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7, Vol. 32 Issue (3): 138-145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3.018
0

引用本文  

张彦南, 李全, 陈工, 冯艺. 基于《Economic Geography》的经济地理学知识图谱分析[J]. 人文地理, 2017, 32(3): 138-145.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3.018.
ZHANG Yan-nan, LI Quan, CHEN Gong, FENG Yi. THE KNOWLEDGE MAPPING OF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ECONOMIC GEOGRAPHY[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3): 138-145.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3.018.

作者简介

张彦南(1990—), 女, 河南濮阳人,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人文地理。E-mail:xiafei106@163.com

通讯作者

李全(1974—), 男, 湖南永州人, 硕士生导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时空演化、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城市与区域发展。E-mail:leequang@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3-07
修订日期:2016-10-26
基于《Economic Geography》的经济地理学知识图谱分析
张彦南1,2, 李全1, 陈工3, 冯艺1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
2.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数字所空间信息中心, 深圳 518055;
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以《Economic Geography》载文数据与引文数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工具从作者与关键词两方面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绘制,挖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学术群体与近期研究热点。研究表明:① 纳入第一作者发文量、h指数、g指数等发文与引文双角度指标的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结果更客观全面;② 美英等国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处于整体主导地位;③ 经济地理领域存在分别以Stopper M、Dicken P、Berry B J L、Casetti E为代表且秉承同一研究脉络的学术群体,且各时段研究议题侧重点不同;④ 经济地理研究关键词所涉面较宽,如全球化、创新、网络、集群、性别、劳动力、政治、政策等,尺度、组织、灵活性、政治、美国等关键词近年受关注度较多。
关键词经济地理    Citespace    作者学术影响力    研究前沿    
THE KNOWLEDGE MAPPING OF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ECONOMIC GEOGRAPHY
ZHANG Yan-nan1,2, LI Quan1, CHEN Gong3, FENG Yi1     
1.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Center for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henzhen Institu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zhen 518055, China;
3.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paper data and citation data as source, the study conducted the bibliometric and knowledge mapping from the aspects of authors and keywords with the Citespace tool to sort out the knowledge basis, the academic communities and recent research hotspots. We found that, firstl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ould be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if the paper quantity as the first author, h index and g index et al, which were indicators from the two angles of publishing and citing, were added to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uthor academic influence. Secondly, the USA and UK were the predominant countries in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irdly, there existed four academic communities with representatives like Stopper M, Dicken P, Berry B. J. L. and Casetti E. who adhered to the same and similar research topic, which had different emphasis in every period. Among them, the academic group with Storper M. at the core included Scott A J, Harvey D, Martin R. and Massey D, and mainly focused o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socioeconomics,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radical geography. Moreover, the keywords of the economic geography had wide research scope, such as globalization, innovation, network, cluster, gender, labor, politics, policy and so on. Recent research placed more attention to the keywords such as scales, organization, flexibility, politics, the USA.
Key words: Economic Geography    Citespace    author academic influence    research hotspots    

经济地理学是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百余年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流派的演变与融合,各时期研究议题也不断变迁。目前国内对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多是针对某一具体分支学科演进的宏观梳理,如潘峰华[1]等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上的差异;刘志高[2]系统阐述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萌芽、创立与发展历程,并对“演化主义转向”的产生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苗长虹[3]在评述“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政策导向。经济地理领域中对学科创立以来的各流派学术群体的梳理与分析并不多见。而情报学领域对科研学者的讨论更多侧重其个人学术影响力,基于发文视角下的作者学术影响力测度多是采用作者被引频次、h指数[4]等单一引用影响力评价指标,也更侧重作者合作网络分析[5];引文分析角度下的核心作者学术影响力测度多从作者共被引分析角度展开,在挖掘学科前沿知识结构上更有优势[6]。而Citespace软件是目前从作者共被引角度分析学科知识结构与发展脉络的常用可视化工具,被应用于地理学领域不久,如范帅邦[7]利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文献共引和聚类分析,归纳出经济地理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人物;古杰[8]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引用关系和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处理,阐述了时空关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严若谷[9]通过Citespace所绘制的知识图谱分析了城市更新知识域在20世纪末到2010年间的发展趋势。但已有研究视角多锁定于单一关键词作为研究主题,从期刊载文角度进行长时序文献分析并着重梳理同一研究议题的学术群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经济地理学领域期刊《Econom-ic Geography》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将第一作者发文量、h指数、g指数等表征作者发文和引文的量化指标纳入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以弥补h指数单一指标评价不足。并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知识图谱,对该期刊90余年来不同研究议题的学者群体和不同时期的研究前沿进行梳理。

