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7, Vol. 32 Issue (6): 129-136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16
0

引用本文  

焦彦, 徐虹, 徐明. 游客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住宿体验:从建构主义真实性到存在主义真实性——以台湾民宿住客的优质体验为例[J]. 人文地理, 2017, 32(6): 129-136.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16.
JIAO Yan, XU Hong, XU Ming. EXPERIENCE OF TOURIST MARKET IN THE COMMERCIAL HOME ENTERPRISES: FROM 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 TO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6): 129-136.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16.

基金项目

国家旅游局面上项目(16TAAG025);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培养项目(TYETP201515)

作者简介

焦彦(1981-), 女, 山西晋中人, 讲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文化。E-mail:mirandajy@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12-22
修订日期:2017-05-16
游客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住宿体验:从建构主义真实性到存在主义真实性——以台湾民宿住客的优质体验为例
焦彦1, 徐虹1, 徐明2     
1. 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 天津 300074;
2. 天津市 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 天津 300131
摘要:关于商业性家庭企业的研究基本多是从供给者角度展开的,鲜有文献对其客源市场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本研究以台湾民宿的住客优质体验为研究对象,采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住客对台湾花莲民宿的优质体验分享和民宿本身的公开信息为主要原始资料,识别和提炼出客源市场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体验规律:① 游客追求建构主义真实性体验,既包括当地文化的真实性感知,也包括个体生活的真实性感知,而且现代性是建构主义真实性形成的基础;② 建构主义真实性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产生;③ 对游客内心疏离感的弥补是建构主义真实性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产生的条件。这些研究发现对于促进商业性家庭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商业性家庭企业    建构主义真实性    存在主义真实性    
EXPERIENCE OF TOURIST MARKET IN THE COMMERCIAL HOME ENTERPRISES: FROM 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 TO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JIAO Yan1, XU Hong1, XU Ming2     
1. School of Touris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China;
2. Cultural and Tourism Bureau of Hongqiao District, Tianjin 300131, China
Abstract: Researches on the Commercial Home Enterprises (CHE) are mostly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However, tourists' experiences of CHE are hardly analyzed deeply, especially about the authenticity experience which is a core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f tourist experience and motivation. Taking the tourists 'excellent experiences in Taiwan B & B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tnographic analysis of tourists' reviews on the top 3 B & Bs in Hualian though grounded research and identifies how tourists experience them. Grounded theory method is a systematic methodology used in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involving theor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ata. Following the basic steps of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the research firstly broke data into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identified the useful concepts by open coding. Then the concepts were grouped into 14 categories throughout the consistent comparative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by these categories, the similar categories were further reduced into one primary category.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 identified four primary categories. They are:1) the perception of modernity, referring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modern life; 2) the perception of 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 which includes perception of personal lifestyle and perception of local culture; 3) the perception of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involving both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Finally, after the categories being identified, the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categories were analyzed by selective coding to reveal theoretical findings.
Key words: commercial home enterprises    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1 引言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民宿、客栈、农家乐等家庭经营的小型接待企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从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到游客的特别青睐、再到旅游目的地的政策支持,商业性家庭企业受到行业热捧,尤其在休闲度假型旅游目的地中突显。然而,综观我国商业性家庭企业的发展,其发展水准层次不齐,发展思路尚处于跟随海外、不断试错的探索发展阶段。在已有的理论研究中不乏基于旅游小企业主角度对小型旅游接待企业特征的分析,但是对于这类企业与客源市场的互动机理、市场认可这类企业的原因则鲜有科学、深入的分析。事实上,从此类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来看,这类小企业并不必然成功,但同时又不乏非常成功的案例,因此探究此类企业与市场互动的规律性对于促进其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商业性家庭企业的特质

