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6): 31-37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9.06.004
0

引用本文 

王玲, 谢加书. 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人民获得感[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6): 31-37.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9.06.004.
Wang Ling, Xie Jia-shu. On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21(6): 31-37.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9.06.004. #esle

基金项目

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项目(x2sxN4170220)

作者简介

王玲(1987—), 女, 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谢加书(1973—),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传播和美好生活理论与实践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1-15
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人民获得感
王玲, 谢加书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从生成逻辑来看,增强人民获得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这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展开则是其理论逻辑,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现实逻辑,这三者共同构成人民获得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生成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获得感得到全方位提升,获得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受益的区域更加广泛、受益的群体更加普遍、评价的标准更加科学;新时代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获得感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以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拓展人民获得感的客观内容、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主观感知、通过扩大开放以营造和提升人民获得感的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人民获得感    改革开放    生成逻辑    实践路径    
On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ng Ling, Xie Jia-shu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Continuously enhancing people's sense of gai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goal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point of generation logic, enhancing people's feeling is the summary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which becomes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its theoretical logic, and the masses's desire and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are the realistic logic.These three together form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sense of gain has been enhanced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ontent of sense of gain has been constantly enriched, the regions benefiting from it have become more coordinated, the groups benefiting from it have become more common,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have become more scientific.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and enhancing people's sense of gain must adhere to co-construction, sharing and co-governance of all th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he objective content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with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people, enhancing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by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bout reform and opening up, creating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people's feeling by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Keywords: people's sense of ga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generation logic    practice path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获得感”,他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76此后,“获得感”成为学术界热议的关键词。“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改革语境下,目前学术界关于“获得感”的理论成果也颇为丰富,主要表现为作为问题的“获得感”、作为动力的“获得感”,以及作为目标的“获得感”方面。[2]首先,作为问题的“获得感”,这类研究着眼于“获得感”的内涵解读以及“获得感”的时代价值;其次,作为动力的“获得感”,这类研究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最后,作为目标的“获得感”,这类研究着眼于改革的评价标准以及改革实效。“获得感”是人们的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后而产生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环境、安全等方面[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获得感的产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获得感的“获得”情况,一方面体现了改革在制度、区域、行业间有了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获得感贯穿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笔者认为,从内涵来看,获得感是人民有感于某方面增益而产生的积极主观体验,其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其内容是客观的。一般来说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显著成效会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从外延来看,人民的获得感包括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文化获得感、社会获得感、生态获得感等方面。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将有助于进一步增进改革开放共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一、人民获得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生成逻辑 (一) 增强人民获得感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华文明5 000多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表明,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是治国理政的基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治国之基在得民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4]156。谁增强了人民获得感谁就能获得人民支持。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物质获得感是首要的。劳动是谋生的手段,治国理政要通过恰当的政策,使劳动者获得必要的谋生资料。农耕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无一不是通过抑制豪强兼并土地、轻徭薄赋等政策增强人民获得感而实现的。相反,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衰败无一不是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存下去而导致的。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很难增强的。鸦片战争后人民连基本生存所需的要求都不能达到,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纷纷寻找出路又先后失败,最后效仿俄国“劳工阶级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5]368苏俄的革命经验启发了中国人民走一条新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经验表明,增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革命形势下,党带领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至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不断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6]13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经验教训表明,人民获得感大小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上呈现正相关。凡是较大增强人民获得感的时期,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较好,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7]688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从满足人民对温饱的向往出发,党和政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注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初步形成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生动局面。当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二) 增强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获得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增强人民获得感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是人类繁衍延续的前提和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8]1002从人类发展历史进程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能够满足更多人的生存需要,虽然人民的获得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逐渐增强,但这不过是“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 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9]714“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0]154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正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解决劳动异化问题,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奠定了制度基础,而改革开放为增强最广大人民获得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1]

其次,增强人民获得感是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较之于其他社会形态,其优越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的获得感。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12]64另一方面,在于能更多更快地增强人民获得感。“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12]225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以时空压缩的发展形式短短数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程,极大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赢得了国内外普遍赞同。

第三,增强人民获得感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要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在于人民,人心向背是执政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411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根据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断调整政策措施,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现在的以人民为中心、从以前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今天的高质量发展。虽然看似发展重心和目标改变了,但实质均是在不同发展背景下以增强人民获得感为施政目标。前者是实现施政目标的基本途径,后者是施政目标的价值取向。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梦想。

