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旅游时代来临,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旅游活动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社会需求。然而,近年来每到“黄金周”、小长假等法定节假日,国内许多知名景区都会面临游客量井喷、人满为患的压力,甚至发生具有较大负面社会影响的拥挤事件[1]。研究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因素及作用路径有助于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现实热点问题。“事件”一词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或影响的大事情[2]。旅游拥挤事件根源于旅游拥挤现象,拥挤现象未能得到有效疏解会演化为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事件。
旅游拥挤现象涉及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维度[1]。物理维度的拥挤形成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游憩容量研究,通过对游憩区容量进行测算,当游憩区内的人数超出某个特定的数值时,就表明旅游拥挤现象存在[3],拥挤现象即是游憩区容量遭到逾越的状态。早期研究仅将旅游容量看作静态数值[4, 5],忽视了其形成因素的动态变化特征[6]。为更好地应对静态容量管理方法在实践中遇到的瓶颈,以LAC(Limits of Acceptable)[7]、VERP(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8]为代表的一系列基于动态目标的管理框架先后被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旅游拥挤管理实践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拥挤研究的关注重点从游憩区空间容量转向旅游者的心理感知容量。旅游拥挤感知研究视角主要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支撑,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旅游拥挤感知形成[9-14],旅游拥挤感知影响[11]以及旅游拥挤感知调控[15-18]。旅游拥挤感知形成方面,国外以Manning为代表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密度是形成心理拥挤的基础性因素,除密度外,个体特征、社会关系和文化心理等因素也会与密度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旅游者的拥挤感知[11-13]。
国内旅游拥挤形成研究方面,赵红红[19]、刘振礼[20]、保继刚[21]等学者讨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测量和应用等问题。李凤琴[22]、李莉[23]、卢文月[24]从旅游拥挤感知形成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拥挤感知和密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殷杰等从旅游安全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结构、机理[25]和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风险形成因素[26]。
综合国内外现有的旅游拥挤形成有关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目的地旅游容量研究,也有微观视角的旅游者拥挤感知研究。但鲜有从事件过程角度分析旅游拥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的研究。本文以旅游拥挤事件为分析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景区的典型拥挤事件案例,探究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规律与作用机理。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原因很难借助统计数据、问卷数据或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和呈现。同时,典型旅游拥挤事件(见表 1)又有新鲜、反常和冲突性等特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新闻媒体往往会将其作为报道的对象。因此,本研究借助百度和谷歌两大搜索引擎的聚合新闻服务——百度新闻、谷歌新闻的高级搜索功能,将“资料讯息来源”设置为百度新闻的“媒体网站”和谷歌新闻的“所有新闻”,并将“日期范围”设置为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获取近10年的数据)。关键词选择方面,通过将“景区”分别与“拥挤”“滞留”“踩踏”“井喷”“爆棚”等词进行组合的方式,形成关键词进行检索。在得到的搜索结果中再通过人工筛选过滤,保留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结果等要素完整清晰的景区旅游拥挤事件,再去除报道内容高度重复的案例,最终得到35篇有关景区旅游拥挤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案例研究数据。
![]() |
表 1 国内近年典型旅游拥挤事件表 Tab.1 Typical Domestic Tourist Crowding Events in Recent Years |
景区旅游拥挤事件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首先,“黄金周”“小长假”等法定假日是旅游拥挤的高发时期,其中又以“国庆”“五一”和春节假期的拥挤事件发生频率最高。同时,旅游拥挤事件发生较频繁的时段是下午,尤其是下午临近景区关闭的时段,游客集中返程离开景区,此时人流集中,最易发生拥挤现象,且经常导致许多游客在景区内滞留至夜间甚至凌晨。并且,从空间上看,旅游拥挤事件常发生在山岳型和岛屿型景区之中,这两类景区地形条件特殊,对游客流动有一定限制,容易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旅游拥挤事件(见图 1)。
![]() |
