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文地理  2017, Vol. 32 Issue (3): 102-107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3.013
0

引用本文  

孙军涛, 牛俊杰, 张侃侃, 邵秀英. 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 2017, 32(3): 102-107.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3.013.
SUN Jun-tao, NIU Jun-jie, ZHANG Kan-kan, SHAO Xiu-y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3): 102-107.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3.0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50116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A630092);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4253)

作者简介

孙军涛(1991—), 男, 河南滑县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E-mail:hnsdsjt@163.com

通讯作者

牛俊杰(1968—), 男, 山西岚县人, 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E-mail:junjieniu@foxmail.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11-23
修订日期:2016-04-27
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军涛1a, 牛俊杰1a, 张侃侃1b, 邵秀英1c     
1a.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 晋中 030619;
1b. 太原师范学院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晋中 030619;
1c. 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 晋中 030619
摘要:以山西省15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Arc GIS10.2为支撑平台,使用谷歌地球(Googol Earth)和百度地图确定坐标、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西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山西传统村落分布有以下特点:整体为凝聚型,部分区域为分散型;地区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晋中、晋东南地区,其他地区较少;沿河流、道路呈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上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海拔、坡向、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中心城镇、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方面探索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对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有益思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GIS    山西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
SUN Jun-tao1a, NIU Jun-jie1a, ZHANG Kan-kan1b, SHAO Xiu-ying1c     
1a.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1b. Institute of Urban and District Development,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1c.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and protection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protect our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takes the 156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ArcGis10.2 as support platform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macro perspectives by spatial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Because of its tattered landform, Shanxi province has been called "a region which has surrounding river and the mountains insid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mostly are well-preserved. Mos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cohesive and the rest are dispersing type;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not in the balanc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villages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the southeast of the Shanxi province while other places have a few traditional villages. Those traditional villages become a zonal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iver or the roads. In the meantime, the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river and the roads maintain consistency when it comes to directivity. Nowadays, Shanxi province faces with the predicament of economy downturn due to the coal economy' reces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had put forward the "Poverty Relief In An AppropriateWay" to help Shanxi province to get out of the trouble. However, it's ability cannot equal to the government's ambition. Viewed from this angle, the research for effective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Relief In An AppropriateWay ".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factor    GIS    Shanxi province    

传统村落是我国“根文化”的典型象征,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很多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的传统村落迅速衰败,面临被城市化或者被遗弃而消失的危机。探索在保护传统村落特色与文化的同时提高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对拓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传统意义上讲是指村落形成、完善较早,保存有较完整的村落布局和结构,传统村落和文化地方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能够传承当地文化特色且需要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可以较完整的反映社会历史风貌,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委员会正式把传统上所说的“古村落”改称为传统村落。2012年全国传统村落调查汇总显示,各省共登记上报现存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11567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先后在2012年12月、2013年8月和2014年11月公布了三批共计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主要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完整或已经破坏但传承有丰富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相比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以下特征:文物丰富且保存较好、能反映当地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大,二者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本文研究的“传统村落”包括归属于山西省的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聚落的研究起源于乡村地理学,是其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弟子德孟雄、白吕纳等用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农村聚落的调研工作,对农村聚落的类型、分布及其演变进行研究[1]。我国以胡振洲、金其铭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对国内农村聚落研究较多,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然而,相对于地理学的其它分支农村聚落地理学受到的关注较少,研究力度不够。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对区域个案的定性描述、研究,近年来也出现了对区域范围内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但也存在研究区域尺度不平衡[2],对省域尺度范围的传统村落的研究缺乏。研究内容方面,集中在村落空间结构形态[3-5]、村落原真性保护[6, 7]、村落聚居文化[8, 9]、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0-15]、旅游规划与开发[16, 17]等方面。研究方法方面,以个案定性描述为主,缺乏运用空间分析、多元统计等分析方法对大量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和对省域范围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法则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在传统村落的价值被社会各界逐渐认可的同时,社会学、历史学、旅游学、建筑学等角度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12];但是,已有的成果多见于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分布格局、分布特征现状的分析,对于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要素的研究缺乏,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在宏观尺度上研究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成果尚未发现。因此,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基础之上,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山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的要素,为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黄土高原东侧,属于黄河流域中游。各民族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山西拥有除塔塔尔族之外的54个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和特殊的区位条件造就了地方特色显著、形态各异、品类多样的山西传统村落。