(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现实逻辑

首先,增强人民获得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1978年冬闻名于世的小岗村实施包产到户的动力就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当群众劳动同其家庭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积极性就增强了,群众一年翻身。小岗村的成功实践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短短几年,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促进了农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场淡水鱼的价格便宜但供应严重不足,1979年3月广州开放塘鱼价格,淡水鱼价格高涨,周边的鱼纷纷“游”到广州来,鱼市很快丰富起来,鱼价又回落到合理水平。对此,《南方日报》以“喜看广州市民‘食有鱼’”为题报道了这一现象[13]。通过实践亲身体验到市场调节的好处,更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扩大市场调节,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可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增强人民获得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增强人民获得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部分群众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困惑。中国向何处去?在关键时候,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了南方谈话。邓小平坚定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2]370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部分群众对改革开放的疑惑,旗帜鲜明强调要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南方谈话”后,通过进一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冲击了不合时宜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也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再次,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新时代,面临着新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新时代改革开放要围绕主要矛盾的转化而展开,不断增强人民的美好生活获得感。从国内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挑战较大,就业压力较大,存在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诸多短板,面临着三大发展差距、基尼系数较高等现实课题;从国外来看,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世界范围的发展问题、治理问题、和平问题、信任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四大难题。面对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15]。党的十九大以来,从教育到就业,从医疗到养老,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建设,从国内到国际,一系列改革开放新举措精准出击,向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迈进,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潮流,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是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历史。

(一) 人民获得感的受益内容不断丰富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现今“五位一体”的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受益内容不断丰富,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文化获得感、社会获得感、生态获得感逐渐彰显。首先,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主体不断增多、社会物质产品日渐丰富。人民生活从不足温饱到即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逐渐实现国强民富。其次,中央逐渐下放权力到地方、政企分开、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参与权利逐渐得到保障,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逐步走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第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精神产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第四,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保体系,解决了空前艰难的就业问题,打赢了一个个艰巨的扶贫攻坚战。社会治理能力也显著提高,社会安全网越织越紧。第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天蓝、水绿、地清”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气候环境明显好转,除霾攻坚战取得重大突破。

(二) 人民获得感的受益区域更加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区域不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巨大变化。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沿海到内陆地区,人民获得感的受益区域更加广泛。首先,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当一名工人或国家干部,吃“商品粮”是无数农民家庭最大的梦想。当时城乡差距较大,以1978年为例,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经过多年的改革,在国家、社会、农村基层多方努力下,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户籍制度的改革,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城乡各项差距日益缩小。2017年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为29.3%[16]。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开始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奋斗。其次,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渐形成。1988年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从而带动内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12]277在第一个大局思想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西部地区发展却相对滞后。世纪之交,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级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2002—2017年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2.57: 1缩小到1.85: 1[17]。2013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持续发力,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东部沿海、中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开启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 人民获得感的受益群体更加普遍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获得感的受益群体更加普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获得感普遍增强。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更加稳固,而且经济收入得到提高、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政治诉求更加层级化。同时,随着“三农”工作的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阶级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进厂后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感明显增强。第二,随着劳动工种的日益多样化和交叉衔接,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传统体力劳动者在取得更高经济收入的同时,在价值取向方面、职业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而脑力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和政治地位也逐步提高、职业分布更加多样化。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除工人、农民两大阶级外,从知识分子这一阶层中逐渐分化出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事物的代表,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及社会的认同,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力军。

(四) 人民获得感的评价标准更加科学

首先,坚持群众立场。在获得感的客观评价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8]在获得感的主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评价改革成效上要坚持群众立场,关键要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19]其次,注重内容。坚决反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给群众以实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20]116。政府应该把群众是否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21]4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第三,着重提升中低收入群众获得感,注重公平正义。公平方面,以往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方面还是事关百姓生活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的微观层面,精英阶层总是获益更多。现在政治上的全民参与,全面小康建成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文化上的大众教育,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表明改革更加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帮扶。正义方面,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重视人权,保障人民的生命权。

三、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全面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以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需要不断拓展获得感的客观内容,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主观感知,通过扩大开放以营造提升人民获得感的良好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21]68