1 数据采集

《Economic Geography》是美国克拉克大学于1925年创建并出版的英文期刊,该刊致力于研究经济地理理论发展新趋势和基于理论的个例分析,因其优质和创新型的学术研究在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均有权威性。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数据显示,自2010年来,其在地理学和经济学期刊中排名均位居前列,2014年排名分别为5/76和23/333。本文研究的《Economic Geography》载文数据与引文数据来自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所)的S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时间跨度限定为自1925年1月至2015年7月,将搜索结果全部标记并导出,有效数据共4450篇,即本文研究数据。

2 研究工具与方法

文献引文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用于探寻学科演化路径及其知识拐点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它将引证分析和共引分析结合起来,创建了从“知识基础”到“研究前沿”理论模型,可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以《Economic Geography》载文数据为数据源,利用Excel进行作者分析,并构建作者评价体系,引入熵权综合评价作者学术影响力。在Citespace中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挖掘出该领域的学术群体;在Citespace中绘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知识基础),并绘制1992—2015年间的关键词网络结构视图(研究前沿)。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类型分析

1925—2015年间《Economic Geography》共载文4450篇,包含11种文献类型。其中,书评(2221篇,49.91%),文章(2069篇,46.49%),其他的包括:会议论文(53,1.19%)、评论(52,1.17%)、编辑材料(42,0.94%)、订正(6,0.13%)、注记(3,0.07%),修订补充、讨论、个人介绍、信件各1篇,占0.02%。与国内期刊载文的文献类型明显不同的是,书评所占比重略大于文章,书评与文章并重是该期刊的载文特点。

3.2 作者分析 3.2.1 总体分析

4450条文献记录中,210篇为匿名文献,4240篇文献有作者信息。对作者信息进行除重预处理后统计分析可知:

4240篇文献涉及所有作者2553位,其中发表文献少于10篇的作者为2516位,占总数的98.55%,这其中69.06%的作者(1763)仅仅发表了一篇文献。在占总数1.45%的发表文献大于10篇的37位作者发表总文献量达680篇,人均超过15篇。篇均作者数为1人,作者独著较多,呈现出较低的合作倾向。发文最多的是Ekblaw W E(FAU130,TAU 130)、Van Valkenburg S(FAU 43,TAU 43)和Jones C F(FAU 40,TAU 42)。

3.2.2 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

表 1可看出,发文量居前的作者其文章引频次数并不都很高,因此仅采用发文量单一指标来衡量作者个人的学术成就,很难反映出一些学者“少而精”的学术研究,也不易发现作者的核心研究。本文选取总发文量前30位和总引用次数前50位的共计73位作者为对象,构建指标体系计算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指标体系包括TP(总发文量)、FTP(第一作者发文量)、TC(引用次数)、ATC(篇均引用次数)、h指数(高引指数)、F%(第一作者文章数量百分比)、TCP(施引文献总数)、CU(施引文献的国家数)、CI(施引文献的机构数)、THCP(高引文献的施引文献数)、THCU(高引文献的施引国家数)、g指数(地理高引指数,即THCU/ THCP)共计12个指标,引入熵权综合评价73位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值居前20位的作者如表 2,其中,Ekblaw W E学术影响力最高,致力于生物地理、人文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同时他也是《Economic Geogra-phy》创刊后的第一位主编[10];其后依次为Dicken P(致力于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与模型研究)、Van Valkenburg S(致力于政治和区域地理研究)、Scott A J(致力于城市经济与文化地理研究)和Martin R(致力于劳动力市场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表 1 发文量前10的第一作者和所有作者 Tab.1 Top 10 Most Productive FAU and TAU
表 2 前20位作者的综合评价值及其位序 Tab.2 Evaluation Values and Ranks for the Top 20 Authors
3.2.3 作者的国家地区分布

