势,以孕产妇女和婴幼孩童为健康教育重点,提高其保健技能并促进健康素养的养成[22]169。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计划生育指导的知识。在人口促进的推进中,应科学解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充分了解避孕节育技术、公共卫生保健服务、国家照顾体系等方面的信息,促进育龄群众自我知情选择、关注自身健康,同时还应及时监测和反馈基层情况,促使政策的及时调整以促进社会宏观层面的健康环境营造。二是婚前保健的知识,包括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等内容。三是孕产期保健的知识,包括母婴保健指导、孕妇产妇保健、胎儿保健和新生儿保健。四是婴儿早期喂养的知识,包括母乳喂养的概念、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技术指导、母乳喂养方案(6个月~2周岁)、婴幼儿辅食添加等内容。五是科学育儿的知识,包括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预防接种、儿童照料、观察儿童、儿童沟通和引导的知识等。

2.2.2 家庭服务与全人成长的知识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妇女儿童,但工作焦点却主要是其所在的家庭。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家庭教育以及个体全人成长的知识。所谓家庭服务,是社会工作者通过补充和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监护状况、关系与氛围等来促进家庭中新生儿以及孕产妇的身心健康的服务。而随着新生儿的不断发展以及育龄父母的老化,人口促进服务会逐步拓展到儿童保护服务、空巢老人服务以及失独老人服务等,这就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全人成长的理念[23]。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家庭服务与全人成长知识:一是家庭状况分析的知识,包括了解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如居住、收入、健康等)、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夫妻、父母、兄弟姊妹、父母子女的角色等)、家庭规则、家庭成员沟通方式、家庭关系、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等。二是关于家庭服务的理论知识,包括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抗逆力理论、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的含义及其运用的知识等。三是关于家庭救助和帮扶政策的知识,包括面对低收入家庭、遭遇重大疾病家庭、特别困难家庭以及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及其相关救助政策的知识。四是家庭教育的知识,包括家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原则和理念、理论和内容、方法与技术等。通过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促进新生儿父母更好更快地学习相应的照顾技巧和能力,还可以不断提升父母的科学育儿方法,掌握应对子女行为问题的方法以及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4]

2.2.3 人口健康与人口发展的知识

人口健康就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人口发展则是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所推进的人口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技术。因此,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应以宏观的视角及科学的服务实践来实现稳定适度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的人口发展总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口现状的管理与研究。任何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对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社会工作者要对人口总量、人均受教育年限、出生率、死亡率、老年人口总量、劳动人口总量、男女性别比、流动人口等基本数据资料进行准确客观的统计与分析,对人口形势有“摸底式”的认识,实现对现状的科学管理与研究。二是对人口发展的预测与规划。有合理的预测才有后续科学规划的制定,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反观历史经验和拿捏实际现状而瞻望未来发展的预估能力,判断人口的整体发展趋势,应时拟定规划以保证人口朝符合国情的方向发展。三是对人口政策的倡导与执行。规范人口发展的政策行动是极为有效的促使人口行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制度化行为,因此人口发展社会工作者应扮演起政策倡导者与宣传者的角色。一方面,以实际数据资料与研究结果自下而上进行反馈与倡导,促进人口政策的制定与优化;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将政府规划与政策贯彻落实于基层,促进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并按政策生育,最终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四是对人口促进服务机构的管理[25]。对人口促进服务机构的有效管理是满足群众需求、促进群体健康的基础保障,人口发展社会工作者需要以需求评估的专业知识确定服务总量的供给,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渗透机构管理保障技术服务的专业化与个性化。

2.3 实务技术层面的能力

技术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具体运用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它是个人价值和知识的直接体现,也是能力表现的最直观形态。人口促进社会工作的研究论述本身较少,更勿论专门的实务技术。部分学者探索了个案工作、小组辅导以及社区工作在人口促进服务中的技术运用,更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务技术,包括家庭入户访谈、面对面的需求调查、一对一的生殖健康服务、生殖健康知识普及与服务、法律知识讲座、流动人口子女夏令营、家长学校等[26]。结合人口促进服务的具体领域和内容,社会工作者相应的实务技术层面核心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健康宣传与教育的技术