图 1 国内景区旅游拥挤事件分布规律图 Fig.1 The Distributing of Tourist Crowding Events in Domestic Scenic Spots |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作为一种经典的质性研究方法,由格拉泽和斯特劳斯[27]最早在1967年提出。扎根理论采用编码分析思路对描述性材料进行压缩、拆散、分析和重新组合,最终形成实质性理论。卡麦兹[28]认为扎根理论的代表性特征包括:数据搜集和分析同时进行;从数据中,而非预先提出的假设中去归纳提炼出概念与类属;每个阶段均采用不断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在每个数据搜集和分析的阶段都推进理论发展;抽样的目的并非满足统计学代表性,而是为了建构实质理论。
2 资料分析 2.1 开放编码开放式编码是紧贴案例资料,遵循“定义现象—形成概念—发展范畴”的分析逻辑,通过贴标签、概念化、范畴化的步骤来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从而确定概念范畴的过程[29]。本研究的开放编码过程如下:①定义现象,即在收集到的资料中用an标注与景区拥挤形成有关的语句,并对标注过的语句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提炼,通过使用Nvivo11软件进行不断的比对和标注,最终形成152个标签(an)(如表 2所示);②概念化,即对定义现象阶段形成的初步概念进一步通过归类、整合,形成66个新的概念(aan);③范畴化,通过对概念化阶段形成的概念进一步抽象和归类,最终形成解释旅游拥挤事件形成的28个范畴,并用An表示(如表 3所示)。
![]() |
表 2 案例材料贴标签示例表 Tab.2 Examples of Case Material Labeling |
![]() |
表 3 开放式编码示例表 Tab.3 Examples of Open Coding of the Cases |
由于开放编码阶段得出的28个范畴之间仍是相互分裂的,主轴编码就是要把分裂的数据再一次恢复为连贯的整体。在开放编码之后,通过主轴编码以新的方式重新分类、综合和组织大量的数据,发现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31],并形成若干个主范畴。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脉络层次上的相互关系与逻辑次序,共归纳出16个主范畴,用AAn表示。之后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型分析范式将各个主范畴联系起来,形成一条证据链(如图 2所示)。
![]() |
图 2 主范畴典型分析模型图 Fig.2 Typical Analysis Model of Main Categories |
选择编码是将主轴编码得到的主范畴在更高的抽象水平上进行整合,其主要目的是发展核心范畴,将已有范畴围绕核心范畴进行归并,为概念和范畴建立相互关系,即建立故事线(story line),从而构建关于旅游拥挤事件形成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围绕“旅游拥挤事件形成因素”这一核心范畴形成的典型关系结构如图 3所示。结合该图可以得到旅游拥挤事件形成的故事线如下。
![]() |
图 3 旅游拥挤事件形成因素模型图 Fig.3 Model of Forming Factors of Tourist Crowding Events |
近年来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并呈现出追求优质体验的特征。但受限于优质旅游供给不足和集中化休假的现状,旅游流容易出现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流动失衡,这就意味着少数高等级、高知名度景区在“黄金周”“小长假”等法定假日要承载大部分的国内旅游客流,对景区承载能力构成威胁。同时,恶劣天气、游客不当行为等突发因素也会加剧景区承载压力,形成拥挤现象。面对集中出现的人流压力,景区及相关上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景区规划、人流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启动应急预案等方式疏导客流,减轻拥挤压力。然而,由于景区的地形条件、规划建设水平、智慧化程度、管理者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过去许多年里,部分景区无法通过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预防、化解拥挤压力,导致在游览体验、景区运转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具有负面影响的景区旅游拥挤事件发生。
2.4 理论饱和检验扎根理论采用的抽样方式是理论抽样,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概念和范畴的理论充分和理论饱和[31]。理论饱和是指从新增的案例数据中不能再产生新概念、新范畴时的理论状态。通过分析10个新增案例的方式进行检验,并未再发现新的概念、范畴,说明景区旅游拥挤事件形成因素的理论模型已经达到饱和。
3 研究发现 3.1 旅游拥挤事件形成因素旅游拥挤事件的10个形成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类,即客流方面因素、目的地方面因素和管理方面因素。
3.1.1 客流因素(1)需求扩大升级
旅游需求是人们为满足外出旅游的欲望所发生的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32],是大规模旅游客流形成的内在“推力”。节假日期间大规模涌向各个景区的旅游客流正是源自旅游需求这一内在动因的推动。“十三五”以来,在我国人民的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设施、服务、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33],如“如今,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旺盛(a1),并开始转向高质量、优质体验阶段(a2)”。旅游需求逐步向品质化转型的趋势需要打造更多优质旅游景区和优质旅游产品。否则,大规模的旅游者仍然会在特定时段向少数知名景区集中流动。
(2)休假制度待完善
