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8, Vol. 33 Issue (2): 11-17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2.002
0

引用本文  

盛科荣, 张红霞, 佀丹丹. 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18, 33(2): 11-17.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2.002.
SHENG Ke-rong, ZHANG Hong-xia, SI Dan-dan.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NETWORKS RESEARCH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S[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2): 11-17.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2.0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081)

作者简介

盛科荣(1977-), 男, 山东日照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shengkerong@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2-27
修订日期:2017-05-14
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盛科荣, 张红霞, 佀丹丹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淄博 255012
摘要:随着生产分割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网络空间增长已经成为城市网络生长发育的重要驱动力量。近30年来,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日益增多,在链接关系及时空过程、价值生产空间格局、外部经济及其空间差异、规划实践及治理模式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梳理城市网络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多维视角提出了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理论体系研究框架。总体来看,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进展:城市网络分析技术方法的发展完善、城市网络多维度时空过程的综合比较研究、城市网络发育过程的微观机理解析、城市网络演化模式理论模型研制、城市网络的治理模式和政策框架研究。
关键词企业网络    城市网络    连锁网络模型    理论框架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NETWORKS RESEARCH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S
SHENG Ke-rong, ZHANG Hong-xia, SI Dan-da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12,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functions within firms is growing, forming transnational or cross-regional production chains and networks. More and more citie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and the growth of corporate network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network.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has emerged on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urban network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s. This paper provide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 contributing to the literature by present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urban network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empirical research, mostly originating from the urban school, has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organization of value chain across urban space, network externality and its multiplexity and heterogeneity, planning practices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But on the whole, the research on urban network based on the corporate network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four research issues have been relatively scarce, including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mechanisms,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 to stimulat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ocial welfare.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contributions to the special issue an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contours of a research agenda are sketched out on the rise of urban network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s. The urban network research framework includes two interrelated parts: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patial structure, mechanism of urban network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and analysis of social welfare, while the later is mainly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such as city-region planning, urban network governance, and policy design under networking circumstances.
Key words: corporate network    urban network    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生产分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1]。企业开始将原本垂直一体化和单一地点的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序、区块、环节,并将这些生产阶段分散布局在多个城市。企业价值链的生产分割导致城市体系的发展基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一方面,价值链功能分工和联系日益成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城市日益作为产品价值链网络的节点而存在[3]。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在大幅度的增加,通过承接不同价值环节形成了一批具有功能专业化的城市[4, 5]。由此,形成了以企业产品价值链分工网络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网络(corporate network, CN)的城市网络研究日益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网络研究的主流路径[6]。企业网络是经济地理(企业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把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研究相结合打破了人文地理学不同学科的研究界限,为经济(企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的学科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分析视角[7]。因此,作为沟通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发展方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

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相对于交通流[8, 9]、信息流[10]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城市间链接关系的时空过程,还可以在分析产品价值链功能区块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经济功能专业化的空间格局,并为城市网络治理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2]。尽管目前城市网络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但从多维度视角对其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梳理仍较为缺乏。本文系统梳理了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解析了现代城市网络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网络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就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以期整体推进城市网络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1 基于CN的城市网络研究形成和发展脉络

尽管城市网络作为一种地理现象的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却是近30年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识别界定方法、格局机理分析方法不断完善,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网络研究的发展。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具有多维度的结构特征,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多学科的背景特征。根据技术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进展,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图 1

图 1 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发展脉络 Fig.1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Network Studies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

一是基本概念构建阶段(2000年之前)。这个阶段在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产生了一些重要概念,有力推动了城市网络研究的形成发展。Alonso提出“借用规模”概念[11],成为后来城市网络经济外部性研究的起点。Hymer的企业空间等级组织模型以及Friedman的世界城市概念[12]和Sassen的全球城市概念[13],为后来城市间链接关系识别方法的研制、城市经济功能专业化分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这些研究中,运用的基本测度方法是城市本身的属性信息,例如公司总部的集中度、金融资产控制率等,并没有涉及城市之间的链接关系这一基本命题[14]。随后,Castell提出了有别于“地方空间”的“流动空间”的经典理论,描述了一种全球性的、超越空间距离并跨越政治边界的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空间图景,这为后来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5]。但是在实践研究中,仍然无法确定城市之间是怎样连接成为网络的,城市间关系数据仍然是“贫乏”的。