为了更好地对小型旅游接待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学者们从企业的规模[1, 2]、家庭直接经营[3]、企业性质[4-6]等不同角度对这类企业进行界定。“企业的规模”最直观的突显了小型旅游接待企业“小”的特点,“家庭直接经营”引导研究者探究家庭成员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命周期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企业性质”视角发现对于一些企业主来说,在经济目标之外还有一些非经济目标存在,它们是诸如喜欢目的地、半退休的生活状态等生活方式类的经营目标[7],这个发现让学者们开始关注个人价值观对企业经营决策以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小企业的这一特质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性质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以追求生活方式为主要动机是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区别于其他行业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质[8]。这种特殊的企业类型得到了后续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依托不同案例地的实践发展对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成长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经营目标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偏离了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其主要经营目的不是营业额增长或雇员增加,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企业经营大多与个人、家庭或生活方式相关[9, 10],如莫里森(Morrison)认为,英国大部分的旅游小企业属于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他们创立小企业的动机主要是在保证基本收入的基础上持续自己生活方式[11],哈勒等(Hall, et al.)对生活在新西兰的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12]。但是,旅游小企业生活方式型的特质是很难被研究者客观判断的,而且,随着研究案例地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也发现这类企业多元目标的存在,如梁微等发现,大理古城的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可以根据其经营目标和动机进一步区分为类生活方式型、生活方式进取型和生活方式保守型,其中生活方式保守型又可以分为纯玩型和需要维持生计型[13]。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小型旅游接待企业的特点,林奇(Lynch)提出了“商业性家庭企业”(CHE,commercial home enterprise)的概念,用以特指具有以下特点的住宿接待场所:客人可以通过支付入住私人住宅;客人与主人及家庭成员有互动;主人和客人会共享一些区域[14]。这一概念与莫里森(Morrison)提出的“特别的住宿接待场所”(specialist accommodation)有很多共性:所有者经营;主客之间的人际互动;小的住宿容量。但是,商业性家庭企业更加强调主人的“家”的环境在接待行为中的呈现[14]。事实上,“商业性家庭企业”概念是用更客观的判断标准自然融合了小企业规模、家庭直接经营、生活方式型目标等特点,因此本研究将以此概念界定研究对象。

2.2 游客真实性体验研究

真实性是旅游体验和动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15, 16]。麦坎内尔(MacCannell)提出“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生产与文化经验交织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中的个体因此萌发了对其他人真实生活的强烈兴趣和好奇”[17]。学者们提出存在于旅游对象中有待游客去观察和发现的客观主义真实性[18]、游客参与其中并对客观旅游对象做出主观评判的建构主义真实性[16]、游客在自我感知过程及与本地东道主及其他旅游者的接触交往中所感知的存在主义真实性[19]。其中,存在主义真实性包括人际真实性与人内真实性[20]。从目前有关“旅游真实性”研究看,研究者已在游客相对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吸引物[21, 22]、非物质文化类旅游吸引物[23]、历史建筑类旅游配套设施[24]、文化主题类餐厅[25, 26]的旅游体验中,发现了真实性体验的存在,这些旅游对象先天的、显性的文化特质奠定了其真实性体验,尤其是建构主义真实性体验的基石,但鲜有对存在主义真实性以及不同类型真实性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那么,对于商业性家庭企业而言,企业内含的在地化特质是否同样会激活客源市场的真实性体验?本文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借助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客源市场针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价值追求展开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扎根理论分析方法

扎根理论是格拉斯(Glas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提出的,这一理论提供了一整套从大量、零碎的非结构化资料中归纳建构理论的方法和步骤,使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实证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来发展概念和建构理论。本研究对象缺乏可以直接借鉴的成熟理论假设和研究成果,难以实现量化研究,因此在确定原始资料收集的可行性基础上,采取了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科学分析。

3.2 二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根据台湾《民宿管理办法》的规定,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这一概念基本符合了“商业性家庭企业”的概念。而且,考虑到台湾民宿在客源市场的高满意度有利于保证优质住客体验的获取,本研究特别锁定了符合“商业性家庭企业”特质且为客人提供优质住客体验的台湾民宿作为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在社会化媒体经济的助推下,很多游客都会积极地参与到旅游体验的分享中,这种分享基本不涉及隐私,也无需付出任何成本,完全是一种无干扰的、自愿的体验过程和结果的呈现[24],而且这些分享往往是游客最及时的情感反馈,因此,相比于深度访谈时游客基于回忆和囿于情面的回答,以及因访谈结构而可能割裂的情感表达,权威社会化媒体中游客的体验分享能够让我们更加开放和直观地感知游客的体验过程,进而在尽可能减少理论局限的状态下对资料进行概念和理论抽象。为了获取优质体验过程,以期较好地体现客源市场的价值追求,也为了满足充分原始资料的需求,本研究最终从国际权威旅游产品点评网站猫途鹰网站(www.daodao.com)上台湾花莲好评度较高的民宿中选了三家民宿的住客体验分享内容作为主要的原始资料,同时辅以互联网中的相关内容和图片作为补充资料,三家民宿的基本信息见表 1

