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22, Vol. 37 Issue (1): 46-53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1.006
0

引用本文  

王楚君, 王亚力, 周扬. 新建古镇的本真化与空间生产研究——以古北水镇为例[J]. 人文地理, 2022, 37(1): 46-53.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1.006.
WANG Chu-jun, WANG Ya-li, ZHOU Yang. AUTHENTICATION AND SPATIAL PRODUCTION OF NEWLY CONSTRUCTED ANCIENT TOWNS: A CASE STUDY OF GUBEI WATER TOWN[J]. Human Geography, 2022, 37(1): 46-53.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2.01.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9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GZDZ17)

作者简介

王楚君(1994-), 女(土家族), 湖南吉首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社会文化地理。E-mail: osokun_wangchujun@yahoo.co.jp

通讯作者

王亚力(1965-), 男, 湖南桃源人, 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旅游开发。E-mail: wangyali6835@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5-07
修订日期:2021-09-30
新建古镇的本真化与空间生产研究——以古北水镇为例
王楚君 1, 王亚力 2, 周扬 2     
1. 北海道大学 国际广报传媒与观光学院, 札幌 001-0017;
2. 湖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常德 415000
提   要: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新建古镇”的概念,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总结四种本真化模式,对接空间生产三元组,搭建“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古北水镇为例,分析新建古镇的文化活态呈现,结论如下:①被感知空间由决定型物质构建模式主导,从感官层面凸显物质空间的历史感;②概念化空间是历史文化呈现的结果,体现话语构建的过程;③亲历性空间基于游客个人本真体验的积累效应;④三元空间在本真化过程中不断交织互动。被感知空间与概念化空间相辅相承,亲历性空间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形成,又分别反哺前两者。文章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基于中国的旅游实践,解构、拓展西方的本真化概念,指导新建古镇的空间规划和文化呈现,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建古镇    本真化    本真性    空间生产    文化呈现    
AUTHENTICATION AND SPATIAL PRODUCTION OF NEWLY CONSTRUCTED ANCIENT TOWNS: A CASE STUDY OF GUBEI WATER TOWN
WANG Chu-jun1 , WANG Ya-li2 , ZHOU Yang2     
1.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Tourism Studies, 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 001-0017, Japan;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Hun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a concept of "newly constructed ancient t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emphasizing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After summarizing four modes of authentication, namely top-down material construction, top-down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bottom-up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bottom- up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eveloped the "authentication- spatial production" framework by incorporating theories of authenti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a case study of Gubei water town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as well as methods for cultural acti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within Gubei water town. Conclus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perceived space was constructed by the water town company with the authentication mode of the top-down material construction. "Renovating the new as old" was adopted as a principle producing the sens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a brand-new material space. 2) The conceived space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that embody the process of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3) The experiential space relie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ourists' individual authentic experiences. 4) During the process of authentication, elements of the spatial triad consistently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 newly constructed ancient towns    authentication    authenticity    production of spac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1 引言

