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21, Vol. 36 Issue (6): 166-17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6.018
0

引用本文  

张子昂, 梁增贤, 保继刚. 乌镇模式的迪士尼化特征与形成机制[J]. 人文地理, 2021, 36(6): 166-17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6.018.
ZHANG Zi-ang, LIANG Zeng-xian, BAO Ji-gang. THE DISNEY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WUZHEN MODE[J]. Human Geography, 2021, 36(6): 166-17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6.0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920104002)

作者简介

张子昂(1991-), 男, 新疆昌吉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QCA方法论。E-mail: zhangziangdid@126.com

通讯作者

保继刚(1964-), 男, 云南个旧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 eesbjg@mail.sysu.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09-07
修订日期:2021-08-05
乌镇模式的迪士尼化特征与形成机制
张子昂 1,3, 梁增贤 2,3, 保继刚 2,3     
1. 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10275;
2.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 广州 510275;
3. 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广州 510275
提   要:乌镇模式作为中国古镇旅游开发的成功典范,其主题化发展的内涵值得挖掘和借鉴。本文借助迪士尼化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解析乌镇模式与迪士尼化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地方视角揭示其背后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乌镇模式在主题化、混合消费、商品化、表演性劳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迪士尼化特征;产权统一是乌镇模式迪士尼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支撑;在遵循主题公园区位选址与市场运作逻辑的同时,在地文化与区域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以及古镇形象与古镇主题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乌镇模式形成的关键。最后,本文指出了国内古镇社区普遍存在复杂的产权问题,影响乌镇模式大规模的推广。
关键词旅游空间    迪士尼化    主题化    主题公园    乌镇模式    
THE DISNEY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WUZHEN MODE
ZHANG Zi-ang1,3 , LIANG Zeng-xian2,3 , BAO Ji-gang2,3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ese society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industrialization to post-industrialization, from a production society to a consumption society and an information society. This period in terms of spa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urban production space gradually shift to consumption space, era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umption culture created a new space, the Disneyization phenomenon is prominent, and has set up in urba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landscape, commercial space, and other field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Disneyiz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Disney theme park, which is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and influencing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ney them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me parks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isneyization, this study makes a case study of Wuzhen mode,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cultural tourism towns in China. We identify the "Wuzhen mode" in theming, hybrid consumption, merchandising and performative labor of the Disneyization character, essentially reveals the "Wuzhen mode" and the inner link of Disneyization, "Wuzhen mode"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 and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 to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y of framework.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Wuzhen mode" is extracted from the local perspective.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property right unification of "Wuzhen mode",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large-scale promotion of "Wuzhe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tourism towns.
Key words: tourism space    Disneyization    theming    theme park    Wuzhen mode    
1 引言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向,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空间特征体现在城市生产空间逐渐向消费空间转变[1, 2]。消费文化塑造了新的消费空间,其中迪士尼化现象尤为突出,并在城市空间和商业综合体等领域被广泛讨论[3-5]。国内正在兴起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文旅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特色村落等重要旅游空间形态也逐渐开始呈现迪士尼化特征[6]。因此,探讨旅游空间迪士尼化现象对于深化理解和指导未来中国旅游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些年,国内以乌镇、古北水镇为代表的主题文旅小镇发展迅猛,在旅游景区中业绩突出。从2007年乌镇西栅建成开放,乌镇景区的年游客量超过9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近20亿;古北水镇开业至今,年游客量超过250万人次,2018年旅游收入近10亿元。在地方感营造、原真性感知与游客口碑等方面,乌镇景区得到业内专家与游客的好评和认可[7-9]。此外,以乌镇为模板的“乌镇模式”开始在全国多地复制和推广,除古北水镇外,浙江嘉兴濮院古镇、广东开平赤坎古镇、济南章丘明水古城、江苏宜兴窑湖小镇等正在建设中或已建成开业[10],“乌镇模式”已然成为国内古镇旅游开发和运营最成功的模式之一。

鉴于“乌镇模式”主题化(theming)发展的典型性及其对国内文旅小镇开发的借鉴价值,本研究以“乌镇模式”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尝试引入迪士尼化(Disneyization)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剖析,挖掘“乌镇模式”与迪士尼化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地方视角揭示其背后的形成机制,以期对中国文旅小镇未来建设与发展起到现实指导作用。同时,生根于中国大地的“乌镇模式”也能对西方背景下产生的迪士尼化理论框架做出相应补充,形成理论贡献。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主题公园与迪士尼化

