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7, Vol. 32 Issue (4): 37-44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4.006
0

引用本文  

柴彦威, 谭一洺. 中国西部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西宁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7, 32(4): 37-44.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4.006.
CHAI Yan-wei, TAN Yi-ming. EXAMINING THE SPACE-TIME BEHAVIOR PATTERNS OF RESIDENTS IN CITIES OF THE WESTERN CHINA:EVIDENCE FROM XINING[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4): 37-44.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4.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41529101)

作者简介

柴彦威(1964-), 男, 甘肃会宁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时间地理学、社会地理学。E-mail:chyw@pku.edu.cn

通讯作者

谭一洺(1987-), 女, 辽宁阜新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E-mail:tanym06@gmail.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11-30
修订日期:2016-04-19
中国西部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柴彦威1,2, 谭一洺1     
1.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871;
2. 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西宁 810008
摘要:时空间行为研究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已有研究对中国西部城市关注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西部城市特色的结论。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及城市设施分布数据,分析居民时间利用、时空路径等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城市设施分布的匹配关系,以此补充微观行为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研究,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方法论提供西部城市的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 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时间安排灵活等特点;② 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跨城市通勤和休闲行为;③ 居民活动分布与城市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关键词中国西部城市    时空间行为    时间地理学    西宁    
EXAMINING THE SPACE-TIME BEHAVIOR PATTERNS OF RESIDENTS IN CITIES OF THE WESTERN CHINA:EVIDENCE FROM XINING
CHAI Yan-wei1,2, TAN Yi-ming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School of Life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Abstract: The space-time behavior research, serving as an effective perspective to examine how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shape urban residents' everyday experiences,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spatial transition of Chinese cities. This research, accordingly, attempted to shed light on this research gap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ies of Xining, a typical and central city in the Western China. The patterns of space-time behavior were operationalized based on a 48-hour activity diary dataset collected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of 2013, as well as the data of POI capturing the features of built environment. Several aspects of space-time behavioral pattern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time allocation and rhythms (which were further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ities in the Eastern China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pace-time paths resulted from 3-D geo-visu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ity space and built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These analyses have generated 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 that could reflect the unique aspects of space-time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daily lifestyle in cities of the western China. Firs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ekday and weekend was detected, with three peak hours of travel on weekdays, and no significant peak hours of travel on weekends. Secondly, daily activities mainly took place in the valley region, and they resulted in three peak hours of travel in the morning commuting periods, evening commuting periods, and noon. Thirdly, there was a certain degree of mismatch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shopping and leisure facilities, and residents' activity space, reflecting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ies.
Key words: cities in the Western China    space-time behavior    time geography    Xining    

在“十二五”规划全面反思“以物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正从服务经济生产转向服务个体生活,从物质空间转向社会空间,从功能空间转向行为空间。同时,地理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也在经历着行为转向[1],以行为地理学[2]、时间地理学[3, 4]和活动分析法[5]等为核心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已成为透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

时空行为研究理论与方法论引入中国以来的近20年间,微观个体行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切入点[6-13]。研究阶段已从90年代的引入介绍[6, 8],经过中国学者大量实证研究,发展到探索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解释地理空间与人类行为互动关系的中国模式理论的阶段。然而,目前实证案例在地域分布上缺乏多样性,研究地区集中于东部一线城市,如北京、广州等地,西部地区仅兰州、乌鲁木齐[14-16]等地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较于东部沿海城市,西部城市在自然环境、宏观制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上普遍滞后于东部发达城市,区域城镇体系也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有异于东部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发展基础相对较差、资源快速流失、人居环境相对恶化等问题。这些背景的差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互动的过程与机理上,表现出不同于东部城市的一系列特色问题,例如单位制度残留影响下的居民行为制约机制、高原地区城镇体系影响下的跨地区通勤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与习俗对时空行为的影响等(图 1)。在此背景下,聚焦西部城市的时空间行为、为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补充西部城市案例,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城市转型与快速城市化在不同地域空间及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行为效应,为总结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互动的理论模式提供更完整的实证基础。

图 1 西部城市特征与居民时空行为研究框架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Space-time Behavior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in Western China

在已有的西部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些与东部城市的行为特征的差异,如在对乌鲁木齐这一典型西部城市的研究中,石天戈等[16]研究者发现,乌鲁木齐相比于东部大城市具有通勤距离短而通勤时间长的特征,郑凯等[15]聚焦西部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关注维吾尔族居民购物行为。但总体上,目前西部城市的时空行为研究主题与内容上与东部城市研究区别度较低,对西部城市的区域、经济、社会背景以及所产生特色问题关注不足;研究设计上多为国际与中国东部城市研究的框架、方法的沿用,未能充分体现西部城市的特色问题。