新建古镇一般泛指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新修重建的传统社区和历史街区,是后现代潮流下旅游古镇开发的一种极端案例。自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新建古镇,截止2021年3月,至少已有88处新建古镇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称其为“模仿式古镇”[1]、“仿古商业街”[2]、“仿古城”[3],视其为多种文化碎片拼接而成的产物,将其等同于提供娱乐活动和消费服务的主题公园或商业场所。因而,其意义不在于展示真实的地域文化,而是通过融合各色文化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提高顾客的消费体验[4]。当下大众旅游的娱乐性质和商业目的不可忽视,然而旅游的学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建构文化认同等等深刻意义更值得被提倡。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标志着文旅融合将成为今后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意味着旅游应当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5]。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学者指出复建新修的历史街区作为历史场景的再现,是舞台化的遗产呈现方式[6],同时也增强文化的展示性和可参观性,是文旅融合的有效手段[7]。因此,笔者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新建古镇”的概念,强调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建构主义没有像后现代主义一样彻底否认历史文化的真实存在,而是主张它们永远处于不断被构建的过程之中[8]。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新建古镇”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重构,具有真实性。因此,它不是纯粹商业目的驱动下的产物,更不是极度娱乐化且缺乏内涵的文化模仿,而是增强族群文化记忆、建构地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9]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新建古镇旅游开发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出现以下问题。实操层面上,后现代主义停留在文化的模仿与复制,轻视文化的合理解释与活态呈现[10];迎合顾客的猎奇心理,随意捏造并不存在的“传统文化”[11];忽视地域文化资源盲目跟风开发,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鬼城”现象。学术层面上,现有研究大多移植西方主题公园的研究范式。比如,Ong与Jin认为清明上河园是对北宋开封的二重模拟,不具备历史本真性,游客也并不在意历史文化的真实,而是忙于确认流行文化中关于北宋时期的文化符号[12]。Duan等分析游客在清明上河园内的本真性感知,他们发现比起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客体本真性,游客更加重视由游戏等旅游活动激发的感官体验[13]。彝人古镇的一系列文章也视大部分游客为追求娱乐的后现代旅游者,并认为彝人古镇未能展现真实的彝族文化,而是搜罗陈列各式文化的大观园[14]。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主题公园研究范式,将游客简化为沉浸于极致娱乐与感官体验的享乐者,弱化旅游的反思功能和教育意义,未能从遗产活化与文化呈现等方面深入探讨新建古镇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效益。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后现代主义与本真性之间的矛盾。Wang Ning曾评价道,后现代主义是本真性研究的埋葬者,现代科技让不真实看上去更加真实,因而人们不再追求本真性[15]。然而一旦涉及遗产旅游和文化旅游,游客追求历史文化的怀旧体验,本真性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16]。本真性包含客体对象、文化符号、游客体验等多维度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可信性[17],常作为主要理论,用于衡量历史遗迹的保存程度、文化传统的再现效果以及游客的历史文化感知体验[18]。新建古镇的语境下,本真性研究有助于明确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内涵的价值判断和恰当表达,避免文化的滥用与捏造,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讨论,在保证新建古镇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为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学术探讨应明晰:如何在缺乏历史底蕴的新建古镇中活化遗产、再现文化,生产出真实的历史文化体验?为回答以上问题,文章聚焦于新建古镇的本真性建构过程,即本真化过程。引入空间概念,搭建新建古镇的“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从多维空间的角度,明确本真化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古北水镇为案例,结合多主体视角检验该分析框架,为新建古镇的规划营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新建古镇的“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新建古镇是历史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重构。作为文旅融合的有效手段,新建古镇既是地域文化的再现载体,也是历史遗产的活化方式。不同于故宫、兵马俑等文化遗产,新建古镇大多凭空而建,缺乏历史遗迹的支撑,主要体现建构主义本真性。新建古镇的本真性建构(即本真化)机制与效果直接关系到遗产文化能否得到活态呈现。

2.1 建构主义本真性与四种本真化模式

旅游本真性是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其中,建构主义本真性认为旅游吸引物的本真性并非固有且静止,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8]。因此,本真性不再是物体的属性,而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及结果[19]。不同利益主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本真性建构[20],比如景区管理者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结合游客需求,提炼形成本真性;游客不仅通过身体、情感与环境的互动体验本真性,更以这样的互动塑造外部环境及其本真性[21]

Cohen E与Cohen S A意识到建构主义本真性不只是静态的结果,更是本真性建构的动态过程。由此,他们提出了本真化的概念,并根据权利方的不同以及话语或物质的表现形式发展出了“冷—热”本真化模型[22]。冷本真化的权力集中于特定的机关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客观的科学知识为准则,通过由上至下的判断和宣告而实施,以符号和话语的构建为表现形式,其过程是瞬时完成且静态的,可以将其总结为决定型话语构建。相对地,热本真化的权力分散于每一个个体,以主观的信念、奉献为基础,通过由下至上的身体、情感参与而实施,需要不断地重复累积才能形成,其过程是渐进且动态的。参与者的情感、信念、期望通常以花、蜡烛、涂鸦等物质的积累为表现形式,因此热本真化可以称为累积型物质构建。此外,研究者们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由下至上的累积型话语构建模式,如以红色旅游为例,收集网络短视频并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短视频的累积和传递如何实现本真性的话语构建[23]。其次,由上至下的物质修建是大众旅游景区及新建古镇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本真性建构的基础步骤,它最明显地体现了旅游发展对空间的利用和改变,也直接影响到游客与环境的身体互动,因此将其作为决定型物质构建模式单独列出。综上,基于“冷—热”模型可以拓展出四种本真化模式:决定型物质构建、决定型话语构建、累积型物质构建以及累积型话语构建。

2.2 本真化与空间生产的耦合性

分析本真化机制的先决条件是明确四种本真化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Cohen E与Cohen S A曾表明“冷—热”本真化模式在实际情况下不会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影响,共同建构本真性[22]。然而他们未能从理论层面解释清楚不同本真化模式基于什么样的媒介、以怎样的方式交织互动。结合空间的生产和变化可以明晰四种本真化模式之间的互动方式。理论依据有2点:①MacCannell曾指出舞台化的本真性建构实质就是在旅游场景下对社会空间的重置[24]。这不仅表明本真性建构具有空间性,更意味着本真化过程依赖于空间的生产与变化,且以空间为最终表现形式。②空间对本真性体验至关重要[25]。游客通过与空间的互动体验本真性,同时也以这种互动参与空间塑造以及本真性建构[26]。因此,开发者、游客等不同主体以空间为媒介进行协商互动,本真化机制可以从空间的角度进行细化分析。

