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7, Vol. 32 Issue (6): 72-79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09
0

引用本文  

何丹, 殷清眉, 杨牡丹.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J]. 人文地理, 2017, 32(6): 72-79.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09.
HE Dan, YIN Qing-mei, YANG Mu-da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6): 72-79.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113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ZH00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

作者简介

何丹(1971-), 男, 云南昆明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hedan66@sina.com

通讯作者

杨牡丹(1989-), 女, 贵州安顺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E-mail:18850458779@sina.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9-07
修订日期:2017-01-16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
何丹1a,1b, 殷清眉1a, 杨牡丹1a     
1a.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城市地理系, 上海 200241;
1b.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上海 200241
摘要:基于长株潭城市群1990—2013年的数据,利用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测度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并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量化为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运用计量方法研究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1993—2004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2005年以来一体化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以来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的增长是不同步的,但他们之间差距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在不断的缩小;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后者的提升会促进前者的发展,但交通投资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冲击及贡献比交通规模水平大。
关键词交通投资水平    交通规模水平    城市群一体化    长株潭城市群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HE Dan1a,1b, YIN Qing-mei1a, YANG Mu-dan1a     
1a. Department of Urban Geography, School of Urban &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1b.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have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interurban competition, to some degree, is replaced by the competition among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urban research.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ZXU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urban agglomeration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CZXUA.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the traffic investment level (TIL) and traffic scale level (TSL). The TIL is measured by the railway density, road density, highway density and inland waterway density. And the TSL is measured by the total social passenger volume, cargo volume and per capita civilian car ownership.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level of CZXUA by us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Linkage Intensity Model and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Finally,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tegration lev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IL, and TSL by using VAR model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Key words: traffic investment level    traffic scale level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下,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域单元[1],城市群的结构与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群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3]。广义的城市群一体化是指多个城市群之间日益融合的动态过程;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群一体化是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彼此加强协调合作从而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群物质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出行和社会产品运输提供便捷的服务,它通过节约时间、增加通行能力和聚集经济等作用促进城市群的发展[4-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群一体化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关系研究成为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聚焦于解释交通基础设施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关于如何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有所匮乏。已有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近期定量分析逐渐增多,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内容也更加丰富[9],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呈多元化趋势[1011]。其中,部分学者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张学良和孙海鸣发现经济增长能够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扩张,表现出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12];董大朋和陈才运用VAR模型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13];鞠晴江研究四川省道路建设发现经济增长和道路基础设施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14]。在已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采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额来代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11],但是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应该不仅仅由投资额(水平)决定,而且和交通运输规模息息相关。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交通运输量的同步增长。有的地区新建了大量区域性的道路设施,却没有带来相应增长的交通运输量,存在“有(大)道路无(小)交通”的现象。

通过现实观察,笔者发现区域一体化程度与“道路”和“交通”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但还不能明确“谁因谁果”、影响程度如何?这些就成为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此,本文试图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量化为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两个指标,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案例,基于1990—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VAR模型等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来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hypothesis):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后者的提升会促进前者的发展;但交通投资水平与交通规模水平在时间序列上对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

1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1.1 研究框架

为了能清晰地把握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的相互关系,本文运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动态关系”研究框架(图 1),试图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究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构造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不同影响。具体实证过程通过Eviews 6.0软件实现。

图 1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动态关系研究框架 Fig.1 Relation Framework fo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1.2 模型与方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看过去的x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现在的y以及在加入x的滞后值后解释程度是否有所提高[15]。Eviews 6.0软件通过检验以下方程中的统计量来判断因果关系及其方向。

$\Delta {y_t} = a + \sum\limits_{i = 1}^n \beta \Delta {y_{t-1}} + \sum {{\gamma _j}} \Delta {x_{t-j}} + \varphi {\varepsilon _{t-1}} + {v_t}$ (1)

εt-1是误差纠正项(error correction model, ECM),它来自以下方程:

${y_t} = \varphi \times {x_t} + {\varepsilon _t}$ (2)

$\sum\limits_{j = 1}^m {{\gamma _j}} \Delta {x_{t-j}}$显著不等于0,同时εt-1在统计上不显著则拒绝xy的原因。因果性检验对序列的稳定性非常敏感,大多数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不稳定的[16],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往往会导致“伪回归”问题,因此需要使用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而提出的标准分析方法—协整分析[17]。协整分析首先需要用修正的迪克—福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检验各个序列的平稳性,即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序列平稳,可做协整检验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若非平稳,进行差分,当进行到第i次差分时序列平稳,则服从i阶单整。若所有检验序列均服从同阶单整可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进行协整检验[1819]

