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Vol. 35 Issue (9): 1154-1162   DOI: 10.19741/j.issn.1673-4831.2018.0554
0
苏州花桥国际商务城生态用地时空动态特征
汪明灿 1,2, 汪长天 2, 张银龙 1,2, 周曼丽 2, 李双 2, 李佳熙 2, 李海富 3, 吴永波 1,2    
1.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7;
2.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3. 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 江苏 苏州 215332
摘要:以快速城镇化的小尺度区域——苏州花桥国际商务城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平均等效面积法分别对研究区生态用地时空动态、景观格局动态和土地生态质量空间格局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研究区建设用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迅速扩张,而生态用地总面积减少913.11 hm2,同时生态用地重心逐渐向南迁移。(2)2005-2009年,研究区耕地优势度下降,其他生态用地优势度未出现较大波动;2009-2015年,随着政府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研究区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复杂程度降低,除耕地外其他生态用地优势度迅速提升。(3)2005-2015年研究区平均等效面积由0.28增至0.31,总体生态质量得到改善;全区有57.01%的土地生态质量获得提升,且主要分布于南北两端吴淞江附近,仅有17.22%的土地生态质量下降。这表明近年来在城镇生态用地紧缺的情况下,研究区城镇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建议研究区未来重点提升中部区域土地生态质量,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以实现土地生态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城镇生态建设    生态质量    绿色基础设施    地理信息系统(GIS)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Temporal Dynamic Change in Ecological Land: A Case Study in Huaqiao International Service Business Park, Suzhou
WANG Ming-can 1,2, WANG Chang-tian 2, ZHANG Yin-long 1,2, ZHOU Man-li 2, LI Shuang 2, LI Jia-xi 2, LI Hai-fu 3, WU Yong-bo 1,2    
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 College of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3. Bureau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Huaqiao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215332,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area was located in a rapidly urbanized small-scale region-Huaqiao International Service Business Park.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GIS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of ecological land, landscape patter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ecological quality by means of the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 use change, centre of gravity, the indexe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equivalent are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2005 to 2015, ecological land decreased by 913.11 hm2 due to the speedy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centre of gravity of ecological land moved southward; (2) from 2005 to 2009, the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d while the other ecological land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from 2009 to 2015, the degree of patch fragmentation and landscape complexity decreased, while the ecological land, except for the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rapidly; (3) from 2005 to 2015, the average equivalent area for ecological land increased from 0.28 to 0.31, indicating that the ecological quality was improved; the land quality of 57.01% of the whole region was improved, while only for 17.22% the land quality declined. Overall, the policy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played an effective role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ecological land. In the future, the Huaqiao administration should emphasize o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land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further on optimizing the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cological quality of land.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quality    green infrastructure    GIS    

城镇是人类主要的栖息地,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即城镇化已成为当今人类发展的关键特征之一。我国统计部门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8.52%。城镇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植被覆盖率降低[1-2]、生物多样性锐减[3]、景观破碎化加剧[4]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5]。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日益增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意识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城市生态用地的研究[6]。相关研究表明,城市生态用地对城市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保护作用[7-9],其数量和空间分布都会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10]。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和经济持续发展进程中城镇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问题,许多国家已经着手调整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缓解人地关系[11],并逐渐开始重视对城市生态用地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依然大多集中于快速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而对城镇生态建设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生态效益研究相对较少。