Lefebvre的空间理论中权力以空间生产的方式具体化,他提出了空间生产三元组:空间的实践是被感知空间,承载着社会构成物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以及结果;空间的表征是概念化空间,体现了统治群体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所表达的意识形态;表征的空间是直接被居民或使用者亲身体验的空间,即亲历性空间[27]。基于空间生产三元组,Soja提出三种空间认识论:第一空间认识论注重空间的客观性和物质性,近似于被感知空间;第二空间认识论主张“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生产空间知识,力图以主观对抗客观,近似于概念化空间;第三空间认识论是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二元论的肯定性解构和启发性重构,具有高度开放性,融合主体性与客体性、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高度接近亲历性空间[28]。空间生产理论明确空间的三个维度,从多维互动的角度明晰空间生产机制。这一特点使得空间生产理论能为分析本真化机制提供理论切入点。

2.3 新建古镇的“本真化—空间生产”机制 2.3.1 新建古镇语境下的本真化与空间生产三元组

与丽江等有原住民的古镇不同,新建古镇往往由旅游开发商统一规划,涉及的利益主体一般有开发者、个体商家和游客。每类主体拥有不同的本真化权力,对应不同的本真化模式。其中,开发者对新建古镇的修建及运营拥有绝对主导权,对应决定型(物质/话语)构建模式。个体商家和游客对于新建古镇的本真化权力分散于每个个体,对应累积型(物质/话语)构建模式。

空间生产三元组可以拓展如下:被感知空间是新建改造的物质空间,也是游客的身体直接感受到的旅游空间;概念化空间作为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既是基于当地历史文化提炼出的旅游符号,也是游客通过媒介和经验形成的对于新建古镇的理解和观念[29];亲历性空间以游客为中心展开,连结客体与主体、真实与想象,是游客在新建古镇的综合体验空间[30]

2.3.2 本真化驱动下的三元空间形成过程

新建古镇的空间生产过程中,每个空间维度的主导者与参与者都不同,相应地本真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如图 1)。被感知空间是由开发者根据设计蓝图凭空新建的物质空间,是决定型物质构建的结果。概念化空间生产基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选择、剪切与重组,在初期由开发者的决定型话语构建模式主导。后期,随着个体商家入驻古镇,商家们根据自己对古镇文化定位的理解,开展各色商业活动,体现了累积型话语构建的过程。亲历性空间基于被感知空间与概念化空间形成,由游客主导。游玩过程中,游客通过看、听、嗅、触等身体感官与被感知空间互动。同时,图文展示、活动展演等概念化空间的活态呈现触发游客关于历史文化的理性判断和主观情感。身体现象学的哲学启示下,身心二元论被打破,旅游体验形成过程中心智、身体与情景相互交融[31]。新建古镇的场景中,游客在被感知空间中的身体互动与概念化空间所触发的认知互动相互促进、交融,最终形成游客的个人本真体验。这种个体体验在旅游现场伴随着游客主体间的聚集与交流而积累,最终通过留言簿、许愿牌等实体物质以及视频、照片等虚拟物质的增加而呈现,体现了游客的累积型物质构建过程。同时,个体体验中包含游客关于新建古镇的理解和观念,这些私人化的认知体验以网络游记、评论等形式累加,体现了游客的累积型话语构建过程。最终,游客的个体体验于现场和网络不断积累,从而形成融合了被感知空间和概念化空间,且超越二者的第三空间即亲历性空间。

图 1 新建古镇的“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 Fig.1 "Authentication-Spatial Production" Analysis Framework of Newly Constructed Ancient Towns
2.3.3 基于三元空间互动的四种本真化模式互动

新建古镇的空间生产过程中,三元空间不断互动影响,以此为载体,不同本真化模式交织互动。首先,新建古镇的被感知空间是基于某一历史时期地域建筑文化的复建,因而携带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概念化空间生产虽然是话语构建过程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物质性媒介,比如开发者新修酒坊以实物展示传统酿酒工艺,商家展演工艺品制作过程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被感知空间与概念化空间相辅相承,与之对应的物质构建模式与话语构建模式相互促进。其次,亲历性空间基于游客与被感知空间的身体互动、与概念化空间的认知互动,在现场和网络上积累形成,结合了累积型的物质构建和话语构建模式。后期,逐步发展壮大的亲历性空间直接介入或间接影响被感知空间和概念化空间的形成,如游客通过许愿牌等物质形式的累积参与被感知空间建设,通过网络作品等非官方表征介入概念化空间的建构。由下至上的累积型本真化模式从而影响由上至下的决定型本真化模式,形成对抗或促进的效果。

