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0 Issue (2): 108-113
论《齐民要术》新生复合词中的同义词    [PDF全文]
潘志刚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摘要: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关键词: 齐民要术     近义复合词     同义词词场     并列式构词     隐喻引申    
Synonyms of Newly Compounded Words in Qimin Yaoshu
PAN Zhig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Abstract: Qimin Yaoshu is of a strong style of colloquialism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of China, and many compound words were used. Some compound words are similar or related in meaning, which form into different lexical fields of synonym. These synonym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in word formation:the two morphemes which constitute the compound word have similar or related meaning when used separately. Those compound words are probably new words created by the linguistic community then, based on existing co-ordinate word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xicon, these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in Qimin Yaoshu had different endings. Those made up of frequently-used monosyllables or formed with new meanings by the metaphorical mechanism, had a relatively higher frequency of use and stronger vitality. As a result, they were much easier to be developed into general compound words of Chinese. Those which were less used or are more difficult to produce extended metaphorical meaning were more likely to drop out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became a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xicon.
Key words: Qimin Yaoshu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lexical field of synonym     co-ordinate word formation     metaphorical meaning extension    
引言

中古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就词汇发展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此时期的汉语词汇逐渐表现出复音化的发展趋势,复音词的大量产生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1-6]。词根与词根复合构成的合成词数量急剧增加,某些词缀如名词后缀“子”也已发展成熟,附加式构词法渐渐成为新生合成词的重要构造方式[7]。这一鲜明的汉语词汇发展特点在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齐民要术》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认真考察分析《齐民要术》中使用的词汇,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在表达某一词义时,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复合词,如表“踩踏”义时,卷三“种葵”部分使用“践踏”一词,“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三升。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践踏之乃佳”。而在卷六“养羊”部分,使用的却是“践蹑”一词,“若不作栅,假有千车茭,掷与十口羊,亦不得饱:群羊践蹑而已,不得一茎入口”。据汪维辉编写的《 < 齐民要术>新词新义词典》[8],可以发现像“践踏”“践蹑”这样义同或义近的复合词在《齐民要术》中有10余组之多。这些复合词主要是表动作行为或事物性状的谓词,上古汉语时期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性状的谓词也有大量的同义词,但主要是单音节词,如表“交战”义的“征”“伐”“侵”“袭”,就是意义相近的一组词。而《齐民要术》中却产生了如此丰富的同义复合词,可见汉语词汇在中古时期的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笔者拟以《齐民要术》中新生的同义复合词为切入点,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这些同义的复合词在词形上有什么特点?(2)这些同义复合词是怎样产生的?(3)这些复合词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结果怎样?通过探究上述问题,或许能够找到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规律。

1 《齐民要术》同义词场中复合词的共同特征

《齐民要术》中新生复合词有很多可以构成同义词词场,比如复合词“干涸”“干熇”“干腊”:

(1)时时溉灌,常令润泽。每浇水尽,即以燥土覆之,覆则保泽,不然则干涸。(《齐民要术》卷四“栽树”)

(2)《食经》藏杨梅法:“择佳完者一石,以盐一升淹之。盐入肉中,仍出,曝令干熇。”(《齐民要术》卷十“杨梅”)

(3)凡此诸芋,皆可干腊,又可藏至夏食之。(《齐民要术》卷二“种芋”)

例(1)~(3)中的“干涸”“干熇”“干腊”从使用的上下文语境来看,都含有“物体失去水分变得干燥”这样的意义,可以看成同义词,但也有细微差别,“干涸”主要作形容词,“干熇”和“干腊”可作动词。再如复合词“栽种”“种莳”“栽莳”:

(4)树,大率种数既多,不可一一备举,凡不见者,栽莳之法,皆求之此条。(《齐民要术》卷四“栽树”)

(5)木瓜,种子及栽皆得,压枝亦生。栽种与桃李同。(《齐民要术》卷四“种木瓜”)

(6)此等名目,皆是叶生形容之所象似,以此时栽种者,叶皆即生。早栽者,叶晚出。虽然,大率宁早为佳,不可晚也。(《齐民要术》卷四“栽树”)

