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Vol. 32 Issue (6): 85-90  
0

引用本文

郭浪, 郭永良. 潼关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2(6): 85-90.
GUO Lang, GUO Yong-liang. The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ngguan[J].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7, 32(6): 85-90.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潼关古城遗址的保护与旅游开发(201510723650)

作者简介

郭浪 (1995-), 男, 河北沧州人,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
郭永良 (1994-), 男, 陕西太白人,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12-19
潼关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郭浪 , 郭永良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 潼关古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建制多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被设定为淹没区,县城整体搬迁,古城几乎被毁殆尽。潼关古城拥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优势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开发价值巨大。目前,由政府主导规划,开发商投资对潼关古城进行了开发性的保护,初步形成了以关隘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开发景区,包括三大轴线八大文化区,工程进度业已过半,已显现出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采用设法提高古城知名度、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修建战争题材博物馆、注重古城历史文化元素等措施对潼关古城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关键词: 潼关古城    古城保护    旅游开发    建议    
The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ngguan
GUO Lang, GUO Yong-l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bstract: Ancient Tongguan has been well known as an ancient pass in China. Having gone through a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it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hinese ancient military history. In the 1950s, ancient Tongguan was determined as a submerged area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anmenxia Reservoir. With the ancient city left in ruins,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the county was removed elsewhere.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advantage of military geography as well as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ssence, ancient Tongguan has enjoyed an immense valu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t presen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ose investors have invested in developing and protecting ancient Tonggua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zone featured by the pass culture has basically taken shape, including the three axes and eight cultural zones. With over half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leted, it has displayed the potential to gain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mains ancient Tongguan as well as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developing and protecting Pingyao ancient city, this paper has offered some advice on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ngguan,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ancient city, mobilizing the public for participation, building the museum with the war-related theme as well as emphasiz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Key words: ancient city of Tongguan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proposal    

古城保护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一项长期而深远的任务。特别是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使得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面临被冲击的威胁,而借助旅游业推动古城保护的做法,成为各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普遍采用的模式。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潼关古城,同样面临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任务,以使它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鉴于此,本文在评述潼关古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潼关古城被废弃的实际情况,借鉴平遥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对潼关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若干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旨在实现潼关古城与旅游开发的互促并进,最终推动潼关县域经济的良性、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 潼关古城的历史变迁

潼关古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其建制多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关于潼关这一名称的由来,清人杨端本《潼关卫志·地理志第一》云:“先名冲关,言河自龙门冲华山而东也。后以关西一里有潼水名潼关。”[1]3此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2]118。商代称桃林,隶定国。周代称“渭汭”,为畿内地,隶北虢。[3]35春秋时期称“桃林寨”,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隶属晋国。“桃林之塞”可能是潼关与军事相关的最早名称。[4]1战国时,秦厉公二十四年 (前453) 隶魏。秦惠文王六年 (前322),属宁秦县辖地。到汉高祖五年 (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水运及船库。后更名船司空县,隶属京兆尹。新莽始建国元年 (9),更名船利县,隶后承烈郡。东汉复名船司空县,隶属司隶校尉部。汉献帝建安十八年 (213),并入华阴县,隶属京兆尹。“后周文帝破东魏军,杀大将军窦泰于此,改潼谷关”。[1]4东汉建关筑城,因史料缺乏,其城址所在今已无从考证。隋朝隶属于京兆府,炀帝大业七年 (611),“徙南北连城关 (指今潼关县禁沟口附近),去今地 (指明清潼关城) 四里。” [1]4唐睿宗垂拱元年 (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武后天授二年 (691),“潼城沿山河之势为之,地乃唐之旧址,所谓天授二年移近黄河者是” [1]19。分仙掌县东部 (潼关) 设潼津县,隶属虢州。宋仁宗天圣二年 (1024),“以夏守赟经略安抚使设备潼关,为镇潼军节度地”[1]5。宋神宗熙宁年间 (1068—1077),“遣侍御史陈洎筑城” [1]19。宋高宗建炎二年 (1128),“金陷华州,复为潼关。元因之”[1]5。元代以前城池遗址因诸多原因不复存在。明代在以前城址的基础上重新筑城,太祖洪武元年 (1368) 以郭俭守之。洪武五年 (1372),“千户刘通修筑旧城” [1]19。七年 (1374) 设潼关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都司。九年 (1376) 设潼关卫,指挥佥事马骙增修城陴,对前朝关城建制作了大规模的扩建,设六个城门,“东曰:金陡,西曰:怀远,南曰:上南、曰下南,北曰:大北、曰小北。三门各有楼,南以山势重叠,不竖楼”[1]19。明成祖永乐六年 (1408),“改隶中军都督府”[1]6。明穆宗隆庆四年 (1570),“兵宪范公懋和增筑修更铺 (岗楼哨位) 七十二所,城堞砌以砖” [1]20。清代在沿袭明代城址的基础上,又做了加固、修葺工作。康熙十九年 (1680),“潼河大水,复冲北水关入河。二十四年 (1685) 三月,北水关并城楼,东、西城门楼,俱潼商道藩参高公、抚民唐公、副府周公仝捐资重修” [1]21。雍正二年 (1724),撤潼关卫。五年 (1727),设潼关县。乾隆十三年 (1748),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至此,潼关古城的街道布局、城防建设和基本格局已成为定制,这一格局和形制一直沿袭至20世纪60年代。“民国”二年 (1913),废厅设潼关县,属陕西省关中道。1949年5月,潼关解放,属渭南专员公署,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潼关古城进行了部分恢复性修建。然而,战争的伤疤未愈合之时,1958年开始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被设定为淹没区,县城被迫整体搬迁,古城被毁殆尽,就这样,一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名关重镇几乎彻底消失。

