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8, Vol. 33 Issue (2): 68-75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2.009
0

引用本文  

李静, 刘自强, 董国皇, 何瑞娟. 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类型与城乡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人文地理, 2018, 33(2): 68-75.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2.009.
LI Jing, LIU Zi-qiang, DONG Guo-huang, HE Ru-juan. THE EVOLUTION OF COUNTY ECONOMY TYPES AND ANALYSIS ON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2): 68-75.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2.0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95);国家民委经济管理重点实验室项目;北方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2015MYA08)

作者简介

李静(1978-), 女, 宁夏青铜峡人, 副教授, 博士, 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发展。E-mail:nxlj891@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2-27
修订日期:2017-07-03
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类型与城乡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李静1a, 刘自强1b, 董国皇1b, 何瑞娟1b     
1a. 北方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银川 750021;
1b. 北方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银川 750021
摘要:研究旨在对宁夏县域经济类型进行划分,揭示不同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过程中的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①宁夏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呈现出工业主导型与商贸与综合发展型两种类型;②工业主导型的城镇化发展指数和乡村发展指数都比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高,但差距在缩小;③除2000、2005年外,工业主导型县域均处于城乡发展较不协调状态,而商业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则处于较协调状况。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应该更关注三次产业的融合、鼓励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增强县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人口集聚与就业转移的能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    城乡协调发展    耦合    宁夏    
THE EVOLUTION OF COUNTY ECONOMY TYPES AND ANALYSIS ON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I Jing1a, LIU Zi-qiang1b, DONG Guo-huang1b, HE Ru-juan1b     
1a.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North Minzu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1b.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North Minzu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mainly aims to divide the types of Ningxia county economic, and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rom the urban-rural areas with the different county economic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he county economy to promote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Ningxia county economic types' partition, by building the model about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unty economic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ingxia present two types:one is the industrial dominance counties, another one is the commerc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rom 1995-2015; In the time study sectio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from the industry-based types' counti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mmerc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esides GDP from per person, the ga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dominance counties and the commerc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unties is gradually narrowing from 1990-2015. In addition to 2000 and 2005, the industrial leading counties are in a less coordinated state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hile the commercia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unties are in a more coordinated state.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level from Ningxia county economy is in very lower, it also achieves a certai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From 1990 to 2015, the urban and rural indicators of the commercia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unties, except GDP per capita, are narrowing with the industrial leading county.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ingxi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capacity of the count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opulation gathering and employment transfer.
Key words: county econom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upling    Ningxia    
1 引言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都希望通过工业与城市的率先发展,带动农业与乡村的后续跟进,但这一政策初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则各异,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并没有有效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导致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最终影响了整个国家和区域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陷入中等发展陷阱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同样存在着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目前也成为了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重要障碍。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新型城镇化的“新”之所在就是不再“就城论城”,而是通过城镇化更好的实现城乡之间要素上交流互通与优化配置,在结构、功能等层面上的优势互补,以城镇化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的目标,这需要在城乡关系以及协调发展内在规律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距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Desakota”模型[1]、区域网络等理论[2],随后我国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理论等[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的急速推进,城乡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对我国特殊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乡关系给予更清晰的解析,催生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①对城乡差距以及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测定,研究其时空分布格局的内在规律[4-7];②构建了关联度、协调度等新指标,对城乡关系演变进行规律总结[8-11];③以快速的城镇化为背景,对乡村要素非农化的效应进行评估,进而探讨乡村转型发展的路径[12];④从城乡等值化、城乡一体化等角度探讨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13, 14]。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维度,对政府部门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也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地理学角度看,在不同的地域层次下,地理要素分布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机理。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在省域层面、市域层面和县域层面则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因而揭示问题机理的要素也就不同[15]。现有的研究尺度更多从省域及以上或者市域(地级市)[6, 7, 11, 16],而从县域为尺度的研究还不多。县域是城乡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地区,也是我国千年来最为稳定行政地域单元,所谓“郡县治、天下安”,突出反映了县域发展对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同样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包括对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时空格局、县域竞争、发展模式等方面,但以县域为尺度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尚有不足。从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看,特大型与大型城市的快速发展衍生出诸多治理难题的背景下,县域层面需要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需承担更大的责任。此外,即使在县域尺度中,不同的县域发展类型,其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是否一致也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以县域经济发展为背景,研究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不同县域经济类型转型的轨迹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以期增进从地理学角度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认识,为更加多元化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宁夏是我国人口与面积较少的省区,国土面积6.64×104km2,2015年总人口为667.87万,本研究以宁夏1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除了13个县和县级市,研究还纳入了2000年后原有的县级单位固原县、中卫县、吴忠市改为原州区、沙坡头区和利通区。这三区虽属于市辖区,但所含农村地域广阔,城市经济不发达,在宁夏地方统计上习惯将其与县级单位并列,因此也将之视为县域纳入研究范围。宁夏土地面积较小,但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北部平原地带得黄河灌溉与煤炭等各类资源富集之利,工农业相对发达,中部干旱带与南部六盘山区则由于自然地理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而处于欠发达状态。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在资源禀赋差异化的引导下,各个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各异,为本研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样本。

