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历来都把德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真正的实践智慧是需要善的知识的,智慧本身需要有某种善在它的拥有者里。”德行与幸福是同一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1]。我国也很早就有了德育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主张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把道德教育贯穿到一切教学中。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向前发展,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不断加速,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发生冲突。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的20%~30%,到80年代已上升到70%以上[2]。社会道德水平不断下降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而且已经严重侵蚀校园净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建构符合时代要求新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已经成为时代的命题,加强学校、社会道德建设和德育研究势在必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唯一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学是全国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三个单列的学科之一。作为全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最高级别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该领域德育研究立项数和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目前我国德育学科研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了解德育学科研究的轨迹、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对学校德育教育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德育学科研究和社会道德建设也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更有重要意义。
2 200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研究项目现状分析 2.1 德育研究立项数分析从表 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育立项80项,占教育学立项总数的7.06%。从年度立项数来看,2006年和2007年德育立项都是7项,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只有4项,2009年又有了一个较大的增长,增加到9项,2010年又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多了4项,2011年较2010年有所减少,之后基本处于平稳增加趋势,但增长幅度都不大,2013年是德育立项数最多的一年,达15项,比2006年多了8项,8年时间数目增长了一倍多。
表1 德育研究立项数与教育学立项总数比较 |
![]() |
德育立项数目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增长变化,与国家逐步加大对教育学德育问题研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国家对教育学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带动了德育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尽管德育立项数目处于增长趋势,但德育立项数占教育学立项总数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且下降比例较大,这种变化可从图 1教育学学科和德育学科历年立项数目变化趋势图明显看出:2006—2013年,教育学立项数总体呈增多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由2006年的84项到2013年的206项;德育立项数虽也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相对缓慢,因此导致德育立项数在整个教育学学科中所占比率有下降趋势。这一情况说明教育学学科立项总数增长虽带动了德育立项数的增长,但德育立项数仍落后于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立项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德育研究项目仍是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项目。
![]() |
图1 德育学科和教育学学科历年立项数变化趋势图 |
200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共80项(表 2),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三种类型,其中重点项目3项,占德育立项总数的3.75%,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占有比重最大,分别为50.00%和46.25%。从图 2德育立项类型趋势图可以看出,一方面,重点项目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所占比例都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德育立项类型上做了调整,重心从前期的重点项目转移到近几年的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上;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一般项目所占项目数量最多,且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总体虽都表现出增长趋势,但从变化趋势来看,青年项目近几年增长变化幅度总体比一般项目大,这说明青年研究人员在德育问题研究方面受国家资助力度在不断加大,青年研究人员将逐步成为德育问题研究的主力军,也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后期德育研究人才储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2 德育立项项目类型统计 |
![]() |
![]() |
图2 德育项目类型历年立项数目变化趋势图 |
由表 3数据可知,重点大学和重要的研究机构是国家社科基金德育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
表3 德育立项项目在各系统的分布 |
![]() |
近几年,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中小学教师也开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项目。具体来看,高等院校承担项目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单位,2006—2013年,高等院校承担德育立项70项,占总数量的87.50%,这充分说明了高等院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核心力量。教育科研单位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承担的立项数显然无法与高等院校相比,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教育科研单位只是作为教育部的脑库集中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人才,其地位的形成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有关,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并不是它的主要工作[3]。同时,许多综合大学依托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也成立了教育学院,培养教育专业人才,例如,2006—2013年,西南大学承担德育立项3项,浙江大学承担2项。在我国,中小学教师数量巨大,但科研能力相当薄弱,在8年德育立项的承担单位中,中小学立项仅有1次。在当今教师专业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加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和科研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应从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的实际特点出发,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终身学习、科学反思,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从承担德育立项研究的单位来看,高等院校是主体,但从具体单位来看,师范院校又是主体,在高等院校承担的70项项目中,师范院校承担了38项,占高等院校总数的54.28%。表 4统计了2006—2013年德育立项承担次数在2次以上的师范院校,可以看出,这些院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这反映了我国各大院校各攻其专的办学特色。统计表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所承担的立项数为17项,占师范院校总数的44.73%,占高等院校总数的24.28%,特别是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承担较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和临沂师范学院虽都不是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但承担数量并不少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成立地,该研究中心下设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山东省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专业委员会、山东省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德育人才专家库等机构,它们为山东省德育研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研究平台。山东师范大学8年承担的德育立项数为6项,在众多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一,临沂师范学院也承担了2项,这与山东省在全国各省市德育立项承担数排名第一是一致的,也再次证明了山东省对德育研究的重视。
