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Vol. 16 Issue (3): 118-126
信息化视野下石油高校的教学变革探析——基于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网络角色定位的调查分析    [PDF全文]
张桂力, 蒲和平    
西南石油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 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变革与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当下正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转折点,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深度应用、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从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的网络角色定位的调查研究入手,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就信息化的视野下,对石油高校应对时代变化应为的教学变革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解构角度提出问题,从重构角度提出解决的思路,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石油高校教学改革     大学生网络角色定位     教育信息化     宽生学习     网络原住民    
A Study of Teaching Reform in Petroleum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ization—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tudent Role in Cyberspace i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ZHANG Gui-li, PU He-ping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orough and profound, and education circle is no exception. Our age has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to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various possibilities to its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Now is a turning poi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w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depth application, concept shifting and teaching reform are under way.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 role in cyberspace i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we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petroleum universities in answer to the change of tim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By raising questions and proposing problem-solving ideas, we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in petroleum universities     student role in cyberspac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life-wide learning     cyberspace natives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充分表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一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教育变革也悄然而至。高校的改革是首当其冲,而作为有能源产业背景的石油高校是一个高度国际化、资金密集、人员密集、技术密集和工作环境多变的一个行业,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改革,如何强化作为教育关键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更新;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行业特征,培养具有行业特质的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借助信息化手段,树立正确的网络角色定位。

1 信息化:问题的提出及其特征分析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较2011年底增加5 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2.1%,较2011年底提高3.8个百分点[1]。网络的普及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角色定位在大学学习中逐渐形成,并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网络对大学生角色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石油高校行业特征明显,更需要学生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本研究通过对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类专业和非石油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试图了解网络环境对石油高校学生角色定位的影响:网络让大学生更清晰自己的定位还是更迷失;石油精神如何通过网络进行传承;石油高校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与行业要求及教育管理目标的差距;石油高校学生网络生活环境对其价值追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程度;石油高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网络生活对其角色定位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等相关性问题进行集中分析。

1.1 信息化和网络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其要素分析

由于信息化是一个学术界熟知的概念,这里就不再做阐释。

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包括时间),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代替性的定位,就是角色定位[2]。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加以探讨,一般要包含角色期待、角色认知、角色环境认知、角色规划、角色扮演和角色评价这几个要素[3]。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准确的角色定位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从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角色定位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成果集中在一些假设性前提的基础上,研究关注点大多是定位的错位,对大学生角色定位的影响因素方面分析得比较少;对大学生角色定位的教育方面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缺少一些实证性的探索;而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角色定位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知识和技术的复杂性、全球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变革的进程。生产和服务业分工越来越细,从宏观讲单个公司,即使是跨国的大公司,如果全部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从产品开发创新到客户服务整条价值链的活动将是非常困难的;微观来看,一个人要掌握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也是不现实的,而且从经济角度上分析这些尝试也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间的协作互补,每个人的角色定位便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1.2 石油高校的行业特征

我国的石油高校主要包括: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江汉石油学院(并入现在的长江大学)、新疆石油学院等。它们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西南石油大学就是在1958年位于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的背景下建立的全国第二所石油高校。这些石油高校都有着鲜明的特色,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还有学校与相关行业的紧密依托关系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在网络环境普及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特色,如何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要求结合起来,成为石油高校思考的新问题。

2 启示:大学生网络角色定位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 2.1 概述

针对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检索、个体访谈和调查研究三种方法。

2.1.1 研究对象

调查范围是西南石油大学的全校师生,本次研究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再分为石油类专业和非石油类专业两类,共 1 600人,石油类专业800人,非石油类专业800人;所调查的教师分为一线教师及辅导员两类,其中一线教师共30人,辅导员共20人,对教师调查主要采取访谈的形式进行。

2.1.2 研究工具

在查阅文献、前期预测、个体访谈和专家咨询及指导下,结合以往调查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有26个题目。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参与课题研究的调查员统一发放,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后当场收回。通过面谈、电话、QQ聊天、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对部分学生与教师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师生在角色定位和网络环境影响两个方面的观点与实际情况。

2.2 数据的收集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 600份,收回1 347份,回收率为84.2%;其中有效问卷1 347份,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覆盖了文、理、经济、工、艺术、体育和教育等专业学生,最后使用SPSS 13.0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就回答结果对数据进行了讨论、分析。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均衡分布与随机调查、访谈,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编制与处理、可靠问卷的一致性筛选等方法,提高与保证了整个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3 问题与启示