目前,关于大、中尺度区域生态用地变化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果,揭示了生态用地变化宏观机制和一般规律,而对典型性小尺度区域生态用地变化的研究较少,有必要进行更有针对性且更为深入的研究。花桥国际商务城位于江苏省南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由普通乡村小镇快速发展为国际商务城,是快速城镇化小尺度区域的典型代表。1978年之前,花桥经济结构长期以农业为主,1978年之后逐步实现产业转型,2005年花桥发展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开发区,2009年后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建设,着手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努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试图将花桥打造为“城在景中、人在林中”的生态型商务功能区。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平均等效面积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尺度较小、功能齐全的花桥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生态建设效益,深入分析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既是对花桥近年来生态建设成效的总结,也为花桥可持续发展及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花桥国际商务城即昆山市花桥镇(31°16′04″~31°21′21″ N,121°02′26″~121°09′42″ E),位于江苏省东南端,昆山市东部,地处苏沪交界处,东邻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交通便捷,是江苏省昆山市辖镇,与昆山市花桥镇实行“区镇合一”体制,总面积为50.09 km2。花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浜纵横,主要过境河道有吴淞江和鸡鸣塘等14条,境内河道有旱泾河、横竖港和周浦等13条。近年来,花桥经济增长迅速,到2017年底,花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1 460元,在全国百强镇中排第14位,实现从普通乡村小镇到商务新城的华丽蜕变。

2005年至今,花桥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09年,花桥以大力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2006年8月被批准为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后,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这一时期花桥大量生态用地受到城镇建设用地侵占。第二阶段为2009—2015年,2009年7月地方政府组织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开展吴淞江滨江景观带设计竞赛,由此开启花桥境内吴淞江滨河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2012年9月位于花桥北部的天福湿地公园成功获批江苏省级湿地公园,2013年3月启动天福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工作,并从生态保护、传承文脉和低碳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项规划。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花桥生态景观节点的合理增设以及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的完善,努力将花桥打造为商务集中、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商务功能区。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态用地的界定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中首次提到“生态用地”一词,明确指出生态用地的重要性[12]。目前,国际上对于生态用地的内涵没有明确和统一定论[13],生态用地的界定至今一直是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生态用地的内涵,主要可以归纳为3类。第1类从土地生态功能角度来定义生态用地[14-16],将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或具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生境作用的土地,如耕地、湿地、林地、草地、地表无硬质铺装或具有透水性的地面等,均划分为生态用地。第2类主要从土地主体功能角度来定义生态用地[17-19],认为生态用地是以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的土地资源,区别于以生产和生活用途为主的用地,因此将如耕地等农业生产用地排除在生态用地外。第3类从土地空间形态角度来定义生态用地[20],认为生态要素的空间定位统称为生态用地,按空间形态分为包含成片森林、湿地、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等的斑块状生态用地,以及包含河流和交通廊道等线、带状生态用地。笔者从花桥国际商务城用地特征与生态效益出发,采用第1类观点。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采用2005年9月和2009年8月SPOT-5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为2.5 m)以及2015年9月航空影像数据(分辨率为1 m)为数据源,影像云量均小于0.5%。采用ENVI 5.3软件对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剪裁等预处理。根据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同时参照龙花楼等[21]提出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采用监督分类法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有林地、经济林地(苗圃、果园等)、湿地(水域、沼泽地)、疏林草地、人工草地、荒草地(田坎、荒地等)、耕地(水田、旱地和菜地)和建设用地(居民建筑用地、工业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和非生态用地的特殊用地等)8类,其中前7类为生态用地,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2005、2009和2015年Kappa系数分别为0.785 2、0.791 3和0.832 6。由于研究区尺度较小,为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分类精度,提高研究结果准确度,以监督分类结果为参考,采用ArcGIS 10.3软件对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最终获得2005、2009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

2.3 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的量化方法 2.3.1 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

基于花桥国际商务城2005、2009和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ArcGIS 10.3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对3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叠加分析得到2005、2009和2015年各类型用地间相互转化信息。

2.3.2 平均等效面积

根据COSTANZA等[22]和谢高地等[23]计算的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平均价值间的比例关系,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按0到1之间的比例计算得到,基于燕守广等[24]和虎陈霞等[25]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参考PENG等[26]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赋值,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研究区有林地对提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其生态价值系数最高,赋值为1,建设用地最低,为0.08,经济林地、湿地、疏林草地、人工草地、荒草地和耕地生态价值系数分别为0.95、0.92、0.68、0.29、0.20和0.16。由于荒草地作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是未利用土地中质量相对较好的,其系数取草地与未利用地的中间值,约为0.20。平均等效面积表示区域内所有用地的平均质量[27],计算公式为

