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22, Vol. 37 Issue (3): 1-6, 16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3.001
0

引用本文  

杨效忠, 严星雨. 生命哲学视野下旅游研究与实践方向的探索[J]. 人文地理, 2022, 37(3): 1-6, 16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3.001.
YANG Xiao-zhong, YAN Xing-yu. EXPLORATION ON THE DIREC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J]. Human Geography, 2022, 37(3): 1-6, 16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3.0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29)

作者简介

杨效忠(1969—), 男, 安徽六安人, 博士,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等。E-mail: 1075742914@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6-09
修订日期:2021-08-12
生命哲学视野下旅游研究与实践方向的探索
杨效忠 1, 严星雨 2     
1.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芜湖 241002;
2.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南京 211189
提   要:近年来, 旅游业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但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旅游研究却呈现出固化和乏味的态势。未来旅游研究应科学与哲学齐头并进, 与生命哲学的结合, 更是旅游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以生命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梳理为切入点, 探索旅游生命观的形成, 以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概念与本质为整个研究体系的逻辑起点, 分析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 从矛盾论、价值论的视角逐步探讨未来旅游的研究与实践方向。结合当今时代特征, 发现生命哲学下的旅游本质应是体察风景、体验生活与体悟生命的统合。人与自然共同构建生命共同体, 科学旅游发展观应转向“以生命为本”, 未来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生命自由和全面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延续。
关键词生命哲学    旅游哲学    旅游概念及本质    内在机理    旅游研究与实践    
EXPLORATION ON THE DIREC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YANG Xiao-zhong1 , YAN Xing-yu2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has become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but the tourism research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goal has shown a solid and boring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tourism research should go hand in with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nd combine with life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ourism research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this paper chooses life philosophy as the entry point to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and anthropology, and innovate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ourism research at this stage. This paper firstly starts with comb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life philosophy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the view of tourism life by comparing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fe philosoph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ou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seeking surviv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exchanges—seeking knowledge, exploring, aesthetics—pursuing freedom and life value, and is developing towards satisfying tourists' pursuit of harmony and unity of body, mind and soul. Secondly, taking the concept and essence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whole research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vision of life philosophy.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diction and axiology, this paper gradual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direction of future tourism, condenses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ts,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Key words: life philosophy    tourism philosophy    concept and essence of tourism    internal mechanism    tourism research and practice    
1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出现转变,开始从对物质生活的满足逐渐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寻求,从对生存条件的追求转向对深层次生命价值的追寻。生命,是人类历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如今在生活、工作、学业等中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内卷化”焦虑状态,加速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沉思。尤其新冠疫情的出现,促使人们敬畏生命。如何在心中构建大格局,过好平凡小日子、如何在有限生命体内创造无限生命价值成为令人深思的话题。追求身心共同发展,实现精神与灵魂的绵延永续愈来愈受现代人的关注。而旅游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释放压力、美化心灵、追求自我与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未来研究和实践方向亟需反思。目前,国际上的旅游研究已开始呈现出自我反思的趋势[1],国内也相继提出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路径与理论[2]。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3]、旅游伦理[4]、旅游审美观照的哲学分析[5]等逐渐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旅游学是一门关于人学的研究,旅游的真正目的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帮助人们实现身心融合,追寻生命意义[6]。而生命哲学的出现助推了哲学向“人学”的转变[7],与生命哲学相结合,为旅游学立足人学视角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能够促使旅游业焕发生机,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新视角。因此,文章将以生命哲学主要内容的梳理为切入点,探索旅游生命观的形成,进而以旅游概念与本质为整个研究体系的逻辑起点,探析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从矛盾论、价值论的视角逐步探讨未来旅游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2 生命哲学研究主要内容

