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7, Vol. 32 Issue (6): 87-94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11
0

引用本文  

马会丽, 王宏志, 李细归, 吴清, 周勇. 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J]. 人文地理, 2017, 32(6): 87-94.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11.
MA Hui-li, WANG Hong-zhi, LI Xi-gui, WU Qing, ZHOU Yong. MULTI-SCALE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S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6): 87-94.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8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CNU15ZD001)

作者简介

马会丽(1987-), 女, 河南周口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mahuili@mails.ccnu.edu.cn

通讯作者

李细归(1990-), 男, 湖南娄底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GIS应用。E-mail:lixigui128@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6-25
修订日期:2017-03-02
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
马会丽1a,1b, 王宏志1a,1b, 李细归1a,1b, 吴清2, 周勇1a,1b     
1a. 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1b.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
2. 肇庆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肇庆 526061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14年中国博物馆的空间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和探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尺度看,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向外环状扩散和轴向扩展的“扇”型结构特征,并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表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从地带尺度看,三大地区博物馆分布呈现出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梯度化”特征;从省域尺度看,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省域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征,民办博物馆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从市域尺度看,博物馆集中分布在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国市域博物馆密度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
关键词多尺度    博物馆    空间分布    中国    
MULTI-SCALE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S IN CHINA
MA Hui-li1a,1b, WANG Hong-zhi1a,1b, LI Xi-gui1a,1b, WU Qing2, ZHOU Yong1a,1b     
1a. 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 Simul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1b.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istorical Cultur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memory, museum is a reflection of the prosperity of a city's cultural and the level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symbol.Using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d and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s at different scales.The results show that:1) At the national sca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useum presents a single center annular outward diffusion and axial extension "fan" shape of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t shows that an unbalanced spatial pattern of the non-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along the two sides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2) At regional scale, the distribution of three regional museum present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museum in the east is more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and the middle is more than the west, it showing the feature of "gradient". 3) At provincial scale, the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seum exhibits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and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s are the regions with high density of the museum; Private museum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4) At urban scale, the museum is centrally located in the Ⅱ large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Key words: different scales    museum    spatial distribution    China    

博物馆是一种收集、保管、研究、陈列有关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窗口,而且是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1]。博物馆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艺术、文化、旅游等价值,是开展城市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2],因此对博物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对博物馆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从建筑学[3, 4]、环境[5, 6]、旅游学[7, 8]等学科视角对博物馆开展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国内学界对博物馆的研究日渐丰富,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博物馆为研究主体,从文物收藏、藏品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9-11];二是从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室内设计、陈列展示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12-14];三是探讨了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15],对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进行了分析[16, 17],并对博物馆旅游作了深入的专题研究[18];四是对博物馆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19],并探讨了博物馆经营管理的理念和策略[20, 21]。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尚显不足。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较多从档案及博物馆学、旅游学、考古学、建筑学等学科视角对博物馆开展研究,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对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多尺度的对比与综合研究较为鲜见,仅杨云鹏等从市域尺度探讨了北京城区博物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原因[22]。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的发生、时空分布、相互耦合等特性都是尺度依存的[23],博物馆的分布受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及历史文化底蕴的分异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区[24],如何整合地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分类指导建设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让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成果,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全国、地带、省域、市域四个不同研究尺度探究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挖掘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差异性,以期为中国博物馆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查询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公布的《2014年全国博物馆名录》,结合《2014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共获得4164个博物馆;各省市人口、面积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均来源于2014—2015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港澳台除外)。利用Google Earth获取博物馆的地理坐标数据,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400万的全国矢量地图为底图,通过ArcGIS10.1软件对博物馆进行地理空间匹配,建立“2014年中国博物馆空间数据库”。此外,依据《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以藏品性质和博物馆所反映内容来划分博物馆,具体包括历史类、革命类、民族类、民俗类、纪念类、文艺类、自然类、科技类、专题类和综合类等10种不同类型博物馆[2]

1.2 研究方法

(1)类型差异分析。本研究关于分布类型的分析主要是把博物馆抽象为地理空间上的点状要素(包括集聚型、均匀型和随机型3种分布类型),利用ArcGIS10.1软件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平均最邻近功能模块进行最邻近指数计算和Z值检验,并对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断分析[24]