$ Q = (\sum\limits_{i = 1}^n {{\delta _i} \times {A_i}} )/A。$ (1)

式(1)中,Q为平均等效面积;δi为土地利用类型i的生态系统服务系数;A为生态用地总面积,hm2Ai为土地利用类型i的面积,hm2n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2.3.3 重心的计算

了解研究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重心迁移有助于从全局把握生态用地动态变化,采用平面重心模型计算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在平面坐标下不同时期重心位置,从而得到地理二维空间内各时期重心迁移,通过经度和纬度来表征用地空间分布的变化。t年生态用地重心计算公式为

$ {X_t} = \sum\limits_{i = 1}^n {({A_{ti}} \times {X_i})/\sum\limits_{i = 1}^n {{A_{ti}}} , } $ (2)
$ {Y_t} = \sum\limits_{i = 1}^n {\left( {{A_{ti}} \times {Y_i}} \right)/\sum\limits_{i = 1}^n {{A_{ti}}} } 。$ (3)

式(2)~(3)中,XtYt分别为t年土地利用类型i重心的纬度和经度坐标;Atit年土地利用类型i的面积,hm2XiYi分别为土地利用类型i的重心经、纬度坐标。

2.3.4 景观格局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通常会导致景观斑块配置和邻近性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景观指数监测或评估景观斑块。研究区景观格局选择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ercentage of landscape,PLAND)[28]、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29]和景观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LSI)[30]3个指标进行分析,采用Fragstats 4.2软件对3个指标进行量化[31],并结合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各指标,阐明其生态学意义。从优势度、破碎化程度和形状特征等角度探讨研究区2005—2015年生态用地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

2005—2015年研究区各类生态用地空间分布见图 1。由图 1可知,从空间分布上看,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2005—2009年城市建设用地由中部逐渐向四周扩张,大量耕地受到侵占,到2015年仅有少量耕地分布于花桥北部及西南部。2005—2015年随着花桥滨江公园、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和中央公园等公园陆续建设,湿地面积逐年增加,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及北部。人工草地和疏林草地面积也逐年增加,主要分布于花桥中部、东南部的生活区,少量分布于北部产业区,为居民及员工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地。其他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北部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及南部沿吴淞江一带。

图 1 2005—2015年花桥各类生态用地空间分布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cological land in Huaqiao during 2005—2015

图 2可知,从用地结构上看,2005—2015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由1 847.83 hm2减少至448.92 hm2,其他各类生态用地面积增加485.79 hm2,其中有林地、经济林地面积分别增加69.70和128.77 hm2,这主要是由于城镇绿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研究区西北部苗木基地的开发,2009年天福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和南部吴淞江附近生态用地的保护与修复均促使有林地、经济林地面积增加。2005—2009年湿地、人工草地面积并无明显变化;而2009—2015年湿地面积由405.03 hm2增加至505.54 hm2,人工草地面积也增加334.09 hm2。这主要是由于2009—2015年生态建设实施力度加大,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建设受到重视,增建的中央公园、滨江公园和集善公园等城市公园均以水体与开阔草坪为主要景观,2013年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对天福村土地实施全面生态修复,也促进除耕地外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增加。2005—2015年荒草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这是由于2005—2009年花桥逐渐实现产业转型,出现耕地荒废现象,荒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2009—2015年城镇建设对土地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用地越来越紧张,大量荒草地被开发利用,荒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总体上看,2005、2009和2015年生态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7.19%、60.56%和49.07%,其中耕地面积近10 a间减少75.71%,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增加31.57%。

图 2 2005—2015年花桥各类生态用地面积 Fig. 2 Area for each kind of ecological land in Huaqiao during 2005—2015