二是研究框架形成阶段(2000—2010年)。这个阶段城市间链接关系识别界定方法得到突破,这标志着现代城市网络理论的正式形成。城市网络关系的界定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以Taylor为代表的链锁模型[16],其思想渊源为Sassen[13]和Castells[15],构成了城市网络研究的SassenCastells-Taylor传统;另一类则是以Alderson和Beckfield为代表的隶属联系模型[17],其理论渊源为Hymer和Freidmann[12],称为城市网络研究的Hymer-Friedmann-Alderson传统。在此基础上,中心性分析、社群分析、块模型分析等社会网络技术手段的大量引入,以及网络腹地等研究方法的提出[16],有力推动了城市间关系模式的研究[18]。与此同时,城市网络多维度的研究也不断加深:城市体系中企业价值链功能区块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城市经济功能专业化分工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19];城市网络外部性概念被正式提出,网络外部性的度量及其来源的研究也逐步开展[20];城市网络治理的研究得到关注,多个概念框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被提出[21]。这些研究加深和丰富了城市网络研究的内容,形成了关系模式、功能分工、外部经济、治理模式四个研究领域。

三是多元深入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城市网络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一方面,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开始大量引入,推动了城市网络微观过程及机理研究的开展[22]。二模网络模型、指数随机图模型等研究方法的引入加快了城市网络链接关系的结构过程的研究[23],随机网络、小世界模型[24]和无标度模型等理论模型对于城市网络的适用性开始得到检验[25, 26]。计数统计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逐步得到采用,在企业价值链功能区块区位选择行为解析、城市功能专业化分工等领域涌现出许多经验研究[3, 4]。另一方面,城市网络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丰富了城市网络的研究体系。网络外部性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拓展,以网络影响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集聚经济和网络外部性的相互关系等为主体的研究框架被提出[27]。结构动力机制视角下的城市网络解释框架被提出[28],网络发展环境下的城市政策研究也开始兴起,“政府应该鼓励发展大城市以获取集聚经济还是构建城市网络以获取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命题开始探讨[29]

2 基于CN的城市网络研究主要进展 2.1 城市网络关系模式及其时空过程的研究

城市网络关系模式的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节点权力格局的研究。大量的经验研究揭示,城市节点中心性和网络权力存在明显的层级特征[30, 31]。例如Wall等基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APS)网络视角的研究表明,纽约、巴黎和伦敦位于世界城市网络的核心位置,苏黎世、法兰克福、海牙、阿姆斯特丹则处于第二层级[32]。但是与中心地体系不同的是,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不完全取决于城市的规模:一些小的城市可能具有较高的链接度[7],而规模较大的城市也可能只有稀疏的链接关系,从而成为网络的“黑洞”[33]

二是城市之间链接结构的研究。城市链接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网络往往呈现出小世界特征[25, 26]。一方面,企业仍然倾向于在地理、地缘相近的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导致城市链接关系仍然呈现区域性特征[32, 34]。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城市之间的链接强度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已经超越行政边界,开始把长距离的其他城市纳入自己的腹地范围[32, 35]。城市的网络腹地开始相互重叠,已经没有明显的空间边界[36]

三是城市网络动态过程的研究。近些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城市体系是空间形态由单中心到多中心不断发育、功能联系由垂直单向到水平交互的发展过程[25, 32]。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总部与研发、生产等机构逐步实现分离,并根据各自的区位需求在不同等级城市集聚,带来不同城市在由企业空间组织所形成的网络体系中地位的跃升或衰退[6, 7]

