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22, Vol. 37 Issue (1): 171-180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1.019
0

引用本文  

张沈圆, 邢祖哥, 黄耿志.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格局[J]. 人文地理, 2022, 37(1): 171-180.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1.019.
ZHANG Shen-yuan, XING Zu-ge, HUANG Geng-zhi.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IES PATTER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J]. Human Geography, 2022, 37(1): 171-180.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1.01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22007,41930646);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11021018)

作者简介

张沈圆(1998-), 女, 山西长治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化研究。E-mail: zhangshy97@mail2.sysu.edu.cn

通讯作者

黄耿志(1986-), 男, 广东汕尾人,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E-mail: hgzhi3@mail.sysu.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8-30
修订日期:2021-12-08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格局
张沈圆 1,2, 邢祖哥 1,2, 黄耿志 1,2     
1. 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10275;
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珠海 519080
提   要:环南海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对外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产品层次,揭示了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格局,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与该区域的地缘经济竞合关系。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规模不断增大。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出口相似度较高,在世界市场存在较强的贸易竞争;与香港的竞争程度趋于下降,与台湾、越南的竞争程度趋于增强。②相比其他环南海国家(地区),中国大陆主要在第5类(化学及有关产品)、第6类(材料制成品,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等)、第7类如机械、运输等设备这3类产品贸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第4类(动植物油,油脂和蜡)、第3类矿物燃料等产品、第2类如不可食用原材料等产品、第1类饮料及烟草等产品以及第0类食物与活牲畜、SITC4(动植物油,油脂和蜡)等5类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弱。③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互补性总体上逐渐增强,其中与菲律宾、越南的贸易互补性增强最为明显。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的进出口贸易互补较强的领域是SITC7类产品,中国与文莱、印尼的进口贸易互补较强的领域是SITC3类产品。
关键词地缘经济    贸易竞争性    贸易互补性    环南海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IES PATTER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ZHANG Shen-yuan1,2 , XING Zu-ge1,2 , HUANG Geng-zhi1,2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Zhuhai), Zhuhai 519080, China
Abstract: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cooperatio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ribut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rade scale between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s increasing. China and Hongkong, Taiwan, Vietnam, Philippines, Singapore and Thailand have higher export similarity, stronger trad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and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with Hongkong tends to decline, and the degree of trade competition with Taiwan and Vietnam tends to be enhanced. 2)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has strong competitiveness in SITC5 (Chemicals and related products, n.e.s.), SITC7 (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 SITC6 (Manufactured goods classified chiefly by material). 3)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especially with 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
Key words: geo-economics    trade competitiveness    trade complementarities    South China Rim    
1 引言

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走向“陆海统筹”,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环南海国家(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对外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南海成为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热点区。中国除了坚决维护南海主权、保护地区政治稳定,也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通过加强地缘经济合作增加国家间的互信,减少政治分歧和摩擦。中国非常重视该地区的经贸合作,继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后,2020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而且有助于把握环南海区域地缘政治问题的性质,为中国处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等问题提供思路。

地缘政治可以理解为国与国、区域或民族依据地理空间和所处位置、历史地理等多种要素结合成为军事和政治联盟、联合(政治军事集团化)或是政治对立甚至遏制乃至战争的关系和演变过程[1]。地缘经济,意为国与国、区域或民族之间依据优势资源、经济结构、地理区位优势等要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化)及竞争、对立甚至遏制的经济关系[1]。伴随国家间经济利益等相互渗透,经济相互依存有助于维护稳定政治关系,且有利于促进协调的地缘政治关系[1]。地缘经济概念最初只是作为地缘政治概念的重要补充,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2]。当前针对地缘经济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学派:美国学派强调的是市场控制和经济争夺,俄罗斯学派注重的是国家战略目的,意大利学派则突出国际竞争与合作[3]。在当前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经济的合作有助于减少政治冲突。有不少学者关注中国周边的地缘经济及衍化概念地缘经济空间,指各国在其地理界线以外拥有经济利益的区域[4]