生命哲学源于古希腊,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8]。西方生命哲学是对理性哲学的一次反思,早期生命哲学思想出现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提出以人为出发点。尼采随后提出将生命视为世界的本原,这为西方生命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德国对生命哲学的研究相对成熟,发展方向主要分为三类[9]。一类是以Dilthey[10]为代表的历史方向,一类是以Driesch[11]为代表的自然方向,一类是以Simmel[12]为代表的文化和社会方向。不同于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Dilthey从非理性视角出发,认为生命是哲学研究的本质,而理解人的生命要归于历史[10]。Simmel提出个体生命理论,认为实现超越是个体内在的事件,肯定个体的生命张力[12]。生命哲学的诞生使得人和生命成为哲学关注重点,人的创造性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西方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Bergson认为生命是万物的本原,而万物的差异性则归因于生命冲动派生的方式不同,并提出绵延不断的生命流观点,强调人内在精神的创造性[13]。萨特提出生命价值在于人的意志,生命存在的关键是人可以自由的创造[14]。西方Dilthey[10]、Bergson[13]、Simmel[12]等人以“生命”为核心的探讨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生命哲学研究体系,其目的是让哲学回归到人的自身中。而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更为强调人的本能冲动,围绕人的情感、意志、思维等,关注人的价值与情感[15]

中国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机体[16]。关于生命的认识可追溯到易经,“生生之谓易”揭示了宇宙是一个生命流行的场所[16],体现出对生生不息生命的关注。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思想中无不蕴含着对人生意义及生命发展的寻求。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智者乐,仁者寿”,从内在向善的角度将生命上升为“天命”[17]。“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更是表露出儒家对生命的敬重,对于生命超越的实现,儒家提倡慎独、诚和仁的路径[18]。相较于儒家生命观,道家更注重生命自身,强调真实与自在。以“贵生”为核心的生命价值观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珍视,“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倡导尊重自然的养生观[17],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佛家作为一种出世的哲学,其生命哲学的目标是开悟与解脱,主张“因果报应”、“众生平等”、“慈悲为怀” [18],生命观体现在“起惑—造业—受苦”及脱离痛苦的解决之道上[19]。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佛为一体,关于生命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后期方东美提倡的人人之间、人己之间、人天之间的“圆融和谐”[20],与罗光引导人们追求“来生的我”[21],便是吸收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思想。

人类发展史上对生命的思考由来已久,西方生命哲学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内在的创造性,通过本能冲动实现绵延不断的生命流。以柏格森为代表的西方生命哲学研究者主张将带有意志冲动色彩的生命本体化为世界本质。而中国生命哲学则更偏向于将“生命交流”视为世界的本质[22]。注重个体与其他生命体间的互动、交流,以达到圆融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二者均立足于生命主体,目的与核心在于丰富生命体的意义与价值[23],都倡导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呼唤人性的复归。

3 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旅游生命观、本质及内在机理

旅游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心灵得到舒缓的重要途径,能够指引人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旅游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承载着个体的生命态度,又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3.1 旅游生命观及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的本质

旅游生命观的形成离不开对旅游起源的探讨,而这是旅游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关联着旅游的本质与属性。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起源有“人猿揖别说”[24]、“迁移说”[25]、“探险说”[26]、“贸易说”[27]、“祭祀说”[28]、“商业贸易说”[29]等。这些观点虽紧贴人类历史发展脉络展开,但多基于功利性的旅行或人的职责性流动而言,相对忽视了非功利性的旅游,旅游活动起源界定的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曹诗图曾就旅游起源的问题展开探析,提出应以旅游的基本属性与本质为旅游起源的逻辑原点,并形成旅游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体验的观点[30]。无论何种说法,旅游起源的探讨都不能脱离人类历史发展而谈,旅游在发展初期多带有功利性,而如今旅游更富有精神层面的韵味。总结发现,旅游大致经历了“求生存—经济、政治交流—求知、探险、审美—追求自由与生命体价值”的生命观进程,朝着满足旅游者对身、心、灵和谐统一追求的方向发展。

旅游学的研究离不开人,人学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依据[31]。生命哲学是关乎生命体情感追求、意志即价值的学科,可以作为旅游学与人学相结合研究的切入点。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可理解为旅游者前往异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相对于理性生活而言,旅游活动也多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如消费结构变化、生活环境不同等。某种意义上,旅游可理解为是人们对理性生活方式的一种非理性中和途径。随着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活动应具备满足游客身心发展的功能。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体察风景、体验生活与体悟生命相互交融,最终获得生理与心灵上的超越(图 1),实现对异地自由生命的追寻[32]

