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9, Vol. 34 Issue (5): 149-15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5.019
0

引用本文  

闫闪闪, 靳诚. 市域内部旅游流空间扩散动力机制——以洛阳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9, 34(5): 149-15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5.019.
YAN Shan-shan, JIN Che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ITY DOMESTIC TOURIST FLOW SPACE: A CASE STUDY OF LUOYANG[J]. Human Geography, 2019, 34(5): 149-15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5.01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34)

作者简介

闫闪闪(1986-), 女, 河南巩义人,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yanshanshan7380@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11-24
修订日期:2019-06-26
市域内部旅游流空间扩散动力机制——以洛阳市为例
闫闪闪 1,2, 靳诚 3     
1.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 广州 510275;
2. 赣南医学院, 赣州 510275;
3.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院, 南京 210023
提   要:如何厘清市域内部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是市域规划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洛阳市为案例区,基于25个景区的“一手数据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动力机制是由旅游者自身的内外推力、目的地拉力和两地间的阻力组合成的复杂综合动力系统,推力是游客受到的最大动力。其中,休闲放松的潜在欲望是市域内游客群体关注的最主要的内推力,中介推荐是游客群体受到的最重要的外推力,景区核心吸引物对游客群体的拉动作用最强,而客观障碍的阻碍力大于主观障碍。
关键词市域旅游流    动力机制    空间扩散    洛阳市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ITY DOMESTIC TOURIST FLOW SPACE: A CASE STUDY OF LUOYANG
YAN Shan-shan1,2 , JIN Cheng3     
1.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City area is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lso a distribution center of tourism flow. The prolifer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tourists in the city brings about many practical contradictions, and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push-pull" general dynamic model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at the national scale can not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patial diffusion of domestic tourism flow within a city. How to clarify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patial diffusion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within a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position to be solved urgently. Based on the "first-hand data" of 25 scenic spots in Luoyang City, this paper uses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patial diffusion of tourism flow within the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spatial diffusion dynamic mechanism of intra-city tourism flows is a complex comprehensive dynamic system composed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rust of tourists themselves, the pull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the resistance between the two places. 2) Thrust is the greatest driving force for the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of urban tourism flows. 3)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urban tourism flows includes external and internal thrust, which is composed of four factors:self-promotion, leisure relax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health novelty seeking. 4) The potential desire for leisure and relaxation is the main internal motive force, the intermediary recommend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xternal motive force, the core attraction of scenic spots is the main pulling force factor, and the obstruction of objective obstacle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subjective obstacles.
Key words: city tourist flow    dynamic mechanism    spatial diffusing    Luoyang    
1 引言

旅游客流作为旅游系统的神经中枢与纽带,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与前沿议题[1]。国内外学者主要探讨旅游流的时间分布特征[2-4]、空间结构特征[5-7]、影响因素[8-10]、流动效应[11-13]以及网络结构[14-16]等5个方面内容。但是旅游流驱动机制一直是旅游流研究薄弱环节。国外学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却奠定了旅游流驱动机制研究的基础。冈恩提出了著名的旅游学推—拉理论[17]。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基于推拉理论、需求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提出了较成熟的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推—拉”总动力机制模型。最为典型的研究为杨兴柱等提出了包含推力、拉力、阻力和空间结构力的旅游流驱动力系统模型[18]。赵现红认为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由内驱力、外引力和社会支持条件组成[19]。郑鹏等基于推拉理论,先后探讨了入境旅游者[20]以及美国来华旅游者的驱动机制[21],并对来华旅游者的推力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22]。高军等提出旅华外国游客的“推—拉—阻”动力机制[23]。张佑印等研究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包括内推力、外推力、拉力、阻力四方面[24]。戢晓峰等提出快速交通方式、旅游资源禀赋是云南省节假日旅游流空间结构的主要驱动因素[25]

