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20, Vol. 35 Issue (4): 91-9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0.04.012
0

引用本文  

唐永超, 王成新, 王瑞莉, 薛明月, 窦旺胜.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20, 35(4): 91-9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0.04.012.
TANG Yong-chao, WANG Cheng-xin, WANG Rui-li, XUE Ming-yue, DOU Wang-sheng. COUPLING RESRARCH O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BASED ON SMART DEVELOPMENT: A CASE OF JINAN'S CORE AREA[J]. Human Geography, 2020, 35(4): 91-9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0.04.0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9MD043);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9CDNJ36)

作者简介

唐永超(1994-), 男, 山东寿光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城镇发展。E-mail:1354586388@qq.com

通讯作者

王成新(1971-), 男, 山东新泰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E-mail:404122665@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12-30
修订日期:2020-04-08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为例
唐永超 1,2, 王成新 1,2, 王瑞莉 1,2, 薛明月 1,2, 窦旺胜 1,2     
1.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济南 250358;
2. “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济南 250358
提   要:精明发展已成为国际化城市发展的主流。在精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区域中心城市济南为例,选取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两个子系统,从空间形态、发展效率、外部影响、用地结构、人口变化、经济规模、公共服务和综合建设八个维度,测度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济南市城市扩张阶段性特征明显,扩张模式从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②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较低,但其发展符合“低速—高速—平稳”的变化过程,且近年来呈持续优化趋势;③济南市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不符合精明发展要求,城市扩张对土地利用效益的促进作用不足,二者间耦合协调度不高。
关键词精明发展    城市扩张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性    济南市    
COUPLING RESRARCH O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BASED ON SMART DEVELOPMENT: A CASE OF JINAN'S CORE AREA
TANG Yong-chao1,2 , WANG Cheng-xin1,2 , WANG Rui-li1,2 , XUE Ming-yue1,2 , DOU Wang-sheng1,2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 China;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Human-Nature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Jinan 250358,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smart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ain strategy appl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However,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ideas, most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Chinese cities focus on pursuing the growth of scale, ignoring the guidance of smart development theory. Therefore, they have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the strategy of "smart grow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Jina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rawl and land-use efficiency. It chooses two sub-systems of urban sprawl and land-use efficiency to measur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Jinan. It is mainly analyzed from eight dimensions: spatial form, development efficiency, external influence, land-use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economic scale, public service, and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 the urban sprawl of Jinan has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expansion mode has changed from single-core to multi-core. Second, although the overall level of land-use efficiency in Jinan is relatively low, it has improved and shown a trend of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ird, the urban sprawl and land-use efficiency of Jinan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heory of smart development,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smart development    urban sprawl    land-use efficiency    coupling coordination    Jinan city    

