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四川 成都 610500
b.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Journal Centre,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怎样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自我变革,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课题。随着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世界已形成一个互联共通超越时空限制的电子网络格局,这样的格局使学校教育逐渐向网络教育方向拓展,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1 建构互联网思维下教学平台的缘由 1.1 互联网思维推动教育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一起创造了互联网,从此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目的,人们通过互联网的结合把自己变成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1]。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切学院高级副院长巴斯卡尔·恰克亚维奇说,因为每个行业的市场结构取决于你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因此互联网将改变每一种行业的市场结构。不管是音乐行业、水泥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互联网将促使每个行业发生重构和改变[1]。互联网是目前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重要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据中央网信办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2]。2011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意思是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问题[3]。互联网思维开始为我国所关注。从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足迹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思维日益引起国家、社会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所进行的思考方式,并由此扩展到重新思考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3]。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特征基础上,在大数据驱动下一种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智慧反映过程。
从1984年邓小平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重视信息技术对我国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全局上推进互联网的发展,强调“发展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是全面看待和正确处理互联网各方关系的基石。近来,习近平就“互联网中国”与“互联网世界”多次谈到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及让互联网的成果惠及中国人民,与全人类共享资源。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因为,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的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也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4]。
1.2 互联网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的结合不断推进教育的变革,推动一个教育新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在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均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信息技术日益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生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文字、声音、图形、影象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生动直观富于变化的课件比板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但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专业化的制作,一般教师不能够轻易做到。而PPT的线性表现方式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念PPT的僵化,过多的图形、影像影响教学信息的传达和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第二个变化就是各个高校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与在线学习平台。最初只是将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录象直接放在网络上,后来又推出了教学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如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学习)、精品课程网站、视频公开课等等。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在线课程(慕课)、微课等。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拓展,这是互联网引起的第三个变化。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广阔平台。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大学生接触外界,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形成多维思维方式创造了条件。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共赢性,为大学生创造人生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就多次要求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推动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施。
2 互联网思维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带来新挑战 2.1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5]。实践教学必须依靠一定的实践形式才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课外实践(即社会实践)三方面。课堂实践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将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如观看影片、问题讨论等等。校内课外实践,主要是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实践教学,比如主题教育、演讲比赛、读书活动、专题讲座等。校外课外实践(即社会实践),主要是在校外进行参观考察、公益活动、基地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讲到关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个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过时了吗”的讨论(课堂实践),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新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的演讲比赛(校内课外实践),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考察爱国主义基地(校外课外实践)。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达到相同的目的,那就是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坚持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2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希望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从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最后从情感认同到自觉行动的梯级型发展目标。互联网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为人们虚拟了一个网络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里,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和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其中虚拟性体现了网络社会的本性。在虚拟社会里,人们的实践活动从现实物理空间平台转移到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新平台。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呈现即时化、迅捷化、个性化和隐蔽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是双重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师生交流新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
一是对认知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权威性提出挑战。本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内容与中小学政治课的内容重复,吸引不了学生。另外课程的概念、知识等内容,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获取,甚至能够在网络上找到更多课堂上不能传授的知识。与互联网提供海量信息、多样化信息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了内容上吸引学生的优势。互联网上一些负面信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正能量的权威性也受到了挑战。2015年3月,一篇《邱少云违背生理学常识》的网络文章称,在常理情况下,即使在邱少云有意识想控制自己不动时都难以理解,更何况在邱失去控制意识时,难以忍受剧烈疼痛出现翻滚也是人的正常反应[6],并由此推断出火烧邱少云而邱少云竟然不动是假的,违背了生理学常识。此文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试图玷污我国志愿军英雄邱少云的邪恶目的昭然若揭。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或者恶搞一些历史人物,冲击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对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秒变”,企图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
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综合应用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确实也吸引了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件更新速度不快,图片、数据、视频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面前显得陈旧,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吸引力。此外,近年兴起的可汗学院、微课、翻转课堂、慕课(MOOC)等等都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冲击。特别是一些世界名校利用名师讲授精品、打造大规模在线免费共享慕课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学生的参与,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震动。MOOC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学习的都是国外提供的在线课程,那么我们的教育主权必将逐渐丧失,更严重的是将逐渐冲击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教育上的弱势怎么能够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我们的高等教育,并能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去呢?