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接壤或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周边层次,指地理上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二涉及范围更广,指虽然在地理上未与中国临近,但在经济等领域具复杂联系[5]。其中,环南海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由周边层次和大周边层次两层地理经济空间组成,不仅在地理上(海洋)接壤,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都有众多交流。

目前,针对中国大周边层次的地缘经济开展了众多研究。马克·比森等人认为澳大利亚在对华关系方面存在欠缺,中澳贸易关系对澳大利亚国内政治环境产生巨大影响[6]。党琴等则关注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重要特征,认为南美洲对于提升中国地缘经济地位和拓宽中国地缘经济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7]。马腾等探讨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8]。综合两个层次的地缘经济空间也有较多研究,如王海燕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进行了比较研究[4],熊琛然发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双向互动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展经济体以及东盟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9]。李红等运用Citespace系统梳理并回答了基于中国视角的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研究发展路向问题[10]。王淑芳等重点探索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格局和机制[11]。然而,针对中国与环南海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的研究较少。宗会明等通过大量数据和HM指数等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格局[12],但未涉及地缘经济关系的讨论。最近,贺良辉等通过对环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贸网络关系分析,揭示时空演化下中国与环南海区域的经贸关系[13],但该研究主要基于总的进出口数据来分析整体贸易网络,缺乏在产品层次对中国与域内国家(地区)的贸易关系格局开展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大时代,中国周边地区地缘环境复杂,迫切需要重视对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心脏地带”、“缓冲地带”的研究[1]。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之间存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合作与竞争,理解其相互关系是中国周边地缘经济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4],也是作为地缘经济学的母体学科的地理学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之间地缘经济的发展状况,并进一步从产品层次细化不同种类的产品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最后讨论区域合作建议。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性质和变化,为加强区域经贸合作、促进和谐地缘政治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指的环南海国家(地区)包含了中国大陆(以下简称为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新加坡、柬埔寨和泰国共9个国家和3个地区。数据来源包括UN comtrade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等。根据联合国贸易产品标准分类,贸易产品类别定义如表 1所示[15]

表 1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 Tab.1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 Rev.3)
2.2 研究方法

针对国际贸易竞合关系等的研究已形成较完备的指标体系[16-20]。基于出口相似度(ESI)、贸易结合度(TCD)和贸易竞争性(CI)三类指数分析在世界市场中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各产品的贸易竞争状况,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一步分析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产品的结构、优势等特征[21]。其次通过贸易结构匹配程度(CC)、综合贸易互补性(TCI)和加权产业内贸易(G-L)这三类指数分析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往来的互补性。

2.2.1 贸易竞争性

出口产品相似度分析。出口相似度指数(export similarity index,ESI)由Finger和Kreinin提出[22],它常常被用来分析某共同市场中两国某类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相关性。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XjwkXiwk意为国际市场w中国j和国i各自对产品k类的出口额,XjwXiw分别表示国际市场w中,国j和国i的出口总额。0到100是ESIij的取值区间,结果逼近于100,意为国际市场中两国出口结构相似度愈高,竞争性愈强,反之亦然。在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中,除世界市场外,一般还需衡量中国与各环南海国家(地区)在欧盟市场、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的出口结构,本文仅涉及世界市场。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TCD)。由经济学家Brown A J提出[23],指国i对贸易伙伴国j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及贸易伙伴j国进口总额占国际进口总额的比例之比,该指标数值愈大说明国家间贸易往来愈密切。小岛清[24]等对该指标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明确了其实际价值和学术价值,有助于促进两国商品贸易密切联系[17]。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ijw表示ij两国及世界市场,TCD表示ij两国贸易的结合度,X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Mj表示j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当TCD > 1时,表明两国贸易联系紧密;TCD < 1时,则表明两国的贸易联系松散。

贸易竞争性指数分析。通过CCCS两指数来进一步评估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竞争性状况。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其中,CSCC分别为修正后的专业化系数和一致系数,ajkaik各自表示产品k类在ji两国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如果ajk = aik,即ji两国在产品k类中的出口结构趋于一致,则CSCC都将等于1,则两者算术平均值即贸易竞争性指数CI同样趋于等于1。当CI结果越接近1,表明两国间贸易结构相似程度愈高,反映两国潜在贸易中的竞争性愈高[25]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CA)。该指数是基于产品在i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与国际贸易中该商品所占比重之比,表现该国在各产品贸易方面的相对优势。RCA指数的计算公式:

(4)

其中,XwnXin表示国际和国in类产品的出口总额,XtwXti各自表示世界及国i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综上所述,RCA指数≥2.5,意为某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强;当1.25≤ RCA < 2.5,意为某产业在某国中出口的比重多于世界出口比重,揭示了在国际市场中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若0.8≤ RCA < 1.25时,意为某国某产业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倘若RCA < 0.8,意味着该国该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弱[17]

2.2.2 贸易互补性

分析指数的贸易结构匹配度。通过对比相同时间段内某国出口的结构与另一国进口的结构,可以较为明显地刻画出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基于一致系数及修正后专业化系数来进一步对比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

(5)

式中,CCCS分别是一致系数和修正后的专业化系数,aik表示产品k类占国i出口的总额比例,ajk表示产品k类占国j出口的总额比例。若国i产品k类的出口结构与国j产品k类的进口结构完全相符,则aik = ajk,则两个系数均= 1,该指数结果同样=1,即结果越接近1,表明两国的贸易合作性越强,潜在贸易可能性越大。

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TCIij)为分析某个国家或区域与另一个国家或区域贸易互补性密切程度的指标。当该国的主要产品出口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产品进口类型互相对应,国家间的贸易互补性结果就高,反之,国家间的贸易互补性结果就小。计算公式如下:

(6)

式中,指数结果表示a国对b国的产品综合贸易互补程度,表示国a产品k类出口额,Xaw表示国a产品出口总额,Xbwk表示国b产品k类进口额,Xbw表示国b产品进口总额,TCIab结果愈大表明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愈强。

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G-L)。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贸易互补性的指标。G-L指数分析计算公式:

(7)

式中,N表示产品的第n大类,Xab表示国a对国b产品第n类的进口额,Mab表示国a对国b产品第n类的出口额,G-L的指数区间为[0, 1],结果愈大表明两个国家之间产业内的贸易水平愈高,则贸易合作性愈低,反之表明贸易合作性愈高[26]

3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发展特征 3.1 贸易规模扩大,增长迅速

中国与环南海区域国家(地区)整体贸易规模扩大,增长迅速。2000年,中国大陆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为1241亿美元,2018年增长至11116亿美元,占2018年中国大陆对世界贸易总额的24%。在出口方面,中国大陆对环南海国家(地区)的出口额由2000年的671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6633亿美元,占2018年中国大陆对世界总出口额的26.60%。在进口方面,中国大陆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进口额从2000年的571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4483亿美元,占2018年中国大陆对世界总进口额的21%。2018年中国对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顺差为2150亿美元,是2000年贸易顺差的21.5倍。

3.2 中国贸易伙伴从以港台为主转向较平衡的贸易格局

2000年,中国大陆在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伙伴主要是香港和台湾地区,其贸易额占中国大陆在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总额的68%,其中与香港的贸易额占比为43.50%。2018年,中国的贸易伙伴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的贸易额占比下降至48%,而与环南海国家(港澳台地区除外)的贸易额占比达到51.40%。其中,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增长最为显著,贸易占比由2000年的2% 增长至2018年的13.30%。越南成为除港台地区以外中国大陆在该区域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大陆在该区域(除港台之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贸易额占比达9.80%,其次是泰国、新加坡、印尼。中国大陆与澳门的贸易占比较低,且2000—2018年期间由0.64%下降至0.28%。

3.3 贸易产品以机械及运输设备、材料制成品,轻纺材料、橡胶材料、矿冶材料等与杂项制成品为主

图 1显示,2000年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额最高的前三大产品依次是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6(材料制成品,轻纺材料、橡胶材料、矿冶材料等)和SITC8(杂项制成品),三者占比分别为39.4%、23.0%和16.3%。2018年,主要的产品仍然是这三类,但各自比重有所变化,分别变为56.3%、11.7%和11.1%,即贸易领域更集中于机械及运输设备。结合经济结构特点判断,环南海国家(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7],20世纪70年代后,环南海各国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引进外资,鼓励工业品出口,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与环南海国家在SITC6、7、8三类工业制成品中的竞合关系更加明显。

