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Vol. 13 Issue (2): 103-11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6.041
0

气候系统变化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贾孜拉·拜山, 李维京, 孙丞虎, 等. 1961—2014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2): 103-11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6.041.
[复制中文]
Jiazila·Baishan, Li Weijing, Sun Chenghu,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Wet and Dry Seasons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2014[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7, 13(2): 103-11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6.041.
[复制英文]

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430203);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205058)

作者简介

贾孜拉·拜山,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

李维京(通信作者),男,研究员,liwj@cma.gov.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3-02
修回日期:2016-05-30
1961—2014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变化特征
贾孜拉·拜山 1, 李维京 2,1, 孙丞虎 2,1, 左金清 2,1, 张若楠 2,3, 刘景鹏 2,3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
2.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要:利用中国1961—2014年逐日降水观测等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干湿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最早进入湿季;干季由四川盆地、贵州南部开始。西南中东部以及南部等地的湿季长度较长,干季则与之相反。干湿季开始日期以及干湿季长度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发生了气候突变,呈现湿季长度变短,干季变长的趋势。湿季降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并表现出中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干季降水则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点,在东部呈增加,在四川等地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湿季异常偏湿(干)年,开始日期易偏早(晚),结束易偏晚(早),长度偏长(短);干季开始异常偏早(晚)年,干季长度长(短),干季略偏湿(干);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西南地区干湿季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西南区域    湿季    干季    气候特征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水循环和降水量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引起的气候干湿变化对西南地区农业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研究西南干湿季气候变化特征对于西南干旱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水资源较为丰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该区域的典型气候特征是冬干夏湿、干湿季节分明。然而原本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的西南地区,近几年屡屡发生严重的干旱灾害,如2005年春季云南发生异常干旱,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发生特大干旱[1],2009年秋至2010年春以云南、贵州为中心的5个省份的季节连旱[2]。特别是2009—2012年,西南地区干旱事件频发,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程度重,是西南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事件。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干旱,主要看该地区降水量的多少,自然降水的不足是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尽管西南地区年均降水量在900 mm以上,但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例失调或时空分布不均,仍会引起干旱事件[3]。研究表明,气象干旱多为年循环的气候干季与干旱扰动的叠加所致[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润的地区变得更加湿润,干旱的地区变得更加干旱[5],西南地区干湿季的气候特征是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西南地区地貌特征较为复杂,是西南夏季风输送水汽进入中国的门户区域[4]。前人对西南气候特征已做了较多研究,然而针对西南区域干湿季本身的研究却较少。李永华等[6]研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发现夏季降水具有2~3年及15年的显著周期,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张武龙等[7]分析了1980—2009年云南地区干季(10—4月)和湿季(5—9月)降水的主模态,发现干季较湿季的干湿气候年际波动大。然而针对干、湿季本身特征的变化研究较少,但其干、湿季本身的气候特征将对认识西南干湿气候有重要意义。

研究西南干湿季,关于该地区的干湿季划分标准的确定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于西南区域干湿季划分没有统一标准,相关的研究也较少。前人将9月至次年4月划分为干季,5—10月划分为湿季,或者分为春、夏、秋、冬4个季节进行研究[7-9],但西南地区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其四季并不分明,主要呈现干、湿两季的气候特征。西南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90%,降水量变化是表征干湿季节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指标,目前有关季节划分标准的大部分工作是根据降水量的变化来确定。关于季节划分方面的研究,张家诚等[10]以旬降水量超过全年降水量的3%来定义雨季开始日期。张家诚[11]将旬雨量与年平均雨量之比的百分率在4%以上为进入雨季的标准。郭其蕴等[12]将候雨量>25 mm作为华南雨季开始日期的标准。Matsumoto[13]使用降水距平的正负变化来定义中南半岛雨季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晏红明等[14]从区域平均角度定义西南汛期标准,使用候雨量,规定西南地区某一候区域平均候雨量>全年72候平均雨量,且50%的站点符合该条件,同时此候之后连续4候,达到候雨量>72候平均雨量,即表示雨季开始,雨季结束标准和此过程相反。然而西南区域地形复杂,各站干湿季的特征不尽相同,从单站入手研究其变化特征能更深入地认识西南干湿气候。

本文为了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气候变化特征,首先给出了划分干湿季的标准与方法,并建立表征干湿季特征的指数序列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南干湿季的主要气候特征和典型年的变化规律,为西南干旱气候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