综上,如何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框架与方法解读西部城市空间的特色问题,发掘西部地区特殊经济发展基础、自然条件与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等背景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正成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地进行西部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西宁市地处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虽然作为青藏高原上最宜居、人口最多、生活设施最完备的城市之一,但在中国由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的渐进式梯度转型背景影响下[17],发展阶段与市场化程度落后于沿海城市,生活方式也与沿海发达城市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西宁的案例分析,试图探究以西宁市为代表的西部城市在其独特的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对居民行为的影响机理,从居民行为的视角解读西部城市空间的特色问题,以期拓展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在西部地域的案例。

本研究基于2013年9—10月西宁市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获得的居民48小时时空行为数据,结合城市设施分布,通过对居民时间节奏、活动时间分配等分析居民时间利用特征(并与已有东部城市居民时间利用特征的结论进行比较),以时空路径表征居民的行为空间特征,同时将居民行为空间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判断其相互关系与匹配情况,总结西部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透视西部城市特殊的发展背景与特色问题在居民时空行为上的响应(图 1)。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择西宁市作为西部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特征研究的案例地区。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与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内,以旧城区为中心、呈现放射“十字”形空间格局。2013年,西宁全市人口220.87万,是青藏高原地区唯一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全市平均海拔2295.2 m,是青藏高原腹地相对海拔较低的宜居城市。同时,西宁也是典型的多民族城市,民族聚集、宗教并存。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58.81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5.9%。西宁市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另外设有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海湖新区。全市市域面积7424 km2,其中主城区(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和城北区)面积为346 km2。本研究选取西宁市主城四区与城南新进行居民时空行为调查与分析。

1.2 数据基础

本研究数据包括居住区调查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城市空间数据,以及居民基本信息、惯常行为与48小时活动日志等居民行为数据。

居民行为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组于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与9月16日(星期一)在青海省西宁市进行的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首先于2013年7—9月在西宁展开居住区调查,对主城区(城东区、城中区、城北区、城西区)及城南新区居住区的地理位置、住区类型、人口构成等信息进行统计。总体上,西宁市居住区在河谷内沿主要道路分布,城市东部居住区少数民族比例较高,西部以传统单位住宅与新建商品房、单位集资房为主,中部老城区政策性住宅相对集中,北部依托产业区建设配套住宅,南部与城市中心联系相对较弱,居民人数相对较少。综合考虑区位(方位、与中心城区距离)、住房性质(单位住宅、商品房、政策性住房),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情况(回族、藏族居民比例),选取15个居住区进行抽样调查(图 2)。调查中每个居住区随机选取100户家庭(每户家庭调查男家长与女家长两人),共计3000个居民样本,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对居民的家庭信息、惯常活动、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居民连续48小时的活动日志进行记录。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598个,有效率为86.6%。本研究选取行为数据中活动日志完整的1236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西宁市居民时空行为特征研究。

图 2 调查居住区区位 Fig.2 The Loc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城市空间数据主要运用城市路网、河流等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兴趣点(POI)数据、居住区调查中的设施的实地调查数据等表征城市建成环境信息。POI数据包括办公楼、商场、娱乐场所、餐饮等多类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直接作用于时空行为的设施名称、类别和地理坐标等地理信息,适于进行行为空间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

1.3 样本分析

本研究分析采用的1236个调查样本中,以西宁市户籍居民为主,男女比例相近,大部分调查样本年龄在30—50岁区间,年龄低于30岁或高于50岁的样本分别占10%左右。收入方面,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样本占38.3%,仅有10.3%的样本平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大部分样本月收入介于2000—5000元之间。文化水平方面,中学(含初中、高中)与大专、大学学历的居民居多,少部分调查样本受教育程度达到研究生或以上水平。就业情况方面,全职职工占比低于50%,离退休人员、无职业人员与其他职业人员比例相近,另有部分兼职工作样本。同时,样本包含多种职业类型,包括工人、事业单位人员、私营个体企业者等,管理层从业样本比例较少。