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其中,无序化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严重失衡,导致不同目标基础上城市效能严重下降。城市空间上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与过度紧凑型的布局模式均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厘清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下城市扩张机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空间上的无序蔓延加剧了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模式已由增量向存量转变[1],收缩城市也开始出现,这势必会引起城市扩张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因此,揭示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扩张中所表现出的新特征、新模式,明确城市扩张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百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土地利用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空间扩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演变[2, 3]、扩张模式[4]、动力机制[1, 5]等方面。城市形态演变方面的研究已经由传统的空间形态定性提炼归纳[6]转向借助遥感等现代手段进行城市形态扩张过程的刻画和边界的测定[7]。城市扩张模式研究多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为背景,研究城市扩张的类型、方向和格局等方面[8]。城市空间扩张动力机制的研究可分为单一要素和综合要素两类[1],方法上多采用聚类分析、系统动力模型等。在土地利用效益方面,近年来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研究对象由单纯研究发达城区用地效益到研究区域内部不同用地类型的效益关系[9-11],研究内容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转变[12]。城市的良性扩张,能够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效益。同时,高效益的土地利用,能够有效避免因城市的无序扩张而导致城市土地资源浪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由单纯的追求规模增长向追求综合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相关研究也已从单纯的研究城市扩张或土地利用效益向探究二者的协调关系转变,虽然国内外对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缺乏城市良性发展理论指导。精明发展(smart development)是通过将土地利用、城市建筑、交通运输、老城改造和紧凑开发等多种城市要素整合,以最低的基础设施成本创造出最高的土地开发收益,以此来解决城市在发展中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13, 14]。1997年,格兰邓宁(Glendening)率先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精明增长”理论[15],国内研究始于21世纪初,部分学者开始探索限定城市扩展边界[9]、优化城市结构布局以及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的中国化精明增长道路[16, 17]。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相继产生[18],以城市人口减少为标志的城市收缩现象加剧[19-22]。如何在城市扩张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精明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城市扩张多倾向于城市空间扩展、形态演变等实际情况的测度、归纳和总结,以反映城市形态的变化特点,而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多从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入手,研究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缺乏投入产出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扩张的内在机理研究。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同步提升,能够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二者的耦合协调增长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区域中心城市济南为例,将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研究后,揭示不同时间节点下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和协调程度,对现阶段下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济南市城市良性发展、构建“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济南市(见图 1)位于山东半岛中西部、华北平原中部,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截止2018年底,济南下辖8区2县,总面积7998 km2,地区生产总值7856.56亿元,常住总人口746.04万人。其中,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长清六区总人口422.24万人,占济南市总人口的56.61%,城镇化率高达87.5%,地区生产总值5872.1亿元,占济南全市74.74%,三次产业结构为1.2:24.7:74.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0146元和17924元,是济南市主要人口、经济活动承载地,是城市扩张的核心区,为保证研究的连续性与科学性,因此选择该区域为研究区。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济南市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南城区将再一次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因此,借鉴原有经验教训,贯彻响应精明发展理念,是济南城市健康发展的时代选择。

图 1 2018年济南市行政区划图 Fig.1 Jin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Map in 2018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有关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济南统计年鉴》以及《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和《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等,辅助使用地理空间数据云提供的Landsat 4—5 TM、Landsat 7 ETM、Landsat 8 ETM提取济南市1995、2000、2005、2010、2015、2018年六个长时段城市建成区数据,计算济南市城市建设面积、周长等相关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精明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

精明增长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它反对因城市的无序扩张而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在指导城市边界划定、限制城市无序蔓延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17]。精明收缩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资源的退出与优化重组方面,在城市收缩背景下促进城市的增长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22]。精明发展理论不是“精明增长”与“精明收缩”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摒弃传统的“无序扩张”或“盲目收缩”,关注城市内部各资源要素的平衡发展,倾向于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提升,从而实现城市“精打细算”式的发展。因此,精明发展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将各要素合理配置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强调城市内部空间集约紧凑、要素组织高效和服务功能完善,是一种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动态性与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模式[23]。在精明发展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城市规划合理、生态质量改善、交通网络发展、人居环境舒适为原则,结合济南市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现状,选择空间形态、发展效率和外部影响三个子系统表征城市扩张,以用地结构、人口变化、经济规模、公共服务和综合建设五个子系统来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益[24, 25],根据不同子系统的特点,对相关指标进行归类筛选,并进行共线性检验,从而构建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测度体系[26-28]。采用基于方差的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见表 1),测度精明发展理论指导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具体方法如下:

表 1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 Tab.1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Based on Smart Development

(1)子系统指标的平均值、方差及变异系数:

(1)
(2)
(3)

式中,x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数值,xjn年内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Sjn年内第项j指标的方差,Vj为第j项指标的变异系数。

(2)指标权重值:

(4)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

2.2.2 综合发展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对“城市扩张—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各指标进行综合测算,以综合发展度指数T来表征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整体关系[13, 29],计算公式为:

(5)
(6)