2.2 城市经济功能专业化及驱动机制的研究

随着产品价值链空间分工的不断深化,城市功能专业化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4, 19, 37, 38]。城市功能专业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城市体系中大城市成为公司总部、研究机构的集聚区,中小城市则承载了大量的加工组装企业,城市之间基于产品内分工建立起新的经济联系[3, 5]。Duranton和Puga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企业生产分割与城市功能专业化的一般过程,指出交通和通讯成本的降低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19]。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产品价值链空间组织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公司总部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量经验证据表明,大都市区吸引公司总部的优势在于,广泛存在的中间产品部门能够更好的满足公司总部多样化的需求,其他公司总部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之间面对面的交流[39, 40]。二是企业组织中不同环节区位指向空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争议:Henderson和Oho基于美国的研究发现,接近生产基地是企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41];Defever基于欧洲的研究则表明,公司总部和产品价值链其他环节区位选择不存在相互影响,但是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具有空间邻近性的特征[42]。三是城市间经济联系微观机制的实证研究。近些年的经验证据初步揭示:企业区位选择的偏好依赖及其所导致的网络集中过程是城市关系模式的重要微观机制[23];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影响着城市之间的链接关系,不同行业在经济网络中的贡献度存在差异[43];企业网络生成过程动力机制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这说明多区位企业空间组织受到区域发展背景、发展阶段的影响。

2.3 城市网络经济外部性及其空间差异的研究

尽管Alonso “借用规模”概念建立在地理邻近性的基础上,但是在“流动空间”当中这种现象很容易被推广到网络链接性[44]。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网络外部性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用以强调城市之间的功能性联系产生的经济收益[20]。城市网络外部性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城市运行的网络空间是理解城市经济效率、经济增长和功能专业化的基础[45]。网络外部性的来源主要有:城市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中的互补资源实现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提高劳动生产率;职能相似城市之间的合作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建立一体化市场、实现经济活动的有效规模;企业能推动不同生产环节在网络中重新配置,实现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更好的匹配;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学习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城市政策的有效性;技术合作网络有利于实现技术的外溢和研发资源的共享,扩大了城市可以利用的知识存量[20, 46]。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促进经验分享、要素匹配、知识学习等方面,城市网络将补充(在某些环境下替代)传统意义上集聚经济的作用[27, 47]。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空间异质性,但是这方面的结论仍然是不明确的:有些研究表明小城市比大城市能更多的从发达的协同网络中获益[48],有些研究则表明小城市缺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44],也有些学者认为大城市可能更多的依赖于全球网络,而小城市则更多受益于区域网络[49]

2.4 城市网络的应用实践和治理模式研究

城市网络理念已经开始城市与规划中获得广泛应用。《欧洲空间发展战略》将重点放到了推动城市之间的合作事项上,城市网络被认为是可以用来解决城市之间功能分工问题的良方[50]。在我国近期长三角、珠三角等各种类型的城市—区域的空间规划中,城市网络化、多中心的发展逻辑也得到充分体现[51, 52]。与此同时,城市网络的治理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推动城市间合作和提高城市网络竞争力两个方面。推动城市之间的合作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城市—区域治理的根本路径,因为城市—区域层面不存在正式的政府组织,任何政策或计划的制定实施都依赖于行政区之间的合作。Luo和Shen在长三角地区实证研究基础上,将市间合作的模式分为垂直伙伴关系、自发性合作伙伴关系、混合型合作伙伴关系三种类型[21]。一些学者也探讨了城市间合作的生命周期,发现城市网络合作的过程可以抽象为四个阶段:战略制定和伙伴选择、谈判博弈和规则制定、合作实施和关系维持、关系终止和合作结束[53, 54]。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在流动空间的发展环境下竞争将变得日趋激烈,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从网络链接中受益,那些缺乏竞争优势的城市将被边缘化[44]。在这种环境下,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研究开始得到关注。如程玉鸿和陈利静初步探讨了维系城市外部关系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认为节点之间资本、信息、技术流动的密集程度决定了城市在区域甚至全球经济中的地位[55]

3 基于CN的城市网络研究评述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分析可以看出,近30年以来城市网络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加深了对城市网络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目前的理解,城市网络理论体系可以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两个部分(图 2)。其中,理论研究主要解决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发育机理分析、理论模型模拟和社会福利分析等基础问题,应用研究主要解决城市网络规划技术问题、城市网络治理模式选择以及基于网络的城市化政策设计等实践问题。总体来看,城市网络的研究正处于多元化深入发展阶段,距离构建完整的城市网络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城市网络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图 2 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理论体系研究框架 Fig.2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n Urban Network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

