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19 Issue (5): 10-15, 26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5.002
0

引用本文 

杨又, 吴国林. 唯物主义视域下实践主体的雏形—马克思《博士论文》发微[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5): 10-15, 2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5.002.
YANG You, WU Guo-lin. Materialism View of the Prototype of Practice Subject:Expound the Subtleties of Marx's PHD Thesi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19(5): 10-15, 2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5.0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15ZDB019)

作者简介

杨又, 男,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

通讯作者

吴国林,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物理学哲学、技术哲学、量子现象学等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12-26
唯物主义视域下实践主体的雏形—马克思《博士论文》发微
杨又 ,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马克思写博士论文所采取的基本立场是唯物主义立场。他写这篇论文的真正目的在于借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重新阐释来反对现实宗教和政治对人的束缚,以期把异化的人还原为真正的人,实现人主体的回归,而具体的实现路径就是个体自由意识的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其唯物实践主体思想的真正雏形和理论渊源,它在马克思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社会主义主体价值的重构具有极大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博士论文    唯物主义    主体    实践    
Materialism View of the Prototype of Practice Subject:Expound the Subtleties of Marx's PHD Thesis
YANG You, WU Guo-li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Marx wrote his doctoral thesi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terialism. He reinterpreted the natural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k to reveal that human should be released from the fetters of realistic religions and politics. Accordingly, human will be recovered from a dissimilation role to a master of himself with the help of social practice that reflects individual freedom. Materialism view of the prototype of practice subject and its related theory derive from Marx's doctoral thesis. This thesis not onl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his remaining academic career, but also enlightens us to re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subject value of socialism.
Key words: Marx    doctoral thesis    Materialism    subject    practice    

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国内外大数学者认为它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著作,或是以黑格尔的视域来解读它,或是从青年黑格尔派的视域来解读它。前者以列宁和梅林为代表,列宁说:“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所持的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1]414梅林也说,这部著作“还完全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上。”[2]42后者则以麦克莱伦为代表,他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表明,他那时不过是对鲍威尔的某些思想深有同感的一个普通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罢了。”[3]75基于此,国内大多数学者也采取相似或相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这个文本的基本立场是黑格尔哲学,但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青年黑格尔派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理论共识。”[4]有学者甚至断然认为:“这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都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不包含日后使马克思名垂千古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甚至连向后者‘转折’的影子都看不到。”[5]

可以看出,就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立场与地位的看法和评价而言,国内外学界大多学者的评价不高,有些学者的看法也极为偏颇。有鉴于此,笔者试通过对原本《博士论文》的梳理和分析,重新探讨一下其立场和地位的问题,以期为我们的学界提供新的参考。

一、《博士论文》的唯物主义立场

如上所述,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此,笔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种误读,因为它的基本立场是唯物主义的。

首先,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都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立场,即世界的第一性是存在于虚空中的原子。在德谟克利特那里,“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6]47,事物的生成是原子在虚空中相互聚合,事物的毁灭是原子在虚空中相互分离。原子本身没有生灭,它是“自然界的实体”“物质的基础”。伊壁鸠鲁则是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的忠实继承者和捍卫者,他说:“如果没有我们说的那个‘虚空’‘场所’‘不可触的实体’,形体就无处存在……这些元素是不可分的,而且是不变的。”[6]161比较德伊二人关于原子论的思想,有一点二者是一致的,即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体。换言之,整个世界首先是物质性的存在,而不是精神性的存在,原子作为最小的物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马克思选择德伊二人原子思想作为博士论文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是二者对原子的看法存在细节上的差异,但就“原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而言,马克思似乎对二者完全没有异议,“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基本上是德谟克利特的”。[7]167同时,寻求差异首先需以比较的对象存在共同性为前提,然后同中求异。马克思做博士论文尽管是为了找出德伊二人的细微差异,但必须先有“同”的部分,这里的“同”就表现为对德伊二人朴素唯物主义的认可和坚持。