1 数据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4年756站逐日降水数据集。NCEP/NCAR提供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包括高度场和风场[15]以及NOAA提供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ERSST)[16]。由于1960年之前的气象台站缺测较多,所以选用1961—2014年的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并定义>0.1 mm的降水日为雨日,其中年平均降水为1981—2010年的平均值。文中主要使用了累积距平法、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 (MK)检验等统计方法。

2 干湿季划分方法 2.1 干湿区域

本文根据行政区域划分选取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以及重庆市4个地区为西南地区。该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然而该区域地形复杂、气候立体性强,有些站点并没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本文中将不具备干湿分明特征的站点全部排除。首先根据某一站逐日降水资料,计算得到该站1961—2014年平均的逐日降水,减去该站点1961—2014年平均的日均降水量,就可以得到该站点逐日降水距平年循环(图 1)。从图 1中可以看到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特征十分清楚。通过对西南地区站点的逐一分析,发现该地区气候意义下降水干湿分布有明显差异(图 1),根据各站点降水距平正负交替次数及波动情况,发现西南地区站点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如图 1(a)1(b)其在持续的时间段内降水距平始终为正距平,降水距平正负交替仅为两次,即为干湿分明型的典型站点。而由于局地气候因素,也有部分站点干、湿季并不分明,有些站点的降水距平在一年中有多次正负变化,如图 1(c)~(e)为春雨型典型站点,其在春季有明显的降水正距平,之后降水距平有明显的多次正负交替。本文主要选取了西南区域中符合图 1(a)1(b)干、湿季特征分明的77个站点(图 2),可以看出这些站点的空间分布十分均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表明西南地区在图 2所示的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特征,而该区域之外干、湿季特征不明显。

图 1 西南地区干湿分明型(a, b)和春雨型(c, d, e)两类代表站降水距平年变化 Figure 1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daily precipitation anomaly at fve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of two climatic precipitation type, distinct wet and dry features (a, b) and spring rain features (c, d, e) over Southwest China

图 2 西南地区干湿分明型站点分布 Figure 2 Locations of stations with distinct wet and dry features in Southwest China
2.2 干、湿季划分标准

本文主要研究干、湿季本身的特征,故不能像传统研究中将5—10月划分为湿季、10月到次年4月划为干季,而需要根据干、湿季节特征制定客观的划分方法。干湿季节的划分标准中,降水量变化无疑是表征干湿季节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指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单站雨(湿)季和干季开始与结束日期的划分标准,对各站的湿季和干季开始与结束日期、湿季和干季长度、湿季和干季降水总量等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西南干湿季节时空变化规律。在统计学上常使用某一要素的累积距平判断其持续性变化,呈上升趋势表示该要素距平增加,呈下降趋势则表示距平值减小。以贵州习水站的逐日降水距平和累积降水距平的对比为例(图 3),可以看到该站日降水距平由负转正或者由正转负恰好对应于累积降水距平的波谷或波峰,可以认为该区域的降水日及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即进入了另一种气候状态。当某个站点日降水距平由负转正时,表示该站点干季结束,湿季开始;当日降水距平由正转负时,表示该站点湿季结束,干季开始。累积降水距平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将该站逐日降水资料减去该站1961—2014年平均的逐日降水,得到该站点54年逐日降水距平,再对逐日降水距平序列进行累加运算得到逐日累积降水距平,即为该站累积降水距平的年循环曲线。

图 3 贵州习水站逐日降水距平和累积降水距平年变化特征 Figure 3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daily precipitation anomaly an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nomaly at Xishui st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关于单站干湿季划分具体标准和方法如下:

1) 从每年1月1日开始计算某站点逐日累积降水距平,从中挑选出累积降水距平最小值(最大值)对应日Dmin (Dmax)。

2) 从4月1日开始,对该站点从Dmin日算起5 d内出现雨日的频次≥80%,也就是5 d内有4 d下雨,即为该站当年湿季开始日Dmin+1, 干季结束日为Dmin;若不满足,则从Dmin+1日算起依次判断5 d内雨日频次≥80%,直到找到为止。

3) 从7月21日开始,对该站点从Dmax日算起5 d内出现雨日的频次≤80%,也就是5 d内有4 d无雨,即为该站当年湿季结束日为Dmax,干季开始日为Dmax+1;若不满足,则从Dmax+1日算起依次判断5 d内雨日频次≤80%,直到找到为止。