纵观潼关古城两千年的建城历史,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千年雄关”享誉神州。古往今来,潼关发生的战争不胜枚举。地形之险要、战略地位之重要使古潼关成为历代兵家、政治家及诸侯豪杰的必争之地。究其原因,一是潼关“天险天成”的防卫体系。清人杨端本在《潼关卫志·地理志第一·形势》记载:“关之南,秦岭雄峙,东南有禁谷之势。禁谷南设十二连城,以防秦岭诸谷。北有洛、渭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则华岳三峰,耸环诸山,高出云霄。”[1]7此外,关治中在《潼关天险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三》中也对潼关之天险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潼关要塞的构成,潼关城是其要隘,加之黄巷坂、禁沟和十二连城、秦岭、黄河构成一个立体戍守要塞。所以说天险天成。”[5]潼关正因为有黄河、秦岭等天然屏障,处于黄河中游,雄踞秦、晋、豫三省之要冲,又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地带,故潼关又被誉为九州中枢。不仅兵家、政治家反复争夺,就连文人墨客都于此地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以赞叹潼关形胜之险要。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写意》一诗中云“人间路止潼关险。”清代诗人洪亮吉《潼关赋》有“出险复入险,别山仍上山”。清代诗人陆元鋐在《潼关行》一诗中云“细路险与猿猱争”。其意都是形容潼关形胜的险要。可以说,正因为潼关险要,才成就了其特有的军事价值。二是在于中国古代前期战争大都是东西方向的战争,而长安曾为十三朝古都,潼关作为拱卫京师长安的东大门,历来为统治者重视。建都长安的王朝为巩固都城,往往屯重兵于潼关,以卫京师,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潼关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在中国古代前期,关东各诸侯,为争夺天下,则必取潼关以占领关中。三国时期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曹操破潼关,大败马超,从而奠定了平定关陇的基础。再以唐哥舒翰兵败潼关为例。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后,兵锋直指潼关,威胁长安,唐玄宗以哥舒翰为将,引兵据守潼关。哥舒翰利用潼关天险,数次上书强调固守策略:“禄山虽窃河朔,而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彼自离心,因而翦灭之,可不伤兵擒兹寇矣。”[6]3214又进一步分析道:“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6]3214唐玄宗求胜心切,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翰不得已,引师出关”。[6]3214致使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长安东大门洞开,危在旦夕。可见潼关对于拱卫京师长安的作用之大。唐末黄巢义军,攻克洛阳之后,兵锋直指潼关,突破禁谷天险,唐军大败,直入长安,给唐王朝以致命打击。放眼中国古代其他要塞,没有哪一关隘发挥作用有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即使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也不能与之相比。蒙元初年,成吉思汗“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7]25明初,朱元璋北伐时,曾制定进军战略为:“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8]16由此可见,即使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以后,潼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及至抗日战争时期,潼关军民依托黄河天险,构筑工事,在保卫陕西、四川及重庆等大后方地区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屏障作用。

