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18 Issue (5): 86-90
杨贵妃所嗜荔枝贡地考辨    [PDF全文]
李龙, 蔡东洲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 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喜吃荔枝的绝世佳人。但是,正史中并未确载杨贵妃所嗜荔枝之贡地,以致自宋以降便出现了岭南和涪州两地之说。宋人苏东坡《荔枝叹》、乐史《太平寰宇记》等持涪州说,而元、明、清时期的地理志、野史笔记、荔枝谱记也多持此说。但是,唐人杜甫《病橘诗》、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则持岭南说。通过梳理和考辨史料,结合实地踏勘,认定涪州当为主要贡地,理由有三:一则唐时涪州盛产之荔枝并不亚于岭南;二则涪州至长安仅二千多里而岭南至长安则四、五千里,利于保鲜和节约开销;三则作为蜀人的杨玉环在成为玄宗宠妃后倍思家乡荔枝乃人之常情。当然,由于杨贵妃的侍宠和名相张九龄的宣扬,岭南亦有过贡献的尝试。
关键词: 杨贵妃     涪州     岭南     荔枝     荔枝道    
Exploration of the Provenance of the Tribute Litchi to Yang Guifei
Li Long, Cai Dongzho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Abstract: Yang Yuhuan was the best know beauty in Chinese history who liked litchi. But as for where her favorite litchi came from, there were no official records. Since Song, two places: Lingnan and Fuzhou, had been regarded as the provenance of the tribute litchi. Some of Su Dongpo's poem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supported Fuzhou as the provenance, but evidence supporting Lingnan as the provenance also existed in Du Fu' poem and in Zhizhi Tongjian by Sima Guang. Through combing and verifying related historical data, and through field inspection, we believe that Fuzhou is the main tribute place. The reasons are: firstly, litchi abounded in Fuzhou in the Tang dynasty as in Lingnan; secondly, Fuzhou is two thousand li nearer to Changan than Lingnan,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litchi to stay fresh and for saving cost; thirdly, it was natural for Yang Yuhuan, who was from Shu (today's Sichuan), to miss her favorable home flavor after becoming the favorite imperial concubine. Certainly, because of the publicity of Yang Guifei's servants and Zhang Jiuling, a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 then, Lingnan also attempted to pay its tribute of litchi to Yang Guifei.
Key words: Yang Guifei     Fuzhou     Lingnan     litchi     Litchi Road    
引言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杨玉环是历史上喜吃荔枝的绝世佳人,恃宠而骄。唐明皇为赢得美人欢心,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将千里之外的荔枝飞驿至京师。但是正史并未确载荔枝之贡地,自宋以降,便在历史上出现了岭南和涪州两地之说,后之史家长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考之史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荔枝叹》、苏颂《本草图经》、乐史《太平寰宇记》、蔡襄《荔枝谱》、吴曾《能改斋漫录》、王象之《舆地纪胜》、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吴焘《川中杂识》等均持涪州说。此外,元、明、清时期的地理志、野史笔记、荔枝谱记也多持此说。今人蔺同在《涪陵文史资料选集》中也认为杨贵妃所嗜荔枝贡地在涪州。唐人杜甫《病橘诗》、鲍防《杂感诗》、李肇撰《唐国史补》以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昉《太平御览》、明人徐勃《荔枝谱》等则持岭南说。此两说中相佐史料甚多,那一说更接近事实,甚为难辨。笔者通过爬梳和分析有关史料,并结合实地踏勘,认为杨贵妃所嗜荔枝主要贡地在涪州,而岭南所产荔枝,由于杨贵妃的恃宠,加之玄宗朝名相张九龄的宣扬,也应有过贡献尝试。

