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19 Issue (2): 1-7
中亚地区油气竞合表象下的政治博弈与中国策略    [PDF全文]
林培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海淀区 100872
摘要: 油气资源是当今世界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优势,以美国、俄罗斯为主的一些世界大国纷纷参与该区域的油气开发,彼此之间展开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油气竞合背后体现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面对这一形势,中国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重视“两种利益诉求”、利用好“一个纽带”和“一个平台”,即:有效平衡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关系;重视印度与日本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作用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从而确保我国能源战略的有效推进。
关键词: 中亚     油气     政治博弈     能源安全     地缘格局    
Political Game in the Context of Oil and Ga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Lin Peiy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aidian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Oil and gas resources is of a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s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is abundant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is of important geopolitical advantage,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competed against and cooper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area. However, the political game between countries is reflected in the oil and ga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such context, China needs to keep a balanced rel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with Russia in developing oil and gas in Central Asia countries. China also needs to play an emphasis on the interest demands of India and Japan in oil and gas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 countries. Only by giving a full play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by making the best us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can China ensure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its energy strategy.
Key words: Central Asia     oil and gas     political game     energy safety     geographical pattern    
引言

油气资源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能源消费国,本国油气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而需要依靠进口油气来满足本国的能源需求。同时,许多国家的能源安全都取决于其在世界油气资源市场上的地位,然而世界油气资源市场上的竞争正在日益加剧。由于中亚地区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其地缘战略地位的特殊性,世界主要大国在这里展开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间政治博弈。

中国是油气资源消费量比较大的国家,油气进口需求也比较大。目前,中国广泛参与中亚地区的油气开发与合作,其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其他国家的竞争。因此,中国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妥为因应。

1 中亚地区油气储量与油气竞合的现状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其油气资源预测储量要远远大于探明储量,开发前景比较乐观。

1.1 中亚地区油气储量现状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分布不平衡,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该区域油气探明储量比较丰富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最为丰富,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相对较少,而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较为丰富,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相对较少(具体数据详见表 1表 2)。

表1 中亚地区国家2015年石油探明储量和石油产量[1]
表2 中亚地区国家2015年天然气探明储量和天然气产量[1]

① 哈萨克斯坦能源储备最丰富的三座油田分别是:田吉兹油田、卡拉恰干纳克油田和卡沙甘油田。

② 土库曼斯坦陆上天然气大部分蕴藏在东部地区,如马雷州捷詹河和穆尔加布河之间的东土库曼斯坦地台的中生代地层及卡拉库姆盆地东南坳陷带。

1.2 中亚地区油气竞合现状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主要进口国,而印度和日本也逐渐增强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与开发。中亚地区的能源管道主要包括原油管线和天然气管线两部分,其中,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能源管线构成了中亚地区能源管线网络的主体。中亚地区的原油及天然气管道均存在北线、西线、南线及东线四个方面的线路之争(此外,还有中亚地区内部的区域内管线),四个方向的线路分别代表了俄罗斯、美国及西方联盟、伊朗和巴基斯坦及印度、中国几个国家的利益倾向(表 3)。

表3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出口流向示意图

以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油气合作为例,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国从中亚进口原油的主要通道,“十二五”期间,这条通道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5 680万吨[2]。同时,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亚地区,“十二五”期间,中国从中亚国家累计输入天然气量达到1 211亿立方米(具体数据详见表 4)。

表4 2011—2015年中国从中亚进口管道天然气情况[1(单位:十亿立方米)]

由此可见,为了获取宝贵的油气资源,世界上主要国家在中亚地区开展油气合作的同时,在油气开发领域存在激烈的竞争。其中,美国与俄罗斯是具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在中亚地区事务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如何稳定地获取该地区的油气资源,保证自身能源安全,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在这里可以发现,中亚地区油气竞合背后体现的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即大国通过参与中亚地区的油气开发与合作,实现自身的战略意图和政治构想。

2 中亚地区油气竞合表象下的政治博弈

中亚地区油气开发过程中,中俄美三国是主要国际角色,而印度和日本是参与角色。应该指出,“中俄美三国在中亚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关系更加复杂,更加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同时,在中亚油气开发领域,三国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合作关系,而且更多受到彼此间政治关系的影响” [3]。由此可见,该地区成为以“三国为主导,其他国家参与” 的能源利益激烈博弈的舞台。然而这种无形的利益关系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有形的政策来透析。

①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并且在中亚地区都有各自的战略利益,它们是中亚油气竞争与合作的主导国家。虽然印度和日本同样希望获取中亚油气资源,满足自身战略诉求,但是限于自身实力和地缘因素的影响,两国是中亚油气竞争与合作的参与国家。因此,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竞争与合作状态成为以“三国为主导,其他国家参与”的格局。