国内外对主题公园的研究开展已久,主要涉及到主题公园产业[11, 12];主题公园市场[13, 14];主题公园区位选址[15, 16]、主题公园开发影响因素[17, 18];主题公园经营战略[19];主题公园管理[18];主题公园城市影响[20, 21];主题公园实施建议[22]等方面。随着对主题公园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将关注点从主题公园延展到主题城市,对城市空间主题公园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究,尤其是在社会和文化地理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城市空间主题化现象[23-25]。这其中,迪士尼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对理解空间主题化问题起到重要作用[26]

迪士尼化是根植于后福特主义时代的多样性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的投射。迪士尼化理论致力于提炼消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包含四个核心因素:主题化(theming)、混合消费(hybrid consumption)、商品化(merchandising)和表演性劳动(performative labor)。其中混合消费、表演性劳动代替了原有框架中的去差异化消费(dedifferentiation)和情感性劳动(emotional labour)[27]。主题化是迪士尼化理论框架的核心,是指通过制造独特的主题叙事,从而赋予主体对象整体的主题连贯性。主题化遵循邻近原则和差异化原则,有助于差异化区分竞争对手[27]。其中,主题的来源可以从Gottdiener提出的9大主题范畴扩展到地点、时间、运动、音乐、电影、时尚、商品、建筑、自然世界、文学、道德/哲学、企业/商标等[27]。混合消费是迪士尼化框架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其原则是让游客“停留更长时间”,主要目标是创造一个有激励机制的目的地,使消费者愿意停留,从而增加消费支出[28]。通过引入独特的混合消费形式,特别是与主题相结合时,会形成不同商品内容和消费层次的混合空间[29, 30]。商品化是指以标识的形式或带有版权的方式经营商品[27]。商品化背后的关键性原则是从已经吸引人们的形象中获取二次利润[31]。“协同效应”(synergy)是商品化的关键,有助于促进其他相关商品活动的盈利[27]。表演性劳动是指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工作的表现类似于戏剧表演[27]。在戏剧表演中,工作场所被理解为一个舞台。其中,情感劳动是这一舞台的主要表现形式,员工不但要提供服务,而且要表现出合宜的态度和礼貌。推动表演性劳动发展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性,而一线服务人员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27]

2.2 乌镇旅游研究

乌镇旅游经过将近20年的保护与开发,凭借其统一产权的手段和整体开发的模式缓解了国内古镇旅游建设运营的4大难题:①过度商业化导致古镇文化衰退。②同质化导致区域恶性竞争。③破坏性开发危及旅游资源。④旅游开发与古镇居民发生诸多矛盾[32, 33],从而成为国内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典范之一,形成独特的“乌镇模式”,受到旅游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从对乌镇发展过程中的原真性探讨[9],到乌镇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34],再到乌镇旅游发展模式解析[7]等;研究尺度也从乌镇单案例的研究[7, 10],演化到将其置于江南古镇群之中进行多案例对比研究[8, 33, 34]。然而,目前对乌镇旅游发展的研究被局限在对乌镇旅游发展历程的概述、处理乌镇保护与开发的经验性总结以及与同类历史文化古镇在游客体验、开发模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中,缺少对乌镇模式本质以及乌镇现象发生的反思和审视。

根据上述的文献梳理,根植于主题公园研究中的迪士尼化理论被广泛用于鉴别城市空间的主题公园式特征,而通过对“乌镇模式”的案例研究能够弥补当前对中国旅游空间主题化转向关注的缺失[6]。与此同时,“乌镇模式”作为当下中国古镇旅游开发的成功典范,剖析其与迪士尼化特征的关联,不仅能搭建“乌镇模式”与主题公园领域的研究桥梁,还能为中国文旅小镇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价值。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取解读式内容分析(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方法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解析,并辅助以实地调查分析。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和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35],强调真实、客观、全面的反映文本内容之意,适用于以描述事实为目的的个案研究[36]。通过对所有材料的精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本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性比较,最终形成作者的理解,并用作全文的论点提炼和论据支撑。笔者先后于2019年8月26日至9月1日和2019年9月3日至5日前往乌镇旅游景区(东栅、西栅及附近)及古北水镇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预调研。在此过程中,发现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XH先生是乌镇旅游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先前文献对此也一再提及[10],因此本研究最终确立了将陈XH先生及乌镇旅游发展作为文献分析对象。