4) 定义干季结束日(Dmin)到湿季结束日(Dmax)为湿季季节长度,简称湿季长度;湿季结束日(Dmax)到干季结束日(Dmin)为干季季节长度,简称为干季长度。

由以上干、湿季开始日期的划分标准可以得到每年每站准确的湿季开始日,前1日即为干季结束日期,同样的干季开始日期的前1日即为湿季结束日期。

3 干、湿季主要气候特征分析 3.1 干、湿季时空变化特征

按照上述干、湿季划分标准,得到1961—2014年平均西南地区干、湿季开始日期和季节长度的空间分布(图 4)。从湿季开始日期空间分布图(图 4a)中可以看到,湿季开始日期,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湿季普遍开始较早,于4月中旬开始,随后逐渐由贵州、重庆向四川盆地和云南西部地区推进,这些地区大约在6月初开始;重庆和贵州两地在5月底前就已全部进入湿季,四川盆地和云南西部地区的湿季普遍从5月下旬开始。从干季开始日期的推进图来看(图 4b),贵州、四川盆地于9月中旬最早开始进入干季,随后由东部地区范围扩大并逐渐向云南一带推进,四川北部和重庆一带开始较晚,最晚在10月底进入干季。可以明显看到,整体来看西南地区进入湿季持续时间较长,前后持续近2个月,而进入干季就较为迅速,前后仅为1个月时间。从季节长度看,干湿季长度空间分布相反,云南西北部和四川盆地湿季长度较短(图 4c),最短为110 d,而云南南部地区和四川西部、贵州、重庆等地区湿季普遍较长,最长可达到185 d。干季长度在云南南部和四川西部、贵州、重庆等地区较短,该区域干季可持续6~7个月,而四川盆地和云南西北部地区干季持续时间较长,能持续7~8个月(图 4d)。

图 4 1961—2014年西南地区干、湿季气候特征空间分布图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wet and dry seasons over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1-2014

由此可见,在过去54年间西南地区湿季开始过程由贵州、重庆、四川西部等地向云南西部和四川盆地等地区推进。干季开始则是由四川盆地、贵州南部开始向四川北部、重庆、云南西南部地区推进。湿季长度在重庆、贵州、四川北部以及云南南部地区较长,在四川盆地和云南西北地区较短,干季长度分布则与之相反。

为了分析西南地区干湿季气候特征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计算了干湿季平均开始日期和季节长度趋势变化空间分布(图 5)。对于湿季开始日期,四川西部、云南西部等地区呈负增长趋势,即湿季开始日期提前,而四川东南、重庆及贵州大部地区开始日期有滞后的趋势(图 5a)。对于干季开始日期,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呈提前趋势,且东部比西部提前得快,其中贵州东部、四川东南部和云南南部地区最显著。滞后趋势主要出现在四川东北部、西部以及云南西北部一带(图 5b)。从湿季长度变化看,西南地区中东部具有变短的趋势,变短趋势最大可达8 d/10a,而四川西部、云南西北地区和四川东北部地区湿季长度有变长的趋势(图 5c)。干季长度变化趋势则与湿季恰好相反,可以看到西南区域的中东部变长,西部显著变短(图 5d)。综上可见,1961—2014年,西南地区湿季开始日期呈现出东部滞后、西部提前的特点,而干季开始日期则是东部提前、西部滞后趋势。同时,湿季长度出现了东部变短、西部变长的特点,而干季长度是西部变短、东部变长。

注:阴影为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区域。 图 5 1961—2014年西南地区干湿季气候特征趋势变化空间分布图(单位:d/10a) Figure 5 The linear trend feature of wet and dry seasons over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1-2014
3.2 干、湿季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规律

为了分析西南区域平均的干湿季诸要素演变特征,图 6(a)给出西南区域平均的湿季开始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64—1979年湿季开始较早,1980—1996年湿季开始日期较晚,1997年之后湿季开始日期又转入偏早。干季开始日期历史演变特征表现出明显变早的趋势(图 6b),特别近10年提前趋势较为明显。从干湿季长度变化看,湿季长度在变短(图 6c),而干季长度在变长(图 6d)。为了进一步分析西南地区干湿季开始、结束日期以及季节长度在54年间的突变特征,对西南干湿季序列做了非参数MK检验(图 7),结果发现西南地区湿季开始日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2000年均发生了突变,干季开始日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发生了1次突变,其开始日期提前趋势显著。另外,湿季和干季长度均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突变,从80年代到21世纪以来的湿季长度变短和干季长度变长趋势都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图 6 1961—2014年西南区域平均干湿季开始日期及长度的年际变化 Figure 6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et and dry seasons of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1-2014