其次,并不能根据伊壁鸠鲁原子论思想中的自我意识学说就断言伊壁鸠鲁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更不能由此推断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立场是唯心的。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指出,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绝不等同于黑格尔主义视域下的“自我意识”。首先,后者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绝对的原理;而前者的自我意识则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在马克思看来,若把抽象普遍的自我意识提升为绝对原则,则只会“为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义大开方便之门”。[7]242其次,后者所说的自我意识实质上是上帝的代名词,它是“世界主宰”,拥有至高权势,这样,意识便会取代了现实人的地位,成了世界上一切存在物的前提和根源;而前者所说的自我意识则是单个原子个别的自我意识,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的意识取代抽象的精神。最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是没有载体的抽象的概念,这一概念沿着“否定-肯定-否定”的逻辑法则一步一步上升,带有明显的命定论色彩;相反,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则是以原子这一物质形式作为载体,它支配着原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自由运动,从而实现了本身的自在性。因此,马克思的自我意识绝不等同于黑格尔主义视域下的自我意识,它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伊壁鸠鲁在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思想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原子是有重量的深刻论断,这就更加肯定了原子的物质性。“伊壁鸠鲁认为物体具有三种特性:形状、体积和重量。德谟克利特只承认有两种:体积和形状。”[7]267我们知道,只有物质性的东西才是有重量的,精神意识是不具重量的,它仅仅是一种观念。伊在德原子有形状、大小的基础上为原子增加了重量这一属性,其实质是从唯物主义立场肯定了原子的物质性。

同时,马克思明确指出原子中具有的观念性(自我意识)就原子自身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原子所固有的必然性和观念性本身仅仅是某种想象的偶然的东西,对原子本身来说,是外在的东西。”[7]38原子内部中所固有的质(体积、形状、重量)是不变的,这三者构成原子存在的始基。观念本身只是“外在的形式,并且不是作为前提,而只是作为具体东西的观念性而存在着。”[7]39换言之,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只是使物质性的原子具有了独立性和能动性,这就相当于作为肉体的人和作为精神的人的差别,肉体的人永远是第一性的,没有了肉体,精神将不复存在。

诚然,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虽然站在伊壁鸠鲁一边,极力强调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抛下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相反,马克思仍然是站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原则和前提之下来看待问题的。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的永恒性”永远是放到第一位的。“对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规定来说,重要的是:1.物质的永恒性……伊壁鸠鲁哲学的实体所具有的仅仅是外在的反射,实体本身意味着没有先决条件,意味着任意和偶然性。”[7]71抛下原子的物质性,单单只注意到原子的精神性,然后就断言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唯心主义的,其实是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最大误解。

最后,古希腊哲学的真正传统是反对将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分开来来看待世界的,马克思不会违背这一立场。“古代世界起源于自然,起源于实体的东西。贬低和亵渎自然,实质上意味着同实体的、纯粹的生活决裂;新世界起源于精神,它可以轻易地从自身摆脱另一种东西,即自然。而反过来也一样:在古代人那里是亵渎自然的东西,在近代的人看来是从盲目信仰束缚之下的一种解脱;新的唯物论的自然观还应上升到承认神性的东西即理念体现于自然中。”[7]52古代自然哲学是建立在自然实体之上的,它和人们现世的纯粹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近代哲学则把精神做为第一实体,它有助于人们摆脱对自然本身的束缚和盲目信仰。对于这两种哲学体系,马克思都是持批判态度,前者只有自然而无精神,容易陷入自然决定论;后者只有精神而无自然,容易陷入概念(精神)决定论。因此,马克思实质主张“新的唯物论的自然观”,即“理念体现于自然中”。

马克思还特意提到了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伊奥尼亚学派。伊奥尼亚学派中的米利都学派分别以水(水是含有灵魂的)、无定(无定之中夹杂着命运)和气(气本身就是灵魂)做为世界本原。伊奥尼亚学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学说,以“火”(火中有“逻各斯”)来解释世界。这样,伊奥尼亚学派在解释世界的时候,既没有忽略自然性的因素,也没有忽略概念性的因素,而是合理地将二者统一起来。马克思的深刻之处便是看到伊壁鸠鲁原子论思想与古希腊早期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之处,把费尔巴哈朴素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真正精华运用到了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上。