3.2 数据来源

根据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37, 38]的定义,本研究尽可能的对不同载体和渠道记录有关乌镇旅游发展以及陈XH与乌镇旅游的关系等信息进行检索和采集,最终以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达到饱和为终止。具体通过以“乌镇”、“乌镇发展”、“乌镇旅游”、“陈XH”等为关键词进行互联网文本的搜索以及学术数据库的检索,同时收集与陈XH有关的新闻、专访、公开演讲等电子/非电子媒介资料信息,所有电子文献信息来源于“百度”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媒体、CNKI数据库以及各大门户网站。通过对无关文献的清洗以及相似文献的合并,最终筛选出与“乌镇旅游发展”相关的网络文本资料和学术期刊论文共计86处(篇),与郑艳芬[10]等对乌镇旅游研究所检索到的电子文献数量相当,数据样本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这些文献数据构成了本研究分析和论述的基础。

4 乌镇模式的迪士尼化特征 4.1 乌镇模式的主题化特征:在地文化主题与现代性市场导向

迪士尼主题公园的主题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①统一主题展现美国及其成就;②划分不同主题的“区域”(lands),每个区域主题独立,区域间主题连贯;③迪士尼公司本身也是主题化的对象,是一种反身主题化(reflexive theming)的表现形式[27]。“乌镇模式”依托古镇的在地文化为主题,打造与其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从乌镇的江南水乡,到以司马台长城为背景的北方边塞古北水镇,再到正在建设当中以华侨文化与骑楼建筑为本底的广东赤坎古镇等,都具有鲜明和统一的主题形象。此外,与迪士尼公园相似,“乌镇模式”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分区,区域间的主题关联性强,具体体现在区域内部建筑、装饰、氛围、演员(员工)服装、音响、食品和待售商品上,如乌镇大剧院、木心美术馆、水剧场、露天电影院、昭明书院等都是具有浓厚地方性文化的旅游主题产品。正如陈XH所说“做乌镇的20年,只专心做两个事:一是做了一个壳;二是往壳里放新东西。”

与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了迎合年轻游客市场,开创过山车(rides)旅游产品初衷一致[27],“乌镇模式”主题化的本源是对现代性休闲娱乐趋势的跟随,并将现代休闲元素嵌入区域主题中,不断迭代、升级、创新旅游主题产品,迎合时下大众艺术文化审美及休闲娱乐喜好。陈XH也从不避讳商业化,在他看来,“文化与商业本就是小镇的历史底色”。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环节都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设计和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解构与重构自身主题与产品。“我时常给手下的人说,我们的旅游产品是做给00后的”;“乌镇做戏剧节产品,与相似性极高的江南古镇传统文化民俗产品在内容上完成一次切割。这些文化的投入是未来十年乌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供文化内容支撑”。

4.2 乌镇模式的混合消费特征:复合型盈利模式与夜间经济

迪士尼主题公园的混合消费体现在增加与主题相关的餐饮、住宿、购物产品上,并以此吸引游客在园内停留更长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游客消费[27]。门票是国内主题公园的主要收入来源,约占80%以上[39]。与此类似,门票经济也制约着国内古镇旅游的发展。古镇类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体验性设计少、商业管理混乱、制度监管薄弱等原因致使古镇旅游二次消费低、游客体验差,并且最终导致对门票经济依赖加重[32, 33]。“乌镇模式”利用混合消费,设计出门票、住宿、综合性经济营收比例1:1:1的复合型营收模式,形成以主题观光融合度假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业态,打破了国内主题公园和古镇依赖门票经济的营收困境,成为具有突出混合消费特征的综合度假旅游区。

混合消费的核心是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乌镇模式”通过打造客栈、度假酒店、精品酒店、经济酒店、青年旅馆等不同类型的住宿产品,实行严格的统一管理,盘活景区内住宿产业。与此同时,住宿业的主题化也使得住宿建筑、住宿环境、住宿文化成为景区内的主题娱乐休闲产品,供游客驻足体验与消费。此外,游客过夜停留的增加,也盘活了夜经济。“乌镇模式”借机不断丰富夜间旅游产品的业态和功能,强化了混合消费循环。