图 1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 Fig.1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对旅游本质的探究向来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话题,目前学术界已基本形成“体验说”[33]与“诗意地栖居”[34]两大主流观点。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的观点都涉及到旅游者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需求。旅游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与本质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在当下旅游消费转向精神消费的背景下,旅游活动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使命。首先,旅游活动应具备基本的审美属性,满足旅游者对体察风景的需求;其次,当旅游者目的比较明确,且注重精神及文化追求时,旅游活动需为游客提供异地生活的体验;最后,当旅游者期望通过旅游活动释放身心、陶冶情操时,那么便出现了旅游的最高境界,即对自由生命的体悟。因此,基于生命哲学中对生命体价值及意义追寻的思想而言,旅游的本质应是体察风景、体验生活和体悟生命的统合。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从生命角度而言,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身心的慰藉与提升,寻求对生活和生命的体悟。

3.2 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

借鉴生命哲学的研究是对旅游哲学的细化与补充,因此,旅游生命哲学将延用旅游哲学中,以旅游者、旅游地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关系为中心,以揭示旅游活动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框架[35]。在生命哲学视野下挖掘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图 2)。

图 2 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 Fig.2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

首先,旅游活动关乎人性发展,对于较缺乏追问旅游目的及意义的旅游者而言,旅游活动可谓是一种引领生命个体领略异地风情、开拓眼界以及提升审美等的“向导”。而对于较为注重精神与文化追求的旅游者而言,旅游是能提升其“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生命哲学的引入对于旅游者而言能够使得旅游活动更具有人学色彩,关注旅游者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

其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崇尚遵循自然,实现各生命体间的圆融和谐。基于生命哲学思想的旅游地资源应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尊重,旅游地不再以游客的满意程度为关键评判标准,各资源要素间的和谐统一、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改为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重要要求。

最后,基于生命哲学的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更需注重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以实现生命体的绵延永续。生命哲学的引入,能够深化旅游企业与各管理部门规划与开发的人本理念,将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各生命体的共生、旅游者对生命价值及意义的追求作为考虑重点。关注旅游目的地项目、产品对旅游者的意义,实现从满足物质与审美需求向引领精神境界提升转变。

4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矛盾论与价值论探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发现事物内部的矛盾所在。我国旅游发展正面临着异化问题,若要实现旅游生命的绵延,需深入挖掘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关系与旅游生命哲学价值。

4.1 生命哲学视野下旅游发展的矛盾关系

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关系,而哲学根源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35]。旅游作为一个矛盾复合体,探析其中矛盾关系是解决旅游发展问题的关键之一。陈才认为旅游矛盾必然存在一个基本矛盾,且主要存在于旅游者与旅游对象之间[36]。此观点的提出,为后期学术界探讨旅游矛盾提供了思路。袁国宏基于动力系统,指出旅游矛盾由旅游者活动、旅游产业活动、旅游目的地居民活动、旅游目的地政府活动、客源发生地政府活动五大矛盾系统构成,并给出统一和谐的立足点与管理策略,该矛盾层次理论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旅游矛盾体系[37]。旅游发展的矛盾关系是学术界一贯探讨的话题,本文将以旅游者、旅游地与旅游企业为中心,根据现阶段旅游发展特征梳理其相互间的矛盾关系(图 3)。

图 3 生命价值驱动下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关系 Fig.3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in Tourism Development Driven by the Value of Life

首先,日常生活性与旅游游戏性之间的矛盾。旅游主客体间的矛盾关系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而旅游者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旅游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性与旅游者的旅游游戏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旅游主客体间的矛盾。从旅游地居民的角度而言,旅游或许是一种“入侵”活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遭受某种程度的打扰和破坏。如何协调二者间的关系,也是“生命交流”主体间互动融洽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旅游者自身的日常生活性与旅游游戏性间的矛盾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日常真实生活与旅游游戏生活之间的转换,一是旅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旅游生活可视为一种“游戏生活”,而游戏能够反映人类最本真的生活方式[38]。在游戏生活中旅游者短暂性地忘却身份或地位,以全新的状态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经历,实现与自身、与人甚至与自然的“对话”。基于旅游活动精神“中心”理论,可发现旅游活动蕴含了游戏精神“中心”,且意义隽永[39]。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合理借助旅游游戏性调节日常生活压力,舒缓心灵是旅游者自身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在“游戏生活”中,旅游者的身份转换可能会造成部分游客的“肆意妄为”,做出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因此,旅游活动也需要有伦理道德的指引。

