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Vol. 33 Issue (5): 409-416   DOI: 10.11934/j.issn.1673-4831.2017.05.004
0
西安市黑河上游水源地大气降水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
朱艺文 1,2, 张福平 1,2, 王虎威 1,2, 刘筱 1,2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2. 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对西安黑河上游水源地云龙沟站点大气降水样品进行采集,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富集因子法对样品的离子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与国内大多数城市地区降水的离子特征相似。除NH4+和F-外,其他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表明离子浓度除了与发生源有关外,降雨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离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及离子来源的计算表明,SO42-与NO3-相关性很强,且均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Na+与Cl-相关性很强且均来自海洋源;地壳元素Ca2+、Mg2+和K+两两间相关性也较高。所有离子的来源贡献结果显示:人为活动贡献率为52.90%,地壳来源和海洋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8.43%和8.67%。
关键词降水    离子特征    离子来源    黑河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Ion Deposition With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Xi'an
ZHU Yi-wen 1,2, ZHANG Fu-ping 1,2, WANG Hu-wei 1,2, LIU Xiao 1,2    
1.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Geography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Samples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2014 to August 2015 at the Yunlonggou Station in the water source reg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in Xi'an for analysis of ions the samples contained. Then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the ions were explored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with the enrichment factor method. The main cations contained in the samples were Ca2+ and NH4+ and the main anions SO42- and NO3-,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s in most urban areas of China. All the ions, except for NH4+ and F-, varied in concentration with the season, in an order of winter > spring > summer > autumn, which indicates that concentrations of the ions were related to their origins and amount of the precipitation as wel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ions and their origins indic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42- and NO3- was very high and both were affected by human factor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 and Cl- was very high, too, because they are from the same source, i. e. sea; and so we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a2+, Mg2+ and K+ for they are all earth crust elements. Source analysis of the ions shows that human activities contribute 52.90%, more than half, of the ions in the precipitation, the earth crust does 38.43% and the oceans do 8.67%.
Key words: precipitation    ion characteristics    ion sources    Heihe River    

进入21世纪以来, 大气环境及酸雨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近3 a来,中国各大城市, 尤其是北部东部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重度污染天气, 严重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大气降水能够有效地去除大气颗粒物及可溶性气溶胶[1], 伴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降水的离子化学成分往往在此过程中形成, 因此探讨区域的降水离子组分含量能够有效地认识大气环境特征及污染状况。不同地区的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受气象条件、土壤性质和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类活动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气降水的离子化学特征, 例如当地污染物的排放、地区间污染物的传输以及污染源的分布和强度[2-4]。此外, 大气降水的离子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气污染物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及降水的致酸因素[5]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许多学者已对国内主要城市, 诸如北京[6]、上海[7]、深圳[8]、西安[9]等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及酸度成因进行研究。许多研究表明, 我国大气降水的主要阴、阳离子分别为SO42-和Ca2+, 主要受化石燃料燃烧及地壳物质土壤尘土的影响[10-11]。关于城市大气降水离子化学研究已较多, 因此有部分学者已转向对山区, 诸如泰山[4]、祁连山[2]、贵州雷公山[12]等地大气降水的离子特征研究。黑河上游水源地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秦岭腹地, 临近西安市, 是西安的主要水源地。大气降水质量的好坏会影响该地区的水循环, 对河水、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 西安市重污染天气频繁出现, 收集降水样品并测定降水中各离子组分浓度, 对于探讨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各离子成分可能的来源及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依据降水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可为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提供背景值, 也可为大气污染控制及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样品采集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黑河上游水源地大气降水观测站点云龙沟(33°45′ N, 107°58′ E)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 海拔为1 417 m(图 1)。黑河源头位于太白山东南坡的二爷海, 河流走向为西南—东北。该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为13.6 ℃。山区降水受地形地势影响较大, 黑河上游深山谷地降水相对强、多, 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 占全年降水量的68%。研究站点位于周至县南深山地区, 年降水量在750 mm以上。黑河含沙量较低, 水质良好, 黑峪口多年平均离子总量为293.1 mg·L-1。研究区为周至地势最高、耕地面积最小的中高山区, 沿河从下游至上游分布有甘峪湾乡、陈河乡、双庙子乡、板房子乡等, 大部分村落不到10户人家。山区为森林所覆盖, 土壤、气候垂直差异大,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周至自然保护区位于此地, 森林覆盖率为90.5%。108国道贯穿于此, 交通便捷, 是通往著名的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景点必经之地。此外, 距站点50~60 km之外有连霍高速和京昆高速, 分别位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云龙沟站点距离西安市约100 km, 西南市郊有汽车、化工、塑料等工业制造加工厂。黑河不仅是景色宜人的旅游景区, 也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其水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受山区和市郊道路、车辆及工业的影响, 黑河地区大气环境状况正逐渐发生改变, 因此分析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化学组成及来源, 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图 1 采样点地理位置示意 Figure 1 Geographic positions of the sampling points
1.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样品的采集: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 对云龙沟采样点的大气降水进行1个水文年的样品采集, 共收集到70个降雨或降雪样品。采样方法为将直径约50 cm的聚乙烯塑料桶放置在离地面高度约1 m的空旷平坦的地方, 降水前将塑料桶套上聚乙烯塑料袋。每次降雨时记录起始时间, 对于连续降雨, 以当天上午09:00至次日09:00的降水为一个完整的降水样品。降雨结束后立即取回塑料袋, 避免大气的干沉降对样品的二次污染, 并将样品移至50 mL聚乙烯塑料瓶内密封保存。另外, 该研究站点架设有WatchDog 2000 series Weather Stations气象站, 记录该站点的风速、风向、降雨量和湿度等气象数据。