4.3 乌镇模式的商品化特征:乌镇品牌商品化与适度商业化

制作和销售与迪士尼品牌形象相关商品是迪士尼主题公园商品化特征的重要体现[27]。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和销售各种形态旅游商品就是乌镇品牌输出的重要表现之一。景区内部不同的主题单元也都制作和设计了与其主题相关的旅游商品,例如以乌镇戏剧节为背景制作的“戏乌镇”笔记本,以草木本色染坊出品的蓝印花布旅游商品等。此外,乌镇作为古镇类旅游景区,在品牌商品化的同时,也维持了适度的商业化[40],国内古镇旅游开发需要权衡地方政府、资本方、社区居民等主体的利益关系,也因此很难调节古镇景区商业化的开发力度[41, 42],成为国内古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难点所在。

“乌镇模式”因其产权统一,开发与管理不受外部力量干扰,并且得到当地政府与资本方完全授权等原因,可以通过品牌商品化的形式控制过度商业化现象的出现。

“我在全国各地的这么多项目,都有一个共同原则:景区内住宿产品一律不与他人合作,全部由我们自己经营”;“乌镇西栅对外招商的方针,是使用了一种看似很极端的方式,即一品一店的策略”;“同一个商品品种,在乌镇西栅只做一家店。有大饼油条、有饭团包子,有卖蚕丝的,有卖金银的,但都保持一种形态商品只做一家店,不能重样”。此外,乌镇景区管理团队设计制度控制和监督景区商业化程度,防止过度商业化发生,使得“乌镇模式”商业良性发展。“为了把控店家的质量,乌镇西栅对所有商家有严格的规定。开店之前先要经过严格的审核,通过后双方会有严格的合同协议,其中在质量、价格上均有协定;开店后,景区会对每家店铺进行严格的考核,一旦出现店家违规的现象,我们立即处理”;“你看景区内很多的店面都关着,为什么?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户。我们不愿意让同类的店开得太多。这会让商业的东西侵蚀古镇。比如我们开一家老茶馆,先是卖茶,后来慢慢地卖胶卷,发现胶卷的利润更大,再后来又卖明信片等等,最后茶叶成为了点缀,最终变成了杂货铺。我们在做乌镇二期的时候在这一点上做得更极端,所有的承租户由我来发工资,你就负责卖茶,亏的钱我来补给你”。

4.4 乌镇模式的表演性劳动特征:情感性劳动与舞台化真实展现

情感性劳动是迪士尼主题公园坚持贯彻的理念,员工的友善和笑脸成为了迪士尼主题公园形象的重要部分[27]。“乌镇模式”的情感性劳动首先体现在员工的服务理念上。“乌镇模式”坚持“以善为本”,认为员工友善是最好的服务。正因如此,“乌镇模式”在同行业服务中拥有较高的游客口碑。“到我们这里来工作的有下岗工人,有年纪大的,有偏远农村过来的,你要求不了他们每个人都做的恰到好处,但是你能要求他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出自善良之心”。此外,景区(舞台)是员工(演员)情感性表演的场所,舞台的搭建是演员实现表演性劳动的前提基础。“乌镇模式”不仅仅是舞台化的,更隐含着舞台化真实性。自从西栅景区问世以来,就伴随着无数关于乌镇(西栅)旅游“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的争论。“乌镇模式”也欲将舞台化真实展现到极致,为员工(演员)的表演性劳动提供“真实”舞台。“儿时古镇的景象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在乌镇西栅重新规划和开发时,他(陈XH)一张张手稿画出了他儿时乌镇的样子,以至于现今游客看到的乌镇,近乎他儿时乌镇的样子,原汁原味。”;“在那段时间,不管是安徽、浙江只要哪儿拆了老街、老桥、老房子,他(陈XH)就立刻派人用车运过来,全部编好号,用在西栅景区”。 “当时在乌镇西栅的朱家厅,有一个老头子说想把祖传的床卖了,我说你别卖了,这个是雕花床,很好。他不肯,那我说我买了,于是我花了8000多块钱买了这个床,后来我想我索性就多买几张,成立个百床馆”。