但是,现有研究仍有如下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究:一是在研究的空间尺度上,先前研究多关注洲际、国家、城市群等较大尺度,而市域无疑是游客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市域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日益突出,如旅游供需空间不匹配、旺季热点区域游客过度拥挤等,理解和认知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的动力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二是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入境旅游流,三大旅游市场中国内游客量占比高达90%以上,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占比高达90%以上的国内旅游流鲜少关注。三是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剖析了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推力、拉力和阻力,但是对推力、拉力和阻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以及推拉阻同总动力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关注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洛阳市25个景区的一手数据资料,借助于旅游动机中的“推—拉”分析框架,运用Spss、Excel、Amos等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以洛阳市为案例区域,探析了国内旅游流在市域内扩散的动力机制。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游客实地问卷调查。案例区为洛阳市域,包含洛阳1市6区8县。调查地点选取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高等级景区,共计25个。于2017年3月15到2017年10月23号三次到实地调研,回收问卷4384份,有效问卷4016份,有效率达到91.60%。抽样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才能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根据“结构相似说”的样本代表性评估方法说明所调研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对比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016年游客抽样调查报告,发现所调查游客在地域来源、年龄、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旅游动机、旅游天数、到洛阳旅游次数等旅游关键信息等方面与官方统计结果高度吻合。因此,表明本研究调查的样本代表性较强。

2.2 研究方法 2.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是一种简化数据、降维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取因子分析是由于市域内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中许多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该方法在减少分析指标的同时,尽量减少原指标包含信息的损失,通过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区分存在于各变量中的信息。

2.2.2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选取结构方程模型原因在于:①旅游流集散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需要处理多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②所用指标均来自于实地问卷调研,采用李克特量表评分制的指标数据,这两点符合结构方程模型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数据要求。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18-25]和对目的地游客实地访谈可知,旅游流空间扩散动力机制可从推力、拉力和阻力三方面解释。其中,推力包含内外推力,内推力指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包括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追求身心健康等13个指标。外推力包括互联网、他人介绍、媒体推介等6个指标。拉力包括旅游景区等级、景区环境等14个指标。阻力包括物理距离、交通状况、交通费用等8个因素。利用克龙巴赫α信度检验以及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数据均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相关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1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推力分析 3.1.1 市域内旅游流扩散的推力因子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推力指标的潜在维度进行因子分析。13个内推力指标中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4个公因子,累计共解释总方差的52.03%。其中,内推力因子Ⅰ包含“扩展视野”、“增长见识”、“了解不同地方文化”、“探亲或公务时顺便旅游”4个指标,都与游客自我提升和追求有关,故将此命名为“自我提升”因子;内推力因子Ⅱ包括“打发闲暇时间”、“缓解工作压力”、“欣赏美景享受生活”、“暂时逃避单调生活”4个指标,都与追求身心休闲放松息息相关,故将此命名为“休闲放松”因子;内推力因子Ⅲ包含3个指标,为“认识新的朋友”、“增强感情”、“受到尊重”,都与游客人际交往有关,故将此因子命名为“社会交往”因子;内推力因子Ⅳ包含“增进身心健康”、“追求新颖刺激”2个指标,将此命名为“健康求新”因子。

6个外推力指标中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2个公因子,累计共解释总方差的52.107%。外推力因子Ⅰ包含了3个指标,为“亲朋好友推荐”、“顺便旅行”、“游客推荐”,都是由亲朋好友、其他游客、游客自身等人为发出的行为,故将此因子命名为“人为推荐”因子;外推力因子Ⅱ包括“媒介宣传和推介”、“网络宣传”、“旅行社推荐”3个指标,都是网络、旅行社、媒体等旅游中介机构提供的旅游信息的传播、宣传和促销,故将此命名为“中介推荐”因子。

3.1.2 市域内旅游流扩散的推力因子结构方程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18-25],构建市域内旅游流集聚扩散推力结构模型提出以下6个研究假设:假设H1到H6分别为:自我提升、休闲放松、社会交往、健康求新、人为推荐和中介推荐且都同自身所包含的潜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图 1所示。

图 1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推力结构方程模型 Fig.1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ourist Flow Spatial Diffusing Push