(2)核密度分析。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来探究区域内要素在空间上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变化,以此反映空间要素的分散或聚集分布状态[25],运用ArcGIS10.1软件Spatial Analyst工具中的“密度分析”功能模块进行核密度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密度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

(3)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分析不同市域之间博物馆密度分布的空间关系,本文运用GeoDa9.51软件进行博物馆分布密度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全局空间的整体集聚特征及局部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异质性特征[25]

2 多尺度下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格局 2.1 博物馆总体分布特征

博物馆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域标记,不同民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历史沉淀与文化积累孕育了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源,博物馆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1)博物馆的密度分布特征。由图 1可知,密集区域表现出以长三角为中心向外环状发散和轴向扩展的多重特点,其拓展分布的三条轴线为:一条由长三角往北延伸到山东半岛,再往北过京津冀扩展至东北三省;一条由长三角沿淮河流域向西北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再过关中地区向西南延展至四川盆地形成集聚现象;另一条由长三角沿长江中游往南扩展至南部沿海地区。总体上,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放射状”的“扇”型结构特征,并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其中博物馆密集区主要分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胡焕庸线”右侧,稀疏区则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人口相对稀少的“胡焕庸线”左侧,形成了“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

图 1 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图(个/万km2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useum in China

(2)博物馆的类型分布特征。由图 2所示,全国博物馆总体的平均邻近指数为0.18,远小于1,且经检验,置信度为99%,这说明我国博物馆在空间分布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从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分布看,各类型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都在0.16-0.93之间,且置信度均为99%,表明都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其中文艺类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16,小于博物馆整体的分布水平,集聚性最高;革命类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93,接近但小于1,其集聚性最低;历史类、纪念类、专题类、综合类等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均位于0.24—0.33之间,其集聚性相对较高;自然类、科技类、民族类、民俗类等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都处在0.55—0.62之间,其集聚性相对较低。总体上,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全国空间尺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性,与此同时各类型博物馆之间的集聚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文艺类博物馆与革命类博物馆之间平均最邻近指数的差异表明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和地域性。

图 2 中国博物馆不同类型的平均最邻近指数 Fig.2 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of Different Type of Museums in China

(3)博物馆的等级分布特征。由表 1可知,一级博物馆有96个,占博物馆总数的2.31%;一级博物馆以综合类和纪念类博物馆为主,其占一级博物馆总数的比重为65.63%。二级博物馆共有223个,占博物馆总数的5.36%;二级博物馆以综合类、历史类、纪念类和专题类博物馆为主,其比重为78.92%。三级博物馆合计406个,占博物馆总数的9.75%;三级博物馆以综合类、历史类、纪念类和文化艺术类博物馆为主,其占比达到83.50%。无等级博物馆共计3439个,占博物馆总数的82.59%;无等级博物馆以纪念类、历史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文化艺术类博物馆为主,其比重达到87.03%,这说明不同等级的博物馆在规模上呈“金字塔”形分布,且各等级博物馆主要以综合类、纪念类和历史类博物馆为主。

表 1 中国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等级、国有与民办数量分布及其比重情况 Tab.1 Classification, Business Nature an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 Museum

(4)博物馆的国有与民办分布特征。由表 1所示,国有和民办博物馆分别有3383和781个,占博物馆总数的比重分别为81.24%和18.76%;国有博物馆以纪念类、综合类和历史类博物馆为主,其占国有博物馆比重为71.77%;民办博物馆以文化艺术类和专题类博物馆为主,其比重达到65.69%,这表明在全国尺度特征下,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在数量和类型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民办博物馆的迅速发展也反映出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意愿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民营资本投资方向多元化和类型专一化的优势及民办社会事业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的社会实践意义逐步凸显。

2.2 博物馆地带分布特征

中国三大地带是地理环境“梯度化”分异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化”差异的综合表征,基于地带尺度,通过分析不同数量、类型、等级、国有与民办博物馆的分布来反映中国博物馆的区域空间格局。