图 1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产品贸易额比重 Fig.1 Proportion of Product Trade Volume of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中国在环南海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逐渐深化,出口产品以第5类如化学品等产品类别、第6类如轻纺加工品、橡胶加工品、矿冶加工品等材料制成品、第7类如机械,运输设备等、第8类如其他制成品、第3类如矿物燃料等产品为主(表 2)。中国向澳门地区主要出口SITC3类产品,出口占比达26.14%;向泰国主要出口SITC7类产品,出口占比达42.36%;向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地区)出口的SITC6和SITC7类产品,占比较大,是中国主要的产品出口区域。

表 2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主要产品及其比重 Tab.2 Main Product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中国主要从环南海国家(地区)进口除SITC4(动植物油,油脂和蜡)类外的其余产品,且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随国家不同有较大差异(表 2),这与各环南海国家(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关。中国从澳门地区进口的产品主要为SITC5类产品和SITC1(饮料和烟草)类产品,进口占比分别为45.56%和29.94%;从柬埔寨进口SITC6和SITC8两类产品,其中SITC6类产品占比26.56%,SITC8类产品的进口占比达43.05%,制衣业作为柬埔寨工业的主要支柱[27],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与中国在该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更强,在杂项制成品如家具制造业等方面也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香港、印尼和泰国向中国供应的SITC2(不可食用原材料,燃料除外)产品,占比均达到14%及以上。中国从印尼、马来西亚进口SITC3类产品的比例分别为33.19%、19.64%。SITC2、3类产品是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向中国主要出口的产品,印尼和泰国同处于工业化中期,农业在经济结构中仍占重要地位。文莱主要依靠油气资源发展,是一个特殊的资源型经济体,所以中国从文莱进口SICT3类产品的比例为49.74%。SITC5类产品在香港、澳门、文莱、新加坡、泰国的进口比例也很高。中国对SITC7类产品的进口涉及到多个国家(地区),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和泰国。新加坡处于工业化后期,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发达,在机械和运输设备等产品贸易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经济占比较大,在机械设备如农业机械等方面存在合作潜力。当前中国并未从环南海国家(地区)大量进口SITC4类产品,从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等角度考虑,可能原因在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SITC4类产品在中国进口市场上并不具有较大优势。

4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 4.1 贸易竞争性 4.1.1 出口相似度较高,在世界市场贸易竞争中有所增强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较高,贸易竞争有所增强。表 3显示,中国与区域内各经济体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较高,存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其中,中国与中国台湾、越南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大于80,在世界市场的贸易竞争最大。中国大陆与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出口相似度在70—80之间,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竞争也较为激烈。在世界贸易市场上,与中国竞争最小的国家是文莱,这与文莱是一个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石油出口的经济结构有关。

表 3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出口相似度指数 Tab.3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ESI) of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从2000到2018年的发展变化看,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出口相似度下降,但与台湾的出口相似度有较大增加,说明在此期间,中国大陆经济由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在世界市场上与香港的贸易竞争有所降低,而与台湾的贸易竞争显著增强。第二,中国与越南的出口相似度有显著增加,ESI数值由53增加到84,表明越南正成为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对手,这与越南过去十几年大力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有紧密关系。此外,在世界市场上与中国的贸易竞争增强的国家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其中与新加坡的贸易竞争程度增加了近1倍。

4.1.2 对外贸易结构较为相似,国家间贸易竞争性较强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较为相似,贸易竞争性较强(表 4)。贸易竞争性指数(CI)刻画了国家间的贸易结构,指数越趋近1,表明国家间贸易结构越一致,贸易竞争性越强。表 4显示,除文莱、柬埔寨之外,中国与区域内多数经济体的贸易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CI指数在0.50至0.90之间。在港澳台地区,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的贸易结构相似度均较高,不同的是,2000—2018年中国大陆与香港的贸易结构相似性减小,而与台湾的贸易结构相似性增强,说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竞争性日益加强。