期刊自1966年开始署名作者地址,1978年开始注明通讯作者,以两者的综合信息统计作者来源地。结果显示,美国(TP 1458)高居发文最高的国家地区榜首,其后依次为英国(TP 300)、加拿大(TP 244)、澳大利亚(TP 72)和荷兰(TP 34);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独著发文率依次为93.69%、85.25%、84.72%、82.33%,这充分体现出美英等欧美国家在该领域的整体主导地位。

另外,中国的香港地区(TP 11)和大陆地区(TP 10)则在发文量方面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又高于南非、尼日利亚、印度和巴西等非洲、南亚、南美等经济及教育稍显落后的国家;且中国的香港地区和大陆地区的独著发文率分别为36.36%和10%,远低于欧美等国,这也说明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科研的独创性方面有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也居发文量前10,并且独著率达到81.25%,其发文集中于1975—1990年间,且多关注城市化、城市扩张、区域经济等研究议题。

3.3 学术群体与研究议题分析

普莱斯在发现科学论文之间的引文网络结构后,首次提出并界定了“研究前沿”[11]。前沿理论认为“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可视为学科的新生长点,成为热门的研究前沿,而参考文献的模式标志科学研究前沿的本质”[12]。如果将研究前沿定义为某时期某一领域的正在兴起或突然涌现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则参考文献就是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运用知识基础进行分析的前提假设是,同一篇文献的共被引参考文献间会秉承同一研究脉络或有相似的研究议题[13]

因作者影响力评价只考虑了发文量和引用频次两个方面,只能量化单个作者的科研强度,并不能反映出作者之间的学术相关性,因此引入作者共被引分析进一步挖掘出经济地理内的学术群体。作者共被引分析是通过分析不同作者发表的文献同时被其他作者引用的频次来确定不同作者研究兴趣的距离[14]。它使论文作者依据同被引关系形成同一议题的学术群体,能够揭示学科内不同学术群体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前沿。因为作者共被引分析抛开了时间因素的限制,能挖掘秉承同一研究脉络的学术群体,因此该学术群体与作者合作网络反映出的学术群体略有不同。

本文通过Citespace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梳理期刊90余年来存在的学术群体。聚类结果(图 1)显示,1925年以来,该领域存在4个明显的学术群体,分别是以Stor-per M为核心且包括Scott A J、Harvey D、Martin R和Massey D为代表的大学术群①,以Dicken P为核心且包括Peck J、Yeung H W C和Coe N M为代表的的学术群体②,以Berry B J L为核心且包括Isard W、Losch A、Murphy R E、Ullman E L和Hanson S为代表的学术群体③ 和以Casetti E为核心且包括Hagerstrand T、Johnston R J、Rushton G、Brown L A、Morrill R L为代表的学术群体④。

图 1 基于作者共被引的网络聚类分析结果(1925—2015) Fig.1 Clustering Analysis of Economic Geography Built with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注:Citespace工具设置为,TimeSlicing:5 Year;NodeType:CitedAuthor、SelectTop 10% most cited References from each slice;Pruning:Pathfinder、Prunning the sliced network、Prun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采用默认设置。