其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人类的需求随生活条件的提升而不断转变,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活动显然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快节奏的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心理问题成为如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神需求与生命意义追问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亟需寻找合适的释放路径。人的生命包含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而旅游可为三重生命需求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40]。但当前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规划与旅游者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缺乏对游客心灵深层需求的关注。旅游企业设计的产品如何满足旅游者需求成为二者之间的主要矛盾。

最后,生命有限性与自然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旅游地的生命视角而言,旅游者、旅游产品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而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生命则相对永恒。开发与保护是旅游地不变的议题,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有矛盾,旅游者生命的有限性与自然生命的无限性之间亦存有矛盾。如何通过旅游促进旅游者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精神生命的无限性,如何在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协调有序的理想状态是生命哲学视野下旅游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

4.2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旅游主要经历了从政治、外事功能到经济、社会功能再到文化功能[41]。旅游功能作用于旅游主体的效应或功用便形成了旅游价值[42]。因此,旅游价值的研究需要以人的需求和社会效应来评判。在生命哲学的指导下,还应加入旅游功能对旅游主体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

旅游活动首先是身体参与的活动,其具身性体验要求旅游者在场并参与其中,旅游者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运动。户外旅游、康体旅游等旅游形式已成为现代人青睐的“养身”方式之一。旅游是一项审美活动,旅游者“养身”的同时还可以“养心”,深化对“美”的认知。旅游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更深层次的旅游活动,如红色旅游、朝圣旅游亦能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的顿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旅游可对日常生活进行调节,使其升华,为人们生命长河中注入新鲜血液。旅游者可在旅游中寻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而努力提升生命价值。再者,旅游活动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提供了对话途径,推动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间的关系,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最后,生命哲学下的旅游发展应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启示旅游开发需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促进科学发展。综上,生命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升华和提升生命意义、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科学发展四方面。

5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研究与实践方向

综合上文中对旅游生命观、内在机理与旅游者、旅游地及旅游企业间矛盾关系的探讨,发现基于生命哲学的旅游发展应注意“内外兼并”,向内自我反思,向外创新引导。坚持以“生命”为引领的科学发展观,借助意见反馈、评价体系等渠道反思本身遗漏或不足之处。围绕现阶段旅游的本质,在满足基本物质与审美需求基础上,通过创新旅游目的地项目开发、深化主客互动体验、提升服务质量等途径引导旅游者追寻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以更好地审视、探索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感、仪式感及满足感。

5.1 坚持以“生命”为引领的科学发展观

人的生命涵盖三重意义,即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43],而旅游活动更多为旅游者对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充实与延续。曹诗图先生曾总结出旅游境界的“金字塔理论”,从“俗游”、“雅游”到“神游”,表现旅游者身心自由体验的不同程度[44],并认为旅游是自由生命的哲学,是对日常生活的时空超越[32]。旅游活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功的旅游活动,能够为游客提供释放情感、缓解压力的途径,引导旅游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旅游首先是关于人的活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将旅游者视为旅游主体[31]。而坚持以“生命”为引领的科学发展观,则是现阶段旅游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旅游产品的设计、项目的规划等应考虑到旅游主体身、心、灵和谐统一的需求,满足旅游者体察风景、体验生活与体悟生命的统合发展。

5.2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开发与管理

基于前文中对生命哲学视域下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与矛盾现象的分析,不难发现未来旅游的实践方向仍需围绕旅游者、旅游地、旅游介体间的相互关系而谈。由此,以生命为中心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增加旅游的游戏体验性。游戏体验性不仅指旅游活动项目的游戏性,而是指整个旅游“游戏人生”的体验性。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与开发应注重旅游氛围环境的营造,引导旅游者融入其中。通过合理开发旅游体验项目,增添体验项目故事性,使旅游者更快地转换身份或地位进入旅游“神圣”状态,寻找生命真谛,最后以旺盛的生命力回到日常生活中。游戏体验性的增强,能够为解决旅游地与旅游者供需矛盾的关系提供有效途径。但旅游者身份的转变易导致旅游者做出破坏生态环境、历史资源等的行为举动。因此,注重游客旅游游戏体验的同时,旅游目的地应制定旅游伦理道德规范,倡导游客以“仁、义、礼、智”进行自我约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只有在人伦中,才能得到生命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发展[45]