表 4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竞争性CI指数 Tab.4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CI) of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2000—2018年,与中国的贸易结构相似性增强的国家有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中国与越南的CI指数从0.59增加至0.90,接近1,说明双方的出口贸易结构非常相似,贸易竞争性很强。中国与新加坡的CI指数从0.40增长至0.80,增加了1倍,贸易竞争性加强。印尼是唯一一个与中国的贸易结构相似度显著下降的国家,由0.71下降至0.55,说明印尼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下降。此外,中国与泰国的CI指数没有显著增长,从0.81增加至0.86,双方贸易结构相似性也较强。

4.1.3 中国在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刻画各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表 5显示,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在第0类(食品和活畜),第1类(饮料及烟草),第2类(不可食用原材料,燃料除外),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第4类(动植物油,油脂和蜡)等类产品贸易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在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在SITC6(材料制成品,轻纺材料、橡胶材料、矿冶材料等)、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成品)等3类产品中,中国具有较强竞争力。

表 5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产品贸易部分比较优势分析 Tab.5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of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2000—2018年,中国大陆在SITC0—SITC4类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减弱,在SITC5—SITC8类产品上的竞争力有所增强,在SITC9类产品上竞争力未发生明显变化。香港在SITC7类和SITC9类产品上竞争力有所增强。澳门在SITC0、1、4、6、7类产品上竞争力明显增强。台湾除在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类产品中的竞争力有较为显著的增强之外,其他产品的竞争力或减弱或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新加坡在SITC7、8、9类产品上的竞争力有较为显著的增强,其他产品的竞争力或减弱或未发生明显变化。越南在SITC6、7类产品的竞争力有所增强。菲律宾在SITC1、2、4类产品上的竞争力增强。印尼在SITC1、4、5类产品上的竞争力增长明显。马来西亚在SITC3、4、5类产品上的竞争力增长明显。

上述分析表明:①2000—2018年,区域内产品贸易竞争力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与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加入全球化分工有关,如越南和菲律宾。②中国着重于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材料制成品,轻纺材料、橡胶材料、矿冶材料等;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成品等)的贸易出口,但面临着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和泰国的竞争。③在初级产品(包括食品和活畜;饮料和烟草;不可食用原材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动植物油,油脂和蜡)中,中国的竞争力较弱,这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有关,也说明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在初代产品贸易中具有较大互补性,产业链合作潜力大。

4.2 贸易互补性 4.2.1 贸易结构匹配指数总体上逐渐上升,贸易互补性较强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结构匹配指数总体上逐渐上升,贸易互补性较强。贸易结构匹配程度指数通过对比特定时间段内某国的出口结构与别国的进口结构进行比较和计算,指数越接近于1,说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愈高。表 6显示,2000—2018年间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结构匹配指数处于0.50—1.00之间,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中国大陆与香港之间的贸易结构匹配指数变化不大,香港是环南海国家(地区)中与中国贸易匹配程度最高的地区,保持在0.86以上,表明中国大陆与香港的贸易合作程度高。中国与澳门的贸易匹配程度有所降低,互补性减弱。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匹配程度在波动中有所上升,贸易互补性有所增强。

表 6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结构匹配程度指数 Tab.6 Trade Structure Matching Index of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中国大陆与越南、菲律宾的贸易结构匹配程度很高,贸易互补性指数达0.85以上。尽管越南在世界市场的贸易中逐渐成为中国的竞争者,但双方存在大量贸易往来,贸易互补性较高。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互补性在2011年达到历史最低,这可能与2011年菲律宾就南海领土纠纷向联合国提出抗议的事件有关。但2012年以后,双方贸易互补性迅速恢复并不断上升,说明双方有很大的贸易合作潜力。

中国大陆与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尼、泰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匹配程度逐渐上升,表明贸易往来不断深化,贸易互补程度不断提高。但相比而言,中国与印尼的贸易互补性相对较低,未来尚有贸易合作的空间。中国与柬埔寨之间的贸易结构匹配程度最低,位于0.58—0.72之间,双方贸易合作程度不高。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与香港、台湾、越南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结构匹配程度较高,双方可围绕现有产业链中互补部分展开区域产业链合作,提升产品质量、产业效率和往来贸易紧密程度,共同创造价值。