(7)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凡于城上种莳者,先宜随长短掘堑,停之经年,然后于堑中种莳,保泽沃壤,与平地无差。)(《齐民要术》卷四“种茱萸”)

括号中的文字是贾思勰所作的自注文,研究者一般都将这些语言文字与《齐民要术》正文同等看待,下文中引用《齐民要术》例子中有自注文的仿照此例标注。

例(4)~(7)中的“栽种”“种莳”“栽莳”均为“种植”义,而构成这三个复合词的语素也是同义语素,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是单音节同义词,例如:

(8)“茀厥丰草,种之黄茂。”(《诗·大雅·生民》)

(9)是月也......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仲秋纪》)

(10)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礼记·中庸》(郑玄注:“栽,犹殖也;培,益也。今时人名草木之殖曰栽。”)

(11)频见所上利民之术,植济南之榆,栽汉中之漆。(《全三国文·应璩 < 与庞惠恭书>》)

(12)莘莘胄子,祁祁学生。洗心自百,观国之荣。学犹莳苗,化若偃草。(《全晋文·潘尼< 释奠颂>》)

(1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滋,莳也。十二亩为畹。又树蕙之百亩。树,种也。二百四十步为亩。言己虽见放流,犹种莳众香,脩行仁义,勤身自勉,朝暮不倦。(《楚辞·离骚》东汉王逸注)

从例(8)~(13)可以看出,上古至中古时期,“种”“栽”“莳”都可以单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种植”义。而在复合词大量产生的中古时期,这些独立使用的单音节词又通过并列组合构成了意义大致相同的复合词。因此,《齐民要术》中这些同义的复合词在构词上的共同特征是:构成这个复合词的语素基本上是曾经的同义或义近的单音节词,也有的是意义相关的单音节词。除了上面举的两组复合词外,在《齐民要术》中新产生的能够形成同义词义场的复合词还有如下数组:“肥饱、肥茂、肥嫩、肥盛”“充饱、充肥、充给、充满”“践踏、践蹑”“精好、精细”“合宜、合適、合用”“坚厚、坚强、坚实、坚确”“芳香、芬馥、芬芳”“斟酌、斟裁、斟量”。

2 并列式同义复合词的来源

《齐民要术》中使用的这些并列式同义复合词在中古时期其他文献中也能见到较多用例,试看“精好”和“精细”这两个复合词在中古时期的使用。

(14)生麦:择治甚令精好。种各别磨。磨欲细。磨讫,合和之。(《齐民要术》卷七“造神麹并酒”)

(15)今子衡、公苗,身无夷吾之失,但其器械精好,舟车严整耳,此适足作军容,何损於治哉?(《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裴注引《江表传》)

(16)西河旧事曰:“河西牛羊肥,酪过精好,但写酪置革上,都不解散也。”(《世说新语·言语》94刘孝标注引《西河旧事》)

(17)送丝布单衣及纱袷绢裙纱衫裈履屐,皆精好,又给十小吏,青衣数十人。(《古小说钩沉·幽明录》)

(18)遂以丝布单衣,及纱袷绢裙,纱衫褌履屐,皆精好。又给十小吏,青衣数十人。(《搜神记》卷四)

(19)其米绝令精细,淘米可二十遍。(《齐民要术》卷七“造神麹并酒”)

(20)预前事麦三种,合和细磨之。七月上寅日作麴。溲欲刚,捣欲精细,作熟。(《齐民要术》卷七“造神麹并酒”)

(21)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三国志·吴书·是仪传》裴注引“徐众评曰”)

(22)从谏察谋,以威重得众。即位后,身不御精细之物,......欲以身率天下,移变风俗。(《南齐书·高帝纪下》)

(23)今律文虽定,必须用之;用失其平,不异无律。律书精细,文约例广,疑似相倾,故误相乱,一乖其纲,枉滥横起。(《南齐书·孔稚珪传》)