4.5 乌镇模式的特殊性:产权统一

“乌镇模式”与国内其他古镇景区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其景区内产权的统一化。这也是“乌镇模式”迪士尼化形成机制的特殊性所在。正因如此,“乌镇模式”具备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统一管理的可能性。所谓全产权即在古镇景区范围内所有的土地和房屋产权统一归地方政府所有,政府有权进行整体出让。实现古镇产权的统一,前期涉及搬迁和安置古镇景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和物业,此外还可能牵涉到土地指标的调整以及生态环保红线政策的突破等障碍。“乌镇二期(西栅)作为度假中心,需要给游客带来很好的旅游体验,安静、休闲、舒适,而不是闹哄哄的感觉,所以不搬迁根本做不到。搬迁就花掉了9个月的时间”;“为此,我们在西栅周围先建了安置房,比如银杏小区,又建了廉价房,比如长城公寓,再建了廉租房,我们尽量做到让当地老百姓满意”。“乌镇模式”突破了景区内产权统一的瓶颈,拥有了整齐划一的开发基础,为古镇迪士尼化开发和运营减少了阻碍和限制。具体体现在景区开业前的设计建造、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方面,乌镇团队均有绝对的话语权,使得古镇旅游在建筑的设计、产品的打造、营销的推广、服务的保障、制度的实施等各个方面协调统一,规避了古镇景区话语权割裂的问题。“几十万方的图纸,都是我自己用手绘出来的”;“我们所有的民宿统一装修,对于民宿中的餐饮部分,所有民宿老板进来后,通过我们的考核,民宿所有收益全部归你,但你要服从我的管理”;“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必须报备。我们公司就像是一个物价局,我们从制度上杀死你,规定最贵不能卖高多少;你报备还要有分量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番茄炒蛋,不会低于4个鸡蛋,这就是我们的规定”。

通过上述对“乌镇模式”特殊性的提炼以及迪士尼化属性的解析,本文进一步概括出“乌镇模式”的内在组成结构和特征。其中,“产权统一”和“迪士尼化”是“乌镇模式”两大内在组成结构(图 1),也是“乌镇模式”主题公园式发展的内在特征,从而区别于其他旅游古镇形式。具体在景区范围内所有产权保持统一归属的前提下,通过“迪士尼化”形式的打造,遵循并拓展迪士尼化理论指导框架所映射的产品打造原则,形成独特的“乌镇模式”。其中在地文化的主题化、夜间住宿功能引导的混合消费、适度商业化控制的乌镇品牌商品化,以及舞台化真实的表演性劳动等符合中国本土化古镇旅游发展情境的结构特征,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迪士尼化理论框架范畴,在实践中也成为塑造“乌镇模式”的重要表现。

图 1 “乌镇模式”内在结构与特征 Fig.1 The Structure of Wuzhen Mode
5 地方视角下的乌镇模式形成机制

地方(place)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43, 44]。地方性体现在它与外界建立功能联系时,所具有的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内在条件[45],以及地方长期积累的文化和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46]。“乌镇模式”根植于地方,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性特征,地方资源、在地文化、市场区位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乌镇模式”的形成。通过进一步挖掘“乌镇模式”与地方的内在关联,概括出了地方视角下区位、市场、主题三重逻辑作用的“乌镇模式”形成机制(图 2)。

图 2 “乌镇模式”的形成机制 Fig.2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Wuzhen Mode
5.1 区位逻辑

区位是地方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主题公园的发展至关重要,包括宏观区位和微观区位两个方面[47]。宏观区位指引大型主题公园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微观区位影响大型主题公园落地的具体地块,大型主题公园一般选址在大城市边缘[18]。“乌镇模式”同样遵循主题公园的区位选址逻辑,从长三角地区的乌镇、京津冀地区的古北水镇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赤坎古镇,“乌镇模式”选址的背后折射出对区域经济、人口、交通等宏观区位因素的考量。在微观区位的选择上,除了距离、道路等因素外,“乌镇模式”还依赖于区域特色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分布以及在地文化的比较价值体现。由于“乌镇模式”是基于镇域的旅游空间,离客源市场距离较远,在地文化与特色自然和文化景观成为了缩短客源地时间距离和游客心理距离的重要因素。

5.2 市场逻辑

“乌镇模式”能够取得成功,除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位因素、资源品质、文化价值外,市场导向下满足游客现代性休闲需求是另一大因素。“乌镇模式”依据市场的偏好,不断的升级和迭代旅游产品,通过增加或变更产品主题和内容,以迎合大众对现代休闲度假娱乐的需求。通过对现代大众娱乐审美的把握以及对现代休闲度假生活方式的理解,打造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并且附有在地文化主题的现代性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具有现代性的主题休闲度假娱乐方式和内容。此外,基于对主题化旅游产品的定制、在地文化产品的塑造、对时下流行艺术形式的预判和适度引领,“乌镇模式”不断为下一阶段旅游市场的变化做准备。