1 荔枝主要贡自于涪州缘由探析

古今多数学者认为杨玉环所嗜荔枝之贡地在涪州,而对其缘由进行探析的也不乏大家、名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便提出了“贵妃宠贵甚久,驿贡荔枝,时间先后,可能不只一地,先贡自涪州,后慕南海荔枝之美名,更贡自岭南,然不能新鲜驿到,仍以涪州为经常贡地,或同时并贡,皆非不可能者”的观点,并从荔枝的保鲜情况、交通条件等方面对荔枝之贡地进行了初步研究[1]1029。嗣后,蓝勇从情理和保鲜角度分析了杨贵妃所嗜荔枝的来源问题[2]。继之,晓楚从里程、保鲜技术、贵妃身世三方面进一步探析了荔枝贡自涪州之缘由[3]。笔者重读史籍,考辨史料,愚以为杨贵妃所嗜荔枝主要贡自于涪州之缘由有三:

其一、涪州至长安二千多里,而岭南至长安四、五千里,从保鲜和节省开销来说,荔枝似应贡自于涪州。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江南道》载:“(涪州)东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陆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从万州北开州通宣县,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 [4]738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江南西道》载,“(涪州)东取江陵府路至长安水陆路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东至万州水路六百一十里,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 [5]。由此可知,在唐宋之际,由涪州抵京师的道路实有两条:一路乃顺长江而下江陵,再由江陵北上荆襄取武关入长安,全长三千三百二十五里;一路先由水路趋万州,再改陆路北上开州、洋州越秦岭取子午道入长安,全长二千三百四十里。较之两路之里程,似取涪州、万州、开州、洋州入子午道较为合理。而涪州荔枝却产于乐温县,《元和郡县图志》云:“(乐温县)东南至(涪)州一百一十里······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县出荔枝。” [4]739反之,乐温县则在涪州西北一百一十里。

南宋地理学家祝穆《方舆胜览》有载,杨贵妃所嗜荔枝从涪陵经达州取西乡,折东北取子午谷,三日就可以抵达京师长安[6],初步勾勒出了被后世称为“荔枝道”的路线图。另据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考证:涪州乐温县荔枝应取道溶溪水(今龙溪河)河谷北上,经梁山军(今重庆梁平县)、垫江县(今重庆垫江县)、新宁县(今四川开江县)、西乡(今陕西西乡县),取子午谷路至长安[1]1036。这样,使荔枝道的路线更加详细、明了。《舆地纪胜》载梁山军有梁山驿和唐碑,元朝《经世大典》则称梁山有在城站,似为历代之大道。笔者通过踏勘,史籍中所载之唐碑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荡然无存。然观其地望,再结合川陕古道的特点,荔枝道循溶溪水北上经过梁山军似为合理。《舆地纪胜》同卷又载高都山在梁山军北十五里,而且有高都驿路,“(高都驿路)乃天宝贡荔枝之路也” [7]4626。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引《蜀志补》亦云:“方都山,在梁山县北,山中民以种姜为业,有古驿道,乃天宝贡荔所经也。” [8]此外,《读史方舆纪要》、嘉庆《梁山县志》、《川中杂识》、《白云山志》等史籍的记载也大同小异。笔者实地考察高都山时发现其半山腰上仍有一段驿道,且有两种:一种是石板驿路,应为今人所修;另一种是凿石路,路面凹凸不平,马蹄印入路。观其凿痕,十分粗糙,可能是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开凿此路,加之石头坚硬,路面之马蹄印应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才逐渐成型。祝穆《方舆胜览》确载此驿道经过达州,嘉庆《四川通志》又载此古驿道“达与巴之子午道” [9]3922。如此,荔枝道路线甚明矣,即从涪州乐温县沿溶溪水北上至梁山驿、高都驿,经达州越大巴山至西乡,折而东北取子午道抵长安。较之前两条入京师之驿路,不足两千里。观其舆图,基本上为垂直型南北交通路线,天宝所贡荔枝取此道则最为近捷、快速,以保持荔枝之鲜美可口。