图 7 1961—2014年西南区域平均干湿季开始日期及季节长度趋势变化的MK检验统计曲线 Figure 7 MK test of the trend of onset (a, b) and length (c, d) of wet and dry seasons of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1-2014

由此可见,西南地区近半个世纪以来,湿季开始日期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干季开始日期则表现为逐渐提前的变化趋势;湿季长度呈现变短趋势,而干季长度却在显著变长。

3.3 干、湿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季的降水量也有显著不同的变化特征。从气候平均来看,湿季平均长度为140 d,平均总降水量为849 mm;干季平均长度为262 d,平均总降水量仅为130 mm。可见,湿季长度仅为干季的1/2左右,但湿季总降水量却可达干季的6.5倍。由1961—2014年西南干季、湿季的平均降水量图可知(图略),湿季总降水量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持续减少,到90年代后出现了短暂十年增加,2000年以后又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特别在近十年尤为显著,这与西南地区近十多年干旱加剧的事实是一致的。干季总降水量变化趋势没有湿季显著,但也可以看出2000年后干季降水量处于持续偏少阶段。

图 8为西南干湿季总降水量及其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湿季降水量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特征,其中四川中部、贵州东北和重庆东南交汇处、贵州西南和云南东部交界处,以及云南西南边境一带降水较为集中,最高可达1000 mm以上(图 8a)。与湿季降水量类似,西南地区干季降水整体同样呈现东多西少分布,其中降水最多地区出现在四川盆地,而最少地区出现在四川西部(图 8b)。图 8(c)图 8(d)分别给出了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量的趋势分布。可以看出,湿季降水量呈现出中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且中东部减少趋势非常明显,其中云南和贵州交汇处、四川、重庆等地的线性趋势达到-60~-20 mm/10a,而在四川西部和东北部以及云南西北部地区呈线性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5~10 mm/10a。干季降水量在重庆和贵州大部以及四川西部等地区呈线性增长趋势,增长率最高达到10 mm/10a以上,而在云南西南部和东部、四川中部和东北地区呈减少趋势,其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线性趋势在-15 mm/10a以下。

图 8 1961—2014年西南地区干湿季总降水量及其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 Figure 8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a, b) and trend (c, d) of wet and dry seasons of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1-2014
4 干、湿季异常年份的比较分析 4.1 干、湿异常年气候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南地区干湿季异常年的气候特征,对干湿季指数序列进行标准化处理,挑选σ>0.9为异常偏湿年,σ<-0.9为异常偏干年。对干季异常年份,挑选干季开始日期σ<-0.9定义为干季开始异常偏早年,σ>0.9定义为干季开始异常偏晚年。同时展开针对以上挑选出的典型年的开始和结束日期、季节长度等的分析,总结干湿季异常年份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规律。

根据湿季总降水量挑选的湿季偏湿年有9年(表 1),季节总降水量都远超849 mm的湿季气候平均值。其中开始日期偏早的有7年,占湿季偏湿年的78%;湿季长度偏长的有7年,并都满足σ>0.5,占湿季偏湿年的78%;其中6年为结束偏晚年,但σ>|±0.5|的仅有3年(表 1)。由此可以得到异常偏湿年的统计规律特征,即当异常偏湿年时,湿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湿季长度偏长。同时发现年代分布主要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通过与历史上的拉尼娜年进行比对后,发现湿季异常偏湿年和拉尼娜年高度吻合,表明当拉尼娜发生时,西南湿季可能会异常偏湿,其中湿季开始日期偏早,湿季长度会偏长,结束日期偏晚。

表 1 西南地区湿季偏湿异常年特征统计表 Table 1 The anomalous wetter year of wet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

根据湿季总降水量挑选湿季异常偏干年有8年,其中湿季长度偏短的有6年,占到异常年的3/4;开始日期偏晚的有5年,占异常偏湿年的78%;其中6年为结束偏早年。由此可以得到异常偏干年湿季开始偏晚,降水偏少,湿季长度偏短。湿季偏干年主要集中于近15年,这也和近些年西南干旱频发有关,同时通过和历史上的厄尔尼诺年进行比对后,发现湿季异常偏干年中有4年为厄尔尼诺年,即表明当发生厄尔尼诺时,西南湿季可能会异常偏干,其中湿季开始日期偏早,湿季长度会偏长,结束日期偏晚。