5.3 主题逻辑

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追寻市场的变化,不断变更主题和旅游休闲产品时,古镇形象与古镇主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割裂。古镇形象是外显,古镇主题和产品形成内隐,在地文化影响古镇的外显特征,市场需求作用于古镇产品的内在结构,“乌镇戏剧节”、“会展小镇”等产品就是最好的体现。此外,静态的在地文化与动态的外来文化相碰撞,使得外显与内隐的割裂愈发激烈,也使得“乌镇模式”迪士尼化属性愈发明显。“很多游客来乌镇的动机只是为了看一场戏剧”。“乌镇模式”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的转变过程,江南水乡/边塞小镇的单一主题形象不断受到冲击,并最终形成多主题共存的文旅度假小镇。

6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主题公园的视角切入,借助迪士尼化理论框架,利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旅游空间的成功典范“乌镇模式”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识别出“乌镇模式”在主题化、混合消费、商品化、表演性劳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迪士尼化特征,揭示了“乌镇模式”主题公园式发展的本质。其中,主题化特征体现在“乌镇模式”内容与形象的主题统一,并且完全遵循市场导向机制;混合消费特征集中表现在其实现复合型盈利模式的运营,打破国内古镇依赖门票经济的瓶颈;乌镇品牌商品化以及适度商业化构成了“乌镇模式”商品化特征;在表演性劳动方面,“乌镇模式”强调员工的情感性劳动与古镇舞台化真实的展现。此外,本研究从地方视角解析了“乌镇模式”的形成机制。“乌镇模式”在同样遵循主题公园区位选址与市场运作逻辑的同时,在地文化与特色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以及古镇形象与古镇主题的辩证统一关系都是“乌镇模式”形成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乌镇模式”能够完全迪士尼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于其突破了产权统一的瓶颈,在景区内实现全产权封闭式管理和运营。“乌镇模式”也因此规避了古镇景区发展过程中话语权割裂的问题,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统一管理的基础。然而,“乌镇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主题文旅小镇发展模式,在模式输出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复制障碍。中国有大量的古村古镇不具备“乌镇模式”的发展条件和开发基础,尤其是对于具有“遗产类头衔”的古镇,其在保护“原真性”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定以及在空间管控方面具有严苛的红线限制。此外,小镇景区内复杂的产权问题也制约着“乌镇模式”的大规模推广。然而,在国家不断深化村镇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乌镇模式”的出现还是能够给城镇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与此同时,国内其他文旅小镇成功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也值得钻研和探索。本研究是对中国文旅小镇迪士尼化发展转向的一次案例实证,以期引起各界对中国旅游空间迪士尼化现象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更好的指导未来中国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来源:陈向宏,体验运营:创造运营独特体验[EB/OL]. (2017-07-15) [2021- 07- 23]. https://www.hundun.cn/course/search/%25E9%2599%2588%25E5%2590%2591%25E5%25AE%258F

② 来源:陈向宏,对历史的诚恳,让乌镇经得起审视[EB/OL]. (2016-08-26) [2021- 07- 23].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28725

③ 来源:周人果,专访陈向宏,乌镇的“真”与“假” [EB/OL]. (2019-04-28)[2021-07-23].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4/28/c2167052.html

④ 来源:文化旅游产业,陈向宏对话宋卫平:特色小镇应该这么做![EB/OL]. (2018-06-13) [2021- 07- 23]. https://www.sohu.com/a/235458144_558491

⑤ 来源:公关世界,乌镇总裁陈向宏:我是如何操盘乌镇的[EB/ OL]. (2017-03-31)[2021-07-23]. https://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GGSJ201707.htm

⑥ 来源:商周刊,“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EB/OL]. (2014-11-24) [2021- 07- 23]. http://www.szkweek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3&id=606