3 案例介绍和研究方法

古北口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有近4500年的建制历史,历来被看作万里长城沿线上战事最多的关隘之一。2010年,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简称水镇公司)借鉴乌镇的开发模式,依托司马台长城景区,在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的原址上开发古北水镇。选取古北水镇为案例,检验“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理由如下:①水镇是凭空想象的新建古镇,也是对古北口地区历史文化的活态呈现。新京报曾评价道:“长城符号赋予了古北水镇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古北水镇也给长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32]。②2014年水镇开园以来客流量稳定,是国内新建古镇中的成功案例之一。有助于检验亲历性空间的形成、三元空间互动以及不同本真化模式互动。

于2019年8—9月、2020年11—12月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①对水镇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植被状况、文化展示、活动展演等方面进行深入观察。与工作人员、游客互动,并观察园内的主体间互动。②抽取20人实施深度访谈:搬迁移民(I01— I03),水镇工作人员(I04—I09),长城工作人员(I10— I12),游客(I13—I20)。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围绕3个主题展开:物质空间的设计及建设过程;历史文化的选取及展示方法;游客的身体、情感、认知体验及主体间互动。于2020年4—6月收集文本数据:收集古北口镇及司马台村的地方志等相关文献,深入理解水镇中展示的历史文化;收集开发规划及营销管理文本,了解水镇的空间规划和文化策划;收集网络上相关报道、文章、人物采访,从侧面了解政府对水镇的态度以及开发者的设计理念。

4 古北水镇的“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

古北水镇选址于司马台长城脚下,吸纳江南水乡的空间布局,结合北方特色民居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镇形式。设计者陈向宏在一次采访中解释道:“(水镇)有点儿无中生有的意思……北方人觉得这是南方,南方人觉得这是北方,不论哪里人,都能在这儿品味异乡的新奇,又能找到故乡的影子” [33]。水镇的设计没有停留在南方水乡空间布局与北方建筑风格的简单拼接,而是强调合理性。新建与古镇,南方与北方,长城与水镇,本是处于对抗状态的二元对立组,却在古北水镇合理融合。此处的本真化,不仅是提供感官刺激和新奇体验,更是水乡等外来元素在古北口的本土化,也是以水镇形式呈现当地历史文化的合理化。本真化以空间形式呈现,空间生产与本真化的耦合效果最终决定新建古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目前,古北水镇分为4个街区,拥有9个历史民俗展示馆,28家古风客栈,14家现代化酒店,50间特色商铺以及30间特色餐饮。以下分析以空间生产三元组为线索明确不同空间的本真化过程,从多主体视角考察古北水镇如何合理融合南北方古镇特征,并在崭新的物理空间中活化地方历史文化。

4.1 被感知空间的决定型物质构建

陈向宏团队主持乌镇的旅游开发取得成功。2010年,该团队复制“乌镇模式”正式启动古北水镇项目。司马台村原住民集体搬迁至安置村,原有建筑及植被被推倒移除。水镇公司重新设计建设被感知空间,体现了决定型物质构建模式。

宏观层面上,水镇公司修建古北水镇大坝,按照水乡布局新建分支水道打造水镇景观。司马台村位于山区,地势起伏不定,水镇的建设在改造原始地形的基础上保留了山区地势特征,规划数量众多的小道、斜坡、拱桥,因地制宜地设计房屋造型和建筑高度,造就高低错落、有层次的建筑布局。同时突出长城,使得从水镇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盘踞在山顶的司马台长城。微观层面上,水镇采用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山地合院式建筑。部分建筑以古北口镇的历史古迹为原型重建。比如,杨无敌祠以古北口村令公庙的二进四合院为模版重建。根据受访者I01—I03的访谈内容,水镇建筑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游客能看到触摸到的房顶、门窗等木料以及石墩、石板等石料,大部分来自水镇公司在各地收购的传统老宅,按照山地合院的建筑格局重组。此外,水镇灵活利用自然环境与四季变化。比如,移植老树营造年代感;种植藤蔓植物,利用其形态与颜色的四季变换增强生活气息;结合冬季河水冰冻的自然特征,造就北方水镇的别样景致。

水镇公司的决定型物质构建可以总结如下:①以长城为背景融合水乡的空间布局和北方民居,从视觉上统一长城与水镇(图 2a)。②利用真实的老料建材与藤蔓植物弱化“新建”与“古镇”之间的矛盾(图 2b)。③利用地势特点打造多样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建筑布局。