从干季开始日期的时间序列挑选的干季开始异常偏早年(表 2)进行分析可见,所选的干季异常年份,大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说明21世纪以来,西南区域干旱现象有增加的趋势。从表 2发现在干季开始异常偏早年的9年中,结束日期偏早、偏晚各占4年,干季长度偏长的有8年,占异常开始偏早年的90%;总降水量偏多年有6年,占异常年的65%。由此可以得出干季开始异常偏早年的统计规律特征,即当干季开始异常偏早年时,干季长度偏长。

表 2 西南地区干季开始异常偏早年特征统计表 Table 2 The anomalous year with earlier onset date of dr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

综合以上分析,对干湿季异常年的统计分析表明,在湿季的异常偏湿(干)年,开始日期偏早(晚),结束日期偏晚(早),湿季长度偏长(短);而干季开始异常偏早(晚)年,干季长度会偏长(短),干季略偏湿(干)。这些关于干湿季典型年的结论,对于未来研究分析干湿季的典型年气候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4.2 异常年影响因子分析

西南区域干湿季的异常变化一定与大气环流系统以及海温等外强迫因子的异常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17]。为更清楚地认识典型年干湿季出现的可能原因,分别对表 1~2中的干湿季典型年200 hPa、500 hPa高度场、850 hPa合成风场以及全球海温场进行合成分析,重点分析不同干湿年大气环流以及海温的不同特征和可能原因。

西南干、湿季主要差异是季节降水量的不同,而西南地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南季风的输送,西南季风的强弱直接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图 9(a)图 9(b)分别是湿季偏湿和偏干年在湿季开始前20 d的850 hPa合成风场距平场。由图 9(a)可以看出在湿季开始前20 d,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活跃,热带印度洋西风偏强,西南地区上空南风偏强,十分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而在图 9(b)中湿季偏干年的热带印度洋西风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呈异常偏北风,不利于水汽输送。晏红明等[14]研究指出当西南地区湿季向干季转换时,东亚东部地区的偏东气流会逐渐向西推进代替西南气流,从而使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逐渐减弱。图 9(c)图 9(d)分别为干季开始偏早年和偏晚年在干季开始前20 d的850 hPa合成风场距平,干季开始偏早年,西南季风明显偏弱,东亚偏东气流开始向西推进,但在干季开始偏晚年份,干季开始前20 d,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孟加拉湾到中国西南西部地区的西南气流控制西南区域,西南气流持续偏强,最终导致干季开始偏晚,推迟了偏东气流的到来。

灰色阴影区表示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区域。 图 9 干湿季开始前20 d典型年850 hPa合成风场距平 Figure 9 The composite 850 hPa winds anomalies for 20 days before the wet and dry season onset

图 10是湿季偏湿年和湿季偏干年的高、中、低层距平图。由湿季偏湿年(图 10a)和偏干年(图 10b) 200 hPa高度距平场可以看出,偏湿年高度场整体偏弱,而在偏干年整体偏强,表明偏干年南亚高压强,偏湿年南亚高压较弱。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偏湿年份(图 10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弱位置偏东;而偏干年(图 10d)西太副高偏强西伸,并控制了西南大部分区域,使西南地区高度场偏强,阻止西南气流带来的水汽进入西南地区,降水偏少。而这与李永华等[6]研究结论一致,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同时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南地区在西太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抑制向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从而使该地区降水偏少。850 hPa合成风场上偏湿年和偏干年也有显著差异,湿季偏湿年(图 10e),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活跃,热带印度洋西风偏强,影响西南地区西南风偏强,更有利于降水偏多;而偏干年份虽然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活跃,但和偏湿年相比较热带印度洋西风偏弱,反映印度季风强度较弱,导致西南地区呈异常北风,不利于水汽输送。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环流系统中南亚高压的强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还有西南季风的强度异常都是造成西南地区湿季出现异常的影响因子。即在湿季偏湿(干)年,南亚高压偏弱(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强)、偏东(西),西南季风偏强(弱)。

图 10 湿季偏湿年和偏干年合成环流及距平图 Figure 10 The composite circulation and anomalous in the anomalous years of wet season