潼关古城是一座以军事价值著称、因战争而生的城市。回顾历史,大大小小发生于此的战争有数百次,其中影响中国历史的大小战事即达八十余次。[4]374战争年代人们关注的是它的军事价值,在和平时期潼关仍然作用巨大,可谓“乱世兵家必争,盛世通衢四方”。和平年代,作为西北、西南连接中东部地区的咽喉,商贾云集,汇通东西,潼关充分发挥了作为“西陲孔道”通衢四方的商业价值与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而如今的潼关古城,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徐兰高铁穿城而过,连接着关中、中原、晋中三大经济区域。在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连通秦晋豫三大经济区域及拥有丰富的军事历史文化价值的潼关古城,做好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无疑是一篇大文章。

二 潼关古城保护及开发现状评述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因零污染、高收益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朝阳产业、潜力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大卫·斯克斯尔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举行前夕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旅游业尤其对于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 (WTTC) 统计,2015年旅游业为全世界经济贡献了约7.2万亿美元 (约合46.7万亿人民币),约占世界GDP的10%;为全世界提供了2.84亿个就业岗位,即全世界每11人中就有1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关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超10%。”[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而,利用潼关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军事价值发展旅游业,在促进潼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1. 目前古城保护的主要模式

目前,古城保护及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推动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基础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古城保护与开发。例如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财力雄厚,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主要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政府规划,开发商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古城保护与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政府缺乏充足的古城保护与开发资金,因而采取由政府主导规划,开发商投资,市场化运作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当然,这种模式的实施主要基于政府的科学设计与规划。潼关古城的保护开发主要采用了后者。现在来看,业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潼关古城保护与开发现状评述

潼关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从酝酿到实施前后经历了较长的时间。2008年,潼关县政府开始委托有关单位编制《潼关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潼关十二连城遗址保护规划》《潼关黄渭河沿岸风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等。2009年4月,在西洽会上,潼关县政府与西安协和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古城景区建设项目协议,由该公司下属子公司潼关天翼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天翼公司) 负责投资建设。2011年6月,潼关古城景区项目动工,重点是围绕征地拆迁等事项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随后天翼公司邀请国内外7家顶尖设计单位进行设计。2014年,潼关县政府组织潼关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暨古城东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评审会,通过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的《潼关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和美国翰时北京规划设计院负责设计的《潼关古城东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古城保护与景区建设遂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到目前为止,古城景区项目建设已经过半,预计2017年将完成整体建设。[10]

从保护角度讲,由于1959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潼关古城被毁弃殆尽,唯一留下的只有水坡巷。基于这样的现实,目前,由政府主导并投资,力图恢复该街巷的原貌。迄今为止,政府对水坡巷门楼、居民门楼、水坡进行了原貌复建,现在工程进度业已过半,凸显了古街巷独有的特色,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其他保护工作正在按照《潼关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有序推进。

从开发角度看,基于潼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古城保护与开发时,主要采用的是上述第二种模式,即由政府规划,天翼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市场化运作。具体来说,在潼关古城地势较高的东南一隅 (当地称东山),规划开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是一个集潼关古城、滨河水街、黄河文化、娱乐体验、民俗风情、文化遗址、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项目。该景区以关隘文化为主要特色,包括三大轴线八大文化区。由北向南依次为景观区、商业街区、休闲度假区。各个区域内部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具体如下:

北部景观区。这一区域充分利用潼关古城依山傍水的优势,凭借东山居高临下、紧依黄河这一特点,由西向东修建了诸多文化景点,分别是黄河文化区、关隘文化区和女娲文化区。关隘文化区建有山河一览楼,该楼屹立于东山之上,近看雕栏玉砌,富丽堂皇。远望高大雄伟,气势恢宏。伫立于山河一览楼上,西北望去,广袤的关中平原,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景观一览无遗。东北望去,屹立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东去的黄河尽收眼底。这一区域充分展示了潼关古城因关而生的独特魅力;该区还建有古城民居遗迹区,通过民居遗迹的展示,使人们充分了解到潼关古城深厚的民俗文化。女娲文化区。该区域所在地东山又名女娲山。据《九域志》《陕西通志》记载,关于女娲的历史传说故事大多发生于此,相传在今潼关口河滩中有女娲陵墓,故名女娲文化区。这里建有十二生肖石像、高大壮观的女娲汉白玉雕塑以及典雅肃穆的祭祀宫殿。整个北部景观区,沿东山东西向分布,结构紧凑,设计独特,建筑精美,再加上怡人的绿化,令人流连忘返。