2 西宁市居民时间利用

利用西宁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描绘样本在工作日、休息日两天的活动—移动时间节奏图(图 3)与时间分配情况(表 2),用以观察居民开展各类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并与已有东部城市居民时间利用特征的结论进行比较。活动类别方面,将原活动日志数据的各类活动归并为工作/学习活动、个人事务(包括睡眠、用餐活动、个人护理活动、外出办事等活动)、家庭照料(含家务和照料)、休闲活动(含体育锻炼、娱乐休闲和观光旅游等活动)、购物活动、社交活动(社交与联络活动)、其他活动类型(含宗教活动)以及出行行为。

图 3 西宁市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时间节奏 Fig.3 The Temporal Rhythms of the Residents in Xining on the Weekday and Weekend
表 2 西宁市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不同类型活动时间分配差异 Tab.2 Difference of Time Allocation to Various Activities on the Weekday and Weekend
2.1 活动时间节奏

图 3所示,活动时间节奏图中横轴为时间轴,代表一天24小时(以min为单位),纵轴为样本比例,代表在某一时间发生某类活动的样本比例[18]

工作日,工作活动呈现出典型的“双峰”特点,上午9:00左右工作活动比例接近峰值(约50%),并存在明显的午休时间,晚间工作活动结束时间相对分散,出行围绕工作活动呈现出明显的节奏性,分别在两次工作活动前后的早通勤(7:30—8:30)、午休前后(11:30—12:00,14:00— 14:30)、晚通勤期间(18:00—19:30) 达到峰值,其中早通勤发生时间更加集中;晚间休闲活动参与比例最高。休息日,西宁市居民活动时间节奏与工作日存在明显差异,工作活动高峰仍存在但比例显著下降,购物、休闲、家庭照料、社交等非工作活动发生率显著增加。工作活动达到峰值时参与比例略高于20%,午休结束时间较工作日延后。下午购物活动发生率更高;家庭照料活动发生率白天高于晚间;社交活动比例明显高于工作日;出行没有明显的节奏性。

2.2 活动时间分配

本研究将一个样本每日每项不同活动的用时分别进行统计,之后将全部样本时间分配进行汇总后平均,得到工作日、休息日两天的不同类型活动时间分配情况(表 2):工作日与休息日活动时间分配差异明显,其他活动与出行日间差异不显著。

工作日,除个人事务外,工作活动平均时长最长(4小时25分钟)、个体间差异最大。相对于正常全日8小时工作制而言,西宁市平均工作时间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样本全职工作比例不高(44.5%,见表 1),工作类型多样,时间安排也相对灵活。休闲活动平均时长219分钟,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工作日购物、社交活动平均用时较少。休息日,西宁市居民时间分配与工作日差异较大,其中工作、个人事务、家庭照料、休闲、购物、社交等活动差异显著。休息日工作活动平均时间缩减至2小时10分钟,同时个体间差异较大,休闲、家务活动时间最长;出行时间上,休息日与工作日相近,差异不显著。

表 1 西宁市调查样本统计特征 Tab.1 Sample Characteristics in Xining

结合研究者通过居民时空间行为日志调查、GPS跟踪调查等方式对北京、深圳、广州、南京等东部城市居民行为特征的研究结论,比较作为西部城市的西宁市居民时空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北京[9]、广州[11, 19] (2007年全市调查数据)居民通常在早6点—8点、晚17点—20点进行通勤,深圳居民[7] (1998年)主要工作时间集中在上午8点—12点、下午14点—18点,而以南京[13]、北京[9]为案例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工作持续时间更长,主要在上午7点—12点,下午13点—18点进行工作活动。相较于东部城市,西宁市早通勤开始时间晚于东部案例城市(而与西部城市乌鲁木齐研究中9点开始进行工作活动的开始时间相近[16]),同时参与工作居民比例远低于东部地区(深圳90.5%,北京低收入群体90%),并有较长的午休时间,工作活动结束时间与东部地区相近,但平均工作时长短(根据北京2007年调查数据,平均工作活动时长8.7小时,西宁则为4.25小时),工作等固定活动带来的行为制约较小。休闲活动参与率高,下午时间安排更加灵活。

3 西宁城市居民行为空间 3.1 西宁城市居民整日行为空间

时间地理学最初用来表示人的活动状况的就是其最具特色的路径(path)的概念。所谓路径,就是人在时空轴上的一系列活动的轨迹[8],即将空间压缩为二维平面,用纵轴代表时间。本研究在ArcGIS平台的基础上,借助萧世伦(Shih-Lung Shaw)研究团队开发的STPath分析插件(extended time-Geographic framework tool) 建立西宁城市居民工作日时空路径,进行居民行为空间的三维可视化,其中x轴与y轴构成二维城市空间,z为时间轴,代表24小时(图 4)。更清晰地观察不同时间截面的居民时空行为,将0:00、8:00、12:00、20:00的活动地点分布进行展示(图 5)。