对于干季不同典型年份的分析发现环流系统的异常同样是造成干季出现异常年份的主要影响因子。图 11是不同高度环流系统在干季开始偏早年和偏晚年的比较图。由图 11(a)可以看出,干季开始偏早年东亚大部200 hPa以正距平场为主,西南地区正距平显著偏强,并通过了95%信度检验,表明南亚高压偏强。开始偏晚年东亚大部200 hPa以负距平场为主(图 11b),而中国中东部高度场为正距平,西南高空高度场为负距平,表明南亚高压偏弱。在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可以看到,在干季开始偏早年(图 11c),贝加尔湖地区受高压控制,利于冷空气南下,干季内我国中东部呈异常正距平,并通过95%信度检验,且西太副高较常年略偏强偏西;而干季开始偏晚年的异常年份(图 11d),东亚地区500 hPa距平场异常偏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与此同时西太副高较往年偏弱位置偏东。850 hPa合成风场上干季开始偏早年和偏晚年也有显著差异,偏早年的850 hPa合成风距平场(图 11e),西南地区主要受东亚偏东气流控制,且风力偏小,西南季风偏弱;干季偏晚年热带印度洋西风偏弱,西南季风偏强。综上所述,在干季开始偏早(晚)年,南亚高压强(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偏西(东),西南季风偏弱(强)。

图 11 干季年合成的干季期间环流距平图 Figure 11 The composite circulation anomalous in the anomalous years of dry season

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主要影响东南亚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季风强弱的变化,同时影响东南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进而影响西南干湿季气候异常。图 12(a)图 12(b)分别是湿季偏湿年和偏干年开始前的3—5月海温距平。从图 12(a)可以看出,在湿季偏湿年开始前3—5月,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海温以负距平为主,主要受到类似拉尼娜模态维持发展的影响,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热带太平洋中部和印度洋海温通过95%信度检验;而湿季偏干年的前期海温情况如图 12(b)所示,整体海温以正距平为主,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以及北太平洋海温均为正距平。图 12(c)是干季开始偏早年前期9—10月海温距平合成图,从图可以看出,太平洋、西太暖池、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海温均呈现异常偏暖,部分海域通过95%信度检验,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略偏冷。由图 12(d)可以看出,干季开始偏晚年前期9—10月海温距平场以负距平为主,特别是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印度洋海温普遍为显著的负距平区。总之,当印度洋、太平洋大部区域海温为负(正)距平时,有利于西南湿季偏湿(干);当印度洋、太平洋大部区域海温为正(负)距平时,有利于西南干季开始偏早(晚)。

图 12 干湿季典型年合成的全球海温距平场分布图 Figure 12 The composite SST anomalies in abnormal years of wet and dry season

综上所述,对干湿季环流距平和海温距平场的合成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湿季异常年份中,当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区域海温为负距平,类似La Niña海温模态下,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时,有利于西南地区降水,易出现偏湿年;反之当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区域海温为正距平,类似El Niño海温模态下,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时,则容易出现偏干年。而在干季偏早年,暖池和印度洋海温偏高,西太副高偏西偏强;反之干季开始偏晚。

5 结论

本文针对1961—2014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 西南地区,湿季最早开始于东部和西北部,逐步向四川盆地和云南西部推进。干季则是由四川盆地、贵州南部开始,向四川北部、重庆、云南西南部地区推进。湿季长度在四川中部、重庆、贵州以及云南南部等地较长,而在四川盆地和云南西北地区较短;干季长度分布特征则与之相反。

(2) 西南地区近半个世纪以来,湿季开始日期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而干季开始日期则表现为逐渐提前的变化趋势;湿季长度变短,干季长度变长的趋势,说明西南干旱化趋势明显。

(3) 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量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上具有较大差异性。湿季降水量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特征,并且表现出中东部地区明显减少而西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干季降水量则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点,其降水量在重庆、贵州等地区呈增多趋势,而在四川盆地和东北部等地呈减少趋势。

(4) 西南地区干、湿季异常年气候特征差异也很显著。在湿季异常偏湿(干)年,湿季开始日期易偏早(晚),结束日期易偏晚(早),长度易偏长(短)。干季开始异常偏早(晚)年中,干季长度偏长(短)。