2005、2009和2015年研究区平均等效面积分别为0.28、0.29和0.31,表明研究区总体生态用地平均质量不断提升。这是因为研究区生态用地总面积的减少主要由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但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系数相对较低,其面积大量减少对平均生态质量的影响也较小,而生态系统服务系数相对较高的有林地、经济林地和湿地面积增加使花桥生态系统平均质量有所改善。花桥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有林地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花桥生态质量全面提升。

3.2 用地重心迁移

图 3可知,花桥国际商务城建设用地重心先向南迁移,随后向东迁移,直观反映出2005—2009年建设用地向南扩张。生态用地重心迁移轨迹反映出2005—2009年生态用地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2009—2015年又向东南方向移动。

图 3 2005—2015年花桥用地重心迁移 Fig. 3 Gravity center change of ecological land in Huaqiao during 2005—2015

图 1图 3可知,2005、2009和2015年生态用地大部分集中于花桥北部与西南部两块区域,而分布于中部工业区、商务区和生活区的生态用地较少。北部以天福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用地所受的扩张压力主要来自工业区,南部生态用地所受的扩张压力主要来自于商服区和居住区。自花桥北部天福村划入昆山市生态红线后,工业用地继续向北扩张的态势被有效控制,使北部生态用地免受来自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压力。此外,2009—2015年南部吴淞江附近生态用地保护力度加大,商服区和生活区绿地率提高,绿色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这些措施均使南部生态用地受到的城镇扩张压力逐渐减小,从而推动生态用地重心不断向南迁移。这表明花桥南部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3.3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表 1可知,2005—2009年研究区随着产业结构重心转移,18.48%的耕地面积转入建设用地,另有30.21%的耕地面积转入其他生态用地。随着花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尤其是2006年8月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除经济林地外其他生态用地均大面积转入建设用地。但同时也有部分建设用地面积转入林地和人工草地,表明2006年研究区被批准成为江苏省“十一五”现代服务业重点园区后,已经开始重视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优化绿地空间布局。

表 1 2005—2015年花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Table 1 Area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 class in Huaqiao during 2005-2015

2009—2015年研究区转出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依然为耕地,转出897.72 hm2,其中有27.48%的面积转入建设用地,42.15%的面积转入其他生态用地。其次转出较多的为荒草地,有351.80 hm2转为建设用地,占转出总面积的49.45%,仅余较少面积尚未开发利用。这可以看出研究区城镇化发展如火如荼,土地高度利用,对荒废闲置土地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升经济和生态价值。这一时期有441.98 hm2建设用地转为有其他各类生态用地,除经济林地外,其他生态用地均有较多的建设用地转入,这表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各类城市绿地的建设初见成效,接下来应进一步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完善城镇绿色基础设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3.4 景观格局动态

采用Fragstats 4.2软件得到的2005、2009和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指数见表 2。由表 2可知,2005—2009年耕地始终为优势生态用地,但随研究区产业转型其优势度明显降低,而其他生态用地优势度未出现较大波动;2009-2015年有林地、经济林地、人工草地和湿地优势地位逐渐凸显,斑块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耕地优势度大幅降低,到2015年湿地和人工草地优势度已超过耕地。

表 2 2009—2015年花桥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变化 Table 2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land in Huaqiao during 2005—2015

PD通常被用来描述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城镇快速发展,2005—2015年除经济林地外,研究区其他各类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普遍较高。由表 2可知,有林地、耕地和荒草地PD值呈现递减趋势。其中,耕地破碎化程度降低主要是由于产业转型后耕地大量减少,作为当地特色农业景观受到高度重视,实行集中规模化经营。湿地作为十多年来重点保护对象,其PD值呈现先较小后增加的趋势,这是由于2005—2009年城镇建设过程中对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进行一定程度集中与规整,破碎化程度随之降低,而2009—2015年以湿地公园为主的城市公园体系不断完善,因公园零星分布于研究区,湿地破碎化程度由此增加。