“精好”“精细”在中古的史书、小说及科技著作中都普遍使用,可见已经是中古时期较常用的词。但这两个复合词在先秦两汉时期还未见使用,只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见到较多用例,因此这两个复合词并没有经历一个由自由词组到逐步凝固,最后融合成词的词汇化过程,应该是六朝时期语言社团根据业已存在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再如,《齐民要术》中使用的“肥饱”“肥盛” “肥嫩”这两个形容动植物形体状态的形容词,也见于同时期其他文献中。

(24)作杬子法:纯取雌鸭,无令杂雄,足其粟豆,常令肥饱,一鸭便生百卵。(《齐民要术》卷六“养鹅鸭”)

(25)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糒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亨。觽异之,遂不害。乡党服其义。(《后汉书·赵孝传》)

(26)唯多与谷,令竟冬肥盛,自然谷产矣。一鸡生百馀卵,不雏,并食之无咎。(《齐民要术》卷六“养鸡”)

(27)时远方民将一大牛,肥盛有力,卖与此城中人。城中人买以出之,欲以杀之。(西晋竺法护译《生经·佛说海子经》)

(28)八月半剪去,留其歧。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蘖生肥嫩,比至收时,高与人膝等,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齐民要术》卷三“种葵”)

(29)后因公事至驿,忽梦一青衣女子求哀,试问驿吏曰:“有何物食?”报云:“见备一羊,甚肥嫩。”(《太平广记·赵文若出 < 报应记>》)

应用语料库对“肥饱”“肥盛”“肥嫩”这三个复合词进行查找检索,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中都未见用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却较多,可见跟“精好”“精细”这一组近义词一样,这些复合词也是当时语言社团利用并列构词法创造的新词。这样根据约定俗成的构词模式创造性地使用并列式复合词,应该是汉语词汇复音化迅速发展时期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节词复合成双音节词的主要方式。

本文中应用的语料库有两个:一是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先生整理制作的从事汉语史研究的语料库,一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袁林、张宇等制作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2版)”。

3 《齐民要术》近义复合词的发展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复合词迅猛产生的时期,词义内容相近相关的并列式复合词一般都有数个供语言使用者选择使用。如《齐民要术》中表示酌情取舍的词有“斟酌”“斟裁”“斟量”,试看:

(30)牛产五日外,羊十日外,羔、犊得乳力强健,能啖水草,然后取乳。捋乳之时,须人斟酌:三分之中,当留一分,以与羔、犊。(《齐民要术》卷六“养羊”)

(31)满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然要须米微多,米少酒则不佳。(《齐民要术》卷七“造神麴并酒”)

(32)后豆著黄衣,色均足,出豆于屋外,净扬簸去衣。布豆尺寸之数,盖是大率中平之言矣。冷即须微厚,熟则须微薄,尤须以意斟量之。(《齐民要术》卷八“作豉法”)

以上三例中的“斟酌”“斟裁”“斟量”均使用于意义近似的语境中,表示的词义应该是相同的,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9]中只有“斟酌”一词,“斟裁”“斟量”这两个复合词已经在语言发展的某个阶段消失了。再如“芳香”“芬馥”“芬芳”这三个近义的复合词,在《齐民要术》及其同时期的文献中也曾广泛使用,例如:

(33)郭璞曰:“蜀中有‘给客橙’,似桔而非,若柚而芳香。夏秋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手指。通岁食之。亦名‘庐桔’。”(《齐民要术》卷十“橙”)

(34)都咸树,野生。如手指大,长三寸,其色正黑。三月生花色,仍连著实。七八月熟。里民取子,及柯皮干作饮,芳香。出日南。(《齐民要术》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

(35)葬茂陵,芳香之气异常,积于坟埏之间,如大雾。(《古小说钩沉·汉武故事》)

(36)泰始四年十一月辛未,崇宁陵令上书言,自大明八年至今四年二月,宣太后陵明堂前后数有光及五色云,又芳香四满,又五采云在松下,状如车盖。(《宋书·符瑞志下》)