本次研究数据来自宁夏统计年鉴(1991,1996,2001,2006,2011,2016)、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统计数据库区域经济数据库。

2.2 研究方法 2.2.1 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

对于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已有研究对于模型的选用主要根据研究的尺度和划分后的研究目的来选择,本次研究主要观察25年时间序列中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与结构演变的轨迹,对其进行分类并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采用的方式是:按主导产业类型将县域分为专业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其中专业化发展型又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指县域的一、二、三产业中没有比较突出的产业部门主导,三个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较为均衡,这一方法被多位学者采用并得到了较好的验证[17, 18],优点在于数据获得性较强,能适应进行跨年度比较研究,而且计算相对简易,其研究步骤如下:

(1)计算样本中每个县域一、二、三产业占县域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2)计算一、二、三产业占县域社会总产值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如果某一县市的某一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则占据主导地位,经测算,结果见表 1

表 1 宁夏县域产业结构各指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Tab.1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County Industry Structure

(3)根据计算结果将所有样本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经测算的取值范围见表 2

表 2 宁夏县域经济类型判定的取值范围 Tab.2 Value Range of Judging Rural Industy Structure Type
2.2.2 城乡耦合协调度指数的测度

城乡耦合协调发展表现在城乡之间各类要素交流互通下,实现产业结构与地域功能的优化配置,反映了城乡两个地域系统之间相互响应、互为支撑的实现程度。与协调发展不同的是,耦合协调发展更强调城乡之间能否要素互补,实现融合发展。对于县域经济来讲,就是要通过城镇化的发展有效带动乡村发展,乡村发展能够有效支撑城镇发展,充分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两个地域系统在功能上耦合,发展目标区域一致。因此,根据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要想实现城乡两个地域系统之间协调度的测度,必须首先通过分别构建城镇地域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来求算测评城镇子系统和乡村子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对于各子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是依据城乡耦合协调发展中,城与乡各自需要承担的功能与目标来设定,对于城镇而言,要提升其人口集聚与就业转移、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功能,更好的带动与服务乡村发展;对于乡村而言,重点是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研究采用客观赋值的均方差决策法,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式中,下标ij表示第i结构指标层第j个指标,E代表平均值,V代表方差,W代表权重。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和相应权重如表 3

表 3 乡村发展指数与城镇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Tab.3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dex's Assessment Criteria System

指标权重确定以后,将原始指标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各系统各指标值Ki进行加权求和分别求得城镇地域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各自综合发展指数值Fi,计算公式如下。

(4)

在求得城镇地域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后,本文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对两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19, 20]。研究采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分别测度城镇和乡村各子系统的系统状态协调度(公式5),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动态耦合发展协调度模型(公式6)[19]来测算县域内城乡耦合协调度。

(5)

式中,Ui/ji系统相对与j系统的状态协调度,反之,Uj/ij系统相对与i系统的发展指数。Fii系统的实际值;F′为j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协调值,但在实际中,不可能达到完全协调,规定F′取0.8 Fj [20]s2i系统的实际方差。

然后,通过状态协调度Ui/j求得两系统间的协调度,计算方法见公式(6):

(6)

式中,Uij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度指数;Ui/ji系统相对与j系统的状态协调度,Uj/ij系统相对与i系统的发展指数。分析可得,当U =1时,两个系统间完全协调。

3 结果与分析 3.1 宁夏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轨迹与规律

从1990到2015年,宁夏县域经济类型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1990年到2000年,农业主导型县域的数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1990年,研究区中有11个县域为农业主导型县域,占总样本的68.75%,到2000年,只有1个县域以农业为主导,于此同时,综合发展型的县域数量则从4个快速上升到12个,占总样本的75%,在此期间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主导型县域只有较缓慢的发展,分别增加了1个县域。从2000年到2015年,综合发展型县域数量显著减少,到2015年只有3个县域,占总样本的18.75%,而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县域的数量开始增加,到2015年分别占总县域数的50%、31.25%。从宁夏县域经济类型结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发展型县域的数量呈先减少而后增加的趋势,其类型由农业主导型逐渐向工业主导型演变,而综合发展型县域经济类型则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来讲,县域经济类型的演变与转型规律是:从低层次的农业主导向经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竞争的选择下,按照相对比较优势的原则再次向高层次的工业主导型和商贸主导型演变。