结果显示,初始模型的CMIN/DF=11.942 > 3(严谨值)说明模型拟合度很差。绝对拟合指数RMR、相对拟合指数NFIIFICFI= 0,均不满足标准值大于0.9要求,说明数据拟合情况不理想,需要对其进行修正。选取M.I.指标较高的5项残差项之间的关系路径进行联系,构建新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重新运算。修正后显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标准要求,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较好。

通过Amos16.0进一步运算得出推力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检验结果(表 1)。结果显示,每条路径的P值都很显著,且路径系数都为正数,故H1—H6的假设成立。

表 1 推力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检验结果 Tab.1 The Results of the Latent Variable Test of the Push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1)假设H1的验证。结果显示4个潜变量同自我提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1得到了较好验证。其中增长见识对自我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强,这是由于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十多个,大多对外免费开放,这使洛阳成为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来洛阳旅游的大多数游客通过了解洛阳古都文化、佛教文化、河洛文化等增长自身的见识和扩展自身的视野。同时,通过感受洛阳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达到了自我提升的目的。

(2)假设H2的验证。结果显示4个潜变量同休闲放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欣赏美景享受生活对休闲放松的影响作用最强。这与其它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如包亚芳[26]通过对杭州游客研究发现欣赏美景享受生活是游客最为重要的出游动机。调研中也发现,洛阳市不仅文化色彩浓厚,而且自然风景优美,旅游资源禀赋价值极高且开发成功,各类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组团式分布,市区主要为历史文化型旅游景区,各县市分布着大量的自然山水类旅游景区,人文胜迹与山水美景相映成辉。因此,目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内推力。

(3)假设H3的验证。结果显示受到尊重、增强感情、认识新的朋友同社会交往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3通过了验证。除了增强感情同休闲放松之间的路径系数在0.5左右,受到尊重、认识新的朋友两个潜变量同休闲放松之间路径系数较小。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如郑鹏、张佑印研究发现受到尊重对游客来华旅游的影响相对较小。调研过程中也发现,90%以上游客出游方式为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同学等结伴旅游。因此,通过旅游增加感情成为游客到达目的地游览的主要社会交往动机。

(4)假设H4的验证。结果显示追求新颖刺激、增进身心健康同健康求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4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相对而言增进身心健康同健康求新相关性更大。该研究结论与中国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研究结论相悖,如郑鹏、张佑印等研究证明,相比增进身心健康,追求新颖刺激对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影响更为重要。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外国游客中欧美游客所占比重较大,而欧美游客天生喜欢冒险和追求刺激;另一方面洛阳市旅游产品中新奇、刺激的旅游项目较少。

(5)假设H5的验证。结果显示顺便旅行、亲朋好友推荐、游客推荐同人为推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亲朋好友推荐、游客推荐两个潜变量同人为推荐之间路径系数均在0.7左右,而顺便旅行同人为推荐的路径系数在0.4左右。调研过程中发现,90%以上游客出游方式为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同学等结伴旅游,因此亲朋好友推荐对游客到洛阳旅游的影响较大。同时在旅游目的地游览过程中,会受到其它游客推荐安排旅游线路或者改变自身的旅游线路。调研中发现81.18%的游客是提前安排好了线路,因此顺便旅游对人为推荐的影响较小。

(6)假设H6的验证。结果显示媒介宣传和推介、网络推荐、旅行社推荐同中介推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媒介宣传和推介对中介推荐的影响作用最强,路径系数为0.659。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游客受电视、海报、车载广告等传统媒介宣传和推介而到洛阳旅游。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也成为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宣传渠道,对旅行社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因此,游客受旅行社推荐到洛阳旅游的影响相对较小。

3.2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拉力分析 3.2.1 市域内旅游流扩散的拉力因子分析

从14个拉力指标中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计4个,累计共解释总方差的51.632%。拉力因子Ⅰ包含了“景区对外交通状况”、“景区内部交通状况”、“景区安全配套设施”、“景区住宿餐饮设施”4个指标,都与景区接待配套设施有关,因此命名为景区接待设施因子;拉力因子Ⅱ包含“景区服务质量”、“景区消费支出”、“景区信息化服务”,命名为服务消费因子;拉力因子Ⅲ因子包括“景区周边居民好客程度”、“景区拥挤程度”、“景区环境”3个指标,都表现了景区环境氛围,命名为景区环境氛围因子;拉力因子Ⅳ包含“景区节庆活动”、“景区旅游景点”、“景区等级”、“景区旅游商品”,命名为景区核心吸引物因子。