图 2 古北水镇的空间设计 Fig.2 Spatial Design of Gubei Water Town
4.2 概念化空间的话语构建过程 4.2.1 水镇公司的决定型话语构建

概念化空间生产首先基于水镇公司的决定型话语构建。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挖掘古北口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根据历史典籍修建司马酒坊、永顺染坊、震远镖局等9处历史民俗展示馆。②通过商业形式呈现以老北京文化为主的传统北方文化,设有10余处文化体验商铺,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展示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提供DIY体验。③通过表演、活动呈现历史文化,如上演京剧、评书等北方传统演绎,策划边关庙会等季节活动。水镇公司凭借以上途径将水镇的概念化空间聚焦于古北口的京郊边关文化和老北京文化。

另外,被感知空间和概念化空间的决定型本真化过程相互支撑。比如,历史民俗展示馆以实体空间的形式活态呈现历史文化。司马酒坊与永顺染坊再现了传统的制作工坊,既是传统酿酒、染布工艺的知识展示场所,也是有实际产出的工坊。震远镖局是一座五进大院,等比例还原清代镖局的总镖头房、兵器室、练武场等场所。概念化空间与被感知空间的本真化从2个方面相互促进:①以真实历史文化增强崭新空间的可信赖性。②以物理空间为媒介强化历史文化的可参观性。

4.2.2 决定型与累积型话语构建的交织互动

一般情况下,旅游古镇中的商铺、餐馆、客栈大多由私人经营,体现了个体商户对古镇的文化定位,属于累积型话语构建模式。据受访的工作人员I04—I09,水镇中的全部建筑都由水镇公司统一运营,因此商铺、餐馆、客栈的策划均严格围绕与水镇主题相符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展开。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自身的理解和偏好也有所体现。比如,一位客栈管理者I07说道:“我们团队跟水镇是合作关系,也算是水镇员工吧。这边(客栈)的住宿统一归水镇管……(客栈)一楼的餐厅是我们自己弄的,算是半个主人吧”。

个体用户发布的游记、短视频等网络作品是概念化空间的累积型构建依据。水镇定时招募体验官,邀请自媒体运营者按照官方安排的路径游玩。水镇要求体验官根据旅游体验创作游记、手绘等网络作品发布于各大自媒体平台,并对作品内容做出要求,如手绘内容需体现“古北水镇”、“长城”等元素。因此,网络自媒体的累积型本真化过程其实与水镇公司的决定型本真化过程交织互动。体验官接受水镇的安排,从开发者的视角游玩、凝视水镇,开发者从自身需要出发规定作品内容,借体验官之口,传播官方的旅游信息。

综上,水镇公司的决定型话语构建模式有效引导工作人员与游客等主体的累积型本真化方向,使得水镇的概念化空间在不偏离古北口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呈现多样的理解和诠释。

4.3 亲历性空间的本真化过程 4.3.1 个人本真体验的形成

游客首先关注在被感知空间中的身体感知,特别是视觉体验,如游客I13说道:“很多(新建古镇)都是些仿古建筑的复制粘贴,但是这里的房子每一处都还不一样,高的高矮的矮,挺有设计感的,至少看上去像一个真古镇了”。秋季访问过水镇的游客I14说道:“我10月去过,正好碰上红叶季,墙上的那些藤蔓都变成了红色,银杏也变黄了……不同的颜色交杂在一起挺好看的,给古镇添了不少生气”。同时,游客还会从触觉感知水镇环境,比如冬天水面结冰,游客有的会向河面上扔石头,有的会试图踩上冰面,对此游客I15说道:“第一次看到水乡(的河道)结冰……如果能在冰上走一走会非常有意思”。

其次,游客关注水镇的概念化空间。游客I13、I15、I19均提到水镇内文化景点的解说与展示有助于他们了解古北口的历史文化。如游客I13:“虽然你知道水镇是新修的,但是(展示出的)文化和知识本身它总不会有假吧……那个染坊的展览馆,我觉得就挺不错,孩子学到了很多染布的知识”。又比如游客I16基于杨家将的历史,思考道:“杨无敌祠的历史挺有意思,杨业全家人都跟辽国人打仗……但是在他出生前幽云十六州(包括古北口地区)就被割给辽国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纪念杨家将的祠堂会在那个时候出现在燕山脚下”。

游客在被感知空间中的身体体验与概念化空间中的认知体验相互促进。比如,游客I13、I15、I17均提及长城对水镇概念化空间的影响,如I17:

“这个水镇不管它是老的还是新的,只要我抬头一看到山上的长城,就感觉这个地方有历史有故事”。然而游客I13也说道:“水镇里面对于长城文化的直接展示基本上没有,长城只是水镇的背景而已,可惜了”。此外,对建筑、植物的身体感知也有助于游客获得历史文化体验。如游客I16:“据说很多建材都是从那些真正的老宅上拆下来,运来用的,所以乍看上去这里就跟晚清民国时期的小镇一样……再加上各种藤蔓植物缠绕在老屋上面,就更有历史感了”。

4.3.2 个体体验的积累

水镇中游客的累积型本真化路径体现在3个方面:①游客在现场聚集带来本真化效果,如游客I18:“晚上的灯光表演结合了虚拟现实(的技术)很震撼……而且看表演的人特别多,现场很热闹,氛围太好了”。特别是观看京剧、杂技等传统演绎时,聚集在一起的游客会拍照录像,看到精彩之处还会情不自禁地一齐鼓掌、喝彩,这种游客间的身体、情感互动随着参与鼓掌和喝彩的游客数量增加而在现场积累,从而吸引更多游客驻足观看,形成累积型本真化效应。这种本真化效应一般来说历时性不强,但是游客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作为虚拟物质会在网络空间上不断积累。②月老祠中的许愿牌以及长城上的同心锁,作为游客情感、信念、心愿的物质呈现,在实体空间中不断积累。③游客将体验与感想分享于自媒体平台,促进累积型话语构建。其中一部分如同4.2.2中指出的那样,因受到水镇公司的影响,最终指向决定型话语构建的本真化方向。也有游客意图解构水镇公司建构的概念化空间,如一篇博客文章认为长城与水乡的结合容易让人“误以为厚重的长城不过是建在轻柔浪漫之地”,从而使人忽视长城原有的苍凉凶险[34]。然而因为数量稀少,对抗式的话语构建未能形成累积型本真化效应。

综上,亲历性空间的建构以游客为中心展开,既融合了游客对被感知空间与概念化空间的感知体验,更包含了游客对这两个空间的再次建构。亲历性空间对被感知空间与概念化空间的影响体现了累积型本真化模式与决定型本真化模式的交织互动。在古北水镇的案例中,决定型本真化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累积型本真化模式大多加强巩固决定型本真化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新建古镇”的概念。为明确新建古镇中遗产活化与文化展示的途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文章以Cohen与Cohen的“冷—热”模型为基础,拓展出四种本真化模式:决定型物质构建、决定型话语构建、累积型物质构建以及累积型话语构建。在此基础上合理对接空间生产三元组,搭建“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古北水镇为案例进行验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感知空间是水镇公司基于江南水乡和古北口历史遗留的创造性生产,体现了决定型物质构建过程。通过修新如旧的手段,从感官层面凸显物质空间的历史感。②概念化空间是新建物理空间的历史文化重构,体现了话语构建的过程,以水镇公司的决定型模式为主导,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累积型构建为辅助。③亲历性空间生产关键在于游客的个人本真体验能否形成积累效应。④本真化过程中,三元空间不断交织互动。被感知空间与概念化空间相辅相承。亲历性空间基于游客对被感知空间和概念化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形成,同时,其累积型本真化结果分别以物质和话语的形式反哺前两个空间。

5.2 讨论

现有研究大部分基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范式,将新建古镇看作提供娱乐活动和消费服务的主题公园或商业设施,将游客简化为满足于感官体验的享乐者。文章采用建构主义视角,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强化新建古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强调新建古镇是历史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重构,聚焦崭新物理空间中历史文化的本真化问题。在理论层面上,①基于中国的旅游实践,拓展了Cohen与Cohen的本真化模式理论。②在新建古镇的背景下,合理搭建“本真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是旅游研究与地理研究在理论融合层面上的一次尝试。③以空间生产过程为线索,明确不同本真化模式之间的互动方式,弥补了现有本真化研究的不足。

在实践层面上,文章意图通过研究范式的转换以及理论框架的搭建,指导新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缓解文化传统的随意捏造和肤浅模仿以及新建古镇的同质化等问题。关于新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①案例分析表明新建古镇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的决定型本真化模式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开发者精准把握当地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被感知空间的建构应以修新如旧为原则,合理融入当地自然环境,营造身体感知层面的真实性。概念化空间的建构应紧紧围绕当地历史文化展开。②促进三元空间互动,特别是强化被感知空间与概念化空间的融合性与协调性,避免新修建筑外表精美而文化空心的现象。③旅游空间建构基于不同主体间互动,应鼓励非官方主体如,当地居民,游客的积极参与,强化累积型与决定型本真化模式的交织互动,增进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增强新建古镇“本真化—空间生产”的系统韧性。关于古北水镇:长城是古北口地区历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水镇的开发过程中仅作为被感知空间本真化的物理依据出现。将长城的历史文化合理融入水镇的概念化空间生产,可以进一步强化水镇与长城结合的合理性,加深水镇的遗产活化效果。