参考文献
[1]
He S, Lin G C S.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China's new urban spac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J]. Urban Studies, 2015, 52(15): 2757-2773. DOI:10.1177/0042098015604810
[2]
Lang W, Chen T, Li X. A new styl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rural communities[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6, 55(1): 1-9.
[3]
Zukin S. Urban lifestyles: Diversity and standardisation in spaces of consumption[J]. Urban Studies, 1998, 35(5/6): 825-839.
[4]
McGillivray D, Frew M. From fan parks to live sites: Mega events and the territorialisation of urban space[J]. Urban Studies, 2015, 52(14): 2649-2663. DOI:10.1177/0042098014550456
[5]
Edensor T. Performing tourism, staging tourism: (Re) producing tourist space and practice[J]. Tourist Studies, 2001, 1(1): 59-81. DOI:10.1177/146879760100100104
[6]
Zhang Z, Liang Z, Bao J. From theme park to cultural tourism town: Disneyization turning of tourism space in China[J].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1, 2(2): 156-163. DOI:10.1016/j.regsus.2021.05.003
[7]
梁佳, 吕兴洋, 曲颖. 形象趋同与个性趋异: 资源同质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研究[J]. 人文地理, 2016, 31(5): 113-118. [Liang Jia, Lv Xingyang, Qu Ying. Image convergence and personality divergence: The study of differential brand positioning for destinations with homogeneous resources[J]. Human Geography, 2016, 31(5): 113-118.]
[8]
周永博, 沙润, 杨燕, 等. 旅游景观意象评价: 周庄与乌镇的比较研究[J]. 地理研究, 2011, 30(2): 359-371. [Zhou Yongbo, Sha Run, Yang Yan, et al. Tourism landscape image evalu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Zhouzhuang and Wuzhe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2): 359-371.]
[9]
张朝枝, 马凌, 王晓晓, 等. 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 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J]. 旅游科学, 2008, 22(5): 59-66. [Zhang Chaozhi, Ma Ling, Wang Xiaoxiao, et al. Semiotic authenticity and commercializatio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Wuzhen and Zhouzhuang[J]. Tourism Science, 2008, 22(5): 59-66. DOI:10.3969/j.issn.1006-575X.2008.05.011]
[10]
郑艳芬, 王华. 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的创造性破坏模型: 以乌镇为例[J]. 旅游学刊, 2019, 34(7): 124-136. [Zheng Yanfen, Wang Hua. Study of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model and tourism in historic towns: Based on the case of Wuzhen[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7): 124-136.]
[11]
Bramwell B. UK theme parks in the 1990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1, 12(1): 78-79. DOI:10.1016/0261-5177(91)90033-P
[12]
Braun B M, Milman A. Demand relations in the central Florida theme park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50-153. DOI:10.1016/0160-7383(94)90013-2
[13]
Milman A. Market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theme park: An example from central Florid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8, 26(4): 7-11. DOI:10.1177/004728758802600402
[14]
Moutinho L. Amusement park visitor behavior: Scottish attitud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88, 9(4): 291-300. DOI:10.1016/0261-5177(88)90003-9
[15]
保继刚. 深圳、珠海大型主题公园布局研究[J]. 热带地理, 1994, 14(3): 266-272. [Bao Jigang. 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me parks in Shenzhen and Zhuhai[J]. Tropical Geography, 1994, 14(3): 266-272.]
[16]
保继刚. 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 地理研究, 1994, 13(3): 83-89. [Bao Jigang. 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me park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4, 13(3): 83-89. DOI:10.3321/j.issn:1000-0585.1994.03.010]
[17]
保继刚. 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J]. 地理学报, 1997, 52(3): 47-55. [Bao Jigang.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o theme park developmen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7, 52(3): 47-55.]
[18]
保继刚. 主题公园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1-172. [Bao Jigang. Theme Park Studie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5: 1-172.]
[19]
董观志. 主题公园发展的战略性趋势研究[J]. 人文地理, 2005, 20(2): 43-46, 24. [Dong Guanzhi. Trend and stratagem of the evolvement on theme park[J]. Human Geography, 2005, 20(2): 43-46, 24. DOI:10.3969/j.issn.1003-2398.2005.02.010]
[20]
梁增贤, 保继刚. 大型主题公园发展与城市居民就业——对华侨城主题公园就业分配的考察[J]. 旅游学刊, 2014, 29(8): 62-69. [Liang Zengxian, Bao Jigang. Can urban theme parks increas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resid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OCT parks,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8): 62-69.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4.08.006]
[21]
Cheng Q, Du R S, Ma Y 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me park visitor brand-switching behaviour as based on visitor perceptio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6, 19(14): 1425-1446. DOI:10.1080/13683500.2014.885497
[22]
丁雨莲, 赵媛.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4): 126-131. [Ding Yulian, Zhao Yuan. Research on motivation, path and subj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Fangte high-tech theme park made by Shenzhen Huaqiang group[J]. Human Geography, 2013, 28(4): 126-131.]