强化旅游活动的仪式性。适应旅游者需求,把握游客对精神享受和生命意义的追寻。旅游仪式感本质上是一种相对神圣的旅游体验感,具有转换、规范及凝聚、欢娱、强化四大功能[46]。利用其功能特征,促进旅游者通过旅游找寻一种人在自然中返璞归真的状态,体悟“道法自然”,最终实现身心灵统一的超越感。旅游活动仪式性的提升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宣传对旅游仪式感追寻,要求设计出既能体现旅游地的“灵气”,又能体现旅游仪式感的目的地形象口号,提倡旅游者将旅游活动本身视为一种仪式;另一方面注重仪式类产品的开发,策划出满足人“身”之健康需求、“心”之精神需求及“灵”之境界需求的旅游产品,激发旅游仪式感。如红色旅游产品及体验项目的开发,能够促使旅游者从中体悟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感叹生命的珍贵。

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资源是一切旅游活动的根基,惟有保持自然环境的永恒,人类生命才得以永存,人的生命协同自然界的各生命体构建了生命共同体。旅游开发不能单纯为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而过度开发,亦不能完全讲求保护自然环境而忽视游客心理需求。“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要求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澄明的心境与非功利的心态开发旅游[47]。生态旅游是对旅游生命哲学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举措。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规划与管理更加强调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视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自觉行为。

6 结论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哲学思辨等方法,选择以生命哲学为深化旅游学与人学相结合研究的切入点,创新了现阶段旅游学研究的视角,促进了旅游学研究向人文关怀的角度转变。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生命哲学的主要成果与研究内容,发现西方生命哲学侧重生命的绵延,中国则侧重生命的价值,但二者都以生命为核心,肯定了生命重要性。其次从旅游起源的角度,梳理旅游生命观的形成,认为旅游与人类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提炼出旅游大致经历了求生存—经济、政治交流—求知、探险、审美—追求自由与生命体价值的生命观进程,并朝着满足旅游者对身、心、灵和谐统一追求的方向发展。再者基于前文的梳理,对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旅游概念及本质进行探讨,提出旅游应是旅游者前往异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旅游者由体察风景到体验生活再到体悟生命不断递进,最终获得自由、实现心灵上的超越,其本质应是体察风景、体验生活和体悟生命的统合。

借鉴旅游者研究内容,以生命发展与价值体现为核心,凝练出旅游者、旅游地与旅游企业间的矛盾关系,并总结出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价值。最后从矛盾论与价值论的角度,对未来旅游研究与实践方向进行探究,发现未来旅游应坚持以“生命”为引领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增强旅游的游戏体验性、强化旅游活动的仪式性、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协调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旅游矛盾关系,为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方向。最终实现生命哲学视野下旅游的目的,即促进人的生命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延续。