式中,UE表示城市扩张指数,UB为土地利用效益指数。αβ表示两个子系统的待定权重,通过整合相关研究[13, 25],认为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贡献相同,因此αβ赋相同的权重值0.5,Ui表示“城市扩张—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中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γij表示第i个子系统中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μij表示第i个子系统中第j项指标的特征值,n表示不同系统中的指标个数。

2.2.3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1)耦合度。耦合度用来刻画多个系统间动态影响的量化表征[30-32]。本研究在精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将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效益两个系统各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定义为“城市扩张—土地利用效益”耦合系统(C),计算公式为:

(7)

式中,C为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 1],C值越接近1,表征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越高。根据2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借鉴相关参考文献[33],将耦合度(C)分为以下6类(表 2)。

表 2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类型分类 Tab.2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Benefit Coupling Degree

(2)协调度。由于单纯依靠耦合度测度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容易产生误差,在此基础上引入协调度模型(D)。通过协调度横向比较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间的动态协调关系,计算公式为:

(8)

式中,T表示“城市扩张—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的综合指数。协调度(D)的取值介于0—1之间,因为协调度(D)受到耦合度(C)和综合指数(T)的影响,因此,耦合度指数和协调度指数的取值越高,该系统的协调性就越好。借鉴相关参考文献[25, 34]并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协调度级别(D)进行划分(表 3)。

表 3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级别划分 Tab.3 Classification of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3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关系演变分析

通过对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扩张—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计算,研究其城市精明发展耦合协调情况(表 4)。

表 4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关系 Tab.4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Based on Smart Development
3.1 精明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时空演变分析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生成济南市主城区1995—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形态变化图(图 2),探究济南市城市面积的动态变化过程。

图 2 济南市1996—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形态图 Fig.2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 Jinan City (1995—2018)

根据图 2显示,1996—2000年,济南市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北扩张为主且速度缓慢,呈单核心发展模式。该时段内济南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沿交通干线发展且增幅较低,未出现分散趋势,在市区北部“腾笼换业、退二进三”的带动下,人口向北流动明显。2001—2005年,在城市规划“先东后西”思路的影响下,城区扩张速度加快,东西向扩张明显,以济南会展中心和齐鲁软件园为代表的东部新城建设速度加快,同时西南方向的长清县撤县划区,建设用地不断增长。2006—2010年,城市扩张仍然保持较高速度,方向仍以东西为主、南北为辅。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济南市东部中心初具规模,大批企业外迁刺激了城市周边农业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长清大学城的设立促使老城区大批高校外迁,加速了西南方向长清区建设用地的增长,此时济南市城市扩张模式从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呈现出快速扩张趋势。2011—2015年,城市扩张以东部新区建设为主,西客站片区建设为辅,在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政策的影响下,济南市城市建设经历了十多年高速期在这一阶段开始放缓。2016—2018年,承袭上一阶段平稳的增速,这一时段城区扩张以东部新区完善、西客站周边房地产和服务业开发、西南长清区小范围开发建设为主,仍然保持“先东后西”的发展模式。综上,研究时段内,济南市城市空间形态扩张阶段性特征明显,且扩张模式由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城市扩张模式由紧凑型向蔓延型转变。

3.2 精明发展背景下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根据表 4的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8年,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但其发展符合“低速—高速—平稳”的变化过程。1995—2005年,为快速增长时期,精明发展指数从0.145增长到0.453,年均增幅达到21.24%。说明这一时段内,济南市城市发展速度与之前相比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但这一时段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整体水平一直在0.5以下,主要是城市综合建设中大多数指标在这一时期相对较低,城市综合建设体系不完善所导致。2005—2018年这段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精明发展指数增速放缓,为平稳增长期,这一时期内,济南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导致第二产业的部分企业投入产出有所下降,但第三产业成为重点开发对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大批电子商务和金融产业入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也得到不断完善,限制土地利用效益精明发展的因素从城市综合建设变为城市用地规模。总的来看,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虽较低,但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优化趋势。