样品的保存与分析:采集的样品低温、密封保存, 并运至陕西师范大学生态水文实验室, 使用孔径为0.45 μm的混合纤维素滤头对样品进行过滤后将其置于0~3 ℃冰箱低温冷藏保存。样品测试前1~2 d取出, 静置至室温, 立即对样品主要离子浓度进行测定。使用美国戴安公司的ICS-1500离子色谱仪对所有样品中阳离子Na+、NH4+、K+、Mg2+、Ca2+以及阴离子F-、Cl-、NO3-、SO42-浓度进行测定。阳离子的测定使用20 mmol·L-1的甲基磺酸淋洗液, 阴离子的测定使用20 mmol·L-1的NaOH淋洗液。

1.3 富集因子计算

在大气和降水化学研究中, 为了解析各离子组分的来源, 常使用富集系数(enrichment factor)计算不同组分相对于参考物质的浓度比例, 这对揭示大气污染状况及降水离子来自海洋和陆地的相对贡献有重要意义[8]。通常认为Na是纯海洋性元素, 可视为海水的最佳参考元素[13-14]。Al和Ca是典型的亲石元素, 土壤中的亲石元素不会轻易改变, 因此可将Al和Ca作为陆源的参考元素[13]。笔者采用Na和Ca分别作为海水和土壤的参考元素, 计算其富集系数(Fe, 海洋Fe, 土壤), 并估算大气降水中各离子组分的海相和陆相来源。富集系数计算公式为

$ \begin{align} &{{F}_{\text{e}, 海水}}=[{{c}_{降水}}(\text{X})/{{c}_{降水}}(\text{N}{{\text{a}}^{+}})\left] / \right[{{c}_{海水}}(\text{X})/ \\ &{{c}_{海水}}(\text{N}{{\text{a}}^{+}})], \\ \end{align} $ (1)
$ \begin{align} &{{F}_{\text{e}, 土壤}}=[{{c}_{降水}}(\text{X})/{{c}_{降水}}(12\text{C}{{\text{a}}^{2+}})\left] / \right[{{c}_{土壤}}(\text{X}) \\ &{{c}_{土壤}}(1/2\text{C}{{\text{a}}^{2+}})]。\\ \end{align} $ (2)

式(1)~(2) 中, c海水(X)/c海水(Na+)为标准海水中所求离子X与Na+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该标准采用的是KEENE等[14]给出的海水成分数据标准; c土壤(X)/c土壤(1/2Ca2+)为参照地壳物质中所求离子X与Ca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该标准采用的是TAYLOR[15]给出的地壳成分数据标准。同理, c降水(X)/c降水(Na+)和c降水(X)/c降水(1/2Ca2+)分别为降水样品中所求离子X与Na+以及X与Ca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若富集系数远大于1, 表示该元素相对于参考元素富集, 相反则表示稀释; 若富集系数接近1, 则表示所求元素同标准元素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来源[16]