(一) 坚持党的领导的主导地位和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体地位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的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曾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22]341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意识。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方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党内局势,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解决问题中保持前瞻性,富有创造性;另一方面,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设一支真正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且富有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第二,坚持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获得感的主体。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为了突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为谁改”“怎么改”的问题。只有突出“为谁改”,改革才有了目的导向,才能找出“怎么改”的选择路径。以人民共建为基础、以人民共治为途径、以人民共享为落脚点。首先,以共建为基础。政府要创造条件放宽市场准入,使人民群众平等享有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机会。企业要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高校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改革输送更多人才。基层组织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其次,以共治为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21]97全面推进改革,要建成国家顶层设计、社会组织介入、基层群众参与的三重共治格局,彼此互动共通并协同作用。最后,以共享为根本立足点。共享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必然选择。改革的红利应该惠及全体百姓,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

(二) 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拓展获得感的客观内容

改革向纵深发展最关键是看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持续满足。当前,拓展人民获得感的客观内容就要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建设。首先,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人民经济获得感。产业体系上实现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市场体系上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收入分配体系上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上彰显优势,联动协调;绿色发展体系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面开放体系上实现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其次,发展协商民主,提升人民政治获得感。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民主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协商民主,就要强化协商民主的法律化、程序化、层级化和透明化,使协商民主真正做到顺乎民意。再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升人民文化获得感。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四,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社会获得感。要积极创新补齐民生短板的机制体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生建设发展模式,实现民生领域的平衡性协调性发展。第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人民生态获得感。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宣传,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加大生态保护的法治建设,完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努力建成一个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的美丽中国。

(三) 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主观感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国际上对于改革开放的非议也一直存在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讲好改革开放故事,摆脱中国“挨骂”的局面,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主观感知。“讲什么”“怎么讲”是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需要把握的两点。首先,要讲好中国改革缘起和改革成果的故事。一方面,中国改革缘起的故事非常悲壮。历经十年内乱,跨过两年徘徊。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演绎出一桩桩气吞山河的故事。例如,“要吃米,找万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鞠躬尽瘁敢于担当的公仆精神的故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视察欧美国家的发展状况后排除万难以极大政治勇气开启改革开放的故事。只有讲好这一桩桩故事,才能让中国人民倍感改革开放之不易,才倍感珍惜。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故事振奋人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入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其他地区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的同时,中国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23]。其次,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要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双重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多渠道传播载体,整合媒体资源。对内要充分利用媒体,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即时传播,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通过讲故事融入人民的思想意识当中。对外要充分利用被传播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喜好,做到传播内容有的放矢、传播方式新颖抢眼,争取每次的传播效果达到预期,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更真实、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另一方面,民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要敢于为传播好改革开放故事发声,敢于同损害中国形象、诋毁改革开放的行为做斗争。

(四) 通过扩大开放以营造和提升人民获得感的良好外部环境

首先,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历史的深刻总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0]404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405。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已然形成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经济上的贸易往来,政治上的互通有无,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使得国际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加入到这个浪潮中的国家或地区,都曾或正在其中获利。其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由于闭关锁国,中国在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列强近百年的凌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22]132“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2]133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未来中国还将继续深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4]再次,总结世界和中国历史,开放必定带来进步,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如今随着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想的抬头,要采取更加开放、包容、互惠的政策。一方面,要进一步激发进口活力,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改革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要营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继续推动双边、多边合作的深层次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层次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6.
[2]
周盛. 大数据时代人民获得感的解析与显性化策略[J]. 浙江学刊, 2018(5): 74-81.
[3]
田旭明.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4): 71-79.
[4]
孟子. 孟子[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5]
李大钊. 李大钊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
冷溶, 汪作玲.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01).
[1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3]
本报通讯员.喜看广州市民食有鱼[N].南方日报, 1983-12-18(A01).
[1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单行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8.
[16]
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8-02-28][2019-03-16]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17]
安树伟.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与格局重塑[J]. 人文杂志, 2018(6): 19-24.
[18]
本书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9]
李智勇.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N].学习时报, 2017-12-18(01).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6.
[21]
本书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3]
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中国何以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EB/OL]. (2017-09-21)[2019-03-16]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7/0921/c353596-31128565.html.
[24]
管克江, 杜尚泽, 丁汀.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 2018-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