3.2.2 市域内旅游流扩散的拉力因子结构方程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18-25],构建市域内旅游流集聚扩散拉力结构模型,提出以下4个研究假设:假设H1到H4分别为:景区接待设施、服务消费、核心吸引物、环境氛围同所包含的潜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图 2所示。

图 2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拉力结构方程模型 Fig.2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ourist Flow Spatial Diffusing Pull
表 2 拉力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检验结果 Tab.2 The Results of the Latent Variable Test of the Pull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经运算结果显示,各个拟合指数指标均满足理想标准的要求,说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总体处于良好的状态,每条路径的P值都很显著,且路径系数都为正数,故H1—H4的假设成立。

(1)假设H1的验证。结果显示4个潜变量同景区接待设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1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相对而言,景区住宿餐饮设施对景区接待设施的影响作用最强。调研中发现,全市各类住宿设施5000余家,大中小餐饮网点16000余家,可基本满足游客的住宿和就餐需求。但是也存在着住宿餐饮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大部分星级饭店集中于主城城区,高等级饭店尤其缺乏,总体接待水平较低等问题高。在旅游交通状况方面,客流群体更加关注景区对外交通情况,目前洛阳市旅游流仍然以“洛阳市区”为主流,其它县市旅游流主要依靠洛阳市区供给。因此需要积极改善洛阳市内外部的交通网络,促进游客在不同行政区之间有效流动。

(2)假设H2的验证。结果显示景区服务质量、消费支出、信息化服务同景区服务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而言,景区服务质量对景区服务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最强。调研中发现,洛阳市旅游业已进入散客和自驾游时代,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是提高游客满意率和市场占有率的根本保证。洛阳目前游客总量中,自助游游客已到达92%,但是旅游服务功能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散客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在服务花费和信息化服务方面,多数游客提出景区内食宿收费较高,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应进一步强化景区内支付宝、微信等线上支付功能,开展景区智能语音导游服务等。

(3)假设H3的验证。结果显示景区节庆活动、旅游景点、景区等级、旅游商品同景区核心吸引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而言,景区旅游景点对景区核心吸引物的影响作用最强。到2017年底,洛阳市景区数量达到75个,是全国范围内拥有5A级景区最多的地级市。洛阳市优越的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游客到洛阳旅游的最核心因素。同时洛阳市唐三彩、牡丹工艺品、牡丹饼等旅游商品也成为吸引游客的另一因素。洛阳是“牡丹花城”,牡丹花卉一个月期间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游客接待量的30%左右。洛阳市以牡丹文化节为核心,打造了牡丹文化节、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伏牛山滑雪节为代表的四季节会游,旅游节庆活动也成为拉动游客到洛阳旅游的影响因素。

(4)假设H4的验证。结果显示景区环境、周边居民好客程度、拥挤程度同景区环境氛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而言,景区拥挤程度对景区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最强。调研中发现,五一、十一和牡丹文化节等旅游旺季洛阳市各景区人满为患,多数游客反映在景区购票、食宿和交通等待时间较长,影响旅游满意度。因此,景区拥挤程度对景区环境氛围影响极为显著,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有利措施做好旅游旺季各景区分流工作和安全保障措施。同时,多数游客认为洛阳市环境优美、周边居民好客程度较高也是他们到洛阳游览的动因。

3.3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的阻力分析 3.3.1 市域内旅游流扩散的阻力因子分析

从8个阻力指标中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2个,累计共解释总方差的53.035%。阻力因子Ⅰ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身体状况”、“可支配闲暇时间”、“可支配旅行费用”、“获取信息便利程度”,都与人的主观行为相关,命名为主观障碍因子;阻力因子Ⅱ包括“物理距离”、“天气情况”、“交通状况”、“危机事件”4个指标,都是人的主观意愿不可控制的,客观存在的,因此命名为客观障碍因子。