经过多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努力,大学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从个人计算机拥有的比例上看,有76.4%的该校大学生个人拥有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该校校园网共投入人民币2 000多万元,校园网络覆盖所有永久性建筑,其主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百兆到桌面,总计信息点数24 000多个;有CERNET、ChinaNET和CNCNET三个出口,总带宽为 2 200M;成都、南充两校区通过2M线路连接并实现了两校区视频会议;拥有16个C类教育网IP地址、32个电信IP地址和32个网通IP地址。

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也在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中得到逐步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从问卷统计结果看,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2.3.1 大学生的网络角色定位意识模糊,定位不准确

(1)一把双刃剑——网络实名与网络匿名

图 1可见:对网络实名制的看法,认为有必要的28.6%,没有必要的41.4%,无所谓的28.4%;从上网实名使用的频率来看,有42.2%的同学经常使用,44.2%的同学偶尔,只有13%从不匿名。

图1 网络实名情况分布图

对照网络匿名的使用频率来看,无论是在行为和认知的层面,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在进行网络活动时使用匿名。匿名使用网络降低了大学生网络活动的责任感,但是也方便让大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曾记得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人在一面新粉刷的墙上写下了几个字:此处不准写;后来旁人经过,遂也写道:为何你先写?接下来又被其他人看到,又被补上两句:你写我也写,要写大家写。这个笑话表现的就是一种非正规的匿名反馈形式,反馈者不详,但反馈的效果却非常明显。在学校生活中非常普遍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应该也归于此种,大学校园BBS实名制的风潮也来源于此。当然实名和匿名的纷争远没有结束,在此处就不多做讨论。

(2)对学校认同感差强人意

通过网络看到自己学校和师生光辉形象时,感到非常自豪的有12.3%,自豪的有44.1%,没有感觉的有29.5%,羞愧的有7.1%,不知道的有4.8%。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效应,即使是考取一流大学的学生在刚进学校时对学校的认可度都很低。学生对自己就读学校的认可度的高低,一方面和学校的知名度有关系,但是更多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感召,就是常说的软实力。在样本中对学校认同度较低的占41.4%,说明学校的软实力提升还有大的空间。

(3)网络角色责任感有待提高

大学生网民对“偷菜、购物、淘宝和游戏等”网络活动中角色认知方面,有9.9%的同学认为“因为我是网民,在网络环境中我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40.9%的同学认为“我既是网民,更是有社会责任的大学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君子取财有道,在维护自身利益前提下,我将为维护正义、公平和网络健康环境而贡献微薄的力量”;有7.4%的同学认为“凭我大学生的聪明和智慧,钻政策空子我大赚了一把,很自豪,很有成就感”;有40.1%的同学则认为“玩玩而已,无可厚非”。大学生网络角色定位与网络活动就好比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思想总是支配着行为,除了人的条件反射行为外,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因此,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另一方面行为又反映思想,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再者,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主要是指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然而,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并且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不都是直接的,其间常常要通过动机、态度等作为中介。从调查样本的选项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中社会道德意识对人的束缚还是比较弱的,当遇到利益问题时人们都趋利避害。

2.3.2 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

(1)大学生网络生活丰富多彩

网络活动方面(此题为多选),由高到低依次是:娱乐(游戏、在线试听)有69.5%,网络新闻浏览的有68.5%,网上聊天的有58%,网络学习的有38.4%,网上购物的有21.4%,写博客或微博客的有13.9%。学生网络活动主要是娱乐、获取新闻和社交,利用网络学习所占的比例还较少,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引导的方面。

在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什么的问题上,有38.2%认为是友情,有13.7%认为是爱情,有63.2%认为是知识,有22.6%认为是刺激,有28.2%认为是其他。此题为多选题,令人欣喜的是:认为网络是学习知识的平台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多彩的生活又反过来充实了网络,大学生在网络中非常活跃。

(2)大学生网络学习意识强、行动弱

通过网络获取与专业有关信息方面,有15.6%的同学认为特别重要,有45%认为重要,有32.4%认为一般,有4.9%认为不重要,有1.3%不知道。通过调查问卷从多个侧面了解到,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有比较强的意识。

在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的经历方面,有8.8%的同学经常在线学习,有50.3%的同学有过一些这样的经历,有33.6%的同学听说过但没有这样做,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有5.9%。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育信息化的有力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是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工作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很多,突出表现在学习内容的良构、网络迷航、网络心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和行动的加强等方面。

数字化图书馆的使用情况上,经常使用的有16%,偶尔使用的有57.8%,不知道数字化图书馆的有24.6%。数字化图书馆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展的学习空间,从调查实际来看它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和推广。