另据笔者所能查找到的史料来看,似乎早在三国时期,荔枝道西乡至开江段已通。《晋书·宣帝纪》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司马懿与曹真伐蜀,司马懿“自西城(今陕西安康市)斫山开道,溯沔而上,至于朐忍(今重庆云阳县),拔其新丰县” [10]。据陈寿《三国志》卷九《曹真传》载,“(太和)四年,······(曹)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曹)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泝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11]。由此可知,魏明帝太和四年(230),确有曹真联合司马懿伐蜀之事。司马懿从西城(今陕西安康市)逆沔水(今汉水)而上,进而南下入巴境是为了配合从子午道、褒斜道南征蜀汉的曹魏主力,进而分散、牵制蜀兵。但是此则史料记载颇使人疑惑:确之伐蜀,进军至朐忍(今重庆云阳县),奈何攻到陕西临潼东北之新丰城?疑《晋书·宣帝纪》所载“新丰县”误,实为刘备于建安二十一年(216)所置汉丰县(今重庆开县)。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大唐名将李孝恭从金川(今陕西安康市)逆汉水而上,从洋州取荔枝道南下巴境[12]5767。有唐一代,荔枝道洋州至达州段曾一度成为帝国之驿路,盛极一时。据李复《与王漕书》载:“梁、洋及其东西及岐之南屏,旧有驿路。今商贩自长安之南,子午谷直起洋州,自洋州南至达州。若两路漕司差官会于境上,昼阁以阅,旧迹可见,但山路须有登涉。往日曾为驿程,今虽废坏,兴工想亦不难矣。” [13]说明了唐时洋巴道不仅仅是官方传递文书政令之道,更是一条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孔道。因此,为后世所著称的荔枝道洋州至达州段开辟使用时间甚为久远,玄宗时期开辟的“荔枝道”实为对旧有之洋巴道的修整与扩充,使之成为官驿。既是官驿,荔枝道应比想象中要平坦开阔,玄宗为赢得美人欢心,特意为其提高驿速使荔枝尽快飞抵京师成为可能。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新丰故城在(长安)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县城也。”

考之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支生巴峡间,······夏熟,······如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4]6895 《新唐书·杨贵妃传》载:“(生荔枝)味未变已至京师。” [15]3494《资治通鉴》载:“妃欲得生荔支······比至长安,色味未变。”[12]6872《续通志》亦云:“……荔枝······味未变已至京师。”[16]欲使生荔枝“味未变”以抵京师,须在三日以内。《舆地纪胜》载:“子午谷,生荔枝自涪陵入达州,由子午谷路至长安凡三日。” [7]4700按照唐代陆路之驿速,日行五百里,约16驿为最高程限。从涪州乐温县取陆路入京师二千里左右,因“羞花”杨玉环宠贵一时,唐玄宗为其提高驿速,以至于日行六、七百里,似为合理。因超过最高驿速一、二百里,加之入长安之驿路崎岖而险要,人马死于驿途之中时有发生,故杜甫发出了“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17]2307的感叹。宋人蔡正孙《诗林广记》引《天宝遗事》云:“荔枝······涪州致贡······七日七夜至京。” [18]《舆地纪胜》卷一百九十引《涪州志》亦云:“七日到长安” [7]4912。如果涪州乐温县生荔枝七日抵京师,那么日行不足三百里,又何来人马惨死驿路之说?况且,生荔枝七日抵京师,早已败坏。七日之说应是将生荔枝从岭南飞驿抵京师。《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岭南道一》云:“(南海)西北至上都(今陕西西安)取郴州路四千二百一十里,取虔州大庾岭五千二百一十里。” [4]886如按日行六、七百里,七日合适之,疑《涪州志》所载“七日”之误。况且与杨贵妃同时代的诗人杜甫在《病橘》诗中也未明确提及所用之时,而仅仅言及唐时荔枝贡于南海。但《杜诗详注》引杜修可之言:“唐所贡乃涪州荔支,由子午道而往,非南海也。” [19]朱翌在其《猗觉寮杂记》上卷中亦云:“荔子,汉和帝时取之南海。唐天宝取之涪。”