2.1 先发制人:美国主张“新丝绸之路”计划

出于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美国一直比较重视发展同中亚国家间的关系,并积极参与油气合作,同时,“美国一直梦想着控制包括海湾、里海以及中亚地区在内的‘战略能源椭圆形地区’” [4]。为此,美国先发制人,主张“新丝绸之路”计划,表面上是为获取中亚油气资源,开展反恐怖主义行动,维护地区安全,本质上是通过不断削弱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来强化美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主导中亚地区形势发展,进而实现美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维护美国在世界格局中超级大国的地位。因此,该计划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在中亚油气运输管线方面,美国运用外交、军事、政治等手段阻碍东线建设,限制中亚对中国的油气出口。在军事援助和驻军方面,美国借阿富汗战争和反恐时机对中亚国家开展军事援助,得到相关国家的支持。同时,美国为了保护海外利益,保证能源稳定供给,还在中亚地区驻军,目前主要的军事基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空军基地。军事基地的存在给中国带来无形的威胁,美国的参与大大提高了中国参与中亚油气合作的难度。

② 美国主要支持的是西线的两条线路。

2.2 苦心经营:俄罗斯提出“欧亚联盟”倡议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传统优势地位。“俄罗斯的能源安全及其地缘政治利益决定了俄罗斯能源外交中的地区优先原则。” [5]俄罗斯参加亚太地区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也具有优先的地位。双边合作首先是与中国发展关系;在其他毗邻地区,发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同样是其优先考虑的工作。2011年10月,普京提出欧亚联盟是俄罗斯推行欧亚一体化的主要平台。俄罗斯提出“欧亚联盟”倡议,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加强独联体的经济合作,从而实现联盟内经济一体化,究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力度,降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其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利益,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一般说来,俄罗斯对于中亚地区有比较强烈的控制欲望,随着中国逐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俄罗斯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在所难免。目前,中亚油气出口的绝大部分需要过境俄罗斯。因此,俄罗斯在中亚油气市场近乎垄断的地位给中国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

① 在石油管道方面,西向通过里海管道财团(CPC)所属的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石油管道;北向经阿特劳—萨马拉管道至新罗西斯克港出口欧洲市场。在天然气管道方面,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所产的大部分天然气通过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输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所产的大部分天然气通过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和卡拉恰干纳克-奥伦堡天然气管道输往俄罗斯;奥伦堡—新普斯科夫和联盟管道经哈萨克斯坦将俄奥伦堡天然气运往欧洲地区。

2.3 不甘示弱:印度建立“印度—中亚对话”机制

印度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而中亚地区一直是印度比较关注的外交区域。印度总理莫迪从2015年7月6日起,对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开展访问,进一步加强与这一地区的能源和贸易关系。印度参与中亚地区油气合作,一方面是为获取宝贵的油气资源,保证印度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是印度和中亚地区国家的共同目标,这样有助于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和巩固地区安全形势,为印度发展提供广阔的战略纵深。虽然印度是中亚油气资源博弈的新兴参与者,但是印度从来不甘示弱,主动与中亚国家进行深入交流与互通,双方已经逐渐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印度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油气利益难以避免地发生竞争,影响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油气开发与合作。此外,南亚尤其是印度是美国对冲俄罗斯、中国影响的重要筹码。而且近年来印度借助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合作,同俄罗斯建立重要的合作关系,其中印俄之间的军事合作已经达到很高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空间,对于中国扩展中亚市场形成制约。

2.4 分我杯羹:日本倡导“丝绸之路外交”政策

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一方面保持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调整自身外交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在全球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力。在外交过程中,日本逐渐表现出独立的态度,并希望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应的政治地位。其中,“地缘政治地位重要且自然资源丰富的中亚自然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6]。在此基础上,日本倡导“丝绸之路外交”政策。究其目的,该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日本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开发中亚市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出于更深层次的考量,即逐步增强日本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同时分享油气资源。显然,最大程度地维护本国利益是日本发展中亚外交的根本目的。因此,日本的战略型外交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在国际能源合作方面,日本积极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同时,通过对日本石油公司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日本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各国关系的主要利益是扩大日本企业进入这些国家的油气田开发。现在那里的油气田还没有完全被国际大公司瓜分,因此,今后在西方公司中,日本企业的作用可能会提高。由此可见,随着日本加入到中亚外交竞争的行列,原本变幻莫测的中亚地区形势可能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各大国之间在该地区的博弈关系更加微妙。

综上所述,一方面,美国综合国力强大,在中亚地区根基深厚,在该地区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俄罗斯是区域性大国,而且与中亚国家接壤,在中亚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油气合作中,美国和俄罗斯是主要竞争对手,也是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主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印度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而日本是亚太地区有影响的国家,两国一直重视与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但是由于两国在综合实力和地缘因素方面与美国、俄罗斯存在差距,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中国在与中亚国家开展油气合作中,印度和日本是潜在竞争对手,是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次要因素,但是仍然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3 中国在中亚地区油气竞合政治博弈中的策略思考