[23]
Hannigan J. Fantasy City: Pleasure and Profit in the Postmodern Metropolis[M]. London: Routledge, 2005: 1-256.
[24]
Erb M, Ong C E. Theming Asia: Culture, nature and heritage in a transforming environment[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7, 19(2): 143-167. DOI:10.1080/14616688.2016.1238501
[25]
Chang T C. Theming cities, taming places: Insights from Singapore[J].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2000, 82(1): 35-54. DOI:10.1111/j.0435-3684.2000.00071.x
[26]
Bryman A. The Disneyization of society[J].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1999, 47(1): 25-47. DOI:10.1111/1467-954X.00161
[27]
Bryman A. The Disneyization of Society[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4: 1-199.
[28]
Matusitz J, Palermo L. The Disneyfication of the world: A grobalisatio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Organisational Transformation & Social Change, 2014, 11(2): 91-107.
[29]
Auge M. 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M]. London: Verso Books, 2009: 1-128.
[30]
Ritzer G F.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 (7th ed)[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12: 1-312.
[31]
Ryan J M. Book review: The Disneyization of society[J].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2005, 5(2): 266-269. DOI:10.1177/146954050500500209
[32]
郑世卿, 王大悟. 乌镇旅游发展模式解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5): 85-88, 94. [Zheng Shiqing, Wang Dawu. Research on mode of Wuzhen tourism development[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31(5): 85-88, 94. DOI:10.3969/j.issn.1003-2363.2012.05.017]
[33]
McCartney G, Chen Y. Co-creation tourism in an ancient Chinese town[J].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20, 16(2): 159-182. DOI:10.1080/19388160.2019.1596856
[34]
王云才, 李飞, 陈田. 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以乌镇、西塘、南浔三镇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00-703. [Wang Yuncai, Li Fei, Chen Tian. Characteristic of urbanation tre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towns i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area: A case study of Wuzhen, Xitang and Nanxun in north Zhejiang province[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7, 16(6): 700-703. DOI:10.3969/j.issn.1004-8227.2007.06.002]
[35]
Bos W, Tarnai C. Content analysis in empirical soci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9, 31(8): 659-671. DOI:10.1016/S0883-0355(99)00032-4
[36]
邱均平, 邹菲. 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2): 14-19. [Qiu Junping, Zou Fei. A study of ontent analysis methods[J].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004(2): 14-19.]
[37]
Patten M L, Newhart M. Understanding Research Methods: An Overview of the Essentials[M]. London: Routledge, 2017: 1-5.
[38]
Sartre J P. "What is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36.
[39]
田国宝, 李克纯. 激辩大消费时代下的主题景区运营[N]. 中国房地产报, 2014-11-03(B03). [Tian Guobao, Li Kechun. Debate on the operation of theme scenic spots in the era of big consumption[N]. China Real Estate Business, 2014-11-03(B03).]
[40]
保继刚, 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27-436. [Bao Jigang, Su Xiaobo. Studies on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3): 427-436. DOI:10.3321/j.issn:0375-5444.2004.03.013]
[41]
保继刚, 林敏慧. 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2): 268-277. [Bao Jigang, Lin Minhui. Study on control of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 and villag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2): 268-277.]
[42]
杨昀, 保继刚. 阳朔"西街现象"的形成机理分析: 旅游地发展中的游客理性消费与政府"无为而治"[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199-2211. [Yang Yun, Bao Jigang.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 Street Phenomenon" in Yangshuo: Tourists' rational consump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non-interfering governance in guid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t destin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12): 2199-2211.]
[43]
周尚意, 唐顺英, 戴俊骋. "地方"概念对人文地理学各分支意义的辨识[J]. 人文地理, 2011, 26(6): 10-13, 9. [Zhou Shangyi, Tang Shunying, Dai Junche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place to branches under human geography[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6): 10-13, 9. DOI:10.3969/j.issn.1003-2398.2011.06.002]
[44]
周尚意, 杨鸿雁, 孔翔. 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 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9): 1566-1576. [Zhou Shangyi, Yang Hongyan, Kong Xiang. The structuralistic and humanistic mechanism of placeness: A case study of 798 and M50 art distric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9): 1566-1576.]
[45]
Crang M. Cultural Geography[M]. London: Routledge, 2013: 1-24.
[46]
Bradbeer J. Localities: The changing face of urban Britai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0, 6(2): 240-241.
[47]
McClung G W. Theme park selec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attendance[J]. Tourism Management, 1991, 12(2): 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