(1)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密度分布特征。由表 2可知,东部地区有1640个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39.38%,其密度值为15.16个/万km2;中部地区有1262个博物馆,占比为30.31%,其密度值为7.47个/万km2;西部地区有1262个博物馆,占比为30.31%,其密度值为1.94个/万km2;这说明三大地区博物馆的密度分布呈现出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梯度化”特征。从三大地区内部不同类型博物馆所占比重看(见图 3),东部地区内部各类型博物馆的比重呈“断崖式”分布,其中纪念类、综合类、历史类、专题类和文艺类博物馆的分布数量占东部博物馆总数的比重达到89.51%,其他类型博物馆仅占10.49%;中西地区内部各类型博物馆的比重呈“阶梯式”分布,均以纪念类、综合类和历史类博物馆为主,其占中西部博物馆总数的比重分别为64.03%和62.12%。

表 2 中国博物馆的省域密度分布情况 Tab.2 The Provincia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useums
图 3 三大地区内部各类型博物馆比重示意图 Fig.3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 Museums in Three Areas

(2)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类型分布特征。由图 4可知,历史类、纪念类、文艺类、科技类、专题类和综合类博物馆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东部所占比重分别为36.72%、38.98%、44.67%、70.49%、46.11%和39.54%;民族类、民俗类和自然类博物馆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4.1%、38.37%和36.15%;革命类博物馆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所占比重为39.29%。由上述对比分析发现,东中西部之间的类型分布差异比较明显,这主要是由各地区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

图 4 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区域分布示意图 Fig.4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Museums

(3)不同地区的国有与民办博物馆比重特征。由表 3所示,三大地区内部民办博物馆比重的排序为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国有博物馆比重的排序则与之相反,这说明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较好且资本雄厚,群众参与公共社会事业建设的意识较高,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下有利于东部地区民办博物馆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东中西部之间的“梯度化”分布特征。从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国有与民办数量对比看,东部地区的民俗类博物馆和中西部地区的文艺类博物馆都以民办博物馆为主,其比重分别达到60.78%、59.06%和56.2%;此外三大地区专题类博物馆中的民办博物馆比重都比较高,而其他类型均以国有博物馆占主导地位。由此可知,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地区民办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切入点和投资运营方向。

表 3 三大地区内部国有与民办博物馆的比重情况 Tab.3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Business Nature Museum in Three Areas
2.3 博物馆省域分布特征

不同空间尺度的多要素分布会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随着空间分辨率的不断增大,小尺度下的博物馆分布的空间集聚格局纹理及其复杂性特征会进一步表征出来。

(1)不同省市的博物馆类型分布特征。如图 5可知:

图 5 中国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密度分布图(个/万km2 Fig.5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Museums in China

1)历史类和民俗类博物馆以环渤海、华北平原、山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延伸至陕甘宁—成渝—湘鄂赣等交界地区的分布最为密集;这与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相关,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为地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

2)革命类博物馆以豫鄂皖—湘鄂赣—粤赣闽一线最为集聚分布,且冀鲁津交界地区也分布较为密集,这与地区在近代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相关,其作为抗战的主战场和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保存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和文化遗存,拥有建设革命博物馆的基础资源;

3)民族类博物馆以湘鄂渝—湘桂黔—黔桂滇一线分布较为丰富,这与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相关,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较多,传统的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同时当地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该类型博物馆建设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4)纪念类、文艺类、专题类和综合类博物馆以长三角地区的分布密度最高,以其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分布密度也较高,这与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相关,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南宋时期已经从黄河中下游迁移至南方,经过三次人口大迁移后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的文化发展繁荣,并由此积淀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24],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这些地区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博物馆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5)自然类博物馆以京津冀鲁、豫陕晋、湘桂黔、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地区的分布最为显著,这与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关,这些地区的地质地貌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建设自然类博物馆向群众展示地区的地理环境情况,提高群众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6)科技类博物馆的分布较为集中,环渤海的京津冀鲁地区是其分布的核心地带,该地区是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的聚集地,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同时随着群众科学意识的提高,其对了解现今科技前沿及发展历程有较大的需求,在供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建设科技类博物馆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