经济林地LSI值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这是由于经济林地由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管理。湿地作为生态服务系数较高的生态用地,因受到高度关注,其LSI值逐年降低,体现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与集约化管理。耕地LSI值逐年递减,这反映出耕地由杂乱铺展、零星散布状态逐渐趋于规则化、现代化。

3.5 土地质量空间格局动态

以社区、行政村为单位将研究区划分为30个区域,采用等效面积法计算2005、2009和2015年各分区平均等效面积,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5个级别(图 5),分别为优质(>0.459 5~0.572 7)、良好(>0.283 2~0.459 5)、一般(>0.204 5~0.283 2)、较差(>0.164 2~0.204 5)和极差(>0.137 8~0.164 2)。平均等效面积空间分布反映研究区土地质量空间分布。其中2005年无优质级区域,2009和2015年优质级区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68%和8.71%,且均分布于花桥北部及西南部吴淞江附近。2005、2009和2015年良好和一般级区域总面积占花桥总用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3.73%、34.89%和60.07%。2005年生态用地类型主要为耕地,生态价值普遍为一般级,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占,2005—2015年研究区有17.22%的区域土地生态质量下降。但由于生态建设力度加强,对土地资源不断优化,2005—2015年研究区有57.01%的区域土地生态质量提升。

图 5 2005—2015年花桥生态质量空间分布 Fig. 5 Ecological quality distribution in Huaqiao during 2005—2015

图 5可知,花桥南部和北部吴淞江附近土地质量提升较为明显。这是由于2009—2015年启动吴淞江流域水网系统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努力将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研究区最大的生态景区和湿地公园。2005—2009年研究区中部生态质量下降,而2009—2015年中部尤其是西南部生态质量出现大面积回升。这是由于2005—2009年,为满足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区中部生态用地受建设用地侵占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生态质量出现大面积下降。而2009—2015年,研究区明确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随着城镇绿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生态景观节点的合理布设,中部商服区和居住区生态质量提升明显。

4 结论

基于花桥国际商务城2005、2009和2015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平均等效面积法分别对研究区生态用地时空动态、景观格局动态和土地质量空间格局动态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2005—2015年研究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导致生态用地总面积减少。随着研究区天福村被划入生态红线,北部以天福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用地免受城镇扩张压力的影响;同时由于对南部吴淞江附近生态用地的保护,商服区和生活区的绿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南部生态用地所受到的城镇扩张压力也逐渐减小,生态用地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2) 2005—2015年,耕地优势度大幅降低,而其他各类生态用地优势度不断提升,逐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2005—2009年,由于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各类湿地的集约化管理,使湿地破碎化程度降低;2009—2015年以湿地公园为主的城市公园“见缝插绿”式的建设,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加。2013年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2015年生态红线的划定,耕地受到保护与高效利用,并趋于规则化,同时天福村范围内其他各类生态用地也得到有效保护。

(3) 采用等效面积法计算研究区2005、2009和2015年各分区平均等效面积,并通过平均等效面积空间分布反映土地质量空间分布,进一步研究生态用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从总体上看,随着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强,土地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总体生态质量不断提升。2005—2009年,为满足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区中部生态用地受建设用地侵占的情况较为严重,生态质量出现大面积下降;2009—2015年,随着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景观节点的增设,研究区中部的商服区、居住区生态质量有明显提升。2005—2015年研究区有57.01%的区域土地生态质量提升,仅有17.22%的区域土地生态质量下降。

综上所述,从时间上看,2005—2009年研究区大力发展经济,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大量生态用地被侵占;2009—2015年随着对吴淞江流域附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以及以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十大公园的建设促进了除耕地外其他生态用地面积的增加,同时在低碳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土地资源获得高效利用,生态建设颇有成效。从空间上看,研究区对南北两端吴淞江附近生态用地的保护与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土地质量获得明显提升。