山西省素有“表里山河”之称,拥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体呈东北—西南倾斜状,东部太行山,北部恒山、五台山,西部吕梁山,南部中条山,中部太岳山等山脉构成了山西的骨架;以太原、忻定、大同、长治、临汾、运城等盆地和黄河、汾河、沁河、漳河等100多条河流进行填充;辅以为数众多的塬、梁、峁、沟等小地形,形成了地形破碎的特殊地貌。“表里山河”这一特殊地貌特征,是山西传统村落差异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极具区域特色。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公布的共三个批次中国传统村落,其中归属山西的129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物局先后联合公布共六个批次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归属山西的32个;山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共三批共7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经过去重处理,确定156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② 使用谷歌地球(Googol Earth)和百度地图进行地名检索,确定山西传统村落的坐标和高程信息,面积较大的村落通常取其几何中心坐标作为传统村落的坐标。③ 社会、经济数据来源《2014山西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局。④ DEM数字高程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数据云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SRTM90米数据。

2.2 研究方法

① 利用山西省传统村落坐标数据、高程数据及全省DEM,使用ArcGIS10.2制作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和在不同高程分布图。② 使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使用叠加分析、坡向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分析手段。③ 将DEM数字高程地形图进行分级,把地形图与传统村落进行叠加分析,分析传统村落在不同高程上的空间分布格局[4]。④ 运用ArcGIS中的缓冲区分析研究道路、中心城镇、河流对分布的影响。⑤ 结合人文要素进一步探讨各影响因素在山西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3 空间分布概况

山西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典型的非均衡性,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在晋城和晋中市分布最为集中。整体分布格局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山西各地区资源禀赋分布一致。

山西全省11个地市均有传统村落分布,但是传统村落在各市的分布不均衡(图 1)。其中晋城村落密度最高42.44(个/km2),其次是阳泉、晋中、长治,村落密度依次是37.26、17.68、12.9(个/km2),该四地市占据了山西传统村落数量的65.86%。山西省传统村落分布的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了明显的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有两个高密度地区,分别是晋中、晋城两个地区,除了上述两大高密度区外还有吕梁、阳泉两个次级分布核心区。

图 1 山西传统村落在各地市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mong the Counties

历史上,山西长期作为汉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多民族在此聚居,文化丰富多样。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为山西带来了大量财富,加之复杂多样的地形限制,出现并保留了大量各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总的来看,主要分布在以下四大文化区:① 晋商文化区,晋商经济是其经济支柱,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典型村落为乔家堡村等;② 晋东南文化区,以商贸运输和手工业生产为支柱,主要分布在沁河流域,典型村落有皇城村等;③ 黄土高原文化区,以商品运输、商品集散为支柱,以碛口古镇为中心沿黄河分布,典型村落有李家山村、西湾村等;④ 边塞和边关文化区,以与少数民族进行商贸活动为支柱,分布在沿长城内外的重要关隘,典型村落为娘子关村等。

4 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它是影响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的一种基本的地理要素,同时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同程度影响着地表水热分布格局、生物界、自然界地域分异和土地类型分化等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对道路交通、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产生不同的制约作用,对传统村落的方方面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图 2所示,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全省国土面积的80%是山地,因此有“无县不有山”的说法。根据山西的地貌情况可以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台地、平原六大地貌类型。山西省以山脉为框架,自然地划分出了传统村落的分布范围,将传统村落限制在了台地、丘陵、平原地带,绝大多数传统村落分布于靠近水源的山间河谷、丘陵地带。