总体上,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民俗类、民族类、纪念类等博物馆分布的地域特征及空间格局与吴清等(2015)关于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24]

(2)不同省市的博物馆密度分布类型特征。如表 2所示,通过计算各省市的博物馆分布密度值,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依据博物馆省域分布的密度值大小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一类是博物馆分布密度值为88.98—168.77个/万km2的“稠密型”区域,只包括上海;二类是博物馆分布密度值为25.16—88.98个/万km2的“较高稠密型”区域,包括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三类是博物馆分布密度值为10.85—25.16个/万km2的“一般密集型”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河南6个省份;四类是博物馆分布密度值为2.29—10.85个/万km2的“相对稀疏型”区域,包括河北、辽宁、福建、海南、山西、吉林等17个省市;五类是博物馆分布密度值少于2.29个/万km2的“稀疏型”区域,包括内蒙古、云南、新疆、西藏、青海5个省份。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是博物馆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不同省市的博物馆分布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空间趋同性。

(3)不同省市的各等级、国有与民办博物馆分布特征。从不同等级博物馆分布看,一级博物馆方面,以北京分布数量最多(12个),其次为四川和陕西(各7个),青海没有一级博物馆;二级博物馆方面,以广东分布最多(20个),浙江次之(15个),宁夏、海南和西藏没有二级博物馆;三级博物馆方面,以浙江分布最多(30个),广东、湖北次之(各25个),天津、海南和西藏没有三级博物馆;无等级博物馆方面,以江苏为最多(232个),其次为河南(216个),而西藏的无等级博物馆仅有3个。从国有与民办博物馆分布看(见图 6),我国各省市主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民办博物馆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博物馆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其中民办博物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此外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分布也较多,这反映出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双重影响下,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民办博物馆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

图 6 中国国有与民办博物馆的省域分布图 Fig.6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Owned and Private Museum in China
2.4 博物馆市域分布特征

博物馆作为城市记忆和文化遗存的载体,是展示城市文明与重塑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也是城市旅游吸引力赖以快速提升的重要依托;在市域尺度下,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及其服务效率会对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旅游市场的规模效益产生间接影响。

(1)不同等级城市① 的博物馆分布特征。如表 4所示,博物馆集中分布在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其占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3.07%和25.7%;Ⅱ型小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博物馆分布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1.06%和7.88%。从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城市分布比重看,历史类博物馆主要分布在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所占比重分别为32.33%和26.94%;革命类博物馆集中分布于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其比重分别为28.57%和26.79%;民族类博物馆主要分布于Ⅰ型小城市和Ⅱ型大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31.62%和29.06%;民俗类、纪念类和综合类博物馆集中分布在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其比重合计分别高达62.83%、63.85%和67.31%;文艺类和专题类博物馆主要分布于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特大城市,其比重合计分别达到69.26%和65.28%;自然类博物馆集聚分布于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比重合计为63.08%;科技类博物馆分布比重最高的是超大城市,所占比例为39.34%,其次为特大城市,比重为18.03%。通过分析不同等级城市与博物馆分布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市域分布差异显著,这是由不同等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程度、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22]

表 4 中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各类型博物馆分布比重 Tab.4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Museums in Different Cities of China

(2)不同城市的博物馆空间集聚格局特征。为深刻揭示市域尺度下博物馆的空间集聚分布规律,运用GeoDa软件对334个地级行政区的博物馆密度分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市域博物馆密度分布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764,且通过95%的显著水平检验,表明中国市域博物馆的密度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博物馆分布密度较高的地级行政区之间存在空间集聚性。