4.2.2 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较强的出口贸易互补,在能源产品存在较强的进口贸易互补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较强的出口贸易互补,在能源产品存在较强的进口贸易互补。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TCI)用于衡量国家间各产品贸易互补程度。当该国的主要产品出口类型和其他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型相一致时,国家间贸易的互补性指数愈大,反之,国家间贸易的互补性指数愈小。图 2显示,中国出口与环南海国家(地区)进口具有较强贸易互补性的产品主要是SITC6(材料制成品,轻纺材料、橡胶材料、矿冶材料等)、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图 2显示,中国进口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出口的贸易互补性主要是SITC7类产品,并在少数几个产品类别上与某些国家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综合来看,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之间在SITC7类产品上存在频繁的行业内进出口,说明双边在此类产品生产网络中存在高度的合作和依赖关系。此外,中国与文莱、印尼在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类产品上有较强的进口贸易互补性,表明中国对文莱和印尼有相对较大的能源产品需求。因此,中国可围绕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与环南海国家(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但同时由于此类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中较低层次,未来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问题,发挥科技创新、研发设计、品牌营造的作用,引领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在相关产品上逐渐提高高附加值环节比重,推动价值链向两端攀升。中国可围绕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与文莱和印尼形成产业链合作,自身注重产业链中下游如汽车制造行业、工程机械、船舶制造的发展。

图 2 2018年中国与环南海出进口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Fig.2 Comprehensive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of Exports in China and Imports in Countrie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18 注:资料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
4.2.3 在不同产品中存在差异化的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在不同产品中存在差异化的产业内贸易互补性。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刻画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联系,结果愈大显示各个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愈高,贸易的互补性愈低;否则就显示贸易互补性愈高。图 3显示,中国与菲律宾在SITC1(饮料和烟草)、SITC2(不可食用原材料,燃料除外)、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SITC4(动植物油,油脂和蜡)、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8(杂项制成品)、SITC9(SITC中未分类产品)类产品的G-L指数较低,互补性较高。

图 3 2018年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间产业内贸易指数 Fig.3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18 注:资料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

中国与印尼仅在SITC2、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的G-L指数较低,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较高。中国与马来西亚在SITC2、3、4、6(材料制成品,轻纺材料、橡胶材料、矿冶材料等)、8、9类产品的G-L指数较低,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较高。中国与文莱在除了SITC2之外的产品中的G-L指数较低,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较高,而在SITC2类产品上文莱对中国出口占有主导地位,产业内互补性较低。中国与越南在SITC1、5、6、9类产品的G-L指数较低,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较高。中国与新加坡在SITC2、5、6类产品的G-L指数较低,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较高。中国与柬埔寨在除了SITC8之外的产品类别的G-L指数较低,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较高。中国与泰国在SITC2、3、4、6、9类产品的G-L指数较低,产业内贸易互补性较高。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在多个产品上均有广泛的贸易合作空间,中国应根据自身产业情况,与相关国家(地区)展开区域间产业链合作,在领导区域生产网络中,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和协作。

5 结论与启示

环南海国家(地区)贸易发展迅速,是亚太地区活跃的经济区域,也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区域。随着中国大陆的产业转型以及其他环南海国家(地区)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发展,中国与区域内各经济主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发生着变化。

(1)在竞争性格局方面,区域内经济主体在世界市场的贸易竞争性日益增大,区域内部贸易联系日益紧密。在港澳台地区内,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竞争性增强,与香港、澳门的贸易竞争性有所减弱;在其他环南海国家,中国与越南的贸易竞争性发生显著的增强,与新加坡、菲律宾的贸易竞争性亦有所增加,与文莱、柬埔寨等资源型和较落后国家的贸易竞争性减弱。在具体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方面,中国在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材料制成品,轻纺材料、橡胶材料、矿冶材料等)、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成品)等四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未来需进一步整合优化产业链,实现环南海国家(地区)产业链增值。