1.4 不同来源的贡献计算

在不考虑其他贡献源的情况下, 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中的各离子组分来源包括3个部分, 即海水溅射、岩石/土壤风化和人为活动[9, 13]。通过海盐示踪法, 可以计算大气降水中各离子组分的不同来源及贡献率, 计算过程满足以下假设:Na+来自于海洋输入; Mg2+只有海相和陆相来源, 没有人为来源; 在地壳物质中不含有F-、NO3-、Cl-和NH4+[7, 9, 17]。SO42-来自于地壳的部分均以石膏矿物形式存在; Ca2+与Mg2+一样都属于地壳元素, 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面扬尘; K+既有地壳来源, 又有人为来源。在地壳中c(K+)/c(1/2Mg2+)=0.48, 依据该比值关系可以求出K+的地壳来源浓度[7]

$ {{F}_{\text{s, s}}}=[{{c}_{海洋}}(\text{X})/{{c}_{海洋}}(\text{N}{{\text{a}}^{+}})\left] / \right[{{c}_{降水}}(\text{X})/ \\ {{c}_{降水}}(\text{N}{{\text{a}}^{+}})]\times 100\text{ }\!\!\text{%}\!\!\text{ }, $ (3)
$ \begin{align} &{{F}_{\text{c}}}=[{{c}_{土壤}}(\text{X})/{{c}_{土壤}}(12\text{C}{{\text{a}}^{2+}})\left] / \right[{{c}_{降水}}(\text{X})/ \\ &{{c}_{降水}}(1/2\text{C}{{\text{a}}^{2+}})]\times 100\text{ }\!\!\text{%}\!\!\text{ }, \\ \end{align} $ (4)
$ {{F}_{\text{a, a}}}=100\text{ }\!\!\text{%}-{{F}_{\text{s, s}}}-{{F}_{\text{c}}}。$ (5)

式(3)~(5) 中, Fs, s为海相输入; Fc为土壤/岩石风化输入; Fa, a为人为活动输入的贡献。

2 结果与讨论 2.1 离子浓度特征分析

去除降水量极少、无法检测的样品, 水样中有明显污染物的样品, 以及实验结果阴、阳离子极度不平衡,有明显误差的样品, 共计检测58个样品, 得到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的阴离子总浓度和阳离子总浓度的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为0.85, 表明样品中阴离子总浓度和阳离子总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所测样品的总阴离子平均浓度为309.67 μeq·L-1, 总阳离子平均浓度为350.76 μeq·L-1, 阴离子总浓度和阳离子总浓度基本平衡, 但阴离子总浓度稍低于阳离子总浓度, 可能是由于未检测样品中HCO3-、CO32-或有机酸离子浓度所致。

由大气降水各离子组分分布范围(表 1) 可知, 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阳离子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a2+、NH4+、Mg2+、Na+和K+, 阴离子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SO42-、NO3-、Cl-和F-。其中, Ca2+和NH4+为最主要的阳离子, Ca2+浓度范围为33.50~860.06 μeq·L-1, 平均值为217.08 μeq·L-1, NH4+浓度范围为9.28~253.4 μeq·L-1, 平均值为71.16 μeq·L-1, 两者变化范围较大。Ca2+和NH4+浓度分别占总阳离子浓度的61.9%和20.0%。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 SO42-浓度范围为24.00~898.25 μeq·L-1, 平均值为173.06 μeq·L-1, NO3-浓度范围为2.65~630.65 μeq·L-1, 平均值为87.06 μeq·L-1, 其中, SO42-浓度具有极大的变化范围。SO42-和NO3-浓度分别占总阴离子浓度的55.88%和28.11%。因此, SO42-和NO3-为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的主要阴离子, Ca2+和NH4+为主要的阳离子。

表 1 大气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变化范围及平均值 Table 1 Variation ranges and means of the values of ion concentration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2.2 降水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的各离子组分浓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大体相似。Na+、K+、Ca2+、Mg2+、Cl-、SO42-和NO3-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 > 春季 > 夏季 > 秋季。NH4+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而F-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总体上, 这可能与该地区的降水量有密切关系。经计算可知, 干季(1—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6%, 但干季Na+、K+、Mg2+和Cl-浓度分别是雨季的1.6、1.9、1.5和1.5倍, 干季Ca2+、SO42-和NO3-浓度分别是湿季的2.4、2.6和3.5倍。降水中大部分主要离子浓度与降水量有明显的变化关系。以Ca2+为例(图 2), 其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表明降水量增大对其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对每个样品的各种离子与降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两者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表 2)。NH4+和F-浓度变化的特殊性意味着物质排放浓度可能是影响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