3.3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分析

从耦合情况(表 4)来看,济南市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度水平大致处于中度耦合状态,耦合度指数在0.379—0.496之间波动变化,除1995年属于低水平耦合外,其他年份均处于颉颃阶段,表明两个子系统之间一直处于相互抗衡阶段,耦合度不高。从协调发展情况来看,协调度指数在0.399—0.529之间波动上升,协调类型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反映出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促进作用不足,协调作用较差,并未达到同步增长状态,其耦合协调状态有待提高。

根据计算结果,1995年耦合度和协调度指数最低,分别为0.379和0.399,这与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内,济南市城市建设落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长对于土地利用效益带动力度不足,二者间耦合协调关系较差。自1995—2005年这十年间,济南市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上升状态,协调度也从濒临失调向初级协调过渡。该时段内,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民生等方面关注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提升,因此这一阶段耦合度从极低耦合进入到中度耦合,耦合状态也由低水平耦合过渡到颉颃阶段,耦合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协调度从0.399增长到0.501,受到以单核心发展模式为主的影响,济南市前期紧凑发展程度较高,城市建设与人口城市化相对同步,城市发展效率变化小。进入21世纪后,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东部新区建设加速,单核心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建设用地的不连续和破碎化程度加剧,受到行政区调整等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精明扩张程度有所下降,但一直维持在0.6左右,而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结构单一,服务型建设用地规模小,加之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者并未意识到精明发展对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的重要性,因而城市建设单纯以满足经济发展为主,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优化城市布局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这一时段内土地利用效益程度较低,城市扩张精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土地利用效益,二者之间协调性较差,整体协调类型从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过渡。

2005—2018年间,济南市经济增速迅猛,城市扩张速度加快,由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和《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影响,城市发展开始从单核心模式向多核心模式转变,2010年、2015年和2018年耦合度较前十年均有所下降。随着东部工业新区、西客站新城建设和长清大学城不断规划建设,空间破碎度提高,飞地式开发模式占据城市发展主流,多核心的城市扩张模式导致济南市城市扩张精明发展指数较前十年呈现出波动下降态势,从2005年的0.599下降到2018年的0.371,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济南市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幸福度指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精明发展指数得到稳步提升,从2005年的0.453提升到2018年的0.822,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二者之间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从而导致二者协调指数较低,整体很难突破初级协调状态。这二十多年的变化趋势,显示了济南在统筹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方面的力度不足,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发展定向性较突出,二者始终没有处于协同发展状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扩张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在城市扩张大背景下,能否实现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城市扩张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精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济南市主城区为例,研究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济南市城市扩张阶段性特征明显,扩张模式由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1995—2018年间,城市扩张精明发展指数从0.693下降至0.371,城市扩张模式由紧凑型向蔓延型转变。1996—2000年,济南市城市扩张缓慢且以北向扩张为主。2001—2018年,济南市城市扩张进入活跃期,方向上以“东西为主、南北为辅”。

(2)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较低,但近年来呈持续优化趋势。研究时段内,济南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效益的发展符合“低速—高速—平稳”的精明发展过程。

(3)济南市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不符合精明发展理论的要求,二者间耦合协调度不高。济南市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长期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转向初级协调,但二者仍然没有达到耦合协同发展状态。受到多核心发展模式的影响,济南市空间布局破碎化、零散化程度加重,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降低,城市扩张对土地利用效益的促进作用不足,二者的耦合协调性不强,阻碍了济南市城市精明发展。

4.2 讨论

本研究尝试基于精明发展理论对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耦合分析研究,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

(1)精明发展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发展状态,不同城市具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本文以济南市为例,根据济南市城市现状展开研究,与其他城市的相关性不强,而且未给出适合其他城市测度精明发展的具体方法。

(2)测度指标过于复杂,且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度、破碎度、稳定性等指标均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矢量化提取相关研究信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具体数据在获取或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略微的差值,精确程度有待提升。

注释:

① 2019年1月9日,国务院批复莱芜市正式划归济南,自此济南下辖10区2县,因本研究时间截止到2018年,故本文中相关济南行政区划均按照2018年8区2县。

参考文献
[1]
王绍博, 罗小龙, 顾宗倪, 等. 精明增长背景下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19, 39(6): 58-65. [Wang Shaobo, Luo Xiaolong, Gu Zongni, et al. Urban space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evolution of Shangha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growth[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6): 58-65.]
[2]
潘竟虎, 戴维丽. 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J]. 经济地理, 2015, 35(1): 44-52. [Pan Jinghu, Dai Weili.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morphology of majior citi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0[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 44-52.]
[3]
牟振宇. 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空间的扩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2): 111-118. [Mu Zhenyu. A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of French concession in neoteric Shanghai[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8(2): 111-118.]
[4]
陈昕, 彭建, 刘焱序, 等.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京津冀地区城市空间扩展与空间关联测度[J]. 地理研究, 2018, 37(5): 898-909. [Chen Xin, Peng Jian, Liu Yanxu, et al. Measuring spatial expansion and correlations of c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using DMSP/OLS nighttime light data[J]. Geographical Reasearch, 2018, 37(5): 898-909.]
[5]
王利伟, 冯长春. 转型期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扩展格局及其动力机制——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方法[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155-2169. [Wang Liwei, Feng Changchun. Spatial expansion pattern and its driving dynamic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Based on nighttime light da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12): 2155-2169.]
[6]
易晖.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城市问题, 2000(6): 2-4. [Yi Hui.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China's urban spatial form[J]. Urban Problems, 2000(6): 2-4.]
[7]
Chris C, Jay K. Controlling urban sprawl:Some experiences from Liverpool[J]. Cities, 2006, 23(5): 353-363. DOI:10.1016/j.cities.2006.05.003
[8]
Wang J, Lin Y F, Anthony G, et al. Land-use changes and landpolicies evolution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es[J]. Land Use Policy, 2018, 75: 375-387. DOI:10.1016/j.landusepol.2018.04.011
[9]
曹堪宏, 朱宏伟. 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10(8): 58-66. [Cao Kanhong, Zhu Hongwei. The study on evaluation of land use efficiency:Guangzhou and Shenzhen cases study[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0(8): 58-66.]
[10]
王国刚, 刘彦随, 方方.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4): 649-656. [Wang Guogang, Liu Yansui, Fang Fa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stinction of land use efficiency around Bohai Rim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4): 649-656.]
[11]
倪维秋.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经济, 社会, 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格局[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2): 69-77. [Ni Weiqiu.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and their spatial pateern of urban land use economic, social andecological benefits of cities in three largest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J]. Urban Studies, 2016, 23(12): 69-77.]
[12]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2): 305-315. [Tian Junfeng, Wang Binyan, Wang Shijun.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hip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2): 305-315.]
[13]
魏璐瑶, 陈晓红.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绩效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7): 1032-1039. [Wei Luyao, Chen Xiaohong. Coupling research between urban performanc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smart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Harbin-Changchun city group[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7): 1032-1039.]
[14]
梁鹤年. 精明增长[J]. 城市规划, 2005(10): 65-69. [Liang Henian. Growth smart[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5(10): 65-69.]
[15]
Behab K. Smart growth strategies,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sprawl:Simulated futures for Hamilton, Ontario[J]. Canadian Geographer, 2008, 52(3): 291-308. DOI:10.1111/j.1541-0064.2008.00214.x
[16]
瞿理铜. 推动湖南省城市精明增长的对策建议[J]. 城市学刊, 2018, 39(6): 26-29. [Qu Lito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urban smart growth of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2018, 39(6): 26-29.]
[17]
许恒周, 张文静, 吴云青. 城市土地精明利用对城市规模的影响——以中国35个城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16(8): 81-88. [Xu Hengzhou, Zhang Wenjing, Wu Yunqing. Impact of smart use of urban land on city size:A case study of 35 cities in China[J]. Urban Problems, 2016(8): 81-88.]
[18]