三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深度带来挑战。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使大学生在浩瀚的信息面前,往往不加甄别地被动接收信息,不去分析、思考,碎片化阅读逐渐呈上升趋势,而自主阅读能力和深度阅读能力却在逐渐减弱。部分虚假信息大行其道,其中夹杂一些色情、暴力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冲击;虚假信息不仅削弱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影响其价值判断,甚至影响其行为方式[8]。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借助强势的网络文化,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活动,一些大学生由于媒介素养水平不高,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影响下,没有办法甄别信息,导致网络道德认知模糊、行为失范等。
3 利用互联网思维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思路 3.1 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增强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在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理论教学是推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前提。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实践教学是帮助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并深入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加主动地认识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科学理论拿来指导社会实践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讲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容时,将中国梦的提出背景、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等相关知识给学生讲清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并用中国梦来引领自己的青春梦的实现。一方面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青春共铸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适时地呈现出来,引导大学生进行“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的讨论,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和认同中国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让大学生参与“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青年大学生的榜样,特别是一些德才兼备、青春活泼、拥有梦想的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将激励无数大学生成长成材。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3.2 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实践教学的自觉性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实现了教师由单向式传授知识为主向交互式为主方式的转变。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实现的MOOC,使教师更容易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上网“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侧重解决问题,更有助于传授相关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交流。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讲到“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内容时,让学生通过MOOC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哪些主要内容”,然后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去调查公共生活中有哪些道德失衡、不文明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侧重探讨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大学生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融合学习,在网络和课堂参与讨论,将自己的心得进行分享,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优良的社会公德品质。
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衔,上海九所学校参加打造的全国首个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建设的思政类共享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推出全新教学模式的共享课,首轮开课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五千余名学生选课。通过在线进阶式学习(36学时)、见面课(12学时)和考核三大块,完成了学生的学习,深得学生喜爱。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思修共享课”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网络视频课程线上学习和线下小组研讨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反复播放学习,教师从过去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学生解疑释惑上[9]。依托互联网,MOOC教学模式也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变革。翻转课堂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课堂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知识,在课堂内则是更多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和沟通,使知识在课堂内完成内化;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意见等借助网络实现分享[10]。这就使传统教学中的课内实践过程在网络中完成了。
3.3 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共赢性,增强实践教学的创造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加强网络平台品牌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11]。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共赢性,使网络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校所有学生不可能全部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影响了实践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共享性和共赢性的特征,可以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在“网络社会”里实现,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MOOC课程模式,利用移动学习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课题。新兴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为人际互动和信息分享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功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更方便的人际传播途径,创新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因为网络时代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多地需要互动、参与和分享,分享得越多、参与得越多,就会带来更多的互动与回馈,收获也就越大,所以互联网思维在重塑大教育[12]。
4 结语总之,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已成为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我们必须坚持管建结合,让互联网也成为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坚强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搞好,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难以为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 中央电视台发布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 [EB/OL][2014–08–20](2014–08–27). http://news.my-drivers.com/1/317/317643.htm. |
[2] |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5次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5–03–10). 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
[3] | 刘帅.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J]. 红旗文稿, 2014 (17) : 38 . |
[4] | 习近平的6个"互联网思维"[EB/OL][2014–11–21] (2015–03–1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1/c_1113348084.htm. |
[5] | 宋中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探析[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 (5) : 119 . |
[6] | 李习文.今天, 我们怎样上好党史军史课[EB/OL][2015 –03–29](2015–03–30).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329/c172467-26765556.html. |
[7] | 叶承芳. MOOCs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与启示[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 (02) : 40 . |
[8] | 周长茂, 樊兴波.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 湘潮(下半月), 2015 (01) : 42 . |
[9] | 王海斌.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课程建设探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Z1) : 28 . |
[10] | 艾四林. 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9 . |
[1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5–03–10).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
[12] | 王竹立.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 2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