3.3.2 市域内旅游流扩散的阻力因子结构方程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18-25],构建市域内旅游流集聚扩散阻力结构模型(图 3),提出2个研究假设:假设H1客观障碍同包含的4个潜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2主观障碍同包含的4个潜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图 3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阻力结构方程模型 Fig.3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ourist Flow Spatial Diffusing Resistance

经运算得到8个拟合指数,本次样本4000以上,因此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偏高,但该结果不影响假设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其它7个拟合指标均满足理想标准的要求,因此说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总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同时,每条路径的P值都很显著,且路径系数都为正数,故H1—H2的假设成立(表 3)。

表 3 阻力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检验结果 Tab.3 The Results of the Latent Variable Test of the Resistance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1)假设H1的验证。结果显示4个潜变量同主观障碍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而言,可支配闲暇时间对主观障碍的影响作用最强。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受休假制度限制,约80%的游客为一日和两日周末游,人均停留天数为2.07天。因此,可支配闲暇时间是阻碍游客到洛阳旅游的最核心主观障碍。同时,来洛游客人均月收入较低,约60%的游客人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可支配的旅行费用也成为游客到洛阳旅游的主要主观障碍。此外,洛阳市各县市多为山岳型自然旅游景区,自身身体状况也是游客到洛阳旅游考虑的因素。

(2)假设H2的验证。结果显示物理距离、交通便利程度、危机事件、天气情况同客观障碍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交通便利程度和物理距离两个与交通有关的指标对游客群体的影响较大。被调查大多数游客提出到洛阳航线、航班少,难以吸引远程游客、入境游客、商务游客等高端客人;铁路始发车少,卧铺不足,一到旅游旺季车票供应紧张,造成游客进不来、出不去;景区之间转换交通不便利,景区内路标设置不清晰,没有景区内部交通等。因此,长期以来,交通一直是制约洛阳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3.4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总动力分析

根据市域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推力、拉力和阻力的作用方向判断,这几个力的作用从大尺度来看均属于一条直线上的作用力,所以文章采用动力之和减去阻力的方法计算市域旅游流空间扩散的合力。其数学公式如下:

(1)

其中,F表示旅游流所受合动力,Ti表示旅游流所受内推力,Te表示旅游流所受外推力,P表示旅游流所受拉力,R表示旅游流所受阻力[26]

市域旅游流空间扩散总动力由内推力、外推力、拉力、阻力4部分组成,最终构建了市域旅游流集聚扩散总动力关系模型,提出以下9个研究假设:假设H1到H3分别为市域旅游流空间扩散推力、拉力和阻力同自身所包含的潜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图 4);假设H4推力与拉力之间互相作用,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5推力与阻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假设H6拉力与阻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假设H7总动力同推力因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8总动力同拉力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H9总动力同阻力因子存在负相关关系。

图 4 市域内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总动力结构方程模型 Fig.4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ourist Flow Spatial Diffusing Total Power

经运算显示增量拟合指数PGFI=0.881 > 0.5,可视为理想的拟合度,其它6个拟合指数均不满足标准值,要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修正。选取M.I.指标较高的7项残差项之间的进行关系路径联系,构建新的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后显示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拟合指数都达到标准要求。同时,每条路径的P值都很显著,但是只有阻力对推拉路径系数为负数,其它路径系数均为正数,故假设H1到H4、H7到H9成立,假设H5、H6不成立(表 4)。

表 4 总动力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检验结果 Tab.4 The Results of the Latent Variable Test of the Total Power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1)假设H1的验证。结果显示,自我提升、休闲放松、社会交往、健康求新、人为推荐、中介推荐同推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休闲放松对推力的影响作用最强。可以看出,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和暂时逃避单调生活等旅游动机为游客到洛阳旅游的主要内在推力,而亲朋好友推荐、游客推荐为主要外在推力。

(2)假设H2的验证。从模型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景区接待设施、核心吸引物、环境氛围、服务消费同拉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景区核心吸引物对拉力的影响作用最强。研究表明景区旅游景点、景区等级、景区服务质量以及景区旅游商品是游客到洛阳旅游的主要拉力。