对比以上几个问题,验证了一句老话“知易行难”。很多大学生有网络学习的意识,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对其学习影响不大。总结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有教育构架的惯性作用。在原有的教育构架下,大学主要重视培养理论人才,无论课程设置、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又由于扩招,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人均教学资源减少,导致很多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就仅限皮毛了。

二是社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富裕了,国家富强了,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却没有跟上,导致较多的社会问题:信仰的迷失、道德的沦丧、腐败以及社会公德淡漠等,社会中的浮躁现象也蔓延到学生中间。

三是大学自我认知缺乏。很多大学生不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会有不同行为方式的选择。

2.3.3 社会性网络服务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模式

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是一种方便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建立和维护社交网络的应用服务,它包括社交网站、及时通信软件等。根据“六度空间理论”,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社会性网络服务重新聚合了人群,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和容易。

网络改变生活习惯方面,21.5%同学认为网络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改变,56.4%的同学认为网络对他们的生活有改变,16.6%的同学认为网络对他们生活没有改变,3.5%的同学对此问题不置可否,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改变他们的生活而且融入其生活。

通过网约见认识异性朋友方面,66.4%同学从来没有这样做过;19.2%同学约见过,有的已成为了朋友;8.8%约见过,已发展成为恋人;4.5%约见过,但发现是网络陷阱。

在遇到“喜怒哀乐”时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的情况,非常喜欢的有9.1%,喜欢的有46.9%,不喜欢的有30.4%,很不喜欢的有6.0%,不知道的有7.2%。可见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喜欢用网络交流这种方式与其他人分享经历。

2.3.4 大学寝室是网络学习和网络生活的主阵地,但是缺乏有力的监管和引导

图 2可知,在上网场所上,71.9%的学生在寝室上网,在校外网吧上网的比例为9.2%,学校公共机房上网比例为12.8%,移动上网的比例为4.1%。可见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已经由网吧转向了寝室。

图2 上网场所分布图

网络进寝室方便了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但同寝室的个别同学可能会不自觉地干扰其他同学的生活。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14.6%的同学认为学校官方层面应强制出台相关规定,对违规同学进行处理;12.4%的同学认为学生干部协调矛盾,解决问题;64.1%的同学认为当事人相互交流沟通,自行解决;7.7%的同学仍维持现状。网络进寝室有方便也有困扰,但大多数矛盾都可以在寝室内部化解。

2.3.5 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不高

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看法方面,13.1%的同学更加满意,42.2%由基本满意变为满意,20.9%的同学由满意变为不满意,无所谓的占21.9%。在样本中对专业满意的占到55.3%,也就是说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处于不满意的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教育者应该开辟更多的渠道让学生了解专业、喜爱专业,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2.3.6 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

从浏览外文网页的情况可以看出,经常浏览的有7.1%,偶尔浏览的有59%,从不浏览的有32.2%。石油行业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要使学生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成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石油人才。从这个层面来看,还应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2.3.7 学生管理网络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学校后勤还应建立网络渠道以方便同学发表意见,实现同学和后勤部门的相互沟通,解决同学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方面,有53.7%的同学认为建立高校后勤网络服务渠道,及时沟通交流,服务育人很有必要;35.8%认为虽有必要,但仍难解决实际问题;9.1%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关于网络环境下学生管理的与时俱进方面,有43.9%同学认为应该建立学生管理的网络平台,开辟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11.2%认为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方法比较完善,不需要改进;22.2%的认为辅导员老师也需要不断提高师生间信息沟通能力和利用网络的教育管理水平;20.7%的认为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学校各部门应通力合作。

从利用网络优势使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阵地前移角度出发,在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与企业市场需求更趋合理的问题上,37.3%的同学认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按部就班,应当利用网络优势实时调整课程内容以期与市场需求接轨;14.3%的同学认为课程计划都是精心设计的,按照学校安排认真学习就行了;29.5%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学不代表大学学习的全部内容,课程设置内容调整与否无所谓,但学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阵地前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10.9%的同学认为利用网络优势初次“就业”或多次跳槽很正常,学校课程、专业、学科建设应调整到更趋合理;5.9%的同学还没有想这个问题。

作为在校学生,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老师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方面,敢不敢、愿不愿、会不会利用网络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甚至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问题上,有13.9%的同学非常喜欢;有43.7%的同学喜欢;有20.9%的同学不喜欢;有6.3%的同学很不喜欢;而14.8%的同学不知道。