疾病的预防远远胜于治疗。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政府有关健康教育机构制定的健康教育规划的指引下,制定健康宣传与教育的具体计划,通过宣传折页、海报、横幅、宣传画、小册子、温馨提示、展板、健康大课堂、社区健康讲座、媒体宣讲、小组分享以及咨询服务等形式,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向公众宣传科学的生育健康理念,促进育龄夫妻在孕育子女的不同阶段学习到科学的生殖健康以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知识水平。

该技术具体包括对宣传过程中各要素的把握:一是宣传组织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健康宣传的主体,首先应做好宣传信息的把关人,对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和选择取舍,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二是宣传专家方面,应加强社会工作者对健康知识的学习、组织相关专家在社区进行医学宣讲、培养社区健康领袖;还应增加自己与居民的共同经验范围,以共同语言促进共同意识的产生。三是宣传信息方面,首先要加强信息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其次信息符号的使用要准确通用,适合社区居民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最后是内容表达形式要根据宣传目的和居民需求而设计。四是宣传媒介方面,在社区内主要以人际传播为主,辅以大众传播,而且要注意多媒介渠道的组合,扩大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和暴露率。五是社区居民方面,社区居民是社区宣传的受传者,在宣传中要注意把握其心理特征、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健康状况,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健康需求和信息需求。六是宣传环境方面,不仅要选择适宜的自然环境,如宣传地点的选择、活动场所的布置;更要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如舆论导向的引导、政策法规的倡导等[27]。在健康宣传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面向服务对象提供人口促进的健康咨询服务,具体的内容包括围绕婚姻生活准备的婚前咨询、围绕生育过程的妊娠咨询、围绕生殖健康的避孕咨询,以及针对特殊情况的意外怀孕咨询、流产咨询、不孕不育咨询等。

2.3.2 健康指导与管理的技术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主要以妇女儿童为管理对象,以预防为主促进妇幼健康,便需要与其他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一起对育龄妇女、新生儿、失独老人个体和群体的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危险因素进行长期、连续不断的指导、监测与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康信息收集,即通过家庭走访、问卷调查、利用已有资料等方法收集育龄夫妻、新生儿以及失独家庭的个人健康状况、家族疾病史、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压力等健康信息,了解其健康需要,发现其存在的健康问题,查找健康危险因素,并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检测和分析。二是健康风险评估,即在收集大量健康信息的基础上,协助医护人员分析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疾病既往史等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对健康状况做出一般健康风险评估与疾病风险评估。形成的评估报告有:个体评估报告,包括风险评估结果、健康教育建议等信息;群体评估报告,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情况、干预建议等[28]。三是优生优育指导,优生指导即通过孕前保健咨询服务,普及孕前保健知识;宣传计划受孕,健康条件的准备;避免不利因素的干扰,如烟酒危害、环境、生物因素、药物致畸、社会心理影响等;避免近亲结婚。优育指导即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进行科学的护理和抚育,合理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社会工作者的综合角色包括宣传母乳喂养,宣教合理喂养孩子,防止婴儿期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的发生,定期监督小儿体格检查,进行计划免疫以预防传染病。四是卫生健康干预,根据评估报告的结果与建议,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医护人员合作,针对育龄夫妻、新生儿以及失独群体等服务对象提出健康改善措施,制定个性化的健康促进计划,充分调动起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膳食营养指导、心理健康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和指导等个性化干预措施的综合运用来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营造健康的生存环境、控制危险因素,并进行随访监督、动态评估干预效果[22]475