其中,学术群体① 聚焦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学、创新经济地理学、激进地理学等研究领域,且被引用时段均分布于1980—2015年,在2010年后被引用次数骤减。① Storper M主要开展经济发展、区域政治经济、创新、城市经济与全球公共事物五方面的研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cott A J教授致力于产业化、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研究,尤其对集聚经济现象的产业结构、地方劳动力市场和区位的内在关系进行过大量前沿性研究。剑桥大学地理系教授Amin A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文化转向、进步政治等研究。多伦多大学教授Gertler M S主要关注城市区域经济的创新和文化动力研究。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Clark G L致力于金融地理学研究,主要研究投资者行为。Martin R为剑桥大学地理系教授,主要开展劳动力市场研究、投资资本市场研究、区域经济和社会政策研究,自2005年后转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② 演化经济地理学议题的代表是Boschma R、Bathelt H和Grabher G。Bosch-ma R为荷兰Utrecht大学教授,主要关注演化经济学在产业的空间演化、网络、集群、城市和区域,以及新技术、创新系统和全球化等具体问题。多伦多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Bathelt H主要关注产业集群演化、创新系统研究。奥地利地理学家Grabher G现于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社交网站重塑创造性和知识生产主题的研究。③ 激进地理学派(现多称马克思主义地理)的代表人物是Harvey D、Sayer A。激进地理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于70年代中期产生分化,大部分学者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是Harvey D[15]。Harvey D主要开展资本主义的批判研究、马克思主义地理研究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兰开斯特大学教授Sayer A致力于社会地理学,也是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解释资本运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④ 女性地理与行为地理。女性主义地理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其发展与激进地理学密切相关。女性地理学家主要在城市和区域空间范围内研究,比较强调空间分离和地方性研究[16]。英国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Massey D主要关注全球化、区域不平衡发展和地方感,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17]。康奈尔大学教授Markusen A.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区域科学和政治经济学,同时也是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主将,她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城市新古典经济学者需要重视对资本主义和男性统治社会中妇女地位的研究,主要开展城市空间结构、妇女事务和国家城市政策研究。西方行为地理诞生于19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是Pred A,他认为企业选择区位时受信息质与量的制约并提出行为矩阵。

学术群体② 聚焦于全球化的过程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且被引时段为2000—2015时间段内,在2005年达到引用峰值。其中曼彻斯特大学教授Dicken P被认为引领了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主要开展全球经济下的跨国公司研究、商业网络与产业链方面的经济发展研究以及不同尺度下的全球经济变化研究,他认为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即经济系统的的不同要素位于何处,它们如何联为一体以及经济过程的空间影响如何。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教授Peck J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涉及全球化过程—市场导向管理模式、当地财政转型和快速政策等方面。Yeung H W C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与Coe N M同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跨国公司经济、全球产业生产网络、全球化视野下东亚企业及其发展状态等,Coe N M则主要开展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经济地理学与劳动力市场转型研究。

学术群体③ 聚焦于区域科学、市场区位和城市空间与城市地理,被引时段均分布于1950—2015时间段内,且引用高峰时段为1950—1970年,90年代后引用骤减。其中,Berry B J L为德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政治经济与政策科学学院的教授,致力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他认为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及其发展,以及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滥用[18]。美国经济学家Isard W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如区域供需分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创立区域经济学,是区域科学和空间经济学的先驱。德国经济学家Losch A补充杜能和韦伯的区位理论主要从供给角度来分析区位选择,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市场区位论[19],从需求角度研究区位模型,区位论中的降低成本与空间有关,如降低运费(与距离有关)和劳动费用(存在空间差异)[20]。20世纪50年代初,华盛顿大学地理系学者Ullman E L推动流量地理学的产生,他认为大多数地理学家都过分关注人地关系的研究而忽略了社会和经济的互动对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Murphy R E曾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接替Ekblaw W E任职《Economic Geography》编辑20余年,主要研究城市地理与城市中心商业区CBD。Hanson S为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系教授,现主要关注城市空间与城市地理中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城市建筑环境与人们日常出行的关系以及性别与企业形成的关系。

学术群体④ 聚焦于空间扩散过程,主要涉及时间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被引时段均分布于1950—2015时间段内,且引用高峰时段为1970—1990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Casetti E主要研究制造业生产力与空间分析。瑞典地理学家Hagerstrand T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在时空过程中表现人类行为与客观环境之间关系的方法论[21],是时间地理学的学科代表,主要研究创新扩散的空间过程。英国人文地理学家Johnston R J曾致力于政治地理与选举地理,后主要研究活动空间与居住偏好,将行为地理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爱荷华大学教授Rushton G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Brown L A主要研究个体迁移与创新发散,华盛顿大学Morrill R L教授曾致力于交通地理和医学地理,后主要关注人口地理和选举地理,研究人口分布与迁移以及区域不平衡。