我国目前的假日主要由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和带薪假期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双休日因为时间短,不足以开展长途旅行,而带薪假期则由于执行和社会配套等方面的不足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客流平衡作用,因此我国公民的大规模出游活动仍旧集中在两个“黄金周” [35]和几个小长假。如“根据节前的预测,预计有一点四亿左右人次在本次小长假外出旅游,换句话说,将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国内人口会在较短的时间发生流动(a6)”。目前我国的休假制度仍存在总体时间短、缺乏灵活性、长假相对短缺等问题,大量旅游者只能选择在法定假日集中出游,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客流的短时间集中爆发。
(3)游客行为干扰
行为干扰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游览秩序的违规行为和在拥挤情境下的过激行为。其中,违规行为的出现与陌生环境降低了游客放纵行为的顾忌和约束有关[36],如“由于一些游客违章停车拍照、停车游览,加剧了景区拥堵(a82)”。过激行为则源自于拥挤情境,出现后又会反过来扩大拥挤事件影响。这是由于高度拥挤环境下,个体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或恐慌情绪,并产生冲突和破坏性行为[26]。如“在犀牛海站附近,部分游客由于逗留时间过长将道路堵住,情绪激动,导致交通陷入停顿(a55)”。
3.1.2 管理因素(1)景区规划缺陷
科学合理的景区规划建设是应对拥挤压力的重要基础条件,而规划建设方面的缺陷也是造成景区拥挤现象无法有效疏解的原因之一。景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线路规划不尽科学(a31)”“停车泊位不足(a32)”,也包括景区的最佳和最大游客承载量测算不清晰、不明确等。如“记者调查发现,广西多个景区并没有公布最大承载量,主要是因为承载量如何计算不明确、主管部门对承载量的核定存在多头管理等,因此也难以根据承载量制定必要的流量控制方案(a61)”。
(2)监测预警不足
动态监测是预警的基础,但有效的人流动态监测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条件,过去许多景区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如“景区智慧升级前安装的闸机和视频监控系统均不具备客流实时统计能力,使得红岩联线管理中心无法依据准确数据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包括缺乏分流、控流的能力,也无法有序管控团队游客(a67)”。
此外,在人流监测的基础上未能准确研判信息及时启动预警,也是引发拥挤事件的原因之一。如,2014年外滩风景区踩踏事件的责任分析中就提到当地管理部门“对12月31日监测到的人员流量变化情况风险评估不足,未及时提出预警(a82)”。并且,“相关管理部门对监测信息研判不够、对人群高度密集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a83)”。
(3)信息发布不到位
过去很长时间内,部分景区在人流信息发布方面的能力相对不足。首先,有的景区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存在发布内容参考价值小的问题,如“四川峨眉山的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账号在春节期间的每天傍晚,都会发布的客流量实时播报,实际上只是当日客流量的总结。这种信息参考价值小,游客需要的是实时动态流量播报和提前预警(a94)”。此外,还存在信息发布渠道有限的问题,如“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游客能通过广播和高速路、售票口的电子显示屏获取景区客流量信息,但网站和APP的实时播报目前还不能做到(a77)”。
(4)应急处置不力
制定应急控流预案是《旅游法》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对景区管理提出的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景区预案启动晚,降低了应急处置工作的效率,如“当天19时20分,轿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紧急启动《轿子山游客滞留应急预案》,显然应急预案启动时间太晚,这必然造成部分游客等待时间过长、情绪激动继而增加新的麻烦(a105)”。还有一些景区虽然及时启动了应急控流预案,但却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如“洛阳白云山景区虽然启动了应急预案,但随着游客量持续激增,管理人手不足,拥挤现场无人疏导,大家心里都比较着急,争抢上车,甚至出现吵架、打架等情况(a19)”。
3.1.3 目的地因素(1)产品供给不足
优质供给是客流形成的外在“拉力”,能提供优质产品的旅游景区通常会吸引较多的游客前往。目前我国旅游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需错配,旅游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匹配,有效供给不足[34]。这就导致少数高品质、知名旅游景区在节假日期间吸引和承载了大多数的旅游客流,如“2011年,占比不到1%的5A级景区,承担了全国旅游景点一半的客流量,获得了全国旅游景点近70%的营业收入(a4)”。优质供给不足和供需错配是导致旅游客流空间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2)恶劣天气事故
恶劣天气是加剧景区承载压力,催化拥挤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灾、大风、雷电、冰雪、大雾等气象灾害是游客高聚集场所常见的自然灾害,相对来说,户外景区更易受到气象灾害影响[26]。恶劣天气一方面会阻碍景区交通的正常运转,限制景区承载能力,如“当时海上雾气较大,为防止出现撞船事故,海事部门要求只能发3艘船。所以等了很久游客都没有看到船来(a25)”。
另一方面,恶劣天气也会诱发交通事故,阻碍景区交通运转。如“今日晚间,记者从峨眉山景区获悉,由于低温天气、路面结冰和景区大巴侧滑事故导致车辆通行受阻,旅客被滞留在车站(a102)”。
(3)地形与交通设施
在私家车普及和高速公路网日渐完善的推动下,自驾游已经成为人们假期出游的新趋势。每到节假日,热门旅游景区的人流和车流同时爆发已经是一种新常态。如“记者从青海省交警部门了解到,6月至8月,通过国道109线青海湖沿湖路段的车流量约150万辆,比上年增长了一倍(a106)”。自驾游盛行的背景下,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常常滞后于私家车数量的增长,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旅游拥挤事件发生的形成因素之一。如“今年五一假期中间两天,黄鹤楼、动物园、梨园——省博物馆是武汉城区三大最堵堵点,原因是停车泊位不足(a109)”。此外,地形因素也对道路交通的通达性有着很大影响,这在山岳型、海岛型景区中体现最为明显。如“记者获悉,当天游客虽接近4万人,但并未超出白石山景区的接待能力,关键是肚子大喉咙小,进出口成了交通瓶颈,造成了大拥堵”。