参考文献
[1]
Lai Kun, Li Jun, Scott N. Tourism problemology: Reflexivity of knowledge mak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51: 17-33. DOI:10.1016/j.annals.2014.12.003
[2]
谢彦君, 孙佼佼. 科学与哲学: 旅游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路径[J]. 旅游学刊, 2016, 31(4): 24-32. [Xie Yanjun, Sun Jiaojiao.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4): 24-32.]
[3]
曹诗图, 曹国新, 邓苏.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 旅游科学, 2011, 25(1): 80-87. [Cao Shitu, Cao Guoxin, Deng Su.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Science, 2011, 25(1): 80-87. DOI:10.3969/j.issn.1006-575X.2011.01.009]
[4]
庄晓平. 旅游伦理研究何以重要[J]. 旅游学刊, 2014, 29(12): 3-5. [Zhuang Xiaop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tourism ethic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2): 3-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4.12.001]
[5]
吴海伦. 旅游审美观照的哲学阐释[J]. 旅游学刊, 2015, 30(6): 111-118. [Wu Hailun. Tourism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6): 111-118.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06.011]
[6]
曹诗图, 阚如良, 刘晗. 对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哲学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28(6): 84-87. [Cao Shitu, Kan Ruliang, Liu Han. A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the conception of scientific 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06, 28(6): 84-87.]
[7]
周国平. 尼采: 在世界的转折点上[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Zhou Guoping. Nietzsche: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World[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6.]
[8]
舒红跃, 张清喆. 生命技术哲学: 一种新的技术哲学研究范式[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6(4): 138-144, 177. [Shu Hongyue, Zhang Qingzhe. Analysis on life technology philosophy: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9, 46(4): 138-144, 177.]
[9]
高宣扬, 闫文娟. 论狄尔泰的精神科学诠释学[J]. 世界哲学, 2019(4): 108-117, 161. [Gao Xuanyang, Yan Wenjuan. Discussion on Dilthey's hermeneutics of psychiatry[J]. World Philosophy, 2019(4): 108-117, 161.]
[10]
Dilthey W. Der Aufbau Der Geschichtlichen Welt in Den Geisteswissenschaften[M]. Niederdorfelden: Suhrkamp, 2001: 9-11.
[11]
杜里舒H. 杜里舒讲演录·生机体之哲学[M]. 讲学社, 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3: 82. [Driesch H. The Driesch Lectures[M]. Lecture Club, trans.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3: 82.]
[12]
格奥尔格·西美尔. 生命直观[M]. 刁承俊,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03: 139. [Simmel G. Lebensanschuung[M]. Diao Chengjun, trans.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139.]
[13]
亨利·柏格森. 时间与自由意志[M]. 吴士栋,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8: 173. [Bergson H. Time and Free Will[M]. Wu Shido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58: 173.]
[14]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26. [Sartre J.P. L'Etre et le Néant[M]. Chen Xuanliang, trans.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26.]
[15]
翟亭亭, 安北江. 论中西方生命哲学的特点及其意义[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 29(2): 130-131. [Zhai Tingting, An Beijia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fe philosophy[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6, 29(2): 130-131.]
[16]
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5: 191, 192. [Fu Peirong. Philosophy and Life[M]. Beijing: The Oriental Press, 2005: 191, 192.]
[17]
刘晓宇. 中国生命哲学视角下道教养生的"学"与"术"[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6: 11-14. [Lliu Xiaoyu. The Taoist Health Thou-ght and Health Pati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hilosophy[D]. Hefei: Anhui University, 2016: 11-14.]
[18]
丁立磊. 罗光儒家生命哲学思想研究[D]. 保定: 河北大学, 2016: 30. [Ding Lilei. A Study on Luo Guang's Theory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D]. Baoding: Hebei University, 2016: 30.]
[19]
刘经纬, 高博文. 佛家生命哲学思想探析[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7(5): 10-12. [Liu Jingwei, Gao Bowen. Research on the life philosophy of Buddhism[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7(5): 10-12.]
[20]
方东美. 中国人生哲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43-44. [Fang Dongmei. Chinese Life Philosophy[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43-44.]
[21]
罗光. 生命哲学续编[M]. 台北: 学生书局, 1996: 79-81. [Luo Guang. Continuation of Life Philosophy[M]. Taibei: Student Book, 1996: 79-81.]
[22]
聂民玉. 《周易》生命哲学"本体论"之思——兼与西方生命哲学"本体"之比较[J]. 东岳论丛, 2020, 41(12): 90-97. [Nie Minyu. Thoughts on the"ontology "of life philosophy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 comparison with the" ontology"of Western life philosophy[J]. Dong Yue Tribune, 2020, 41(12): 90-97.]
[23]
阎嘉. 早期郭沫若与现代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1): 60-65. [Yan Jia. Early Guo Moruo and modern life philosophy[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1): 60-65.]
[24]
王淑良. 中国旅游史[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9. [Wang Shuliang. Chinese Tourism History[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8: 9.]
[25]