图 1 宁夏不同县域经济类型的县域数量及其变化 Fig.1 Countryside Quantity and Its Change of Different County Economic Type

从宁夏县域经济类型演变的时空格局来看:总体呈现以下几点特征:①1990年,宁夏中南部地区,只有盐池县为综合发展型,其它均为农业主导型,宁夏北部地区则有一半的县域为农业主导型,其余为综合发展型和工业主导型;②1995、2000年两个时间截面中,宁夏北、中、南三个地理单位内各个县域大多数为综合发展型县域,这种分布格局是农业主导型县域快速向综合发展型县域转型的结果;③从2005、2010、2015三个时间截面看,宁夏北部地域绝大多数县域都逐渐从综合发展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型,到2015年只有中卫市沙坡头区在强劲的旅游业带动下成为商贸业主导型县域外,其它县域均为工业主导型县域。宁夏中南部地区大多数县域则逐渐从综合发展型向商贸业主导型县域转变,到2015年,宁夏中南部地区9个县域中,除盐池县由于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成为工业主导型县域外,其余县域中5个为商贸业主导型县域,还有3个仍然为综合发展型县域。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表明: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轨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①从农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的发展路径,主要分布在宁夏北部沿黄灌区,包括8个县(市、区),分别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县、平罗县、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宁县、盐池县。可以将这些县统称为工业主导型县域;②从农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商贸业主导型的发展路径,主要分布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六盘山区。包括8个县(区),其中5个为商贸主导型县域,分别为沙坡头区、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还有3个仍为综合发展型县域,分别为同心县、海原县、彭阳县,可以将这些县域统称为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

3.2 宁夏不同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过程中的城乡耦合协调发展对比分析 3.2.1 城镇化发展指数分析

按照宁夏近25年来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轨迹的分类,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在城镇化发展质量方面表现出以下特征:①在综合的城镇化发展指数表现上,两类县域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综合指数都有较快的成长,两者虽有一定的差距,但总趋势在逐渐缩小,1990年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指数分别为0.33、0.14,前者为后者的2.31倍,之后差距逐渐缩小,到2015年,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城镇发展指数为0.63,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指数为0.48,前者为后者的1.31倍;②从反映经济发展与结构的两项指标看,工业主导型县域的人均GDP高于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两者的比值在6个时间截面上虽有所起伏,但总体维持在3倍左右的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两者的差距并不显著且有一定程度的缩小。1990年,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58%、46.65%,前者为后者的1.23倍,之后差距开始缩小,虽然在2005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随后又开始下降,到2015年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到1.14倍;③从反映人口集聚与就业转移的两项指标中,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和非农就业占全社会总就业比重两项指标中,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之间的差距均在2倍以上,到2015年则分别只有1.45倍和1.33倍,整体呈不断缩小的趋势。④在反映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两项卫生与教育的指标中,与其它类别指标相似,同样呈现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之间差距逐步缩小的趋势,详细数据见表 4

表 4 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城镇发展质量指数对比 Tab.4 The Index Comparison about Urban Development' S quality of Industry-based Counties and Trad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ypes' Counties
3.2.2 乡村发展分析

从乡村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综合指数(表 5)来看,从1990年到2015年,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分别表现出以下特征:①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带动下,两个类型县域的乡村发展总体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开始缩小,1990年,工业主导型县域的乡村发展指数是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2.04倍,之后不断缩小到2015年至1.39倍;②从反映农业生产的两个指标看,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之间差距的总体趋势是不断缩小,1990年,前者是后者的3.26倍,到2015年缩小至1.79倍。在农业结构方面,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主导型县域的非粮食(瓜果、蔬菜、青饲料为主)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在各个年度,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在非粮种植方面都有更高的比重;③从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两个指标看,所有县域的农民收入和消费额均在持续增加,而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在收入方面,除1990—1995年间,两者差距稍有扩大外,之后就逐渐缩小。1995年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农民人均收入是商贸与综合发展型的2.05倍,到2015年两者之间差距缩小到1.5倍,在农民人均消费方面,两类县域之间的差距从1990的2.06倍,逐步缩小到2015年的1.37倍;从反映农村经济的两个指标看,乡村劳动力的兼业化程度,即在乡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人员的比重,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差别不明显,呈现先增大后缩小但总体缩小的演变趋势。