一是城市网络多维度的集成研究仍然较为薄弱,还不能有力支撑城市网络演化特征的深刻理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不仅包括基于不同行为主体、不同界定方法的城市关系模式,还包括城市网络中价值创造活动的空间格局以及城市功能专业化分工格局,仅仅关注单一维度的实证研究并不能全面揭示城市网络的组织模式[19];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区域环境下往往呈现不同的组织形式[56],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研究的滞后制约了城市网络生长发育地理过程一般模式的提炼;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网络是相互依存的,区域城市网络化过程已经被纳入国际城市网络化过程之中[7, 57],仅仅基于区域视角的研究不能完整的揭示城市网络的发展规律。

二是城市网络发育机理的定量分析亟待加强,理论模型研制和发育过程模拟尚处于空白阶段。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网络关系模式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节点权力、链接结构等宏观特征的解析以及影响因素的定性描述,仍然缺乏对择优链接、路径依赖等微观结构过程的定量检验;产品价值链功能区块区位选择影响机理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功能专业化分工及其机理的研究仍然薄弱;城市网络时空过程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制约了城市网络的演化过程一般模式的提炼;城市网络演化过程理论模型的构建还处于空白,制约了城市网络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的探究。

三是城市网络经济效率与协调发展的规范研究,以及城市网络治理模式和政策设计的探索,滞后于城市体系发展的实践。城市网络正在重构工业化社会建立起来的城市体系,城市网络的规范研究亟待加强。规范分析回答的是城市网络的社会福利以及城市网络的社会选择问题,包括什么样的城市网络是有效率的、如何协调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如何在实现效率的同时防止小城市被边缘化等关键问题。城市网络规范分析的滞后影响了网络化时代城市体系治理的发展实践[58]。尽管网络发展环境下城市化政策的讨论已经开始起步,如Glaeser在理论模型框架下初步探讨了应当培育城市网络还是支持发展大城市的权衡问题[29],但是总体来看,基于网络视角的城市化治理体系和政策体系仍然是缺失的。

4 基于CN的城市网络研究展望 4.1 城市网络分析技术方法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作为复杂巨系统,城市网络演化规律的探究需要加强与其他相邻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产业组织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方法体系的建设。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加强企业—城市二模数据模型的应用,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的隶属联系模型和连锁网络模型,以完善城市网络识别和界定的技术方法[59];加强指数随即图模型(ERGM)[60]、BA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模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完善产品价值链功能区段的划分方法和城市功能专业化的计量方法,拓展滞后变量模型、计数统计模型等的应用领域,以推动城市网络发育机制分析方法的发展;发展以大型城市开发商或者城市政府为行为人的建模技术,构建城市网络背景下的均衡、稳定、效率等概念,定义星形网络、岛屿网络、完全网络等网络格局,为城市网络理论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4.2 城市网络多维度时空过程的综合比较研究

未来需要综合利用链锁网络模型、隶属关系模型和二模数据模型,加强对不同功能联系、不同发展环境、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网络的综合比较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加强基于现代制造业企业网络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的研究,形成对基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网络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重要补充;加强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和基于O-D交通流、信息流视角的城市网络协同演化过程的研究,加深城市网络发育规律的理解;基于产品价值链功能区块空间组织发展过程的研究,解析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经济功能专业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在全球城市体系框架之下研究典型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过程,探究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网络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3 城市网络发展过程微观机理的研究

未来需要在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城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邻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解析各种结构过程、行动者属性特征和外生情景因素对城市网络发育过程的影响机理。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加强城市规模、地理区位和各种滞后变量对城市网络中心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解析城市网络中心性变化过程的动力机制;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60],定量解析路径依赖、择优选择、网络闭合、地理邻近等结构过程在城市网络关系模式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城市—企业2—模关系数据,解析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关系模式的协同演化机制;探究产品价值链不同区块区位选择行为、空间集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揭示城市经济功能专业化分工的微观机制。