图 4 西宁城市居民工作日时空路径 Fig.4 The Space-time Paths of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on the Weekday
图 5 西宁城市居民工作日活动地点时间截面 Fig.5 The Time Sections of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on the Weekday

从时空路径看到,调查样本整体活动主要分布在西宁市河谷区域内,活动地点沿主要街道分布。在早通勤、晚通勤以及午休时间(12点左右)调查样本存在三次明显的出行高峰,晚20:00左右,家外活动已经明显减少。城区内部活动集中在调查样本家庭所在地附近与西宁市中心地区(大什字附近),较远距离活动以向南和向西两个方向进行拓展为主。居民白天活动空间范围更大,工作日中午返家午休特征明显,晚间活动范围向家收敛。

3.2 跨地区通勤行为

综合调研情况与居民出行行为、时空路径发现,西宁市与周边地区存在具有特色的跨地区通勤、休闲行为:青海省其他地州县(如德令哈市、化隆等地区)的部分工作人员,会在周末居住在海拔相对较低、设施更加完备的西宁市内,并进行休闲、购物活动,周一早上出发前往地州市工作并居住在当地。在本研究的1236个样本中,有12人存在跨地区通勤现象。利用调查样本的时空行为记录绘制连续48小时的时空路径,将其中部分代表性样本进行展示,并以地形作为底图,颜色与起伏程度共同表现该地区的高程,得到图 6。跨地区通勤人员主要工作地点主要包括大通县(海拔2450 m)、贵德县(海拔2240 m)、共和县(海拔2860 m)、海晏县(海拔3010m) ,其中最远的同仁县距离西宁约180 km车程。跨地区通勤人员中,除一户为男女家长均前往地州县通勤外,其他均为男家长周末回家,周一前往工作地。通勤方式上,主要为私家车,同时也有通过单位班车、单位汽车等方式达到工作单位。活动安排上,调查居民在西宁市内以个人事务、休闲活动为主,并进行购物、社交;而在工作所在地,以个人事务、工作为主,其他活动偶有发生。

图 6 跨地区通勤行为的代表性样本的时空路径 Fig.6 The Space-time Paths of Typical Samples of Crossregional Commuters

这种“周末在西宁休闲,周一在地州工作”的跨地区通勤模式,一方面由于西宁作为青藏高原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拥有更宜居的自然环境与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对地州县工作人员的住房支持(在西宁市提供低价单位社区住宅)与通勤保证(单位班车等)以及工资补贴,也是促使工作人员以周为单位周期性通勤的原因之一。另外,调查中发现,由于周边高海拔地区冬半年气候恶劣,在西宁市存在以季节为单位的通勤行为,即春、夏、秋在地州县工作,冬季在西宁市居住(放假)的高原特色工作模式。可见,跨地区通勤现象与作为西部城市的西宁市特殊的城市发展背景相关,是西宁市时空间行为的特色问题之一。

4 西宁市居民时空行为与城市空间关系解读

Reichmann在Chapin生存需求活动分类[7]基础上,将居民活动分为维持生计活动(subsistence),维护生活活动(maintenance)和娱乐休闲活动(leisure),这种划分被应用和扩展修正到之后的研究中[20]。其中,维持生计活动包括工作等能产生收入的活动;维持生活活动包括购物消费等个人需求活动[21]。本研究结合活动分类方法,将主要家外活动分为工作、休闲和购物三大类活动。

在此基础上,分析居民的不同类型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与城市空间关系,并从行为角度透视西宁居民的城市设施供给与利用情况。行为空间以用时间加权后的不同类别活动的分布密度表示,城市空间由政府机关、企业、商业大厦等工作地,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商业设施等POI点密度表示[22]。本文使用核密度方法来生成活动点分布的密度表面,以此分析居民活动的密度分布。在核密度的计算中,如果R表示研究区域,x表示区域R中的点的位置,其中x1, x2, …, xn表示n个活动的位置,那么位置x的密度强度λ(x)可以用以下公式来估计[26]

$ {\mathit{\lambda }_\mathit{h}}{\rm{(}}\mathit{x}{\rm{) = }}\frac{1}{{{\mathit{\delta }_\mathit{h}}{\rm{(}}\mathit{x}{\rm{)}}}}\sum\limits_{\mathit{i} = 1}^\mathit{n} {\frac{{{\mathit{W}_\mathit{i}}}}{{{\mathit{h}^{\rm{2}}}}}\mathit{k}\left( {\frac{{\mathit{x - }{\mathit{x}_\mathit{i}}}}{\mathit{h}}} \right)\;\;} \;\;\mathit{x} \in \mathit{R} $