图 2 降水中Ca2+浓度随降雨量的变化关系 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of Ca2+ in precipit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precipitation

表 2 黑河上游水源地降水各离子浓度之间及其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2 Relationships of ion concentrations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with volume of the precipitation

各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见图 3。黑河上游水源地大气降水各阴、阳离子浓度月平均值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离子浓度波动显著。除F-和NH4+外, 其他所有检测离子最大浓度均出现在1月。5月, 大部分离子浓度出现次高峰值。可见, 冬春季节(12月—次年5月)干旱的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大气降水的离子浓度。尤其是冬季, 空气干燥, 降雨稀少, 且沙尘天气往往出现在干季, 空气污染物增加的情况下雨水的洗脱作用弱, 因此降水的离子浓度极高。5月降雨量大于3月, 但2个月份SO42-、NO3-和Ca2+浓度的月平均值相当, 表明随着春季的到来, 天气变暖, 人类活动加强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城郊工业生产气体排放及汽车尾气排放扩散至山区, 且景区旅游活动的增多也带来大量SO2和NOx的排放。此外, 由于维护道路, 山区汽车流量增大, 大量的土壤粉尘、道路扬尘增加了Ca2+浓度。K+浓度在5月达到第2高值, 表明在该时期, 除了地表对K+的影响外, 频繁的生物质燃烧、化肥使用也有一定贡献[9]。这充分表明在降雨量高的季节出现高的离子浓度, 频繁及随机的人类活动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样地, 除NH4+和F-外, 其他所有离子浓度在夏秋季节(6—11月)较低。受海洋源的影响, Na+和Cl-浓度在此期间变化相似。Ca2+、Mg2+、K+、NO3-和SO42-浓度月平均值在雨季变化幅度不大, 说明大的降雨量能够增强对大气气溶胶的淋洗作用, 颗粒物和气溶胶被稀释, 离子浓度较干季偏低且不会有明显波动。不同于其他离子, NH4+浓度在5和8月较大, 表明可能在该时期农业活动及化工排放作用显著[18]。F-浓度则在8月出现极大值, 而该时期降雨量也相对较高, 因此该时期F-可能有特殊的大气输入来源, 但具体离子来源及原因尚不清楚, 有待深入研究。

图 3 黑河上游水源地降水样品中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Figure 3 Temporal variations of concentrations of the cations and anions in the precipitation samples from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12月降水少,采集的样品有限;2月样品为降雪样品,未予分析。
2.3 降水中离子浓度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将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中各离子浓度与其他站点(表 3[2, 4, 6, 9, 19-20])对比, 其值远高于我国西北地区背景点瓦里关山的离子浓度, 尤其是Ca2+和SO42-浓度约为瓦里关站点的4倍, NO3-浓度约为瓦里关站点的5倍。通常, 高浓度Ca2+主要来自陆地尘埃中所包含的大量钙物质[2], SO42-和NO3-主要来自空气中的SO2和NOx, 人类活动所燃烧的燃料及农业活动的氮肥使用, 以及生物质燃烧都是造成大气降水中SO42-和NO3-浓度高的原因[4]

表 3 黑河上游水源地降水中离子浓度与其他站点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amples collected at the s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and those in other regions in ion concentrations in precipitation

表 3显示, 笔者研究中Na+、Cl-和Ca2+浓度均低于祁连山地区, 这是因为祁连山中段地区受周边沙漠地质富含氯化钠类物质的影响较大, 而海盐的贡献很小[2], 说明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受周边地质影响较小。与泰山降水的离子浓度相比, 除NH4+浓度相当外, 黑河上游水源地其他离子浓度远大于泰山地区, 这表明该地区大气污染程度大于泰山地区。由于西安深居大陆腹地, 来自海洋的降水对其影响较弱, 降雨量小于更接近海岸的泰山地区, 导致降水的离子浓度偏大。另外, 黑河位于西安周至县境内, 城郊的工业化发展和频繁的交通带来的大气污染已逐渐扩散到该地区, 势必对降水中各离子浓度造成一定影响。与北京、南京和西安等城市相比, 黑河上游水源地大气降水离子浓度总体水平偏低, 表明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程度比山区高。但与城市相比, 该地区SO42-和NO3-以及Ca2+和NH4+同样是阴、阳离子的主体部分, 再次印证黑河上游地区已经受到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 并且受影响程度较大。通过与西安市2011年大气降水各离子浓度的对比, 西安市Ca2+和SO42-浓度分别是研究地区的5倍和7倍, 表明黑河上游地区虽然受到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但作为西安市水源地, 其空气质量仍然较为清洁。