表 1 民宿基本信息 Tab.1 Information of B & B Cases

截至到本研究资料收集阶段,三家民宿中有两家的点评量均超过300条,另一家虽开业时间较晚,但其点评量也达到近200条,而且在猫途鹰网站上,游客给出这些点评的同时也给出了“旅行者评分”,在“很糟、差、一般、很好、非常好”的评分选项中,这三家得分均高度集中于“非常好”,极个别游客打分“很好”,没有“一般”、“差”和“很糟”,这很好地满足了本研究对“住客优质体验”的分析需求。这些点评内容主要以中文和英文为主,有非常少量的韩文、日文、法文等小语种评价,本研究将中文和英文点评内容作为原始资料,未将小语种评价涵盖在内。在资料的整理阶段,本研究分别对三家民宿的所有中英文点评内容进行了初步整理,形成了三个文本性原始资料。

4 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 4.1 开放性译码

本研究首先分别对三个文本性资料中的内容进行了逐条的语义分析,分别形成了针对文本性资料的三个初始概念群;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根据概念内涵分别对三个初始概念群中的概念进行了聚拢,实现了每个原始资料的概念范畴化;最终,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研究者又进一步对三个原始资料的概念范畴进行了合并重组,从而获得了最终的概念范畴。表 2显示了原始资料中的代表性语句以及对应的初始概念和范畴化概念,其中代表性语句和初始概念尽量涵盖了三个文本性原始资料的内容,以体现一致性。事实上,在研究者对三个原始资料的概念范畴进行合并重组的过程中,三个原始资料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客观上也促进了概念范畴提炼的准确性。

表 2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Tab.2 Open Coding and Categorization
4.2 主轴译码

根据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层次,本研究识别出能够统领其它范畴的主范畴,见表 3

表 3 主范畴和对应范畴 Tab.3 Primary Category and Corresponding Category
4.2.1 现代功能感知

站在旅游产业发展角度,商业性家庭企业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产物,满足着游客现代旅游过程中的某些需求;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商业性家庭企业是现代社会人类生活需求的地域性延伸,因此,精致的食物、洁净的卫生、漂亮的装修装饰、和谐便利的居住环境及贴心的生活设施,这些人们在居家生活中越来越看重的现代功能性物质也惯性地被入住商业性家庭企业的游客所体验和关注到。

4.2.2 建构主义真实性

(1)个体生活真实性感知

居家烹饪、房屋装饰、邻里朋友相处、经历嗜好,这些都是每个人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维度,当游客在商业性家庭企业有机会直观体验和感受到主人的这些生活维度时,游客收获的是对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家庭的感知,而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产品。

现代功能及其背后真实个体的存在共同构成了一种鲜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出现让游客的感知场景发生了变化,从商业服务场景进入真实生活场景,从接受服务变为感知生活,卸下了商业所内涵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负担,游客更加容易、也更加主动地去感知真实性。

(2)当地文化真实性感知

事实上,商业性家庭企业及其主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所属在地文化的某些特征,企业主人及其生活作为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直观媒介和窗口,游客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真实情感的感知会非常自然地延伸至对所处的在地文化真实性的感知。因此,对于游客来说,他们通过与商业性家庭企业的接触所看到的不仅是企业主甚至家人的真实生活,还有花莲乃至台湾真实的文化,这极大地满足了游客追求他人真实生活、感受异地真实文化的动机。

4.2.3 存在主义真实性的感知

(1)人际真实性感知

商业性家庭企业虽然是一个商业性接待设施,但是游客在这里感知到的并不是商业化的伪好客,而是充满了真诚和自然的真实情感。游客不仅在这里感知到了主人的真实情感,也释放了对主人尊敬、钦佩、赞叹的真实情感,以及对其内在生活的喜爱和感激之情,这些真实情感完全不同于商业交往中付钱即离开的冷漠情感。游客在与主人的互动中感知到了主人的真实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出了对主人的真实情感,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真实性”[27]