3.2 形成因素作用路径拥挤事件形成因素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形成旅游拥挤事件,可以通过以下四种作用路径进行阐释,每种路径以演化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形成因素命名。
3.2.1 客流压力型路径客流压力型作用路径以眉县红河谷游客滞留事件为典型代表。2017年3月妇女节当天,陕西眉县红河谷森林公园的节日门票优惠政策吸引了近2万名各地游客,随着景区承载力出现饱和,入园人数受到限制,数千名游客滞留在景区大门外。该事件的作用路径为:“妇女节门票优惠—吸引近两万名游客—景区容量饱和—数千游客滞留门外—造成负面旅游体验”。此类拥挤事件的核心形成因素是大量客流短时间内集中到某个景区所造成的客流压力,往往会造成负面的旅游体验,并构成一定的公共安全隐患。
3.2.2 突发因素型路径突发因素型作用路径以华山游客滞留事件为代表。2016年10月3日晚间,华山主峰突然遭遇强风天气致使返程索道停运,大量游客被迫半夜滞留山顶。该事件的作用路径为:“国庆节客流高峰—突遇强风天气—下山索道停运—游客半夜滞留山顶”。该类旅游拥挤事件的核心因素是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等突发因素,此类事件的发生较为突然,阻碍或中断景区交通的正常运转,因此对景区的应急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处置不当可能会造成公共安全事故等严重后果。
3.2.3 管理失误型路径管理失误型作用路径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代表。2014年12月,受新年倒计时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在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聚集,由于多个管理环节存在失误,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严重踩踏事件。该事件的作用路径为:“倒计时活动吸引—风险评估缺失—信息发布不到位—人流集中—监测预警不及时—应急处置不力—踩踏死伤”。该类事件的发生与拥挤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信息发布、人流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若干环节的失误直接相关,并可能酿成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3.2.4 行为干扰型路径行为干扰型作用路径以庐山景区游客落水事件为典型代表。2013年10月,重阳节门票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庐山景区,因部分游客不听管理人员劝导,强行上桥,造成引桥超员和桥面塌陷,18名游客落入水中。该事件的作用路径为:“重阳节门票优惠—客流量创新高—游客争抢上桥—不听引导劝阻—引桥超员塌陷—18名游客落水”。此类事件的发生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过激行为干扰有较大关系。
3.3 旅游拥挤事件后果旅游拥挤事件会引起三方面的后果(图 4)。一是旅游体验受损,主要体现在拥挤事件对游客情绪、心态的影响上,拥挤易造成游客心态失衡,心态失衡又可能导致过激行为反应,加大客流压力,加剧事件负面影响。二是景区运转受阻,大规模的客流会降低景区系统运转效率,造成游客长时间等待,而等待诱发的过激行为也会阻碍景区系统运转。三是公共安全事故,从维护公共安全的角度出发,景区拥挤现象会造成拥堵、滞留等公共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则可能会导致落水、踩踏、冲突、死伤等公共安全事故发生。
![]() |
图 4 旅游拥挤事件形成因素作用路径图 Fig.4 Affecting Paths of Forming Factors of Tourist Crowding Events |
针对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因素及作用路径,旅游拥挤事件的调控应该从景区信息化提升、推进文明旅游、完善休假制度和扩大优质供给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4.1 景区信息化提升面对客流压力,景区需要通过动态人流数据监测、信息分析研判和信息发布共享等措施来疏解压力。首先,在信息监测研判方面,景区应该通过安装各类智能监测设备,获得实时景区客流量、区域热力图、客流分析等数据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景区人流趋势,为限流和人流疏散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此外,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与安监、外交、公安、交通、气象、地震等部门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各级旅游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37]。在信息发布方面,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应急广播、新闻媒体、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平台及时发布人流提示和预警信息,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发布效率,尽量消除景区和游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2 推进文明旅游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和过激行为构成对景区运转的行为干扰。因此,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文明旅游建设,加大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戒力度,建立健全旅游失信“黑名单”定期发布制度[34],减少和控制违规行为对景区运转秩序的行为干扰。另一方面,旅游者在面对拥挤情景时,会采取时空移置、产品转换和认知合理化等策略,以化解拥挤感知带来的负面影响[16]。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培养旅游者的理性消费决策能力和旅游活动中的困难应对能力,从而减少过激行为对景区运转的干扰。