中部民俗商业街区。位于景区正中区域的台地之上,规划面积6万平方米,北临景观区,南接休闲度假区,整条商业街对称规划,用两座廊桥连接,街区以内建有钟楼十字街、温泉客栈坊、黄河美食街、秦地民俗广场四大板块,由东向西一字排开。西边还建有相毗邻的仿古店铺,长约500米,设计精巧,古香古色,各个仿古建筑错落有致,极具美感,是购物、享受美食及体验美食文化的好去处。

南部休闲度假区。度假区内主要有温泉度假酒店、露天养生汤池、女娲山庄三大建筑。酒店典雅大气,室内有游泳馆和供游客休憩和疗养的四合院。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冬暖夏凉,环境舒适,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除以上三大核心区域外,在东山风景区还修建有战争文化区和黄金小镇。战争文化区位于潼关古城景区的最东端,占地13.3万平方米,这里保存着抗战时期国军黄河防线的碉堡遗存,在此区域结合潼关古城墙将建成可供游人参与的军事文化体验区,通过场景再现、微缩景观、战争演绎等形式向游客展现潼关从古至今的战争历史,将潼关的百战古关战争文化尽情展示。黄金小镇位于景观轴线与商业古街连接处的台塬上,占地7.7万平方米,计划修建黄金博物馆,以黄金矿洞探秘、淘金炼金体验与黄金产品销售为主要功能的明清主题黄金小镇,将潼关的黄金文化浓缩于此并推广传承。

总之,就目前潼关古城保护与开发现状看,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古城开发初具规模,形成了独具潼关古城特色的开发模式。在可预期的将来,它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是十分可观的,但综合考量之下仍有不足和待完善之处。

三 关于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矛盾,也是世界范围内在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指导思想,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开发,用开发收益加大保护力度,最终实现保护与开发的互促并进。就古城保护来看,潼关古城由于20世纪60年代整体搬迁,古城基本被毁,居民迁居别地。今天我们谈潼关古城保护,并非要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面貌,搞成人造景点和人造文物遍地。这样的人造景点与人造文物劳民伤财,没有任何价值。所以,针对潼关古城被毁弃的现状谈古城保护,必须因地制宜。基于古城被毁的实际情况及开发现状,结合目前国内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成功范例——平遥古城,我们以此探寻潼关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思路。当然,平遥古城也具有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即平遥古城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古城风貌。而潼关则不是。并不是说潼关古城保护要完全走平遥古城的路子,而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1. 提高潼关古城知名度

在宣传提高古城知名度方面,平遥古城管理部门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做法。平遥古城为提高知名度下了不少功夫,如举办国际摄影大赛,吸引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平遥古城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与多家媒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天演出大型实景剧《又见平遥》,展示平遥古城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除此之外,以“平遥古城”站命名平遥高铁站,并且在动车组列车上播放实景剧《又见平遥》视频。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信息平台来宣传平遥古城。以上宣传方式旨在提高平遥古城的知名度,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潼关在这方面也可大有作为,例如,应充分利用秦晋豫三省相毗邻的区位优势,以潼关古城特有的军事文化价值为载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战争,如安禄山与哥舒翰潼关大战、黄巢巧入潼关之战、李自成兵败潼关塬等,拍摄大型实景剧,借此展现潼关的军事地位和提高潼关的知名度。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例如微信、微博及报刊、电视等媒体建立信息平台,宣传潼关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此外,也可利用潼关古城的历史背景,组织举行相关的学术活动。如围绕潼关古城的军事地理,历史上发生于潼关的著名战争,举行以“潼关在中国军事历史上的地位”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著名学者参加,并给予宣传报道等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宣传形式,旨在从不同角度展现潼关古城的魅力,达到提高潼关古城知名度的目的。