(2)人内真实性感知

游客在入住商业性家庭企业的过程中,“梦中的房子”、“家本来的样子”、“生活本应有的态度”这些埋藏于游客内心的真实追求被唤醒,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这些生活方式,或许这也是他们曾经追逐的理想,可惜在现实裹挟的生活压力下,理想一度被放逐了,当这些曾经的理想无比现实地出现在游客面前时,游客才得以“远离常规,用第三只眼看待生活”[28],从而在远离惯常环境的体验中去感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追求。

4.3 选择性译码和理论构建

在主轴译码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选择性译码,构建了游客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真实性感知过程,见图 1

图 1 游客的真实性感知过程 Fig.1 Authentic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
4.3.1 游客追求建构主义真实性体验

商业性家庭企业内含的不同属性让游客获得了对其感知的多元视角:第一,它是应游客的旅游接待需求而出现的,它是服务于现代旅游需求的商业接待设施;第二,它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甚至由当地人经营管理,它是当地文化的一种符号;第三,它与经营管理者的个人生活空间与生活内容密不可分,它也是他人的部分生活场景。因此,游客会很自然地从这三个不同的视角对商业性家庭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体验,从而获得对商业接待设施现代功能的现代性体验,对商业性家庭企业所表征的当地文化的真实性体验,以及对商业性家庭企业所展现的个体生活的真实性体验。

(1)现代性是建构主义真实性形成的基础

在文化类旅游产品顾客体验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把现代功能性感知比作“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现代性体验差,旅游者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但是却很难因为优质的现代性体验而达到满意的状态”[24]。现代功能性感知这一重要意义也在本研究中得到证明,游客并不吝啬于对各种现代功能的津津乐道,但真正让游客对现代功能的体验达到极致的,并不是现代功能本身,而是现代功能的实际操盘者及其真实生活的存在。而且本研究发现,因为现代功能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组成部分,所以契合现代性需求的现代功能性感知既满足了顾客现代性体验的需求,也客观上让游客感知到了一种生活方式。当这种生活方式被游客感知到是真实地存在于企业主的生活中时,游客就会形成对个体生活的建构主义真实性感知。由此可见,对于游客来说,无论商业性家庭企业是否属于生活方式型企业,游客都会主动地感知商业性家庭企业主的生活方式。

(2)游客对个体生活的真实性感知影响对当地文化的真实性感知

虽然从本研究的商业性家庭企业经营内容中未直接看到他们对当地文化符号的申明,但是在游客的体验陈述中,却不乏对所在地花莲或台湾的提及,而且这些文字均体现出企业主人及其生活本身对当地文化的表征作用,如“如果你来到花莲,看过了风景后还想深入地了解台湾人的生活,了解本地的历史,了解台湾的故事,住这里就对了”,可见,游客对主人个体生活的真实性感知会影响游客对当地文化的真实性感知。事实上,主人及其生活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是从游客的真实性体验角度来说,个体生活于当地文化中突显出来,游客既体验商业性家庭企业及其主人自身的个体文化,也通过商业性家庭企业及其主人体验他们所承载的当地共有文化。

(3)不同的建构主义真实性选择不同的文化认知参照物

在游客建构真实性体验的过程中,会主动搜寻可信的参照物,对于地域文化这样的共有文化对象来说,建构主义真实性的参照物或者来自权威专家或权威机构对真实性的认定[19],或者来自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权威人物的行为[24];而对于个体生活这样的个体文化对象来说,本研究发现建构主义真实性参照的是游客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有相似的生活场景,游客可以依托全生活场景下人的行为来对个体生活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可口的烹饪背后是主人的亲自烹调、精致的装饰背后是主人原创的品味与设计、所有预先准备的贴心设施之外还有主人无时不在的贴心关怀、普通的商业交往之外还有围绕主人、围绕在地文化的社会交往。可见,只有契合现代性的现代功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这些现代功能融入到真实性的感知环境中,从而放大了现代功能对于游客的意义,本研究中的这些旅游企业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如当游客发现洁癖水准的房间是由主人自己完成时,他们的关注点立刻发生了转移:“房间内的设施干净得让人有些不忍心使用,这种程度的干净需要平时何等精心的维护,预订时想体验一下不同风格的房间,入住后才意识到这样做却给主人添了麻烦,因为需要整理房间,更换床上用品”;当游客意识到自己所享用的是主人生活的全部时,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能住到回音谷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真的要谢谢主人将他们温馨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提供给我们,让我们能有幸分享”;当游客看到漂亮的房间设计时会欢喜,而当得知这些完全是由主人自己设计完成时,则不禁赞叹。