综上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真正立场应是唯物主义的。对此,国内学者鲁克俭就看到了:“当科尔纽、麦克莱伦、罗森等学者在争论《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是黑格尔式的客观唯心主义者,抑或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意义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时,马克思思想中的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因素都被他们忽略了。”[9]“马克思《博士论文》并没有从鲍威尔的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哲学退回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前进到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10]

二、《博士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人的主体回归寻求依据

那么,马克思为何要站在唯物论立场来写《博士论文》呢?笔者认为除了找出德伊二者的差别之外,他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人主体的回归寻求依据。

青年马克思时代的普鲁士王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君主制国家,基督教被奉为国教,黑格尔哲学被尊为官方哲学,政治、宗教和哲学三者相互联姻,互相辩护。基督教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理念不过是上帝的代名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万事万物都受到上帝(或绝对理念)的支配,现实的人不过是政治和上帝的产物,一切都唯有听命服从之。

实际上,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正是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反对政治、宗教压迫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青年黑格尔派企图从黑格尔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新改造来达到反对现实政治和宗教的目的。但是由于其内部的分歧和当局的高压政策,最终导致其分裂瓦解。我们知道,马克思的老师布鲁诺·鲍威尔就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之一,其因发表了《同观福作者的福音史批判》,以自我意识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遭到当局的解聘,从此隐退。

尽管,当时的马克思受到黑格尔和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很深,但是他真正想要坚持的仍然是古希腊“理念体现于自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因此要与黑格尔或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划清界限,要达到批判现实宗教和政治以恢复人的自由和主体地位的目的却又不被现世政治和宗教所排挤报复,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思想可谓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绝佳选择。实际上,马克思也曾明确提及自己写博士论文的初衷就是出于对政治的兴趣,“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是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8]527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的运动形式表现为直线式的下落运动,不同形状的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形成巨大的旋涡运动,凝聚而使事物生成,消散而使事物毁灭。尽管该思想具有无神论和反宗教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但这种解释世界的方式仍是机械决定论的,原子的所有运动都是直线的,旋涡运动构成了万物生成毁灭的根据。这样,“既然它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就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了,它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7]212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把这种运动的原因推论下去,那就必然导致承认神是万物的原动力,人生也就只能完全被动地服从命运的摆布。”[11]22

其实,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所隐喻的正是当时政治和宗教统治下的个人。正源于此,马克思把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叫做永恒的学说,因为“那原子既不会有遇合,也不会有碰撞,自然界也就永远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7]120当时的政治和宗教纠缠在一起,相互辩护,宣扬其永恒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在此视域下的人只能听命服从,不得反抗,因而变得麻木、呆板、单一、服从现世规则,毫无自主性和自由性可言。这样的人也正恰似德谟克利特机械论视域下的原子。

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自为”的存在才是原子的真正存在方式。“直线,即简单的方向,是直接的自为存在的扬弃,点的扬弃,它是被扬弃的点。直线是点的异在。原子—从其自身排除了异在的点的存在,—是绝对的、直接的自为存在。”[7]119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仅仅是一种“异在”的存在,“异在”表现为单纯地对点的扬弃,遵循是简单的直线规律,最终会陷入“定在”的困境。原子的真正存在方式应是伊壁鸠鲁视域下的原子存在—“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所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是对直线的否定,表现为偏斜运动,因而也是对“异在”和“定在”的扬弃。

那么,原子为何会做偏斜运动,实现对“异在”的扬弃,逃离定在的束缚呢?答案是自由意志的偏斜运动。“‘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是特殊的实体,原子真正的质”[7]121,原子除物质规定的一面,还有“自由意志”的一面,前者“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后者“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排斥则使二者“结合起来了”。[7]217“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7]216,这样,原子既可以说是抽象的物质,也可以说是抽象的形式,二者统一于原子概念之中,实现了原子排斥直线,脱离定在的偏斜运动。

相反,德谟克利特则完全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纯粹从物质方面来理解原子,“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照观念方面,在原子中一切和别的东西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自我规定。”[7]217因为忽略了原子的观念性,所以德视域下的原子最终只不过是一种强制性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这样的原子是毫无自由可言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做了全新的发展。伊的原子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这就在本体论上为人主体的确立提供了依据。对此,马克思说到:“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7]216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受到自然定律的支配,这构成了人与人的共性,但若单纯停留于此,人仍然仅仅是自然物,脱离不了定在,而唯有人做为一个个别的人,“打破他的相对存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7]216,才能脱离定在,走向自由。

