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的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良性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助推力,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政府、投资经营者与当地村民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管理者和参与者,三者之间常常未能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好各自的功能,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分析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以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相应的治理策略。
1 结构功能主义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1.1 结构功能主义概述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起初来自于生物学领域。19世纪,受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以及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一些社会学家受到启发,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应用于社会学领域。孔德认为,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具有相似性,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都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斯宾塞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需求的概念,他指出社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且各部分协调地发挥作用以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沿着斯宾塞的研究方向,涂尔干特别强调社会分工问题,他指出,社会分工对社会团结和整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塔尔科特·帕森斯正式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组成的,整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良性运行,必须具备4种功能: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与潜在模式维系[2],即社会系统要想持续运转,首先必须从环境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其次要确定社会系统的发展目标,并能够调动各组成部分达成目标;再次是要保证各组成部分能够协调地发挥作用,以促进社会整体地发展;最后,各组成部分应该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使之制度化并加以遵循。在此之后,罗伯特·莫顿又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正功能与反功能理论。20世纪80年代,吉登斯又对该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社会资源分为权威性资源和分配性资源,表明人类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虽然社会学家们对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解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有基本的共识,即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3]。
1.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0世纪,由于全球资源的严重消耗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该定义明显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即要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保证后代人与当代人同样享有发展的权力,当代人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也指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经济的迅速腾飞、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为了使我国完成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5]。
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正是要坚持这样一种生态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避免因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既要保证旅游观光者体验到较高质量的旅游活动,又不能损害旅游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还要及时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
1.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功能主义解读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乡村旅游的管理结构也可视为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而要维持该系统的良性运行,各部分应充分发挥既有功能的作用。乡村旅游的管理结构主要由政府、投资经营者和当地村民组成,他们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政府主要负责乡村旅游公共事务管理;投资经营者负责发展资金的提供以及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当地村民则负责保护乡村资源与乡村景观,并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虽然三者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的想法不一致,如政府想借此机会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6];投资经营者期待将产业做大做强,进而从中获取长期盈利;当地村民则渴望能够获得就业机会以提高收入水平并改善生活条件。但各方目的都必须通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能达成,所以政府、投资经营者以及当地村民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维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政府、投资经营者以及当地村民协调一致地发挥功能,按照不同的社会分工,履行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因某一方或多方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而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同时,政府、投资经营者以及当地村民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共同的观念,即只有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各方利益才能得以保证。因此,各方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司其职,共同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2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旅游产业化日趋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持续增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当前,虽然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但失败的亦不少,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1) 未进行科学规划,相关立法不完善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多还是由投资商直接管理,政府的管理力度较小且管理方法不够科学,乡村旅游政策法规不完善。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忽视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体考察,对当地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缺乏慎重考虑,只想借此机会改善地方经济状况,因而盲目跟风开展乡村旅游。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抱着一种较为冷漠的态度,导致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另外,与国外发达国家较为健全的乡村旅游立法相比,我国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的立法十分不完善,致使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确,企业权益容易受到损害,经营者、游客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2)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过少
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以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都比较差,无力承担地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又缺乏合理筹集资金的渠道,所以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从而造成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的景区交通不便、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医疗救助系统落后等问题。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仅严重地影响旅游观光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满意度,而且也影响了外来投资商的投资热情,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2 投资经营者的认识较为浅显(1) 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
一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不长,国内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部分投资经营者并没有真正理解乡村旅游对都市居民的强烈吸引力何在,便匆匆盲目投入大量资金修建高层住宿旅馆,对房屋进行现代化装修,将饶有趣味的乡间小路变成水泥路,并且大量修建停车场、现代娱乐设施等,这些举措严重破坏了旅游景区的乡村氛围。
另一方面,对乡村特色文化认识不足。在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投资经营者未能对乡村旅游地区的乡村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突出乡村旅游景区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以及人文特色,导致乡村旅游景区文化积淀较少,乡土文化气息不够浓厚,没有打造出专属当地的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品牌。
(2) 对乡村旅游的定位和导向认识不明确
休闲放松是旅游的精华,返璞归真是城市人的情怀[7]。大都市的居民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轻松惬意的乡村生活与都市生活正好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对城市居民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在旅游地进行消费,能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地方政府愿意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原因所在。但是,由于部分投资经营者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的资源环境效益[8],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他们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与文化遗产,这种做法无疑会伤害当地居民的长久利益。同时,有的投资经营者在如何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考虑得不够周全,对于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走向也并不明确,缺乏对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
2.3 村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且缺失话语权(1) 村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滞后[9]。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既包括地方政府人员,又有投资经营者,同时也有一些管理职务是由当地村民担任的,但大多数村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只是凭借自己的处世经验对乡村旅游事务进行管理,不仅效率十分低下,还会产生很多问题。此外,虽然有一些地方政府或投资者对当地村民开展专业培训,但力度较小、次数较少,且对当地管理人才的考核工作做得不够严格,导致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旅游知识。目前,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主要由当地村民组成,他们大都缺乏乡村旅游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当地乡土文化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导游讲解内容过于简单化与粗糙化,使旅游观光者未能充分感受到当地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最终失望而归。此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也不善于揣测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主动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能力较低,降低了游客的观光热情和参与度,经常会出现“一次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2) 村民话语权缺失