当然,不可否认,游客从陌生到放下芥蒂感受真实,现代性在中间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因为在陌生环境中,契合游客现代性需求的现代功能是现代社会中游客最熟悉、也最易获得安全感的要素。

4.3.2 建构主义真实性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产生

对于游客来说,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产品首先是一个商业产品,因此企业主的好客很容易被视为工具性“商业化好客”的范畴,可与一般的商业产品不同,其产品本身既包含商业销售的商业价值也包含生活方式本身带给企业主的价值。因此,从基于但又不限于现代服务功能的每一次交流与接触中,游客不光体验到商业产品,也会同时感知到主人生活,在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感知过程以及与主人的商业交往过程中,随着建构性真实的不断叠加,游客愿意忽略商业目的,而去感知主人“自愿的善意”[29],体会主人真实的情感,游客进而也产生了对主人“钦佩”、“尊敬”、“赞叹”等与商业无关的真实情感,这种真实情感的产生也让主客之间的商业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或者被覆盖。所以,我们看到在游客的评论中不乏感谢之辞,而且很多评论通篇就像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事实上,当游客感知到的真实生活方式被游客喜欢甚至推崇时,游客还会感知到自己和主人在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又恰恰是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30],进一步增加了游客对主人的好感。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大部分成功的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企业主都拥有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阅历[31-34],这些要素更利于保障他们拥有或追逐被更多人喜欢或向往的生活方式。

熟悉的生活场景、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虽远离游客的日常生活,却接近游客的生活梦想;虽是梦想,却真实地被游客感知。正是这种基于真实的“远离现实”,让游客更加深刻地感知到理想的真实存在、自我的真实存在。

4.3.3 建构主义真实性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产生的条件——对游客内心疏离感的弥补

建构主义真实性解决了外部真实的问题,但这种真实性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游客的自我感知,则取决于游客的内在心理。本研究发现,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不断地表达着自己对家、对房子、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他们甚至把主人视作与自己有共同理想和认知的挚友,所不同的是主人把理想变成了现实,因此更让游客感到钦佩。游客的这种心理恰恰体现了游客“自我疏离感”的被满足。“疏离感”是对主体与环境、共境、我境疏远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心理学解释,根据《张氏心理学词典》的分类,“疏离感”的“自我分离感”维度,即指“个人的理想为现实所摧毁,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职业的报酬只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生活中情趣的享受、尊严的获得以及自我实现理想的追求更困难”[35]。同样,游客对人际真实性感知的心理恰恰体现了“社会孤立感”的被满足,“社会孤立感”是“疏离感”的又一维度,指“都市人口集中,拥挤的人群彼此漠不关心,所谓道义相尚、人情温暖,已为冷淡、孤独寂寞所代替”[35]。正是游客的某种“疏离感”于住宿体验中被满足才让游客获得了对人际情感、对自己的真实性感知。事实上,从“真实性”概念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两个哲学基础看,“疏离”应该是“真实性”的理论基础,但在旅游真实性的相关研究中,“疏离”并未获得像“真实性”那样高的关注度[36],只有王宁在对真实性进行系统梳理时提及了“疏离”,本研究从客人的住宿体验陈述中未发现“疏离感”与建构主义真实性的联系,但是发现了“疏离感”对存在主义真实性的影响,正是因为旅游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游客的某种疏离感,才使游客获得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体验。而且,从游客的陈述中不难发现,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体验让游客具有了对商业性家庭企业更高的认可度:游客愿意为一间小小民宿调整甚至改变自己整个的旅游行程,“为了入住我把自己的行程整整延后了半个月,当然我错过了赴台旅游较佳时期,真的是见识了什么叫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但不后悔,这里真的太赞了”;游客愿意再次回来“从一次遇见,两年后第二次回来,带着父母和朋友同来,也曾有种想法,是否回忆把事物过于美化了?然而,每一个人对这里的一切都赞不绝口,也重新确认了两年前的美好时光,是真实又真实”;游客毫不吝惜对它的夸赞“能住这里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与展望