原子对直线运动的反抗实质就是单个人对机械世界的反抗,“偏斜,就是原子的反抗、顽强,就是它‘胸中的某种东西’;这种力量表明的对世界的态度并不是分裂的,机械的世界对单个人的态度。”[7]122现实专制政权和宗教视域下的社会表现为一种分裂的、机械的世界形象,在此世界中生活的个人往往必须以单方面的“绝对服从”作为其行为原则。而原子偏斜所蕴含的人文力量就在于号召人们以顽强的勇力反抗封建专制和宗教束缚,实现自我解放与主体回归。

这样,在伊壁鸠鲁带自我意识积极能动原子的视域下,神似乎完全丧失了存在价值,被完全打倒。“伊壁鸠鲁一开始就掏空世界,因此,他最后得到的是一个没有任何规定的东西,一个独立自在的虚空,一个无所事事的神。”[7]61世界只有虚空和原子,万物生成毁灭的动因被归结为原子内部自在自为的“力”,神从此不再是动力之源,“如今轮到宗教被我们踩在脚下”。[7]242于是,现实的专制政治似乎也失去了有力的思想凭护。世界从此只是人的世界,人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确立。

三、自我意识的实践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那么,人又该如何打破“定在”,实现自我主体的回归呢?《博士论文》的回答是:自我意识的实践。

马克思重视原子的观念性活动,就是认为观念能够转化为伟大的实践力量,因为唯有观念性的实践才能打破“命运的束缚”。用马克思的原话就是:“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的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7]258自我意识的实践最终只会存在于人类活生生的生存世界,表现在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创造世界而不是受制于世界的能动活动之中。

伊壁鸠鲁的原子观念活动隐喻的就是个体的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是自我意识的斗争实践。“在原子世界里,也好像在现象世界里一样,形式同物质进行斗争;这一个规定取消另一个规定,正是在这里,矛盾里,抽象的、个别性的自我意识感觉到他的本性对象化了。”[7]67原子带自由意识的偏斜运动昭示着原子对自然规定的反抗,在这种反抗过程中,自我意识使得作为物质的原子能够与作为物质的自然分裂开来,以自我的规定取代自然的规定,实现由“奴隶”向“主人”的对象化转变。同样,人的自由意识凭借实践的具体形式打破了诸如政治、宗教等社会规定的束缚,使得物化的人能够向主体的人、自由的人转变。

于是,实践的真正力量就在于它架通起实体和主体间的鸿沟。“实体的这一观念转化为主观精神,脱离实体本身而独立这一事实,是一个飞跃,是一种脱离实体生活的独立,即根植于这种生活本身的独立。所以对于主体本身来说,它的这一规定是一种既成事实,一种异化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承担者就是主体,即苏格拉底的灵异。”[7]67实体所内含的观念性会转化为主观精神,这使得实体得以脱离自然的规定,成为真正的主体。换言之,原子表现出来的偏斜运动,人表现出来的自由意志的实践使得原子和人得以由自在的存在转向了自为的存在,实现实体和主体的真正统一。实践使得人从自然实体中解放出来,走向现世中具体的、活生生的、自在自为的主体存在。

为了说明自我意识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特地追述了古希腊实践哲学的传统,在古代哲学中,哲人的特点“具有两种规定,但是它们具有同一根源。在研究物质时,理论上显露出来的东西,实践上也显露在哲人的规定之中”。[7]63在古代哲学中,哲学家以“物质”作为研究对象,而在研究方法和态度上,既有理论的说明,也有实践上的诉求。哲学家并不是纯粹为了研究“物质”而进行研究,研究“物质”的目的是为实践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我们知道,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大多也是实践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是其中一位。在实践层面,他主张人要合理地认识和区别自身的欲望,保持身体健康和灵魂平静。

实际上,古希腊哲学是非常重视实践的,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一例,“这个哲学的开头和结尾,同样还有它的中心或中间乃是一个哲人,即苏格拉底。”[7]63苏格拉底哲学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哲学,他一反早期自然哲学家只关心自然不关心自身的做法,提出“善”乃是万物的本性,人真正的存在应是认识自身中的善,德行便是知识,善方是万物的内在动因和目的。同时苏格拉底也身体力行,最后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从容赴死,以身殉道。