图 2 山西传统村落在不同地形分布图 Fig.2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mong Different Topography
4.2 在海拔高程的分布

海拔高程是传统村落定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海拔高程所带来的地形起伏的变化,将对区域水热组合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乡村聚落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随原有生产方式产生的习俗和文化也将随之改变,产生与当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村落文化。也就是说,村落所处海拔高程和地形状况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对聚落的结构形态、区域环境、习俗文化等产生影响。以所处的海拔不同将地形、地貌划分为三大类:低山、丘陵、平川( < 1000m),中山(1000m—2000m),高山( > 2000m)。使用ArcGIS10.2软件,将山西省数字高程地形图(DEM)按照 < 1000m、< 2000m,> 2000m进行重分类,然后应用叠加分析,结合传统村落分布图统计各个范围内落入村落的数量,在这三种类型的地形、地貌上传统村落的分布数量依次是116、38、2。在0 < 1000m海拔高程范围内的低山、丘陵和平川地貌为传统村落的营建和布局提供了相对便利,同时形成了相对闭塞独立的生存环境。这一方面使得传统村落能够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传统村落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并得以较完整的保存下来。

4.3 坡向

村落接受太阳辐射的量受其所在坡面的坡向影响,通常来说,在所有坡向中阳坡能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拥有更好的热量条件。同时由于热量条件影响蒸发量,加之地形和昼夜温差的影响区域降水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ArcGIS分析中,坡向是指地表面上一点的切平面的法线矢量在水平面的投影与过该点的正北方向的夹角[18]。选择空间分析工具中表面分析——坡向工具,对山西省地形DEM高程数据进行坡向分析。以朝北为起点(0或360°),顺时针旋转的角度表示坡向,以45°为间隔进行等级制划分成北(0° —22.5°,337.5° —360°)、东偏北(22.5° —67.5°)、东(67.5°—112.5°)、东偏南(112.5°—157.5°)、南(157.5°—202.5°)、西偏南(202.5°—247.5°)、西(247.5°—292.5°)、西偏北(292.5°-337.5°)八个方向。按照这八个方向将坡向的提取结果进行重分类与传统村落进行叠加,统计出传统村落落入各类坡向地区的数量(如图 3)。

图 3 山西传统村落在不同坡向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mong Different Aspects

图 3可以看出,受制于山西独特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与全国其他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大多向阳所不同的是,山西省传统村落分布向阴性明显,以北向、西北向为主,这两个坡向上分布的传统村落数量之和是61占总量的37.2%。坡向广义上可以划分为阳坡(90°—270°)和阴坡(0°—90°,270°—360°)两种,其分别拥有的传统村落数量为61和95,阴坡的村落数量约为阳坡的1.6倍,差距明显。然而,对比阴坡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可以发现,大多分布于阴坡的传统村落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光热条件,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平缓的地形和充足的水源,资源禀赋和人居环境可以达到当地居民的基本要求。对于地形破碎、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西省而言,靠近水源、平地进行农业生产,保证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是第一位的。严寒、大风等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应对,使用窑洞的居住方式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4 流域分析

山西省主要河流有汾河、沁河、丹河、滹沱河、清漳河、浊漳河以及黄河的一部分。河流是影响山西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沿河分布的趋向,分布于较为明显的流域范围内。在山西省DEM图的基础上,使用ArcGIS10.2软件ArcToolbox中的Spatial Analyst工具,采用流域分析工具,分析出山西省主要河流的流域范围(如图 4)。对各个流域范围进行矢量化与传统村落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出传统村落在各个流域的分布数量。由图 4可看出,传统村落大多沿主要河流分布,主要集中在沁河、汾河,数量达到90个占山西省传统村落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分布数量最少的桑干河流域,仅占3%。河流不仅能为传统村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还有航运交通、平整土地等其它作用。尤其是在山西这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广泛分布的地区,由于对聚落空间分布实际产生影响的主要道路基本沿河谷分布,因此道路与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具有空间指向的一致性[13]

