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Vol. 45 Issue (5): Ⅰ-Ⅱ  
0

引用本文  

砥砺奋进, 再造辉煌[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5(5): Ⅰ-Ⅱ.
砥砺奋进, 再造辉煌

今年是北京化工大学建校60周年。作为为新中国“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府,从诞生之日起,“承治学报国之使命,担教化育人之重任”就融入了北京化工大学的血肉,内化为北化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不能忘记,第一代北化人以对祖国的热爱和满腔的赤诚,书写了“百日建校”的传奇;不能忘记,一代代北化人以艰苦奋斗不甘人后的韧劲, 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的全新道路。六十年间,北京化工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全力支撑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擎起“工业大国”的蓝天;六十年间,北京化工大学播撒知识与真理的种子,倾心培育数十万共和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夯实中国腾飞的人力资源发展基础。

一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发展历程相律动,成就了与时俱进的北京化工大学

建设完整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工业体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建设目标,北京化工大学正是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下诞生的大学。60年来, 学校秉赋党和国家的重托, 坚持教育为国家发展服务, 教育与科学技术实际相结合。从建校初的12个专业、1个学科门类发展到目前的36个专业、6大学科门类;国家工业现代化进程催生了诸如腐蚀与防护、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生物工程、法学等一批专业,成长出位于全国学科排名前列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优势学科。学校顺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力求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从1958年首届招收587名本科生到2018年在校本科生15 631名;从1978年首次招收17名研究生到2018年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 017人、硕士学位22 159人;从50名左右的教师发展到现在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1 200余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坚持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取得创新成就,从5个本科生实验室发展到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数十个省部级基地;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1.99亿(截止到2018年6月)。与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全球100强企业中的15家有科研合作。截至2018年6月,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4个学科已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全球前1‰。

60年来,学校经历了建校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恢复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双一流”建设期等5个阶段。60年的发展变迁使一代又一代北化人深深地感悟到:新中国诞生了北化,改革开放助推了北化的发展,新时代将为北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祖国的经济腾飞是高等教育发展之源!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北京化工大学的未来才会更加辉煌。

二 坚持科学发展目标,以服务国家、引领前沿相结合,彰显了特色鲜明的北京化工大学

为新中国“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北京化工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高水平的特色大学。建校初期的1960年,学校自筹40.7万元资金设立了116项研究课题,开启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先河,自此两弹一星重水同位素、火箭推进剂、国内第一条合成氨/硫酸工艺、可视化挤出机、异丁橡胶生产、染料胶片及现代石油化工成套技术都留下了北化人的烙印。20世纪80年代,学校部署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超重力工程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生物化工等新的研究领域;90年代成长出插层化学、在线故障诊断、高分子化学与材料、一碳化学、分子计算等新的学科方向;21世纪初环境、安全、国防新材料、煤化工、能源等一批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应运而生。而今,学校科研事业迅猛发展,师均科研经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多年来,学校科研工作走出了一条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为特点的道路, 形成了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模式, 学科交叉、共同攻关的趋势逐渐成熟, 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基地和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4个区域研究院和6个技术转移分中心,以及246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这些丰富的科研资源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了发展平台。

60年的科学研究历程使北京化工大学坚定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跟踪科技发展前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了特色发展,引领企业转型创新的初衷;坚固了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根基。

三 坚持红专育人宗旨,将教育规律与德、智、行相统一,滋养了生机勃勃的北京化工大学

60年前,白手起家的北京化工大学将为新中国化学工业崛起服务作为办学方向和教育初衷,秉承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前苏联专业教育体系的传承使学校建校初期的教育教学计划严谨系统; 借鉴西方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启了教育的通识化和复合型的模式,伴随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性调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建校60年来,学校始终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通过6次大的教学计划修订使学校逐渐确立了“追求卓越,普遍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教向学、课堂教学向课堂内外、结果考核向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转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了强基础、重实践的特色。

20世纪60年代,学校通过党团组织建设培养学生骨干,形成了政治挂帅,学习拼命的学风和校风;通过艰苦奋斗、国家至上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通过到工厂、农村劳动锻炼和生产实习紧密了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赢得了北化学子“实用、踏实、上手快”的好口碑。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到1970年间毕业的学生中有95%赴企业一线工作,遍布了全国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

改革开放迎来了学校发展的春天,“211工程”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等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分两步走,通过人才强校和大开放战略,到2023年左右将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教育,深深地铸牢了师生的家国情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课堂从理论上坚定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学生努力学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聪明才智增添力量。学校通过院周主题活动、党员引领工程、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成长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和建设者夯实思想素质基础。“团结、严谨、务实、博学”的学校精神和“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成为一代又一代北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灵魂。截至2018年学校共培养出16万莘莘学子,涌现出国家领导人贺国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江苏省省长李学勇等一批优秀校友;涌现出李永金、于朝元、马正武、刘文超等一批企业家,高金吉、段雪、谭天伟、李玉良、张锁江、岳国君、陈建峰、杨万泰等两院院院士,程维、左晖、毛侃等新业态的代表。

六十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北京化工大学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谱写第二甲子的辉煌!

北京化工大学 王芳 谭天伟

二零一八年八月