(3)假设H3的验证。从模型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主观障碍和客观障碍同阻力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而言,客观障碍对阻力的影响作用较强。从中可以看出,交通便利性、物理距离、危机事件和天气情况为游客到洛阳旅游主要制约因素。

(4)假设H4、H5、H6的验证。结果显示旅游流集聚扩散推力与拉力之间相互作用,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旅游流集聚扩散推力与阻力、拉力与阻力之间的路径系数为正数,表明原假设不成立,推力、拉力与阻力之间并不呈现负相关关系。

(5)假设H7、H8、H9的验证。从模型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推力、拉力同总动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阻力同总动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从正向力来看,推力对总动力的影响强度大于拉力,相关性较高,路径系数为1.50,拉力对总动力的影响作用小于推力,路径系数为1.25,而阻力与总动力路径系数为-1.877。

4 结论与讨论

空间尺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同一研究对象的结构模式、机理机制在不同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尺度效应[27]。传统的关于全国尺度的“推—拉”入境旅游流总动力模型无法有效阐释市域内部国内旅游流空间扩散的动力机制。同时,对市域内部空间尺度上的旅游流缺乏关注,这一尺度缺口也使得完善的旅游流空间尺度研究体系始终无法建立。现实需求的迫切和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厘清市域内部旅游流空间扩散动力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命题。本文以洛阳市为研究案例区从推力、拉力、阻力、总动力四个方面探析了市域旅游流空间扩散的动力机制。

传统的全国尺度的入境旅游流动力机制研究较少关注推拉阻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推拉阻力与总动力之间的关系[18-25],本文研究发现推力、拉力同总动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阻力同总动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推力、拉力与阻力之间并不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是由于随着交通条件的完善、游客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旅游安全保障设施的健全,游客到目的地区域所受的阻力逐渐减少,阻力呈现为一种隐性阻力,成为市域内部旅游集聚扩散的一种间接助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流在市域内部的集聚扩散,因此阻力同推力和拉力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没有通过验证。因而,未来关于旅游流驱动机制的研究时,更要考虑不同空间尺度旅游流空间扩散阻力是否具有差异以及不同游客群体受到的阻力的异质性。

已有的研究[20, 21]认为拉力是入境旅游流受到的最大驱动力。然而,本文研究发现,推力是市域内部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最大动力,这主要是受到研究对象不同的影响。相比于国内旅游者,入境游客对我国主要城市旅游形象、高等级旅游景区、民风民俗、地方饮食、旅游安全等目的地旅游相关要素更加敏感,而市域内部国内游客更易于受到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缓解工作压力等内在心理动机和外在的亲朋好友推荐、媒介推荐等到外在推力影响而外出游览。同时,在推力和阻力维度的动力因子方面,已有研究表明[22-24]“求新求知”是入境旅游流受到的最大推力因素,而本研究发现“休闲放松”的潜在欲望是市域游客受到的最主要的内动力;已有的研究认为“沟通交流”的语言障碍是外国游客群体受到的最大障碍因素,而本研究发现“交通状况”是国内游客在市域内部扩散的主要障碍因素。这主要是由于研究空间尺度和对象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未来关于旅游流驱动机制的研究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空间尺度和研究对象下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的差异。本文最终构建的“内推力、外推力、拉力和阻力”的市域内部旅游流空间扩散总动力模型,这是对传统的“推—拉”入境旅游流总动力模型的新解析。本研究对于深化不同空间尺度旅游空间扩散的动力机制的认知和推动旅游流空间尺度研究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于实践的启发是:①促进不同节点之间旅游资源整合,加强节点之间游客流互通。不同旅游景区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交通区位条件,相应地与其它旅游景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不同旅游景区之间资源整合,从而加强节点之间游客流互通。②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强化旅游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拓展视野和追求新奇是洛阳市旅游流的核心内驱力,因此需要开发具有新、奇、优、特的多样化旅游产品,而更好的吸引旅游者,从而起到旅游流调节作用。③完善洛阳市旅游交通网络,促进旅游流有效流通。构建包含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实现快速交通到旅游公路和自驾到旅游景区的各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的换乘系统。④各区域实行联合营销策略,制定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洛阳市要实施各区域联合营销策略、紧扣定位、明确目标,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为核心品牌,使其成为世界公认、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⑤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与接待能力。需要结合各区县旅游资源特征,坚持全域统筹、品牌引领,进一步优化整合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形成“东西南北中+牡丹特色游”的六大高品质旅游线路。各旅游线路及其景区应具备完善的游客容量服务能力、接待能力、环境整治能力等,以保障旅游目的地各方面功能作用的完善。