花桥国际商务城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尺度较小、功能齐全的区域,用地极为紧张。因此在城镇绿化建设中应适当减少人工草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较低的用地面积,植物配置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实现乔、灌、草相结合;同时,应继续加大力度保护并合理增设有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生态用地,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下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颖, 林杰, 佟光臣, 等. 2004—2014年太湖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1): 37-45. [ PAN Ying, LIN Jie, TONG Guang-chen,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aihu Lake Basin From 2004 to 2014[J].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8, 34(1): 37-45.] (0)
[2]
SEWNET A, ABEBE G.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d Implication to Watershed Degradation by Using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 the Koga Watershed, North Western Ethiopia[J]. 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 2018, 11(1): 99-108. DOI:10.1007/s12145-017-0323-5 (0)
[3]
SÜTO L, DOBÁNY Z, NOVÁK T J, et al. Long-Term Changes of Land Use/Land Cover Pattern in Human Transformed Microregions-Case Studies From Borsod-Abauj-Zemplén County, North Hungary[J]. Carpathian Journal of Earth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7, 12(2): 473-483. (0)
[4]
TITEUX N, HENLE K, MIHOUB J B, et al. Global Scenarios for Biodiversity Need to Better Integrate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J].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17, 23(11): 1231-1234. DOI:10.1111/ddi.12624 (0)
[5]
CUI X Z, WANG X T. Urban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Social Metabolism:An Empirical Study in Shanghai[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9: 251-259. DOI:10.1016/j.habitatint.2015.05.018 (0)
[6]
CALDERÓN-CONTRERAS R, QUIROZ-ROSAS L E. Analysing Scale, Quality and Diversity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rovision of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A Case From Mexico City[J]. Ecosystem Services, 2017, 23: 127-137. DOI:10.1016/j.ecoser.2016.12.004 (0)
[7]
FENG Y J, LIU Y, TONG X H.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Their Spatial Determinants in Shanghai,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87: 22-32. DOI:10.1016/j.ecolind.2017.12.034 (0)
[8]
PICKETT S T A, CADENASSO M L, CHILDERS D L, et al.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Urban Ecological Science:Ecology in, of, and for the City[J].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16, 2(7): e01229. DOI:10.1002/ehs2.1229 (0)
[9]
BERGSTEN A, GALAFASSI D, BODIN Ö. The Problem of Spatial Fit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Detecting Mismatches Between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and Land Management in an Urban Region[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4, 19(4): 6. DOI:10.5751/ES-06931-190406 (0)
[10]
MCPHEARSON T, KREMER P, HAMSTEAD Z A.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New York City:Applying a Social-Ecological Approach in Urban Vacant Land[J]. Ecosystem Services, 2013, 5: 11-26. DOI:10.1016/j.ecoser.2013.06.005 (0)
[11]
王军, 钟莉娜, 应凌霄. 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综述[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9): 803-812. [ WANG Jun, ZHONG Li-na, YING Ling-xiao.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Impac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J].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8, 34(9): 803-812.] (0)
[12]
RODRÍGUEZ J P, BEARD T D Jr, BENNETT E M, et al. Trade-Offs across Space, Time, and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6, 11: 28. (0)
[13]
喻锋, 李晓波, 张丽君, 等. 中国生态用地研究:内涵、分类与时空格局[J]. 生态学报, 2015, 35(14): 4931-4943. [ YU Feng, LI Xiao-bo, ZHANG Li-jun, et al. Study of Ecological Land in China:Concep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Patter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14): 4931-4943.] (0)
[14]
宗毅, 汪波. 城市生态用地的"协调-集约"度创新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6): 32-35, 57. [ ZONG Yi, WANG Bo.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the "Harmonious-Intensive" Extent for Urban Eco-Land[J].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2005, 23(6): 32-35, 57. DOI:10.3969/j.issn.1004-115X.2005.06.009] (0)
[15]
韩学敏, 濮励杰, 朱明, 等. 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面积的测算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22): 301-305. [ HAN Xue-min, PU Li-jie, ZHU Ming, et al. Calculation of the Area of Effective Ecological Land in the Region around Taihu Lak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26(22): 301-305.] (0)
[16]