(2)在互补性格局方面,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不断增强。港澳台地区受政策、经济结构等的影响,与中国大陆在多个产品上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产品类型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如SITC7和SITC6类产品,进口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产品类型是能源密集型产品,如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类产品。各国资源禀赋和互补性的差异,奠定了区域间产业链贸易合作的基础。此外,由于区域内经济主体发展阶段不一,中国与不同经济主体的产品贸易互补强度存在差异,如中国与文莱、柬埔寨之间具有较强贸易互补的产品类型最多,其次是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而与新加坡、越南、印尼之间具有较强贸易互补的产品较少。环南海各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模式不一,对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格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菲律宾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经济占比较大,出口产品以SITC0—SITC4等类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不发达;印尼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农业占主要地位,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主要出口产品如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等,与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关系明显;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与印尼相似,拥有更丰富的动植物油等资源,同时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文莱主要依靠油气资源发展,经济结构单一,其他产业发展薄弱,与中国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越南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基础强,但工业基础薄弱,在能源产品方面存在较强的合作潜力;新加坡是环南海国家中唯一一个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国家,在工业制成品等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柬埔寨处于工业化初期,以传统农业为主,与中国在初代产品上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泰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是其主要的优势产业,在农业资源上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本文对促进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有三点启示。其一,认识到中国和环南海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及其演化,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贸易关系应该逐步加强并侧重于保障产业链供需安全与畅通,巩固全球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关系。近20年,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且与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各有不同,其中与港澳台的贸易关系始终比较密切,与其他国家也出现明显增长。2018年,越南成为除港台地区外中国大陆在环南海国家(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文莱基于依靠资源发展的特点,虽与中国间的贸易往来不频繁,但依旧是中国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家。与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贸易竞争性较强,可以进行区域产业的一体化合作,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性较强,可以形成较好的互补关系,基于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战略的逐步优化,环南海国家(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环南海国家(地区)内不同产业产品链,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其二,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在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上可以形成区域合作关系,在其他产品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合作。在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形成互补,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形成区域合作。但产业间的合作和竞争并不是固定的,随着各自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发展等不断发生变化,因此2020年“RCEP”协定的签署加强和稳定区域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其三,合理探索中国与环南海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针对不同国家内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及与中国贸易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在SITC6、SITC7等细分产品领域构筑产业链,实现资本、技术与商品贸易,并通过政治磋商、跨国公司合作等方式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 杜德斌.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 地理学报, 2013, 68(6): 723-727. [Lu Dadao, Du Debin. Some thoughts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studi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6): 723-727.]
[2]
黎鹏, 闫俊.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经济的关联驱动要素分析[J].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 1(4): 13-18. [Li Peng, Yan Ju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geo-economy correlation[J]. Statis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20, 1(4): 13-18.]
[3]
李正, 陈才, 熊理然. 欧美地缘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及其内涵特征探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1): 10-18. [Li Zheng, Chen Cai, Xiong Liran. An analysis on the theory origin and development vein of geo-economics abroad[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4, 23(1): 10-18.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4.01.002]
[4]
王海 燕".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合作比较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1): 18-29. [Wang Haiyan.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geo-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BOR[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0, 29(1): 18-29.]
[5]
黄耿志, 张虹鸥, 王洋. 东盟内部差异性及其对中国地缘经济合作的启示[J]. 热带地理, 2015, 35(5): 613-616. [Huang Gengzhi, Zhang Hongou, Wang Yang. The internal difference within ASE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geo-economic cooperatio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5): 613-616.]
[6]
马克·比森, 李福建. 中澳关系: 地缘政治抑或地缘经济?[J]. 国际问题研究, 2012, 54(3): 38-49. [Mark Beeson, Li Fujian. China-Australia relations: Geopolitical or economic geography[J].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2, 54(3): 38-49. DOI:10.3969/j.issn.0452-8832.2012.03.004]
[7]
党琴, 胡伟, 葛岳静, 等. 中国与南美洲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061-2075. [Dang Qin, Hu Wei, Ge Yuejing, et al. Geo-economic linkages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10): 2061-2075. DOI:10.11821/dlxb202010003]
[8]
马腾, 葛岳静, 刘晓凤, 等. 中美两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格局比较[J]. 经济地理, 2018, 38(3): 1-10. [Ma Teng, Ge Yuejing, Liu Xiaofeng, 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evolution of geo economy of China and the US in South Americ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38(3): 1-10.]