在马克思看来,苏格拉底所体现出来的实践人格形象绝不仅仅只是个别的意义,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苏格拉底是实体的模型,借助这个模型实体本身就消失在主体中。所以他和以前的哲学家一样是实体的个人,只不过是采取主观性的形式;他并不与世隔绝,他不是神的形象,而是人的形象的体现者。”[7]67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家应是人现世存在形象的真实模型和体现。现世生活中的人往往只是作为“潜在”的“实体”,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表现为单一、个别性的“自在”存在。而哲学家则不一样,他们是“活的实体”,能够以自我的能动精神,打破束缚,走向作为主体的“自为”存在。这样看来,以实践作为真实品格的哲学家才是现世活生生的、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因此,马克思赞扬苏格拉底道:“苏格拉底不是神秘的人,而是明朗和光辉的人,不是先知,而是一个好交际的人。”[7]67

这样,人的主观实践活动便是使其脱离“定在”的真正奥秘,它使得人成其为人,成其为自身。“主观性在它的直接承担者身上表现为他的生活和他的实践活动,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通过此种形式把单独的个人从实体性的规定性引到自身中的规定;如果撇开这种实践活动,那么他的哲学内容就仅仅是善的抽象规定。”[7]69主观性的真实属性绝不是纯粹的思想性活动,而是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单个人把自己从作为自然的实体中解放出来,自己规定自己,赋予自我以能动的品格和独立的地位。正如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使主观的“善”获得了现世生活的具体呈现与定位,使其成为真正伟大的人。若脱离了实践,这样的“善”便是悬空遐想的抽象形式,人仍然是“定在”中的“人”。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便会很容易明白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什么暗含着强大的实践哲学韵味,其深刻之处在于在看到伊壁鸠鲁原子论思想中所蕴含的古希腊自然哲学身影的同时,还蕴含着实践哲学的身影,看到了实践哲学在指导人摆脱现实束缚,走向自由的重大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人,一方面要保持自我内在的独立性,寻求心灵的宁静,“对人来说在他身外没有任何善,他对世界多具有的唯一的善,就是旨在做一个不受世界制约的自由人的消极运动”[7]78;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有为,敢于改造世界、建设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言:“那一味喜欢为自己操心,而不用自己的力量去建设整个世界,做世界的缔造者的人,正受到精神的诅咒,被开除教籍。”[7]122

四、《博士论文》的当代启示

综上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所采取的基本立场是唯物主义的,其目的在于借对伊壁鸠鲁原子思想的重新阐释来反对现实的政治和宗教压迫,以恢复人的主体地位,而具体的实现路径就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才是其唯物实践主体思想的真正雏形和理论渊源,它在马克思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同时,也对我们社会主义当代主体价值的重构具有极大的启示:

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我意识的能动存在者,他能根据自己理想目标去打破必然律的束缚以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目的,他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具有崇高的价值和尊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注重人的平等性和个人发展,关心并爱护人,从而唤醒人的主体价值,实现人意义世界的生成和精神世界的提升。

其次,要大力发扬人的实践精神。在马克思看来,人主体性的确立就在于他现实的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世界、创造历史,也创造人本身,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发展和实现。如今,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更需要我们发扬人的实践精神,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44,从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人主体性的真正回归。

最后,要尊重并发扬人的首创精神。马克思认为,主体的自由意志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这种创造性活动,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人类世界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文明才得以接续,个体才得以自我生成。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并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从而为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真正的驱动之力,使其得到切实发展,同时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充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列宁. 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梅林. 马克思传[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
[3] 麦克莱伦. 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 夏威仪, 陈启伟, 金海民,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4] 姜喜勇. 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06(2): 5–7.
[5] 吴猛. "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50–56.
[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7]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9] 鲁克俭. 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3): 22–38.
[10] 鲁克俭. 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5): 11–17.
[11] 宋希仁.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唯物主义视域下实践主体的雏形—马克思《博士论文》发微
杨又 , 吴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