90余年来,《Economic Geography》在经济地理领域存在多个秉承同一研究脉络的学术群体,且高影响力作者的被引次数在某一时间段上存在被引用高峰,侧面反映经济地理领域不同发展阶段,文中涉及的地理学各分支形成时间见图 2

图 2 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形成时间顺序表 Fig.2 The Formation Time Sequence Table of the Main Branches of Geography
3.4 近期研究热点分析

因《Economic Geography》从1992年开始标注关键词,本文将1992—2015年的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中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每三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遴选每个切片中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形成研究热点网络,最后使用Pathfinder算法对每个时间切片的知识网络及所有切片的合并网络进行裁剪,以达到简化网络并突出重要结构特征的目的。经处理共得到134个节点,彼此之间有178条联系。

图 3显示,“globalization(全球化)”与“geography(地理)”被引次数最多,与globalization具有共引关系的关键词包括:capitalism、scale、governance、organization(资本主义、尺度、管理、组织)。“space”(空间)、“place”(地方或场所)、“scale”(范围或尺度)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析方法。空间的概念是在20世纪中期被引入经济地理学范畴,在此之前虽然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在19世纪兴起并达到成熟,但是空间维度却并未被纳入主流经济学分析[22]。20世纪50年代,区域科学的先驱Isard W曾对此将经济学喻为“没有空间维度的仙境”[23],尽管他并未成功将空间带入经济学核心,却意外开辟了区域科学。20世纪70年代初,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主要议题的新城市经济学做出努力也未成功,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克鲁格曼的引领下新经济地理学才逐步奠定了对经济活动进行区位或空间分析的微观基础,并以空间集聚、区域增长与集聚为研究议题。与20世纪60年代传统经济地理学计量革命中的空间分析不同,新经济地理学采用的‘新贸易’及‘新增长’理论模型技巧从个体的最大化中得到行为的集聚。“地方”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空间概念,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将“地方”定义为“人类生活行为的空间载体”,而Pred A认为“地方是城市空间结构历程的一部分”[24]。1970年以来,段义孚将“地方”一词重新引入人文地理学,其后地方理论被认为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地方性与地方感都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因研究主题的主观性、空间(时间)单元大小的相对性、空间(时间)边界模糊性使得经济地理学中的尺度问题难于定义与分析[25]。尺度可被认为是“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或“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19世纪以来,洪堡、李特尔均强调国家和区域为地理研究的重心;20世纪中期后,尺度更多地被放大至全球或企业等微观个体。学者Yeung H W C建立的“关系转向”将“尺度”作为关系、过程和层阶来看待[26]

图 3 基于关键词构建的研究热点网络(1992—2015) Fig.3 The Network of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with Keywords 注: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节点内的圈层代表每个年份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圈层厚度与当年引文数成正比。节点最外圈若为紫色圈层,则表明对应关键词中心性较大,近年受关注度突然增大,该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的研究热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引关系,线的粗细与共被引频次成正比,线的颜色表明首次共被引的年份。

与geography具有共引关系的关键词包括:innovation、network、flexibility、industrial restructuring、international-ization、technology(创新、网络、灵活性、产业重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全球经济、地方感、区域发展、知识创新、性别研究、经济增长等关键词。其中,以“in-novation”为中心辐射的关键词有knowledge、network、evolutionary economic-geography、technological change、ag-glomeration(知识、网络、演化经济地理学、技术进步、集聚)。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且创新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成群出现的特征,创新的集群和增长的非周期性是经济波动得主要原因。复杂网络理论成为创新经济地理集群机制的重要视角[27]。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文化转向”、“制度转向”和“关系转向”出现,1990年后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出现了“演化主义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地理学基础是新产业区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研究活跃的中观尺度分析层面是产业演化和区域经济演化[2]。在1999—2005年间,欧洲两个主要的演化经济地理研究团队分别是以Boschma R为核心的荷兰Utrecht大学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小组和以Eike W Schamp、ChristianBerndt和Jo-hannes Guckler为主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文地理系。2005年后,剑桥大学的Martin R教授也加入了“国际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小组”。Boschma R将演化经济地理学视作“文化—制度”转变和新经济地理学后的“第三条道路”[28]