表4 德育立项2项以上师范院校分布 |
![]() |
通过对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历年立项数进行统计,发现教育学学科的13个二级学科中,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三个二级学科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历年立项数量都居前,尤其是高等教育,每年的立项数都排名第一,而德育立项总数排名基本处于中间地带,变幅不大,排名最高的是2006年和2012年,均为第三,最低的是2008年,排第九。从图 3德育立项数与教育学二级学科立项数最多的学科高等教育立项数相比来看,仅就两者历年立项差数趋势可以明显看出,2006—2013年,虽然德育研究立项数总体处于增多趋势,但与高等教育立项数量差数却越来越大,2013年变化最大,差数由2012年的27项增加到2013年的41项,这再次说明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比较,德育研究依然属于弱势二级学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因此,国家对高等教育扶持力度大于德育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由于二级学科自身存在的狭义性、边缘化等学科特点,这些都使德育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4]。
![]() |
图3 德育历年排名与教育学分支学科(高等教育)项目数量比较 |
通过对2006—2013年德育立项主题内容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选题范围比较广泛,基本包括了德育研究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德育政策研究主要涉及人的解放、古代德性研究、德育资源开发及体系建构、德育课堂教学法设计以及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等方面;青少年德育研究则主要偏重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人格培养研究等;公民教育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等;大学生德育内容则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德育研究,例如,问题大学生多角度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大众传媒以及微博参与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调查、大学生性价值观发展现状与构建路径研究等。此外,还涉及西部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研究、流浪儿童生命教育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等内容。
从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研究内容、范围可以看出,研究内容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也紧跟时代发展。但也不难发现,我国的德育研究还存在研究内容杂乱、深度不够且研究问题意识薄弱等问题。德育研究陷入当前困境,直接根源在于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原发性问题的缺失。客观地说,德育研究问题意识薄弱给当代德育研究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鲜有“真”问题,绝大部分研究者仍然处于没有问题或处处都是问题的状态之中[5]。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中曾经并将继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当代价值,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构建中国现代德育。
3.2 选题的主题内容频度分析对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主题内容的频度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德育研究中各个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据统计,200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出现频度较高的主题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教育政策和青少年德育最多,分别达25项和21项,为第一层次;居第二层次的是公民教育15项,大学生教育11项,这四个方面的德育研究数目占总德育研究的90%,是德育立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他的为第三层次,其中教师道德研究4项;儿童德育研究3项;研究生学术道德研究1项。
由此可见,德育政策是国家社科基金德育项目的立项重点。政策是德育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由于社会风气的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构建、法制建设不健全导致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滋生。种种道德滑坡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的相关德育政策虽较多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当代的德育研究成果众多、见解纷呈,但是时效性低下。因此,有关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布局德育研究,以“生态德育”为德育政策和目标导向,建立“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德育目标,用生成性思维来思考德育中的问题,指导德育研究,这样至少可以避免陷入观念的世界中,而对具体的德育生活漠不关心[6]。同时,应当把道德建设要求纳入国家法律以及各项制度建设中,构建德育的奖罚激励机制,进而引导社会良好风俗、道德习惯的养成。
3.3 选题的主题内容动态分析从德育立项选题的主题内容范围和立项频度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德育研究涉及面极广,但各个研究主题数量差异较大,德育政策研究是历年来的研究热点,立项数一直居高,青少年德育研究、公民教育研究近几年也开始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热点问题,这反映出我国的德育研究已经开始摆脱政治附庸地位,逐步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公民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重视,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种转变既与国内外同行研究的主流一致,也是我国由传统的德育研究向现代德育转型过程中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走向公民”这一教育整体目标的转型,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课程建设、方式方法上做出新的调整,学校德育必须顺势而为、有所作为[8]。另一方面,德育研究的应用型逐渐突出,已经从早期的以德育理论研究为主,逐步扩展到与社会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研究领域,研究理念开始从注重德育的社会价值到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德育研究由单一性向综合多学科共同研究转变[9]。例如,近年来,随着学术造假等学术道德问题的出现,2013年研究生学术研究中价值取向研究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项目中。
4 结语通过对200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社科基金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下,德育学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社科基金德育立项还存在立项项目重复、项目主持单位分布不均衡、对现实问题关注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应当引起管理部门更多的思考,以便更好地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巨大作用,更好地发挥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3. |
[2] |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EB/OL]. (2013–09–09)[2014–05–05]. http://www.hbrc.com/rczx/shownews-2740900.html. |
[3] | 吕国光, 程敬宝. 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4) : 4 –8. |
[4] | 高贵忠, 吴洪亮. 我国教育学课题立项研究的量化分析基于对2001—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J]. 邯郸学院学报, 2011 (3) : 92 –96. |
[5] | 储德峰. 论当代德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10) : 100 –104. |
[6] | 储德峰. 生成性思维:现代德育研究的思维选择[J]. 江苏高教, 2008 (4) : 110 –113. |
[7] | 张忠华. 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教育学视野下的叙事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0 (5) : 83 –92. |
[8] | 杜时忠. 论德育走向[J]. 教育研究, 2012 (2) : 60 –64. |
[9] | 孙国友, 黄孙庆. 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J]. 基础教育研究, 2008 (11) : 7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