其中,k(.)是核函数,参数h>0,表示决定平滑程度的带宽,Wi为权重因子,δh(x)为边缘校正系数。

本研究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核密度估计,得出西宁市居民日常活动与设施分布的核密度平面,并在三维环境下进行可视化。如图 7所示,西宁市居民工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与北部产业园区等工作场所集中、工作人员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城市西部特别是现阶段规划建设重点的海湖新区以住宅为主,工作场所密度低,仅有零星的零售、社区工作等工作活动在此发生。这种居住与工作地区错位的情况,与西宁市狭长的河谷地形和城市内部不同区位发展阶段、设施类型差异等共同造成西宁市早晚通勤高峰道路的拥堵。

图 7 西宁城市居民活动空间与城市设施匹配情况 Fig.7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ity Space and Urban Facilities

休闲活动方面,工作日居民家外休闲活动主要在居住地附近进行,部分休闲活动在市中心,而西宁市休闲设施的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等老城区,城市西部与南部地区休闲设施密度低,而这些地区是目前西宁市新建商品房比较集中的主要居住地区,设施分布与休闲活动空间存在错位,对居民日常休闲需求支撑有限。

受工作活动制约,工作日购物活动时间有限,参与度相对较低,调查中工作日购物活动以近家、短时购物为主。虽然购物活动相对较低的发生率与较短的时长也对结果显示度有一定影响,但仍可以看到居住地周边的购物需求与购物设施在中心地区集中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居民的近家购物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5 结论与讨论

在我国城市发展“人本化”的背景下,如何基于时空间行为的理论框架,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研究案例的探索与总结,构建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日常行为互动的理论模式,业已成为中国人本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转型的重要理论命题。目前,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地区多集中于东部一线城市,对西部城市的分析不足。西部城市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与制度转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与东部城市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城市空间与居民行为互动的过程与机理上,但已有研究对西部城市的特色问题的关注尚显不足。

本文从微观行为视角,以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的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9—10月西宁市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对居民时间利用、活动空间特征以及行为空间与城市空间关系的解读,探讨西部城市居民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西宁市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居民行为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工作日呈现三次出行峰值,而休息日出行无明显峰值,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等特点,同时居民受到的固定活动制约小,时间安排更加灵活。

(2) 对西宁城市居民整日行为空间进行分析,发现居民主要活动范围沿河谷分布,受高原地区相对低海拔的自然条件与省会城市的物质设施条件影响,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跨地区的通勤和休闲行为。

(3) 西宁市居民工作活动集中在中心地区、新建居住区在周边分布,易造成通勤高峰时段的拥堵,休闲活动与购物活动空间与城市的休闲、购物类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从微观行为需要视角揭示了西宁城市空间问题。

通过居民行为特征的刻画,本研究为解读西部地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掘西部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的特色问题进行了尝试。但本研究重点讨论西宁市居民行为基本特征与行为模式,尚未展开针对西宁市河谷地形的自然特征、多民族城市特色影响下的居民时空行为的讨论。同时,研究中发现,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海拔相对较低的宜居中心城市,存在休息日居住、工作日前往周边地区通勤的特殊行为,本文仅进行了初步讨论,此部分内容亦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关注。

注释:

① 来源:西宁市统计局.西宁统计年鉴(表 1-7).2013:54。

② 使用分析插件参见网址:http://web.utk.edu/~sshaw/NSF-Project-Website/default.htm

③ 数据来源:google map海拔信息。

参考文献
[1] 约翰斯顿. 人文地理学词典[M]. 柴彦威,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5-39. [Johnston R.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M]. Chai Yanwei, trans.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1999:35-39.]
[2] 戈列奇, 斯廷森. 空间行为的地理学[M]. 柴彦威,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1-2. [Golledge R G, Stimson R J. Spatial Behavior:A Geographic Perspective[M]. Chai Yanwei, et al, trans.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1-2.]
[3] Hägerstraand T. 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70, 24(1): 7-24.
[4] 柴彦威. 时间地理学的起源, 主要概念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 1998, 18(1): 65-72. [Chai Yanwei. Time-geography:Its origin, ke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18(1): 65-72. ]
[5] Chapin F S. Human Activity Patterns in the City:Things People Do in Time and in Space[M]. New York: Wiley, 1974: 20-21.
[6] 柴彦威, 沈洁. 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1(5): 108-112, 54. [Chai Yanwei, Shen Jie. Travel-activity based research frame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J]. Human Geography, 2006, 21(5): 108-112, 54. ]
[7] 柴彦威, 刘志林, 李峥嵘, 等. 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30. [Chai Yanwei, Liu Zhilin, Li Zhengrong, et al. The Space-tim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itie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9-30.]
[8] 柴彦威, 王恩宙. 时间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J]. 经济地理, 1997, 17(3): 55-61. [Chai Yanwei, Wang Enzhou. Basic concepts and notation of time-geography[J]. Economy Geography, 1997, 17(3): 55-61. ]
[9] 张艳, 柴彦威. 北京城市中低收入者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1, 31(9): 1056-1064. [Zhang Yan, Chai Yanwei. The spatio-temporal activity pattern of the middle and the low-income residents in Beijing,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9): 1056-1064. ]
[10] 申悦, 柴彦威. 基于GPS数据的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J]. 地理学报, 2013, 68(4): 506-516. [Shen Yue, Chai Yanwei. Daily activity space of suburban mega-community residents in Beijing based on GPS da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4): 506-516. DOI:10.11821/xb201304006]
[11] 古杰, 周素红, 闫小培, 等. 居民日常出行时空集聚视角下的城市交通拥堵形成机制研究——以广州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8): 921-927. [Gu Jie, Zhou Suhong, Yan Xiaopei,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ffic congestion in view of spatio-temporal agglomeration of residents' daily activities: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8): 921-927. ]
[12] 陈梓烽, 柴彦威, 周素红. 不同模式下城市郊区居民工作日出行行为的比较研究——基于北京与广州的案例分析[J]. 人文地理, 2015, 30(2): 23-30. [Chen Zifeng, Chai Yanwei, Zhou Suhong. A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uburban residents' travel behavior on weekdays under different suburbanization modes:A case analysis of Beijing and Guangzhou[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2): 23-30. ]
[13] 刘玉亭, 何深静, 李志刚. 南京城市贫困群体的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8(S1): 89-93. [Liu Yuting, He Shenjing, Li Zhigang.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of daily activities of the low-income people in Nanjing[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08(S1): 89-93. ]
[14] 柴彦威. 中国都市住民の日常生活における活动空间——兰州市を例として[J]. 地理科学, 1994, 49(1): 1-24. [Chai Yanwei. The daiy activities and activity space of residents in Chinese cities:A case study of Lanzhou[J]. Geographical Sciences, 1994, 49(1): 1-24. ]
[15] 郑凯, 崔宁, 李亚军, 等. 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结构比较——以乌鲁木齐汉族与维吾尔族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 23(4): 25-30, 41. [Zheng Kai, Cui Ning, Li Yajun, et al. A comparetive study on hierarchy of shopping trip space:A case study of the Han and Uygur residents of Urumqi[J].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2011, 23(4): 25-30, 41. ]
[16] 石天戈, 张小雷, 杜宏茹, 等. 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行为的空间特征和碳排放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5(6): 897-905. [Shi Tiange, Zhang Xiaolei, Du Hongru, et 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outings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Urumqi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5(6): 897-905. DOI:10.11820/dlkxjz.2013.06.006]
[17] 杨永春. 突变生长:中国(西部)城市转型的多维透视[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 2011: 8-9. [Yang Yongchun. Multi-dimensional Reflections on Urban Transition in (Western) China[M].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Press, 2011: 8-9.]
[18] Carlstein T, Thrift N, Parkes D. Timing Space and Spacing Time[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162-180.
[19] Kwan M P, Lee J. Geovisualization of human activity patterns using 3D GIS:A time-geographic approach[M]//Goodchild M F, Janelle D G.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Examples in Best Pract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48-66.
[20] Golob T F, McNally M G. A model of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travel interactions between household head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 1997, 31(3): 177-194. DOI:10.1016/S0191-2615(96)00027-6
[21] 张文佳, 柴彦威. 基于家庭的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理论与验证模型[J]. 地理学报, 2008, 63(12): 1246-1256. [Zhang Wenjia, Chai Yanwei. Theories and confirmed model of urban resident's travel demand:Considering intra-household interac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12): 1246-1256. DOI:10.11821/xb200812002]
[22] Kwan M P. Gender, the home-work link, and space-time patterns of nonemploymentactivities[J]. Economic Geography, 1999, 75(4): 370-394. DOI:10.2307/14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