VAR(vector auto-regression, 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预测时间序列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其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y_t} = {A_1}{y_{t - 1}} + \cdots + {A_p}{y_{t - p}} + {B_1}{x_i} + \cdots + {B_r}{x_{t - r}} + {\varepsilon _t}$ (3)

式(3)中,A1,…,ApB1,…,Br是代估计的参数矩阵,εt是随机扰动项,ytm维内生变量,有p阶滞后期,xtd维外生变量,有r阶滞后期。本文试图在构造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function, IRF)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分析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不同影响。其中,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某方差变量冲击对系统的动态影响,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个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从而评价其相对重要程度。

1.3 研究区域

长株潭“3+5”城市群(以下简称长株潭城市群)是随着长株潭三市的内聚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更大规模、更具影响力的城市群,是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益阳、娄底、常德、衡阳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加速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对于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2.1 指标选取与说明

为了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对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测度。

首先是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测度问题。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基本引力、综合规模等模型来研究两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其中较为典型的是${R_{ij}} = \left( {\sqrt {{P_i}{V_j}} \times \sqrt {{P_i}{V_j}} } \right)/D_{ij}^2$,但空间距离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21]。因此本文用城市流强度F来代替空间距离D得到城市群一体化水平(Y)的计量模型如下[22-25]

$Y = \sum {\left( {\sqrt {{P_i}{V_i}} \times {F_i}} \right)} \quad i = 1,2,3,4, \cdots ,n$ (4)

式(4)中,${F_i} = {N_i} \times {E_i} = \sum {{E_{ij}}} \times GD{P_i}/{G_i}$,其中外向功能E主要取决于区位熵Lij = (Gij/Gi) (Gj/G),当Lij < 1时,E =0;当Lij >1时,Eij = Gij-Gi ×(Gi/G);Pii城市年末总人口Vii城市GDP,Gii城市从业人员总数,Gij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Gjj部门的从业人员,G为从业人员的总数。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度。因为用交通投资额(常常包含有邮电业、仓储等设施)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容易产生系统性的测量误差[11],所以Demurger和Fleisher等人采用交通密度(铁路、公路、内河航道里程除以区域面积)来衡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627]。本文在Demurger和Fleisher的基础上利用铁路密度、公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以及内河航道密度来衡量交通投资水平;利用全社会客运量、货运量和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来衡量交通规模水平。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指标数据的描述统计表如表 1所示。具体过程通过SPSS 20.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实现。

表 1 描述统计量 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2.2 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本文首先对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测度模型中的数据做极大值标准化处理。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模型计算出1990—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衡量指数Y表 2)。从图 2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90—2004年Y值小且增长缓慢;2005年以后Y值迅速提高。

表 2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指数(1990—2013年) Tab.2 Integration Level Index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1990—2013)
图 2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 Fig.2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2.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测度与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SPSS 20.0软件的Z-score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原始指标数据的量纲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的数据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从相关系数(值越大,相关性越高)矩阵(表 3)可以看出,影响交通投资水平的4个因子中,相关性较大的为:铁路密度与公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公路密度与高速公路密度;这些因子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96,最低为0.869。影响交通规模水平的3个因子中,相关性较大的有: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与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客运总量与货运总量;这些因子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78,最低为0.983,这说明它们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

表 3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Tab.3 Correlation Matrices of Variable

由特征值(>1)和主成分贡献率表(贡献率越大,说明该主成分所包含的原始变量的信息越强)可知,在交通投资水平方面,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8.262%,故只求第一主成分(表 4);从主成分载荷矩阵(表 5)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铁路密度、公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等3个因素有较大的相关,这些因子是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对象,因此第一主成分可以认为是交通投资水平的代表。在交通规模水平方面,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已达798.798%,故只求第一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与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客运总量、货运总量有较大的相关,因此,第一主成分可以认为是交通规模水平的代表。

表 4 特征值和主成分贡献度 Tab.4 Eigenvalue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Contribution Rate
表 5 主成分载荷矩阵 Tab.5 Loading Matrix of Principal Component

最后将得到的第一主成分分别用T1表 6)、T2表示(表 7),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长株潭城市群交通投资水平(T1)和交通规模水(T2)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到2013年,T1达到2.147,比1990年增加了298%;T2达到2.146,比1990年增加了335%。

表 6 长株潭城市群交通投资水平(1990—2013年) Tab.6 Traffic Investment Level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1990—2013)
表 7 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规模水平(1990—2013年) Tab.7 Traffic Scale Level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1990—2013)

同时,由图 3知1990—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的增长是不同步的,2007年后才逐渐趋于同步增长。而其中,1990年—1995年T1T2,1996年—2003年T1>T2,2004年—2007年T2再次超过T1T1T2交替增长并且逐步趋同的态势初步证实: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时间序列上并不同步的两个因素。