文章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数据获取技术、人力、经费、时间等有限,本研究只获取了洛阳市游客调查数据,在今后研究中应基于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获取多案例地数据对比研究旅游流空间扩散的动力机制。第二,当前中国的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经济”时代向观光游览、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泛旅游时代”转变。全域旅游成为一种新的业界形态,“走街串巷不进景区”更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本研究仅探讨了游客在区域内景点间的流动机制,而忽视了酒店、交通节点、餐厅等不同旅游要素之间的相互流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完善旅游流在不同要素节点之间空间扩散动力机制研究内容。第三,旅游客流在扩散全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其它子流和旅游客流之间存在怎样的交替和反馈机制?区域内部的景观空间结构、交通空间结构等如何影响游客扩散呢?不同相关利益群体是否对游客流动产生影响和如何影响等都是未来旅游流动力机制需要深入研究关键问题。

注释:

① 调研25个景区分别为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丽景门、洛阳博物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王城公园、牡丹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国家牡丹园、国际牡丹园、神州牡丹园、天子驾六博物馆、重渡沟、老君山、鸡冠洞、养子沟、蝴蝶谷、白云山、龙潭大峡谷、黛眉山、紫荆仙山、小浪底、神灵寨。

参考文献
[1]
Bowden J.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in China[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3, 5(3): 257-279. DOI:10.1080/14616680309711
[2]
Guo Y R, Jie Z, Yang Y, et al. Modeling the fluctuation patterns of monthly inbound tourist flows to China:A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20(8): 1-12.
[3]
Chen R, Liang C Y, Hong W C, et al. Forecasting holiday daily tourist flow based on seasonal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5, 26: 435-443. DOI:10.1016/j.asoc.2014.10.022
[4]
闫闪闪, 梁留科, 索志辉, 等. 基于大数据的洛阳市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J]. 经济地理, 2017, 37(8): 216-224. [Yan Shanshan, Liang Liuke, Suo Zhihui, et al. Big data base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of tourism flow in Luoyang[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8): 216-224.]
[5]
Chua A, Servillo L, Marcheggiani E, et al. Mapping Cilento:Using geotagged social media data to characterize tourist flows in southern Italy[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7: 295-310. DOI:10.1016/j.tourman.2016.06.013
[6]
Andraz J M, Rodrigues P M M. Monitoring tourism flows and destination management:Empirical evidence for Portugal[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6: 1-7. DOI:10.1016/j.tourman.2016.03.019
[7]
秦静, 李郎平, 唐鸣镝, 等. 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北京市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8): 1556-1570. [Qin Jing, Li Langping, Tang Mingdi, et al.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inbound tourist flow based on geotagged photo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8): 1556-1570.]
[8]
Kim S S, Prideaux B, Timothy D. 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ve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61: 80-95. DOI:10.1016/j.annals.2016.08.001
[9]
Balli F, Balli H O, Louis R J. The impacts of immigrants and institutions on bilateral tourism flow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2: 221-229. DOI:10.1016/j.tourman.2015.06.021
[10]
黄泰.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16, 38(2): 364-376. [Huang Tai.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ourist flow potenti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J]. Resources Science, 2016, 38(2): 364-376.]
[11]
Teresa G M, Teodosio P A. An econometric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m flows to Spain[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0, 7(8): 525-529. DOI:10.1080/13504850050033319
[12]
Vita G D. The long-run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flow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5(1): 226-233.
[13]
章锦河, 张捷, 李娜, 等.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 地理研究, 2005, 24(2): 293-303. [Zhang Jinhe, Zhang Jie, Li Na, et al. An analysis on spatial field effect of domestic tourist flows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2): 293-303. DOI:10.3321/j.issn:1000-0585.2005.02.016]
[14]
Lazzeretti L, Petrillo C S. Tourism Local Systems and Networking[M]. Amsterdam: Elsevier, 2013: 20-34.