4.4 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与模拟

理论模型的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未来应该根据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城市网络生长发育地理过程的一般模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假设—演绎”的研究思路,建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理论模型。这方面的内容包括:从链接关系和功能分工的多维视角归纳城市网络地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提炼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一般模式;基于生产分割环境下国际贸易理论、基于博弈论的社会经济网络模型[61, 62]、城市经济学和城市体系理论等多领域研究成果,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揭示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生长发育地理过程的一般规律;研究城市网络化发展对于传统城市体系发展格局的重构过程,开展中心地体系和城市网络体系的综合比较研究。

4.5 城市网络的治理模式和政策框架研制

主要在解析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发育机理和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城市网络福利问题的规范分析,研究城市网络治理的有效途径,并探讨网络发展环境下的城市化政策。这方面的内容包括:研究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发展对城市经济效率、城市间发展差距的影响,探究城市网络均衡和效率之间的一般性冲突,并解析传统城市体系治理模式中的潜在问题;从推动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提升城市网络竞争力、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等不同方面,提出城市网络治理的关键因素、模式选择及其实现路径;针对城市网络形成发育中主要特点和问题,着眼于政府、企业不同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分析,提出推动城市网络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1] 李小建. 公司地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0-48. [Li Xiaojian. Corporation Geograph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9: 20-48.]
[2] 唐子来, 赵渺希.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1): 29-34. [Tang Zilai, Zhao Miaoxi.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yste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Interlocking network and value-added hierarchy[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0(1): 29-34. ]
[3] 王宝平.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多元城市网络与价值空间分异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3-81. [Wang Baoping. The study on multi-city networks and the valu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global value chain[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4: 53-81.]
[4] 贺灿飞, 肖晓俊, 邹沛思. 中国城市正在向功能专业化转型吗?——基于跨国公司区位战略的透视[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3): 20-29. [He Canfei, Xiao Ciaojun, Zou Peisi. Towards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Chinese cities:A perspective of locational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J]. Urban Studies, 2012, 19(3): 20-29. ]
[5] Brunelle C. The growing economic specialization of cities:Disentangling industrial and functional dimensions in the Canadian urban system, 1971-2006[J]. Growth and Change, 2013, 44(3): 443-473. DOI:10.1111/grow.2013.44.issue-3
[6] Liu X, Derudder B. Analyzing urban networks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s:A critical review[J]. Cities, 2013, 31(2): 430-437.
[7] 宁越敏, 武前波. 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区域发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Ning Yuemin, Wu Qianbo.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Enterp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ity-reg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8] 周一星, 胡智勇. 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J]. 地理研究, 2002, 21(3): 276-286. [Zhou Yixing, Hu Zhiyong. Looking into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hinese urba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ir tranport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3): 276-286. ]
[9] 金凤君, 王成金. 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J]. 地理研究, 2005, 24(5): 774-784. [Jin Fengjun, Wang Chengjin. Huband-spoke system and China aviation network organ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5): 774-784. ]
[10] 汪明峰, 宁越敏. 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J]. 地理研究, 2006, 25(2): 193-203. [Wang Mingfeng, Ning Yuemin. The network advantage of cities:An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node accessibility of Internet backbones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2): 193-203. ]
[11] Alonso W. Urban zero population growth[J]. Daedalus, 1973, 102(4): 191-206.
[12]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17(1): 69-84. DOI:10.1111/dech.1986.17.issue-1
[13]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New York, London, Tokyo[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4] 杨永春, 冷炳荣, 谭一洺, 等.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J]. 地理研究, 2011, 30(6): 1009-1020. [Yang Yongchun, Leng Bingrong, Tan Yiming, et al. Review on world city stud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urban system[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6): 1009-1020. ]
[15]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6.
[16] Taylor P J. World City Network:A Global Urban 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 2004.
[17] Alderson A S, Beckfield J. Power a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city system[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 109(4): 811-851. DOI:10.1086/378930