图 3 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变化图 Fig.3 The Change of the Traffic Investment Level and Traffic Scale Level
3 实证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本文运用Eviews 6.0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1990—2013年的YT1T2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 8所示。Y原始序列ADF检验值0.551>-3.622,T1原始序列ADF检验值-0.236>-3.622,T2原始序列ADF检验值-0.361>-3.622,说明 YT1T2的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的;经一阶差分后,YT1T2的ADF值为-3.998、-3.595和-3.363,均小于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YT1T2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 8 ADF检验结果 Tab.8 ADF Test Results
3.2 协整检验

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Eviews 6.0软件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YT1T2进行协整检验,模型允许有截距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结果如表 9所示:

表 9 协整检验结果 Tab.9 The Results of Co-integration Test

结果表明,当秩统计量为0即协整关系数量为0,轨迹检验秩统计量49.779>42.915,显著性0.009<0.05;最大特征根检验秩统计量30.453>25.823,显著性0.011<0.05,说明YT1T2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趋势。

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要根据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SC(Schward criterion)最小值准则确定合理的滞后期。经过反复试算,由表 10可知,在YT1T2指标建立的VAR模型中,应该选择滞后5期为最佳滞后期。

表 10 最佳滞后期选择 Tab.10 Lag Order Selection Criteria

运用Eviews 6.0软件对YT1T2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 11所示。滞后阶数为5阶时,T1在5%显著性水平上构成Y的Granger成因,T2在1%显著性水平上构成了Y的Granger成因,说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表 11 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Tab.11 Granger Causality Test between Variables
3.4 VAR模型参数估计

为了进一步分析T1T2Y的影响,利用Eviews 6.0软件估计VAR模型的参数,结果如表 12所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调整后的R2=0.974。

表 12 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Tab.12 Vector Autoregression Estimates

Y受到T1滞后1、2、5期的作用为负,滞后3、4期作用为正;Y受到T2滞后1、2、5期的作用为正,滞后3、4期作用为负,体现了一种交叉特征,说明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在不同时期对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呈现一种交叉特征,这与文中前述的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增长在时间序列上不同步是一致的。

3.5 脉冲响应函数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Y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并绘制脉冲响应函数图,结果如图 4所示,图中横轴表示滞后阶数,纵轴表示Y的增长率,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Y受到T1T2随机误差项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现在和未来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由图 4可知,交通投资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冲击比交通规模水平强。当在本期给T1一个正冲击后,Y将会从1期开始波动上涨到第10期达到最高点,呈现出强烈震荡特征,说明Y的增长受到T1的显著影响。T2Y上涨带来的影响在前期不显著,从第5期开始作用较大,9期时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说明交通规模水平不能无限上升。交通运输规模

图 4 Y的脉冲响应函数 Fig.4 Impulse Response of Y

量受到人口、道路通行能力等约束,超过一定限度后便会产生交通拥挤现象,阻碍经济发展。

3.6 方差分解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Y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如表 13所示。交通投资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整体上大于交通规模水平。T1Y波动的贡献率在29.020%到57.555%之间,T2Y波动的贡献率在18.649%到31.463%之间,说明T1是导致Y波动的主要因素。

表 13 Y的方差分解 Tab.13 Variance Decomposition of Y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后者的提升会促进前者的发展;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

(1)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5年以前,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2005年以来一体化水平迅速提高主要是因为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提上日程,各城市的联系日益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的增长在时间序列上并不同步,但是不同步的幅度差和持续时间在不断的缩小。主要原因是30多年来的市场改革提高了市场对投资拉动的敏锐度,运输规模迅速提高;同时,近期投资重点的更高效的大运量交通运载工具(高铁),也促使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增长逐渐趋于同步。

(2)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后者的提升会促进前者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网络特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使交通网络中的节点城市形成整体,从而降低城市群内人流、物流等的运输成本,加快城市群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2005年以来湖南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群形成了铁路、公路以及水运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交通运输规模需求迅速增加,与之相对应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3)交通投资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冲击及贡献大于交通规模水平,是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上都形成了以增长为导向的政体模型[28],一直奉行积极或者稳健的财政政策。对作为公共产品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长期投资更具有“促增长”的政策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促进人口、经济在某些部门或行业的集中,在空间上表现为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即城市群的一体化。

第二,与东部地区的城市群相比,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相对滞后,所面临“促增长”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比东部地区更强,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政策性投资偏好就更加明显。

本文虽然尝试在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计量模型,并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量化为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两个指标,但无论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还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何更精准地确定衡量指标,做到尽可能地接近现实,是未来继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注释:

①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湖南统计年鉴》。虽然各年份行业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每一年各城市的各行业从业人员基本能反应城市的外向功能强度,不影响每一年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的计算。