其二、杨玉环生于蜀,而长于蜀。贵妃得宠之后,倍思家乡之荔枝,下诏取之,乃人之常情也。中唐人李肇所撰《唐国史补》云:“杨贵妃生于蜀,好嗜荔支。” [20]详考有关史料,李肇生卒年均不详。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称其在唐宪宗元和时期做过中书舍人。《新唐书·艺文志》则称其做过翰林学士,并著有《翰林志》。考王定保,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进士及第,其生活年代距唐宪宗元和时期较近,较为可信。那么可以确定李肇卒年不会早于元和时期并长期驻足于京师。纵观李肇《唐国史补》,其记载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至唐穆宗长庆时期之事,其间跨度一个世纪有余,而大多数都是其亲身经历之事,应被视为信史。《旧唐书·杨贵妃传》亦载:“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 [21]2178据《新唐书》载,杨玉环父亲杨玄琰因罪于开元十七年(729)死于狱中,时杨玉环十岁,因此《旧唐书》《新唐书》皆云“幼孤”。而考之杨玄琰之生年,乃武则天圣历二年(699),时杨玄琰二十岁而贵妃出生。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杨玄琰祖父杨令本之前的杨氏家族历代位居高位,其曾祖父杨汪历仕后周、隋两朝,居至上柱国、吏部尚书。杨氏家族为官宦世家,家学渊源,而自祖父杨令本后,家道始衰,到杨玄琰时则只能通过“生徒”做一个七品下的蜀州司户。而杜佑《通典》、刘昫《旧唐书》、欧阳修《新唐书》均未言及杨玄琰做官之升迁,那么杨玄琰极有可能任蜀州司户直到玄宗开元十七年。有唐一代,通过礼部考试之后,还须通过吏部“身、言、书、判”之标准才可以授官,其要求之高,在弱冠之年入仕为官难度极大。贵妃出生时,杨玄琰二十岁,既为蜀州司户,又为父亲,似为合理,故贵妃应是生于蜀而长于蜀。远居异国他乡甚久,思恋家乡之荔枝,下诏取之,乃人之常情。

其三、唐时涪州盛产之荔枝并不亚于岭南。惜唐之史料未言及荔枝之品种与优劣,笔者仅通过宋人之记载来反窥唐时之荔枝。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蔡襄《荔枝谱》云:“闽中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 [22]846南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妃子园诗》:“峡中荔子不及闽中远甚。” [23]126随后,范成大在其名作《吴船录》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自眉寿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然其品实不高。今天下荔枝,当以闽中为第一,······川广荔枝子,生时固有厚味多液者;干之,肉皆瘠,闽产则否” [24]。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四《涪州》“古迹目”条云:“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内(肉)肥,唐杨妃所喜。”同卷又载,“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 [7]4534。南宋地理学家祝穆《方舆胜览》从之,言辞略有所异。涪州“妃子园”的出现,应是与杨贵妃所嗜荔枝之贡地有关。然则,中国地大,为何“妃子园”仅仅出现于涪州,而不见于他地,盖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吧。有宋一代,似未言及岭南荔枝优于涪州之荔枝,甚至还有岭南荔枝次于涪州荔枝之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物候的方法考证指出:“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但唐、五代、北宋之时变化极小,高出现今温度2?C左右;南宋伊始,气温急剧下降,并低于现今之温度” [25]。由此可以证实两个问题:第一、荔枝属于热带水果,有唐一代温度较今为高,长江沿岸盛产品种较好的荔枝不足为奇;第二、唐与北宋两代温度之变化极小,那么以北宋人所记载的荔枝品种之优劣情况应符合唐时之情况。既然蜀川所产荔枝并不亚于岭南之荔枝,加之蜀川之荔枝运抵京师较岭南为近,省时省力,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2 荔枝尝试贡于岭南的缘由探析

既然如此,那么,天宝年间玄宗宠妃杨玉环所嗜荔枝是否也有贡自于岭南的呢?笔者通过考订史实,认为应做过此尝试。原因有二:

其一、唐人多言及荔枝贡于岭南,且与杨贵妃同时代,从史料的原始性来说,贡于岭南确之。杜甫云:“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唐朝诗人鲍防《杂感》云:“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 [17]2075稍晚于杜甫、鲍防的唐代文学家李肇亦云:“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支。南海所生,······每岁飞驰以进。” [20]自宋以降,亦有云荔枝贡于岭南者,如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 [12]6872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和鲍防与杨贵妃均为同时代之人,皆曾一度客居或任职于京师,并皆云荔枝贡于岭南,甚为可信。《资治通鉴》深得宋代帝王青睐,司马光对史实的考订当颇为缜密,以至于后世对此书推崇备至。此书可以说是有宋一代,修史之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历史价值,也皆云贵妃所嗜荔枝贡于岭南。

其二、荔枝贡自岭南自古有之,又经玄宗朝名相张九龄的宣扬,名声在外,杨玉环宠贵一时,仰慕岭南荔枝,亦有进贡之可能。《后汉书·和帝纪》载:“(元兴元年),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崩腾阻险,死者继路。” [26]观之杜甫《病橘》诗,其遣词造句与《后汉书》大同小异,疑是取汉之故事。但是杜甫与杨贵妃乃同时代之人,天宝六年(747),唐玄宗诏告天下,选贤才入中央,杜甫赴长安应试,由于权相李林甫嫉贤妒能,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零录取”的奇特现象,科考再一次落第。此后,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因此,《新唐书·杜甫传》云:“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15]5736以现实主义诗人盛名的杜甫《病橘》诗应是取时代之实象,并非攀附前世之故事。此外,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在《荔枝赋序》中云:“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瑰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以为甘美之极也。” [14]2855-2856《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乃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家学渊源。先天元年(712)授左拾遗,开元六年(718)拜左补阙,开元七年(719)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720)升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一年(723)任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725)先后任洪州(今江西南昌)、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兼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回京师任秘书少监,开元二十一年(733)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同年十二月拜相,开元二十八年(740)病卒[21]4424-4429。由此可知,张九龄既是岭南人,且在玄宗朝为官多年,官至宰相,名动一时。在朝为官,极力宣扬岭南荔枝之甘美也在情理之中,以至长安城内外无人不知岭南之荔枝。贵妃得宠,仰慕岭南荔枝之美名,令玄宗下诏取之,以彰显其宠贵之态。况且,有唐一代之史料并未言及驿送荔枝之时间。从笔者所能查阅的资料来看,自宋以降,始有三日、七日之别,而此时间恰恰是从涪州、岭南飞抵京师所需极限之日。

3 结语

从驿路里程、荔枝品种、保鲜技术以及杨贵妃生世等多种因素考虑,杨贵妃所嗜荔枝主要贡自于涪州;而贡地岭南由于杨贵妃的宠贵,加之玄宗朝名相张九龄的宣扬,也应有过贡献尝试。

参考文献
[1] 严耕望. 唐代交通图考[M]. 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6 .
[2] 蓝勇. 贵妃食荔自何来[J]. 史学月刊, 1988 (3) : 120 –121.
[3] 晓楚. 杨贵妃所啖荔枝产地考[J]. 人文杂志, 1995 (2) : 100 –101.
[4]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
[5] 乐史. 太平寰宇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 2390 .
[6] 祝穆. 方舆胜览[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 1194 .
[7] 王象之. 舆地纪胜[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
[8] 曹学佺. 蜀中广记[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 684 .
[9] 常明, 杨芳灿.(嘉庆)四川通志[M].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成都:巴蜀书社, 1984.
[10] 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 6 .
[11]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 282 .
[12]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
[13] 李复. 潏水集[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 20 .
[14] 董诰. 全唐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
[15] 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
[16] 嵇璜, 刘墉. 续通志[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 879 .
[17] 彭定求, 杨中讷.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
[18] 蔡正孙. 诗林广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 119 .
[19] 杜甫.杜诗详注[M].仇兆鳌, 注.北京:中华书局, 1979: 854.
[20] 李肇. 唐国史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 : 19 .
[21] 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
[22] 唐慎微. 证类本草[M]. 成都: 巴蜀书社, 1984 .
[23] 范成大.石湖诗集[M].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24] 范成大. 吴船录[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 13 .
[25]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 (1) : 15 –38.
[26]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 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