从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看,如图 7所示,在各集聚类型中,HH集聚型的地级行政区有61个,约占总数的18.26%;高高集聚区表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其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山东半岛、关中、中原、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珠三角等区域,与我国的主要城市群存在高度的空间耦合。LL集聚型的地级行政区有169个,约占总数的50.6%;低低集聚区呈带状、集聚连片分布状态,其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北、黄河上游、西南、陕成渝—湘黔粤—赣闽粤连片交界等地区。HL集聚型和LH集聚型的地级行政区分别有71个和20个,分别占总数的21.26%和5.99%;高低集聚区表现出“圈层”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围绕主要城市群连片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一致性;低高集聚区表现出“零星状”分布特征,其受周边低低集聚区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黄河中游、南部沿海等地区的省会城市及中心城市。此外,不显著型的地级行政区有13个,约占总数的3.89%;不显著型地区受各集聚类型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具有类型跃迁的不稳定性和空间分布的复杂性。总体上,市域尺度下博物馆密度分布的HH集聚型和LL集聚型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和空间趋同现象,HL集聚型和LH集聚型呈现明显的圈层集聚、点状分布特征。

图 7 中国市域尺度下博物馆的空间关联分布图 Fig.7 Spatial Correlation Distribution of Museums in Different Cities of China
3 结论与讨论

受地理环境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社会经济和科教发展水平、宏观政策和城市规划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博物馆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具体结论如下:

(1)在全国尺度下,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向外环状扩散和轴向扩展的“扇”型结构特征,并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表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平均最邻近指数都在0.16—0.93之间,均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不同等级的博物馆在规模上呈“金字塔”形分布;我国博物馆主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以民办博物馆为辅,两者在数量和类型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2)在地带尺度下,三大地区博物馆的数量分布呈现出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梯度化”特征;东部地区内部各类型博物馆的比重呈“断崖式”分布,中西地区内部各类型博物馆的比重呈“阶梯式”分布;东部地区的民俗类博物馆和中西部地区的文艺类博物馆都以民办博物馆为主,其他类型均以国有博物馆占主导地位,不同地区民办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切入点和投资运营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在省域尺度下,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征,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是不同类型博物馆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不同省市的博物馆分布密度类型主要有“稠密型”、“较高稠密型”、“一般密集型”、“相对稀疏型”和“稀疏型”五种类型;我国民办博物馆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博物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空间趋同性。

(4)在市域尺度下,博物馆集中分布在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国市域博物馆密度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高高集聚区表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低低集聚区呈带状、集聚连片分布状态,高低集聚区表现出“圈层”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低高集聚区表现出“零星状”分布特征,不显著型地区受各集聚类型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具有类型跃迁的不稳定和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地理学向来都重视尺度效应和区域差异的研究,尤其是对研究对象本质的探讨,只有在连续的尺度序列上进行考察和研究,才能把握它们的内在规律[23]。尺度常与格局和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变异系数[26]分析发现CV地带尺度>CV省域尺度>CV市域尺度,说明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其整体离散性随着空间尺度的缩小而呈降低趋势,即博物馆空间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表征存在空间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其启示意义在于既要注重微观尺度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也要重视宏观尺度的政策导向和优化调控。本文虽从多尺度视角分析了我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受文章篇幅限制,未深入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博物馆分布差异的形成机制,尤其是微观尺度下博物馆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探讨,可以为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注释:

① 国务院于2014年11月2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主要包括Ⅱ型小城市(20万以下)、Ⅰ型小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Ⅱ型大城市(100—300万)、Ⅰ型大城市(300—500万)、特大城市(500—1000万)、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