村民与其他旅游管理者相比,只占有人数上的优势。他们一般不是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的主导者,但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乡村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开发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是经常会被投资者和政府所忽视。外来投资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盲目扩大开发规模和数量,对当地村民的发展想法不理不睬。地方政府官员则认为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村民的利益着想,一味地让当地村民服从政府的领导,而不考虑他们的立场和观点,甚至有意回避村民的声音。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和投资经营者拥有支配权,掌握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与之相比,当地村民可以算是弱势群体,他们既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又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能力,导致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话语权的缺失。
3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总之,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正处在上升期,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经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政府未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投资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较为浅显以及村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且缺失话语权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政府、投资经营者和当地村民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部分协调发挥作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3.1 政府应强化社会治理职能(1) 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地方政府应在开发前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考察,充分了解当地乡村地理位置、发展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发展现状等具体情况,慎重考虑当地资源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果当地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政府应该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大力宣传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提升当地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此外,政府要做到“放管并重”。“放”是指政府除了对乡村旅游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余具体事务应该交给投资经营者和当地村民负责,尤其是要确保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便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管”是指政府必须认真负责地管理好自己该管的事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努力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和服务更优。
(2) 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只有保证乡村旅游各主体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才能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尽快完善乡村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来管理和保障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综合考虑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严厉打击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所有行为都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同时,要沟通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协调好村民与投资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各方信息的透明化,推动双方的良好合作。
(3) 设立专项资金,吸引商人投资
首先,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地区,地方政府应该拨款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让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如果地方政府财政不够充裕,可以向上级政府请示,划拨专项资金以推动地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应该吸引个人或企业大力投资乡村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工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因此许多企业和个人十分乐意将资金投入乡村旅游产业。这样既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待融资成功之后,地方政府应该合理使用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10]。
3.2 投资经营者应充分挖掘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力(1) 开发特色乡土文化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挖掘并开发乡村所独有的特色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各个乡村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与地域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能盲目模仿,而应该深入考察自身特点,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品牌建设,提高乡村旅游质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最好与当地的故事传说、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望。开发乡村旅游应该注重了解当地历史,努力寻找贯穿乡村发展历史的文化,合理利用乡村的旅游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抓住机遇,努力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与周边乡村旅游景区有差异性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当地乡村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此外,还可以发展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延长旅游观光者的游玩时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构建并延伸产业链
乡村旅游发展中,投资经营者应该明晰其市场定位,对乡村旅游景区和周围地区进行功能分区,构建并延伸产业链。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尽力发展既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又能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同时,还应当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成土特产和纪念品,努力做到规模大、档次高、质量好。此外,还可以开发特色主题农家乐,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吸引游客观光,尝尝农家美味,做做农事活动,让旅游观光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轻松惬意,待消费者用完餐、体验完乡土风情后还可以向他们宣传和推销自己的农副产品,让游客们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带上一份乡村礼物,这样既降低了农副产品的经营成本,又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3 村民应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并增强参与性(1) 参加服务培训,提高专业知识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服务就是一种文化,如果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就会更加尊重和认可当地的乡村旅游品牌。因此,必须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具体来讲:一要增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此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让游客满意,只有游客满意了,才有可能吸引他们再次消费,从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要对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只有切实提高当地村民的服务能力,才能让游客享受到优质服务,提升旅游体验感和获得感。三要建立服务责任体系。努力使服务品牌化,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具体职责,对于优秀的员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表现较差的从业人员要不断帮助改正,形成较强的竞争气氛。
(2) 增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
首先,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要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想法和意见,听取他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同时要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协调好政府、投资经营者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其次,要坚持乡村旅游发展事务公开,保证所有信息透明化,让当地村民深入了解乡村旅游发展期间遇到的问题并参与决策,政府与外来投资商的规划开发与经营管理应该接受当地村民的监督,从而尽量减少工作上的失误,降低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后,应该成立乡村旅游事务办公室,保证村民有权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乡村旅游事务办公室应该由当地村民组成,成员由所有村民投票选举产生,让乡村旅游事务办公室代表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事务的管理。
4 结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良好局面。因此,必须处理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保证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管理者和参与者,即政府、投资经营者和当地村民之间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按照相应的社会分工,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共同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1] | 习近平.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 2018-03-16(1). |
[2] | 闵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
[3] | 白萍. 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
[4] | 布伦特兰. 我们共同的未来[R].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 |
[5] |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18(1). |
[6] | 黄莹莹. 社区参与视角下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0(5): 67–71. |
[7] | 马勇, 李娜. 关中印象:旅游媒体TGC中的袁家村乡村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J]. 特区经济, 2018(1): 114–119. |
[8] | 陈天富. 美丽乡村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J]. 经济地理, 2017, 37(11): 236–240. |
[9] | 张钰瑜. 供给侧视域下乡村生态旅游创新模式探析——以广东佛山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5(2): 110–115. |
[10] | 邹开敏, 庄伟光.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乡村旅游的视角[J]. 农村经济, 2016(12): 68–73. DOI:10.3969/j.issn.1007-5275.2016.1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