[18] 冷炳荣, 杨永春, 谭一洺. 城市网络研究:由等级到网络[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1): 1-7. [Leng Bingrong, Yang Yongchun, Tan Yiming. City network studies: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from hierarchies to network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4, 29(1): 1-7. ]
[19] 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57(2): 343-370. DOI:10.1016/j.jue.2004.12.002
[20] Capello R. The city network paradigm:Measuring urban network externalities[J]. Urban Studies, 2000, 37(11): 1925-1945. DOI:10.1080/713707232
[21] Luo X, Shen J. A study on inter-city coop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1): 52-62. DOI:10.1016/j.habitatint.2008.04.002
[22] Zhao M, Derudder B, Huang J. Examining the transition proces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olycentric mega-city region through the lens of corporate networks[J]. Cities, 2017, 60: 147-155. DOI:10.1016/j.cities.2016.08.015
[23] Liu X, Derudder B, Liu Y. Regional geographies of intercity corporate networks:The use of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 to assess regional network formation[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5, 94(1): 109-126.
[24] Watts D J, Strogatz S 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 Nature, 1998, 393: 440-442. DOI:10.1038/30918
[25] 吴康. 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180-185, 232-249. [Wu Kang. Urban Network in China: Spat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Mechanism[D]. Beij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80-185, 232-249.]
[26] 冷炳荣, 杨永春, 李英杰, 等. 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2): 199-211. [Leng Bingrong, Yang Yongchun, Li Yingjie, et 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ex analysis:A perspective from basic activities of urban networks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2): 199-211. DOI:10.11821/xb201102006]
[27] Burger M J, Meijers E J. Agglomerations and the rise of urban network externalitie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6, 95(1): 5-15. DOI:10.1111/pirs.v95.1
[28] 冷炳荣, 杨永春, 谭一洺, 等. 结构动力机制视角下的城市网络解释框架[J]. 地理研究, 2013, 32(7): 1243-1252. [Leng Bingrong, Yang Yongchun, Tan Yiming, et al. City network study:A conceptual explanatory framework[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7): 1243-1252. ]
[29] Glaeser E L, Ponzetto G A M, Zou Y. Urban networks:Connecting markets, people, and idea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6, 95(1): 17-59. DOI:10.1111/pirs.v95.1
[30] Derudder B, Taylor P J, Witlox F, et al. Hierarchical tendencies and regional pattern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A global urban analysis of 234 cities[J]. Regional Studies, 2003, 37(9): 875-886. DOI:10.1080/0034340032000143887
[31] 李仙德. 基于上市公司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2): 1587-1600. [Li Xiand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network based on the pattern of listed companies network[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12): 1587-1600. DOI:10.11820/dlkxjz.2014.12.002]
[32] Wall R S, van de Knaap G A. Sect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e within contemporary worldwide corporate network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87(3): 267-308. DOI:10.1111/ecge.2011.87.issue-3
[33] Short J R. Black holes and loose connections in a global urban network[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4, 56(2): 295-302.
[34] Derudder B, Taylor P J. The cliquishness of world cities[J]. Global Networks, 2005, 5(1): 71-91. DOI:10.1111/glob.2005.5.issue-1
[35] Taylor P. Urban hinterworlds:Geographies of corporate service provision under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globalization[J]. Geography, 2001, 86(1): 51-60.
[36] 赵渺希, 唐子来. 基于网络关联的长三角区域腹地划分[J]. 经济地理, 2010, 30(3): 371-376. [Zhao Miaoxi, Tang Zilai. A networkbased measurement for urban hinterland area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3): 371-376. ]
[37] Duranton G, Puga D. 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 process innovation, 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5): 1454-1477. DOI:10.1257/aer.91.5.1454
[38] 姚士谋, 陈振光, 朱英明, 等. 中国城市群[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6: 49-81. [Yao Shimou, Chen Zhenguang, Zhu Yingming, et al.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China[M]. Hefei: Pres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49-81.]
[39] Davis J C, Henderson J V. The agglomeration of headquarters[J]. 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 2004, 38(5): 445-460.
[40] 武前波, 宁越敏.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2): 139-152. [Wu Qianbo, Ning Yuemin. Headquarter locations of top 500 enterpris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2): 139-152. DOI:10.11821/xb201002002]