② 由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非农业人口反应的是城市群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程度,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指标,不能反应城市群整体发展的情况,所有本文采用城市群总人口规模来衡量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牡丹.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6-94. [Yang Mudan.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D]. Shanghai:Normal University, 2013:6-9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1013272585.htm
[2] 朱有志. 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域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308. [Zhu Youzhi. Reconstruction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1-308.]
[3] 顾朝林. 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1, 30(5): 771-784. [Gu Chaolin. Study on urban agglomera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5): 771-784. ]
[4] Holl A.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firm bir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ortugal[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 44(4): 693-712. DOI:10.1111/jors.2004.44.issue-4
[5] Aschauer D A. Does public capital crowd out private capital[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 24(2): 171-188. DOI:10.1016/0304-3932(89)90002-0
[6] Aschauer D 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 23(2): 177-200. DOI:10.1016/0304-3932(89)90047-0
[7] Boamet M G. Spillovers and the locational effect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8, 38(3): 381-400. DOI:10.1111/0022-4146.00099
[8] Holtz-Eakin D, Lovely M E. Scale economies, returns to variety,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6, 26(2): 105-123. DOI:10.1016/0166-0462(95)02126-4
[9] 高峰.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1-227. [Gao Fe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M]. Beijing: Chinese Financial &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5: 1-227.]
[10] 刘学华, 张学良, 彭明明.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实证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4): 57-61. [Liu Xuehua, Zhang Xueliang, Peng Mingming. Traff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ase of west China development[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9, 28(4): 57-61. ]
[11] 刘生龙, 胡鞍钢.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 经济研究, 2011, 46(3): 72-82. [Liu Shenglong, Hu Angang.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 46(3): 72-82. ]
[12] 张学良, 孙海明.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集聚与中国经济增长[J]. 经济经纬, 2008, 24(2): 20-23. [Zhang Xueliang, Sun Haimi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spatial cluster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 Survey, 2008, 24(2): 20-23. ]
[13] 董大朋, 陈才. 交通基础设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与发展——VAR模型的研究[J]. 经济地理, 2009, 29(7): 1143-1147. [Dong Dapeng, Chen Cai.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of northeast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7): 1143-1147. ]
[14] 鞠晴江. 道路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和减贫——基于四川的实证分析[J]. 软科学, 2006, 20(6): 52-55. [Ju Qingjiang. Road infra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Sichuan[J]. Soft Science, 2006, 20(6): 52-55. ]
[15]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60-269. [Gao Tiemei.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and Modeling[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260-269.]
[16] Nelson C R, Plosser C R. Trends and radom walks in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Som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2, 10(2): 139-162. DOI:10.1016/0304-3932(82)90012-5
[17] 张学良.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151. [Zhang Xueliang.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Spatial Spillover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1-151.]
[18] Johansen 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88, 12(2/3): 231-254.
[19] Engle R F, Yoo B S. Forecasting and testing in cointegrated system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7, 35(1): 143-159. DOI:10.1016/0304-4076(87)90085-6
[20] 张萍. 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1-483. [Zhang Ping. Annual Report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8: 1-483.]
[21] 汤放华, 陈立立. 1990年代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的演化过程[J]. 地理研究, 2011, 30(1): 94-102. [Chen Fanghua, Chen lili.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ince the 1990[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 94-102. ]
[22] 王德忠, 庄仁兴. 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 地理科学, 1996, 16(1): 51-57. [Wang Dezhong, Zhuang Renxing. An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links:A case study on economic links between SuXi-Chang region and Shanghai[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6, 16(1): 51-57. ]
[23] 张鸿鸥, 叶玉瑶, 罗晓云, 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6): 53-56. [Zhang Hongou, Ye Yuyao, Luo Xiaoy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gree of the urban flow of Pearl River Delta[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23(6): 53-56. ]
[24] 徐建斌, 占强, 刘春浩, 等. 基于经济联系与空间流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异质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10): 36-43. [Xu Jianbin, Zhan Qiang, Liu Chunhao, et al. The analysis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economic relation and spatial flow[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0): 36-43. ]
[25] 朱顾娟, 郑伯红. 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人文地理, 2010, 25(5): 65-68. [Zhu Gujuan, Zheng Bohong. A research of the linkage among a urban agglomeration network:A case stud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10, 25(5): 65-68. ]
[26] Demurger 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1): 95-117. DOI:10.1006/jcec.2000.1693
[27] Fleisher B, Li Haizhen, Zhao Minqiang. Human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92(2): 215-231. DOI:10.1016/j.jdeveco.2009.01.010
[28] He Dan, Ning Yueming. Formation of pro-growth urban regime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since 1990[C]//Marco Keiner (ed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Wishful Thinking or Reality? Münster:MV-Wissenschaft, 2008:8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