4.3 完善休假制度休假制度不完善是客流时间集中现象背后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的休假方式应当从过去以“节日休假为主,假日休假为辅”转变为“假日休假为主,节日休假为辅”的模式[35]。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带薪假期制度,针对现阶段带薪休假制度缺少实施细则和社会配套等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制订带薪休假制度实施计划和实施细则,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同时加强检查监督[33]。企事业单位也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考虑职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鼓励错峰休假,从时间层面平衡旅游需求。
4.4 扩大优质供给优质供给总体不足是客流空间集中现象背后的重要原因,每年国内一些知名、高等级旅游景区发生的拥挤事件, 恰好反映出我国旅游者的优质旅游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一现状。因此,我国旅游业需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思路必须从数量导向变为质量导向。一方面要新增有效供给,不断扩大增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和提升现有供给,盘活存量。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撬动旅游供给侧的改革,使其更加切合人们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34],为旅游者出游提供更多优质选择,实现在空间层面平衡客流。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以国内近年典型旅游拥挤事件为案例,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等步骤对原始资料进行拆散和重组,提炼出景区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因素”这一核心范畴。并围绕核心范畴建立了反映拥挤事件形成因素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包含旅游需求、供给吸引、休假制度、时空集中、天气事故、地形交通、行为干扰、景区规划、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处置、旅游体验、景区运转、公共安全等十四个要素。此外,通过分析拥挤事件案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提炼出四种典型的旅游拥挤事件形成因素作用路径,包括客流压力型、突发因素型、管理失误型和行为干扰型路径,揭示了国内景区旅游拥挤事件形成和演化的规律。
5.2 研究讨论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拥挤研究由来以久,迄今在旅游拥挤感知形成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国内旅游拥挤形成研究也多数遵循西方学者的理论和分析框架,符合中国实际的旅游拥挤理论探索与方法抉择相对较少[1]。基于心理学的拥挤形成研究主要从微观的个体视角分析心理拥挤如何产生,不能概括和阐释旅游拥挤形成背后的宏观政策、中观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也难以对旅游拥挤现象的演化发展进行过程分析。由于国情和旅游业发展基础方面的现实差异,中国景区的旅游拥挤形成因素、演化路径与西方国家存在诸多不同,探索基于中国现实的旅游拥挤形成理论与分析框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我国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出发,分析了和游客、景区、政府部门等多主体相关的形成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解释我国景区旅游拥挤现象如何形成提供了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方面的借鉴。
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选取的事件案例主要发生在知名度较高的5A、4A级景区,未能分析解释景区的类型差异、等级差异对旅游拥挤事件形成有何影响,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随着我国景区智慧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景区管理水平的提高,旅游拥挤的预防和调控手段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旅游拥挤形成之间的关系也是下一步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 |
杨效忠, 王杏. 山岳型景区特殊时段旅游拥挤特征及调控模式——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61-970. [Yang Xiaozhong, Wang Xing. Tourism crow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justing patterns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during special periods: 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Mounta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4): 961-970.] |
[2]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187. [Dictionary Editing Offic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Edition 6)[Z].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 1187.]