2.4 各离子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表 2显示, 降水样品中各主要成分的离子浓度相关性非常显著。在所有离子浓度间的相关系数中, 以SO42-浓度和NO3-浓度间为最高(r=0.97), 表明两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这反映了2种酸根离子在大气中的前体物SO2和NOx具有相似的来源, 且经过相似的转化过程[16]。其次, Mg2+浓度与NO3-和SO42-浓度相关性也极强, 相关系数均为0.96, Ca2+浓度与SO42-浓度相关系数为0.94, 说明空气中的酸性成分H2SO4和HNO3与含有Ca2+和Mg2+的地壳物质发生了反应, 在雨水降落后可能以CaSO4、Mg(NO3)2和MgSO4等化合物形式存在, 且SO42-和NO3-大多以中和离子形式存在[4]。Cl-浓度几乎与所有离子浓度都有很高的相关性, 尤其是Na+、Ca2+和Mg2+浓度。Na+和Cl-是海源性离子, 其较高的相关性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来源, 而Cl-浓度与陆源性离子Ca2+和Mg2+浓度的高相关性表明, 降水中Cl-可能不仅来源于海洋, 同时受土壤尘埃、人类活动的影响。K+浓度与Cl-、NO3-、SO42-浓度也有极显著相关性, 表明它们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来源。NH4+浓度与K+浓度在年尺度上显著相关, 这表明两者可能具有生物质燃烧、农作物施肥等相似的来源, 除此之外, NH4+浓度与其他离子浓度相关性都很差。但是, 在季节尺度上分析后发现, 春夏两季(3—8月)NH4+浓度与NO3-、SO42-浓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58, 这与田晶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春夏季节, 大气中NH4+浓度在农业活动增强的情况下升高, 该时期除Ca2+对大气酸性沉降物的中和作用明显以外, NH4+已成为主要的中和离子, 在大气中通常以(NH4)2SO4、NH4NO3气溶胶形式存在[13-16]

2.5 离子来源解析 2.5.1 富集因子

表 4~5所示, Cl-Fe, 海水近似为1, 而Fe, 土壤明显小于1, 表明海洋是Cl-的主要来源。SO42-的海源富集系数和陆源富集系数都远大于1, 说明SO42-相对于海源和陆源都高度富集, 其来源于海洋和土壤的部分可以忽略, 人为贡献是SO42-的主要来源。

表 4 黑河上游水源地大气降水相对于标准海水的富集系数 Table 4 Enrichment coefficient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relative to standard sea water

表 5 黑河上游水源地大气降水相对于土壤的富集系数 Table 5 Enrichment coefficient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relative to soil

Ca2+的年平均Fe, 海水高达221.59, 因此Ca2+主要来源于陆相输入, 通常Ca2+的来源有人为输入如城市建设、交通采矿等, 还有岩石以及土壤风化和沙尘的远距离输送等自然输入[21]。尤其是冬季和春季, Ca2+陆源富集系数极高, 这可能与降雨量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有关。K+的海水富集系数和土壤富集系数均大于1, 表明K+相对于标准海水和土壤均为富集, 人为活动对其有一定影响, 且相对于海洋源所占比例更大。Mg2+Fe, 土壤小于1, Fe, 海水大于1, 表明其不仅受人为活动的影响, 受海洋源的影响也不可忽略。NO3-通常被认为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来自于海水和土壤的输入极少, Fe, 土壤=200.50, 远大于1, 就证明了这一点。