王成新. 结构解读与发展转型——中国城市化综合思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41-248. [Wang Chengxin.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Comprehensive Thinking of China's Urbanization[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241-248.]
[19]
Martinez-Fernandez C, Wu C T, Schatz L K, et al. The shrinking mining city:Urban dynamics and contested territ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2, 36(2): 245-260. DOI:10.1111/j.1468-2427.2011.01094.x
[20]
Martinez-Fernandez C, Audirac I, Fol S, et al. Shrinking cities:Urba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2, 36(2): 213-225. DOI:10.1111/j.1468-2427.2011.01092.x
[21]
杜志威, 李郇. 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增长与收缩新现象[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00-1811. [Du Zhiwei, Li Xun. Growth or shrinkage:New phenomena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apidly-urbanising Pearl River Del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10): 1800-1811.]
[22]
杨振山, 孙艺芸. 城市收缩现象、过程与问题[J]. 人文地理, 2015, 30(4): 6-10. [Yang Zhenshan, Sun Yiyun. City shrinking:Phenomenon, progress and problems[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4): 6-10.]
[23]
陈晓红, 周宏浩. 城市精明发展与生态效率的协同测度及交互响应——以中国27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11): 2653-2665. [Chen Xiaohong, Zhou Honghao. Dynamic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A case study of 276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asearch, 2019, 38(11): 2653-2665.]
[24]
崔学刚, 方创琳, 张蔷. 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J]. 地理学报, 2018, 73(6): 1149-1161. [Cui Xuegang, Fang Chuanglin, Zhang Qiang.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speed 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and land-use efficiency in Shandong Peninsulaurban agglomer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6): 1149-1161.]
[25]
吕添贵, 吴次芳, 李洪义, 等.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39-246. [Lv Tiangui, Wu Cifang, Li Hongyi, et al. The coordination and its optimization about population and land of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Nanchang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2): 239-246.]
[26]
谢鹏飞, 周兰兰, 刘琰, 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7): 12-18. [Xie Pengfei, Zhou Lanlan, Liu Yan, et al. Research on eco-city indexand best practices[J]. Urban Studies, 2010, 17(7): 12-18.]
[27]
宓泽锋, 曾刚, 尚勇敏, 等.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及空间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6, 36(4): 15-21. [Fu Zefeng, Zeng Gang, Shang Yongmin, et al.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rovinc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4): 15-21.]
[28]
陈晓红, 吴广斌, 万鲁河. 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37-1343. [Chen Xiaohong, Wu Guangbin, Wan Lu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vulner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coupling of urb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BP:A case of the coal-electricity base in the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1): 1337-1343.]
[29]
范红艳, 薛宝琪. 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4): 104-109. [Fan Hongyan, Xue Baoqi. Empirical study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J]. Areal Resrarch and Development, 2016, 35(4): 104-109.]
[30]
焦华富, 杨显明.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变耦合——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6): 998-1009. [Jiao Huafu, Yang Xianm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urban spatial form succession of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A case study of Huainan cit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6): 998-1009.]
[31]
丛晓男. 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J]. 经济地理, 2019, 39(4): 18-25. [Cong Xiaonan. Expression and mathematical property of coupling model, and its misuse in geographical scie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4): 18-25.]
[32]
陈浩, 王仁卿, 刘建. 黄河三角洲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9, 54(7): 11-20. [Chen Hao, Wang Renqing, Liu Jian. Study 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use an d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iti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9, 54(7): 11-20.]
[33]
李欢, 李景保, 王凯. 湖南省水贫困与城市化水平测度及其时空耦合协调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9, 30(4): 1-8. [Li Huan, Li Jingbao, Wang Kai.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and measurement of water poverty and urbanization level in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 2019, 30(4): 1-8.]
[34]
余菲菲, 胡文海, 荣慧芳. 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16-1122. [Yu Feifei, Hu Wenhai, Rong Huifa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bout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in medium and small cities:Chizhou as exampl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9): 11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