由于新建古镇的开发不涉及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今后需要在古镇等其他文化旅游景区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分析框架;仅从本真性感知和本真化过程探讨新建古镇的规划开发,未能涉及区位市场、旅游资源级别等其他重要要素的分析;未能探讨新建古镇带来的社会空间重构并深入分析其影响。

致谢: 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专家在行文逻辑以及研究框架上的宝贵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
张文芬, 李天顺. 模仿式古镇旅游的开发价值——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2): 72-77. [Zhang Wenfen, Li Tianshun. Value creation of tourism authenticity of the imitative ancient town: A case study of the Yi native town, Chuxio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2, 29(2): 72-77. DOI:10.3969/j.issn.1002-8743.2012.02.016]
[2]
王晓晓, 曾晓茵, 张朝枝. 仿古商业街区的文化氛围生产与游客体验——基于张家界溪布老街的探索性研究[J]. 旅游科学, 2020, 34(4): 46-55. [Wang Xiaoxiao, Zeng Xiaoyin, Zhang Chaozhi. Cultural atmosphere production and tourist experience in archaize commercial stree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Xibu street in Zhangjiajie[J]. Tourism Science, 2020, 34(4): 46-55.]
[3]
许春晓, 赵磊, 刘慧. 仿古城项目的游客抱怨特征——基于新华联铜官窑古镇的网络文本分析[J]. 城市学刊, 2020, 41(5): 1-9. [Xu Chunxiao, Zhao Lei, Liu Hu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complaints of the ancient town imitation project: Based on the network text analysis of Tongguanyao archaistic town in Xinhualian[J].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2020, 41(5): 1-9. DOI:10.3969/j.issn.2096-059X.2020.05.001]
[4]
Wang J, Kim J, Kang 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brand experiences in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me park[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7): 1-16.
[5]
李宇军. 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文化-旅游""政府-市场""中央- 地方"三大关系[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3(3): 171-175. [Li Yujun. The three major relationships of "culture-tourism" "governmentmarket" and "central-local"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21, 43(3): 171-175.]
[6]
吴必虎, 王梦婷. 遗产活化、原址价值与呈现方式[J]. 旅游学刊, 2018, 33(9): 3-5. [Wu Bihu, Wang Mengting. Heritage activation, value of original site value and reservation method[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9): 3-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9.002]
[7]
张朝枝, 朱敏敏. 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3): 62-71. [Zhang Chaozhi, Zhu Minm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Multi-understandings, various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3): 62-71.]
[8]
Bruner E M. Abraham Lincoln as authentic reproduction: 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94, 96(2): 397-415. DOI:10.1525/aa.1994.96.2.02a00070
[9]
傅才武.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73(2): 89-100. [Fu Caiwu. On the internal logic 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73(2): 89-100.]
[10]
邓蜀阳, 杨力. 论仿古商业街的"后现代主义"[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 7(3): 212-213. [Deng Shuyang, Yang Li. The postmodernism of archaize commercial streets[J]. China Homes, 2014, 7(3): 212-213.]
[11]
张晓萍, 林晶瑾, 刘德鹏, 等. 遗产旅游背景下的仿古镇开发: 来自云南楚雄彝人古镇的调查报告[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0, 4(2): 118-125. [Zhang Xiaoping, Lin Jingjin, Liu Depeng, et al. Development of archaize ancient towns in the context of heritage tourism: A survey report from the Yi ancient town, Chuxiong, Yunnan[J]. Southwest Frontier Regions and Nationalities, 2010, 4(2): 118-125.]
[12]
Ong C E, Jin G.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Double simulation at a North Song dynasty theme park[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7, 19(2): 227-243. DOI:10.1080/14616688.2016.1258431
[13]
Duan X L, Chan C S, Marafa L M. Does authenticity exist in cultural theme parks? A case study of Millennium city park in Henan, China[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19, 17(3): 321-338. DOI:10.1080/14766825.2018.1437745
[14]
桂榕, 吕宛青. 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 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J]. 旅游科学, 2013, 27(3): 37-49. [Gui Rong, Lv Wanqing. Symbol representation and subject-object appositive sight: A case study on postmodernism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Spatial production in Yi people' ancient town[J]. Tourism Science, 2013, 27(3): 37-49. DOI:10.3969/j.issn.1006-575X.2013.03.004]
[15]
Wang N.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2): 349-370. DOI:10.1016/S0160-7383(98)00103-0
[16]
赵寰熹. "真实性"理论语境下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地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19, 34(2): 47-54. [Zhao Huanxi. The study of historic districts under the "authenticity" theory: A case study of Shichahai and Nanluoguxiang area in Beijing[J]. Human Geography, 2019, 34(2): 47-54.]