(37)作香粉法:唯多著丁香于粉合中,自然芬馥。(《齐民要术》卷五“种红蓝花、栀子”)

(38)八种莲花,大如车轮。青黄赤白,红绿紫杂,香气芬馥,馨彻四远。(北魏慧觉译《贤愚经·降六师品》)

(39)元嘉十七年,随王镇广陵,遇禅师释道恭,因就学禅,甚有解分。到十九年春,其家武昌空斋,忽有殊香芬馥,达于衢路。(《古小说钩沉·宣验记》)

(40)昔者西施痛而卧于道侧,姿颜妖丽,兰麝芬馥,见者咸美其容而念其疾,莫不踌躇焉。(《抱朴子外篇·刺骄》)

(41)数岁之后,便结子,实芬芳,香、形、色与蜀椒不殊,气势微弱耳。(《齐民要术》卷四“种椒”)

(42)是天之所命以著圣哲,非有言语之声,芬芳之臭,可得而知也,徒县象以示人,微物以效意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

(43)陈相子,吴兴乌程人,始见佛家经,遂学升霞之术。及在人间斋,辄闻空中殊音妙香,芬芳清越。(《古小说钩沉·幽明录》)

(44)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宋书·百官志上》)

(45)欲经远而乏舟车之用,欲有营而无代劳之役,入无绮纨之如,出无游观之欢,甘旨不经乎口,玄黄不过乎目,芬芳不历乎鼻,八音不关乎耳。(《抱朴子内篇·论仙》)

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芳香”“芬馥”“芬芳”都是形容气味很香的常用复合词,在各种文献中的使用频率也呈均衡态势,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芬馥”却在竞争中于某个阶段消失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只有“芳香”和“芬芳”两个词,如果现在有人在说话和写作中再使用“芬馥”这个词,一定会让人觉得是一个生造词,不从语言历时发展的角度去考察,根本想不到它曾是中古时期的一个常见复合词。因此,正如常用单音节词会在语言发展中或消失或被别的单音节词替换一样,中古时期新生的复合词也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或消失或被别的复合词替换的变化。

那么,同一个语义场的近义复合词为什么有的成员很快会被语言社团舍弃,而有的成员却能长久地使用并成为汉语词汇中的常用词?笔者认为,其中有两个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因素是构成这个复合词的两个语素作为单音节词使用时的使用频率,常用的同义单音节词构成的复合词比不太常用的单音节词构成的复合词生命力更强,如“芳”“香”“芬”“馥”四个单音节词中,“馥”的使用频率要低一些,以致于复合词“芬馥”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在使用中就很容易遭到淘汰。同样,“栽”“种”“植”“莳”这四个单音节近义词中的“莳”也是不太常用的词,因此由这些近义词作为语素相结合构成的复合词,也是“栽种”和“种植”使用时间久远,而“种莳”“栽莳”使用时间短暂。这样的结果自然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语言社团习惯于运用不需要耗费太多记忆力的词语。

二个因素是复合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否产生隐喻引申义,也是决定这个复合词是否遭到淘汰的重要因素。“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基于人们基本经验的、概念性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转喻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进行的映射。” [10]218语言社团在使用词汇时,往往倾向于由较具体的概念域(源域)联想到具有相似特点的更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从而赋予一个词新的词义,因此,“通过隐喻和转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多义词词义扩展的理据性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解释” [10]218。比如“这口井太深了”跟“这个问题太深了”这两个句子中的“深”的词义是有联系的,通常认为前者是本义,即“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大”,后者是引申义,即“问题深奥,难以琢磨”,后者是由前者经过隐喻的认知联想机制生成的,即由具体的物理空间域投射到了抽象的心理思维域。“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是依赖较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这样的词义引申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11]正因为“深”这个词产生了一系列的隐喻引申义,才使这个词使用特别频繁,成为汉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在《齐民要术》可以见到“坚硬、坚强、坚实、坚厚、坚确”这样一组双音节复合词,都含有“事物硬度很强”的意义,例如:

(46)凡秋收之后,牛力弱,未及即秋耕者,谷、黍、穄、梁、秫茇之下,即移羸速锋之,地恒润泽而不坚硬。(《齐民要术》卷一“耕田”)

(47)其土黑坚强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履践之;湿则不用一迹入地。(《齐民要术》卷二“旱稻”)

(48)盖言秋墙坚实,土功之时,一劳永逸,亦贫家之宝也。(《齐民要术》卷一“种谷”)

(49)种莲子法:八月、九月中,收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子头,令皮薄。......其不磨者,皮既坚厚,仓卒不能生也。(《齐民要术》卷六“养鱼”)

(49)栽时宜并功急手,无令地燥也。白背即急锄。(栽时既湿,白背不急锄则坚确也。)五遍为良。(《齐民要术》卷五“种蓝”)

但这一组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坚硬”“坚强”“坚实”还在使用,而“坚厚”和“坚确”已经消失了。“坚硬”作为形容物体硬度强的复合词,因为它的两个构成语素都含“硬”义,自然可以被语言社团当作首选词汇,“坚强”“坚实”能沿用到现代汉语,并非是因为需要它们用作“坚硬”的同义词来形容物体硬度强,而是因为这两个复合词在后来的使用中意义产生了隐喻引申,形容的事物由具体事物向抽象事物转化,比如:

(50)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后秦鸠摩罗什译《佛垂涅盘略说教诫经》)

(50)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

(51)(崔)昂性端直少华,沉深有志略,坚实难倾动。少好章句,颇综文词。(《北齐书·崔昂传》)

以上几例中的“坚强”“坚实”都是形容人的意志力,属于抽象的心理思维域。很显然,这两个复合词的词义已由最初形容具体事物的硬度转移到形容人的意志的强度这一抽象概念领域,词义产生了隐喻引申,而“坚厚”和“坚确”并没有在使用中产生隐喻引申,这就导致这一组原本近义的复合词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不同的结果,“坚厚”“坚确”很早就消亡,而“坚强”“坚实”却逐渐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

4 结语

《齐民要术》这一部卓越的农学著作产生于汉语急剧变化的中古时期,由于口语化程度较高,因而书中使用了许多此期新生的复合词,其中近义复合词也极为丰富。这些近义的复合词很多都是由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业已存在的并列式构词法,采用意义接近或意义相关的单音节词复合构成。这些同属某个语义场且数量丰富的并列式复合词在汉语的发展中有不同的结果,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词义是发展的,而且变化的情况要比一般人所料想的复杂得多。过去我们的文字学家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他们只注意上古,不大注意中古以后的发展;他们只注意单音词,不大注意复音词。所以在这一方面,还要投入巨大的人力,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12]108笔者关于《齐民要术》中的同义复合词的论述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王力先生当年所作的重要论断。陈平先生亦指出:“汉语训诂学有数千年的研究历史,对词义的起源、演变与消亡有详尽的描写,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重新整理这笔历史文化遗产,很可能会对汉语发展史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对推进具有普适意义的语义演变理论提供新的机会。” [13]因此,利用中古时期《齐民要术》这样口语性较强的历史文献,结合现代语言学的语义演变理论,重点考察这些文献中的新生复合词的形成及演变,将对中古汉语词汇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湘清. 《论衡》双音词研究[C]//程湘清. 两汉汉语研究.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2] 向熹. 简明汉语史: 上[M]. 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 周俊勋.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纲要[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9.
[4] 王云路. 中古汉语词汇史: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5] 方一新.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6] 董秀芳. 词汇化: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 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7] 潘志刚. 从《齐民要术》看名词后缀"子"成熟的时代[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98–104.
[8] 汪维辉. 《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9]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10]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1] 潘志刚, 孙尊章. 敦煌变文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复合词的词义演变[J]. 宜春学院学报, 2016(8): 73–78.
[12] 王力. 汉语词汇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13] 陈平. 引进·结合·创新—关于国外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研究关系的几点思考[J]. 当代语言学, 2006(2): 16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