表 5 两种类型县域乡村发展质量指数对比 Tab.5 The Index Comparison about Rural Development'S Quality of Two Types' Counties
3.2.3 两种县域经济演变类型的城乡耦合协调度分析

为了便于对不同时段城乡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采用四分法进行等级划分,将0.25、0.5、0.75作为等级的临界值,以此划分为低、较低、较高、高四个等级。从城乡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指数看,宁夏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在城乡协调性的表现方面呈现以下特征:①从1990年到2015年,工业主导型县域除2000、2005年外,整体上处于较低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在2000年和2005年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但随后又开始下降,在空间分布上,多数县域在多数年份都处于较低协调状态,尤其是以矿产开发、有色金属、化工等重工业主导的灵武市、青铜峡市、盐池县耦合协调指数更低。这些县域存在共同特点是城乡发展的关联度比较低,相对于乡村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指数与相对于城镇发展的乡村发展指数之差均较大,导致了城乡发展的耦合协调性不足。利通区属于地级城市吴忠市政府驻地,城市发展的规模大于一般县城,但对其腹地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足,因此,城乡耦合协调性也较低,但从时间演变的角度分析,利通区的城乡耦合协调度从1990年开始一直在不断提升,到2015年是工业主导型县域中少有的处于较协调状态的县域。②从1990年到2015年,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从整体上处于较协调发展状态,从发展趋势(表 6)看,1990年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整体上处于协调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度达0.8,之后开始下降,到2000年城乡耦合协调度达到0.55并保持稳定,2015年则有所回升。在空间特征上,多数县域与整体变化趋势相符,但有两个县域有较独特的发展路径。沙坡头区是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中唯一位于宁夏北部平原区的县域,从1990年到2000年,城乡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从不协调状态到较协调状况,2004年,该县域从原中卫县升格为地级中卫市的政府驻地,改名为沙坡头区,投资力度短时间内加大,城镇建设进入快车道,但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没有相应增强,导致2005、2010年城乡耦合协调度不断下降,之后该区从快速的城镇扩张转向了内涵式的产业发展,逐步成为了国家级旅游城市和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城乡耦合协调度逐步上升,到2015年达到0.78,初步实现协调发展。原州区作为宁夏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城镇发展较快但对乡村发展带动不足,是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中城乡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县域。

表 6 两种类型县域城乡耦合协调度指数对比 Tab.6 The Index Comparison abou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of Industry-based Counties and Trad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ypes' Counties

从宁夏两个类型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协调分析中可以看出,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一般都会带来城乡发展耦合协调性的下降,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在耦合协调度方面超过工业主导型县域,但明显是较低层次的协调。当然,不能忽视的是,这种较低层次的城乡协调发展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绩效。将两类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指数、乡村发展指数以及相应的原始指标进行分析可知:从1990年到2015年,在城镇化发展指数与乡村发展指数上,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与工业主导型县域之间的差距都在不断缩小。宁夏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推动,在本次研究的6个时间截面中,工业主导型县域的累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3.38倍,但这种发展路径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也是城乡耦合协调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4 讨论与结论

(1)从1990年到2015年,宁夏县域经济类型从低层次的农业主导型为主向综合发展型的方向演变,在市场竞争的选择下,按照相对比较优势的原则再次向高层次的工业主导型和商贸主导型演变。按照这一规律,可将宁夏县域经济演变类型划分为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前者主要分布在宁夏北部沿黄平原区,后者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

(2)从1990年到2015年,宁夏的工业主导型县域和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指数与乡村发展指数均在不断提升,但两者之间的差距都在不断缩小。

(3)城乡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显示:在6个时间截面中,除2000、2005年外,工业主导型县域均为较不协调发展状态,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则处于较协调发展状态。尽管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的仍处于低水平的较协调发展状态,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绩效,在投资额总体较低的情况下,城乡发展的各项指标中,除人均GDP外,其它指标与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差距均在不断缩小。在高投资下的工业主导型县域虽然实现了较快的工业化,但并没有同比例的带动乡村发展,使其城乡耦合协调度处于低位运行中。