[17]
Park E, Choi B K, Lee T J. The role and dimensions of authenticity in heritag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4: 99-109. DOI:10.1016/j.tourman.2019.03.001
[18]
Lu L, Chi C G, Liu Y. Authenticity, involvement, and image: Evaluating tourist experiences at historic distri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50: 85-96. DOI:10.1016/j.tourman.2015.01.026
[19]
Cohen E.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3): 371-386. DOI:10.1016/0160-7383(88)90028-X
[20]
曾国军, 梁馨文. 旅游目的地饮食原真性再造——以阳朔西街啤酒鱼为例[J]. 人文地理, 2020, 35(3): 48-57, 103. [Zeng Guojun, Liang Xinwen. Reproduction of authenticity in destination's food: A case study of beer-fish in west street of Yangshuo[J]. Human Geography, 2020, 35(3): 48-57, 103.]
[21]
Carter P L. Looking for something real: Affective encount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76: 200-213. DOI:10.1016/j.annals.2019.04.004
[22]
Cohen E, Cohen S A. Authentication: Hot and coo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3): 1295-1314. DOI:10.1016/j.annals.2012.03.004
[23]
王楚君. 情報化社会におけるレッドツーリズムのインターフ?リテーション——ソーシャルメディアが作る「オーセンティ シティ」[J]. 観光学評論, 2020, 8(1): 3-14. [Wang Chujun. Interpretations of red tourism in an information-oriented Chinese society: "Authenticity" created by social media[J]. Tourism Studies Review, 2020, 8(1): 3-14.]
[24]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9(3): 589-603. DOI:10.1086/225585
[25]
Rickly J M. Tourism geographies and the place of authenticity[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8, 20(4): 733-736. DOI:10.1080/14616688.2018.1477169
[26]
Knudsen B T, Waade A M. Performative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nd spatial experience: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ravel, place and emotion[M]//Knudsen B T, Waade A M. Re-Investing Authenticity: Tourism, Place and Emotions. Toronto: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10: 1-21.
[27]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 1991: 33.
[28]
爱德华·苏贾.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 陆扬, 刘佳林, 朱志荣, 等,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95-102. [Soja E W. Third 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 and Imaginary Places[M]. Lu Yang, Liu Jialin, Zhi Zhirong, et al,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05: 95-102.]
[29]
杜彬, 李懋, 覃信刚.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第三空间的建构[J]. 民族艺术研究, 2020, 33(3): 152-160. [Du Bin, Li Mao, Qin Xingang.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space of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Ethnic Art Studies, 2020, 33(3): 152-160.]
[30]
林铭亮, 高川秀, 林元城, 等. 旅游地品牌化——唐诗"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想象的建构[J]. 旅游学刊, 2020, 35(5): 98-107. [Lin Mingliang, Gao Chuanxiu, Lin Yuancheng, et al. Place-branding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space" tourism experience and place imagination from Tang poetry[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98-107.]
[31]
吴俊, 唐代剑.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具身理论[J]. 旅游学刊, 2018, 33(1): 118-125. [Wu Jun, Tang Daijian. A new tourism experience research perspective: Embodied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 118-12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1.016]
[32]
王胜男. 古北水镇——用五年时间引领京郊度假新浪潮[N/OL]. 新京报. (2019-09-04)[2021-02-12]. 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9/09/04/623011.html. [Wang Shengnan. Gubei water town: Leading a new boom for vacationing in suburban Beijing in 5 years[N/OL]. The Beijing News. (2019-09-04)[2021-02-12]. 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9/09/04/623011.html.]
[33]
张小影, 潘笑天, 苏民, 等. 长城脚下, 梦在发芽——北京密云古北水镇踏访记[N/OL]. 经济日报. (2016-02-09)[2020-12-17].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2/09/content_291593.htm. [Zhang Xiaoying, Pan Xiaotian, Su Min, et al. Dreams are srpouting at the foot of the Great Wall: Visit notes of Gubei water town, Miyun county, Beijing[N/OL]. Economic Daily. (2016-02-09)[2020-12-17].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2/09/content_291593.htm.]
[34]
郑严. 为什么说司马台长城景区被改造成"古北水镇"是错误的[Z/OL]. (2015-12-01)[2021-07-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17b050102vzu2.html. [Zheng Yan. Why it is wrong to transform Simatai Great Wall into Gubei water town[Z/OL]. (2015-12-01)[2021-07-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17b050102vz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