2.5.2 不同来源的贡献

表 6显示,Cl-的海洋源贡献率高达70.62%, 表明其主要为海盐性离子; 来自于人类活动贡献率约为29.38%, 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含有的Cl2或HCl可能是降雨中Cl-的一部分来源[22], 表明该地区的Cl-并非单一的海盐性离子。其次, 除了包括来自于岩石/土壤风化作用及道路扬尘的陆相输入占绝大部分以外, 18.21%的Mg2+来源于海相输入, 该部分不可忽视。Ca2+绝大部分来自于陆相输入, 海洋源贡献非常小。SO42-以人为活动贡献为主, 人为源贡献率为96.09%, 说明燃煤等矿物质造成的大气污染占较大比例, 且黑河上游已受周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与Mg2+、K+一样, Ca2+主要来自于岩石、土壤风化的输入, 壳源贡献率为99.55%。K+为壳源物质, 壳源贡献率为87.22%, 其次为人为源, 有8.90%的贡献, 海洋源贡献率极小。NO3-一般不计算海相和地壳来源, 100%的贡献率来自于人为活动, 采矿活动引起的污染、动物排泄物的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可能是该离子的来源。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所有主要离子的来源比例中, 52.90%来自人为活动的输入, 岩石/土壤风化来源为38.43%, 海洋源仅占8.67%, 表明该地区大气环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

表 6 黑河上游水源地大气降水各离子组成来源 Table 6 Sources of the ions in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市黑河上游水源地云龙沟采样点2014年9月—2015年8月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 并对有效样品离子组分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阳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Ca2+、NH4+、Mg2+、Na+和K+, 阴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SO42-、NO3-、Cl-和F-。SO42-和NO3-浓度占总阴离子浓度的83.99%, 为黑河上游地区大气降水的主要阴离子, Ca2+和NH4+浓度占总阳离子浓度的81.90%, 是该地区大气降水的主要阳离子。

(2) 对大气降水中各离子浓度时空变化分析表明, 不同季节Na+、K+、Ca2+、Mg2+、Cl-、SO42-和NO3-浓度大小顺序为冬季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NH4+为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F-为夏季 > 冬季 > 春季 > 秋季。干季(1—5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6%, 但各离子浓度分别是湿季的1~3倍。这表明该地区降水量是影响离子浓度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3) 与其他研究区大气降水离子浓度相比, 黑河上游地区降水离子浓度高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 表明该地区大气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与国内各大城市相比, 该研究区离子浓度特性与城市相似, 表明黑河流域的大气状况已受到城市污染的影响。