|
[3] |
Stokols D.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crowd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2, 79(3): 275-277. DOI:10.1037/h0032706 |
[4] |
刘扬, 高峻. 国外旅游容量研究进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6): 103-107, 112. [Liu Yang, Gao Jun.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eign tourism capacity[J]. Ge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006(6): 103-107, 112. DOI:10.3969/j.issn.1672-0504.2006.06.025] |
[5] |
杨锐. 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 旅游学刊, 2003, 18(5): 62-65. [Yang Rui. From 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to LAC theory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concept[J]. Tourism Tribune, 2003, 18(5): 62-6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03.05.011] |
[6] |
李琛, 成升魁, 陈远生. 25年来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地理研究, 2009, 28(1): 235-245. [Li Chen, Cheng Shengkui, Chen Yuansheng. A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hina's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1): 235-245. DOI:10.3321/j.issn:1000-0585.2009.01.024] |
[7] |
Rouphael A B, Hanafy M. An alternative management framework to limit the impact of SCUBA divers on coral assemblage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 15(1): 91-103. DOI:10.2167/jost611.0 |
[8] |
Manning R. 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ional parks[J]. Journal of Park &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001, 19(1): 93-108. |
[9] |
Stokols D, Rall M, Pinner B, et al. Physical, soci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the perception of crowding[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73, 5(1): 87-115. DOI:10.1177/001391657300500106 |
[10] |
Stokols, Daniel. A social-psychological model of human crowding phenomen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72, 38(2): 72-83. DOI:10.1080/01944367208977409 |
[11] |
Robert E, William A. Cop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rowding and conflict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1, 33(4): 410-426. DOI:10.1080/00222216.2001.11949952 |
[12] |
Gartner W, Lime D. Trends in Outdoor Recreation Leisure & Tourism[M]. New York: Center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0: 121-130.
|
[13] |
Manning R E, Valliere W A, Wang B, et al. Crowding norms: Alternative measurement approaches[J]. Leisure Sciences, 1999, 21(2): 97-115. DOI:10.1080/014904099273174 |
[14] |
Gramann J H, Burdge R J. Crowding perception determinants at intensively developed outdoor recreation sites[J]. Leisure Sciences, 1984, 6(2): 167-186. DOI:10.1080/01490408409513029 |
[15] |
Hall T, Shelby B.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placement: Evidence from a high-use reservoir and alternate sites[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0, 32(4): 435-456. DOI:10.1080/00222216.2000.11949926 |
[16] |
Johnson A K, Dawson C P.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complexities of coping behavior in Adirondack Wilderness[J]. Leisure Sciences, 2004, 26(3): 281-293. DOI:10.1080/01490400490461963 |
[17] |
Shelby B, Bregenzer N S, Johnson R. Displacement and product shif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Oregon rivers[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88, 20(4): 274-288. DOI:10.1080/00222216.1988.11969781 |
[18] |
Shindler B, Shelby B. Product shift in recreation setting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rom panel research[J]. Leisure, 2009, 17(2): 91-107. |
[19] |
赵红红. 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 城市规划, 1983(3): 46-53. [Zhao Honghong. Research of tourist environment capability in Suzhou[J]. City Planning Review, 1983(3): 46-53.] |
[20] |
刘振礼, 金健. 特定区域旅游规模的研究[J]. 旅游论丛, 1985(2): 26-29. [Liu Zhenli, Jin Jian. Study on the tourism scale of specific regional[J]. Collected Essays on Tourism, 1985(2): 26-29.] |
[21] |
保继刚. 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87, 7(2): 32-36. [Bao Jigang. Carrying capacities of the Summer Palace[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87, 7(2): 32-36.] |
[22] |
李风琴, 杨效忠. 世界遗产地西湖的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关系[J]. 地理科学, 2017, 37(1): 102-109. [Li Fengqin, Yang Xiaozh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rowding in the World Heritage: West Lak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1): 102-109.] |
[23] |