综上,本研究发现,具有商业性家庭企业特点的民宿,其主人既是现代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也是民宿所在地的一个居住者,商业性家庭企业的特点让客人与主人有了充分的接触,客人不光接受主人所提供的现代服务,还可以同时感受主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其背后所隐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游客很容易将自己感知到的所有信息作为依据,进而形成对主人甚至是主人所在目的地文化的建构主义真实性认知。因为这个感知对象不像历史传统文化要素那样往往有权威的认定或专业的依据作为参照物,所以游客对建构主义真实性的认知所依托的是大家所共识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常识。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游客在建构主义真实性体验的基础上还获得了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体验,但是从建构主义真实性到存在主义真实性,并不是自然过渡的结果,只有当建构主义真实性弥补游客的某种疏离感时,游客才能知觉到存在主义真实性。

本研究对于丰富和深入旅游真实性理论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研究结论的得出是基于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受到局限,未来要以本研究为起点,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在更多领域实证检验本研究结论,提升理论的解释力。

5.2 管理建议 5.2.1 经营者在经营商业性家庭企业方面的建议

(1)生活方式本身创造市场价值

游客在评价商业性家庭企业时,主人的生活方式会成为游客获得优质住宿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果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主人能够呈现出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本身就增加了商业性家庭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生活方式如果能够契合甚至是引领现代文明趋势,并能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弥补游客的疏离感,就有可能让游客获得存在主义真实性体验,进而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2)生活方式要得到企业主的践行

生活方式不是噱头,它是需要主人去亲自呈现的,也是需要游客去全方位体验的,有市场吸引力的生活方式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只有被游客真实感知到的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才能被市场认可并释放多元价值。也正因为此,商业性家庭企业的扩张是困难的,当生活方式被扩张成管理模式时,游客所获得的真实性体验将必然受到负面影响。同时,这也对成功商业性家庭企业主人本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光要有资本性地硬件准备,还需要有某种文化素养的软件储备。