2.3.3 亲职教育与支持的技术

社会工作领域的“亲职教育”特指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实施的、经由专业服务帮助父母亲习得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及相应教养方面的知识,从而调整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方法,以扮演适当亲职角色的助人服务[29]。《礼记·大家》中提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做了父母就自然懂得如何教养子女。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表示“子女难养更难教”,常求助于教育专家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因此,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应以亲职教育的技术来协助婚育夫妇掌握科学的生育知识和亲职教养能力[30],具体表现为:一是协助婚前父母做好婚前体检。社会工作者应引导未婚男女自觉做好婚前体检,包括传染病和遗传病等医学检查、卫生指导、生育咨询。二是促进产前父母做好产前孕检。社会工作者需要引导夫妻负责任地生育,协助孕妇在怀孕期间定时做好医学筛查,以保证孕产妇的顺利生产及新生儿的健康降生。三是促进父母做好产后婴儿照顾。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父母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征、成长规律并学会科学喂养。四是预防妇女产后抑郁。社会工作者应对产后妇女给予心理支持、经验交流、技能培养等专业服务,以保持产后妇女的身心健康。

促进妇幼保健以及失独家庭的照顾,不仅需要个体健康习惯与行为的养成,更有赖于其家庭环境的支持。因此,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家庭支持的技术,即意识到子女生育及其后续繁衍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家庭系统给予妇幼以及失独老人以适当的支持与照顾。家庭支持不仅有利于促进妇幼得到适当的照顾,尤其对于预防女婴遗弃、产后抑郁症以及失独老人孤独症等意义重大。家庭支持技术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家庭经济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连接孤儿生活保障政策、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残疾人补助、大病医疗救助、特殊困难救助、教育救助津贴等现有政策资源改善弱势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为新生儿的父母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促进其实现就业并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二是家庭监护支持。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为亲职不当父母提供亲职教育,并跟踪辅导,以帮助父母纠正不当教养理念和行为,改善亲职状况;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为永久或者临时失去家庭监护的儿童提供替代家庭监护服务,具体包括协助儿童获得适当的收养、寄养和机构养育服务。三是家庭关系支持。家庭和谐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开展个案辅导、父母互助小组、亲子互动团体为家庭提供治疗性、预防性、发展性服务,同时实施社区协同教育[31],多管齐下,以促进和谐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的建设。

2.3.4 资源链接与整合的技术

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强调利用社会的资源解决社会的问题[32]。在人口促进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将有益于孕产妇、新生儿以及失独老人个体或群体健康的服务资源进行联系整合,并最终满足于服务对象的需要。在为孕产妇、新生儿以及失独老人及其家庭提供资源链接和整合服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非正式资源的链接。社会工作者需要激发并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厘清并获取可能来自配偶、子女、家长、兄弟姐妹、家庭、朋友、邻居、同学、同事乃至志愿者方面的资源。二是正式社会系统资源的链接。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厘清并获取可能来自工作单位、参加社团、协会组织、所在工会、妇联组织、各类联谊会以及休闲娱乐类的会员服务方面的资源,并能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开展互助。三是正式专业系统资源的链接。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厘清并获取可能来自其他各类专业人士的资源协助,包括其他社会工作者、心理卫生人员、医护人员、营养师、社区工作者以及其他政府公职人员等所提供的服务资源。四是围绕服务对象所开展的资源整合和个案管理[33]。即社会工作者为孕产妇、新生儿以及失独老人个体或群体协调整合国家照顾、社会照顾、医疗照顾、家庭照顾、社区照顾、个人照顾、互助照顾等系统的资源,并促使来自相同或不同福利及相关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能够彼此沟通协调,以专业团队合作方式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服务成效的实现[34]

3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策略

由于我国人口促进的复杂性,在贯彻和落实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必须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制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策略,培养、培育和夯实其核心能力,体现其服务的社会价值。