2.3.8 大学生是网络购物的主力军

网络购物时,当所购物品出现质量问题时,32.5%的同学认为如果物品价值小就当花钱买教训,物品的价值大就维权;40.7%的同学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维权,另一方面向周围的人宣传,提醒他们别上当;10.6%的同学认为如果这样就不再上网络购物了;还有15.7%的同学没有网络购物的习惯。

3 解构:信息化改变大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解构主义的一个术语。“解构”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德里达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

3.1 信息化发展对传统学习的N种解构力 3.1.1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大爆炸时代已逼近,人们掌握知识的有限性和复杂工作需要的知识无限性产生的矛盾导致人和人的协作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的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异质性增加,这些成为促使社会变革的不稳定因素,但社会并不会因此走向瓦解,反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不断发展。知识学习、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机的,它们相互促进,循环前进。信息时代的学习建立在精细的社会分工的前提下,学习中往往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因而,传统的大学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基于网络的和云计算技术的教学方式悄然兴起。

3.1.2 跨文化理解

通讯的快捷和便利增加了人们的交流,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她)相互理解呢?差异性使人们相分离,共同性使人们相联系是跨文化理解的根本前提。可是学校里开设的教授他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特别是双语和外语教学课程,绝大部分仍从文化的特性着手,传授那些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内容的民族文化。石油行业的高度国际化,要求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具备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入这样的模块,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

3.1.3 教师角色的变革

在前一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双主模式也受到了挑战,我们暂且称之为“后双主模式时代”。现今,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原有教育经验的价值逐渐贬低;教学改革、信息爆炸,凸现个体知识存量的单薄;高度的国际化,让教师感到视野狭窄;教学民主、人格平等观念冲击师道尊严;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有权选择优质教育及最好的教师。时代、教学改革、教育对象的一系列变化,都迫使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不能再禁锢在传统意识之中,而要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成为现代新型教师。

3.1.4 混合式学习在大学教育中兴起

李克东教授认为:“简单而言,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学习为高校教学改革、高校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紧缺、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传统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辅相成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但是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满足我校教学需求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1.5 多元化教育对教师及学生的挑战

多元化原则最早源于经济学,在构建证券组合时是一个被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指投资者在构建证券组合时,为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不仅在选择证券的种数上,而且在选择证券的类型及特性上都应体现多样性的特点。同样原理,要取得最大化的人才效益,也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大学是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发挥多元化教育的特点,实现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教育,发挥高等学校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多元化教育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能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学生在教育多元化的过程当中也接受着更多的挑战。

3.2 石油行业需求变化对石油高校教学的解构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黑色的金子”。石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石油人才的培养又是石油这一经济命脉得以保障的条件。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以及石化行业与国际市场的日益接轨,社会对石油人才要求也逐步提高。一方面,需要王进喜式的吃苦耐劳的石油基层工作者;另一方面,需要运筹帷幄的国际石油贸易精英;还有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技术人员。石油行业的高度国际化、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对石油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石油高校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有效适应,否则就将被社会淘汰。

3.3 信息化视野下学习方式的变化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有着鲜明特点的青年群体,12年寒窗苦读,迈进大学门槛,对他们的关注,社会和舆论从没间断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由于青年人的敏感性,所以时代的变迁很快就能反映在他们身上。因此,从信息化的视野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和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

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向、学习领域、学习态度、社会实践的性质、目的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促使大学生自我设计的变化,由空泛的理想人生设计到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2)信息化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大学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3)信息化让受教育者更为注重投入和产出,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投资和管理信息化等理念逐步被人们熟知。

(4)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更为显著,大学的学科布局与市场接轨,教学计划与市场接轨,一些信息技术类学科、交叉学科长足发展。

(5)社会对人的能力的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大学生的需求,这些都呈现出高度的一致。

当然,对传统学习的解构不只来自于信息化,从更深的层次分析,这种变革的要求就是来自社会发展的本身、教育发展本身、人的发展本身。

4 重构:基于学习管理理念的一次行为方式转变

重构(Refactoring)一词来自于计算机科学的术语,就是在不改变软件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改善软件的质量、性能,使其程序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我们把它引申到教育领域,就是在不改变现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绩效,使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能够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学习管理应运而生。为了提升网络条件下学习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机构中学习组织部门和质量监控部门的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习管理,并提出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管理模式,积极进行应用实践,正把学习管理理念转变为行动。