基于关键词构建的知识网络的聚类分析得到12个聚类(图 4),Modularity为0.787,Mean Silhouette为0.8031,表明网络聚类结果较优。从整体网络看,关键词网络彼此交互,没有离群聚类出现,表明经济地理研究虽涉及面广泛,但各子领域研究主题关联性较强,共同的知识基础较明确。主要聚类有工业—政策、理性选择、地方现实、中国、失业活动、美国公司、全球化理论、演化、移民问题。

图 4 基于关键词的研究热点网络聚类分析结果(1992—2015) Fig.4 Clustering Analysis of Economic Geography Hotspots Based on Keywords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进行文献计量以及借助Citespace工具对《EconomicGeography》期刊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从学术群体和关键词角度对期刊在经济地理领域的主要研究议题和不同时期的研究前沿进行梳理,结果表明:

(1)将h指数、g指数等指标纳入作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并适当扩充施引文献的国家和机构来源等指标,其评价结果比仅采用h指数单一指标进行评价更客观全面,不仅考虑了作者合作情况,还补充部分发文少而精的作者。

(2)美英等国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处于整体主导地位,不论发文量还是独著率皆处前列。以色列的学者独著发文集中于1975—1990年间,且多关注城市化、城市扩张、区域经济等研究议题。

(3)90余年来,《Economic Geography》在经济地理领域存在多个秉承同一研究脉络的学术群体,且高影响力作者的被引次数在某一时间段上存在被引用高峰,侧面反映经济地理领域不同发展阶段,并且经济地理的演化多与人文地理发展相伴而来。1940—1950年,地理学家从重视人地相关转向区域差异;1950—1970年,研究重点从区域差异转向空间分析;1970—1980年,从空间分析转向社会理论;1980年以来接连出现“文化转向”、“制度转向”、“空间转向”和“演化转向”。