中亚油气竞合背后体现的是国家间政治博弈,而且竞争可能会愈加激烈,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油气领域的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利用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保障国家利益,中国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重视“两种利益诉求”、利用好“一个纽带”和“一个平台”,即平衡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关系;重视与印度、日本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作用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

3.1 平衡中美、中俄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向中亚地区渗透,并成为影响中亚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同时,俄罗斯希望维护其在传统势力范围中的利益,而且俄罗斯因素是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关键因素,要把发展中俄关系放在优先地位。总之,中美和中俄之间需要协调彼此间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政策,只有这样才符合三个国家的根本利益。

3.1.1 求同存异:改善中美关系

随着美国逐步从阿富汗撤军和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美国为了继续维护其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需要考虑与中国在该地区的合作。虽然双方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存在差异,但是作为能源消费国而非竞争对手,美国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诉求,仍有比较大的合作空间。首先,推动中美在能源开发和管道建设方面的合作。油气领域的竞争在所难免,但是需要在竞争转化为对立之前,积极寻求合作的途径。中美之间也是如此,双方在中亚油气领域有共同的利益,可以联合研发项目,推动管道建设,实现技术共享。其次,促进中美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良性沟通。中国和美国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热点问题上需要保持良性沟通,互相尊重,完善磋商机制,减少战略误判,实现互利共赢。最后,加强中美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中亚地区面临比较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内政局动荡,暴力恐怖主义犯罪频发,威胁到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油气合作。中美需要扩大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范围,在反对恐怖主义方面加强情报与金融合作。总之,中国需要与美国扩大共识,缩小分歧,求同存异,促进与美国在该地区油气合作中的协调,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符合两国的能源利益和国家安全。

3.1.2 增强互信:提升中俄关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仍有深厚的影响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无法绕开俄罗斯的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已经取得比较大的经济合作成就,油气合作领域也已取得稳步进展,这些给俄罗斯带来一定压力,因此俄罗斯对中国进入中亚油气市场的态度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限于俄罗斯综合实力下降,国内经济形势紧张,战略空间受到美国及北约的不断挤压,它不得不选择与中国维持较长时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需要抓住宝贵的战略发展机遇,消除俄罗斯和中亚油气国家的顾虑和担忧,增强互信,提升中俄关系。首先,努力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联盟的有效对接。这两个倡议分别由中国和俄罗斯提出,代表了两国各自的战略诉求,但是两个倡议之间有比较大的对接与合作的空间。两个倡议都要面对中亚的广阔市场,其中油气合作是重要一环。两个倡议在具体落实中,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只有实现有效对接,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双方政治和经济利益。其次,充分落实中俄已有能源协议。2014年5月,经历长期谈判之后,中俄两国最终达成东段天然气管线长期供气协议,为期30年,进而两国间能源贸易规模获得质的飞跃。此外,中俄能源贸易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逐渐形成定期召开能源会谈的机制,另一方面推动两国油气企业扩大油气贸易规模,提高东段油气管线供应量,加深相互依赖水平。最后,深入开展中俄能源技术合作。俄罗斯页岩油气储量巨大,产储比优势明显,但是资金不足,开发技术较为落后。然而中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断成熟,具有强大的资本优势。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技术资金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两国都大有裨益。

3.2 重视印度和日本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印度和日本作为参与中亚油气合作与开发的新兴势力,在中亚地区拥有一定的自身利益,并逐步加强与该区域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国需要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平衡主导大国在该区域油气合作中的关系的同时,重视参与国家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3.2.1 因势利导:重视印度维护国家安全的利益诉求

印度重视发展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努力介入中亚事务。虽然这样可能会加剧中国和印度在中亚油气领域的竞争,但是两国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中亚只是其中一个油气供应地,因此两国仍然存在合作的余地。同时,中亚地区的周边安全形势比较紧张,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因此保障中亚地区安全在两国的战略考量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中印油气合作领域的双赢。首先,深化中印军事安全合作。中亚地区与中国和印度接壤,中亚的动荡不安和恐怖主义活动将会对中国、印度的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挑战。特别是”伊斯兰国”崛起后,鼓动极端势力向中亚南亚地区输出恐怖主义。因此,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是中印两国的优先考量,中印需要面对共同的敌人,即中亚地区的“三股势力”。其次,支持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2011年,印度提出要加入上海合作组织。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启动吸纳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的程序,这是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大,体现出该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支持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有助于消除印度的顾虑,缓和两国领土方面的矛盾和紧张气氛。最后,加强中印能源贸易合作。由于印度与中亚国家的边界没有直接相连,而且距离相对遥远,中亚油气资源出口到印度需要经过第三国,因此过境国问题和交通问题一直是印度实现其在中亚利益的主要障碍,大大提高了印度从中亚国家进口油气的成本和风险。这时,通过加强中印之间的能源贸易合作,可以大大提升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资源共享。