5.2.2 政府在发展商业性家庭企业方面的建议

虽然生活方式可以借鉴,但生活方式的真实呈现却是要企业主亲自去完成的,否则就失去了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在这类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很难直接、快速推进此类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可能推进的是若干同质化的企业和产品。事实上,在缺乏现代文明扎实根基的基础上,商业性家庭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被快速推进的,政府应该首先在面上持续性地引导和推进本地居民不断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给此类企业主以制度性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Peacock M. A question of siz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93, 5(4): 29-32.
[2] Thomas 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mal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firm[C]//Thomas R (Ed.).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Firms. London:Cassell, 1998:1-16.
[3] Getz D, Carlsen J.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of family and owner-operated businesses in the rur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ector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6): 547-560. DOI:10.1016/S0261-5177(00)00004-2
[4] Altjevic J, Doorne S. 'Staying within the fence':Lifestyle entrepreneurship in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0, 8(5): 378-392. DOI:10.1080/09669580008667374
[5] Morrison A J, Baum T, Andrew R. The lifestyle economics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es[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2001(1): 16-25.
[6] Di Domenico M L. 'Lifestyle Entrepreneurs' in the Hospitality Sector:Guest House Owner-occupiers[D]. Glasgow: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2003:5-30.
[7] Williams A, Shaw G. From tourist to tourism entrepreneur, form consumption to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Cornwall[J]. England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89, 38(4): 1639-1653.
[8] Shaw G, Williams A. From lifestyle consumption to lifestyle production:Changing patterns of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M]//Thomas R. Small Firms in Touris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99-113.
[9] Getz D, Petersen T. Growth and profit-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family business owners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5, 24(2): 219-242. DOI:10.1016/j.ijhm.2004.06.007
[10] 陈蕾, 杨钊. 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的特征及研究启示[J]. 旅游学刊, 2014, 29(8): 80-88. [Chen Lei, Yang Zhao. Features of lifestyleoriented small tourism firms and its implication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8): 80-88. ]
[11] Morrison A, Rimmington M, Williams C. Entrepreneur Ship in the Hospitality,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ie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52-263.
[12] Hall C, Rusher K R. Lifestyles?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Zealand bed and breakfast sector[M]//Thomas R. Small Firms in Touris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Elsevier, 2004:83-98.
[13] 梁微, 徐红罡, RhodriThomas. 大理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动机和目标研究[J]. 旅游学刊, 2010, 25(2): 47-53. [Liang Wei, Xu Honggang, Thomas R.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and objectives of life-styled tourism businesses in Dali ancient city[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2): 47-53. ]
[14] Paul A L. The commercial home enterprise and host:A United Kingdom perspective[J].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5, 24(4): 533-553. DOI:10.1016/j.ijhm.2004.11.001
[15]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9(3): 589-603. DOI:10.1086/225585
[16] Cohen E.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1): 18-35. DOI:10.1016/0160-7383(79)90092-6
[17] 肖洪根.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J]. 旅游学刊, 2002, 17(1): 59-68. [Xiao Honggen.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02, 17(1): 59-68. ]
[18] Boorstin D. 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77-117.
[19] Wang Ning.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2): 349-370. DOI:10.1016/S0160-7383(98)00103-0
[20] Yi Xiaoli, Lin Shanshan, Jin Wenmin, et al. The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sites, tourists' quest for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and destination loyalty[J/OL].(2016-10-01)[2017-03-24].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309541086_The_Authenticity_of_Heritage_Sites_Tourists_Quest_for_Existential_Authenticity_and_Destination_Loyalty.
[21] Olesen V. Selves and a changing social form:Notes on three types of hospitality[J]. Symbolic Interaction, 1994, 17(2): 188
[22] 高燕, 郑焱. 凤凰古城景观真实性感知比较研究——基于居民和旅游者视角[J]. 旅游学刊, 2010, 25(12): 44-52. [Gao Yan, Zheng Ya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uthentic perception of landscapes in Fenghuang ancient c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2): 44-52.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0.12.007]
[23] 卢天玲. 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J]. 旅游学刊, 2007, 22(10): 89-95. [Lu Tianling. Perception of community on authenticity of ethnic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 in Jiuzhaigou tourism destin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10): 89-9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07.10.021]
[24] 焦彦, 臧德霞. 现代性与真实性的结合:入境游客对旅游配套设施的体验研究[J]. 旅游学刊, 2015, 30(10): 28-36. [Jiao Yan, Zang Dexia. Combination of modernity and authenticity:Authenticity study on inbound tourists' experience in tourism facilities[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0): 28-36.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10.003]
[25] Wang Yu. Customized authenticity begins at hom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3): 789-904. DOI:10.1016/j.annals.2007.03.008
[26] Mkono M. A netnographic examination of 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 in victoria falls tourist (restaurant) experien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 31(2): 387-394. DOI:10.1016/j.ijhm.2011.06.013
[27] 王宁. 旅游互动中的本真性[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 18-24. [Wang Ning. Interactive authenticity in tourism:A case study on hospitality tourism[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9(6): 18-24. ]
[28] Steiner C R, Reisinger Y. 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2): 299-318. DOI:10.1016/j.annals.2005.08.002
[29] 梁宏宇, 陈石, 熊红星, 等. 人际感恩: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积极情绪[J]. 心理学进展, 2015, 23(3): 479-488. [Liang Hongyu, Chen Shi, Xiong Hongxing, et al. International gratitude:An important postitive emotion in social life[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23(3): 479-488. ]
[30]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 张智勇, 乐国安, 侯玉波, 等,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413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M]. Zhang Zhiyong, Le Guoan, Hou Yubo, et al, trans. Beijing:Posts & Telecom Press, 2016:413.]
[31] Rogerson C. Unpacking tourism SMMEs in South Africa:Structure, support needs and policy response[J]. Development South Africa, 2005, 22(5): 623-642. DOI:10.1080/03768350500364224
[32] Mill H, Durham H.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ssu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7, 30(4): 827-835.
[33] Szivas E. Entrance into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A UK case study[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1, 3(2): 163-172. DOI:10.1177/146735840100300207
[34] Avcikurt C. Auditing Managerial Training Needs of Turkish Small and Medium Sized Hotel Enterprise[M]. London: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3: 148.
[35] 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词典[K].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22-32 [Zhang Chunxing. Zhang's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K]. Shanghai:Shanghai Lexic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 1992:22-32.]
[36] Jillian M. Alienation:Authenticity's forgotten cousi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0(1): 4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