图 4 山西省传统村流域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mong Different Basins
4.5 人口分布格局

人口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其分布情况也是影响传统村落总体格局的重要原因。山西省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表现具有明显差异的纵向三大地带,中部以盆地为主人口稠密,东部山地和西部黄土丘陵区人口稀疏。从人口与经济匹配关系看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东部地带人口与经济布局正逐步趋于协调[19]。而传统村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呈现一种“不相关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如表 1所示,传统村落分布集中的晋东南地区,其人口分布密度并不具有优势,处于中等水平既不密集也不稀疏。但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传统村落的分布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传统村落的扩张也正是由于区域内人口饱和,而被迫向外扩展寻求新的居住区域,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的活动形式。同时由于晋西和晋东南的公路密度较小,交通可达性较差,形成了相对偏僻、独立的区域环境。传统村落在这种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环境中高密度集中分布。在这种极端地形影响下,受外来文化入侵的概率和频率较小,易于保持区域文化的独立性,因而能形成和保留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20]

表 1 山西省各市人口分布与传统村落统计(2013) Tab.1 The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of Each Cities (2013)
4.6 与区域中心城镇的距离

选取山西省的107个县级以上城市作为传统村落的“中心城镇”,包含太原等11个地级市、侯马等11个县级市以及清徐等85个县,用来探究行政区划上的区域中心城镇与传统村落分布格局之间的空间关系。Arc GIS10.2对中心城镇进行5 km等距离缓冲区分析,选择图层属性(layer prop-erty)中的符号设置(symbology)功能,以5 km为间隔划分11个等级区域分别制作缓冲区,使用叠加分析与传统村落叠加,计算出二者之间的交集(intersect),得到传统村落与其区域中心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图 5)。

图 5 山西省传统村落距中心城镇距离分布图 Fig.5 Distant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Center Cities and Towns

图 5显示,传统村落距中心城镇直线距离集中分布于5—25 km范围内,距离中心城镇在30 km以内的范围内是传统村落密集分布的区域。总体上看,传统村落与其中心城镇之间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镇较远,交通较为不便,这也是传统村落文化富有特色并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10]。相对闭塞的区域环境和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使的村落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同时,也使传统村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4.7 社会经济情况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传统村落建设、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基础。无论是汾河流域壮观的高墙大院,还是黄河流域的立体式窑洞,亦或是沁河流域的城堡式的传统村落,它们的建设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富,都深深打上了晋商文化的烙印。就目前而言,传统村落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仍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在经济情况较好的地市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可以说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它市相对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差距很大,短时期内很难被赶上。朔州、晋中、长治、晋城地区经济上处于次于太原的第二梯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拥有村落数量占全省比重高达56.42%,是传统村落的密集分布区域。运城、临汾、忻州、吕梁所属的传统村落大部分位于黄土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条件差且落后,除吕梁地区外其它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稀少。山西省各市的社会经济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河流谷地与丘陵山地资源禀赋的不同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5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了山西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整理和数据收集,使用ArcGIS10.2软件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受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山西不仅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且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集中分布晋中、晋东南地区,其他地区较少;市域上集中分布在晋中、晋城两个地区,除了上述两大高密度区外还有吕梁、阳泉两个次级分布核心区。② 破碎的地形是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多数传统村落的选址相较于向阳性,更倾向于选择在地形平缓、靠近水源的河流谷底。受制于地形,主要道路沿河流谷底分布,道路和河流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③ 传统村落更“倾向于”分布在社会经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地区,传统村落距中心城镇直线距离集中分布于5—25km范围内,大多数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镇在30km以内的范围内。一方面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保护;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因经济、城镇化发展过快,对传统村落带来毁灭性破坏。