[41] Henderson J V, Ono Y. Where do manufacturing firms locate their headquarter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4, 63(2): 431-450.
[42] Defever F. Functional fragment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enlarged Europe[J]. 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 2006, 36(5): 658-677.
[43] 王茂军, 杨雪春. 四川省制造产业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2): 212-222. [Wang Maojun, Yang Xuechun.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association network: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2): 212-222. DOI:10.11821/xb201102007]
[44] Meijers E J, Burger M J, Hoogerbrugge M M. Borrowing size in networks of cities:City size, 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metropolitan functions in Europe[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6, 95(1): 181-198. DOI:10.1111/pirs.v95.1
[45] Boix R, Trullén J. Knowledge, networks of cities and growth in regional urban system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7, 86(4): 551-574. DOI:10.1111/pirs.2007.86.issue-4
[46] Breschi S, Lenzi C. Co-invention networks and inventive productivity in US cit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6, 92(3): 66-75.
[47] Meeteren M V, Neal Z, Derudder B. Disentangling 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A conceptual typology[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6, 95(1): 61-80. DOI:10.1111/pirs.v95.1
[48] Camagni R, Capello R, Caragliu A, Static vs. dynamic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Spatial context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behind urban growth[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6, 95(1): 133-158. DOI:10.1111/pirs.v95.1
[49] Meijers E J. Borrowed size, agglomeration shadows and cultural amenities in north-west Europ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6): 1-20.
[50] 马学广, 李贵才. 西方城市网络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J]. 国际城市规划, 2012, 27(4): 65-70. [Ma Xueguang, Li Guicai.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in western city network studie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2, 27(4): 65-70. ]
[51] Wu F, Zhang J, Wu F, et al. Planning the competitive city-region:The emergence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in China[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7, 42(5): 714-740. DOI:10.1177/1078087406298119
[52] 李国平, 杨军, 等. 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8-69. [Li Guoping, Yang Jun, et al. The Networked Metropolis:A New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Hangzhou City[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9: 58-69.]
[53] Xu J. Governing city-regions in China:Theoretical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for regional strategic planning[J]. Town Planning Review, 2008, 79(2): 157-186.
[54] Chan R C K, Xian S. Assessing the incentives in regional city-tocity cooperation:A case study of Jiangyin-Jingjiang industrial park of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 Asia Pacific Viewpoint, 2012, 53(1): 56-69. DOI:10.1111/apv.2012.53.issue-1
[55] 程玉鸿, 陈利静. 城市网络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解构[J]. 经济学家, 2012(8): 72-79. [Cheng Yuhong, Chen Lijing. De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network[J]. Economist, 2012(8): 72-79. ]
[56] 方创琳, 宋吉涛, 蔺雪芹, 等.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21-135. [Fang Chuanglin, Song Jitao, Lin Xueqin, et 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121-135.]
[57] 金钟范. 基于企业母子联系的中国跨国城市网络结构:以中韩城市之间联系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9): 1670-1682. [Jin Zhongfan. 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ransnational urban network based o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network in China:As the case of link with South Kore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9): 1670-1682. ]
[58] 甄峰, 刘晓霞, 刘慧.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J]. 人文地理, 2007, 22(2): 76-81. [Zhen Feng, Liu Xiaoxia, Liu Hui. Regional urban network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w directions of urban studies[J]. Human Geography, 2007, 22(2): 76-81. ]
[59] 赵渺希, 吴康, 刘行健, 等. 城市网络的一种算法及其实证比较[J]. 地理学报, 2014, 69(2): 169-183. [Zhao Miaoxi, Wu Kang, Liu Xingjian, et al. A novel method to approximate intercity networks and its empirical valid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2): 169-183. ]
[60] Lusher D, Koskinen J, Robins G.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 for Social Networks: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03-289.
[61] Jackson M O, Wolinsky A. 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6, 71(1): 44-74. DOI:10.1006/jeth.1996.0108
[62] Kim C, Wong K C. Network formation and stable equilibrium[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07, 133(1): 536-549. DOI:10.1016/j.jet.2005.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