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Vol. 17 Issue (3): 107-113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缓解    [PDF全文]
何沙, 刘利萍 , 陈绰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的职业压力下心理失衡,导致其在生理、心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身心疲惫。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急剧增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面临来自教学、科研、住房、人际关系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怠倦成为普遍现象。本文以 Maslach 的倦怠三维度理论为基础,随机选取四川省 5 所高校的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研,使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并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具体情况,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怠倦的影响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缓解职业倦怠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倦怠     Maslach 倦怠三维度理论     师资队伍建设     倦怠三维度理论     MBI-GS 量表    
The Status Quo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 and Measures of Relieving
He Sha, Liu Li-ping , Chen Zhuo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job burnout refers to teachers’loss of metal balance under long-time occupational stress, which leads to mental and physical exhaustion. In recent years,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rapidly growing in number, have become the major force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pressures from work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ake job burnout a common phenomenon among them.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young teachers in five universities in Sichuan based on Maslach’s three dimensions of burnout theory. And according to statistic analysis with SPSS17.0, we then discuss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motion exhaustion,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nd depersonalization, and finally we suggest measures to relieve job burnout from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spects.
Key words: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burnout     Maslach’s three-dimension burnout theory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MBI-GS measurement table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11 年底,我国高校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8 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2%[1]。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高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太大”和“情绪不高”等情绪反应,这些状况与高校青年教师隐含的职业倦怠问题密切相关[2]

本文采用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 的定义将职业倦怠分为3 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去人性化(指对服务对象作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个人成就感降低[3],由此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调研,对此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希望以此提高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热情。

1 调研的对象和方法 1.1 调研的设计及基本情况 1.1.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青年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科背景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该量表是依据Maslach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编制而成,分为3 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共10 道题,其中3 道题是关于情绪衰竭的问题,4道题是关于去个性化的问题,3 道题是关于个人成就感的提问,选项按照职业倦怠的程度由轻到重分为3 个层次来设置,最轻的为1 分,其次为3 分,最重的为5 分。第三部分是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问卷,共20 题,主要从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进行设计,最后一题为开放式问题。

1.1.2 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了四川省的5 所高校(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医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的青年教师,学校类型包括了理科、医学、艺术、文科和综合性大学。调查在2014 年3 月进行,随机访谈10 名高校青年教师,再根据访谈内容设计并发放问卷150 份,收集有效问卷143 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3%。样本在性别、年龄、学科等变量上与总体结构基本保持一致[4]。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 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N=143)
1.1.3 数据分析工具

使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2.1.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Maslach 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简称MBI- GS)国际通用,经过反复验证,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其问卷共16 个题目,包括: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职业效能3 个维度。量表采用7 点自评方式,计分方式为0~6 分,分值越高则倦怠越强[3]。本研究结合Maslach 量表,从以上3 个维度设计了10 道题目,计分方式为1,3,5 分,“从未如此”计1分,“有时如此”计3 分,“经常如此”计5 分,分值越高职业倦怠越强。10 道题的总体得分为10~18分表明职业倦怠较低,19~36 分则职业倦怠较重,达37~50 分说明职业倦怠非常严重。问卷调查结果见图 1

图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图 1 显示,在接受调研的青年教师中有71 名分数在19 分到38 分之间,有较重的职业倦怠表现;分数在37~50 分的有58 名,由此可见目前有将近40% 的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调查还进一步表明,青年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相对较高,接着依次是低成就感、去人性化。这一结果可能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性质、个人热情及工作环境有关。

2.1.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分类分析

(1)情绪衰竭分析

情绪衰竭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表征,是指青年教师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情绪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有时甚至会有生理的不适应,比如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失眠、肠胃不适等。

对情绪衰竭的分析,我们结合问卷的具体题目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情况如表 2 所示。

表2 不同性别的情绪衰竭情况(N=143)

表 2 上看,青年教师中31.5% 的人经常觉得工作让自己情绪失控,其中女教师占总数的23.4%,男教师占38.0%。这说明在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情绪衰竭方面,男性教师较为严重,且男女教师差异显著。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在这个时代社会角色的定位有关,他们承担着更大的社会及家庭责任,自尊心相对较强,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要求较高,不轻易外露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容易积压情绪问题,无法适时释放。而女性群体由于个性特点,大多倾向情绪发泄、倾诉的类型,相对积累的问题较少,在这方面相比男性较少。为此,提倡社会对男性心理方面引起关注,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对男性给予必要的心理关怀,关注男性的身心健康[5]

表 3图 2 上看,3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情绪衰竭这一方面相对较轻。31~40 岁的青年教师情绪衰竭最为严重,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衰竭程度逐渐降低。可能的原因是刚刚工作的青年教师对工作有很高的热情及旺盛的精力,他们往往有磨练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的强烈愿望,并且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因而情绪衰竭较低。而31~40 岁的青年教师面临成家立业过程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家庭负担也比较重,致使他们要承受很大的职业压力,加之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常常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教师处理情绪等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相关工作经验的增加有助于其缓解情绪衰竭。

表3 不同年龄的情绪衰竭情况(N=143)
图2 不同年龄段工作让情绪是否失控分布图

(2)个人成就感分析

个人成就感,侧重的是低成就感。低成就感是指高校青年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以及个体自我评价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降低,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很有意义。青年教师低成就感的分析主要对不同学科背景的个人成就感的情况进行,具体情况如表 4

表4 不同学科背景的个人成就感的情况(N=143)

表 4图 3 表明,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在低成就感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和艺术类的青年教师在这一维度相比较轻,而理工科青年教师在低成就感这一维度表现得比较强烈。这可能是因为理工科教师承担的课时任务比较重,尤其是在偏理工科的学校,学校赋予了理工科青年教师更多的责任,同时也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面对这种高要求、高定位、高付出,青年教师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消极的评价,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职业怠倦。