(4) 对离子浓度间的相关性分析及离子来源的计算表明, 不同离子组分的来源差别很大。Cl-和Na+为海源性离子, 主要来自海洋;NO3-和SO42-主要来自陆相输入中人为活动的影响;而Ca2+和K+主要来自岩石、土壤的风化作用;就Mg2+而言,除81.79%的陆相输入外, 18.21%的海相输入不可忽略。在所有离子来源比例中, 人为活动贡献率为52.90%, 表明该地区大气降水离子成分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艾东升, 郑祥民, 周立旻, 等. 近2年上海市夏季降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 2010, 31(9): 2002-2009.
AI Dong-sheng, ZHENG Xiang-min, ZHOU Li-min, et al. Geochemical Character of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of Shanghai 2008-2009[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 31(9): 2002-2009. (0)
[2]
李宗杰, 李宗省, 田青, 等. 祁连山中段降水化学的环境意义研究[J]. 环境科学, 2014, 35(12): 4465-4474.
LI Zong-jie, LI Zong-xing, TIAN Qing, et al.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Wet Deposition Composition in the Central Qilian Mountains,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5(12): 4465-4474. (0)
[3]
CALVO A I, OLMO F J, LYAMANI H,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Wet Precipitation at the Background EMEP Station in Víznar(Granada, Spain)(2002-2006)[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0, 96(2/3): 408-420. (0)
[4]
王艳, 葛福玲, 刘晓环, 等. 泰山降水化学及大气传输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6(7): 1187-1194.
WANG Yan, GE Fu-ling, LIU Xiao-huan, et al. Study on the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and Atmospheric Transport at the Mount Taisha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6, 26(7): 1187-1194. (0)
[5]
ZHANG M, WANG S, WU F,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Wet Precipitation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at a Developing Urban Site in Southeastern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7, 84(4): 311-322. DOI:10.1016/j.atmosres.2006.09.003 (0)
[6]
杨复沫, 贺克斌, 雷宇, 等. 2001-2003年间北京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5): 538-541.
YANG Fu-mo, HE Ke-bin, LEI Yu,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s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in Years of 2001-2003[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 24(5): 538-541. (0)
[7]
孔然, 郑祥民, 黄文丹, 等. 上海市区与郊区降水的离子组成特征及来源[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2, 25(5): 22-27.
KONG Ran, ZHENG Xiang-min, HUANG Wen-dan, et al. Ion Compostion and Its Sources of Rainwater From Shanghai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12, 25(5): 22-27. (0)
[8]
牛彧文, 何凌燕, 胡敏. 深圳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J]. 环境科学, 2008, 29(4): 1014-1019.
NIU Yu-wen, HE Ling-yan, HU Min.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 Shenzhe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8, 29(4): 1014-1019. (0)
[9]
田晶, 沈振兴, 张琨, 等. 西安市春、夏季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和来源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1, 45(5): 108-113.
TIAN Jing, SHEN Zhen-xing, ZHANG Kun,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otential Sources of Water-Soluble Compounds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 Xi'an in Spring and Summer[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011, 45(5): 108-113. DOI:10.7652/xjtuxb201105020 (0)
[10]
FENG Z, HUANG Y, FENG Y,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Area, Northern China[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 125(1): 345-356. (0)
[11]
TANG A, ZHUANG G S, WANG Y, et al. The Chemistry of Precipit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Aerosol in Beijing[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19): 3397-3406. DOI:10.1016/j.atmosenv.2005.02.001 (0)
[12]
肖劲松, 彭晓渝, 杨红, 等.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降水化学特征的初步分析[J]. 贵州科学, 2007, 25(增刊1): 502-509.
XIAO Jin-song, PENG Xiao-yu, YANG Hong, et al.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Precipitation of Leigong Mountains Nature Reserve[J]. Guizhou Science, 2007, 25(Suppl. 1): 502-509. (0)
[13]
张苗云, 王世杰, 张迎, 等. 金华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07, 23(6): 86-92.
ZHANG Miao-yun, WANG Shi-jie, ZHANG Yi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Jinhu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07, 23(6): 86-92. (0)
[14]
KEENE W C, PSZENNY A A P, GALLLOWAY J N, et al. Sea-Salt Corre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stituent Ratios in Marine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986, 91(D6): 6647-6658. DOI:10.1029/JD091iD06p06647 (0)
[15]
TAYLOR S R. Abundance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A New Table[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64, 28(8): 1273-1285. DOI:10.1016/0016-7037(64)90129-2 (0)
[16]
唐蓉, 王体健, 石春娥, 等. 合肥市降水化学组成成分分析[J]. 气象科学, 2012, 32(4): 459-465.
TANG Rong, WANG Ti-jian, SHI Chun-e,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Hefei[J].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2012, 32(4): 459-465. (0)
[17]
HUANG K, ZHUANG G, XU C, et al. The Chemistry of the Severe Acidic Precipitation in Shanghai,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8, 89(1): 149-160. (0)
[18]
郑琰明, 钟巍, 彭晓莹, 等. 广东云浮市降水的离子组成特征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 111-115.
ZHENG Yan-ming, ZHOU Wei, PENG Xiao-ying, et al. Chemical Chararcteritics of Rainwater at Yunfu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South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1): 111-115. DOI:10.6054/j.jscnun.2009.02.025 (0)
[19]
杨洁, 薛虎圣, 于晓岚, 等. 瓦里关山降水化学特征的初步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20(4): 420-425.
YANG Jie, XUE Hu-sheng, YU Xiao-lan, et al.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t Mt. Waligua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0, 20(4): 420-425. (0)
[20]
TU J, WANG H, ZHANG Z, et al. Trend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Nanjing, China, During1992-2003[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5, 73(3/4): 283-298. (0)
[21]
陈魁, 肖致美, 李鹏, 等. 天津市大气降水化学组分变化趋势及来源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4): 956-964.
CHEN Kui, XIAO Zhi-mei, LI Peng, et al. Trend and Sourc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 Tianji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5, 35(4): 956-964. (0)
[22]
周竹渝, 陈德容, 殷捷, 等. 重庆市降水化学特征分析[J]. 重庆环境科学, 2003, 25(11): 112-114.
ZHOU Zhu-yu, CHEN De-rong, YIN Jie,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Chongqing City[J]. Chongq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3, 25(11): 112-114. DOI:10.3969/j.issn.1674-2842.2003.11.04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