3.1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制度化策略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制度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宏观层面落实国家意志并建构起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定的制度体系的过程,且由此提高其社会支持、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一方面,政府要健全完善政策规划,加强该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2011年《意见》的发布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后,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等先后就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了相关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借鉴此经验,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也应该着眼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需要,着力于提升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服务水平提升的需要,出台“关于加强人口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确立人口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服务领域和主要内容,研究制定人口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标准、薪酬保障机制、联动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将人口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合理规划公共资源,促进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35]。2012年《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政府在儿童保护、妇女发展、老人照护、社区建设等领域的服务购买力度。各地政府也需要创新和发展传统计划生育服务工作,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方式发展人口健康与人口促进服务,并要求相关的服务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起科学可行的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评估体系,强化其岗位职责,保障其薪酬待遇,促进其能力可持续发展[36]

3.2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专业化策略

有别于对实践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程式化简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有赖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7]。因此,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其专业化培养的过程和成效,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提升其专业价值理念、科学理论基础和运用方法技术。一是要不断内化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理念。通过观念引导和价值引领协助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内化“健康优先、预防为主、性别平等、生育权利、优生优育、优养优教”的理念,以保证其服务的专业性和人本性。二是要不断提升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学科素养。不仅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与人口促进特色课程相结合,开设社会医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健康与发展、公共服务管理、家庭发展与服务等特色课程,更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专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研究三者统筹整合,促进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理论运用与服务实践能力的提升。三是要不断强化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方法和实务技术。不仅要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人口促进与人口健康服务中的方法运用,拓展人口服务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模式与项目,更要促进社会工作者参与行动研究,通过其对服务的经验积累、服务反思与理论提升,不断总结和探索人口促进领域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技术,促进其熟练掌握健康宣传与教育的技术、健康指导与管理的技术、亲职教育与支持的技术以及资源链接与整合的技术等,提升其服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38]

3.3 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职业化策略

对于还未进入人口促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而言,可以通过专业化提升其能力储备;而对于已经在职的人口促进社会服务人员而言,职业化就成为其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也是其实现由社会服务人员迈向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途径。首先,需要通过岗前培训增强新入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这不仅包括对新入职人员的价值伦理教育、知识理论教育,也包括相应的服务规范、服务制度以及行政协调能力的培训。其次,可以通过在职培训增强现有计划生育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这既包括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和服务态度的培训,也包括相关人口、健康以及医疗照护等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既可以通过继续教育、轮岗训练、年度进修、出国交流、学术研讨等方式开展,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培训、在职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等方式进行;既可以由服务单位内部组织培训,也可以由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组织提供培训。再次,可以通过职业认证保障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水平。自2008年起,国家每年都会组织一次针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能力甄别的级别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由国家认定的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能力水平的不同,具体分为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以及高级社会工作师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提升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关键是引导其参加相应的继续教育以及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那些不符合社会工作能力要求的人,在一定期限后将不能继续从事相关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从而倒逼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39]。最后,需要通过建立职业规范和标准来引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无论是新开发的人口促进社会工作岗位,还是已有岗位转换成的社会工作岗位,都应该就其从业社会工作者的资格条件、能力水平、服务内容以及成效评估等内容进行进一步规范,从而使其有规范可循、有空间创新、有特色彰显,最终形成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本土模式[40]