(4)经济地理研究关键词所涉面较宽,如全球化、创新、网络、集群、性别、劳动力、政治、政策等,尺度、组织、灵活性、政治、美国等关键词近年受关注度较多。

参考文献
[1] 潘峰华, 贺灿飞.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18-1524. [Pan Fenghua, He Canfei. The dialogues between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and the futur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2): 1518-1524. DOI:10.11820/dlkxjz.2010.12.007]
[2] 刘志高, 崔岳春. 演化经济地理学: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6): 65-75. [Liu Zhigao, Cui Yuechun.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he economic geography in 21st century[J]. Social Science Front, 2008(6): 65-75. ]
[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J]. 经济地理, 2002, 22(6): 644-650. [Miao Changhong, Fan Jie, Zhang Wenzhong. New perspective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weatern economic geography: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new regionalism[J].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22(6): 644-650. ]
[4] 魏瑞斌, 陈丹丹. 基于引证网络的高被引文献实证分析——以知识服务为例[J]. 现代情报, 2011(3): 117-121. [Wei Ruibin, Chen Dandan.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highly cited documents based on the citation network[J].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1(3): 117-121. ]
[5] 杜建, 张玢, 唐小利. 基于作者引用与合作关系的学术影响力测度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8): 135-140. [Du Jian, Zhang Bin, Tang Xiaoli. Literature review of academic impact measurement for authors based on both co-authorship and citation relationship[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3(8): 135-140. DOI:10.7536/j.issn.0252-3116.2013.08.025]
[6] 王菲菲. 发文与引文融合视角下的科学计量学领域核心作者影响力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12): 45-55. [Wang Feifei. Influence analysis of core authors in scientometrics from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fement of S. & T., 2014(12): 45-55. ]
[7] 范帅邦, 郭琪, 贺灿飞.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政策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5): 15-24. [Fan Shuaibang, Guo Qi, He Canfei. A review of policy analysis in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Citespace Ⅱ[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5): 15-24. ]
[8] 古杰, 周素红, 闫小培, 等. 基于文献引用关系和知识图谱的时空关系研究热点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9): 1332-1343. [Gu Jie, Zhou Suhong, Yan Xiaopei, et al. The trend and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pace-tim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citation relationships and knowledge map[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9): 1332-1343. DOI:10.11820/dlkxjz.2013.09.003]
[9] 严若谷, 周素红, 闫小培. 西方城市更新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J]. 人文地理, 2011, 26(6): 83-88. [Yan Ruogu, Zhou Suhong, Yan Xiaopei.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map of western urban regeneration study[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6): 83-88. ]
[10] Murphy R E. Economic geography and Clark University[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9, 69(1): 39-42. DOI:10.1111/j.1467-8306.1979.tb01226.x
[11]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9. [Liu Zeyua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9.]
[12]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2): 242-253. [Chen Yue, Chen Chaomei, Liu Zeyuan, et al. The methodology function of Citespac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5(2): 242-253. ]
[13] 李琬, 孙斌栋.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4): 7-12. [Li Wan, Sun Bindo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west economic geography: Visualiz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7-12. ]
[14] 高鹏斌, 于渤, 吴伟伟. 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法的即兴领域知识结构研究[J]. 技术经济, 2013(11): 1-8. [Gao Pengbin, Yu Bo, Wu Weiwei. Study on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improvisation field based on method of author co-citationanalysis[J]. Technology Economics, 2013(11): 1-8. DOI:10.3969/j.issn.1673-9647.2013.11.001]
[15] 叶超, 蔡运龙. 激进地理学的形成和演变——以《异端的传统》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1-7. [Ye Chao, Cai Yunlong.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adical geography: A case study as James Blauts "The Dissenting Tradi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1): 1-7. ]
[16] 李健, 宁越敏.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主要理论及研究的意义——基于空间思想的分析[J]. 城市问题, 2006(6): 84-89. [Li Jian, Ning Yuemin. The major theorie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western urban social geograph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ce ideas[J]. Urban Problems, 2006(6): 84-89. ]
[17] Massey D B.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95: 165-167.
[18] Berry B J L, Conkling E C, Ray M D. The Global Economy: Resource Use, Locational Choi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Upper Saddle Rive, NJ: Prentice-Hall, 1993: 2-10.
[19] Scott A J. Economic geography: The great half-century[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24(4): 483-504. DOI:10.1093/cje/24.4.483
[20] 张文忠, 张军涛. 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轨迹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56-61. [Zhang Wenzhong, Zhang Juntao. A Study of the economy geography and the location theory, developmen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9, 18(1): 56-61. ]
[21] 柴彦威. 时间地理学的起源、主要概念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 1998, 18(1): 70-77. [Chai Yanwei. Time-geography: Its origin, ke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18(1): 70-77. ]
[22] 殷广卫, 李佶. 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1): 75-82. [Yin Guangwei, Li Ji. The concepts and front of the spatial economy: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0(1): 75-82. ]
[23] Isard W. A general theory of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49, 63(4): 476-506. DOI:10.2307/1882135
[24] Pred A.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 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4, 74(2): 279-297. DOI:10.1111/j.1467-8306.1984.tb01453.x
[25]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J]. 经济地理, 2005, 25(4): 433-436. [Li Xiaojian. Scale and economic geography inquir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5, 25(4): 433-436. ]
[26] Yeung H W C. Practicing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 A methodological examination[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3, 93(2): 442-462. DOI:10.1111/1467-8306.9302011
[27] 姜彩楼, 朱琴. 创新经济地理研究进展述评[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12): 124-127. [Jiang Cailou, Zhu Qin.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innovative economic geography[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2(12): 124-127. DOI:10.3969/j.issn.1006-2912.2012.12.022]
[28] Boschma R A, Frenken K.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DruidWorking Papers, 200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