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官方公布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然而还存在大量未经官方承认的传统村落,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所以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随着我国传统村落评定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将有更多的村落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本文对空间集聚因素的分析如果进行空间关联实证,将会更加科学合理。未来的研究将会引入更多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要素进行定量化、数字化,构建指标体系、建立分析模型,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原因、价值、保护、开发利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还需考虑社会需求、政策制度等不确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金其铭, 等. 乡村地理学[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8-30. [Jin Qiming, et al. Rural Geography[M].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1990: 28-30.]
[2] 窦银娣, 彭姗姗, 李伯华,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5): 554-558. [Dou Yindi, Peng Shanshan, Li Bohua,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infuluencing factors in Hunan provinc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5): 554-558. ]
[3] 吴必虎, 肖金玉. 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7): 6-11. [Wu Bihu, Xiao Jinyu.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villages)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7): 6-11. ]
[4] 朱彬, 马晓冬.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 人文地理, 2011, 26(4): 66-72. [Zhu Bin, Ma Xiaodong. A research on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4): 66-72. ]
[5] 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 地理学报, 2013, 68(2): 209-218. [Tao Wei, Chen Hongye, Lin Jieyong.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syntactical view: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Guang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2): 209-218. DOI:10.11821/xb201302006]
[6] 陈耀华, 杨柳, 颜思琦. 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2): 369-379. [Chen Yaohua, Yang Liu, Yan Siqi.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of scattered-type villages: Taking 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as an exampl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2): 369-379. ]
[7] 房艳刚, 刘继生. 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4): 968-978. [Fang Yangang, Liu Jisheng. Cultural landscape evolution of cluster agricultura village: The case of Yukou village in Shandong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4): 968-978. ]
[8] 周宏伟. 基于传统功能视角的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类型探讨[J]. 中国农史, 2009(4): 92-101. [Zhou Hongwei. The type of China's historic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An analysis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perspective[J].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09(4): 92-101. ]
[9] 刘沛林. 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 人文地理, 1998, 13(1): 38-41. [Liu Peilin. Ancient village: The unique space of human settlement culture[J]. Human Geography, 1998, 13(1): 38-41. ]
[10] 佟玉权.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 29(4): 44-51. [Tong Yuquan.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based on GIS[J]. Human Geography, 2014, 29(4): 44-51. ]
[11] 孔亚暐, 张建华, 赵斌,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农村空间格局研究——以北方地区泉水村落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2): 44-51. [Kong Yawei, Zhang Jianhua, Zhao B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pring-village in northern China[J]. Urban Studies, 2015(2): 44-51. ]
[12]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等.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 157-162. [Liu Dajun, Hu Jing, Chen Junzi, et al.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4): 157-162. ]
[13]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7): 56-62. [Guo Xiaodong, Ma Libang, Zhang Qiyuan. A GIS-based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Qin'an coun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7): 56-62. ]
[14] 佟玉权, 龙花楼.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 经济地理, 2015, 35(3): 133-137. [Tong Yuquan, Long Hualou.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actors of ethnic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izhou[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3): 133-137. ]
[15] 宋晓英, 李仁杰, 傅学庆, 等.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 2015, 30(3): 79-84. [Song Xiaoying, Li Renjie, Fu Xueqing, et al.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 of Yuxian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3): 79-84. ]
[16] 刘沛林, 于海波.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04-1310. [Liu Peilin, Yu Haibo. Study on the AHP model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huandixia village,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1): 1304-1310. ]
[17] 胡道生.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 人文地理, 2002, 17(4): 47-50. [Hu Daosheng. A study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in Yi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J]. Human Geography, 2002, 17(4): 47-50. ]
[18] 张迅, 吕华权. 基于DEM的宁明县地形因子分析[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12): 157-158, 162. [Zhang Xun, Lv Huaquan. Topographical factor analysis base on DEM in Ningming county[J].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4(12): 157-158, 162. DOI:10.3969/j.issn.1672-5867.2014.12.050]
[19] 郭文炯, 安祥生, 王尚义.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 24(4): 454-458. [Guo Wenjiong, An Xiangsheng, Wang Shangyi. The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24(4): 454-458. ]
[20]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2): 189-194. [Li Bohua, Yin Sha, Liu Peili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unan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2): 189-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