李莉, 颜丙金, 张宏磊, 等. 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多维度内涵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三清山为例[J]. 人文地理, 2016, 31(2): 145-152. [Li Li, Yan Bingjin, Zhang Honglei, et al. Multidimensional connotation and antecedents of tourist crowding perceptions: A case of study in Mount Sanqing[J]. Human Geography, 2016, 31(2): 145-152.] |
[24] |
卢文月. 旅游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模型建构[J]. 旅游论坛, 2015, 8(6): 30-35, 42. [Lu Wenyue. A model of tourists perceived crowding in recreational settings[J]. Tourism Forum, 2015, 8(6): 30-35, 42.] |
[25] |
殷杰, 郑向敏.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 旅游学刊, 2018, 33(7): 133-144. [Yin Jie, Zheng Xiangmin. Application of grounded theory to identif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curity of highly aggregated tourist crowd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paths[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7): 133-144.] |
[26] |
殷杰, 郑向敏.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结构解析与运行机理——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的研究[J]. 经济管理, 2018, 40(8): 120-134. [Yin Jie, Zheng Xiangmin.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of highly aggregated tourist crowd: Based on the dual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8, 40(8): 120-134.] |
[27] |
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Social Forces, 1967, 46(4): 101-115. |
[28] |
卡麦兹. 建构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 边国英,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65. [Charmaz K. Bian Guoyin, trans. Build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o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65.]
|
[29] |
彭伟, 符正平. 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归创业行为过程研究——来自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考察[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12): 1851-1860. [Peng Wei, Fu Zhengping. A grounded theoretical study on behavior process of returnee entrepreneur: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national "1000 plan" entrepreneur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5, 33(12): 1851-1860.] |
[30] |
李一川, 李岩. 数千游客滞留洛阳白云山旅游局长微博4次致歉[N/OL]. (2012-10-15)[2020-09-10]. 大河报, http://photo.dahe.cn/2012/10-15/101654477.html. [Li Yichuan, Li Yan. Thousands of tourists were stranded on Baiyun Mountain in Luoyang and tourism bureau chief apologized four times on Weibo[N/OL]. (2012-10-15)[2020-09-10]. Dahe Newspaper, http://photo.dahe.cn/2012/10-15/101654477.html.]
|
[31] |
王建明, 王俊豪. 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4): 58-68. [Wang Jianming, Wang Junhao.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l of public low-carbon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regulation policy from gover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Management World, 2011(4): 58-68.] |
[32] |
田里. 旅游经济学(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7. [Tian Li. Economics of Tourism[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6: 27.]
|
[33] |
"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EB/OL]. (2016-12-26)[2020-09-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ina[EB/OL]. (2016-12-26)[2020-09-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
[34] |
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EB/OL]. (2017-01-12)[2020-09-10]. 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7-01/15/content_40107027.htm.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three-step" strategy and striving for a new goal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2017 National Tourism Work Report[EB/OL]. (2017-01-12)[2020-09-10]. 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7-01/15/content_40107027.htm.]
|
[35] |
程遂营. 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 人文地理, 2006, 21(5): 51-54. [Cheng Suiying.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holiday system on the base of tourism activity[J]. Human Geography, 2006, 21(5): 51-54.] |
[36] |
林德荣, 刘卫梅. 旅游不文明行为归因分析[J]. 旅游学刊, 2016, 31(8): 8-10. [Lin Derong, Liu Weimei.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uncivilized behavior in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8): 8-10.] |
[3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EB/OL]. (2017-08-09)[2020-09-15].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1708/t20170809_1196874.html.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tourism infor-matization of China[EB/OL]. (2017-08-09)[2020-09-15].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1708/t20170809_11968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