2. 在已开发区域内修建战争史题材博物馆

在潼关古城风景区内可以考虑修建一座以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著名战争及当地出土的兵器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博物馆。平遥古城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古城内建有与古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众多博物馆,如推光漆器博物馆、票号博物馆、商会馆、冠云牛肉博物馆、钱庄博物馆、镖局博物馆等等馆,充分凸显了古城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潼关古城虽然在潼关风景区规划建设战争文化区,但我们认为还有待完善改进之处。如前文所述,潼关作为名闻天下的军事名关,在此地发生的战争不绝于史书,例如,曹操与马超的潼关之战、李世民屯兵潼关秦王寨、哥舒翰与安禄山潼关大战、李自成潼关南塬之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潼关保卫战等。与此相关的许多名人在此大显军事才能,如曹操、马超、黄巢、李自成、冯玉祥等都在此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各自的军事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在潼关遭遇滑铁卢,如哥舒翰、李自成曾在此遭遇大败。所以,潼关古城完全可以借鉴平遥古城的做法,建立以发生在潼关的战争、相关人物、兵器等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展示潼关这座千年城堡独有的军事价值。

3. 在古城开发过程中注重古城的历史文化元素

应该说,目前潼关古城的旅游开发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大致已成规模的开发格局中似乎缺少了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所以在古城的后续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古城历史文化元素。如平遥古城在保护过程中处处体现平遥古城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街道到各种店铺,从民居到各个旅游景点,都保存了古城原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尤其是店铺与街道的名称,如票号日昇昌、协同庆、日昇旺、鸿裕源、和义昌、源丰禄、永庆祥等众多商铺景点的字号名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有的就是明清以来至近代的字号名称,可以说在全国其他古城内很难找到特色如此鲜明的名称。此外,平遥在大力挖掘晋商文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旅游产业的培育,平遥正在由单纯的晋商文化向集自然风光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文体娱乐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方向转变。不仅丰富了平遥古城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做法也值得潼关古城借鉴。潼关因战争而著名,军事文化内涵是其最主要、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在古城开发过程中,应当着重突出这一特色,尝试在开发区域内以古建筑为载体,打造军事历史文化长廊。也可与古民居民俗相结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以增加潼关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4. 充分调动专业人士和民众参与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积极性

当前,政府及普通民众的古城保护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潼关古城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政府角度看,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意识不足,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的非专业性。文物管理部门人员应由文物博物馆学相关专业人士充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以为,潼关古城在保护的过程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尝试建立政府与专家的联动机制,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关于古城保护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增加政府古城保护过程中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古城保护的意识。从普通民众角度看,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目前除了由于因保护受益的水坡巷居民大力赞成古城保护工作外,其他居民对古城开发要么一无所知,要么漠不关心,这反映了当地民众古城保护意识的淡薄。在此方面平遥古城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平遥古城通过开展“爱古城,讲诚信,争做文明平遥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市民素质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古城居民爱护、保护古城的意识和自觉性大为提高。潼关古城在此方面也可以通过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教育民众爱护古城、保护古城,增强民众对古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使民众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逐步得到改变,进一步激发民众“爱我古城,护我古城”的意识,使保护古城成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

四 结语

潼关古城自建关以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战争塑造了这座充满英雄气概的古城风骨。目前潼关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是重现往日辉煌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推动潼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总之,经过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潼关古城保护与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定不足。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把潼关古城打造为古城保护与开发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 [清]杨端本. 潼关卫志·地理志第一[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4.
[2]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校: 卷四[M]. 王国维, 校.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3] 潼关县志编纂委员会. 潼关县志[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4.
[4] 政协潼关县委员会. 潼关历代战争纪事[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4.
[5] 关治中. 潼关天险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三[J]. 渭南师专学报, 1999(3): 35–39.
[6] [后晋]刘昫. 旧唐书·哥舒翰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7] [明]宋濂. 元史·太祖本纪[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8] [清]张廷玉. 明史·太祖本纪[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9] 吴婷婷, 蒋琰.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总裁: 旅游业是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正能量[EB/OL]. (2016-04-28)[2016-10-21]. 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604/t20160428_768102.shtml.
[10] 潼关县召开潼关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暨古城东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评审会[EB/OL]. (2014-05-14)[2016-10-21]. http://www.weinan.gov.cn/news/gxdt/cgx/376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