[9]
熊琛然, 王礼茂, 屈秋实, 等.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双向互动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5): 11-23. [Xiong Chenran, Wang Limao, Qu Qiushi, et al. Study on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geo-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 28(5): 11-23.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9.05.2018134]
[10]
李红, 韦永贵, 徐全龙. 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经济合作研究进展——以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为例[J]. 热带地理, 2015, 35(5): 719-729. [Li Hong, Wei Yonggui, Xu Quanlong. Progress in geo-economic cooperation research from China's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5): 719-729.]
[11]
王淑芳, 刘玉立, 葛岳静, 等. 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研究综述[J]. 热带地理, 2015, 35(5): 730-738. [Wang Shufang, Liu Yuli, Ge Yuejing, et al. Review on geo-economy between China and ASEA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5): 730-738.]
[12]
宗会明, 郑丽 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格局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8): 1-9. [Zong Huiming, Zheng Lili.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One Road"[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8): 1-9.]
[13]
贺良辉, 薛德升. 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地缘经贸关系动态演化探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3): 469-479. [He Lianghui, Xue Desheng. Evolution of geo-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mong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South China Sea[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0, 29(3): 469-479.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111]
[14]
毛汉英.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3): 289-302. [Mao Hanying.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China's strategi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3): 289-302.]
[15]
赵亚博, 刘晓凤, 葛岳静. 中国与中亚地区贸易与商品格局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40(7): 93-103. [Zhao Yabo, Liu Xiaofeng, Ge Yuejing. Analysis of trade and commodity pattern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7): 93-103.]
[16]
孙致陆, 李先德.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 39(12): 68-78. [Sun Zhilu, Li Xiand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up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rade complementarities,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growth potential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3, 39(12): 68-78.]
[17]
吕宏芬, 俞涔. 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2, 38(2): 56-64. [Lv Hongfen, Yu Cen. 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Brazi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2, 38(2): 56-64.]
[18]
韩永辉, 罗晓斐, 邹建华. 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 世界经济研究, 2015, 34(3): 89-98, 129. [Han Yonghui, Luo Xiaofei, Zou Jianhua. Study o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 Asia: Taking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as background[J]. Word Economy Studies, 2015, 34(3): 89-98, 129.]
[19]
王广宇, 张倩肖, 董瀛飞.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J].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37(3): 136-143. [Wang Guangyu, Zhang Qianxiao, Dong Yingfei.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ak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s the background[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6, 37(3): 136-143.]
[20]
陆根尧, 王晓琳. 中日自由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37(11): 64-76. [Lu Genyao, Wang Xiaolin. 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Sino-Japanese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1, 37(11): 64-76.]
[21]
何敏, 张宁宁, 黄泽群.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 37(11): 51-60, 111. [He Min, Zhang Ningning, Huang Zequn. Analysis o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agricultu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 37(11): 51-60, 111.]
[22]
Finger J M, Kreinin M E. A measure of "export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s[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79, 89(356): 905-912. DOI:10.2307/2231506
[23]
Brown A J. Applied Economic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47.
[24]
Kojima K. Japanese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erms of trade[J]. The Annals of the Hitotsubashi Academy, 1958, 8(2): 143-168.
[25]
桑百川, 杨立卓. 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关系——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 经济问题, 2015, 37(8): 1-5. [Sang Baichuan, Yang Lizhuo. China's trading relations with the countries of "One Belt, One Road": Based on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trade complementarities[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5, 37(8): 1-5.]
[26]
王金 波".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贸易潜力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 亚太经济, 2017(4): 93-100, 175. [Wang Jinbo. Study on trade potential of "One Belt, One Road" economic corridor: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ade complementarity,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J]. Asia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7(4): 93-100, 175.]
[27]
张虹鸥, 黄耿志. 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发展与区域合作[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74-97. [Zhang Hongou, Huang Gengzhi.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east Asia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8: 7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