4.1 宽生学习下的多元角色定位成为主流学习模式

宽生学习(Life-wide learning)是指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它是终生学习的发展和升化。这样的体验式学习,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课堂之外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提高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技能,在复杂情景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宽生学习获得的体验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终生学习的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宽生学习将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流,在宽生学习观念的指导下,多元角色定位的行为模式也成为大学生的必然选择。人类未来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单一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就拿石油行业来讲,寻找石油需要地理、古生物、勘察、遥感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应用;开采石油需要机械、化学和物理等学科支撑。当下一些交叉学科的兴起正是由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

在宽生学习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大学生学习习惯的重塑。经过12年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已经固化,或者说这种学习有非常强的惯性,导致很多大学新生无法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模式,导致一些大学生放任自流,沉溺网络,荒废了大好青春;一些大学生读死书,学习效率和效果很差,而真正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为数不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在新生的课程中大量强化关于宽生学习的理念、方法和应用的内容,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4.2 师生关系——以人格平等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象征和精神信仰,而“师道尊严”观念正是这一信仰的体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单方面地服从,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这样的传统缺失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蕴涵,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造成了教育活动只是教师单方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记忆、储存知识的尴尬局面,从而构筑了一种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某些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充分开发,潜力不能充分挖掘,不言而喻,最终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同时也会妨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构建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与“学”是双向的,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学习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而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忽视、不是教师单方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师生平等对话;再者就是要尊重学生,从而形成师生人格平等的教育行为。

师生人格平等使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矛盾主题对立统一,“教”和“学”更有其存在与发生作用的价值。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智慧、精神、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等方面,一方面离不开教师的“教”,另一方面学生同样能够以自己的“学”和独特的表现作用于教师,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师生人格平等的理念下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4.3 建立大学生学习管理新模式——从学籍管理到学习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学习规范主要采用学籍管理方式进行,但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这一做法有其局限性。学籍管理主要是针对学生入学的资格、学习情况和毕业资格等进行管理与考核,很难全面、系统、细致地概括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及学校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特别是难以充分体现高校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与发展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管理者角度制定的学籍管理制度,忽视了学生作为学籍管理主要当事人应有的知情权和管理权(学生的自我管理),致使教师或学生忽视了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如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学习及主要学习环节要求的整体把握;对大学全程学习生涯的规划与设计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建立大学生学习管理的新模式,以系统的学习观来规范学习行为,建立学习管理体系,重构传统学籍管理框架,弥补学籍管理在学生学习管理上的缺陷和不足,建立起系统、完整、更具过程性、互动性和实践意义的大学生学习管理系统。

大学生学习管理系统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的动态监控和指导。主要包括从大学生入学时的开端式管理,到全面进行学习生涯的整体脉络管理,对学习过程进行规范的过程性管理,再到取得相应学习成果的结果性管理。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更主要的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仅有了解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权利,而且必须深刻领会大学学习生涯每一个环节对其成长的重要意义。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也是管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他们不能仅仅知道如何被管理、被要求或违反了某条规定时被如何处理,而是要全面地了解大学学习活动及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要如此管理、如此要求等深层次问题。这样的管理才是人性化的管理,才是符合大学生成长的管理。目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学习管理成为可能,大量的记录数据、管理流程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减少了重复性工作。

4.4 自主学习的养成

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个性弱化、学习主动性不强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弊端。因此,我们应针对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特点,创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系,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特色人才。

社会分工的多样性,加之地域、民族的差异,使得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某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需要从社会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自主学习的人。在信息社会,未来文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懂得与他人沟通、没有团队意识,因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化、多样化和跨区域化,完成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他们主动要求进步、要求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其职业和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动与人沟通和协同工作,在多变的环境中巩固已有的职业岗位或获取新的职业岗位,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寻求到适合自己兴趣和个性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和教学的完美融合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5 结语

十年育木,百年育人。教育的改革总是循序渐进,任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教学变革都将失败。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教学是先进于社会发展的,因为有很多高精尖的科学研究都是来自于高等学校;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又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主要是受教育体制、思维僵化、行为惯性的局限。从信息化的视野来审视教育变革,使我们从中获得很多的启示,石油高校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责无旁贷。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克服困难、抓住机遇,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3013-04]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
[2] 张景喜. 角色定位 ——HR管理的最高境界[J]. 新资本, 2003 (4) : 25 –28.
[3] 刘恩恩. 大学生角色定位教育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9) : 174 –176.
[4] 李克东, 赵建华.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 (7) : 1 –6.
[5] 杨福家. 一流大学靠什么[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9) : 4 .
[6] 张静, 李建耀. 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 (12) : 299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