参考文献
[1] 杨丽. 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J]. 经济地理, 2003, 23(1): 121-125. [Yang Li.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characteristic tourism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23(1): 121-125. ]
[2] 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1-3, 32 [Edit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Relics Bureau. China Introduction to Museology[M]. Beijing: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1985:1-3, 32.]
[3] Hegazy S M.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The OmaniFrench museum as a case study[J]. HBRC Journal, 2015, 11(2): 264-274. DOI:10.1016/j.hbrcj.2014.03.010
[4] Tzortzi K. The museum and the city: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al and museological model for the museum?[J].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2015, 6(4): 109-115. DOI:10.1016/j.ccs.2015.07.005
[5] Luo X, Gu Z, Li T, et 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he in situ preservation of unearthed relics in archaeology museums[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5, 16(6): 790-797. DOI:10.1016/j.culher.2015.03.013
[6] Lucchi E. Simplified assessment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quality in museum building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6, 117: 216-229. DOI:10.1016/j.enbuild.2016.02.037
[7] Silberberg T. 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5, 16(5): 361-365. DOI:10.1016/0261-5177(95)00039-Q
[8] Stylianou-Lambert T. Gazing from home:Cultural tourism and art museum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2): 403-421. DOI:10.1016/j.annals.2010.09.001
[9] 宋才发. 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及规范探讨[J]. 贵州民族研究, 2012, 33(2): 34-41. [Song Caifa.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n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 in nationalities museum[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12, 33(2): 34-41. ]
[10] 辛瑞, 王笑梅. 基于RFID技术的博物馆文物管理系统研究[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2, 40(3): 40-42. [Xin Rui, Wang Xiaomei. Research of museum relics manage system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J]. Computer & Digital Engineering, 2012, 40(3): 40-42. ]
[11] 张立胜. 当前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问题与对策[J]. 中国博物馆, 2008, 25(4): 36-38. [Zhang Lisheng. The current museum artifacts safe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J]. Chinese Museum, 2008, 25(4): 36-38. ]
[12] 刘枫, 宋涛, 赵基达, 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钢桁架结构设计[J]. 建筑结构, 2011, 41(6): 20-25. [Liu Feng, Song Tao, Zhao Jida, et al. Steel structure design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J]. Building Structure, 2011, 41(6): 20-25. ]
[13] 刘爱河. 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演变[J]. 中国博物馆, 2005, 22(4): 76-80. [Liu Aihe. Evolution of modern museum exhibition display design connotation[J]. Chinese Museum, 2005, 22(4): 76-80. ]
[14] 崔恺. 遗址博物馆设计浅谈[J]. 建筑学报, 2009(5): 45-47. [Cui Kai. Site museum of desig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009(5): 45-47. ]
[15] 张敏. 博物馆与旅游[J]. 中国博物馆, 2004, 21(1): 24-28. [Zhang Min. Museums and tourism[J]. Chinese Museum, 2004, 21(1): 24-28. ]
[16] 刘俊. 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2): 40-44. [Liu Jun. Behavioral research on the museum visitor:A case study on museum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ausoleum of the Nanyue King, Guangzhou[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5, 16(2): 40-44. ]
[17]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 19(4): 30-31. [Li Ying. The analysis on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museum tourism products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04, 19(4): 30-31. ]
[18]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J]. 人文地理, 2012, 27(6): 24-30. [Chen Qin, Li Jun, Zhang Shulin. A review of museum tourism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J]. Human Geography, 2012, 27(6): 24-30. ]
[19] 杨国杰. 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8): 47-48. [Yang Guojie. On the functions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process of evolution[J]. 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2007, 27(8): 47-48. ]
[20] 张敏. 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及影响[J]. 中国博物馆, 2003, 20(1): 64-66. [Zhang Min. On the museum market trends and influence behavior[J]. Chinese Museum, 2003, 20(1): 64-66. ]
[21] 林美珍, 郑向敏. 会展旅游与博物馆经营[J]. 东南文化, 2004(4): 78-80. [Lin Meizhen, Zheng Xiangmin. MICE tourism and museum management[J]. Southeast Culture, 2004(4): 78-80. ]
[22] 杨云鹏, 张景秋. 北京城区博物馆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人文地理, 2009, 24(5): 52-54. [Yang Yunpeng, Zhang Jingqiu.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museums in Beijing city[J]. Human Geography, 2009, 24(5): 52-54. ]
[23] 李双成, 蔡运龙. 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 地理研究, 2005, 24(1): 11-18. [Li Shuangcheng, Cai Yunlong. Some scaling issues of geograph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1): 11-18. ]
[24]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 经济地理, 2015, 35(6): 175-183. [Wu Qing, Li Xigui, Zhang M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China's different typ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6): 175-183. ]
[25] 李细归, 吴黎, 吴清, 等. 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化[J]. 经济地理, 2015, 35(8): 149-156. [Li Xigui, Wu Li, Wu Qing, et al. The space-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8): 149-156. ]
[26] 刘海猛, 石培基, 潘竟虎, 等.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80-1287. [Liu Haimeng, Shi Peiji, Pan Jinghu,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n housing price to income ratio of China by multiscale analysi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0): 1280-1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