4 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计划生育工作不是要弱化和取消,而是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向人口促进和生育服务转型。只要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更深入地贯彻“健康优先、预防为主、性别平等、生育权利、优生优育、优养优教”的价值理念,更持续地学习妇幼保健、健康促进、家庭服务、全人成长、人口健康、人口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有效地提升健康宣传与教育、健康指导与管理、亲职教育与支持、资源链接与整合的技术,就一定能通过提高其专业核心能力来体现其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健康中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 计划生育:从机构改革到转型发展[J]. 人口与社会, 2015(2): 42–50.
[2] 孙唐水. 社会工作原理与方法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应用[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4): 12–14. DOI:10.3969/j.issn.1007-032X.2002.04.003
[3] 晏凤鸣. 试论社会工作直接方法在计划生育基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3): 19–21. DOI:10.3969/j.issn.1007-032X.2000.03.006
[4] 王海洋. 社会工作推动"服务型"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流动人口社区社会资本建构实践为例[J]. 社会工作, 2016(4): 79–86.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6.04.008
[5] 崔效辉. 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家庭服务的新尝试——以"人口社工"系列项目为例[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39–44.
[6] 张燕婷, 成伟, 黄俊辉. 社会工作在促进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中的作用与推进思路[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6): 20–26.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7.06.003
[7] 向德平, 程玲. 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社会工作项目评估[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3.
[8] 王聪, 汝小美"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 引入人口计生领域取得积极成效[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9(10): 60–61.
[9] 文雅, 朱眉华. 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以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服务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17–24. DOI:10.3969/j.issn.1008-7672.2016.02.003
[10] 艾云. 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J]. 社会, 2011(3): 68–87.
[11] 魏万青, 刘庄. 冲突背景下的非正式制度与政策落实:以宗族网络对计划生育影响为例[J]. 社会学评论, 2017(1): 23–35.
[12] 胡朝霞, 姚松强, 王鹤丽. 关于对加强人口计生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2(10): 38.
[13] 朱尧耿, 卢晓莉. 人口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级研修班综述[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2(11): 58–59.
[14] 刘斌志. 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 教育评论, 2013(5): 33–35.
[15] 何雪松. 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J]. 社会科学, 2009(7): 76–78.
[16] 彭小兵, 王雪燕. 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J]. 云南社会科学, 2018(1): 141–148.
[17] 姚政宏, 方曙光. 全人健康视角下失独老人需求分析——以淮南市田家庵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3): 46–52. DOI:10.3969/j.issn.1671-623X.2016.03.007
[18] 袁芮. 三级预防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心理障碍的策略研究——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例[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9): 44–48.
[19] 吴利娟. 社会性别: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视角[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7(1): 1–18.
[20] 蒋永康, 黄渭梁. 社会工作与优生[J]. 社会, 1990(5): 28–30.
[21] 文军.增强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自觉[N].人民日报, 2014-10-10(007).
[22] 史柏年.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5.
[23] 卫小将. 融合与拓展:中国妇女与婚姻家庭社会工作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2): 52–56.
[24] 郝彩虹.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J]. 人口与社会, 2016(2): 103–112.
[25] 曾毅, 顾宝昌, 梁建章, 郭志刚. 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发展[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01.
[26] 田丽春, 张开宁, 高万红, 等. 社会工作的尝试与实践——促进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项目掠影[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2(3): 156–161. DOI:10.3969/j.issn.1674-1889.2012.03.002
[27] 刘中起. 基层社区动员的框架整合:凌云"绿主妇"个案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40–49. DOI:10.3969/j.issn.1008-7672.2015.06.005
[28] 常春.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 94-95.
[29] 刘华丽.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亲职辅导[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16–20. DOI:10.3969/j.issn.1008-7672.2010.06.003
[30] 范洁琼. 国际早期儿童家庭亲职教育项目的经验与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11): 3–16.
[31] 范辰辉, 彭少峰. 现代亲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3(12): 52–57.
[32] 刘斌志. 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 81–88. DOI:10.3969/j.issn.1673-0429.2016.03.014
[33] 臧其胜. 资源、权利抑或其他:社会工作服务的性质探析[J]. 社会工作, 2015(5): 65–73.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5.05.004
[34] 刘继同. 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00-302.
[35] 王思斌, 阮曾媛琪.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5): 128–140.
[36] 童敏, 刘芳. 疾病管理还是健康管理——健康照顾社会工作实践的批判与反思[J]. 北京社会科学, 2018(1): 78–85.
[37] 何雪松. 社会工作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学海, 2015(3): 41–46. DOI:10.3969/j.issn.1001-9790.2015.03.008
[38] 黄华贞, 许英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2): 106–109. DOI:10.3969/j.issn.1002-0519.2016.02.021
[39] 张威. 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专业性"与核心职业能力——对"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解读和思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23–34.
[40] 李迎生, 方舒.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3): 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