邵骥顺.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10. [Shao Jishun. Outline of Chinese Tourism History[M]. Shanghai: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10.]
[26]
章必功. 中国旅游史[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14. [Zhang Bigong. Chinese Tourism History[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2: 14.]
[27]
申葆嘉. 旅游学原理[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31. [Shen Baojia. Principles of Tourism[M]. Shanghai: Academia Press, 1999: 31.]
[28]
谢彦君. 旅游学概论[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3-34. [Xie Yanju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M]. 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1999: 33-34.]
[29]
UNWTO. Movements of persons or the facts about tourist flows[J]. World Travel-Tourism Mondial, 1985, 35(1): 11.
[30]
曹诗图, 郑宇飞, 黄其新. 基于旅游属性与本质的中国旅游起源探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29(6): 95-99. [Cao Shitu, Zheng Yufei, Huang Qixin. Discussion on origin of Chinese tourism based on property and essence of tour[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29(6): 95-99.]
[31]
王晓倩, 曹诗图. 试论人学视角的旅游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34(1): 86-91. [Wang Xiaoqian, Cao Shitu. Study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inology[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8, 34(1): 86-91.]
[32]
曹诗图. 旅游是自由生命的哲学[N]. 中国旅游报, 2015-04-29(11). [Cao Shitu. Tourism is the philosophy of free life[N]. China Tourism News, 2015-04-29(11).]
[33]
谢彦君. 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 旅游学刊, 2010, 25(1): 26-31. [Xie Yanjun.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its way of cognition: Vie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 26-31.]
[34]
杨振之. 论旅游的本质[J]. 旅游学刊, 2014, 29(3): 13-21. [Yang Zhenzhi.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3): 13-21.]
[35]
曹诗图. 旅游哲学引论[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1-2, 143. [Cao Shitu.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Philosophy, 2008: 1-2, 143.]
[36]
陈才. 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J]. 旅游学刊, 2000, 15(6): 64-67. [Chen Cai. On the fundamental conflict of tourism phenomena[J]. Tourism Tribune, 2000, 15(6): 64-67.]
[37]
袁国宏.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J]. 旅游科学, 2004, 18(1): 17-21. [Yuan Guohong. A study of impetus system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Science, 2004, 18(1): 17-21.]
[38]
周红路. 哲学游戏: 最本真的生活方式[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2): 54-58. [Zhou Honglu. The game of philosophy: The most natural lifestyle[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7(12): 54-58.]
[39]
陈岗. 游戏旅游活动中的另一个精神"中心"——基于赫伊津哈游戏理论的探讨[J]. 旅游学刊, 2012, 27(3): 99-106. [Chen Gang. Play: Another spiritual "center" in tourism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Huizinga's play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3): 99-106.]
[40]
林早, 袁洁玲.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考察旅游的本质及审美导向[J]. 贵州社会科学, 2003(6): 53-56. [Lin Zao, Yuan Jieling.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aesthetics[J].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03(6): 53-56.]
[41]
洪文艺, 胡希军. 旅游功能的演化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9(12): 257-259. [Hong Wenyi, Hu Xijun.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functions[J]. Market Modernization, 2009(12): 257-259.]
[42]
曹诗图. 旅游哲学研究基本问题与理论体系探讨——与张斌先生商榷[J]. 旅游学刊, 2013, 28(9): 94-101. [Cao Shitu. Principal problems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ourism philosophy: Discussion with Zhang Bin[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9): 94-101.]
[43]
封孝伦. 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3: 77. [Feng Xiaolun. Aesthetics in Human Life System[M].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2013: 77.]
[44]
曹诗图. 几个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学说的初步构建[J]. 旅游研究, 2014, 6(1): 1-5. [Cao Shitu.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e several fundamental tourism theories[J]. Tourism Research, 2014, 6(1): 1-5.]
[45]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涂又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73. [Feng Youlan.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M]. Tu Youguang, 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73.]
[46]
严星雨, 杨效忠. 旅游仪式感特征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影响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 35(9): 104-112. [Yan Xingyu, Yang Xiaozhong.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he tourism experience and influence on 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ment[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9): 104-112.]
[47]
王衍用, 曹诗图. 对旅游开发中"以自然为本"理念的哲学思辨[J]. 旅游研究, 2012, 4(1): 11-15. [Wang Yanyong, Cao Shitu. Study of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about "nature-oriented" in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Research, 2012, 4(1):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