(5) 在湿季异常偏湿(干)年,当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区域海温为负距平,类似La Niña (El Niño)海温模态下,南亚高压偏弱(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强)、偏东(西),西南季风偏弱(强)。在干季开始异常偏早(晚)年,印度洋、太平洋大部区域海温为正(负)距平时,南亚高压偏强(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偏西(东),西南季风偏弱(强)。

参考文献
[1]
李永华, 徐海明, 刘德.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J]. 气象学报, 2009, 67(1): 122-132. DOI:10.11676/qxxb2009.013
[2]
黄荣辉, 刘永, 王林, 等. 2009年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成因分析[J]. 大气科学, 2012, 36(3): 442-457.
[3]
杨素雨, 张秀年, 杞明辉, 等. 2009年秋季云南降水极端偏少的显著异常气候特征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 2011, 33(3): 317-324.
[4]
钱维宏, 张宗婕. 西南区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行星尺度和天气尺度扰动信号[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5): 1462-1471. DOI:10.6038/j.issn.0001-5733.2012.05.004
[5]
Wang B, Liu J, Hyung J K, et al. Recent change of the global monsoon precipitation (1979–2008)[J]. Climate Dynamics, 2012, 39(5): 1123-1135. DOI:10.1007/s00382-011-1266-z
[6]
李永华, 徐海明, 白莹莹, 等. 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特征的时空特征[J]. 高原气象, 2010, 29(2): 523-530.
[7]
张武龙, 张井勇, 范广州. 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主模态分析[J]. 大气科学, 2014, 38(3): 590-602.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13.13156
[8]
徐栋夫, 李栋梁, 曲巧娜, 等. 西南地区秋季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4): 570-580.
[9]
徐栋夫, 李栋梁, 王慧. 我国西南地区秋季干湿分类及主要类型异常年环流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14, 38(2): 373-385.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13.12216
[10]
张家诚, 林之光. 中国气候[M].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522-530.
[11]
张家诚. 中国气候总论[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125-130.
[12]
郭其蕴, 王继琴. 近三十年我国夏季风盛行期降水的分析[J]. 地理学报, 1981, 36(2): 187-195.
[13]
Matsumoto J. Seasonal transition of summer rainy season over Indochina and adjacent monsoon region[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7, 14(2): 231-245. DOI:10.1007/s00376-997-0022-0
[14]
晏红明, 李清泉, 孙丞虎, 等. 中国西南区域雨季开始和结束日期划分标准的研究[J]. 大气科学, 2013, 37(5): 1111-1128.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13.12118
[15]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project[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6, 77(3): 437-471. DOI:10.1175/1520-0477(1996)077<0437:TNYRP>2.0.CO;2
[16]
Smith T M, Reynolds R W, Peterson T C, et al. Improvements to NOAA's historical merged land-oce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alysis (1880–2006)[J]. J Clim, 2008, 21: 2283-2296. DOI:10.1175/2007JCLI2100.1
[17]
尹晗, 李耀辉. 我国西南干旱最新研究进展综述[J]. 干旱气象, 2013, 31(1): 182-193.
Characteristics of Wet and Dry Seasons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2014
Jiazila·Baishan1, Li Weijing2,1, Sun Chenghu2,1, Zuo Jinqing2,1, Zhang Ruonan2,3, Liu Jingpeng2,3    
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Forecast and Eval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2.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3.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bstract: By utilizing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set from 1961 to 2014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t and dry seasons in Southwest Chin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et season started from the 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 of this region, and the dry season started from the Sichuan Basin, southern Guizhou. The climatological wet season was longer in the mid-east and south of Southwest China, and vice versa the dry season. The onset date and length of wet and dry seasons exhibited abrupt shift in the mid-1970s to the 1980s, and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hat the length of wet (dry) season became shorter (longer).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wet and dry season. There was more precipitation in southeastern part than in northwestern area in wet season, and the decreasing trend was observed in eastern part whil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western part. For the dry season, there was 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ern Southwest China than in the western part, the precipitation in Chongqing and Guizhou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a decreasing trend was found in Sichuan. In the anomalous wet (dry) years of wet season, the onset date was earlier (later), the end date tended to be later (earlier), the length of wet season was longer (shorter). In the anomalous earlier (later) onset years of dry season, the length of dry season was longer (shorter), and more (less) precipit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season. The main reason of the abnormalities of wet and dry seasons in Southwest China was that the East Asia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Pacific and Indian SST anomalies.
Key words: Southwest China    wet season    dry seaso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