NICKEL S, HERTEL A, PESCH R, et al. Correlating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With Respective Accumulation in Moss and Natural Surface Soil for Ecological Land Classes in Norway Between 1990 and 2010[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5, 22(11): 8488-8498. DOI:10.1007/s11356-014-4018-x (0)
[17]
邓红兵, 陈春娣, 刘昕, 等.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J]. 生态学报, 2009, 29(3): 1519-1524. [ DENG Hong-bing, CHEN Chun-di, LIU Xin, et al. Conception and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Land[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3): 1519-1524.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9.03.050] (0)
[18]
ELLIS E C, KLEIN GOLDEWIJK K, SIEBERT S, et al. Anthropogen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Biomes, 1700 to 2000[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0, 19(5): 589-606. DOI:10.1111/j.1466-8238.2010.00540.x (0)
[19]
WICKHAM J D, RIITTERS K H, WADE T G, et al. A National Assessmen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hange for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Using Morphological Image Process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3/4): 186-195. (0)
[20]
董雅文, 周雯, 周岚, 等. 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 城市研究, 1999, 14(2): 6-8, 10. (0)
[21]
龙花楼, 刘永强, 李婷婷, 等. 生态用地分类初步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1): 1-7. [ LONG Hua-lou, LIU Yong-qiang, LI Ting-ting, et al. A Primary Study on Ecological Land Use Classific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1): 1-7.] (0)
[2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6630): 253-260. DOI:10.1038/387253a0 (0)
[23]
谢高地, 张彩霞, 张雷明, 等.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 1243-1254. [ XIE Gao-di, ZHANG Cai-xia, ZHANG Lei-ming,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ased on Per Unit Are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8): 1243-1254.] (0)
[24]
燕守广, 张慧, 李海东, 等. 江苏省陆地和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 生态学报, 2017, 37(13): 4511-4518. [ YAN Shou-guang, ZHANG Hui, LI Hai-dong, et 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the Entire Land Area and Ecological Redlines in Jiangsu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7, 37(13): 4511-4518.] (0)
[25]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等. 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嘉兴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3): 333-340. [ HU Chen-xia, GUO Xu-dong, LIAN Gang,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Rapid Urbanization Areas in Yangtze River Delta:A Case Study of Jiaxing City[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7, 26(3): 333-34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3002] (0)
[26]
PENG J, ZHAO M Y, GUO X N, et al.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and Associated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Ecological Land: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ity,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7, 60: 81-90. DOI:10.1016/j.habitatint.2016.12.005 (0)
[27]
HU X S, HONG W, QIU R Z, et al. Geographic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Intensity in Fuzhou City,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 512/513: 215-226. DOI:10.1016/j.scitotenv.2015.01.035 (0)
[28]
赵璊璊, 冯莉, 郭松, 等. 景观格局影响下的南京市热舒适度动态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8): 1712-1724. [ ZHAO Men-men, FENG Li, GUO Song, et al. Impacts of Landscape Patterns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rmal Comfort in Nanjing City[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8, 27(8): 1712-1724.] (0)
[29]
林金煌, 吴思佳, 陈文惠, 等.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1): 194-202. [ LIN Jin-huang, WU Si-jia, CHEN Wen-hui, et al. The Evolution of Farmland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in Fujian Delta Region[J]. Ecological Science, 2019, 38(1): 194-202.] (0)
[30]
姚梦园, 晏实江, 吴艳兰. 基于理想生态系统模式与三维景观指数的徽派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呈坎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12): 3905-3912. [ YAO Meng-yuan, YAN Shi-jiang, WU Yan-l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uizhou-Styled Village Based on Ideal Ecosystem Model and 3D Landscape Indices:A Case in Chengka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 27(12): 3905-3912.] (0)
[31]
THAPA R, MURAYAMA Y. Examining Spatiotemporal Urbanization Patterns in Kathmandu Valley, Nepal: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Metrics Approaches[J]. Remote Sensing, 2009, 1(3): 534-556. DOI:10.3390/rs103053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