县域是城乡结合最紧密的地域体,在我国特大型城市与大城市普遍面临诸多资源环境制约的背景下,需要县域经济承担更多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职能。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三产业的推动,但高耗能、资源性的重化工业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也是城乡发展协调性降低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县域内应该更多的鼓励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县域内城镇尤其是县城的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其人口集聚与就业能力,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也有助于缓解人口向大城市的盲目流入,为更大尺度上的城乡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Mcgee T G. Urbanisasi or kotadesasi? Evolving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in Asia[M]//Costa F J, et al. Urbanization in Asia: Spatial Dimensions and Policy Issu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93-208.
[2] McGee T G. Managing the rural-rural transform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21st century[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08, 3(1): 155-167. DOI:10.1007/s11625-007-0040-y
[3] 李同昇, 厍向阳.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0(3): 250-260. [Li Tongsheng, She Xiangyang. Discussions on the dynamic regi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Taking Baoji city as example[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0, 30(3): 250-260. ]
[4] 宋伟轩, 陈雯, 彭颖.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收入格局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37-1042. [Song Weixuan, Chen Wen, Peng Ying.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rural inco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J]. Scientia GeographicaSinica, 2013, 33(9): 1037-1042. ]
[5] 陈红霞, 李国平. 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9, 29(6): 794-801. [Cheng Hongxia, Li Guoping.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and major effect factor of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Beij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29(6): 794-801. ]
[6] 王福喜, 孙海燕, 孙峰华. 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09, 29(3): 323-328. [Wang Fuxi, Sun Haiyan, Sun Fenghua. Spatial differences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29(3): 323-328. ]
[7] 吴殿廷, 王丽华, 戎鑫, 等. 我国各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初步评价及预测[J]. 中国软科学, 2007(10): 111-117. [Wu Dianting, Wang Lihua, Rong Xin, et al. Exploratory evaluation on urban-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J]. China Soft Science, 2007(10): 111-117.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07.10.014]
[8] 鲁奇, 曾磊, 王国霞, 等. 重庆城乡关联发展的空间演变分析及综合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2): 81-87. [Lu Qi, Zeng Lei, Wang Guoxia, et al. Spatial evolution of chongqing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it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2): 81-87. ]
[9] 程叶青, 邓吉祥, 房艳刚.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J]. 地理研究, 2010, 29(4): 727-736. [Cheng Yeqing, Deng Jixiang, Fang Yangang. 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rural association to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of central Jilin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4): 727-736. ]
[10] 王艳飞, 刘彦随, 李裕瑞. 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5, 34(1): 122-130. [Wang Yanfei, Liu Yansui, Li Yurui.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and their coordination in Bohai Rim reg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 122-130. ]
[11] 刘晨光, 李二玲, 覃成林.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与演化研究[J]. 人文地理, 2012, 27(2): 97-102. [Liu Chenguang, Li Erling, Qin Chenglin. Spatial patterns and its evolution of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12, 27(2): 97-102. ]
[12] 陈秧分. 生产要素非农化对乡村系统发展的影响评价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Chen Yangfen. Assessment for Influence on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from Non-Agricultur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Its Function'S Mechanism Study: Taking Shandong as an Example[D]. Beijing: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3] 叶裕民.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1): 1-9. [Ye Yumin. Systematic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approach for coordin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ment[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3(1): 1-9. ]
[14] Liu Yansui, Chen Cong, Li Yurui.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of urban-rural equalizeddevelopment at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9): 1075-1088. DOI:10.1007/s11442-015-1220-9
[15] 张竟竟, 郭富志. 县域尺度的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研究[J]. 经济地理, 2016, 33(9): 49-64. [Zhang Jingjing, Guo Fuzhi.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county uu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poment in Henan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3(9): 49-64. ]
[16] 王艳飞, 刘彦随, 严镔, 等.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1): 20-28. [Wang Yanfei, Liu Yansui, Yan Bin, et al.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rural coordinanted development in China[J].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6, 36(1): 20-28. ]
[17]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 [Long Hualou, Liu Yansui, Zou Jian. Assess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and their rurality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4): 426-434. DOI:10.11821/xb200904005]
[18] 陈文盛, 范水生, 邱生荣, 等.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及主导类型划定[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5): 143-148. [Chen Wensheng, Fan Shuisheng, Qiu Shengrong, et 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dominant types partition of rural in Fujian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6, 35(5): 143-148. ]
[19] 李静, 李雪铭, 刘自强. 基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1): 156-161. [Li Jing, Li xueming, Liu Ziqiang.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degre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Case study of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1): 156-161. ]
[20] 曾珍香, 顾培亮. 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34-136. [Zeng Zhenxiang, Gu Pei liang.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M]. Beijing: SciencePress, 2000: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