图3 不同学科背景是否倾向于积极评价自己分布图

(3)去人性化分析

去人性化,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教师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麻木的消极态度,会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质量。对去人性化的分析主要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进行具体分析。

图 4 表明,在去人性化这一维度上,35~40 岁的青年教师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30~35 岁、40 岁以后逐渐好转。处于35~40 岁之间的青年教师正处于个人、事业等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该年龄段相对承担着较重的家庭、社会责任,较为繁多的工作及家庭事务对个体的工作强度、工作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多的压力承载容易导致去人性化等现象的高发。

图4 不同年龄段是否愿意业余时间与学生沟通分布图

图 5表 5研究结果显示,在针对是否会有对工作敷衍了事的行为的调查中,理工科的青年教师经常发生对工作敷衍了事的现象。这表明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在去人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的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远远大于艺术和文科青年教师。

图5 不同学科背景工作中是否敷衍了事分布图
表5 不同学科背景的去人性化情况(N=143)

综上所述,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可知,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在性别上是男教师相对于女教师更为严重,在年龄上主要集中在31 岁至40 岁之间,在学科背景上则是理工科教师相对于文科教师较为严重。所以需要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2.2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很多,本次调研主要将其归为两类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2.1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观因素

本研究主要选择了五道题目来分析来自青年教师自身内部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表 6 表明,导致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为:(1)有些青年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不感兴趣,部分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太适应自己所担任的学科。这说明有些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存在缺陷,这就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微弱,职业归属感缺乏,产生许多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了工作信心,诱发了职业倦怠。(2)部分青年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近30% 的青年教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不抱希望。这说明部分教师在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现实的期望过高,其次是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前者总以为自己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对教学、科研寄予很高的期望,在工作中往往投入很大的精力,而结果不如意时便心灰意冷,情绪低落,出现低成就感。后者则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感到工作力不从心,容易产生情绪衰竭、挫败感,并因此对工作产生回避态度,不愿与学生沟通,失去了工作热情,也不再关心学生,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

表6 职业倦怠主观影响因素分析(N=143)
2.2.2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客观因素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客观因素很多,在这里选了有代表性的题目,将其归结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类。

表 7 表明,学校里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而评定职称让63.1% 的青年教师感到压力很大,这容易产生低成就感和情感衰竭,引发职业倦怠。高校改革对青年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期望,青年教师为适应新的变化,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工作占用了大量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影响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系;长时间工作,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影响工作的满意度,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有时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热情,造成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表7 青年教师外部职业倦怠客观影响因素分析(N=143)
3 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基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大层面来探索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6]

3.1 主观层面

在缓解和调适压力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是主体,因此要缓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积极发挥青年教师自身的作用。首先,青年教师自身在克服低成就感方面,要树立当好“经师”(教师),更要当好“能师”(大师),要追求当好“人师”(教育家)的理念,同时要树立树人者先立德,教书者先强己,为师者先自律的意识。青年教师应该明白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搞不好教学;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搞不好科研。因此,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对自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强化危机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积极过“教师关”,即“信念关、师德关、学术关、实践关和教学关”。只有在实际工作对自己严格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奋发有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才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避免出现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现象。

其次,青年教师自身在克服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培养自己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完善自己的性格,主动扩大人际交往空间,使自己更加适应教育这一行业;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所担任的学科;还要客观地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个奉献的职业,不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对自己的未来都要抱有希望。在对待家庭问题上,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减轻生活困扰,注重保持家庭生活与工作的合理界限,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价值与快乐[5]。青年教师只有从自身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热情工作,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同事,避免陷入职业倦怠。

3.2 客观层面 3.2.1 高校要促使青年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首先,强化民主管理以降低青年教师的去人性化。工作中的不良人际关系会加剧青年教师去人性化程度,调查也表明学校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进而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人际关系,因此要缓解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强化民主管理。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教授会、教代会等渠道支持和引导其参与学校管理,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其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减少其情感的衰竭。高校应加强科研团队、教学团队、课程组织建设,让青年教师加入团队、课题组。实施青年教师过“学术关”资助计划和“启航计划”。支持他们申报各类基金项目,为其到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提供访学及在职研修的机会。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舒缓他们因工作压力而造成的精力不充沛、情绪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的状态[6]

最后,完善评聘制度以提升青年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研究表明,学校里的职称评定让大部分青年教师倍感压力,这与现今高校不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制度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贡献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肯定,进而出现心理失衡,产生不公平感,缺乏成就感造成了职业倦怠[7]。高校要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完善评聘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改进、鉴定功能,从而激活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成就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3.2.2 社会要促使青年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青年教师仍有一部分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和高校教育改革。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他们职业倦怠的影响比较大。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思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世界,动摇了部分人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从社会层面缓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应从政府的角度去开展工作。

首先,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论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回答青年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做好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工作[8]。使青年教师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进一步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避免职业倦怠产生。

其次,通过政策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威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缓解因为劳动报酬和社会地位低于预期而带来的职业倦怠。比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花大力气帮助其解决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8],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让青年教师能够真正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是受到全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和职业自信,使其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为教育事业作贡献[9]

4 结语

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消除职业倦怠,最终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建中.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1 : 4 .
[2] 姚臻. 高校教务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 30 –31.
[3] 李莹莹.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怠倦实证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 于萍, 孙启隆. 基于 MBI-GS 量表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1) : 89 –90.
[5] 刘文琴.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实证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0:4.
[6] 史金联.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 173 –175.
[7] 彭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12.
[8]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5-04)[2014-03-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305/152333.html.
[9] 邓洪波, 王建林.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 115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