3.2.2 扬长避短:重视日本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的利益诉求

虽然日本积极开展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但是日本的劣势也比较明显。由于在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中需要面对中国、俄罗斯、美国等三个主要大国的竞争,日本并不占优势地位。加之日本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起步较晚,其在中亚地区的基础尚不稳定,因此,日本在中亚油气竞争版图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不会带来实质性挑战。当然,日本参与中亚油气合作,客观上会形成对中国的挑战,中国需要扬长避短,主动寻求应对之策。首先,推进中日双边能源对话机制建设。日本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加强与中亚的接触,并非主要针对中国。而且日本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是双方利益彼此需求的结果。由于中日之间缺少能源对话机制,加之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和日本在能源领域的单纯经济摩擦,很容易上升为政治冲突。如果中日之间拥有良好的对话沟通机制,就可以减少对抗,通过谈判解决能源争端。其次,促进中日油气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日本油气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中国油气企业需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效利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切实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应对油气合作中面对的挑战,但这更多地应视为在实力基础上的竞争,而非单一形式的对抗。最后,加强中日新能源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中国拥有广阔的技术应用和基础建设的空间,另一方面日本的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缺乏投资市场。二者各自具备优势,如果将日本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的空间资源结合起来,既可改善中国能源需求状况,又有助于促进日本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3.3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促进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首先,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提升区域合作水平。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中国适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经济格局,保证区域经济安全。由于中亚国家独立时间不长,地缘环境和相互关系都比较复杂,因此这些国家一直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区域合作方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能够给中亚国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合作平台,把地缘的劣势真正转变为跨国运输领域的优势。其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对接中亚国家的发展规划。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阻力很大,资源分布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固有的一些矛盾冲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传统区域合作模式有根本不同,不是人为地推动海关、行业制度与标准的统一,而是依托交通和跨境合作,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中亚国家不仅可以保护自己相对弱势的产业,还可以得到更好的扶持与商机。” [7]如果能将本国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效对接起来,中亚国家就可以不断展现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再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纽带推动多边油气合作。一方面,中国与中亚接壤,中国石油企业需要借助这一地缘优势,发挥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努力开拓中亚油气市场。另一方面,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腹地,油气资源一般经过第三国周转,才能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从维护民族独立的角度出发,独立后的中亚国家担心其油气出口形成对过境国的依赖,进而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实现油气生产国与出口国的直接对接,符合其出口通道多元化的战略。

3.4 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增强与中亚国家的互信交流

中亚地区油气合作充满大国博弈,而且竞争趋势愈演愈烈。单方面的竞争不会掩盖其中的利益交叉和竞争性合作,这时上海合作组织可以发挥协调和平台的作用,加强沟通,增加互信,实现共赢。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至今,在区域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2015年正式启动接纳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的程序,上海合作组织逐渐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合作领域广泛、功能日趋完善的区域性合作机构。首先,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增进双方信任。中国将继续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和多角度合作,并使其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通过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深化沟通,增进互信,使中亚国家和人民理解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进而有助于中国在中亚地区发挥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多边能源合作的积极作用。其次,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合作打击暴力恐怖主义。中国应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安全功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打击“三股势力”和毒品走私、武器走私等跨国犯罪活动,为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及中亚的油气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推进多边油气经济合作。中国的中亚政策不仅要着眼于双边关系,并主要通过合作框架机制,即上海合作组织参与中亚地区油气合作的过程,同时,该过程应建立在地区多边关系基础上。“特别是在能源合作方面,应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建立常设性能源合作协调机构和制度化的能源合作论坛,在长期固定化框架内处理能源合作事宜,制定多边能源安全保障的长期方案。” [8]因此,在今后发展方向上,中国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已经建立的良好政治、经济关系,增强互信交流。

参考文献
[1]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6)[EB/OL](2016-6-1)[2016-9-5]. http://www.docin.com/p-1669157800.html.
[2]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中哈管道输油五连超千万吨[EB/OL](2016-1-12)[2016-6-5].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6/01/12/001575462.shtml.
[3] 郑羽. 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 (1991-2007)[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43.
[4] [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 石油地缘政治[M]. 潘革平,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63.
[5] [俄]斯·日兹宁. 国际能源: 政治与外交[M]. 强晓云,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14.
[6] 张晓慧, 肖斌. 日本与中亚及外高加索地区的能源合作[J]. 国际经济合作, 2013(3): 80.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中亚国家发展报告 (2015)[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83-84.
[8] 张杰, 袁野. 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及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 2016(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