[15]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等. 基于SNA的中国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J]. 人文地理, 2013, 28(6): 147-153. [Wang Jinying, Wu Jinfeng, Tang L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bound European tourist flows network in China based on SNA[J]. Human Geography, 2013, 28(6): 147-153.]
[16]
刘宏盈, 韦丽柳, 张娟. 基于旅游线路的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人文地理, 2012, 27(4): 131-136. [Liu Hongying, Wei Liliu, Zhang Ju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structure of area tourist flows based on the tourism routine[J]. Human Geograohy, 2012, 27(4): 131-136. DOI:10.3969/j.issn.1003-2398.2012.04.023]
[17]
Dann G M S. Tourist motivation:An appraisa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 8(2): 187-219. DOI:10.1016/0160-7383(81)90082-7
[18]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1): 23-36. [Yang Xingzhu, Gu Chaolin, Wang Qun. Study on the driving force of tourist flow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 23-36.]
[19]
赵现红.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研究[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3-4. [Zhao Xianhong.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usion Driving Mechanism of Inbound Tourist Flows in Typical Regions of China[D].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09: 3-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18-2010191735.htm
[20]
郑鹏,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我国入境旅游者流动行为机理分析——对旅游热点城市西安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1): 139-144. [Zheng Peng, Ma Yaofeng, Li Tianshun, et al. A mechanism analysis on the flow behavior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ts:On the popular destination city of Xi'a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1): 139-144.]
[21]
郑鹏, 马耀峰, 王洁洁, 等. 基于"推-拉"理论的美国旅游者旅华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5): 112-117. [Zheng Peng, Ma Yaofeng, Wang Jiejie, et al. A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bound tourists from the U.S.A. based on "Push-Pull" theory[J]. Human Geograohy, 2010, 25(5): 112-117. DOI:10.3969/j.issn.1003-2398.2010.05.022]
[22]
郑鹏, 马耀峰, 王洁洁, 等. 来华外国旅游者推拉驱力的相关性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 29(1): 146-153. [Zheng Peng, Ma Yaofeng, Wang Jiejie, et al. An analysis of push and pull relationships in the foreign tourists to China[J]. Human Geograohy, 2014, 29(1): 146-153.]
[23]
高军, 吴必虎, 马耀峰. 旅华英国游客O→D旅游客流动力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11, 26(2): 35-40. [Gao Jun, Wu Bihu, Ma Yaofeng. Study on origin to destination tourist traffic dynamic mechanism of British tourists to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2): 35-4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1.02.010]
[24]
张佑印, 顾静, 马耀峰, 等. 北京入境旅游流分级扩散模式及动力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 2012, 27(5): 120-127. [Zhang Youyin, Gu Jing, Ma Yaofeng, et al. Study on diffusion model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Beijing inbound tourists' flow[J]. Human Geograghy, 2012, 27(5): 120-127.]
[25]
戢晓峰, 李康康, 陈方. 节假日旅游流时空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以云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3): 200-207. [Ji Xiaofeng, Li Kangkang, Chen Fang. 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holiday tourism flow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A case study of Yunnan provie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38(3): 200-207.]
[26]
包亚芳. 基于"推-拉"理论的杭州老年人出游动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9, 24(11): 47-52. [Bao Yafang. A study on seniors' travel motivation in Hangzhou based on "Push-Pull"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1): 47-52.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09.11.013]
[27]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J]. 经济地理, 2005, 25(4): 433-436. [Li Xiaojian. Scale and economic geography inquir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5, 25(4): 433-436. DOI:10.3969/j.issn.1000-8462.2005.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